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

| 好词好句 |

【www.guakaob.com--好词好句】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一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二
《论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

论李清照词中的孤独

[摘要]从李清照词中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两个角度,分类鉴赏李清照的词,来感悟李清照词中所蕴涵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心境和新婚离别、爱人远去,茕茕孑立的孤独心境,并从封建社会知识女性无人赏识、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恩爱夫妻生里离死别无人关爱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李清照孤独心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根源,即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二是思想根源,即她自己作为有追求有理想的知识女性身上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三是情感根源,即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所渴望的幸福美满生活无法实现。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孤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生在豪门望族,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其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亦知书善文。李清照在这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书香

门第里,自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其诗作的方面的惊人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展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宋小溪人今四川遂宁撰成我国第一部词学专着《碧鸡漫志》,第一部糖业科技专着《糖霜谱》)在《碧鸡漫志》中赞她:易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1。李清照博古通今,晓音律,善棋画,诗词文俱佳,更擅长词,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传世的李清照词有88首,包括存疑词14首。历朝历代对李清照的好评如潮:明人陈宏绪(明末藏书家、学者曾作《酉阳山房藏书记》和《抄本书记》),赞她: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2朱靖华在认为,李清照的词为“心态词”,她在词中运用铺叙的描写方法,使她的词类似于今天的“意识流”、“感受流”,所以,她的词在艺术上是“超前”的,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3郭豫衡称: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4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陶尔夫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并认为“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可以看见李清照的身影及其作品的某些韵味”。5但是,透过前人对她的盛赞,穿越千年的浮华,静下心来,在冷冷的寒夜里细品李清照的词,笔者感受不到古今第一才妇的耀眼光芒,也感受不到她和赵明诚所1

2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碧鸡漫志》卷十二第241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 明·陈宏绪《塞夜录》,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朱靖华《李清照词的创作本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5陶尔夫《李清照:跻身峰巅的女性词人》,《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谓的“金石良缘,夫妻情深”,反而感受到的是一个孤独的李清照,一个从思想和情感都孤独李清照。屈原是孤独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最好的见证;李白是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惆怅;孤独的李清照在“寻寻觅觅”中也只能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

一、 曲高和寡——李清照思想上的孤独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奸佞当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度过。她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却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和浓浓的民族情怀,她渴望国泰民安。渴望安居乐业,但是国破家亡的事实却让她极度失望。其《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就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佳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她孤独、凄凉、悲愤的心情:“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上阕前三句就乐景写哀,快落山的太阳像熔化的黄金那样光辉耀眼,晚云聚集在一起,像整块的玉壁那样色彩斑斓。多么娇艳美丽的夕阳,多么灿烂瑰丽的晚云,可是,却没有人陪词人欣赏,生离死别的悲哀,物是人非的感叹油然心头,留给读者一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背影。“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柳树被春色染得如同浓烟一般。笛里奏出的是凄凉哀怨的曲调,这样的光景有几分春色呢?春天本是百花开放,多姿多彩的季节,元宵佳节本来是万家团圆,欢欣快乐的日子,但是李清照在这样的季节和日子里却感

受不出春意有几许,感受不出节日的快乐气息,她感受到的是凄凉哀怨的笛声。“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在春风和暖的元宵佳节里,词人却想到的是转眼间可能会有风雨的疑虑和担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是不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陪伴让词人倍感孤独?当然不是,但她却谢绝了朋友的的好意邀请,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品尝孤独。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心境孤独的人在最热闹的地方也感受不到热闹,能够感受的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其在喧闹的人群中触景伤怀,还不如独自感伤。但是,李清照感伤的是什么,她孤独的关键原因在那里呢?下阕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人们兴高采烈的回忆;对现今临安元宵她“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6凄楚悲愤心境的真实写照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将她推入深深的孤独苦海,她就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柔弱女子生于乱世,却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7,“欲将血泪寄河山”。8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没有人理解她的伤感和孤独,没人懂得6

7李清照《清照词》第10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8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她只能 “不如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既是她排遣孤独的方式,也是她对临安元宵佳节不屑一顾,对南宋统治者的轻视。

《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中孑身一人,举目无亲,孤独、冷清、感伤、寂寞、忧愁的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连用十四个叠字把词人的孤独、伤感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要寻觅被金人侵占的故国、京都,要寻觅被金兵蹂躏践踏的家乡故土,要寻觅曾经与她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丈夫,要寻觅在战乱中散佚了的文玩,要寻觅自己在词艺上和学术上的价值,可是,最终她却只能有一个“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9孤独、凄凉的下场!这样的现实怎么不让她深哀入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世事)变幻无常,难以得到将养和休息,即使是想以酒买醉,也抵挡不了迅疾的寒风,更开解不了伤感、孤独、凄凉的情怀,依旧是身寒心愁难以解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来就是伤心本来就孤独,却又看见了曾经传书带信的鸿雁,而今,雁还在,熟悉的人和事却远去了,只留下词人孤单一人空流泪,愁断肠。下阕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以残损零落的菊花自况,感慨身世的寥落、凄怆和落莫。“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天色渐晚,孤独的词人将怎样挨过漫漫长夜,孤9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清照词》第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三
《论古代诗歌中孤独感的语词表达》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四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On "19 Ancient Poems"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pecial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thor: Wang Jinguo Instructor: Zou Wenrong

Abstract :"19 Ancient Poem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Wu Yan Shi masterpiece, it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ower dec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of state and spiritual survival course, the Writing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a real crisis after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and the sense of life and Life eternal value of the deep thinking, who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loneliness。 such sentiments from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e Late Han foreign land Youzai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special Mentality,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in "19 Ancient Poems" in any class and any works in a different ex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s"; lonelines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1.1离别情感见孤独

所谓相思定当远隔,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必然,孤独亦必然。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一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孤独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竹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里是作者对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孤独。

1.2失意情感见孤独

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孤独,但游子们的孤独似乎比思妇的孤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助少援的孤独。他们对人间冷暖的感受更为深切。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士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

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孤单。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怅然之间,诗人愤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头发凌乱,于秋冬寒风中乱舞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孤独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倘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飘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或可减轻孤独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松动的心灵。相反,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孤独。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孤独已是一种心灵状态。“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他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只有在温柔乡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温情的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欲归无道。这里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孤独凄楚的心境。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又有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而汉末文人五言诗多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可解释为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

1.3忧虑人生无常之感见孤独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面前,人无法掌控自己,因为他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以前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后来的阮籍的《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于:“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但最终也难逃生命的终结。生逢乱世的穷愁潦倒的文人,命运多舛,生存艰难,朝不虑夕,生存于短促狭小的现实世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束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文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他们叹惋着生命的短暂,但却无法回避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良宴会》中亦迷茫:“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面对现实,

