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捕捞机视频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篇一 花蛤捕捞机视频
冬天捕捞泥鳅技术 [科技苑视频]


[科技苑]冬天也能捞泥鳅(2011.2.21)  本视频由CCTV7科技苑官网提供

  江苏连云港赣愉县墩尚镇,是我国着名的“泥鳅之乡”。养殖面积在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五。并具有国内唯一的泥鳅出口权,目前平均每星期往韩国、日本出口20到30万斤。每年秋季泥鳅大批量上市,其实这时候,泥鳅的售价并不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养殖户,留一部分,在春节前后的2-4月上市。不过想要延迟泥鳅上市时间,在冬天也照收照卖,并不是件简单事。泥鳅冬眠,到了冬天要用什么方法把冬眠的泥鳅唤醒?被唤醒的泥鳅频频生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泥鳅生病至死的呢?本片将向您一点一点揭开谜底。 

  (主持人):今天咱们要去的是江苏省的连云港,那里有全国最大的泥鳅供销基地,泥鳅的养殖面积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五。在销售的旺季,连云港平均每星期就有20到30万斤的泥鳅出口到韩国和日本。连云港人养泥鳅很在行,养泥鳅的技术也不断地有所创新,这不,这几年他们又兴起了冬天捞泥鳅的热潮。 

  (采访)养殖户:夏天13块钱一斤,如果过完年卖,能卖到二十块钱左右,这么算,一个塘子,比夏天能多卖一万五六千块钱。 

  这冬天捞出的泥鳅,能比夏天捞的泥鳅多卖这么多的钱,难怪连云港的养殖户们在寒冬里忙得热火朝天。其实就在几年前,当地冬天捞泥鳅的人还不多。以前,大多数养殖户都在10月份,就把泥鳅捞出来卖了,这是因为泥鳅有一个习性——冬眠。 

  (采访)王海涛:泥鳅到水温5度左右的时候,就找水比较深的地方,或者有淤泥的地方,它就冬眠了。 

  每年到了10月,气温开始下降,泥鳅们就准备冬眠了。连云港的12月份儿,气温会下降到0度左右,泥鳅们就全钻进底泥里,开始冬眠了。这时候再下网捞泥鳅,哪捞得着啊?就因为泥鳅会冬眠,不好捞,所以在以前,虽然都知道冬天的泥鳅能卖出个好价钱,可连云港的养殖户,还是很少留泥鳅过冬。那这冬捕泥鳅的事儿又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养殖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克服了泥鳅冬捕的一系列难题。养殖户王海涛,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海涛的冬捕泥鳅池,最大的特色是池塘边的这条水渠。 

  (采访) 

  记者:我看您水渠修得好像比较长。 

  王海涛:这个水渠从这边到那边,有将近200米。这水渠可是冬天捞泥鳅最关键的一个技术环节。 

  (字幕)第一招:修水渠,引井水,唤醒睡泥鳅。 

  王海涛一共养着13个池塘的泥鳅,这条水渠就顺着池塘的一侧一直修过去,水渠的一段是一口水井,对应着每个池塘的位置上都会有一个入水口。捞泥鳅的时候,从井里抽上水来,井水就会顺着水渠慢慢地流进池塘。 

  (采访)王海涛:我们这时候就得用井水,井水温度高,15度左右,井水把泥鳅唤醒。 

  用井水唤醒泥鳅,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泥鳅的冬眠,跟咱们熟知的癞蛤蟆、蛇的冬眠是不太一样的。这些动物一旦进入冬眠状态,要想把它们叫醒,得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泥鳅呢,睡得就没那么瓷实了。因为它们对周围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只要水温升高到5度左右,立马就会醒过来。这井水是地下水,多以受气温的影响很小。常年都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捞泥鳅的时候,只要把三分之一的池水换成井水,养殖池的整体水温就会升高,当池水温度上升到5度左右,泥鳅们就会醒过来,浮出水面唤气,这时候就可以打捞了。用井水唤醒泥鳅,是个好主意,不过,直接从井里把水抽到泥鳅池里,不是更省事吗?为什么要费钱搭功夫修水渠呢?您别说,这条水渠还真是必不可少的,要是没了它,捞上来的泥鳅就有可能出问题。 

  (采访)王海涛:冬季用井水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塘子的鱼犯病,嘴也有破的,尾巴也有破的,破完之后,身上长毛了。 

  当时,王海涛和当地的很多养殖户一样,是把井水抽进池塘的,可是捞上来的泥鳅,很多不是死就是伤。王海涛仔细检查了那些死泥鳅,从症状分析,很像是得了水霉病。 

  (采访)王海涛:什么叫做水霉病,水霉病顾名思义也就是在生长过程当中,它皮表破损,水条件受限,然后出现的真菌感染。 

  泥鳅感染水霉病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它们之前已经受了擦伤。那么多泥鳅都受伤了,这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冬眠的泥鳅,主要就是呆在池塘的底泥里,是不是这底泥有什么问题呢?王海涛决定检查一下。 

