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直报怨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论语中的以直报怨
君子以直报怨 第一篇

以直报怨 论语14篇第34章中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公平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这一章的意思本不难理解,不过我对怎样做才能算“以直报怨”?产生了兴趣,就查了一下对以直报怨特别是对“直”的解释。

于丹说: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怨恨)。 杨伯峻说: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

李泽厚说:用公正来回报怨恨。

这几位老师的说法基本相同,“直”就是公平正直,但并没有回答怎样做才算以直抱怨的问题。

朱熹说: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钱穆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朱、钱二位大师的说法进了一步,对以直报怨的“直”作了概括的说明,“直”就是直道,公而无私即为“直”。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二位大师并没有回答。

关于具体怎么做能算“以直报怨”这个问题,杨树达大师举了几个例子,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给了我很多启示,试分析一下:

一、论语中说:子日:“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认为明明有怨恨却装出友好的样子,是“不直”,可耻。

二、《礼记?曲礼上》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这意思说得很清楚,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有仇,不与共事;杀友之仇,不共一国。这样做就叫“以直报怨”。

三、《礼记?檀弓上》说:“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从父兄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孔子的话,是礼的具体化。我发现自己过去对以直报怨的理解存在偏差,正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绝不意味着有仇不报,一味忍让,也绝不意味着消极等待什么法律呀、青天大老爷呀、或者天上掉下一个大侠来主持公道。儒家讲的是有仇必报,对杀父之大仇,更要随时准备报仇。

四、《春秋公羊传》中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儒家讲的以直报怨,还包含有分清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的意思。如果父亲有罪被诛,是不应该报仇的,因为那样做消除不了祸害。但是,如果父亲是被冤杀的,那作为儿子是一定要为父报仇的,否则就没资格做儒家弟子。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你对我不好,我还要对你好,要如基督教圣经上说,你在我左脸打了一个耳光,我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个耳光。

就像唐朝的娄师德,告诉他弟弟,要唾面自干一样。但对于娄师德这句话,我们要了解,这是中唐以后的修养。当时天下太平、社会安定,而娄师德是世家公子,历代都作大官,声望很高,他自己在京里做大官。他的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辞行。娄师德说,我们娄家受国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两兄弟现在都在作官,一般人会批评我们世家公子比较骄傲,你出去作官,千万要认清这一点,多多忍耐,不要为我们娄家丢人。他弟弟说,这点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哪!弟弟说,我懂了,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了。娄师德才说,这就对了。假使所有中国人都是这种修养,那还得了!所以话说回来,作学问不要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间一句两句去做,那就要出问题。每个思想,要作整体的研究才行。刚才已经声明了,娄师德出身在中唐以后,国家社会,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里又历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当相职。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这样环境中所处的立场、位置,就与一般人不同。由穷小子经过考试出来作官,就可以傲慢一点。如果娄师德的弟弟有一丝傲慢,人家就会批评,说靠世家的势力欺负人,所以娄师德对他弟弟的这个教训才没有错,并不是说在乱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时候也要如此。在这样的时代,不要说口水吐到我们脸上,如有外国人不礼貌地瞪我们两眼,我也要打他两拳。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就有所不同。所以作学问不能断章取义。

我看南怀瑾大师说到了关键,就用他的话作结束语吧:

“在这样的时代,不要说口水吐到我们脸上,如有外国人不礼貌地瞪我们两眼,我也要打他两拳。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就有所不同。所以作学问不能断章取义。”

2015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君子以直报怨 第二篇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 1.0 分 ? A、 大同观念 ? B、 天下观念 ? 【君子以直报怨】 C、 天人合一 ? D、 人定胜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0 分 ? A、 相同的语言 ? B、 相同的价值观念 ? C、

共同的生活理念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教化民众时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1.0 分 ? A、 君民同心 ? B、 君民异心 ? C、 君主威严 ? D、 百姓完全服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1.0 分 ? A、 朝廷宦官

? B、 内朝外戚 ? C、 江南士大夫 ? D、 皇权继承者 【君子以直报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黄老思想要求帝王长生久视,长生久视的关键是()。 1.0 分 ? A、 礼乐宴饮 ? B、 清心寡欲 ? C、 灵丹妙药 ? D、 传宗接代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 分 ? A、 欲而不贪 ? B、 文行忠信 ? C、 克己复礼 ? D、 博施济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1.0 分 ? A、 治理家室 ? B、 治理国事 ? C、 治理万民 ?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古代的三军指的是()。 1.0 分 ? A、 海、陆、空 ? B、 上、中、下 ? C、 前、中、后 ? D、 骑、步、炮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中华民族统一化文明的形成是在()。 1.0 分 ?【君子以直报怨】A、 殷商时期 【君子以直报怨】 ? B、 周家分封制建国以后 ? C、