这些孱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悲世忧生的痛苦煎熬着他们脆弱的心,死亡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们,让他们倍感生命的孤独。他们试图以对美服、情爱等等的追求来淡化、分散、消解生命的忧伤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孤独忧生情结,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助的诗人们不停地发出悲凉的呻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或感慨“青青”的“陵上柏”和“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永久的“金石”,与自然中的永恒相对比,人生是多么短暂。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为剥夺生命与人生的杀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节序物候的变迁常常激起文人强烈的悲叹:“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在纷繁物象中,频频出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这是时光之流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孤独无助,那么悲凉无望。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亲人、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他所剩的唯有孤独。“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忧生叹逝的孤独成为短暂生命中的永恒的咏叹。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时刻也不能忘却这份孤独。如: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虽说是“良宴会”,有清歌妙曲,可谓欢乐至极。但是诗人要求,“识曲听‘其真’”。要真能体味到:人生苦短,应及时干进。不然的话,连这本无数量的短暂人生也同时没有了质量,只能落得个“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古诗笺》注“坎轲,不遇也”[2]。显然,“其真”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必然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必然的孤独,是人生短暂,他会在无限的时间中孤独,这谁也无法逃脱,故谓之必然;说可能的孤独,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若不能显达,则有穷困潦倒、不遇时、不遇明主、不遇知音的孤独。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把诗人逼近绝路。“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驱车上东门》)作者的眼中弥望着一派死亡的气象,那是松柏夹道、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人是寂寞孤独的,世上的活人更加的寂寞孤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孤独是谁也逃不掉的,服食成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于是,诗人只好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富贵荣华之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它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人生苦短的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出了多种复杂情感中的内在本质——孤独。

2、诗歌表达意象中的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选取意象表达主题方面采取了入诗意象皆悲情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无外乎三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离别、失意、忧郁人生无常。在意象选取方面,像蟋蟀、凉风、秋草这样的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悲凉

情致的物象固然能表达这三种人生之悲;像芳草、东风、蕙兰、郁柳等本应象征美好与郁郁生机之物也被诗人注入了伤感气质,成为其表现孤独悲凉情感的物质载体。

人生的别离有很多种,朋友之别,在悲伤中常有共同奋进的鼓励;而男女之别让人感受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汉代的举荐取士制度,使宦游之风盛行。作为游子,客居他乡已使他们饱受分离之苦,而功名的难成又使他们更加想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思妇,她们不只要忍受独守空床的寂寞,更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恩爱难久长的忧虑。所以,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之物、自然之景,也往往由心及物而蕴含伤感,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之感。

2.1从自然景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芙蓉、芳草:用美洁芬芳的植物象征爱情,始自《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诗歌一方面描写美丽的景色,一方面表达游子的思乡怀恋之苦,然而,美丽的哀愁,会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心中的忧伤,会在晴朗天空和良辰美景的映衬下,更加难以排遣。《古诗十九首》在选取芙蓉、芳草意象时,沿用了传统手法,而当诗人想采摘这些东西送给所爱的人时,却“所思在远道”,自己空执爱情的信物,但表达与传递竟是如此之艰难,最终只能“忧伤以终老”。[3]于是,芙蓉与芳草也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而带上了伤感气质,用饱含希望的物象与景致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情绪。

明月:《古诗十九首》涉及月意象的有三首,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人世间亦有相聚和别离。人常常由于物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便通过诗句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月意象表达主题时,月的圆缺常伴着节气的改变而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月圆月缺中有秋的悲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圆月缺中有冬的凄清,读者在万物衰落的寒冷中感受着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其抽象的情绪在可感的环境中被具体化,孤独凄清,使读者感同身受。

2.2从生活器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又名“合昏”、“夜合”、“马樱花”,是一种植物,羽状复叶。一个大叶由多个小叶组合而成,这些小叶一到夜晚就合起来,因而得名。汉时凡是一种两面合起来的物件都称为合欢。“被”本身,即是寝卧之用,将带有鸳鸯花纹的绮裁为合欢被,更有鱼水之欢之意,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远隔孤独的色彩往往是黯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境“著色敷腴”[4]起来,展现出作者因“故人心尚而”而产生的瞬间喜悦,同时,也展现出由这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之苦,在“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期盼中,也只能凭借着鸳鸯合欢被聊以自慰,更突出了那种孤独的苦痛。

衣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歌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物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有不别?”两地相思的游子和思妇,愁肠百转,痛苦于剪不断的离愁当中,神形日益消损。《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现离别给人带来的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离别越久,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就“为伊憔悴”,这种意象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思之信服。南朝乐府《读曲歌》“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鲍照《拟古》“宿昔改衣带,旦暮并容色”,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许多后世作家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五
《诗歌炼句》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六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撰写者:李维强 导师:杜华平

自谢灵运,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有唐一代,祖述陶谢者,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也。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王维。他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而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林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则非常精辟允当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王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洒脱恬淡闲适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细读其诗,深层体会,不难发现,其很多诗在表面的恬静闲雅中透出深沉的孤独悲凉之感,在其努力追求平和超然的境界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剧性人生体验。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寂寞情怀的表现

(一)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现孤独悲苦的词语。

1.诗中“孤”、“独”、“寂寞”、“悲”、“愁”、“惆怅”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孤”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独”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寂寞”如:

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送孙二》)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悲”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愁”如:

江连暮雨愁。(《送贺遂员外外甥》)

独念倚门愁(《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惆怅”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些词句,可以说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

2.诗中“寒”、“暮”、“衰”、“空”“疏”、“秋”“残”、“荒”等修饰语的使用。

“寒”如春寒、夏寒、天寒、寒梅、寒原、寒更、寒塘、寒日、寒川等,“暮”如暮春、暮云、暮蝉、暮雨、暮尘等,“衰”如衰柳、衰颜、衰木、衰草等,“空”如空山、空馆、空堂、空林等,“疏”

如疏钟、疏雨、疏桐等,“秋”如秋雨、秋山、秋夜等,“残”、“荒”如残雨、荒城、荒村等,其余如“枯桑”、“草枯”、“苍翠”、“颓颜”、“阴风”、“穷巷”、“风凄凄”等,这些修饰语的多次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情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山秋。(《归嵩山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送孙二》)

旌旄转衰木,箫鼓上寒原。(《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二首》)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送陆员外》)

(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孤独凄寒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就已出现,而作为美学范畴到唐才产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唐和六朝多称境界、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实质上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果把读者及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王维诗多清丽恬淡,高雅超然,但在这之后则隐透出孤独凄寒的意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中“落日”、“古寺”、“寒钟”、“荒城”、“古渡”、“古塞”等自然意象,夕阳之景常用于表现伤感的情调,古寺寒钟则透出静谧幽冷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时空凝结的超越,荒城古渡古塞则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苍凉萧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轻阴的天气搁延了小雨,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静坐久看那苍翠的苔色,似乎要染到我的衣裳上来”。这首诗写作者在阴天无意间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阴润的苔色显得格外青翠,似乎要把颜色染上人衣。这种细腻的美感只有在澄静的心境中才体会得到。表面看这首诗是活泼生动的,发现了可喜的生活情趣。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诗的意境是如此幽寂,散发出深沉的孤寂之感。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因为没有人来,只能与青苔为伴。青苔是一种生长于背光、阴湿之地的植物,出现与诗中,可见主人公所居之地是多么幽寂。苍苔色其实就象征一种孤独凄寒之感,他感觉那种青苔色似乎要染到自己衣服上来,是作者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感吞噬了似的。全诗的色调就如那苍苔色般阴冷潮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颜色上人衣”的感觉在《山中》一诗中也出现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之色沾湿人衣,这应当是主人公在山色映照下产生的幻觉,但又何尝不是心理在作怪呢?孤独的主人公进入深山,徜徉于幽寂的自然景色中,想融情自然,却还是被孤独包围着。关于“青苔”,在王维其他诗中也出现了。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中有“青

