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一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

郭韵仪

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

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不过电影实在拍的好,主角的特点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男主角实在太帅了,托马斯的坏与爱,特里莎的纯与真,萨宾娜的野与性。

据我的理解,这文主要讲的是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激情而不用负责任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里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子,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保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里莎的离开与背叛。

作者的文笔很好(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文字中总透露很多灵动的思想,永劫回归、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辉煌吗?、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这些跳动着的思想试探着我,问我,你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孰重孰轻?你分得清爱与欲吗?他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一片求知与激动的混战中,我潜入了书中寻找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作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在作者身处的这样一个特殊的二战背景下,他描绘了一个戏剧化的爱情故事。

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主角托马斯的行为心理。我倒是比较想说说剧中的女主角,特丽莎的思想曲线及内心挣扎。

特里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

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爱情是盲目而轻信的。我们只被那些自己自以为是的风度和外貌吸引,或为某些时刻的感动中自己营造出的诗意的幻想而倾倒不已。 我们何以令自己如此自信:爱是美的?生命是美好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听罗大佑的那首歌中唱到“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时候,我就不由的问我自己:“永远是什么?” 这是不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想告诉我们的呢?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09编导 陈 玮

“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

有时,我们仅仅因为害怕孤独而安于庸俗,有时也会因为不够强大而放弃与他人的不同。回顾思想者们走过的道路,才发现成长中逐一经历的问题,当初一样困扰着那些伟大的灵魂。我们仿佛忽然寻回了人世最初的记忆,有底气做回自我,然后,平静地去面对生活。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二专的哲学老师每天挂在嘴边的一本书,也是他极力像我们推荐的。一个捷克发生的故事中蕴藏着许多深奥的哲学思考,觉得这小说似乎算不得小说,只能冥冥地感知作品中的哲学分量之重——批判,以及最终的完美。小说更能感受的该是理性的一面,而非中国小说中情感的直观表诉。随手拈来,“要是不具备同情心这一魔鬼之禀赋,那必定会冷酷地谴责特蕾莎的行为,因为别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蕾莎听着,她相信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母性,母性意味着伟大的牺牲。如果母性是一种大写的牺牲,那么做女儿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等等,如此等等。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昆德拉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充满这种极具震慑力的语言的。

十分感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生命,对人性的阐述。“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是通过一生去体现的,生命之轻在于虚度,生命之重在于充实。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命意就在于“轻与重的选择” ,主人公托马斯的选择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作者的思考由个人到社会,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托马斯的人生选择也是当时人们对社会政治选择的一种反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因为二战的缘故,在前苏联的影响下,由执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捷克人民都以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人民曾经为之激动奋斗,但当时的社会制度并没有给捷克人民带来幸福,而是痛苦和灾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端,就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负责。被指责的人却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都被欺骗了啊。

作者对“轻与重”的思考实际是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捷克人民对社会制度也面临着轻与重的选择。当时捷克的社会制度究竟是怎样一种选择,人民该何去何从?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选择,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不慎选择的社会制度可能会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不堪承受的苦痛,祖国和人民还能承受多久的苦难?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

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回到米兰昆德拉在全篇开篇时的命题:“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09审计 姓名:马元 学号:902075147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 神。

——引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拜读了由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本书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是画家萨宾娜。有一次出诊,托马斯认识了特丽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喜好摄影的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

1968年8月,前苏联攻占了布拉格。“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用行动支持他们,托马斯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国瑞士。令特丽莎没有想到的是萨宾娜也流亡到此,且与托马斯重修旧好。特丽莎无法继续忍受下去,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但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于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寻找特丽莎。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

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本书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围绕他们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作者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 “媚俗”。

作者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本书中,作者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得到想得到的,放弃该放弃的,人生,如是最好。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四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黄昏的布拉格

