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爬山时心理描写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一
《参考答案》

一、

参考答案: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15.答案示例:

(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二参考答案:12.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13.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但有父亲。

14.“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后受到欢迎”。

15.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17.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

18. 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12.本文通过三个事例,叙述了我在母爱的感召下彻底告别叛逆期的过程。(2分)

13.D(2分)

14.(1)“陷”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瘫坐在沙发上得当样子。(1分)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叛逆而极度伤心绝望,又无可奈何的情态。(1分)

(2)突出了我对母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从个人情感或对母亲认识的转变答题,语句通顺即可)(2分)

15.内容上:运用比喻,(1分)生动地表现了我理解母亲之后的感激之情。(1分)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1分)(共3分)

16.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4分)(说明:(1)联系实际写出隔阂,1分;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解决的办法,内容充实准确,2分;言之有理,语言通顺,1分。)

参考答案:(四)阅读《怜悯和善行的距离》,回答23——27题。(共12分)

23.示例:通过医院里不同人对可怜的老人的不同做法,告诉人们爱心需要行动。评分标准:(2分)概括正确即可得分。

24.示例:通过环境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为下文人们同情老人的不同表现做铺垫。 评分标准:(2分)答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铺垫“其中两点即可。

25.示例:将爱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评分标准:(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距离“的含义即可。

26.示例:“裹” 、 “蜷”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的可怜无助。评分标准:(3分)动词或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性1分,表达的内容1分。

27.示例:经历:我在“5·12”抗震救灾中,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灾区。 感受: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用行动表达爱心,大家都行动起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标准:(3分)经历 1分, 感受2分。

五、参考答案:13. 父亲的钱被偷;父亲及乡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父亲的钱失而复得。(每空1分,共3分。) 14.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2分) 15.不矛盾。(1分) 因为第③段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而第⑩段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2分) 16.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2分) 17.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3分)

18.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2分) 19.评价围绕父亲“善良”来谈,1分;联系现实要答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面意义,2分。本题共3分。 20.(1)父亲的勤俭。(答“勤劳简朴”“辛劳朴素”等也对,本小题2分。) (2)比喻;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答“勤奋肯干”“埋头苦干”等也可以。)(表现手法1分;形象2分。共3分。)

六、参考答案:13.这样:宰割并食用(2分) 这: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小鸡出生。(2分)

14、它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鸡蛋(答到大意即可)

15.不啰嗦。(1分)作者这样写,从内容上看,是强调母鸡下蛋已是接连不断,无法控制;从形式上看,分段排列,增强了语势。(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16.(1)改变鸡的卑微地位,使之加入珍贵动物的行列;(2分)(2)激起鸡们的不满情绪,让它们彼此眼红。(2分)(答到大意即可)

七,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第9小题2分,其它每小题3分)

参考答案:7.共3分,山子通过给父母画肖像(2分),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1分)。(考生答出画肖像即可给2分,答出“父母的爱”、“父母用‘心’看着他成长”、“用‘心’支撑着他”的内容给1分。)

8.示例:我的父母都是盲人,如果画出来,同学们和老师会怎么看,我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抬得起头?(共3分,如果不是用第一人称答题,不给分;考生答案符合文中情境或人物心理给2分,语言连贯给1分。)

9.①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②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③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④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⑤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2分,以上句子任选一句即可给2分。)

10.虽然山子的父母是盲人,眼窝深陷,甚至连山子本人也不愿意面对,但是,他们却成天用‘心’看着山子成长,用爱支撑起他成长的天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共3分,答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的意思给2分,对此有具体的阐述给1分。)

11.示例一:我赞同这个观点。文天祥因民族之爱,使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千古留芳。

示例二:我赞同这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奸臣,如隋炀帝、蔡京等,虽然有出众的艺术才能,也有很多的作品,但有多少人能知道他们的作品呢?

示例三:我反对这个观点,比如秦桧背叛民族,但他创造的宋体字,却是我们现在报刊、

书籍印刷的主流字体之一,我们并不能因为他的人格而否认宋体字的价值。

示例四:我反对这个观点,像我们普通人,大多数都是心中有爱的。如父母之爱,同学之谊等,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

(共3分,答出观点给1分,答出理由给2分;只答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理由可从如下四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支撑观点:①有爱有价值;②无爱无价值;③无爱有价值;④有爱无价值。①②支撑赞同观点;③④支撑反对观点。)

八、

参考答案:文段(一)

11.(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2)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分)

12.抒情议论描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1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3分)

1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 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4分)

文段(二)

15.指毕业将至,离别在即,“我”心中自然地滋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依恋、惆怅、忧愁和感伤等复杂而苦痛的心情。(2分)

16.怀念(依恋、惜别) 感恩(赞美) 励志(憧憬理想)(3分)

17.谆谆的教诲、无尽的关爱,难以忘怀;深情的话语、鼓励的眼神,万分感动;动情的叙述、精彩的分析,心潮澎湃; „„(所写内容只要文意贴切,结构句式与划线句相符即

可。)(3分)

18.毕业抒怀 青春感怀 毕业之歌 惜别 怀念‘感恩‘憧憬 谢幕与开幕„„(标题只要能高度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语言精练即可。)(2分)

19.略。(“留言”在内容上要表现出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恩、赞美或祝福;情感真挚,语言优美。)(4分)

