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鸡多少天出栏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石鸡多少天出栏
四川白鹅养殖70天就出栏成本低赚钱多

  [每日农经]70天出栏 四川白鹅也吃香(20150522)

  煎炒烹炸用仔鹅,煲汤偏好用老鹅,四川白鹅路子宽,老鹅嫩鹅都有辄。

  鹅肉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而且因为鹅是素食的禽类,以吃草为主,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非常健康的食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我国鹅的优良品种很多,那么哪些品种更好一些呢?鹅肉究竟怎么吃更营养更美味呢?今天的节目给您提供一种答案!

  记者:最近我发现用动物的姿态和样貌来形容人特别贴切,比如蛇蝎心肠,贼眉鼠眼,都不是什么好词。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和仪表比周围人突出,但你换个动物就不一定合适,比方你把鹤换成鹅,把鹅赶进鸡群,那,当然也有句歇后语,说鹅进鸡群——就你脖长。

  脖不长,则尾不翘。对它们来说,就算胖点儿也不要紧,只要有着长长的脖子,那就怎么看都有迷人的曲线,等会儿,音乐停,它们可不是天鹅,而是生长在宜宾南溪区境内的四川白鹅。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农业局耿站长:四川白鹅是优秀的地方保护品种,它位列我国20个鹅品种保护之首,是中型鹅种,我们这个地方养殖鹅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

  鹅喜欢扎堆,排队,水中,它们是自由的舞者。

  记者:您想近距离看看四川白鹅吗?没关系咱们这儿有船,我自己这么划船还是头一回,公园里划过,反正你们坐稳喽。

  四川白鹅羽毛洁白紧密,喙和脚蹼都是偏重的橘红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较粗,额头的肉瘤突起明显,母鹅则显得清秀得多。他们生长速度快,成年公鹅平均体重5公斤以上,母鹅也能达到4公斤。但这点体重一点儿都不影响它们在水里的速度。

  记者:还追它们呢,鹅追咱们还差不多,而且这都追哪去了,呦,水还挺深,还是回去吧。

  南溪区境内气候温和,水域面积广阔,水库塘堰较多,包括农闲临时闲置的耕地,非常适合放牧养鹅。可是您没发现吗,我们去过的这几个地方,没见着几只成年的大鹅啊。

  记者:大哥,您这边怎么看不到大鹅啊?

  养殖户:都是当种鹅的。

  记者:卖的是什么啊?

  养殖户:都是70天的。

  记者:70天才两个多月,不都是未成年的仔鹅吗?

  养殖户:再养浪费粮食。

  把鹅养好了还怕浪费粮食啊?看,这些近70天的仔鹅,连额头上的肉瘤还不怎么明显,公母也很难分辨呢!咱们还得多问问,别都这样就提前上市了。

  农户:都是仔鹅。

  农户:不卖大鹅,浪费。

  农户:快了,这个60天了,再有10天就可以卖了,也是仔鹅。

  记者:卖仔鹅,无非就是希望生长期短点儿,这样回笼资金快,能理解。关键是仔鹅还小,分量会不会也太轻了。而且为什么要规定70天不可呢?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农业局耿站长:70天以内,生长速度快,70天以后吃得更多,但不怎么长肉了,另外,各种指标也合适了。

  四川白鹅之所以前期生长速度快,是由品种本身决定的,但是否完全达到上市条件,除了看养殖天数外,还得有辅助的判断标准。

  耿站长:当血筒主翼内充满血,翅膀下面肌肉饱满,肥肉中脂肪团成板栗状时就可以出栏上市了,像这样就可以再养几天。

  70日龄仔鹅的公母从外形上看没有太大差别,代表雄性特征的额头肉瘤突起并不明显,和成年公鹅相比,四川白鹅的仔鹅喙和脚蹼的颜色也略浅。当然养仔鹅并不是说就不养成年鹅了,离开了种鹅,再好的仔鹅也出不来(创业网记者:仔鹅下蛋多,主要是不抱窝,什么叫不抱窝,就是下了蛋就不管了。这多少有点儿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意思。

