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饭局

| 话题作文 |

【www.guakaob.com--话题作文】

你想创业,其实只是不想上班
王健林,饭局 第一篇

你想创业,其实只是不想上班

文/杨时旸@豆瓣

北京好像陷入了魔障。以至于我一度担心,是不是帝都的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种科学界尚不知情的集体癔症。

在任何一个饭局上,寒暄过后,差不多聊到第三个话题的时候,对方就会以一种哀我不幸,怒我不争的语气问我,“难道你就不想自己出来做点什么?”这是个妖气弥漫的句子。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拍岸,细思极恐。这个句子分成几部分,第一,“难道”,这种反问基本已经奠定了基调,那就是正途摆在眼前,你怎么就没想过踏上去?第二,“就不想”,透露了一种实在看不过去的、难掩的失望。第三,“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般的宣言。第四,“做点什么”,开创一番事业的雄壮蓝图。你看,这句子中有一种呵护、拯救以及最后的提醒般的复杂况味。好像壮丽的景象就在前方闪耀着万丈光芒,为什么你们这一帮短视之徒就视而不见呢?

是的,他们在劝我创业。

差不多就这一年多,身边的阿猫阿狗,以前班里的学霸学渣都纷纷声称自己开始创业。以前在朋友圈晒美食的都转而开始晒半夜空旷的办公室、白板、H5以及抄袭来的各种创业宣言。鸡汤界也凭借创业潮,在被人唾弃的濒死之际终于重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以前依靠给找不着对象的单身狗做心理按摩为生,现在都变成鞭策还在上班的加班狗递交辞呈。

其实,那帮创业的也都没什么创意,公司各不相同,但干的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行业,这也不怨他们,现在似乎全中国就只有一个行业——互联网。似乎只有互联网是朝阳产业,除此之外都日薄西山,你们没看连考公务员的人数都开始下滑了么。目前的情况就是,和互联网搭上干系,你就算上了诺亚方舟,任凭洪水滔天,你也能安全过关;如果你还没对互联网投怀送抱,你就注定被人嘲笑。而融入互联网洪流的方式,必须是“自己出来干点什么”。上班,基本上成为了一个笑话。属于实在没办法,特别没出息,或者为了筹备创业而暂时忍辱负重的过渡阶段。

你国干点什么都能搞出集体高潮,说股票火了,连卖菜的都互相聊大盘,文艺女青年变卖了棉布裙子开始抄底;一个游泳的小鲜肉能在一天之内引发起全中国老娘儿们的青睐,第二天又一起为另一个韩国欧巴争风吃醋。所以,创业能成为潮流确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但问题是你们一帮平时连上个班都每天唧唧歪歪,从周一就抱怨为什么还不到周五的人,去创业当老板,这公司能维持下去吗?

创业是什么?从字面意义上讲,指的是创立事业。它本身暗含的成就感和财务自由的可能性吸引了太多人。既然有那样雄伟的可能性,那么创业这个举动本身就一定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雄心,是开创性的、颠覆性的举动,而绝非只是为了解决温饱或者只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些生活水平。现在大多数人之所以去创业,根本不是为了开创什么,而是因为逃避什么。说实话,基本上都是因为厌倦和不满,对于老板的不满,对于现有工作的不满,对于收入的不满。他们把满含怨气的离开误以为是元气满满的开始。客观地讲,大多数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有俩小时在逛淘宝,一个小时刷朋友圈,一边发传真一边琢磨周末去哪吃吃吃,就这种心态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创业意味着需要把所有时间都扔进工作。

创业不只是一桩美梦,它其实是一桩苦差。如果你真的打定主意创业,在未可预见的很多年里,你的生活质量是直线下滑的。你以为风投给你几百万,A轮B轮的陪你玩都是没有代价的吗?难道他们给你钱是为了让你躺着刷朋友圈的?不要以为市场和投资人都像你们村儿的娃娃亲对象一样,你远走高飞好多年,还温柔缱绻地等着你回来,只要君有意,人家就各种体位配合你。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代价的事情,而且往往代价都是多过所得的。现在的问题是,劝我创业的很多人都把天使投资人当作了真的天使。以为人家每天的工作就是保持微笑,扑棱着翅膀飞来飞去地漫天撒钱吗?