九、参考答案:9.(3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说明:情节大致清楚即可。

10.(2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11.(3分)倔强。被重新用草秆穿透身体的蚂蚱,死死抱住另一草茎,使草秆渐成弓形,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草秆缩短,身体退出。说明: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2.(3分)惊讶、震撼、震惊。说明:一词1分。

13.(3分)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说明:答对一点给1分。

14.(2分)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我”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说明:不赞同给1分,理由1分;赞同只要说得有理,同样给分。

十、参考答案:14.刚来时:叫得很好听,像唱歌一样。(1分)

时间一长:叫声不比以前那么脆,越发哑了。(1分)

每每黎明时:叫声很忧郁。(1分)

当我们放飞它时:它的叫声很响亮(或快乐)。(1分)

云雀的形象:追求自由,向往云天。(1分)

15.同情或可怜。(1分)

(1)听它唱得沙哑,以为它疲劳了,建议老人不要再逗弄它。(1分)

(2)听它的叫声充满了忧郁,以为它饿了,为它添食。(1分)

(3)觉得它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飞了它。(1分)

(4)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1分)(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得三分)

16.(1)激动:云雀重获自由后显得兴奋、愉快(喜悦)(1分)

(2)迷糊: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处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表示困惑。(1分)

17.围绕云雀重获自由后的喜悦、兴奋及对我和妹妹的感激,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云雀的心理活动。示例:我终于又可以亲近久违的云天,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谢谢你们给了我逃脱牢笼重返云天的机会。(3分)

18.本题重点是品析动作描写(碰、撞、挤、盯)及其作用。示例:这是对云雀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云雀在笼里的焦躁和痛苦,表现了它对自由和云天的渴望向往。(3分)

19.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关键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示例1从我和妹妹的角度谈善待生命、同情弱者;示例2从云雀角度谈对自由的渴望;示例3从老头的角度谈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3分)

十一、参考答案:10.父爱(2分)

11.具体描写了两次看电影的情景,表现浓烈的父子感情。(2分)

12.孩子的尿湿透了父亲的衣服。 金山寺里法海看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许仙下山。惹怒了白蛇,白蛇

唤上青儿,带领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2分,各1分)

13.表现父亲对我的爱。(2分)

14.示例①“基石”运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父亲”为儿子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②句子表达了儿子对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2分,词或句任选一个方面作批注即可,言之有理即给分。)

十二、

参考答案:会唱歌的火炉

21.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22.

围绕“比喻、拟

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

用“眨着眼睛”

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23.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6、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

7、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

的歌曲,这里面

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8、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

的”、“少

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

如“温暖的获

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十四、参考答案:21.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2.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24.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5.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二
《文学作品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文学作品专题参考答案

专题二 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巩固训练

1.该题通过赏析句中词语来理解重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考查其品味语言的能力。“贪婪”形容急切追求而不知满足,此处是贬义词褒用;“心满意足”形容十分满足的样子。再分析这个句子中“我”和母亲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即可。 示例:“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2.答案分别是BCDA。该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设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中叠词的能力。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答题时注意从词语的搭配角度将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即可明确答案。

3.本题共3分。两个词语在含义上都有坚硬的意思,但“刚毅”更有表现力,仿佛是母亲人格的化身。 答案示例:不好,“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又写出了母亲的刚强(或坚强、坚毅)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本题共4分。根据原文准确概括老头的品格得2分,能答出女人的羞愧或自责得2分。示例:老头的真诚、善良、淳朴,让女人为自己的多疑、世故和对老人的不信任而深深地羞愧和自责。 5.父亲这句话暗含比喻,把儿子比成一块朽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他不是学习的材料,到哪儿念书都一样(或“如果他是不可造就的人,到哪儿都成不了才”)。

6.本题共3分。答出景物(环境)描写得1分;答出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再得2分。(或答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意思的,也可得满分。) 7.题目要求比较这两段文字,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也就是要找到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示例:1)2)段都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都运用第二人称进行表述,显得亲切而热情。/1)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强调要义无反顾地迈过青春的门槛。/2)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理想的绚丽多彩。(4分。一点1分。)

文学作品复习考题经典回放(历年济南市中考文学作品试题集萃) (一)2007年A卷 1.醇 zhǒu

2.示例:瘦弱的父亲枕在我坚实的臂肘间,沉静而安详。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句式符合要求得1分,内容恰当得2

分。 3.文章以“父亲睡了”为题,一语双关,既写了父亲靠在我怀里

睡着时的情景,也含蓄地写出父亲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文章借

此表现了老弱的父亲对“我”的依赖和“我”对父亲的体贴、关爱;同时以“父亲睡了”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准确理解题目的两层含义得1分,能准确地把握感情得2分,答出线索及作用得1分。

4.示例:不时地睁开眼睛瞅瞅我,那眼神似在说:还是儿子好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神情、动作描写能结合语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语言生动、形象即可得分。

5.示例1:总:一直、一向的意思,写出爬山时父亲一直在有意识

地保护着“我”。这句话通过描写父亲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呵护。

示例2:沉:这里是沉重的意思,写出了“我”抱起老弱的父亲时沉重而心疼的感受。这句话通过写“我”轻而易举地把印象中原本高大的父亲抱上床时的动作和内心感受,表达了“我”因感受到父亲变得老弱后,内心的沉重和酸涩。

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圈画词语并能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占3分;品评赏析语句占2分,语言表述占1分。

6.示例:共同之处:文中的“我”和田世国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启发:生活中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味深沉而真挚的亲情,用