  孵鹅蛋,养殖户们可以有很多办法,而孵化以后的饲养则要显得更加简单。

  有那么句话,叫养鹅无巧,清水青草。除了山野里的天然生长的青草外,黑麦草在夏秋季生长迅速繁茂,而且柔软多汁,是四川白鹅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农户:就吃这个,好管。

  因为鹅普遍消化率低,喜欢大量浓度较低的食物,特别有营养的高蛋白摄入不能多,黑麦草为主的青饲料很适合它们。养70天就上市交易的仔鹅不仅缩短了养殖周期,也给养殖者省了不少成本,所以在南溪,养仔鹅也成了快速致富的代名词。

  农户:一只鹅赚25元。

  2010年在外做生意的刘强,也把目光盯上了仔鹅。从没养过鹅的他一出手还是大手笔。

  刘强:进了2000只,一下子就赔了几万。

  通过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刘强现在也很快成为了养鹅的行家里手,并开了这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硬件设施有了,放牧的面积也足够了,但是和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比起来,还是有着很大不同,为此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养殖赚钱经验。

  刘强自己养鹅,同时作为当地一家合作社的成员,也到各村去收符合条件的仔鹅。

  记者:都符合要求吗?

  刘强:都是70天。

  记者:我看看,还真是。

  刘强:现在都是自己来收。

  养殖户们从合作社里取得鹅苗,将小鹅养到2个多月就出手销售,利润快而直观。地是自家承包的,人工更不用花钱,家门口有的是河滩水塘,即便在非农忙季节养上一两茬也不错啊,反正多则三四百只,少则五六十只。每年粮食照种,经济收入却增加了。当然,养鹅是为了吃肉,过去也有人只为精神享受。

  传说书法家王羲之就特别喜欢白鹅,他听说有一位老妇人家里白鹅长得漂亮,尚未婚配,就决定去看看。老妇人挺激动,一高兴,就把那只优秀的鹅给煮了。弄得王羲之三天没睡好觉。

  王羲之当年遗憾的是没能欣赏到白鹅的美,消费者恐怕认为没吃到美味的鹅肉才是最遗憾的。今天和仔鹅一起炖煮的是只一年以上的成年鹅。两者在相同时间取出,肉质的嫩度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农牧局耿站长:仔鹅肉质含水量较高,系水率较低,不耐储存,但是鲜嫩多汁,易于消化。

  中医认为,鹅肉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的功效。它高蛋白低脂肪,鹅肉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9%以上,那么仔鹅在当地都有哪些做法呢?

  记者:鹅肉不像鸭肉肥油少,吃起来不腻,而且这些是仔鹅,也没有老鸭那种嚼蜡的口感,很嫩,有嚼劲但是不柴,没什么肥油,不腥。

  除了白切,红烧仔鹅在当地也倍受推崇。南溪的红烧鹅,除了以四川白鹅仔鹅作为主料外,接近20道辅料也必不可少。把切好的鹅肉块儿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锅中爆炒出油,仔鹅较嫩,爆炒讲究对火温油温以及时间上的绝对把控,时间短了不一定入味儿,火大或时间稍长又可能发柴,体现不出仔鹅的细腻口感。爆炒是为了出香,这时放入海椒、泡椒、花椒和八角等佐料,加水烧熟。这还没完,将烧好的鹅块再与黄豆、仔姜、小青椒继续翻炒,当主料与各种辅料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再放入糖,待汁水收干起锅,绝对色香味,是不是让你食欲大开。

  看,这些都是以仔鹅为食材开发出的美味菜肴。

  消费者:不柴。

  消费者:老年人也不成问题。

  仔鹅虽然不耐储存,但是外地的消费者同样可以品尝它的美味,因为当地人还把仔鹅肉加工成多种口味的休闲食品,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让四川白鹅的名气走向全国。

  记者:南溪人喜欢吃嫩鹅的多,养殖户们本来就有降低养殖成本的要求,所以人家这仔鹅的市场在当地有了局面了。那成年的怎么办呢,难道只能作为种鹅饲养,而没有更好的前途吗?这您倒不用操心,看哪个地方就爱炖汤,把老鹅卖给他们不就完了吗?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提供,塑造中国农业品牌梦,《每日农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篇二 石鸡多少天出栏
[每日农经]乳猪养殖60天出栏经济效益高,一年收入10000多