再说回来,几年前,创业这两个字还是有门槛的,现在随便什么人,在门口摆个摊儿卖点包子、麻辣烫的都说自己在创业,再在包装盒上印个二维码,可以从网上订餐就腆着脸叫O2O;要是自己再能做个微信公号每天发个故事,基本就能当行业领袖,靠演讲为生,不用亲自卖麻辣烫啦。这不叫创业好吗?这种自力更生做点小买卖的行为最多就叫练摊儿。我们上学的时候,一贪玩,爹妈就冲我们吼,“你再不好好念书,以后就得去练摊儿。”说的就是你们现在要干的这些事。有些人太热爱用宏大、庄严的词汇来粉饰自己卑微、失意的现状。只有真正的屌丝才特别青睐用各种英文字母与数字啪啪啪出来的概念,什么B2C、C2C、O2O、0到1之类乱七八糟叫起来爽口,深究起来无味的东西,更不要提那些更本土化的屌丝虚设出来的、连英文都没法翻译的伪概念了。其实,有很多概念很有意思,但只是中国的所谓创业者根本不愿意搞懂它们的内涵,只在乎自己用这些标签自称时的迷幻快感。本质上讲,这就

和当年外企刚进中国的时候,每个人都给自己起个外国名字,叫Tom、Jerry、Dick什么的。多年之后的今天,你好意思告诉别人,你当年以Dick这种俚语中的器官为名字吗?再过几年,就会有人在饭桌上指着你调侃,这人以前搞O2O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工作带给你收入和社交。是的,没有谁天生适合挤地铁公交,早起晚归地上班,但不能因为这个,你就天然反证自己何必不去创业呢?有人总给自己打气,上班一样辛苦,还不如自己为自己打工。你上班拿的是薪水,薪水是什么?说到底,是你为公司创造的利润的返点,但当你不创造价值的某些时候,你的公司风险是由老板和其他创造了更多价值的同事担当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你所做的根本就是服务型的岗位而不是直接创造利润的职位。但当你创业,你就成了那个顶住底线以及必须抬高天花板的人。 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那需要极强的内在推动力,不是说只要对钱感兴趣的人都能把一家公司运作上市,那些能创造出让你瞠目财富的人们,其实对于财富到底能买到什么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而大多数人不是这样。

所以说,创业注定就是件小众的事。现在的大众创业肯定某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当一个社会开始热切地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开始令人恐惧了。不是说乔布斯和其他一些硅谷精英都有休学经历,就能从这个逻辑上推断出休学创业就一定能成功,而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确定的方向,不可能兼顾学业的情况下才做出了抉择。对于他们来说,想要创业就必须休学,但休学不必然导致创业成功。这是不能反推的。中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就业现状的艰难,但不能因为这种困难,就用创业给这些人画饼。更可怕的是,休学创业导致一夜暴富的可能性不但蛊惑着众多年轻人,也能轻易说服他们的父母。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地方,在金钱的光芒面前,大多数人的智商会断崖式下滑,人们不会理性地想一想,创业后让自己公司上市的概率其实和买彩票中头奖近乎相同。你自己扪心自问,你们的创意和乔布斯的苹果是一个量级吗?你真的认为自己卖麻辣烫,送几串素丸子上门就能经过几年融资之后上市,与王健林和马云分庭抗礼吗?

或许是过于厌恶上班,或许是对过于尖锐的贫富分化缴械投降,有些人开始用虚幻的可能性为自己注射强心剂。他们拼命想在名片和微信签名上注明C某O或者某某公司联合创始人一类的名头,幻想着自己创业之后的日子就是就是踌躇满志地站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前,用坚毅又沉重的表情望向远方,每天穿着定制西装,用高档钢笔在各种文件上签下名字,公司就能活得很好。那是芒果台的狗血剧,不是现实中的创业史。现实中,悲悯地质问我为什么还不创业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前一天还在群里大张旗鼓地声称自己在谈判几百万美元的融资,

第二天就在朋友圈转发“室友搬家了,转租天通苑次卧。”你们觉得这样有意思吗?可千万别和我说,这是创业所必经的筚路蓝缕。你大张旗鼓宣扬融资时的样子和现实中的财务状态有一条近乎谎言的裂缝,这种过于悬念迭起的现状不会是一个对于未来充满掌控的创业者的样貌。而当这些人被进一步询问,那条裂缝就更加不堪了。我问你公司规模,你跟我谈未来规划;我问你薪酬待遇,你对我说梦想和远方;那我就问你未来到底会怎样,你像长辈那样拍拍握握地说,“我们还年轻。”我试探着说,你们目前的一些合作者不太靠谱,你说,我们主要看人员创造价值的能力;那我就问问未来盈利的可能性,你又说,“做事先做人嘛。”所以说,你们做互联网算是白瞎了才华,要是写鸡汤没准能成新一代网红,实在不行,找个什么部门做个发言人也许还能发挥光和热。