自己的方式去报答父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问2分。 (二)2007年B卷

1.馨 zhuō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2.回忆母亲为“我”制作小火炉的情景 “我”对小火炉所包含

的母爱的理解与感悟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

3.文章以“心中的小火炉”为题,突出了“小火炉”在“我”心

目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小火炉的地位占1分,感情占2分,语言表述占1分。

4.示例1:摆弄:这里是不停地检查、修理,写出母亲做好小火炉

后检查是否安全时的动作。这句话通过一系列动作,写出母亲做小火炉的过程,表现出母亲的仔细和用心,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与呵护。

示例2:藏:珍藏的意思,写出了小火炉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记忆,突出了它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圈画词语并能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占3分;品评赏析语句占2分,语言表述占1分。 5.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动词使用准确,语意通顺,语言连贯即可得分。

6.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句式符合要求得1分,内容恰当得2分,语言生动形象得1分。 (三)2008年A卷

1.示例:女人怀疑仙人掌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老头儿扯断仙人掌

证明给女人看。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能正确概括情节要点即可得分。

2.示例1:老头儿满心自豪:别看我是一个卖花的,那骗人的勾

当俺可干不了。

示例2:老头儿想:这下你总算相信俺了。钱可以不挣,良心咱可不能丢。这年头,唉,也不怪她不信俺。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体现老人当时自豪骄傲的心理占3分,语言表述占1分。

3.A处示例:瞟:斜着眼睛看,形象入微地写出了女人对老头儿

的怀疑和不屑。 评分意见:A处共3分。“瞟”的意思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 B处示例:这句话通过对老头儿一系列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他对女人不信任他的不满,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头的倔强、坦诚和率真。

评分意见:B处共3分。句子的描写方法占1分,表达效果占2分。

4.示例:老头的真诚、善良、淳朴,让女人为自己的多疑、世故

和对老人的不信任而深深地羞愧和自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根据原文准确概括老头的品格得2分,能答出女人的羞愧或自责得2分。

5.示例1: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倔强地坚守

着做人的良知,你以你的自尊和善良换来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你的执著和坦诚向人们昭示着真实的美丽和可贵。

示例2: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用自己的言行让我们相信:诚信仍在,善良与良知永存。你毫不吝惜地扯下仙人掌,不仅揪疼了女人的心,更激起了人们对真诚的呼唤。 示例3: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卖花人,却以你“固执”的真实令我们深深感动。你的倔强在于你对自尊的捍卫,对良知的坚守;你的倔强在于你对真诚的诠释,对善良的弘扬。

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对老人品格的赞美占4分,语言表述占2分。

(四)2009年A卷

1.示例:①在餐馆,女侍把鱼汤洒在“我”的皮包上,“我”很生气,女儿却原谅了她。③女儿在为顾客倒酒时,不小心把酒倒在了顾客的衣裙上,却得到了她的原谅和安慰。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能正确概括事件即可得分。 2.A处示例:“阴霾”原指空气浑浊,这里形容脸色阴沉,写出了“我”此时的愤怒和不满。 评分意见:A处共3分。“阴霾”的意思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 B处示例:这句话通过对女儿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形象传神地描绘出女儿急于保护女侍的迫切心情和真诚态度,表现了女儿的善良、宽容的品质。

评分意见:B处共3分。描写方法占1分,表达效果占2分。 3.示例:感觉压在心头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心中涌动着对她的感激,我明白,生活中也要学会原谅他人。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结合上下文,写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放松、感激即可。

4.示例:听到女儿的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了;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5.示例1:对比的写法。如文中“我”和女儿对待女侍态度的对比、“我”前后情绪变化的对比等,更好地体现了原谅之美。 示例2: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女儿两次被他人原谅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更好地突出原谅之美,更为真切感人。 示例3:设置悬念。文章第④段写女儿眼中闪着泪光,为文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女儿叙说得到原谅的故事,使文章情节跌宕,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见解正确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合理得2分。允许学生有创新发现,言之有理即可。

6.示例1:原谅是一种美德,原谅他人的人,舍弃了个人的私利,获得的是他人的尊重。 示例2:原谅是一种境界,原谅他人的人,驱逐了心头的阴影,收获的是灵魂的净化。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对“原谅”的诠释正确得2分,所写句子与原句句式一致得2分。 (五)2010年A卷

1.示例:因为文章写的是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是靠自身的顽强拼争,摆脱冰雪的桎梏,苦熬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对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的北国春天的赞美。文章以此为题用语形象,富有诗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正确概括内容和主旨得3分,能答出用语形象,吸引读者得1分。 2.B C A D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1分。

3.示例:文章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盛开,以表现南方春天来得急促、迅猛,与下文描写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对北国春天顽强拼争、沉着果敢和心无旁骛精神的由衷赞美。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结合文本分析对比手法占2分,表达作用占1分。

4.A处示例: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在阳光映照下散发出的光芒美妙神奇,表达了作者在看到北国春天特有的景致——美丽霜花时内心的欣喜愉悦之情。

评分意见:A处共3分。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效果占2分。 B处示例:“绣”,刺绣。这个动词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

天初临时,萌发的草芽破土而出,细细密密精心装扮山坡的情状。 评分意见:B处共3分。“绣”的理解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 5.示例1:山坡上的树愈发地青翠了,树叶挨着挤着,混着潮湿的泥土的芬芳,透出淡绿色迷人的清香。