苔日厚自无尘”,《鹿柴》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田家》中有“雀乳青苔上,鸡鸣白板扉”,“青苔”散发出的阴冷凄寒之气,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寂渗透于作品之中,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凄凉。 再如《辋川集》第十七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起鸣琴又发出长啸。在深林中没有人来听,一轮明月却自来相照”。王维辋川绝句多从客体着笔,描写环境的空幽。这首却从主体入手,写人与自然的独处。很容易想起院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阮诗以凄清悲冷的自然景象为衬托来抒写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对无语言说的孤独苦痛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仅二十字的短诗竟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决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作者忧时之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王维以阮籍这样一个人物自比,正是因为他与阮籍一样有着难于言说的隐忧和愤慨。 嵇康弹琴、孙登长啸,他们似乎还想要人知道,王维却写弹琴长啸人都不知,只有明月相照。一方面呈现自然情趣的超然,另一方面又透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力图忘却孤苦,怡情山水,然而这种孤独感还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开来。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七
《寂寞一词》

关于“寂寞”一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诸如此类的话一时窜红网络。QQ签名,网络昵称,其走红势头一时无俩。

我无意于批评谁,更无意于针对什么人,只是对于“寂寞”一词我不明白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宣称他们“寂寞”!他们所说的“寂寞”是什么?

他们无聊,他们无所事事,他们每日撞钟念经,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他们闲懒,他们信仰丢失,他们每日空洞呻吟,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他们颓废,他们沉迷游戏,他们每日游戏人间,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

敢问一句,您是真的寂寞么?

“寂寞”一词,古者多用于郁郁不得志之人,此类人大多政治失意无志同道合之人,转而寄情于文字,寻找精神寄托。在那时“寂寞”一词甚少有孤独感的意思。到了近现代“寂寞”一词慢慢演变,从新月派的浪漫到蝴蝶鸳鸯派的缠绵,“寂寞”一词逐渐与孤独有了更多相近意。进入所谓后现代,经历过经济改革大潮的作家们进一步阐发“寂寞”的意思,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寂寞这个词,最后寂寞几乎已经可以与孤独划上等号了。现今的网络把人们带入信息大汇集的时代,也进一步剥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私人空间,于是乎寂寞又带上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抱怨色彩,“寂寞”成了人们宣泄对于生活不满的掩饰。

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词义异变固然是文明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进程,但是凡事都有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就文字整体而言可能是进步的,但是就“寂寞”这个字个体而言,我不认为是体现进步性。

文字是人们创造的用来表达情感的符号,当这种符号的导向错误时当他不被弯曲时我们是要屈从还是捍卫传统?就像“寂寞”一词一样,就其原始意义而言精神意义多么深刻,到了这个网络时代竟然被那群人用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何其荒谬!

“寂寞”谁都可以说,但是谁又能真正懂得其背后的含义?最起码那些成天在网络上骂娘的人绝对不会懂得寂寞的精神。他们只会生搬硬套,僵硬地玩弄文字,哪里知道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文字玩弄了。真正懂得“寂寞”二字的人,绝对不会声张,应为这种人大多懂得如何去品味寂寞,如何在寂寞中纵情恣肆以求人格的升华。

“寂寞”、“寂寞”,古往今来多少人栽在这两个字上?

秦始皇为防百年之后大权不在阴司寂寞大修秦陵,晚年更是深宫寂寞巡幸天下,劳民伤财却不自惜最终为秦朝的二代而终埋下祸根;唐明皇迟暮之年内心寂寞所以只爱美人无心社稷,最终祖宗基业、江山社稷毁于一旦,黎民百姓连遭百十年的战乱之苦!大唐盛世一去而不复返。明代诸君,长于妇人之手,一旦大权在握寂寞难耐,于是乎声色犬马,豹房天子,木匠皇帝···如此种种层出不穷,有明一代无善治矣!一个好端端的天朝上国逐渐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与世界脱节,间接为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屈辱种下祸因。

如此种种不便枚举,因为“寂寞”而吃亏的人太多太多,一旦寂寞情绪化了,大则祸国殃民,小则贻害个人。

“寂寞”、“寂寞”,千年历史又有那么多人因它而成名,因它而流芳百世。

“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汨罗江畔先贤的自白经历了风雨千年洗磨愈加发人深省,真乃字字珠玑!三闾大夫不屑与宵小同流合污一个人寂寞的守候自己的理想,执着而虔诚地向生命祷告,于是乎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一个人的伟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大气磅礴!豪言壮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俊杰,苏轼的形象也在历史见证下愈发清晰。子瞻年少得志,腹隐万兵,豪气干云,一心施展才华,奈何党争不止,新党旧党均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乌台诗一案,前程尽断,子瞻

只得寂寞一生,将一腔寂寞化作一个个字符,成就了一篇篇千古名篇,于是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千古词人,于是乎中国的文学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因“寂寞”而成名者何止千万,只要能够真正认识理解了“寂寞”,大则利国利民,小则修身齐家。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少数人才是真正懂得“寂寞”的人,那些在网络上成天抱怨说自己“寂寞”的人充其量只是假寂寞之名,行发泄之实。他们的寂寞,我看只能算是无病呻吟。 近年来,网络红词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理念,这些类似“寂寞”的词在网络上流行也就罢了,仍然还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但是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在向这种词义异变做妥协,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人认可这种异变。我认为这 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了之后网络无形中就更是多了几分影响力,网络的一些言行就更能影响到现实,我们对网络就多了许多的依赖。

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很浮躁,浮躁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当一种叫做“QQ农场”的游戏成为我们生活必备的调剂,当一种叫做“别迷恋哥”的口头禅悄悄爬进生活的点滴,当一种被称为“人肉”的恐吓弥漫网络生活,当一种叫做“毕业就失业”抱怨汹涌着冲进我们的日志,当···当一种被称之为“寂寞”的东西悄悄进占我们的心房,我们是否察觉这种被称为寂寞的东西正悄悄侵蚀我们对于生活的希望。流浪了许久,不知你我,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向往,曾经日出的地方。

这种“寂寞”折射出我们当代年轻人的信仰真空,身处社会的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变革让太多的人感到无所适从,曾经坚强无比的信仰支撑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一部人实在无法找到精神支柱。信仰的真空,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可是该警醒的是我们,是老师,还是父母,抑或是这个社会?说是我们吧,我们出生时我们就用我们第一声哭泣来感谢母亲,长大后我们也曾热切向往日出的方向。说是老师吧,不可否认他们真的也很苦,朝五晚久的。说是父母吧,舐犊情深又该怎么解释?说来说去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差错,这个社会没有灵魂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的信仰哪里去了,丢了么,丢在哪里了?

没有信仰的路上我们到底能走多久,走多远?我们的灵魂是否就要像这样一直裸奔下去,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寂寞”,一个很不单纯的名词!这样下去可怜的将不仅仅是被称为脑残一代的我们,还有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

也许在这个物欲熏心的年代,在这个连教育都可以成为买卖的社会,我们的理想永远只能是梦,商业化的文化圈内我们不可能寻找到纯净的神圣。

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喊着他们“寂寞”。

我不知道该表达些什么,只是清晰的听见心的哭声——我们是被时代铜臭化了的可怜人! 谁能还我们一个干净的文化,没有世俗,没有市侩,没有利益,···

其实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和他们是一类人,只是我们把情感隐藏起来,没有像他们那样情溢于其表。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该正视文字的传统连贯性,因为文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其内在传承的线索是华夏历经几千年磨练的文明。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让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在我们手上毁于一旦,网络红词如“寂寞”之类的词语一而再再而三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且某种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文化体系已经出现了漏洞。如果我们对这种行为提不起警惕,听之而任之,那么我们的文化就有断炊的危险,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也许就会因为因此而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

下一代人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希望,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生力军,既然我们和他们已经是受害者,我们就更有义务去为这个社会的改变努力,下一代人绝对不能步我们的后尘。

所谓的“寂寞”也许会毁掉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千年的文明也许会因此黯淡一时,但是绝对不能毁掉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的华夏根。

我们民族的希望在明天,在下一代人身上,在日出的方向。

该警醒了,不要再寂寞了,不要让我们的悲剧在我们下一代身上重演了!