这么说吧,现在创业的很多人,都是觉得可以扎一笔风投花一阵,以后再说以后吧。这不叫创业,这近乎行骗。而且性价比还稍低于“明天来我办公室”的那一款骗子。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媒体人越发成为创业大军主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的主业就是讲故事,而目前,无论投资界还是受众,都还愿意听一听故事,但当故事全部讲完,现实毕露的时刻,怎么办?这不是电影院,故事结束,灯亮了,我们收拾心情回家就好,商界是生死场,资本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总有生死之分。

创业是件牛逼的事,互联网更是个伟大的工具,这些都能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但问题是你是否适合。我不相信一个平时连上班都需要做心理建设的人会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我更不相信在未来,大多数人都能变成一个个创业者,而达成某种乌托邦式的财务自由与地位平等。我们得时刻明白,创业是一件比上班艰难数万倍的事情,它是小众的,低概率的,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方向和一片市场,由于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部的聒噪必须去尝试实现它,那么你可以去试试,哪怕破釜沉舟,如果不行,就别做白日梦,连在股市里亏几万块钱都能嚷嚷半年,创业这种事情还是敬而远之吧。

所有那些已经创业的,正在讲故事筹备创业的,每天最好多找点时间对着镜子把你们平时大言不惭说出的那些话对着镜子说几遍,如果自己不会笑,再出去说也不太迟。或许,以后我会去“自己做点什么”,或许更大的可能性是不会去做。相比于很多完全不靠谱的雄心壮志,我更想打好一份工。总有一天,这种奇怪的、集体癔症般的创业潮会褪去,等到那一天,你再鼓动谁创业,别人就会冲着你说,你才创业呢,你们全家都是搞创业的!

高质量的朋友该如何获得?
王健林,饭局 第二篇

“我的室友们总爱逃课出去玩,我不得已也跟着他们一起,其实我想去上课,也想多去图书馆,但是又怕这样做就没有朋友了”;

“不是有句话说?身边的5个人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听了很害怕,因为我觉得我的朋友都很low,可是身边也没有特别优秀的人可以去认识”。

对于第一个问题,多数人读书的那会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好朋友就是以寝室为单位,吃喝拉撒都腻歪在一块儿,今天你想睡懒觉我就陪你逃课,明天我想逛街你也就别想学习。你失恋了我就无脑帮你骂骂男人,我找不到工作你就帮我抱怨一下社会不公,两个人各自有没有进步不重要,有人抱团取暖就好。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友情,未免太过廉价,因为它建立在两个不能独立的个体上,初衷只是耐不住寂寞,最终两个人互相将就,毫无质量可言。

也不止一个朋友跟我提过,刚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和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出去吃吃喝喝,K歌、吃烤串、各种饭局轮着来,好像有了一帮可以患难与共的兄弟。可是几年以后,轻则连当时天天混迹在一起的有哪些人都记不清了,重则有居心叵测的同事把在饭局上无意的埋怨当成小报告打给上司,最后只能视对方为陌路人。反而称的上朋友的是那些没那么亲昵,但是能够适时互相给与帮助和提点的同事。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友情并不是一件灌溉多少时间就结出多少果实的事情,而且有些残酷的是就算情谊曾经再深厚,也会随着每个人的际遇流转而分出亲疏。你相识十多年的发小也不一定懂你在想些什么,而刚在聚会上认识的人却有让你相见恨晚的感觉。

友情的产生是灵犀发生碰撞的一瞬间,嘭的一声绽放了火花,有了知我者莫若他的感受。若不在同一频率上,根本没法实现共振。

这刚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身边都是low人,大概因为你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

【王健林,饭局】

有的人认为不是自己差劲,只是没机会认识牛人。事实是如果给你柳传志、马蔚华、马云、王健林、郭广昌、俞敏洪、刘永好、刘东华中任意一人的联系方式,你确定你们就能成为朋友?也许连该聊些什么都不知道吧。

公认的比较理性和客观的看法是想结交优秀的朋友,就需要自己首先具有一定资格,拥有一些资源,去实现公平的交换。就如同只有优质的地产商才能找政府拿到最佳的地段,银行会主动为其提供最优惠的融资,施工方和设计师也愿意拿出最好的方案一样,优秀的人身边萦绕的也全是优秀的人,并且良好的人际关系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样说起来,是不是意味着本身资源较少的人就永远没有机会去认识高段位的朋友?