  【每日农经】(20151123)60天出栏的乳猪有账算

  本期节目内容:介绍了乳猪养殖60天出栏经济效益高,一年收入10000多。品尝临高烤乳猪,外酥里嫩鲜味足,高端大气上档次,独特经营巧致富。说到烤乳猪可以说是非常高端大气的美食了,很有品位,很上档次,当然也一定是很赚钱的了。那么什么样的小猪最适合做烤乳猪呢?这里边可有不少讲究。今天呀,我们就去专门生产乳猪的地方打探打探。敬请收看乳猪养殖60天出栏经济效益高,一年收入10000多。

     

  

  

  

   

  看来这只小乳猪不太喜欢陌生人靠近,小乳猪们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萌萌的的眼神的既乖巧又可爱。这些猪宝宝腰背弯弯,肚子圆圆。背部和肚子之间镶嵌着一道道灰色的花边,脑门上还长着一撮倒三角形的白毛,这些可都是临高猪的特殊标志。

  

篇三 石鸡多少天出栏
石鸡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要点

石鸡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要点

一、石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石鸡,别名嘎嘎鸡、红腿鸡、朵拉鸡等,美国鹧鸪就是美国将野生石鸡驯化而成的肉蛋兼用石鸡品种。石鸡肉质细嫩、野味香郁、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滋补品和特禽佳品。骨软肉厚,内脏小,屠宰率82%以上。

生物学特性

我国野生石鸡主要分部在新疆、青海、甘肃及华北到东北的西南部,喜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食性杂,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及昆虫为食。喜温暖干燥,忌严寒、酷热、潮湿,反应灵敏、胆小易惊,鸣声高亢,有趋光性。喜群居、沙浴、好斗,平时多地面活动,也能飞翔,有就巢性。繁殖期4~5月,每期产卵9~20枚,蛋重19~20克,孵化期22~24天。常营巢于悬岩基部,山坡和沟谷间的灌木丛与草丛中。

选建场舍

选取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通风、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和

安静的砂壤土或壤土建场。温差小的地区,可用简易鸡舍,甚至露天也可,温差大的地区,宜采用封闭式鸡舍。平养要设鸡舍、运动场和天网,网室内用石、砖或土堆成墙式高堆(40~100厘米)供鸡栖息,鸡舍北墙安放产蛋箱(6只鸡约1平方米的产蛋面积),运动场设沙盆或铺沙,供其沙浴用。笼养可根据房舍大小,采用3~5层笼养,笼高45厘米、宽60厘米,底网前低后高(同蛋鸡笼),每层笼底设自由抽插的盛粪板,笼后设产卵箱。已驯化好的石鸡可不用产卵箱。

雏鸡养育

人工育雏可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立体笼养(底网网眼为0.6厘米×0.6厘米)。7日龄内网上铺垫料,以便雏鸡活动,防止伤脚。1~5日龄温度为36~37℃,以后每4天降低1℃,10日龄后每3天降低1℃,21日龄开始每2天降低1℃,28日龄开始每天降低1℃,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可脱温,阴雨天气温低于18℃时要供暖。1~3日龄相对湿度为65%~70%,4~7日龄60%~65%,以后保持在55%~60%。7日龄雏鸡密度,地面育雏,保温伞下30只/平方米,其他取暖方法40只/平方米,网上、笼、箱育雏,可70~80只/平方米;14日龄时,以上各方式育雏密度都要减半。7日龄内光照24小时,14~21日龄16~18小时,以后逐步减至自然光照。出壳1~3天内,饮加入0.02%土霉素和适量多种维生素、与雏鸡体温相近的凉开水,以后保证全天供充足清洁饮水。此期,蛋白质含量应达到28%。最初几

天用熟蛋黄和黄粉虫饲喂,也可用全价家鸡料加熟鸡蛋(每50只加入1个鸡蛋)混喂。7日龄后按市售小鸡料40%、熟蛋黄20%、黄粉虫20%、青绿饲料10%的比例饲喂。以后随鸡的生长,逐渐将蛋、黄粉虫换为鱼粉、豆粉等蛋白质饲料,适当投喂含粗纤维的蔬菜。3日龄内不断料,14~28日龄日喂5~6次,28日龄后日喂3~4次。1~3日龄可加强人为接触和各种声、光、色的刺激,驯化其应激适应性。3日龄时进行断喙,42日龄再行断喙。