该警醒了,不应再寂寞了,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

该警醒了,不能再寂寞了,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

刘华骥20091786

文新学院新闻一班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八
《温暖的诗意 孤独的心境》

温暖的诗意 孤独的心境

浅析海子与仓央嘉措诗歌的似之处 20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顾妮 200984014049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子与仓央嘉措的精神气质,以及是个理想的形成,依据海子的诗论来分析其建立在赤子情怀上的诗歌内涵;依据仓央嘉措的诗论来探究其建立在佛学理念上的独特的诗歌风格,并且探讨二人的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着、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仓央嘉措所生活的环境和他所受的佛教文化熏陶塑造了他慈悲、释然、超然物外的佛家情怀和自由、博爱、苍生为家的精神风格。海子所受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铸成了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仓央嘉措虽然与海子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神奇的是他俩对于诗歌的追求竟然如此相似。仓央嘉措常常以禅意顿悟点化出人生的意义。其二人的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思想,为后工业文明时代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 关键词:海子 仓央嘉措 赤子情怀 精神气质 生命艺术化 诗歌理想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和奇迹般的创造力,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海子的主要作品有近200首抒情短诗和长诗《太阳七部书》。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

很深。二十五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错,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极为艰苦。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神王,是情圣,是诗人。他在人世间逗留过,虽然仅有短短25年。他在人世间短暂逗留,仿佛就为留下这些诗篇。代表作有《仓央嘉措情歌》(拉萨版木刻本),原诗集六十二首,有的版本六十九首。另有民间流传的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达到三百多首。

一、不同的年代里,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感情经历的相似点。

(一)海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感情经历

海子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的形成分成两个主要的时期:十五岁考入北京大学之前和考入北京大学之后。这样分期的理由是:海子出生于江淮农村,但是十五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农民儿子和贫困的出身在他走入北京这样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后,使他不得不面对无奈的现实,这期间他接受人类文明精华的哺育和对生命所产生哲学思考,又使他有着大而高远的博精神追求。海子诗歌的独特意象及诚挚情感,源于他所接受的淳朴的父母之爱和农村乡土环境的教育以及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善良,质朴,淳厚的精神气质和热爱生命和土地的情怀以及由此造就的秉性;而他的诗歌所呈现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则是在考入北京大学之后,感受了北大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渊源学养,兼容并包和刻苦上进的文化精神后自主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并且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所产生的理性追求。如果说海子十五岁前的生活和经历培养了他善良淳朴的性格和自强自信的品质,虔诚而真挚的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胸襟,形成了他热爱生活和人类的赤子情怀;那么,北大的学习和教育则形成了他系统而扎实的知识底盘和以诗歌为途径拯救人类的诗歌理想。建立在这种赤子情怀上的使命观和诗歌理想使得海子视诗歌艺术为生命,他从"关注生命存在本身"出发,把生命本体诗化,通过诗的途径(直觉,体验,想象,启示等)与本体沟通,他的诗歌是他赤子情怀的艺术化,从而使他的生命本体与诗歌艺术合二为一。

(二)仓央嘉措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感情经历

而仓央嘉措的人生经历竟然与海子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仓央嘉措也是出生于农家,却以“转世灵童”的身份被精心的教育和培养。从小到大,他都以西藏地区最高统治者候选人的身份成长。他在享受着最高礼遇的同时也接受着沉重的压力。他本性淳朴恬淡,幼小时,缺乏判断能力和反抗能力,但进入少年时期以后,他明显感到佛教的高深虚幻,尤其是入住布达拉宫之后,来自权力之巅的孤寂和繁杂制度的束缚,使他异常茫然烦乱。但他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表面上顺从于佛教制度的清规戒律,却在内心极度想逃脱。现实无望之下,他沉溺于艺术,把幼时接受的各种文化精神,佛教思想,和对生命的顿悟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他奇特的生命观,价值观,艺术观。

仓央嘉措的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主要来源于《诗境》和佛学。《诗境》最早是一部古印度的梵语作品,这部制作大致上可以分为诗的形体,修饰和克服诗病等三个基本内容,它事实上是一部诗歌创作指南,尤其在诗歌写作方法的修辞学方面有极大的实用功能。可以说它是藏族诗学体系的根,是奠定藏族诗歌创作技法与风格的源头。由于受《诗境》理论体系的影响,形成了“年阿体”流派。“年阿体”的诗风特点有:文字优美,擅用典,易隐喻。而仓央嘉措在吸收了“年阿体”诗风的精华之后,又加之以佛教禅意思想,形成了平易近人,

朴素自然的独特风格。

(三)两人的成长的相似点

由此看来,海子与仓央嘉措不仅成长经历相似,甚至连诗歌理想和精神气质的形成都有大部分相似。家庭背景方面:同是出身普通农家。成长经历和社会地位方面:海子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农民阶级,成为当时首都的中心文化圈的一份子,身处“文化之巅”;仓央嘉措由于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成为了西藏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接班人,可谓是“权力之巅”。情感经历方面:两人都曾有过深爱的女子,却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在一起,他俩的成长中极度的缺乏爱,但由于性格独有的特质,他俩都对曾经深爱过的女子,久久不能忘怀。这些失意的感情经历对他俩以后的人生态度和感情观以及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他们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诗歌的写法,诗中感情的宣泄手法的相似点。

(一)海子在诗歌中物象的运用

纯粹从诗歌文本的角度来看,一般的诗常常采用意象或形象手段来表达诗意诗情,而海子诗的独特则使我们必须采用“幻象”,“灵象”来言说,正是这种幻象与灵象,构成了海子诗歌总体上大气包举的神秘诗性。海子诗歌的语言似乎在曲意迎合海子对幻象和灵象的倾诉,那种语象常常是突如其来,跳跃不定,突兀而来,无端而去,让人难以捉摸。

如他的四行小诗《哭泣》中: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水中燃烧/我要把你接进我的家乡/有两位天使放声悲歌/痛苦地拥抱在家乡的屋顶上。又如《海底卧室》一诗:月亮,喂养耳朵的宝石//杯子,水中的鸡群//草,那嘴唇的发动——花朵//日子,闪电中的七人//原野,用木头送礼//天空,空中散布的白云之药,活动着母亲之卧室//星星,黑色寨子中的夫人,

(p3)众夫人,胳膊刺花//火种,一只老虎游过皮肤,露出水面【1】——这首诗在同一诗题上排

列了八句语象,我(但愿仅仅是我)看不出诗题与语象之间的神秘联系;进一步看,这八句语象的并列也是神秘的;令人迷惑还在于,这各个语象之中的情辞与情象的结合也是神秘莫测的。这涉及到当代诗歌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根本颠覆,如果我们不去枉然追究诗人的这种种幻象与灵象由何而来,是如何组织的(跳跃实在太大),意义何在(很难由常规方式求索),而仅从表层的语象欣赏,海子诗的幻象和灵象虽然无端而突兀,其美感是可以感受的。 特别是海子用幻象和灵象对“时空”的书写:

