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 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这本书看到六百多页的时候开始一目十行地看完了,写一下读后感吧,哈哈,学生时代作文党附体。

  首先,这本书总的结构拎出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回答了刻意练习是一种什么观念,有什么效果,比传统的练习方法高明在哪里(不要问我高明在哪,总之就是高明嘛,有效嘛)

  为什么?刻意练习的重要性,这是全书笔墨最多的地方,作者搜集了各行各业包括钢琴、速记、围棋等等各类运动天才或者杰出人物,去探索了他们背后成功的原因,去佐证作者的观点:各行业顶尖人才的成就有部分是可以归功于天赋,但更多的是比普通人多花很多刻意练习的时间。(这也是我开始跳读的原因,太多的举例了)

  怎么样?这部分应该是对我们最重要最有实际意义的。作者认为:要达到各行业的顶尖水平,一定要有目的的练习,一定要花比别人更多的刻意训练的时间。(心声:这不是TM废话吗,我是来听捷径的)。具体的来说:

  1、走出舒适区,你要先自己想进步,给自己找好进步的动机,保持好,然后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与之匹配的有细节的计划,还要有监督机制。

  2、请教该行业水平比你高很多的老师,帮忙去制定修改计划,监测纠正(比如:健身的话可以请私教,如果是一些心灵或者思维方面提升边上没有合适的老师也可以把很多优秀的书当老师)

  3、遇到问题不断地去反馈,不断地纠正,不断地去优化整个练习流程,去建立一个高效的心理表征(这是作者认为顶尖和普通人才的最大区别),从而正精进于自己的练习。

  4、不断专注的练习,坚持,毅力

  总之,感觉看一本这种书就够了,也不要去找捷径了,现在有太多的书教我们方法论了,“别想太多,撸起袖子就是干”才是最简单最粗暴最高效的解决问题方式。

  最后推荐一本最近刚读的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再见,哈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序言

  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但1万小时定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作者艾利克森的本意是什么?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

  超越1万小时定律

  如何习得专业技能,没有人能否认熟能生巧的意义。生性懒惰的我们总在寻找借口,试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动—平凡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诺奖得主西蒙那里。

  1973年,即将在 1978 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 "蔡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 与 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本书作者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 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 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丝毫没有提及西蒙的贡献,是故意忽视还是真的没有读到?从论文标题到实际内容,艾利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科学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2012年10月,艾利克森在捍卫刻意练习观念时,提到了格拉德威尔的演绎,这一错误的演绎使得自己的研究经常被当作一个稻草人,遭受心理学界的批评。对于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习,他也略有微词。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 3500 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Hacker News网站的读者们已经整理出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同样不是1万小时。在本书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1997 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最后,驳斥1万小时定律可以玩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0138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