论语中的君子
君子以直报怨 第三篇

论语中的君子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

关键词:君子 ;小人; 仁; 信

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

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为了求道,君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为了求道,君子甘愿“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君子讲大信不讲小信;说“君子务本”(《学而》)。孔子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卫灵公》)。总之,君子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境界高,视野宽,识大体,办大事,而小人则目光短浅,为小恩小惠、蝇头小

利所役。上述对君子的要求,是孔子从君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而提出的。

三、君子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对此孔子多有论议。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不忧不惧”(《颜渊》)。为什么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呢?原因是君子心地无私天地宽。心地无私,不做愧心事,故能不忧不惧。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是“群而不党”《卫灵公》(),即不搞帮派体系,不搞小团伙,不搞山头主义,对此,孔子也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为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团结,而小人则是讲勾结。一字之异即将君子与小人判然分开。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还表现在君子的讲原则和坚持真理上,对此孔子亦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为君子坚持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却不肯盲目附和,而小人则是一味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而不同”体现出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而“同而不和”则反映出小人的奸刁与世故。君子的坦荡和磊落还表现在对待所犯错误的态度上。孔子曾云:“过,则勿惮改”(《学而》),君子恰有“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的胸襟和气度,而小人则是“过也必文”(《子张》),即对所犯错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君子”、“小人”在对所犯错误态度上截然相反。总之,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是君子应具有的人格风范。

四、君子应讲信守诺,讷言敏行

“信”在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为政》)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根本不能与之言事,“信”好比车上的“倪”和“杌”,如果缺少了这些关键部件,那么车子如何能够行走呢?由此可见“信”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可以说“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因为“信”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将其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之一。那么“信”的含义是什么呢?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说话要算数,最简捷的概括就是要言行一致。“信”的含义决定了一个守信的君子必须一方面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即要“慎言”,另一方面又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工作。对此孔子论述颇多。比如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意思是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又比如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这两句都是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敏,要

脚踏实地。总之,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守信,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慎言敏事、讷言敏行,即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君子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很多,信在其中占着尤为突出的地位。一提到“君子”二字,守信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反映出人们异常看重君子守信这一特点。君子的人格光辉在守信重诺这一点上尤为光彩夺目。

五、君子应见利思义,取之有道

对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并不全盘否定,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但同时他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这说明孔子在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如果不对取利的方式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副面作用的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对君子求利的方式作了限定,这就是对“富与贵”要“以其道得之”(《里仁》),要做到“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义然后取”(《宪问》),而对“不义而富且贵”,“视之如浮云”(《述而》)。孔子还认为“君子”与“小人”在对待个人物质利益上的区别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而小人则是不择手段,一味逐利。与义利问题相关,孔子还提出了“谋道”与“谋食”、“忧道”与“忧贫”的问题,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总之,见利思义、见得思义,重义轻利、重道轻食是君子应遵循的规范。

六、君子临事不墨守成规,要讲变通,富于灵活性

君子如何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具体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处理问题不要墨守成规,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由此可见,讲变通、富灵活性、实事求是,是孔子处理问题的原则。孔子在处理问题上就很讲变通,很富灵活性。比如在事父母上,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又比如在待朋友上,孔子曾向其弟子传授方法,他说:“(对待朋友)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此外在求仕、事君等方面孔子的讲变通、重灵活也很明显。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的话,这或可视为孔子变通性、灵活性主张的注脚。

