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来鲜吃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鲜来鲜吃
天桥沟鲜吃的人参有身价

  [每日农经]可以尝鲜的人参有身价(20150827)

  【每日农经】(20150827)可以尝鲜的人参有身价

  记者:你要问我在这大山深处,秘境当中,找什么呢,告诉你,我要找的就是大山里的精灵。

  小孙说的精灵就是被誉为珍奇药材的人参,天桥沟平均海拔600米,森林面积6万多亩。八九月份正是挖参季节,为了如愿找到人参,小孙跟随有经验的采参人上山。

  记者:等会儿,师傅,我越走越不敢走了。我看哪棵长得都像人参。

  采挖人:哪有那么多,那得多少钱啊。

  记者:我手里这几棵,有人参叶子吗?

  采挖人:你还真找着一棵,这个就是。

  记者:这个就是啊。

  采挖人:这个就是,你看,五品叶。一二三四五,边上有锯齿,叶子上还有毛毛刺。

  记者:那看见这种长得跟手掌似的,咱就得加点小心了。

  据说山里的人参是非常难找的,小孙竟然无意中采到了人参的叶子,莫非是十分幸运。

  参把头:棒槌。

  采挖人:几品叶?

  参把头:五品叶 。

  采挖人:什么货?

  参把头:大山货,怕它变成人形跑了。

  记者:这个杆还挺高的。

  参把头:是,这个货还不错。

  “棒槌”是人参的俗名,参把头找到满意的人参,首先带领大家祭拜,然后做采挖前的准备工作。

  记者:还挺繁琐。

  参把头:地上根茎很大,不固定,容易把芦摇坏了。

  挖参又叫抬参,寓意人参支头很大很重,需要“抬”出来。要用到竹签、刻刀、剪子等工具。

  参把头:清场。

  在人参植株周围,用竹签子细细除去泥土,非常细心地由每条细根开始,逐渐向人参主根部挖去。为了不损坏根须,最好的工具就是手,用手一点点颠掉根须上的土,一旦遇到其它植物的根茎,用剪子或者刻刀清除。

  记者:还有人给你扇扇子啊?

  参把头:防止蚊虫叮咬我,怕我分心。

  挖参是细致活,不亚于考古,参把头不受外界干扰,集中精力挖参,才能挖出一棵根根须须都不缺的人参。

  参把头:这个参真漂亮,这是一棵好参。体短,腿能分开档,须长。

  好的人参讲究五形俱美,也就是芦美、丁美、体美、纹美、须美。人参生长在野外环境,坡向、土壤、气温、湿度等条件千差万别,根茎的形态自由竞发,几乎无一相同。那这里的人参都是多少年的呢?

  参把头:15年,十六七年吧。

  15年,一代人成长的时间。人参种子也长成一棵 “盛年”的人参。天桥沟的植被覆盖率高达 97%,气候、水质、土壤非常适合人参生长,当地人利用这个环境,人工播种,任其自由生长,难怪刚上山不久小孙就找到人参叶子了。

  技术员:15年不用管理,一亩地播下去4万株,15年后收获的时候大概只有3000株。

  在野生环境下,生长就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存活下来的人参往往是历尽磨难。现在天桥沟存苗量8亿棵,成熟后,每年采挖量也不过是600万棵左右。

  人参最主要的药用成分就是人参皂苷。生长年头越长的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就越高,药效也就越好。

  记者:参挖出来都怎么吃啊?

  山把头:一般可以煲汤、泡酒、还可以生吃。

  记者:还可以生吃啊?

【鲜来鲜吃】

  山把头:这棵你就别吃了,挺老贵的。你尝新鲜我有。

  记者:咱现场给它补了得了。这小的是怎么来的?

  山把头:母体结的种子脱落之后又生长起来的。

  记者:吃起来后味还有点发甜。

  人参的生长十分缓慢,一年才长一克。15年的时间也不过才20多克重。

  消费者:把头,这个参不错啊,把这个铲了。

  游客看中哪棵挖哪棵,这种经营方式新鲜吧?其实他们图的是新鲜的人参。

  消费者1:这个人参挺好,像人似的。

  消费者2:享受这个过程。

【鲜来鲜吃】

  游客只能凭外观猜测,至于人参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就全凭运气了。

  消费者:小是小点,但是外形还不错,一棵1500元。

  采挖下山的人参清洗起来又是细致活,所需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

【鲜来鲜吃】

  清洗过后的人参,品相好的制成干品,一棵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其次用来泡酒。人参的吃法也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煲汤。

  而在天桥沟,最新鲜的吃法就是直接切片。鲜人参没经脱水处理,保持了鲜人参原汁液浆的丰富营养成分,药性温凉,有提气调节血液循环、增加食欲的作用。

  消费者:现挖现吃,图的就是新鲜。

  消费者:有韧性,人参皂甙的味道能吃出来。

  人参有补虚救脱、大补元气的功效。普通人每天的用量最好控制在2到3克。

  消费者:小孙,这么新鲜的人参,头一回吃吧?

