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为人处事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为人处世,是指为人和处世的总称。为人就是做人,"处"就是处理、接触,"世"就是外界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总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待事情以及事务的处理方式与方法。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为人处事供大家参考选择。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为人处事

  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的经验记录,自然界中物的法则又遵循天理循环,所以历史是我们通古晓今、探究未来的必要工具。我们一直都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道理。从本书的开篇,南怀瑾先生就点明,纯粹的探究理论,那是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事。我们一般人对历史的研究是偏重于应用。历史的经验,总的说起来就是两方面的经验:一是做人;一是做事。学习古人做人做事的经验,为自己的行为做参考,甚至效法它、模仿它。

  对于历史的解剖、分析,南怀瑾先生的一个贯穿的思想就是:天下的事都是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用《易经》的阴阳两仪可以解释,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留下来最大的文化遗产。凡是都有正反两面,就看当事者的态度,心情。所谓,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深浅。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客观发生的事,被人的主观定了对错,判了得失。

  天地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在我的立场看,大家是这样一个镜头,在大家的方向看,我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镜头。对于反的理解,就是任何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举个简单的例子,敌对的双方,一方认为的好的举动在敌方看来可能就错误百出的。两者立场不同,目标不同,感悟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仁、义、礼、乐、名、刑、赏、罚,是中国文化所处处标榜的,可是在反经的纵横家看来,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家所讲的“道德”这些名称,都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措施、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认为儒家、道家标榜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标榜的!仁、义、礼、乐、名、刑、赏、罚都是手段、是工具,那么它们自然有流弊,过和不及都不可。义有正反面,如对朋友讲义气,讲了的话,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对朋友有义,这个节操品行很好,但是处理不当,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就乐乐的流弊来讲,乐本来是好事,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但乐的弊端在于使人堕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鼎盛,艺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堕落的开端。有功奖励,本来是好事,但奖励也会产生卑鄙的竞争。得奖的人,与没有得奖的人,常常会争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所以行赏也有好有坏。故行赏也应该出其不意,当赏由激励因素变成了保健因素,甚至变成了祸害的时候,赏也就失去其意义。

  一个国家伟大的建设,是教人有利于社会,这样国家进行的伟大建设,不但不会招惹民怨,甚至都将成为百姓感戴颂扬的对象了,就不会发生国家财政上有所匮乏的问题了。但当今的社会,多少出现了偏差,国家提倡的是经济建设,道德建设只是摆设。人们重利多于重义,国家教会人的是怎样赚钱,不管对他人有无坏处,自己得了实惠才是最主要的。古时也此类形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还不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我们现在都说社会进步了,人类文明了。我们却感觉人心疏远了,大家都蓦然了。

  有时候非贤为贤,并不是真正贤人,因为社会关系多,制造他变成一个贤人的样子,乃至于并不是大智大才的人,也会被社会制造成智者的样子。如果根据社会上这种舆论,领导人便公认这样就是了不起的人,以为就是贤人,就有问题。相反地,对于世俗一般人认为不对的,也跟着大家认为这人就是不对的话,那么拥有多数群众的就能进身,群众少的就会被斥退。这就是派系问题,无论古今中外,人相处在一起,自然就会结党,派系就出来。“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这三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小自个人的修养,大至政治的修养,都要特别注意。一个时代,如果派系倾轧,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互相朋党,则蒙蔽了领导人。重视了权利、地位的名义和利益,有时就会伤天害理,害了好朋友。万事不可求速效,办一件事若要马上得到效果,为了赶成绩,就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职务,乃至扩大伤害到国家社会,就出了大毛病。

  还有一个观念要很注意的,读古书固然要吸收历史的经验,但是不要被古人牵着鼻子走,尤其今天求学问,对今天的时事要格外留意,千万要把握住今古无分别的原则。因此,凡事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学别人的型,也要有自己的髓,这样才能不被牵制。另外,古今的大小道理我们都知道一箩筐,但是真正用到实处的却很少,别人的经验,我们看着是羡慕,用起来是青涩。正是因为,时间、空间和程度的不一致,所以照搬照抄的学习鲜有成功的案例。

  讲到人的天性问题:安于仁的人,天性就良善。而以仁为利,而心向往之的人就不同了,只是硬要做到仁的境界,不是天生的厚道。而另外有些人,比主动利仁还差一级的,是外表行为勉强做到仁的标准,因环境所逼,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一个人要做到历史上所标榜忠臣孝子的标准,必须以学问道德,慢慢修养而来,人性生来并非如此良善。因为自己思想学识认识够了,由礼义的教育下来,能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才做得到。假使不在后天上用礼义教育节制,任由人性自然的发展,就像流水一样飘荡、放浪,欲望永远无穷。如此欲望无穷,又怎么能够吃苦过日子,安于淡泊,做到绝对贞洁,一切为公,一切方正,尤其在钱财方面,临财不苟取,完全合于义礼呢?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也争不出所以然来。本,也就是初始的样子我们可以不管,但是,趋善和趋恶我们就要讨论一下。所谓的趋善和趋恶,也是受环境的影响,趋于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但也不乏出淤泥而不染的典范,这就是人心的定力。环境的诱惑力与自身定力的合力就是一种趋力,所以趋善和趋恶也就有了源头。

  这本书值得细读,反复的读。历史的兴衰是有轮回的,历史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3357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