  (采访)王海涛:用锹把底泥抠出来一块,拿手一摸真有沙子。 

   正是这些底泥里混进的沙子,让泥鳅受了伤。这养泥鳅的池塘底泥,本来是经过处理的,基本上就是腐殖质和泥土,又细又软的。泥鳅在钻泥时,体表会分泌出很多粘液,这些粘液除了能起到保护表皮的作用,还是很好的润滑剂,可以帮助泥鳅尽快钻进泥土里。所以在正常状况下,泥鳅钻泥时根本不用担心表面会擦伤。这底泥里混进一层细沙,可就不一样了。沙子又粗又硬,泥鳅就算分泌出再多的粘液做保护,钻这么几趟下来,也会把表皮蹭破。这表皮一破,像水霉病这样的病菌,就自动找上门了。不过,这些沙子是从哪来的呢?王海涛沿着池塘边检查,不久就发现,越是靠近井水的入水口,底泥里面的细沙就越多。 

  (采访)王海涛:完了之后到塘的那头去看看,那头没有,我就确定了,这沙子是由井抽进来的。 

  这抽水机吸力大,从井里抽水的时候,同时把井底的好多细沙也给抽上来了。这些细沙混进了池塘的底泥,就把泥鳅给弄伤了。为了不让细沙进入池塘,王海涛和其它的养殖户,按照当地技术人员的建议,采用了修水渠,沉淀井水的办法。让井水中的细沙和其它杂质沉淀干净,再放进养殖池。 

  (采访)王海涛:水的流速到这里边特别慢了,所以说沙子就沉淀在这一块距离了,我们加水的塘口,进水口离这一块还有10来米的距离,沙子就到不了那块了,所以说水到那边,几乎就没有沙了,池塘是安全的。 

  从井底抽上来的水,先流进这条长长的水渠,慢慢地把细沙和杂质都沉淀下来,再通过各个入水口流进池塘。像王海涛家的水渠有200米的长度,对应着每个池塘的方向都设置着入水口。井口设置在水渠的一头,跟第一个入水口相隔10米左右,从井里抽出来的水,经过这十米左右的沉淀,才能把沙子沉淀干净。为了让沙子尽量的沉淀下来,养殖户们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加井水捞泥鳅的时候,每次只换一个池塘的,这样,水流的速度就不会太快,就不会把沙子带进池塘里了。为了进一步保证水质,在水渠里沉淀下来的泥沙,还要定期清理。 

  (采访)王海涛:你看这些沙子,这个要长期不清理,越堆越多,越堆越多,要进入塘里不得了了,鱼钻来钻去的,把身体受伤了之后,容易引起鱼病了。 

  

[1] [2] 下一页

篇二 花蛤捕捞机视频
泥螺的捕捞方法与加工技术

【花蛤捕捞机视频】

  [农广天地]泥螺的捕捞与加工技术(20110920)

【花蛤捕捞机视频】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都把它作为海味珍品。经腌渍加工的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泥螺体内所含有的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成分,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成为宾馆宴席 “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海味佳肴。本片期节目介绍泥螺的捕捞方法和加工技术。

  泥螺,俗称“麦螺”、“梅螺”、“黄泥螺”、“吐铁”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阿地螺科,为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产的习见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泥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消费者喜食的贝类。浙江沿海养民有滩涂养殖泥螺的传统,至2000年底,全省养殖面积已达17万亩。

  泥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种类,成熟年龄为近一年,成熟性腺为淡绿到淡黄色。泥螺的繁殖季节为4月初至11月底,5~6月和9~10月为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选择海区无污染、涂面平坦、水流缓慢、饵料丰富和各项理化条件符合泥螺幼虫存活生长的软滩涂或池塘,使用生石灰消毒,消毒后换水,投入人工培养的角毛藻、小硅藻和扁藻等藻种,并投入氮磷钾肥料。将没有损伤、健康的泥螺放入土池内,让其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注意拣出死螺。卵群出现后直至孵化前,均可适当施肥,进、排水及晒涂。卵群孵化后,应及时停止进、排水,培育浮游幼虫,直至匍匐幼虫出现。幼虫进入匍匐期之后,要及时进行换水和施肥,保证幼虫的生活环境。

  如何捕捞和加工泥螺:

  泥螺苗经2-3个月养殖,一般在5月份收捕。6月份放养的泥螺苗至8-9月陆续起捕,俗称桂花泥螺,此时的泥螺品味稍差,产量也低。起捕常用手工捉捕,捕大留小。端午节后,尤其在炎热天气,白天泥螺极少爬到滩面上,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捕捉泥螺。

  捕捉后的泥螺可撒播在土池中吐泥沙,土池每平方米可投放4-6kg泥螺,撒播前应在土池内注满水,撒播后活水流动,12小时内换水量达200%,以消除泥螺体表粘液,并保持海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使泥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水温25℃-39℃,盐度15.67‰-28.80‰条件下,经过2-3天的暂养即可吐尽泥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6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