示例2:红的、粉的、白的花儿笑成了一片。她们在阳光下精心装

扮,在微风里翩翩起舞、争奇斗艳。

示例3:蹦蹦跳跳的鸟儿,一会儿振翅飞起,停在枝头,啄啄嫩绿的树叶儿;一会儿落下,悠然地在花草间漫步。

评分意见:描写所选景物在句中的特征占2分,运用修辞2分,语言流畅生动2分。 (六)2011年A卷

1.示例:热爱(或:赞美、赞叹) 作者看到城市化的进程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美好的景象渐渐消失,不由得痛心疾首、心急如焚。

2.A示例:“忘情的嘶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这些小生命纵情肆意的歌唱、大声地呼喊,写出了它们自由旺盛的生命活力(或生存状态等)。 B示例:原句突出强调了这条路被霸占、被掠取,作者感到惋惜、痛心,不忍再走。改后的句子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 3.示例:草丛的香味弥散在柔美的月光里,如美酒一般让人沉醉。 4.示例1:对比。《焦急》将通往校园外的三条路一年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那树》将那树生长缓慢与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进行对比,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作者对人类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忧思和伤痛。

示例2:数量词连用。《焦急》“一寸一寸”“一片一片”,《那树》“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数量词叠用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表达出作者深重的忧思和伤痛。 示例3:动词连用。《焦急》“吃”“压”“砍”等,《那树》“铺”“架”“挨”等动词连用,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表达出作者深重的忧思和伤痛。 5.示例: 这美好的土地,你正在往哪里去?你饱受了人类带来的苦难,你被所谓的文明践踏。人们啊,请停下你的步伐,给我们一个完整而美丽的“家”。 (七)2012A卷

1.执著追求、自信乐观(或:勇敢无畏、坚韧顽强等) 对大雁敬佩和赞美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第一空正确答出任意两点

即可得分;第二空意思对即可得分。 2.示例:先写人们对大雁的错误认识,再写作者对大雁的敬佩赞

美,更加突出了大雁面对艰险勇敢无畏、坚韧顽强的精神。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跌宕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结合文意正确分析表达作用得2分,写

出“欲扬先抑”得1分,写出“使文章跌宕起伏”

或“激发阅读兴趣”得1分。

3.A.“窜入”在这里是用力向高处飞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大雁面

对困境勇敢乐观的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敬佩和赞

美,而“飞上”一词只写出了大雁飞翔的动作,不能突出

大雁精神的可贵。

B.示例1:画线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用两个“向北”,突出了大雁北飞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大雁执著追求精神的赞美。 示例2: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雁阵的整齐、庄重,表达了作者,对大雁执著追求精神的赞美。 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A题正确理解“窜入”的

意义得1分,能把“窜入”的表达作用阐释清楚得1分,正确写出“飞上”与“窜入”表达效果的不同

得1分。B题修辞方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示例1:一片洁白美丽的云朵,飘浮在你们的上空,让你们在我轻盈的衣袖下翱翔。

示例2:一丛柔嫩甘甜的春草,舞蹈在你们的脚边,让你们在我温柔的目光中嬉戏。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符合语境占2分,所写句子与原句句式一致占1分。

5.示例:真的,我真想像你们一样前方是风雨雷电,还是碧空如洗,我都不会有丝毫迟

疑,高昂起头颅,满怀信心地向前,向前。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占3分,语言流畅占1分,字数符合要求占1分。 真题演练部分:

(一)1.标题:人物类:葵花、孤独的葵花

时间、地点类:向往大麦地、大河清晨、在水一方 主题类:孤独、孤独之旅、彼岸

理由:比如

(1)(人物类题目)点出主人公。(2){主题类}点明主

旨。(3)(时间地点类)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示例:“彼岸”这个题目,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写出了葵花对那边的渴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评分意见】题目2分,理由2分。理由能够围绕题目的作用答出一点即可。 2. .C、D、B、A

3. 提示:“燃烧”本来是指火烧的样子,这里是指红旗的红如火焰燃烧在苇荡上空,突出了红旗之红,与周围芦苇的碧绿相互映衬。“燃烧”一词用得新颖别致,化静为动,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4. 示例1:原句用一组短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很好的渲染了夏日雨后的潮湿的特点,改为长句后,只起到了陈述事实的作用,没有了这种渲染铺陈的效果了。

示例2:原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了环境潮湿的特点,在如此环境下,葵花还要走向大河边,有利于表现其了孤独和其排解孤独的愿望之强烈。

5. 示例: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6.(1)插叙。这段插叙,交代了葵花的来历,同时,也说明了葵花一早就来到河边的原因。这样写使文章脉络清楚,内容完整,情节曲折,也突出了葵花倍感孤独的心境,在阅读中,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2)结构上: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内容上,一个“又”字,表明葵花已不止一次来到河边了,进一步写出了葵花的孤独与期待。

(二)1. 示例:本文记述了吴冠中作为大画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我的邻居”一词点明了写作的视角,塑造了作为普

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用“我的邻居”这一称谓,表现并赞美了吴冠中淡泊简朴、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理解文章内容1分;作用2分,其中写作视角1分,标题的抒情作用1分。 2. A处示例——

原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强调了“缓缓地”“一步一步”,以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表达了作者的感动和赞美之情;改句为长句,只起到了陈述的作用,不能充分表达情感。 评分意见:本题3分。能答出强调或突出1分,作者情感1分,改句的不同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B处示例——