我倒可以先讲讲是怎么与一位优秀的朋友疏远的。前几天无意中翻到大学时的邮件,那个时候我的好友去了国外读书,一开始我们通讯频密,她的邮件大多是“我这几天忙得焦头烂额,写paper,准备考试,熬了几个通宵”我的邮件则是“最近生活好无聊哦,怎么办”,她回我“我忙得吐血,你居然说你无聊,没事干你去图书馆随便拿本英文书啃”。在我还在想着每天怎么打发时间的时候,她早已在成为顶尖研究人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的联络也越来越少。【王健林,饭局】

作为普通人,我们身边本来也从来不缺优秀的人,大家明明站在同一起跑线,有时只能怪自己过早的放弃,也许从多睡了一个懒觉开始,也许从少读了一本书开始,人与人之间就这样拉开差距,最终印证了那句,你不努力就只剩给别人朋友圈点赞的份。

换句话说,你的朋友每天都在往前跑,而你原地踯躅不前,最后你只能望着人家的背影哀叹:从前我们也是一个级别的。没准再过几年,就只能对着电视上的新闻说,你看这谁谁谁,我们以前关系可好了,再环顾一下身边尽是loser,当然也包括你自己。

还有就是,没有资源也不可怕,因为资源是可以靠自己累积的,要不然那么多白手起家的人都是怎么做到事业成功的,在这里就不列举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了。其实有太多我们可以操作的资源了,勇气、知识和经验都是。你完全可以挑战自我,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或者凭自己的头脑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比如进入清华北大就意味着你注定要和各行各业最top的人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有去运作优良的大公司,也能够大大提升接触到优秀的人的概率。

再不济你踏踏实实在现有岗位上慢慢钻研,一步一步做到部门最权威,整个公司最权威,进而行业内的人都会来找你取经。

可能有人又要问:我现在已经没办法去清华北大了,也早就远落后于人了,还有办法结识到优秀的朋友吗?

我想,这个时候不如闭上眼睛,少看外面的世界,给自己留些空间去成长。过程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五年甚至更长,因为掉队太远,还会觉得孤独无比。可成长的路很多时候就是孤独的,就像走夜路,一个人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你学会将辛酸都自己背负,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勇气和胆量,越来越坚强,慢慢发现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等到见到光明之时,你会豁然开朗,原来这条夜路是一个山坡,你已经朝上攀登了一大步,而在半山等你的人都是你未曾够得着的人。

最后用几句话做个总结:一开始便要学会不被廉价而抑制自我的情谊所羁绊,接着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你若自身丰盈充实,就有更多的维度去吸引投契的人,从而成为朋友。本身处于劣势的时候,也不必焦急,专注于自身,把自己锤炼拷打,从而自我升华,还怕自己的朋友圈没法升级吗。

关于大S的婚礼争议的公关危机处理
王健林,饭局 第三篇

关于大S的婚礼争议的公关危机处理

背景:

大S汪小菲的那场婚礼,争议仍在持续,焦点就是,大S曾表示会将婚礼礼金全部捐出。继之前万达集团王健林的独子王思聪发微博向汪小菲母亲张兰讨要“捐款发票”后,最近又有网友爆料,在北京“俏江南”门口,遇见几人打出横幅“求大汪婚礼礼金捐款发票”。 虽然“礼金门”暂无回应,但大S却正式复出了。18日,她现身武汉出席商业活动,自曝刚和汪小菲从不丹度完蜜月回来,对于婚礼引发的诸多争议,大S说:“这是我第一次婚礼,很多经验不足,希望能多多包涵……”

目的:为了澄清事实,恢复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美好印象,提高自己在观众面前的声誉和影响力

方式:采用新闻发布会,利用周围有影响人士的说服力,以及网络媒体的优势 在处理公关危机的时候应遵循:采取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性,真实性,积极性的原则,但是有时候对于娱乐圈来说太过于及时,处理的不够恰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在恰当的时候,把握住时机,说话要到位,比如在艳照门事件中张柏芝跟阿娇走的是两条路,阿娇急于表态,被媒体“围攻”。而张柏芝在陈冠希公开道歉时,一言不发,摆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引起了公众的同情。而后上“志云饭局”做访谈时,又放大自己对儿子的爱,把自己从一个女星变成了一个女人,得到了大家的谅解。最重要的是她有丈夫支持,连公公婆婆都挺她,化解娱乐危机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过早过晚都不行。