——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有感

这是一个发生在“布拉格之春”和“两千字宣言”背景下的故事,一个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以及人性的故事,或许我应该用一种浪漫而又婉约的笔触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当我一页页将它读完,我在朦朦胧胧中看到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面,所有一切抽象的情感和文字在想象力下凝成的画面,却又正如萨宾娜那幅在无意中滴了红色颜料的画,表面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我并不是说美是虚假的谎言,但在这看似美的表面下,藏了太多深刻的甚至有些悲哀的东西。太过浪漫和婉约的笔触,承受不起这种沉重的美丽。

米兰·昆德拉采用了一种重复性的叙述方式,他也许想用似于“永劫同归”的哲学思想来从一个循环式的重复上更加细腻而深层次地向读者展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并没有给人一种重复的乏味感,相反地,它看似重复的表面却给人以新的感受和体验。它带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一)重复和幸福

“是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最后一章特丽莎在卡列宁弥留之际感悟到的,恰好能迎合第一章中尼采的“永劫回归”的思想,但是如书中所说,“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只有一次,等于没有。人的生命不能重复,历史也不将重演,逝去将成为永恒,成为人类记

忆中的一点微光和那些轻飘飘的纸片和文档,所以人类无法使自己试验某种事情,人类也无法预知结果,因而无法比较,也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幸福,所以我这样理解,“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但如果可以重复,那么书中托马斯不会有“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的纠结,生命中的很多犹豫和不安将不复存在,生活可以进行彩排,历史亦可以朝着人们最满意的方向重演,那么如果这是一种幸福,人们没有了内心煎熬着犹豫不决的沉重,一切变得轻飘飘,犹如羽毛,这种幸福,这种轻,又是否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呢?

(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它就给了我一种浪漫而无奈的感觉,我忍不住想,什么是生命中的轻?又为什么难以承受?

在一种明明是偶然的情况下,托马斯用一个爱的比喻,让特丽莎住进了他的心里,让她在无意之间霸占了他脑海里的诗情记忆。这是小说里的爱情,唯美而悲伤。一个爱的比喻将同感熬成了爱的汤,香气迷人,而托马斯主观的想象又将那爱酿成了陪伴的酒,令人迷醉,它不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只会在长情的陪伴中愈加真挚。当柔弱的特丽莎抬起她波光流转的眼眸望一眼托马斯,他的心会为之颤抖,会为之融化。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特丽莎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这种存在与其说是因为爱情,不如说是因为同感,那种作者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感情。然而也正是因为托马斯对特丽莎这一种感情已经铭刻在了心上,使得他天性上的对女人的征服欲有了一种情感上的束缚,

这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沉重。然而,沉重又何尝不美丽?当特丽莎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时,托马斯独自留在苏黎世,他在街上溜达了两天,呼吸着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享受着无人管束的时光,他得以摆脱七年来压在心头的沉重,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轻松。然而,两天之后,他内心的情感却迫使他朝她寻去,他无法安心地享受生命的轻,因为这轻,会让人远离大地,他的生命因轻而产生了无法承受的重。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她的身旁,一个人的自由成了他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托马斯最好的情人萨宾娜,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将背叛视为追求的人。她背叛了她的父亲,背叛了她的丈夫,背叛了弗兰茨,背叛了她自己的背叛„„她想要背叛一切固有的关系或者有固有倾向的关系。她不遵循世俗,同时极度厌恶“媚俗作态”,小说中的她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依着自己都不明原因的意愿而活,将背叛式的犯罪看作一种令人愉悦的胜利。她的生命无疑是轻飘飘的,她没有负重,她不在乎承诺,不管责任,然而背叛到了尽头又将是如何?我想她并不是一味追求背叛的,世上没有人不渴望像家一样的温情,“她回想起他们在开往阿姆斯特丹的快车厢里相遇的情景,那时她真想跪在他面前,求他抓住她,紧紧拥抱她,永远不要松开。她期望结束那危险的背叛之途,期望终止这一切”。后来她遇到两位年迈的老人亦是如此,“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思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但她的生命轨迹仿佛注定了般,如同一种黑色的陶醉,让她