“不动声色”,在这里是神色平静的意思。当有人与吴冠中谈起他的画价值连城时,他神色平静,并认为这都与他无关,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吴冠中淡泊名利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吴冠中高尚人格的赞美。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词语的含义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3. 示例:侧面描写。通过对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妇女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吴冠中淡泊俭朴、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写法1分,作用2分。

4.示例:艺冠中西,不负丹青,他是享誉中外的画坛巨匠;一生简朴、一生淡泊,他是亲切如斯的一介布衣。“蜂采蜜,我采美”,他留大美在人间。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突出吴冠中的主要事迹和人格魅力2分,语言简洁流畅1分,语言典雅优美1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 合要求1分。

(三)1. fēn 瘠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小题2分。

2.身心投入的认真者;只是玩耍的不认真者;玩耍过程中的指挥

家三种类型。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3.A.示例: 内容上交代了我所喜爱的黄土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土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这种“干净而潮润的黄土”的介绍。

评分意见:本题3分。分析本段内容, 1分;分析感情, 1分;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 1分;意思对即可。 B.示例:B.意气风发,是“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的意思,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我们打土仗时的豪迈畅快、尽情尽兴,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怀恋。

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释词义,1分;分析手法,1分;分析句义及感情,1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童年时能畅快地打土仗”与“现代城里的孩子们童年只能在鸟笼大小的地方玩耍”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恋和向往,对现代的孩子们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可怜与同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答对“对比”, 并分析“对比的双方”,得1分;分析所表达的两种感情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平凡朴实的土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这土地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回忆、留恋、向往之情;还包含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更是能在我疲倦时给我启发,引导我珍惜时间,给我力量的事物,所以在我的世界中“丰富”至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分析“丰富”的三个方面的原因,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6. 示例:“老鹰来了,都跟紧我,别乱跑!”一群惊慌失措的“小鸡们”尾随着“鸡妈妈”,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衣服,飞快地躲闪着,像舞动的长龙,和着龙头的节拍,左右摆动,院子里洒满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描绘出游戏时欢快的场景2分,恰当地运用修辞1分,语言生动流畅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 (四)1.示例:它们自由奔放,给人以勇气、幻想,带给人艺术

的享受,使“我”在逆境中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点1分。

2.无与伦比 yīn chuàng 惊心动魄 评分意见:本题共2

分.

3.示例:一幅是巩乃斯大草原雪夜驰马图;一幅是夕照旷野里的

群马景观;一幅是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⑴处示例:涌 山洪奔泻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动词占1

分,比喻句占2分。符合语境方可得分。

⑵处示例:原句采用四个词语,简洁、利落、有力,更能体现暴雨中万马奔腾的纷乱、豪壮和激越。 改句采用四个短句,语气稍舒缓,表现力不如原句强烈。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原句的理解占2分,改句占1分。 5.暴雨、狂风、闪电、孤鹰、牧人等有力地烘托了这壮阔的奇景。具体分析略。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得4分,否则酌情扣分。

(五)1. “一日的春光”的烂漫、娇艳(2分),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2分)。 评分意见:根据要点给分。

2.蜷(1分) zēng(1分)

3.A处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海棠花开时的娇艳、繁茂,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也抒发了作者对活力春天的赞美之情。 评分意见:修辞方法占1分,答对一种即可;表达效果占2分:生动形象……1分,抒发赞美…..1分。

B处示例:“吞咽”,本意是吞食,在这里是享受的意思,置身其中,作者尽情地享受这份烂漫、光艳的春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评分意见:解释词语1分,句中意1分,表达效果1分。 4.作者反复写道“我不相信春天”,强调了春天到来的艰难,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春光”的绚丽与烂漫(2分)。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2分)。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问2分。

5.示例:几朵零星的、浅淡的花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寂寞的

憔悴着。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描写所选景物符合语境特征2分,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语言1分。

(六)1.虫子的生命虽然卑微渺小,但它的生活单纯而又丰富;忙碌而又充实,蓬勃有生机;亲密而友爱;有战胜自我的勇气,不悲观厌世,生活快乐,爱惜生命。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2.A.示例:“傲视”是“骄傲地看”的意思,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一只尿壳郎爬上了牛粪的顶部,也会抬头骄傲地看很久,表现屎壳郎通过努力,战胜自我后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自豪感)。

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释词义,1分;分析手法(答出其中的1个即可),1分;分析句义及感情,1分;意思对即可。

B.示例:运用比喻,将虫子们快乐的身影,比作火热的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子们乐观、忙碌、蓬勃的生活,表达了对虫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分析手法及好处,1分;分析句义,1分,分析所表达的感情,1分。

3.示例:我们要把生命看成是一种义务,要义不容辞地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人活着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懈怠,不悲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明确责任,认定目标,全力以赴。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对句子的理解,占2分,联系实际谈感悟,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群黑压压的蚂蚁在齐心协力地前行着,有的抬着虫子的头,有的拖着虫子的足,每一步都步履维艰,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每一步都神圣庄严,只见庞大的虫子微微地向前挪动着……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描绘出“艰难而壮阔的行进场景”,2分,恰当地运用修辞1分,语言生动流畅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七)1. 示例:作者与山谷中的野百合不期而遇,野百合开得淡