育成期饲养管理

育成期即石鸡30日龄脱温至开产前的阶段。前期尚未发育成熟,可雌雄混养。密度,35~70日龄20只/平方米,满70日龄密度减半。此期以市售育成鸡饲料为主,酌量添加黄粉虫、青绿饲料和保健砂。日喂3~4次,每只喂量:35~70日龄30~35克,84日龄后55~60克。种用石鸡应限饲,采取低能量、低蛋白(粗蛋白质14.5%~15%)的限制饲料质量的方法饲喂,自由采食,减少啄癖产生。但氨基酸要保持平衡,且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限饲第1星期要逐渐过渡,以免产生应激;肉用石鸡不限饲,增加能量蛋白质饲料,90日龄体重0.5千克以上时可出栏。

成年石鸡的饲养管理

未驯化的石鸡,一般需10~11月龄达性成熟。种鸡对温度非常敏感,过高(30℃以上)、过低(5℃以下)都会影响产蛋量和受精率。湿度保持50%~60%,密度8只/平方米左右,产前1个月光照逐步增到15~16小时,产蛋期保持环境安静。日粮中蛋白质要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钙质)要全面。可喂市售蛋鸡料,另加适量熟鸡蛋或碎肉、活虫及青菜或野草粉等,每天上午、下午各喂1次。休产期雌雄分开饲养。

二、石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石鸡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华北以至新疆山地的留鸟。体型似家鸡,体长约300毫米。

石鸡育成期即石鸡30日龄脱温至开产前的阶段。前期石鸡尚未发育成熟,可雌雄混养。35日龄~70日龄石鸡每平方米可养20只,满70日龄可减半。此期以市售育成鸡饲料为主,酌量添加黄粉虫、青绿饲料和保健沙。日喂3次~4次,每只喂量:35日龄~70 日龄30克~35克,84日龄后55克~60克。种用石鸡应限饲,采取低能量、低蛋白(粗蛋白质14.5%~15%)的限制饲料质量的方法饲喂,自由采食,减少啄癖产生。但氨基酸要保持平衡,且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限饲第1周要逐渐过渡,以免产生应激;肉用石鸡不限饲,增加能量蛋白质饲料,90日龄体重0.5千克以上时可出栏。

篇四 石鸡多少天出栏
石蛙

石蛙,学名棘胸蛙(Paa Spinosa),又名石鸡、坑蛙、石麟、石

、谷冻 ,属两栖类蛙科动物 , 主要分布于浙江 、 安徽 、 江西等

省,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

的深山密林的山涧溪流中【石鸡多少天出栏】

,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但由于近年来

过度的捕捉和环境的恶化,石蛙的资源日渐匮乏。

为了保护石蛙的野生资源和市场需求,各地的石蛙生态养

殖规模日趋扩大,石蛙的无公害养殖、营养成分、疾病防治等已

经有了报道,但都是针对石蛙的某种疾病基础防治对策,没有

全面的介绍石蛙常见疾病的防治。 笔者将浙江省平阳县青山石

蛙养殖场在石蛙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进行

归纳

以期为山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帮助

1 石蛙常见疾病的防治

1.1 蝌蚪的疾病防治

1.1.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发生在每年的 5~8 月 ,其症状是鳃

表面及蝌蚪体表出现青灰色斑

或尾部发白

多发生在密度大

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

防治方法是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控制放养密

经常保持水质清新

可预防病发生

治疗时可用

0.5mg/kg 硫

酸铜和

0.2mg/kg 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1.1.2 气泡病。 气泡病的症状是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