步骤:

一:采用权威的证实稳固粉丝群

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势必会使公众对明星人物产生怀疑,也必将造成明星的声誉大幅度下降,给明星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采取权威来证实事情的真相至关重要。明星可以采取能证实的的公信力以及比较具有权威的人士来出面安抚人心。在面对危机时,要快速的反映,采取积极主动地态度认识危机的严重性,及时让公众了解事态发展的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让公众参与进来加以监督。 具体做法:

1.危机出现第一时间,大S可以凭借其在娱乐圈良好的人缘,影响力,使娱乐圈的朋友出来力挺大S。通过媒体采访,宣传等活动公开表示对大S此举的赞成。大S的朋友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官网等网络方式表达对大S 支持。赞成大S捐款的举动,同时呼吁各界关注慈善本身,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 二:正面回应问题,积极做好形象恢复期的工作、化危机为商机

明星在面对公关危机的时候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修复在危机期间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向社会公众作出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复个人的形象。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民度过危机。危机即可以带来损失,也可以给明星带来启示和机遇! 三:在恰当的时候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是和媒体见面澄清事实,将真相及事情的进展情况公布于众,及时禁止谣言的散布和传播。

具体做法:正面回应捐款问题,可选择几家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以接受专访的形式,澄清捐款的问题。同时也可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此事专门说明。也可将捐款证明予以公开。

四:除了对公众及时陈情且保持信息的对称之外,应该是适宜地扮演受害者借以博得公众的同情,在这次婚礼当中,大家都是局外人,但是对于大S来说,无疑是受伤害最大的一个,人家借个婚容易么,明明是一件好事,结果被炒得好象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五:积极的参与公益活动,进一步树立个人的形象魅力。

谈几点 个人对理财的看法
王健林,饭局 第四篇

几年前,投资出现炒房团,再几年前出现炒股、炒基热,前两年又出现了宝宝热、P2P热,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普及,对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也愈演愈烈。

之前总是出现李嘉诚、王健林、马云、李彦宏、张朝阳等等名人的名字在各大报端,如今改成了手机,这些人也走马灯似的轮换着出现在头条名人榜。

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前的穷人真的很穷,很沉默,每天上下班走路或挤公交,下班回出租屋买菜做饭,然后蜗居看电视度过一天最温馨、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而现在的人们,人手一个智能机,无论你一个月是挣1000还是一个月挣2W,基本人手一机,在候机场、候车室、汽车站、甚至银行排队,只要能看见人的地方就会看见低头族。以为他们收到了重要的信息?或者是在学习?NO,NO,NO。他们是在看QQ信息,在刷朋友圈,甚至还有可能是在淘宝!

记得在某篇文章上这样评价: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无书的境地,看书者寥寥,全在低头看手机。

【王健林,饭局】

让人忍不住思考,不看书的民族未来会怎样?面对人手一机的现状,我们那点辛苦赞起来的血汗钱要怎么理?【王健林,饭局】

说说目前比较热的几个品种

1、买卖贵金属。这个可以一天24小时交易,只要在银行开通了这个业务即可,给银行付手续费,可在涨跌之间买卖赚取差价。优点:即时性,随时交易(除周六凌晨4点-周一凌晨7点之间不可交易外,其余时间均可交易),缺点:对技术把握不准,赔钱也是分分钟,无论你的赚赔,银行永远只赚你的手续费,看起来不多,但确实永远的赢家。

2、股票。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半-11.30,下午1-3点交易时间,可以随时买卖进出。优缺点同上

3、基金。记得06年,我的同事兴起买基金,是个基就可赚的盆满钵满,当然对我这啥都不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花钱阔绰了,经常可以有免费的饭局。现在又提出了基金定投长期论,这个不置可否,因为国内的投资环境,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基金永远上涨,尽管你摊薄了成本,但万一有一天你买的那只基,该公司破产了怎么办?