然陶然盎然,它们以执着的信念、旺盛的生命力创造的奇迹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使作者获得“如沐春风”的启迪(铸成作者心底永恒的春天)。标题巧用了歌词,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理解文章内容1分;正确理解主题2分(没有扣住“春天”得1分);激发阅读兴趣 1分。 2. 示例:填写的标点是“!”。理由:“!”能表达出作者看

到满山满坡野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正确填写标点得1分,理由阐释符合作者的情感得2分。

3. 示例1: 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

口;语气强烈,感情充沛,表现了野百合生命力旺盛,执着自在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野百合的赞美、崇敬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排比”1分,“野百合的精神”1分,作者“赞美崇敬”的情感1分。

示例2:画线句运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表现了野百合生命力旺盛,执着自在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野百合的赞美、崇敬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第二人称直抒胸臆”1分,“野百合的精神”1分,作者“赞美崇敬”的情感1分。

4.示例:大草原的景色美则美矣但未免“平淡乏味”,

作者写大草原的景色意在为下文写野百合作铺垫。野百合以其执着的信念、旺盛的生命力创造的奇迹震撼着

作者的心灵,铸成了心底永恒的春天,作者对它充满崇敬与赞美之情,故歌咏之。首尾均写到了“唱歌”,在结构上形成照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深化主题。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情感的作用2分;结构的作用2

分,其中照应 1分;作用1分。

5.示例1:那是一株坚守在狭窄石缝中的小草,努力地从坚硬的石

缝中探出头来,笑着迎接风雨的到来,它坚信一定会得到阳光

的亲吻。

示例2:那是盛开在初春寒意料峭中的迎春花,在微风中散发

着淡淡的花香。阳光下,它们流淌着纯金般的光泽,熠熠生辉,它们才是春的使者。

示例3:它是既黄又细、气若游丝、干瘪丑陋的枯茎,却用代僵的方法把全部水分让给了新芽,让下一代生出葱茏的绿意。

它用生命诠释着奉献的意义。

示例4: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雨幕中的那株红莲像一堆即将

燃起的火,唯我而又忘我地坚毅挺立。有阳光的时候,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的时候,自己便是欢乐!

示例5:高山之巅,松树高耸挺立,枝干虬劲,绿荫凝碧。山

风呼啸而来,卷起沙石无数,松树却岿然屹立。它用不屈的身躯诠释了什么是坚毅。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景物特点及引发的感悟占2分,运用修辞且语言流畅占1分,字数符合要求占1分。

(八)1.示例:妈妈,奶油夹心饼干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粘稠度,形成血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您还是不要吃了。

评分意见:本题3分。“称谓”及“劝说语”1分,答出“奶油夹心饼干中含有反式脂肪酸”1分,答出其危害1分。 2.琐 zhàn

评分意见:本题2分。

3.示例:(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2)“窗”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窗”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3)“窗”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

评分意见:本题4分。能答出两条即可。

4.示例:“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评分意见:本题4分。内容2分,母亲生活的状况2分。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评分意见:本题4分。分析出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和思想感情即可。

6.示例略。

评分意见:本题5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流畅,有真情实感即可。

(九)1.(1)qì (2)掘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2分)

2.与文章主题相照应。因为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村生活的艰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劳、父亲的智慧都是在为草垛忙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评分标准:答出“照应”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得1分) 3.(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比作孕育生命的襁褓和血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乡是温馨的港湾,是维系生命力量的根源,表达了对故乡的爱和依恋之情。

(评分标准:手法1分,作用1分,表达效果1分。)

(B)“始终”是一直的意思,这里写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有了高高的垛父亲饱满的精神状态,体现了草垛作为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带给了他生命的温暖。

(评分标准:本义1分,语境义1分,表达效果1分。) 4.首尾呼应,深化文章主题。草垛,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评分标准:结构作用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

5.“草垛”是文章的线索,它牵着作者儿时的思绪,温暖着作者的精神世界。“草垛”是故乡的一个景观,代表了一家人的勤劳与智慧,象征了人们的精神归宿。

(评分标准:答出线索1,象征1,结合内容分析分别1分。) 6.示例:父亲端着烟斗,笑盈盈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微微抿起的嘴巴时不时的冒出快乐的烟圈。他专注的凝望着这座草垛,心想:有了你,我们就有了依靠。

(评分标准:人物描写方法1分,体现“草垛是父亲生命中的温暖”2分,表达流畅1分)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三
《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共五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4、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板书:爬天都峰。

3、质疑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多种方式展示读。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四
《第一单元语文》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板书设计: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教学后记:

通过记录课余生活这一形式,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了阶段性的交流,为"语文园地"中的汇报,交流做好了准备。

2、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2 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介绍蒲公英资料的课件 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 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

3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 (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 花是什么颜色的 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介绍蒲公英的课件(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 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 "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 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 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 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 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 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第三课时

一,课始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集体交流.

