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的身价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曾毓群的身价
曾毓群简历 ATL创始人是怎样把锂电池做到全球第一的

  楚天金报讯 图为:曾毓群

  三星旗舰手机Galaxy Note 7电池起火爆炸事故,炸出了一家手机用锂电池制造行业的隐形冠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

  9月19日,总部位于香港的ATL首次公开承认,自己是三星Note 7的电池供应商。稍早之前,三星已经披露,这次发生爆炸的Note 7电池,均由三星自家子公司SDI生产;而ATL为Note 7生产的电池,迄今尚无经过厂方确认的燃烧爆炸事故记录。为此,三星不仅拒绝召回使用ATL电池的Note 7手机,还将更多Note 7的电池订单交给ATL。

  业内人士认为,在Note 7电池爆炸事件中,ATL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除了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都在使用ATL的电池。成立短短17年,ATL的消费类软包锂电池已做到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接近50%。而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虽然只踏入5年,也已经做到全球第三。公司创始人曾毓群是怎样做到的?

  十年两次辞职全凭“冲动”创业

  曾毓群,福建宁德人,在业界他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英文名Robin。他总是笑脸迎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有礼而坦率,有问必答。【曾毓群的身价】

  曾毓群简历:

  1989年,这个来自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岚口村的农家孩子,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不过,仅仅三个月,他就辞去工作,跑到广东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这样砸破铁饭碗的举动,可谓十分大胆。

  曾毓群去的这家公司是东莞新科磁电厂,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SAE。

  在新科,曾毓群一干就是十年。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他31岁时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

  一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找曾毓群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到深圳跟专家讨论了一天,回来写了一份报告,论证了的确有可行性。梁少康此后透露了真实目的:拉他一起做电池。但曾毓群并没有答应,当时他正与猎头接洽,打算从新科离职去深圳一家公司做总经理。

  梁少康深知曾毓群的才华,又找到曾在新科的顶头上司陈棠华做说客。

  几次三番,曾毓群终于被说动,决定几个人一起做电池。就这样,1999年,梁少康、陈棠华、曾毓群等人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广东东莞成立了首家工厂。

  回忆起创业之初,曾毓群说“完全是一种冲动”。当时公司没钱,所有人工资减半,而且广募资金,把能找到的钱都投进去了。如果没有这次冲动,堪与国际巨头抗衡的中国电池企业或许就不会这么早诞生。

  购买专利“被坑”解套成功量产

  要做电池了,ATL首先要为自己找准一个研发方向。当时市场上常见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等日企的天下,自动化程度很高,质量整齐划一,中国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这样,尺寸灵活多变、不太适合自动化的聚合物软包电池,就成了ATL的选择。创业团队发现,诺基亚一款翻盖式手机配的是索尼聚合物软包电池,短小、轻薄,便于携带,他们判断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便由曾毓群带着资金飞到美国,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规定每卖出一个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

  然而,试制开始后,他们发现,按贝尔实验室配方做出来的电池有个要命的问题——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于不能继续使用。 【曾毓群的身价】

  曾毓群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说,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搞定。

  250万美元创业资金已经花去大半,产品却不能使用……回国后的曾毓群夜不能寐。经过苦苦思索,他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这会不会有关联呢?

  整个团队根据这个思路讨论了一个下午,随即联系电解液生产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就这样,ATL成了全球20余家获得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唯一成功量产的公司。

  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开始普及,但国内手机企业高度依赖韩国方案商,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能改动的东西很少[创业网:

  2002年6月,AT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并获台湾汉鼎的A轮风投。2003年,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B轮投了2500万美元。

  2004年,苹果找上门来。据悉,苹果当时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而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为苹果一款MP3供货,共计1800多万个。而随着苹果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顺利成为iPhone电池供应商,直至今天。

  回乡二次创业进军汽车电池

  大概2004年时,凯雷投资在ATL的一名董事去比克电池参观,回来后感慨:“我们完了,你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这时,摆在大股东面前的只剩两条路子——要么上市,要么卖掉股份回笼资金,进入下一轮的产业投资。

  大股东内部协商的结果是出售手中股份。最终,日本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制造商TDK(新科母公司)价高胜出,于2005年收购了大股东的股份。

  一名ATL内部人士证实:ATL是TDK的子公司,但整个管理团队大部分还是中国人。

  如今,ATL已经是高端智能手机首选的电池供应商,三星、苹果、华为、OPPO等企业都是ATL的客户。2008年,ATL在宁德市创办了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从规模上来说,ATL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2015年的营收高达百亿元。

  2011年,曾毓群进行二次创业,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在家乡福建宁德成立纯中资公司CATL,中文名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动汽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

  到了2015年,CATL的全球出货量便超越了两家韩系电池企业,达到了全球第三,仅次于松下和比亚迪,研发人员数量以及锂电专利申请数也位居全球前列。

  这几年,CATL曾中标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等10余个储能项目,并与北汽集团、宇通客车、宝马公司、吉利等合作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宝马在国内的首款豪华品牌纯电动车“之诺”,电池组便是由CATL供应。 【曾毓群的身价】

  在曾毓群的计划中,到2017年,CATL要发展成为新能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世界级制造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00亿,配套建设占地达2500亩规模,年产值超过300亿元,贡献税收近10亿,解决就业2万人。目前,CATL已在欧洲筹建第一个海外工厂,不久之后将进军北美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和布局。

  (综合《汽车商业评论》、澎湃报道)

篇二 曾毓群的身价
张轩松:从农民工到身价百亿的永辉超市老总

  