4、P2P。这算是近几年出来的一个品种,也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深究原因,自然与国家不断出台的降息降准政策相关。百姓的钱袋子本就不鼓,再降低存款利率,搭着不断上涨的房价、CPI,难道是要百姓越存越穷的节奏么?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百姓出手了,疯狂涌入各大各小P2P平台,出现了薅羊毛,出现了打新。很多精明的人也许是为自己公司自融资金,也许是想一夜暴富,无论种种,接下里就是一个个惊天巨雷。刚刚因为赚到了比银行高收益的百姓,笑的嘴巴还未合拢,转眼是哭声一片,到处是维权声,人们再次团结起来,不是奔着个高收益去,是奔着公安局去的。

时代在进步,各种新兴的理财方式出现,如何区别其中的良莠,在乌龙混杂的“理财产品”中保证本金,存活下来,这才是老百姓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
王健林,饭局 第五篇

NO.14 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2014.03.31-04.06)

2014-04-07 20:47:25

周末, 我跟妖精聊天,她说最近遇到一个熟人,特别有意思,一上来就问她,“你现在幸福吗?快乐吗?虽然你现在丰衣足食,事业顺利,但是我想,你一定一点都不快 乐。因为你没有结婚,所以你比那些三无人民还要穷。有些东西,有些人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了,你为什么就不能听你妈妈的话,去和某某人接触接触,说不定感情 培养出来了,缘分也就来了。否则你会一辈子都不幸福的!”

哈哈哈哈,我跟妖精说,“你的这位熟人讲的算是客气的,你还没有见识过我的那些熟人风范呢。”

清 明回家,碍于礼节,我去吃了一顿并不太舒坦的饭,整个饭局上,他们以“关心”为名,毫不吝啬的展现着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你呀,不要挑剔,婚姻是用来 磨合的”,或者“你也老大不小了,难道不知道这样拖着是对爹妈的大不孝吗?”,亦或者“好男人都要被90后的小女人抢走了!”,再或者“你要小心哦,女人 年纪越大只会越来越贬值,以后你能遇到的只能带着娃娃的离婚老男人,抓紧啊!”

看吧,我跟妖精粗略的归纳下这些人的逻辑:

女人的幸福=嫁人,尽快的嫁人,尽快的嫁给有钱人,尽快的嫁给有钱人最好一举得男。

婚姻是磨坊,一个人扮演瞎眼驴子,一个人扮演磨坊。

晚结婚=不忠不孝;稍微衍生下,不结婚=大逆不道。

找对象=跟别人的女人抢

女人年纪跟自身价值成反比。

等等等等。

我跟妖精说,“有时候我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这么大了,没想到过不了几天,他们又能够向我们证明,原来差距还可以继续拓展。”

我不知道社会学家定义“幸福”或者“婚姻”这个名词时,看到生活中的这类解释,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和妖精根本不会去跟这类人进行辩解。因为不想去解释,更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如何解释,他们都只会固守自己的结论,反复的用站不住脚的“家庭是避风港”来佐证,何苦浪费宝贵的时间呢。

不知道为何,大脑中突然冒出查理芒格的一句调侃话,“不要跟猪摔跤,输赢都是一身泥!”

【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

这 周上班无聊,我跟朋友聊天又扯到了钱的问题。当然事情本身跟我们无关,只是一个共同的熟人要把家里第二套房子卖了,然后用来买宝马。我们俩很清楚他的家庭 状况,说到底也就是非常非常普通,小两口家里的存款不足10W,即便加上第二套住房卖掉并且还清银行贷款,拿到手也就仅仅40W。【王健林,饭局】

40W,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这笔钱远远不能算上宽松吧!或许在他们看来,爹妈不需要自己供养,家里没有房贷,夫妻两人的工作还算比较安稳,两人月收入也能过1W,那么手头还能多出来40W,完全说明自己的生活相当富裕了。那么自然可以负担起一个低配的宝马。

这个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得瑟最厉害的,往往是有点小钱的人”。

井底之蛙的世界格局,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

很多时候想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相对论。

长在父母身边的年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由父母、同班同学、发小朋友的圈子来决定的。他们中最优越的那批人成为了我们格局的上限,而最落魄的那批人成为了我们认知格局的下限。

很快18岁后,我们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格局的范畴会因为接触的同学而改变。同样,社交圈中优越的那批人成为了格局的上限,而落魄的那批人成为了格局的下限。

四 年之后,我们离开学校这个小圈子,开始进入社会,格局的范畴再一次发生了改变。认知由职业领域和更大范围的社交朋友圈子影响。在一个月收入只有3000的 人眼中,月收入1W是令人向往的,而月收入过2W则是令人乍舌的。在一个月收入1W的人眼中,2W是自己力求两年内实现的基本目标,而5W那是令人向往的 数目。在月收入5W的人眼中,恐怕“月收入”听上去并不太舒服,而“年薪”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替代词。