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收获满意喜悦./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多么可爱多么纯洁./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3、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 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五
《语文教学两步走》

语文教学两步走

一、导入新课

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

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有的说:“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去品味、体验、感悟。”

„„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再想想这些知识我们分别使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我又问。 “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收获。”

“使我们在写作上有了收获。”

“不对,你说得太片面了,应该说使我们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写作只是语文的一个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最后我就总结说:“看来大家一致认为,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们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一是看在语文知识方面能学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明白了这些,你们再说,今天的这篇课文,你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再告诉老师。”我又把那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

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阅读时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就找到了归属。

有的说:“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十分细致”。

有的说:“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对人的心理把握很准”。

有的说:文章的语言„„语言„„我觉得有些句子写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学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显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她念一下她体会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乱跳。”

“你体会到这个句子写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说说吗?”我说。

“瘦骨嶙峋正是表现了我体质的瘦弱,与前面的8年来我一直有病相照应,而噗噗乱跳则反映了我这时恐惧的心情。这一句话就把这两层意思都表现出来了。”学生答道。

“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我问。

又有学生念道“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在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问。

学生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在下面读两遍,进一步体会。

我看到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这些句子的妙处,于是,我问道:“刚才靖雯同学只是体会到了句子的妙处,却不知道怎么表述,你们知道吗?”

“这就是说这些句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在前一篇课文中学到了,因此,大部分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

“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练笔中去锤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的语言也富有表现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从课文中学习的第一点语文知识。”我边说边板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且把前面两位的发言也板书在黑板上: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又翻了翻书,但没有人举手了,我想那我这节可就按大家体会出来的知识点讲吧。于是我说:如果没有那我们下面的时间就先来体会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写的妙处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别找找“冒险爬山”和“脱险”这两部分的心理描写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再结合语境体会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小组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一个学生说:“在攀爬悬崖过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噗噗乱跳、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一个学生说:“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问道。

“有因为胆小而表现出的恐惧”

“有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无奈。”

“有后悔当初不该来的悔恨。”

„„

不等那位学生说话,下面就有人说了出来。

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里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恐惧、无奈、悔恨,委屈和还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惧”。大家齐声答道。“这样就让我们很分明的看到了一个不仅身体瘦弱,而且连意志品质也那么‘瘦’小的‘我’。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冒险爬山时的心理,那脱险的过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我接着说,并且又叫了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

他说:“在脱险的过程中,描写心理的句子有‘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能办到’。”

“有什么作用呢?”我问。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六
《爬天都峰》

3.爬天都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类容

教学准备

教案,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可以

1、同学们都爬过山了吧,那么我们看到的、爬过的山,都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山和爬山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开第三课,并且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5、教师抽查读生字新词

攀 pan 一声

颤 chan 四声

链 lian 四声

仰 yang 三声

似 si 四声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2、分角色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攀”字,提示书写时上中下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跟着老师书空一遍,在本子上写两遍,最后读三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七
《那一刻》

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上蔡县思源实验学校7(17)班:郑明坡

受到别人的关心,甜蜜的味道悄悄地在心头绽放成花。

——题记

春去秋来,那个美丽的记忆时常在我的记忆中像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地播放。因为那个事情,那个时刻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郊游。那天大家都准备好了东西,在学校门口等待着大巴车的到来。早晨的雾气很浓,坐在车里往外面,只见天和地连在一起,都分不清天和地。在一片迷茫的大雾之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到了地方,就一起去爬山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因为好奇心太大,所以与朋友、老师们走散了。我们看见一座小巧玲珑的山,但是这座山没有任何管理人员,大家认为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就一起开始爬山了。爬着爬着天就快黑了,我们都很后悔不应该私自与大部队走散了。但我们都为对方加油打气,千万不要气馁。最后我的伙伴们都一个接一个地上去了,只剩下我。我当时腿都吓软了。

我吓得汗突突地流,不敢向前爬去。但是同学们投出了鼓励的目光。我就快要到山顶到达的时候,突然脚一滑没有踩好,一下子就要滑下去,然后有一位我并不认识的朋友拉住了我,看她那满脸痛苦的样子,但却没有放手。我当时很感动,后来大家喊着“一——二——三——”的口号一齐出力把我来了上来。

我全身瘫痪软在山顶上,没有一丝力气,口呼着大气说了声“谢

谢”。虽然当时我惊吓过度,但是在他们齐心协力把我拉上山的时候,那一刻我心中洋溢了一种甜蜜。

这件事之后,我每当回想起这件事,那点甜蜜就总会洋溢在心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之情的甜蜜。

(指导教师:邱梅花)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讲述了“我与同学们一起爬山,渡过难关”的故事。本文多次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文中多次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爬山时的氛围,烘托了爬山时的心情,为文章增加了一丝亮色。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八
《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五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九
《爬天都峰1》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看录相。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放录相:

1.天都峰的全貌。

2.鲫鱼脊等一些惊险之处。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在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去黄山游览过了,大家能不能说说对黄山的印象,可以几句话、几个词或者是诗。)这样学生可能更易说,更易勾起学生的回忆。

2、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略到黄山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板书:爬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指导读重点段第二小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幻灯片2}(出示第二小节) 考考大家,我看这一段的生字最多了,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单击)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谁能带大家读一读

会读了,我看看谁是真正会读书的,“笔陡”是什么意思?“发颤”呢?

“似乎”这个词中的哪一个字是多音字?它还有一种读音叫――找个朋友?

我们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多音字,考考你会不会。(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校对

再读第二小节

(2)句子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呢?{幻灯片3}

出示:峰顶 似乎 忽然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起 开火车读

{幻灯片4}这些字当中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是什么?最难写的字是什么?(根据实际需要,范写)

翻开语文书到11页,田字格中的字,认为难写易错的字每个写两遍,其它的字每个写一遍。

三、感知大意,梳理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此环节放到前面,字词理解处。) 石级:石头台阶。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幻灯片5}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幻灯片6}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完成作业本第1、2、4题。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幻灯片7}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先让学生说说以前对天都峰的了解!