一如既往地朝着人为预定的方向走下去。而当她不再年轻,她依旧在异乡流浪,最后在背叛的尽头让空虚将生命拖向终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吹走了她所有的幸福。

(三)布拉格一般的结局

布拉格,这个美丽的城市,却在媚俗作态的人的统治下被压迫了数年,这就让这个发生在那个时刻的故事带上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悲伤和无奈感,纵然美丽。

弗兰茨,他将萨宾娜作为一种信仰,最后死在这种信仰之下;萨宾娜,在对背叛和生命之轻的追逐下,流浪异国,客死他乡。

托马斯和特丽莎死于车祸,而导致那场车祸的直接原因是刹车失灵,在那辆车已经破败不堪的时候,村里的主席曾向警察提出了让托马斯恢复本职的请求,但是因为“布拉格之春”这件明明应该像春天一样美丽的事件变成了一场悲剧的导火线,托马斯和特丽莎终于带着他们两个的爱情双双上了天国。

在这样背景下的一个故事,带着美丽的悲哀。当逝去变成永恒,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看似沉重的东西变成轻如羽毛的记忆,却依旧还是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有类似遭遇的民族,感到这轻,难以承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物流0970 邹家华9208097035

最近,读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描写了二战苏联入侵捷克的那段期间,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四个人的离奇生活。透过他们的种种经历,托马斯与特蕾莎灵魂与肉体的纠结,萨宾娜与弗兰茨面对媚俗的选择,从不同层面表现文章的主题,置换主人翁,置换时空,深入思考,反复迭代,回归自然。人生中充满了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选择的背后却是无法抗拒的责任,因为有了责任,生命才变得真切而美丽,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不过是一张躯壳而已,毫无意义。

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但又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且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那就没有了动力,那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感到存在感。轻就会像氢气一样把你符在上面轻飘飘的没有支撑点很没有安全感,轻是不能承受的。只有扛住生命之重才有存在感和成就感。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生命,轻浮绝对不可取,但是太过看重一件事也只是增加生命的负担。

托马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出诊到一个小镇上邂逅了特蕾莎,一位旅馆的服务生。只是很短很短时间的打了一个照面托马斯就离开小镇了。然而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难以忘怀她,而她也竟不可思议地出走到布拉格与他见面。他,一直都跟很多女人发生着肉体关系,不过奇怪的是他从不让她们在自己的住所里过夜。然而,很自然的,他与特蕾莎过了一夜,而且是在他的房间里 ,而后的

而后他与她结婚了。结婚,并不是结束。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那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幽会其他女人。其中,有一个人物——萨宾娜,他最好的情人。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是为了特蕾莎,他又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去了乡下。特蕾莎出走的原因,还是对于他与其他女人的关系的难以忍受,而他,甘愿陪着他最爱的人而漂泊。 米兰说:“爱是性的附属。”我同意却也感到悲哀。一个人能和自己不爱的人做爱,或许我们不能苟同,却也必须承认。所以背叛也好,欺骗也罢,如果他爱你,又何必在乎其他呢?忠诚,贞洁,一个心属于你的人总比一个心不属于你而肉体却依附于你的人要更让你幸福和满足。所以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有些太迟太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幸福。

就像书中米兰所说的,生命中所承受的重,来自于尼采所说的“永劫回归”观。“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确实如此,假如我们总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没有了明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枉然,只要你一觉醒来,什么事情就得重新来过。就像那位不断的推着石头上山的希腊英雄,就像上帝。上帝,之所以是全知全能的,也许我们可以解释为他是处在于永恒中,处在不断重复的一天中,由于重复,不断的了解我们,所以对我们是无所不知,所以上帝凌驾于我们之上。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帝代我们承担了这种生命之重,这,就是仁慈。也许,我们对于这种生命之重的体验,可以反映在两次的世界大战上。战争的回归,造成了永远的劫难,成千上万的人承受着这种不堪忍受的痛苦与无奈。也正因为这种重复,让我们有了祈求和平,谴责战争的信念;也正因为这种“永劫回归”,让我们有了对于上帝的依托。