1.天开于我手,地合于我心 2.东方滚滚而来 3.岁月如兽 4.夜晚是果实高悬 5.黄昏自我断送 6.时间之蛇在肉下流动,咬噬„六张嘴埋在六个季节/以及十二条腿埋在十二条雨月,麦片之月7.双手相伴行过天空/四个季节在掌上聚拢。

海子的这类书写,或许用他的一句诗可以描述: „„神秘之水,把我推上岸,成为胡言乱语的诗人。海子就这样成了原始语言的原始力量在当代的捕获者和泄密者,对于这神秘的原始力量海子虽然是被动的,但海子却又乐意迷恋其中(参见《诗学一份提纲》),而且愿意自觉地、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神秘诗性”。

(二)仓央嘉措诗歌物象的运用以及创作方式

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淡然和世间万物的顿悟,恰到心底。如他诗中的一些句子:告诉我,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暗示着多少祭日,专供我在法外逍遥。除此之外,还有:坐在菩提树下,我观棋不语,前世,今世,来世,患的,患失。

(p5)我喝着水,替别人解渴,无力挽留闪电的浪子沦落为王【2】,一粒青稞终于使众生重

获宽恕。这些诗句中所体现的意犹未尽的诗意。和海子相似的是,他们都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感到无奈,海子通过千辛万苦改变社会身份以后,才发现他一直以来寻求的生活哲理在生他养他的广袤的土地;仓央嘉措在以一个佛教最高统治的身份去俯瞰众生时,他却发现:他连自己的人生哲学都不能解释,又怎样去拯救众生呢?两人都陷入了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深深矛盾之中。都开始想方设法逃离自己所在的生活圈子。他们都用写诗的方式来缓解现实的压力。他们在各自的诗歌中擅于运用充满灵性的意象:如海子诗中的牛马,黄土,大海,仓央嘉措诗中的风马,经筒,佛塔等等,在熟知的物象里渗透着一种“神秘气息”,他们对自己理想世界痴情的勾勒和向往,让人动容。

三、诗意状态和运用想象的相似点。

相似的诗意状态,无论是神秘感也好,想象也好,创作灵感也罢,应该都是一种状态,一种体验与想象浑然一体形成的诗意状态。

在海子的诗歌创作中,,造成这种诗意状态的深层原因来自神秘的原始力量对诗人的操纵,我们一时还无从对它细加探究。使我感兴趣的,是海子运作幻象或灵象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感性化的诗性思维,而非理性式的科学思维。不妨认为,海子表现神秘的幻象和灵象的这种感性化思维方式,就是体感式的灵性。这种体感式的灵性思维,决定着海子诗歌的独特面貌:

我坐在一棵木头中,如同多年没有走路的瞎子/忘却了走路的声音/我的耳朵是被春天晒红的花朵和虫豸。我们是通过诗人的诗性传达来感知另一个世界的。或者说,我们只能借助诗人的感知和想象去了解另一个世界的丰富和奇妙。例如,从1985年5月22日到25日,海子连续写了六篇神秘故事——《龟王》、《木船》、《初恋》、《诞生》、《公鸡》、《南方》——仿佛另一个世界捉住他的手,捅开他的口,让他代言似的一口气说出来,泄漏出另一个世界的些许秘密。(《我坐在一棵木头中》) 体感式的灵性思维,使海子的诗往往具有某种“超验性”特征。如同勃兰兑斯所说,那是把“心灵中一切沉思的、幽暗的、不可解说的东西拽出来”。只不过,海子心灵中的秘密,是狂热的、汹涌的,神秘的,它的出现也不是拽出,而是“灵魂急不可待”(朱大可的说法)地夺路而出,是不由自主地纵容出来。

海子的诗性思维所捕获的超验感和幻象性,使他的诗质构成具有某种超验感和幻象性,使他的诗质构成具有某种超意象式的特点而直抵澄明之境,那是一种须用感悟聆听的澄澈诗境——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鸣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

再看仓央嘉措的诗歌,以其新奇诡异的意象,朴素直白的语言,引用佛家禅语。于幻化之间道尽人世沧桑的意义。他以引用雪域高原奇特景色的物象和佛家禅语最为出彩,在出于常理之外表达诗歌意义。例如:他在诗中这样写道:天与地,高与低,被区别的时候,人类无法不接受,苍鹰的,贬低。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天,地,苍鹰,除此之外在其他的诗作中,他大量运用白雪,布达拉宫,雅鲁藏布江,白鹿,莲花等等一系列具有雪域高原和佛教特色的词语,在一点上,显示出他独特的诗意状态和运用想象的手法。这和他自小所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从小接受藏族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汉族文化的缘故,仓央嘉措

的文化观糅合了多种观点,形成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海子与他有着相似的“经历”,即海子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吸收了多方文化的经典思想。在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接受了当时西方的先进哲学观点和文学思想。哲学方面,他阅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许多西方哲学家的系统哲学著作,尤其是尼采、雅斯贝斯、海德格尔三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海子的世界观和诗歌状态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方面:自西方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古希伯来民族的《圣经》到歌德的《浮士德》等等,海子的阅读是对中西方文化由古及今的总体统摄。

由此可见:两人文化观的构成方式是基本一致的,都在各自生活的年代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身处社会的中上阶级,却都对当时社会的存在不满,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都在各自的世界里郁郁寡欢,一个英年自杀,一个不知踪迹,令人伤悲。最为神奇的是他们二人都对西藏有着眷恋的情感,仓央嘉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藏度过,而海子在自杀前曾经去过西藏几次,对那里的喜爱也屡次在诗中表现出来,他是由衷的爱上了那片土地。

这两个同为天才的悲情诗人,在他们极其短暂的一生中,用他们的心境写成了诗,留给我们后人无限思考,两人生前都不被世人认可,死后荣光渐盛。仓央嘉措诗中禅意的温暖,海子诗中朦胧的感动,让人为之动容。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俩拥有无数的相似之处,直至今天,在他们的诗里,在他们在各自描绘的神话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寻求拯救这个精神世界极度贫乏的时代的方法,让我们回归到生存的精神家园,回归到人性之美。他们对待生命正如他们对待诗歌的态度一样,在巨大的生存孤独之中,用诗歌谱写着生命之中淡淡的温暖。

参考文献:

【1】马辉,苗欣宇.仓央嘉措诗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5

【2】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6月第2期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九
《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_论周梦蝶的诗》

2011年12月

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2011Dec.,No.4

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

———论周梦蝶的诗

田崇雪

(徐州师范大学

摘文学院,江苏付少武南京210000)徐州221116;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部,江苏要:周梦蝶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显著特征,问句使用多,寓无限诗情于问号之中。周梦

蝶的问句诗可以看成是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在诗意上主要表现为反抗、忏悔和自恋等特征,在诗艺上则表征为独白、对话和潜对话等诸形式。

关键词:周梦蝶问号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4-015-12

引言

在诸般文类中,诗的主情性是毫无疑问的,即便是叙事诗,也并不是为了给你讲一个离奇的故事,而是叙写一种浓烈的感情。当感情无比炽烈的时候,诗人可以大河奔流直抒胸臆,惊叹号一个接着一个。当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欲罢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时候,省略号一个接着一个。那么,当困惑满耳满眼铺