七、君子应博学多能

孔子曾言“君子不器”(《为政》),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反过来讲,就是要求君子必须博学多能。这是孔子对君子在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考《论语》等书可知,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在当时就有“博学”之誉。比如他对治国之道深有研究,对古代礼乐制度了如指掌,正因如此,他在鲁国处于“备顾问”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显贵人物向他“问礼”、“问政”的记载,甚至连孔子很不喜欢的季氏也经常到他那里去讨教。孔子还非常“博物”,有些为一般人不能识解的事物,孔子都能娓娓道来。孔子的具体技能也很全面,他干会计能把账目算得一清二楚,他管畜牧则牛羊茁壮成长。孔子对具体的礼仪也了如指掌,并能亲自演习,为此他常“摄相事”。孔子对古代文献也非常熟悉,按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古籍文献学家。在孔子看来,博学多能是君子得以成就事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即使德行再好也将一事无成。要博学多能就必须刻苦学习,所以孔子对君子的学习十分重视。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雍也》),即要从古代文献那里汲取营养。他还要求君子从实践中学习,为此他很重视实践活动。总之博学多能作为一名君子是不可或缺的。

结语:

孔子的君子论对君子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养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对孔子君子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几乎是一个“完人”、“成人”的形象,集所有世间美好的东西于一身,是做人的楷模和典范。孔子君子论中那些具有永恒性质的美好品质,如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舍生取义、不比不党,讲节操、重名节等等,不知影响了多少华夏儿女。孔子的君子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在今天看来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也还焕发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它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南. “君子”考源〔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5):29—33.

〔2〕池水涌,赵宗来.孔子之前的“君子”内涵〔J〕 .延边大学学报,1999,(1):125—129.

〔3〕项菊. 《论语》中的“君子” 〔J〕 .探索与争鸣,2003,(6):98.

〔4〕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变〔J〕 .天府新论,2008,(2):35—39. 〔5〕 〔向熹.诗经词典〔Z〕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41,24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2000.241.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三卷)〔Z〕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245. 〔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 .中华书局,1980.206,13,667.

〔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6.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

以直报怨
君子以直报怨 第四篇

以直报怨

1.对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人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算“直”。所谓直者理义道德是也,不违义理方称直。

又有另一解释为:直,直来直去的意思。也就是飞一板砖报仇。 两种说法纠结了千余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今人《直的逻辑:解读<论语>之“证父壤羊”》一文,认为“直”乃指人的本心,不是所谓的礼仪、法律,而是指一个人最为天然、最为自然的反映。“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根据自己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反映去行动。正如有人打你耳光,你就应该踹他屁股一样。反对者认为以孔子圣人修养,万世师表,怎么会说这种让人冲动行事的话。《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既然孔子都说过让人做事前想两次就行了,又怎会是这种意思。

2.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君子以直报怨】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3. 孔子儒家提倡仁爱道德,追求真善美,所以他提出“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不等于以怨报怨;也就是说,你打我一耳光,我并不马上回报一个耳光,而只是严正指出:你打我耳光,这是无理而又无礼,是错误的;希望你下次再不要这样。如此“以直报怨”,就有“恕道”即宽恕、容忍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孔子“以直报怨”,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出“互惠性利他”倾向所作的理性总结。 “以德报德”,理所应当。尤其是在人艰难困苦之中,“雪里送炭”,使人感

恩戴德,兴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愿。

“以怨报怨”,只要不触犯法规刑律,我以为自有其存在价值。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刚强尚武,中华有传统;民族的强悍精神,很可能赖此以保存发扬呢。只是要注意控制好,否则冤冤相报,不断升级,何时了结?

“以直报怨”,是人民内部值得提倡的社会性道德;在人民内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君子动口不动手”,应该是种美德。引申到国际交往,肯定有利于世界和平。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君子以直报怨 第五篇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

关于“君子”

《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君子以直报怨】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认为追求“利天下”的大义的人才是君子。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评析】这段话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才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而摆脱虚荣的惑乱,视富贵为过眼云烟,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就连尧舜恐怕也要为此犯难呢!”

【评析】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是在于治国平天下。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很遥远吗?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评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十分琐细。古往今来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这只是看到“仁”博大的方面,其实,“仁”也是细微易行的,“仁”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仁”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为仁由己”,不由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这里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评析】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君子在礼仪上所注重的有三点: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至于笾豆之类的细微末节,自有主管人员在。

【评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明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借机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摘抄
君子以直报怨 第六篇

随笔吧为您精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5、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7、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2、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13、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6、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1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2、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2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27、花经雨后香微淡,松到秋深色尚苍。——袁枚

28、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3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3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3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3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3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4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4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4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4、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4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4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48、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4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50、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5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5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54、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5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56、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57、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8、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60、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6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6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6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4、知耻近乎勇。——《礼记》

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6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6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

68、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6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7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71、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7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73、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7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7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7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78、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79、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80、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7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