还不光光是职场薪酬的差异,朋友圈子 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很早之前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当然原句记不清了,大意是“倘若你环顾整个朋友圈,发现没有一个朋友比你优秀,那么你就要考虑时候需要换一 个朋友圈。”听上去是有点无情,可这也是事实。如果一个人身边朋友的见解远远逊色于他本人,那么这就注定他所能见到的,吸收到的交流是以“down”的形 式存在,他根本无从去接触到对自己更有帮助的建议。时间久了,他只能被他们的格局同化,因为群众的力量永远很强大。

朋友开玩笑说,一个手握40W的人认为自己是有钱人,真不知道当他看到王健林

的那一连串数字时,作何感想!

父母常常会教育我们说,人要谦虚,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时候听觉得他们是在背古语,俗不可耐。可是长大后才明白,越是俗不可耐的东西,却越是蕴藏着真理。区别只在于我们长大了。

且 不论宝马是否值得买。就以一个手握40W存款的家庭而言,都很难跟“有钱人”扯上关系。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大把的人年收入过50W,甚至那些生活在金融圈的 精英们,年收入过100W都比比皆是。那些人是否会将自己定义为“有钱人”,这都是个问号。因为在他们眼中,还会更多高收入者在奔跑。

以 前雪球发起过好几次关于“财务自由”的讨论,无非就是想为“自由生活”定下一个标准,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有任何定论。每个人视角和生活标准的不 同,开出的数字有着天壤之别。四五线城市的人们可能开出个三四百万的存款就足够抵抗很长时间的通胀了。二三线城市则可能需要将价码提高到近千万,而一线城 市呢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物价,没有几千万的流动资产能够自如选择为兴趣而活着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如此讨论,可能所有的人还是陷入到了 “刻舟求剑”的局面。大家套用时下的生活标准,讨论一个看不清楚的未来,真的就会准确吗?倘若我们口中估算在内的“通货膨胀率”并不如我们意肆意改变呢, 倘若我们眼中的“国运”并不遂了大家的心愿呢,倘若我们心中“伟大的改革”中途搁浅呢。所以风险永远都在,任何立足在当下的“高枕无忧”很可能在不远的未 来幻化称“噩梦一场”。

人是生活在泥土之上,而不是云端之下。现实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充满泥土味。

当然,如果说格局仅仅用 钱财来衡量,这是有点狭隘。退开“金钱”这个切入点,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是如此。就如同我上面提及的“职业差异”,有些人可能工作在社会基层,那么他的视 角无法避免会被基层的观念而影响。我们常常说,某某某阅历丰富,见解惊人,原因何在,你让一个背靠黄土地的人去阅历丰富,见解惊人?我遇到一个老先生,总 是说我局限在某一个小范围内,不愿意去接触他人,以后可能会在职场上越走越狭窄。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以为然,等到我发现跟同行业的其他人无法沟通,总是扮 演旁观者却插不上一句话的时候,我才明白老先生说的话。我任性的拒绝,不是躲避掉麻烦,而是将自己推离了进步的轨道。这个错误,我最近才明白!

人 终归是成长的,认知的格局也会随着成长而不断拓宽。只是有些人成长的比较快,比较早,也会更加容易的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其他,诸如我之类,在挣扎中 人,也应该更早的意识到,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远没有自己认为中那么努力,那个充满诱惑力的美丽人生,还需要我们下很大的努力去争取,否则那只能 是一个空中楼阁。最后一些人就是原地踏步的逃避者们,身边大多数人都在往前跑,他们的前进只能照映出这些人的落后。咳咳,我的那些害怕进入社会的全职太太 们,你们越害怕,以后的生活就会越可怕。

【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希望当初自己可怕的预言会成真】

这周最爆炸的消息不过于“周一见”。内容我就不赘述了,反正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我只是比较感慨其中一条小消息,“最初刘孜不惜跟伊利翻脸,都希望伊利不要跟某人在一起。”

我不想求证这条咨询的真伪,只是跟一些人瞎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刘孜应该很开心才对,至少当初她的结论是对的,她最先看穿的某某人。”

很可惜,在我看来,如果刘孜是伊利真正的好朋友,恐怕这个时候她比任何人都要难受吧。没有一个好朋友希望当初那个可怕的预言成真。

真 正的好朋友不会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虚假话,只为了求的对方的心花怒放,而无视正在恶化的事态。真正的好朋友宁可冒着翻脸分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性,也要 指出朋友当下可怕的错误。原因非常简单,真正的好朋友不是用来吃喝玩乐的,真正的好朋友是无限接近于亲人,是用来交心,甚至有可能会交命。朋友难道看到对 方犯浑的时候,还会怂恿着他们继续犯?在他们执迷不悟的时候,还会推搡着他们继续执迷不悟?难道等到对方都坠入悬崖了,他们还要站在悬崖边上拍手叫好?对 不起,那是小人做的事情,那是酒肉朋友干的事情,真正的朋友怎么忍得下心,下得了手?