当命运陷入僵局,当日暮穷途,当罪孽加身、绝望降临、孤独无依时候,想任何一个个体都难免质天盖地,

问苍天、扣询大地、呼号父母;当天也不应、地亦不灵、父母也徒呼奈何的时候,孤独绝望的个体便只有疯了魔了般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于是,独白、对话和潜对话便成了诗人以生存感知存在的唯一方式。此

:“人穷则反本,”之谓司马迁所云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中国诗人,问句入诗,其来由自。诗经、屈原开其源,李白、杜甫汲其流,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断其后,直至近代南社诸君子,一路问将下来。问天、问地、问祖宗、问家国;问历史、问人生、问未来、

“诗人哲学家”“诗哲传统”,问命运,问出了一串中国的群雕造型。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一身二任,诗人

“哲诗传统”。扮演了哲学家的角色,有别于西方的

“诗哲传统”,“断章”可惜的是,这种新诗已降,鲜有承继。除了卞之琳零星的之外,至少,在大陆这

①“欢乐颂”诗人们差不多都忙于去了,多半丧失了怀疑的权利,追问的传统,直至七十年代“朦胧一边,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崛起,以北岛为首的“今天”派们重启诗之“追问”的传统诗”

[1](P7)/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凌?/好望角发现了,北岛的一首《回答》破空而来,用“诗”与“思”的

形式对那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以彻底的颠覆和否定。

虽然同是追问,但却有境界之别。从对一己身世之悲的追问到对整体的家国沧桑的追问再到命运收稿日期:2011-08-20

1967年生,作者简介:田崇雪,男,山东巨野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视艺术学等。付

1972年生,,《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男,河南潢川人。南京大学博士,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文学创作二级主编。少武,

《时间开始了》,《欢乐颂》《光荣赞》《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5个乐篇,①1949年底,胡风写下一组气势磅礴的长诗包括

4600。长达行

15

的苍渺浩茫的追问,见出诗意之高下,诗艺之优劣。那么,周梦蝶的诗作该是哪一种境界呢?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河南省淅川人,童年失怙,性格内向,家境贫寒,幼读私塾,古文甚好。1943年考入开封师范,后因家贫、战乱而辍学。1947年又入宛西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了国民党青年军。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军到台湾,开始了漫长的人生孤旅。1956年退役,贫寒无以聊生,做过店员,摆过书摊,看过茶

“诗哲”庄,当过守墓人但始终未改诗人角色。通观其诗,悲剧精神一以贯之。承继着古老的传统,身世之悲、

“,命运之苦、家国沧桑尽收笔端。循着周梦蝶诗歌铺天盖地的问号”我也产生了如下的疑问:诗歌和诗人的沧

桑为什么可以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的云淡风轻?在木鱼敲落的呢喃声中,那个敲木鱼的人是在感伤还是祈祷

?”呢?从此岸到彼岸,只一水之隔,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想到从周梦蝶诗的“入手来探索一下周氏诗歌的诗

勘探其境界之高低,看能否接近周梦蝶诗境之万一。意和诗艺,

天问:爱情·宗教·哲学·命运

《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迄今为止,周梦蝶完整意义上的诗集计有四部,分别是

①,《离骚经讲录》“千古万古至奇之会》收录诗篇181篇,出现问号328个。被清代学者刘献庭在中赞为

《天问》的有173个问号。如此看来,周氏之诗用问号之多堪称第一。作”

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样一位表面上看来出世超尘的“行云流水一孤僧”陷入如此

[2](P137)“常怀千岁忧的大伤心人”长时间的困惑?成为一个呢?

《孤独国》我愿意把排列在其第一部诗集中的第二首《索》看成是周梦蝶整个诗歌创作的序诗。因

“十行”“一目”“天问”:爱情、为在这短短的诗中完全可以了然于周梦蝶诗的全部宗教、哲学、命运。

爱情、宗教、哲学和命运,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倒也非常具体;这些问题看起来彼此没有关系,其实倒是难解难分。

「冥漠的绝对」是谁在古老的虚无里/撒下第一把情种?//从此,这本来是/只有的地壳/便给

鹃鸟的红泪爬满了。//想起无数无数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想起给无常

向无始!扭断了的一切微笑……//我欲抟所有有情为一大浑沌/索曼陀罗花浩瀚的瞑默,

“,通过一首或数首诗来试图还原或索解诗人的本事”我以为于诗的阐释并无多大帮助,尤其是对周梦蝶

这样的把爱情与宗教、哲学、命运贯通起来思考的诗哲而言更没有必要。我们只需知道那大概是在遭遇了一次几乎致命的邂逅之后,或者说为爱所伤得体无完肤及至痛彻骨髓之后,诗人仰天长啸,发出了天下情种共同

:“的追问:是谁在古老的虚无里/撒下第一把情种?大类另一句天下情种共同的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

”所不同的是,周梦蝶先生没有止于情的困苦,而是超越了,由沉湎到救赎到承担。但无论如何那一定死相许。

是为情所苦、苦不堪言时的呐喊呼号。短短十行,有凡夫俗子的爱情苦痛(一、二句,质问),有超凡脱俗宗教家

“救赎),有超拔滚滚红尘的哲思(一、二句,空色),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在冥漠”的命运。的担荷(最后句,

“谁”那么那个也就不言自明了。能播撒第一把情种的肯定是人类始祖的始祖。在基督教那里毫

无疑问应该是上帝,在佛教那里则是不可知的因缘∕缘法,在伊斯兰教那里就是真主安拉。连两性都起源于宗教,那么两性之爱当然应该源于宗教。至于两性的自我体认,两性如何相处,如何生生不息,那自

《索》《孤独国》然是哲学的事了。而连哲学也无能为力的地方,命运就会粉墨登场了。如果说是最具代

《菩提树下》那么则可以看成是《还魂草》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成了周梦表性的经典名篇,

蝶作为诗人的名片。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谁

/且铸火为雪?/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叹息回能于雪中取火,

答/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你依然有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坐断了几

你是你/一宿之后/雪即非雪,你亦非你/直个春天?/又坐熟了几个夏天?/当你来时/雪是雪,

,1959。《还魂草》,1965。《十三朵白菊花》,2002。《约台北,蓝星诗社,台北,文星书店,台北,洪苑书店有限公司,①《孤独国》

》,,,2002。。会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引诗凡出此四部诗集者不另注16

到零下十度的今夜/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你乃惊见:/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唯草色的凝碧。

[3](P279)[4](P140)“情诗”,“禅诗”,“道诗”。因为万物一理,翁文娴说这是萧萧说这是我说这是何必拘

《菩提树下》泥?我们要探索的是缘何一首却能让天下有慧根和无慧根的人都能动魄心惊?在没有记

一方面固然是作为歌者的周梦蝶唱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静默,更为重住诗人之前就先已记住了诗?我想,

要的是起首的那两个醒目的问号,轻轻地扣问,深深地触动,牢牢地刺痛。是啊,茫茫世界,到底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这世界也就一个释迦,一个耶稣,一个安拉!那么

在功利和审美之间,在过程和结果之间,在禁锢和自由凡夫俗子为什么做不到呢?在爱情和欲望之间,

之间,在身与心、灵与肉、轻与重之间,任谁选择起来都相当的艰难。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谁能经受得住那

。“是的,种反反复复出生入死的熬煎?而且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看不到终点这儿已经有人坐