浮于水面

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

多发生在水温高

池水含

氮量高的水泥池中。 蝌蚪的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

防治方法是

:最有效是换水,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

中暂养

1~2 天;高温期间每隔 2~3 天加注清水一次。

1.1.3 水霉病 。 水霉病一般以冬末春初流行最盛 ,其症状是患

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

常在池边缓慢游动

如果

蝌蚪受外伤后

特别在放养密度较大的池中

伴随蝌蚪拥挤

中的水解酶使伤口难以愈合

使蝌蚪焦燥不安

食欲减退

衰竭

死亡。

防治方法是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拉网 、转运操作尽量

仔细

,勿使蝌蚪受伤 ;治疗时可用红霉素 0.05~0.01mg/kg,全池

遍洒。

1.1.4 烂鳃病。 烂鳃病的症状是鳃丝腐烂发白,俗称烂鳃,患病

蝌蚪出现呼吸困难

,迟缓地游于水面。 该病还因感染部位不同,

名称也不同,如鳃腐烂发白称烂鳃病,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斑

点称白斑病

。 预防方法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1.2 幼蛙与成蛙的疾病防治

1.2.1 红腿病。 红腿病的症状是病蛙后肢无力、发抖,腹部和腿

部皮肤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肌肉呈点状充血,病危害大,

可造成石蛙的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改善水质条件。 治疗方法:

病蛙用

10%~15%的食盐水抹擦患部可治愈;或用 30mg/kg 高锰

酸钾溶液浸洗

5~10 分钟,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 万单位 )2~4ml,

次日再重复治疗一次

均有一定的疗效

1.2.2 烂皮病。 烂皮病主要引起 100g 以下的幼蛙发病 ,其症状

是初期蛙头

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

同时出现白斑

后表

皮脱落

、【石鸡多少天出栏】

腐烂

,3~4

天后现白色内皮

,7

天左右内皮脱落露出红

色肌肉,此病蔓延甚快,10 天左右池中大部分蛙可同时发病,死

亡率极高

防治方法

饲料要多样化

加强营养

补充维生素

A,可投喂

维生素

A 胶囊或鱼肝油。

2 蛙病病因分析

蛙病的发生

是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与蛙体自身反应

特性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恶化,蛙体抵抗力下降,某

些致病菌可以从腐生转化为寄生

如弧菌

气单胞菌

)。

石蛙的

致病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2.1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

细菌

寄生虫等

水环境中除存在一些致病

微生物外

多数是兼性致病菌

蛙常与养殖环境中的弧菌

假单胞菌和氧单胞菌等兼性致菌接触

虽有感染也不发病

但随着环境的恶化

抵抗力的减弱

这些细菌就逐渐转化为致

病菌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水的温度

、pH

、溶解氧 、硫化氢 、甲烷等

有毒气体

,汞铅等重以金属,以及农药等 ,可以直接造成石蛙致

病或致命。

2.3 饲养管理因素

在石蛙养殖过程中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 ,往往

引起发病与死亡

。 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投饵不科学(如腐败变

石蛙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罗厚强

1

,段龙川

1

,王清艳

1

,涂国众

1

,严加本

2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2.平阳县青山石蛙养殖场,浙江 温州 325407) [摘 要] 根据浙江平阳县青山石蛙养殖场在石蛙养殖方面的经验 , 总结出石蛙在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的病

、症状和防治措施,为山区农民发展特种养殖提供支持。

[关键词]石蛙;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36-刘婕,等:云南省奶牛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

饥饱不匀

缺乏其种微生素

矿物元素所致的代谢疾病等

)。

3 预防石蛙疾病的基本措施

3.1 养蛙场的设计应符合规范

!"#"$ 在建蛙场前,首先应对供水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必须水

源充足

水的理化特性适合石蛙生长

篇五 石鸡多少天出栏
农村创业怎样养殖石鸡

篇六 石鸡多少天出栏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6-7-2 7:27: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从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中可以了解到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现在我们不仅在山区养成功,而且在平原地区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建有石蛙示范场。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我们的石蛙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

1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石鸡多少天出栏】

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

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5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

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

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

篇七 石鸡多少天出栏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

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

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 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 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 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

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 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 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 ,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 ,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 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 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 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 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 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 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 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 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 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 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 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 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七、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 大,卵胶

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 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 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 ,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 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 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 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6%孵出, 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96%以上, 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 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 整体性,勿搞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时,还 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23—28℃,水深8—10厘米,pH值6.5~ 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 ,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 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 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缘故。 八、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而石蛙的幼蛙 ,是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 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一)、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可以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 色,体长0.6~0.8厘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 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蝌蚪生长发育要经历:初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5148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