  19岁辍学,如今年赚367亿

  这是他在澳洲的别墅

【曾毓群的身价】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个成功逆袭,

  走向人生巅峰的福建民工。

  19岁高中辍学搬砖,20岁从一家杂货铺干起,

  到如今开出570家分店,年赚367亿,净资产39.7亿。

  ▼买私人飞机,豪客850,价值1.23亿人民币。

  

  ▼买豪宅,澳大利亚海景别墅,价值1.62亿,并且租给了刘强东。

  

  ▼最后连刘强东都抢着要和他做生意,

  

  ▼一口气,投了他43.1亿元。

  

  他就是中国最火商超——永辉的老板,张轩松。

  高中辍学,只因搬砖挣钱

  张轩松1970年出生在福建农民家庭,家里人最大的希望就他好好读书,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

  

  10岁那年,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最火热的福建,各村各户都涌现了大批土豪。张轩松也受到了影响,心想反正是要出去挣钱的为什么要等到大学毕业呢?为了早点融入社会,出去闯荡,19岁他就自动辍学。

  做过农民工,扛过包,搬过砖,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开始在榕城做啤酒代理批发。 

【曾毓群的身价】

  靠勤劳,攒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刚起步,张轩松没人没渠道,没钱没广告,一穷二白,毫无竞争力。怎么办?

  张轩松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他发现当时人们的消费能力不行,零售业销量很低,小卖店主进货都是开着摩托车,或者蹬三轮去集市小批量买些回来囤积。

  为了抢到更多的小卖店主,他打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旗号,零售店家一个电话,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刮风下雨,1个小时内立马赶到。

  好在,他出生农家,从小起早贪黑的做家务干农活,不怕苦,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就坚持了下来,经营了5年,终于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1990年,有了点钱的张轩松想投资开杂货店,主要卖日常用品,那时零售业还在各自为战,小打小闹,赚点钱养家糊口。但张轩松敏锐的感觉到,超市业和杂货店不一样,它肯定能成为将来一流的业态。

  而当时榕城华榕超市、恒丰超市日用商超,巨大的人流,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为了快速的打开商超局面,张轩松把超市开在了人口流动密集的火车站,汽车站,市区中心,而且坚持“天天平价”,别人卖3块的毛巾,永辉超市卖2块,看得见的实惠,一下子让永辉在普通市民口中传开。

  因决策错误,创业中途血本无归

  虽然超市经营的很好,但这时张轩松不仅仍在坚持做啤酒代理,而且还要生产啤酒,既是厂商又是分销商。但当时的榕城啤酒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在福建两大啤酒厂家惠泉和雪津的夹击下,市场的份额日益萎缩。

  后来张轩松回忆说:“本来想由销到产通吃,但由于很多东西没有考虑周全,结果投入的资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损失了好几百万,几乎是血本无归,要不是海外亲戚鼎力相助的话,那时已初具规模的永辉超市也要拱手让人。”

  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每走一步及时总结,分析利弊,这是张轩松这些年创业最大的心得。1998年底,张轩松决定退出啤酒行业,开始专心经营永辉商超。这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华榕超市。

  永辉的生存法则

  从2000年开始,商超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零售业连锁巨头“好又多”及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进入福建市场,中小超市死伤大片,张轩松知道如果不转型做大做强,只有关门倒闭。

【曾毓群的身价】

  在零售巨头面前,只有赢或死,再细小的利润也会被它们吞噬。

  2001年3月,永辉开出第一家生鲜食品超市,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放弃服装、日用品、家电一切主流业务,卖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貌似成了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像超市卖快消品一样卖生鲜,但价格却低于农贸市场的10%。

  农副产品新鲜干净,价格便宜,永辉迅速打开局面,取得了市场认可,接着张轩松又开始建立生鲜商超壁垒,独门杀手锏了。

  1、生鲜自营和直采

  张轩松养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采购团队,常年驻守分布在全国的二十余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新鲜的水产品[创业网:

  2、专注聚焦,单品暴利

  大多生鲜超市,电商容易死,因为毛利太低,基本为负,但永辉超市毛利可以逆天的达到16%,简直就是业界奇迹!为什么?

  秘密都在单品控制上。

  永辉超市对“香蕉”单品的运营很逆天。从源头开始,采购员到农田大规模采摘未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经过简单的制作工艺催熟香蕉,再统一配送到各门店进行销售,不论是价格还是品质在市场上都占绝对优势,利润也很丰厚。

  3、全员持股,极致防损

  超市一线员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微的薪水,每天上班事实上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干劲,码放果蔬的时候经常“往那一丢”、“往那一砸”,反正卖多少都和他没关系、超市损失多少果蔬更和他没有关系。

  为了提升员工激情,张轩松花了一个大饼:一线员工全员持股,工资绩效和利润岗位销售额和利润挂钩。鼓励他们专注细节,防损是在为自己省钱。

  能有今天,8个字可以总结

  2004年,张轩松在解决好永辉核心盈利模式和员工激励计划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拓张,一年的时间在重庆,成都开出了5家门店,年营收20亿。

  2008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09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全国已经有140多家分店。2010年,张轩松带领永辉成功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按当时股价计算,张轩松身价百亿。

  到目前为止,张轩松的杂货店已经发展成有580家连锁超市,经营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的超级零售巨头,张轩松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超级富豪,身价百亿。

  但他一直都说自己是这个时代幸运的农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39665.html

    上一篇:屋顶种植

    下一篇:淘宝店铺微淘怎么发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