过!”好在毕竟已经有了先行者。两个“纵使”应该是诗人的决心,更是诗人的自许。是的,即便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背叛了我,还有我自己没有背叛自己;即使面对的是世界的末日,是死亡,我还有向死而

———“雪非雪,生。这世界原本就是一大混沌,我只要心中怀揣着一面明镜。所谓“雪是雪,你是你”你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标明的无非是求道者的“炼狱”生涯,同时也是“自我救赎”的生非你

——从混沌到澄明。涯—

“三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王国维的说,苏轼的说,青原惟信的“山水”说,当然还有自有人类以

——爱情,,来就有的两性间最深刻最动人心魄的感情—不都是需要这样一种熬煎吗?所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境界,所谓便是在这种辩证的否定中得以螺旋式的攀升。只不过周梦蝶先生的“道”更形更动人、更深沉,也更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象、

,《菩提树下》“谁”那么中的同样是不言自明了的。是释迦、是我、是你、是大千世界、是芸芸众生,

“雪中取火”、“铸火为雪”、“坐熟夏天”只要你付得起的代价,只要你付得起“坐断春天”的代价。不必

。“情”、“佛”、“哲”担心你的工夫枉费,有凝碧的青草见证着理理理于一首《菩提树下》合而为一。岂

更是水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止是合一,

六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余自善导寺购菩提子念珠归。见书摊右侧藤椅上,有白菊花一大

把:清气扑人,香光射眼,不识为谁氏所遗。遽携往小阁楼上,以瓶水贮之;越三日乃谢。六十七年一月廿三日追记。

从未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得过/在猝不及防的朝阳下/在车声与人影中/一念成白!

我震栗于十三/这数字。无言哀于有言的挽辞//顿觉一阵萧萧的诀别意味/白杨似的袭上心

/这书架子,来;/顿觉这石柱子是冢,残破而斑驳的/便是倚在冢前的荒碑了!//是否我的遗骸

如风之驰电之闪/飘然而来──低回且寻思:/花已消散为/冢中的沙石?而游魂/自数万里外,

为谁设?这心香/欲晞未晞的宿泪/是掬自何方,默默不欲人知的远客?//想不可不可说劫以前以前/或佛,或江湖或文字或骨肉/云深雾深:这人!定必与我有某种/近过远过翱翔过而终归于参差的因缘──/因缘是割不断的!/只一次,便生生世世了。//感爱大化有情/感爱水土

多重,而之母与风日之父/感爱你!当草冻霜枯之际/不为多人也不为一人开/菊花啊!复瓣,

永不睡眠的/秋之眼:在逝者的心上照着,一丛丛/寒冷的小火焰。……//渊明诗中无蝶字;/而我乃独与菊花有缘?/凄迷摇曳中。蓦然,我惊见自己:/饮亦醉不饮亦醉的自己/没有重量不占面积的自己/猛笑着。在欲晞未晞,垂垂的泪香里

《菩提树下》《还魂草》如果说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么上面这首《十三朵白菊花》则是同名诗集的经典。

“13”先说这个数字。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里,十三是被视为不吉利的凶数。大约有1/4的西“13”,“13日”“星期五”方人忌讳要是正赶上那就会被认为更不吉利。不仅仅是因为其源于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更为重要的是从更远的远古时代。据说,犹太教以星期五日落

12个巫婆(witch)都要举行狂欢夜会,到星期六日落为休息日,称为安息日。每到这天,第13个魔鬼

17

(monster)是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的撒旦(Satan)。圣经的一些解释者认定,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个日子

“黑色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杀死了他的弟弟埃布尔。不仅普通人,名人也偷尝了禁果,

“13日”“星期五”。每当这时,和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惧怕

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档他也不愿签字。美国前总统胡佛、罗斯福也很迷信,有人还记得,每月“13日”“星期五”。因此,13便成了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罗斯福都不出行,尽管并非每个13日都赶上

。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再看菊花。梅、兰、竹、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更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菊之花语的确很多,除了隐士这一众所周知的的象征之外,菊花还有一种死亡与哀悼的象征,尤其是白菊花,就更是一种凄清、哀怨的象征。

,“十三朵白菊花”、“挽如此看来的寓意也就可想而知。放达如周梦蝶者初见之时不也是“震栗”

”、“顿觉一阵萧萧的诀别意味”:“冢”、“荒碑”、“遗辞吗?而且,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死亡意象

”、“游魂”……然而,“守墓人”骸周梦蝶毕竟是周梦蝶,连都做过了,还有什么生死不能堪破?还害怕面对死亡吗?非但不怕,反而激发起诗人更多的诗思和哲思:关于得失,关于灵魂,关于物我,关于生死,关

!“用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于爱恨,关于冷热,关于歌哭。尤其是那一句“花为谁设?”这一问动魄惊心

《十三朵白菊花》悲哀”至少面对一诗时是非常中的的。

谨以此诗持赠∕每日傍晚∕与我促膝密谈的∕桥墩

总是先我一步∕到达∕约会的地点∕总是我的思念尚未成熟为语言∕他已及时将我的语

言∕还原为他的思念∕∕总是从「泉从几时冷起」聊起∕总是从锦葵的徐徐转向∕一直聊到落日衔半规∕稻香与虫鸣齐耳∕对面山腰丛树间∕袅袅∕生起如篆的寒炊∕∕约会的地点∕到达∕总是迟他一步──∕以话尾为话头∕或此答或彼答或一时答∕∕转到会心不远处∕竟浩然忘却眼前的这一切∕是租来的:∕一粒松子粗于十滴枫血!∕∕高山流水欲闻此生能得几回?∕明日∕我将重来;明日∕不及待的明日∕我将拈着话头拈着我的未磨圆的诗句∕重来。且飙愿:至少至少也要先他一步∕到达∕约会的地点

、《月下独读过很多关于孤独的诗文,读过很多关于知音之叹的诗文,即便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约会》。“约会”读来都没有周梦蝶这首让人感到孤独,感到凄清、感到空灵,感到美的对象是一荒酌》

“桥墩”。“约会”“泉从几时冷起的?”“约会”。“约会”的话题是的时间是“向日葵转向”半周的郊中的

“忘我”。“约会”“约会”。一个孤独者的造型就这境界是的结果是下一次的而且还要坚持“先他一步”

“约会”?谁又能与你如此“约会”?世界上险峰最多的山岭往往坐落样完成。茫茫人海,你能与谁如此

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溪流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林,同样,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孤独人的手中。高朋满座不代表不孤独,孑然一身也不一定就孤独。孤独分层次,更分境界。孤独是把酒临风,是长歌当哭,是孤帆远影,是灯红酒绿之后的灯火阑珊。能够真正享受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明。孤独,是灵魂的舞蹈。高山流水欲闻此生能得几回?问的多好啊!透着钦羡,更透着感伤和凄凉。

“羡我舒卷之自如么?”问的是“自由”“禁锢”、“轻”“重”与与的永恒矛盾,不过是巧借了为我们常

。“为什么?你这般迟迟泄漏你的美?/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而又轻浮至极的“云”的由头。当属哲思

!”“雪花怒开,你把你艳如雪霜的影子抱得好死严寒如喜鹊窜入你襟袂/噫,你枕上沉思的缪司醒未?”