2、通过课前的搜集,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天都峰。(放到后面)

3、(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幻灯片8}此时你最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座天都峰?

4、在“我”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幻灯片9}请用划出“我”对山的描述。(单击,校对)从哪些地方看出山的高与陡?读出这种感觉。

5、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读议体会,山高“我”颤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请用双横线划出来。(单击,校对),

2、从“我”的心里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用上大屏幕上的句式来说说吗?(单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矛盾冲突,领悟“鼓舞”

1、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终于)

2、“我”看见天都峰不是害怕吗?那哪来的勇气呢?出示“我”说的话读一读。{幻灯片10}

3、“我”看到了老爷爷的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幻灯片11}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我很有信心,我已经下定了决心。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板书:奋力)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想象领悟,相互“鼓励”

{幻灯片12}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幻灯片13}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从天都峰下来了,当天晚上,我就把件事情记录了下来,你看,我应该怎么写呢?

2、出示表格,自由填写。

3、交流反馈。

4、再读重点句。

5、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反思:

这一课是这几天来,自己感觉上得最顺畅的!课堂上终于看到孩子们那发红的小脸,那发光的眼睛,那不断举起的小手,这种感觉真是久违了,我曾一度丢失的自信,仿佛在这堂课又重新找了回来,真好!下了课,我还沉浸于这难以言表的喜悦与兴奋之中。为何在这堂课中我能有如此收获呢?我想以下几点是原因之一。

1、课前,自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查找资料,与文本进行对话,使自己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挖掘教材的留白,使文本变厚,这样自己不致于被学生问得无所适从。上起课来能得心应手,

2、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对话。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到文本中挖掘探讨点,激活兴奋点,使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上,适当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让孩子时刻沉浸于幸福之中。

3、多媒体的恬当使用,使无形变为有形。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感知之后,在学生的头脑里可能对天都峰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因此在课堂中我适时地播放多媒体,使学生对天都峰的印象清晰起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读起课文来更加地有味,真正做到了读出画面。

享受着这份喜悦,沉浸于课堂之中,希望以后这样的幸福时光能够更多一些!!

教学片断:

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因为山很高,要想上去很不容易!”因为很陡,所以用爬。那么文中小作者对天都峰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请到文中找出相关句段。孩子们一下子就举起了小手。别慌,仔细去读读,感受感受,看看哪些词最能说明天都峰的又高又

写爬山时心理描写篇十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随堂练习、课后作业》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内容,筛选相关信息。

3、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提升思想认识。

4、激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了解论事析理的方法

3、掌握心理描写的运用

学习内容分析

一、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1、掌握本节课重点词语,要求对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① 嶙峋 lín xún 形容人瘦削

② 啜泣chuî qì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 纳罕nà hàn 惊奇,诧异

④ 耸立sǒng lì 高起,直立

⑤ 凝视níng shì 聚精会神地看

2、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和记忆能力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⑶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约20米高;约7米。

3、用两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示: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爬山,自己困在山上;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爬下岩石。或上山,下山。或冒险,脱险。

二、研读文本

研读“冒险”部分

1、开头第一句“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与下文的爬悬崖有什么关系? 明确:爬崖的动因。

2、第四段写“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有什么作用?(与下文的那些内容有关?)

明确:为下文“我”的害怕和被困崖上做铺垫,写出“我”害怕和被困的原因。

3、找出描写作者爬山时害怕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心惊肉跳”。

“ 瘦骨嶙峋”照应前面的“八年来一直有病”,“心惊肉跳”照应前面的从未冒险。 研读“冒险”部分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想想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6自然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烘托我恐惧的心理。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不要小看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尝试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起来。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才能克服困难。)

3、“我”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划出有关语句。

明确:“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 “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害怕)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成功后的喜悦)

4、文章分析到这里,说说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困难就不大”

5、找出文中“我“下山的动词,这些动词突出“我”什么心理?

明确:“伸、探、踩”,突出小心翼翼的心理。

6、文中两次出现“啜泣”,两次含义有什么区别,结合语境分析。

明确: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成就感。 (解决这个问题,要学生明白词语在语境中去理解)

7、“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明确:“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①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

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人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8、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9、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三、深层阅读(多角度阅读)

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参考: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你同意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参考: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我”的成长证明父亲的做法是对的。

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参考: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是杰利带父亲来救“我”。

5、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6、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7、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

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总结提高

1、学会从事件中感悟道理。

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做人也好,学习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2、学会心理描写方法的运用。

本文在心理描写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随笔本上。

随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这时挤进教室。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⑤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⑥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五分钟过去了,老师费力地说:“解散。”

⑦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⑧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1.下边没有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2.文章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哪句?写在下面。

3.作者在第⑧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二、试一试

4.用“我渴望”开头造一个排比句。

参考答案

1.C

2.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3.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课后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以下带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训诫(jiè) 耸立(sǒng) 迂回(xū) ...

B、啜泣(zhuì) 纳罕(hǎn) 嶙峋(lín xún) ....

C、屹立(yì) 屡次(lěi) 头昏目眩(xuàn) ...

D、萧瑟(sè) 头颅(lú) 小心翼翼(yì) ...

★2、下列词语或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训诫:告诫、教导 嶙峋:形容人很瘦

B、头昏目眩:眼睛昏乱 小心翼翼:翅膀 ...

C、啜泣:哭泣 纳罕:惊奇、诧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