我曾经说过,好的朋友就是在自己发疯飚车的时候当刹 车,在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当浇头的冷水。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冷静,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犯错误,好的朋友会在适当的时候当一面冷静的镜子,让自 己可以从中看到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丑态。所以当一个好朋友不惜撕破脸皮都要指出自己正在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犯错了。”

如 果刘孜的那条新闻是真实的,我想我能够明白她当时的感受,也能够明白当下她的心情。在前些日子,我跟某个朋友闹翻,我伤心的跟她说,“我希望我说的那些可 能性永远不发生,权当我是嫉妒羡慕恨。我宁可希望在某日你生活的更加精彩,你可以过来嘲笑我的眼瞎,也不希望在未来你跑过来哭诉,告诉我一切预言都成为现 实。”

我想,没有人希望真心相待的那个朋友陷入水火,他们只会懊恼自己当初帮的还不够多,至少我是。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很多时候很无情】

这周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周末看完《起风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理想会让人成为一个无情者。

【王健林,饭局】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不明白为什么前几年毛姆的这部小说被冠上“正能量”的

头衔而到处传播。哈哈,我跟她说,我也不清楚,这本书跟“正能量”没有关系啊,可能出版社总要找个最契合时下的话题来宣传,现在任何一本跟理想啊追求啊靠点边的文章都要被冠以“励志”来销售。

有人会说,《月亮与六便士》怎么不是一个励志小说呢,你瞧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了不起,为了追求绘画,不惜抛弃妻子流放自己跑到荒岛上去画画。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那么任何一个男人不想为家庭负责人,都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渴望理想的理由,然后抛弃妻子去追求新的人生。

追 求理想的代价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书中的“我”曾经问过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要离开家庭离开妻儿,他给出的答案是“不得不”,是“必须”,“就好比身体里有 一个魔鬼每日在追赶着自己,逼迫着自己,必须要去做这么一件事情,否则自己每分每秒都寝食难安,每日活着都生不如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让身体里的那个 魔鬼来支配自己的灵魂。”

我觉得毛姆真的已经写出了“理想”的可怕之处。理想是一件稀罕物,比蒂凡内的黄钻都要珍贵,而千千万万人口中所 叫嚷的“梦想”不过是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大众物质的渴望”。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宝贝,一旦真的遇见,就要像“神的召唤”或者“魔鬼的诱惑”,任凭多大的力 气都无法移开脚步,只能任由自己随着它日夜沉浮。人的意志力往往在它们面前,毫无抵抗力。我想,如果努力就能有用的话,那么世间上会出现无数过“高更”或 者“梵高”,而不仅仅只有那么一个。

这类的理想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因为身体和意识早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魔鬼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了一 切,妻儿、财富、地位、甚至健康有何意义。这些东西在理想面前不过是皮囊,他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包袱,能做的就是放弃掉,轻装上证。那么对于理 想对立面的“家庭”而言,追求理想往往就是绝情的舍弃。

同样的感觉也存在于《起风了》,我不能说二郎做的有多过分,电影最后那一刻的“非常感谢你”让很多人动容,但他对“美穗子”而言就真的至真至情吗,对他的妹妹,对他的家人就真的尽到了职责吗?而他一生追求的“飞机制造”最终却带来的并不美好的结局,这又能如何去解释?

豆 瓣之前有很多鸡汤文,告诉大家努力就可以生活的很精彩,我承认我也常写此类的日志。但认真的想想,我们是否过于美化了自己的口中叫嚷的“理想”,是否高估 了自己的奋斗程度。很可能,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要懦弱无能的多,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要更加贪恋温暖的被窝和安逸的环境,我们远比自己想像要更加惧怕困境的 来临。

理想真的不是每个人可以拿来标榜自己的大众名词。

=========================2014时间手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7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