“爱情”“艺术”,“知音”。“什么是我?/什么是差别,问的是与可谓是间的试探、款曲和酬谢赠答我与这

?”“而我的影子却兀自满眼惶惑地审视着我:/“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我有几个六桥下的浮沫

?”“悠悠是谁我是谁?/当山眉海目惊绽于一天瞑黑/哑然俯视:此身仍在月?/我将如何安放我底固执

”“何去何从?当断魂和败叶随风”尘外

……

此一组声声追问关乎人本的,关乎哲学的,响自历史的源头,和历史一样悠久。它曾引人超凡入圣,它仍然在轻敲着追寻生命奥秘的智者的耳鼓。这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永久思考的问题,即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是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问题。有了生命,就有了生死;有了生死,就

“为什么要生要死?”“能否只生不死?”有了以及“能否不生不死”等等问题。这样说来,轮回转世的理18

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麻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不是,恰恰相反:这些复杂问题本身就是因为不相信轮回

谁还提这样的问题?那么,诗人连同我们到底这一简单事实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要是人人都相信轮回,

是信还是不信呢?这是一个问题。

梅雪都回到冬天去了/千山外,一轮斜月孤明/谁是相识而犹未诞生的那再来的人呢?

问去年今日,还记否?/花光烂漫;石亭下/人面与千树争色。

同来明年何人?此桥此涧此石可仍识我/当我振衣持钵,削瘦而萧飒。

樱花误我?我误樱花?/当心愈近而路愈长愈黑,这苦结/除却虚空粉碎更无人解得!

此一组声声追问是关乎爱情的。源自孤独的自觉和自觉的孤独,更确切地说是起自一种爱情的渴

:“爱情是信仰,”是地上幸福的宗教。而巴尔扎克更进一层认为:爱情是望。法国作家阿·德·缪塞说

人类最完美的宗教。爱情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使然,而是心灵的甘露,是长流的泉水,更是源自心灵的升华。作为信仰的爱情,是学不来的,它不是一门课程,同时,爱情也是学习所成就

这种宗教与信仰,是源自人的心灵深处的回响与共鸣。对于爱情,虽然简朴到一箪食,一瓢饮,不了的,

然而,周梦蝶毕竟还是食人间烟火的,次一组追问就是明证。

一粒舍利等于多少坚忍?世尊/你底心很亮,而六月底心很暖──

类似的声声追问则是关乎承受、关乎修炼、关乎如何从此岸抵达彼岸的。

“千岁忧”、“伤心人”综上看来,所谓周梦蝶的依然延续了古往今来所有诗人哲学家们共同的忧患

和伤心:关于爱情,关于宗教,关于哲学,关于命运。其优长之处在于以一个“手持五莲花的童子”的视

清澈的眼神,天真的追问,懵懂的怀想如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空灵、渺远。周梦蝶以耄耋之年仍觉,

然谦卑如初的追问,谁都会为其执着而动容的。

诗意:孤独·反抗·忏悔·自恋

从周梦蝶的诗歌问句入手,不但可以探得其天问的主题,而且还可以探得其诗作的诗意。但从现有

除了坚持新诗写作之外,他还用文言把诗中所无法表述而又不得不表述的以前序后跋表述的数据来看,

出来,而且还将这种文言写作用于为数不多的与他交往的几个知己之间的随笔和信札。不要小看这种写作方式的选择,在周梦蝶这里却深蕴着极大的矛盾和困惑。这是一种姿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

周梦蝶以一人之力,站成了一道独立的风景。我将其看成是古老文明的一介孑遗。方的时空坐标上,

孑遗姿态的第一种要义就是孤独。孤独之于周梦蝶不再是一般的无依无靠,独来独往,而是一种因

是一种大孤独。不再是时间的、空间的、具体的,了灵魂的高度和精神的深度而陷入的四顾茫然的悲凉,

而是普遍的、永恒的、存在方式的。平常诗人的题材多半是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人物,具体

,具体的情景,而在周梦蝶这里却超越了这些“具体”他一个人直接面对上帝诸神,直接面对茫的对象,

茫的时间、空间。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羡我舒卷之自如么?/我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着,

/满眼恨却缠裹着既不得不解脱/而又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满怀曾经沧海掬不尽的忧患,

/多少踏破智慧之海空/不曾拾得半个贝壳的渔人的梦,/多不能沾匀众生苦渴的如血的泪雨,

/尤其,少愈往高处远处扑寻/而青鸟的影迹却更高更远的猎人的梦,我没有家,没有母亲/我不

——最后的今天———我又将向何处沉埋……//我的忧郁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而明天—

是人们所不懂的!/羡我舒卷之自如么?

“自由”、“高度”、、、、,云的云的云的“忧患”云的“慈悲”云的“孤独”云的“茫然”的确是

“云”横亘于天地之间之造型,云之精神,但又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造型和精神?于诗人而言,

“云”“我”,“我”“云”。以渺渺对茫茫。就是就是

《孤独国》:当然,最为典型的还是那首以诗名冠之以书名的

昨夜,我又梦见我/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这里的气候黏在冬天与春天的界面

处/(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与人面兽/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

19

表达孤单寂寞的诗词篇十
《孤独诗歌欣赏》

“Nature” is what we see

---Emily Dikinson

"Nature" is what we see— “自然”是我们所见, The Hill—the Afternoon— 是山林,是午后,Squirrel—Eclipse—the Bumble bee—

Nay—Nature is Heaven—

Nature is what we hear—

The Bobolink—the Sea—

Thunder—the Cricket—

Nay—Nature is Harmony—

Nature is what we know—

Yet have no art to say—

So impotent Our Wisdom is

To her Simplicity.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松鼠,日食月蚀,抑或大黄蜂,不 ,自然就是天堂, 自然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 食米鸟叫,大海的涛声, 听雷声阵阵,蟋蟀长鸣 不, 自然是万物和谐, 自然是我们知道, 却又无法描述之物。 面对她的简单纯净, 我们的智慧是如此苍白乏力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the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黄水仙花

郭沫若译

独行徐徐如浮云,

横绝太空渡山谷。

忽然在我一瞥中,

金色水仙花成簇。

开在湖边乔木下,

微风之中频摇曳。

有如群星在银河,

形影绵绵光灼灼。

湖畔蜿蜒花径长,

连成一线无断续。

一瞥之中万朵花,

起舞翩跹头点啄。

湖中碧水起涟漪,

湖波踊跃无花乐--

诗人对此殊激昂,

独在花中事幽躅!

凝眼看花又看花,

当时未解伊何福。

晚上枕上意悠然,

无虑无忧殊恍惚。

情景闪烁心眼中,

黄水仙花赋禅悦;

我心乃得溢欢愉,

同花共舞天上曲。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by William Wordsworth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威斯敏斯特桥上

杨德豫 译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

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

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

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你好 黑暗 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来和你交谈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为有一种幻觉正向悄悄地向我袭来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熟睡的时候留下了它的种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这种幻觉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Still remains

缠绕着我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伴随着寂静的声音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不安的梦幻中我独自行走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狭窄的鹅卵石街道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灯的光环照耀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竖起衣领 抵御严寒和潮湿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一道耀眼的霓虹灯光刺入我的眼睛

That split the night

它划破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触摸着寂静的声音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炫目的灯光下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我看见成千上万的人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们说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听而不闻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们创造歌曲却唱不出声来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没有人敢打扰这寂静的声音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说:“傻瓜,难道你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静如同顽疾滋长”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听我对你说的有益的话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to you

拉住我伸给你的手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as raindrops fell

但是我的话犹如雨滴飘落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在寂静的水井中回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485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