  记者:不瞒您说,已经第二次吃了,我今天上山挖参的时候还吃了一回呢。以前的人参可遇不可求,现在想吃人参也没那么难了。还可以现采现吃,这多新鲜啊。

  消费者:你可多吃点!

  记者:今天量吃得也差不多了,这人参虽好,咱也不能贪吃啊。

【鲜来鲜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提供,塑造中国农业品牌梦,《每日农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篇二 鲜来鲜吃
豆皮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豆皮制品加工(20130822)

  目前,在市场上,各式各样的豆皮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它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富含大豆蛋白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绿色健康食品。本片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对豆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分别从清洗大豆原料、磨浆、煮浆、分离、挑皮、预冷、真空包装等多个环节,对豆皮的加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豆皮作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产品,食品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工作人员在加工的过程中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还要对消毒工作严格要求,对产品的质量、口感、保质期等更要严格地把关,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知识:

  武汉有一宝——老通城豆皮。老通城历经“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在张祥兆的记忆里,最早的豆皮是用早稻和绿豆磨成浆,烫成薄皮。后来又渐渐地将鸡蛋烫在皮上,并包上腌菜、香葱等内馅,被称为“光豆皮”。后来高金安加入老通城后,推出了以瘦肉、虾仁、鸡蛋为料的“三鲜豆皮”,成为老通城的招牌产品。那时,同一口锅上可能做着几种不同的豆皮,年轻人爱吃的老火豆皮、老年人喜吃的嫩火豆皮、不吃葱的人吃的免青豆皮等。1958年,毛泽东的两次光临,让老通城的豆皮声名大噪。

  一锅好的豆皮最难是摊皮子。老通城豆皮的表皮是出了名的薄,“薄到什么程度呢?你拿起一张摊好的皮子往眼前一放,透过皮子能看清楚对面的东西,这就是标准。”张祥兆说。摊的皮子除了薄外,还要均匀,形状圆,不能坑坑洼洼的。这些全都要靠掌勺师傅的手腕力量来控制,手感很重要。做豆皮要过三关:磨浆关、火功关和下料关。磨浆时,绿豆和米的比例大约为1:2,浆要磨细,细到你用手指一粘,像雪花膏一样滑溜,没有任何颗粒感。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用电动磨,过去老通城豆皮坚持用手工石磨,磨出来有天然的清香。而一锅豆皮从下锅到起锅要变换几次火候,文火、武火、平火,不同时机用不同的火,才能使豆皮达到外脆内嫩的特点。过去老通城的炉灶是特制的,直径有70公分,灶周围还留有四个眼子,使得铁锅各个部位能均匀受热。而且锅用生铁锅,火用木柴火。烧柴的火更“温柔”,豆皮口感就不一样。豆皮花样也丰富,加入叉烧、口条、卤肉、香菇、笋片、鸡蛋等,后来又发展出“什锦豆皮”、“鸡丝豆皮”、“香菇豆皮”等,卤肉的原汁浇到糯米里,豆皮鲜美无比。

  如此有特色的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说起来也挺简单,先将糯米蒸熟,把鸡蛋和豆浆、面粉均匀混合后的糊状物慢慢倒入锅中,呈圆形,要做到每处厚薄均等。待蛋皮将热,将糯米平铺于其上端并用铲子压紧,再洒上已调好的青豆、香菇、干子丁和肉丁等。最后将整个饼状物翻过来,经过最后2分钟的加热就完成了。
  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那些底料的味道要调出鲜来,不能咸也不能淡,糯米要蒸熟却不能蒸烂,蛋皮要酥却不能糊,掌握适当的火候可是门大学问。除此之外,要将整个饼状物完好无损的翻过来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功夫。因此吃豆皮,不仅要吃出豆皮中的鲜,更要品味出做豆皮的师傅的技术和心血。

  武汉三鲜豆皮的传说:

  以米豆制品为代表的汉味小吃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楚文化基因和浓郁的鱼米之乡风情。像三鲜豆皮、苕面窝、牛肉豆丝、糊汤米粉、米酒都是这方面的杰作(

  创业项目武汉豆皮加工的四大优势
  
  一、投资小,起点低,操作简单,易管理,稳健经营可迅速盈利;

  二、豆皮小吃拥有最广大的消费群体,香味诱人,一年四季都是旺季,根本无淡旺季之分;

  三、豆皮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小吃,早已名声在外,在广大群众中拥有较高知名度,不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投入;

  四、豆皮口味独特,香酥可口,老少适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3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