姑且让我们选择了生命之轻吧,看看是否会活得更为轻松,更为辉煌。这时的我们不会陷入于“永劫回归”,没有了重复,没有了历史的可比较性,我们就陷入了另外一种状况:偶然,永劫偶然。我们的体验不会重复,我们的生命不会回归,我们的生命轻得只有一次。 “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因为“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轻,意味着偶然;偶然,又使生命轻得没有过。我们必须为我们的选择而负责,而选择又是偶然的,我们也同样的为我们的偶然,为我们的生命之轻负责。承担这份未来未卜的责任,就是承受着这一片生命之轻。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他们的一生就是在承受着这种“轻”,承受这种不可承受之“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

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透露出两个字: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重组,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然而米兰,你的重组也不过是一厢情愿,那些流离的感情,那些残破的故事,那些漫不经心的喃喃自语,都是你精心策划的 骗局!即便是我心甘情愿沉溺其中,我还是会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我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生活,承受这份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面对困难,从容面对责任。在一个接着一个的窘境面前,渐渐成熟。

i 参考文献:[1]范文先生网: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2]中山大学求进报社[52期——书评]轻与重

[3]古社人文网 文学杂谈 马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姓名:黄卫 班级: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轻轻的诵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几个字总觉得在告慰生命的点滴,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讯息,作者以如此真挚细腻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生命的轻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字字珠玑中总有心灵的共鸣与深切的体悟,才懂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能够联想到的仅仅只是人生的意义,然而作者昆德拉却能另辟蹊径,妙笔生花,将文字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政治与爱相互交融加以哲学的意义引人深思。

文章第一部分发出的轻与重的深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如此飘渺,然而重便真的魅力吗?文字打开思维的窗,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其实才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困难与压力等等危机才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包括故事主人公的爱情以及人物的人生经历,总是如此波诡云谲,波折坎坷。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在父亲的压抑与藩篱下,她极力的逃脱樊笼,于是她走向了深渊,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个中有花心浪荡的男人,坚贞痴情的女人,有对爱情的忠诚,也有歇斯底里的背叛,有家庭的冷漠倾轧,也有个人的离经叛乱,有现实的压迫,也有理想的虚幻,总之字字关情,莫过于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大地中有战争的掣肘,战机的轰鸣,它们可以摧毁大地的家园,但是却磨灭不了人的秉性,总有良知的人反抗暴政,总有坚贞的人坚守爱情,总有信仰的人可以不顾生死。爱情在伟大的进军中总是有别样的资彩,昆德拉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然而爱情中夹杂着颠覆性的东西,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而在小说中,特雷莎似乎总是爱情与亲情的忍受者,成长期忍受着父母离异,母亲侮辱的没落人生,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她选择了终身的依靠,而义无反顾的离开生活多年的家

庭与故乡,她以为寻找到了真爱,找寻到了爱的温暖,但是事与愿违,一生相守的丈夫却总是沾花惹草,玩世不恭,但是她却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也总是无以复加,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有总是如此斩钉截铁,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八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观后感》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捷克】米兰.昆德拉 许钧 译

读米兰昆德拉是从高二的时候开始的,但是没读完他的作品都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似懂非懂,他的文字像雨像雾又像风,有彷徨慢慢变得清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更是他的代表之作,读完思绪万千。

他在轻与重,灵与肉的探讨中微微道来,但是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重如万钧。开始就别他的开篇之词吸引:“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别钉死在永恒上”他在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他的回答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人们的选择无限的重复着前人,人类历史只剩下媚俗。书中的主人翁托马斯一直在固执的拒绝着媚俗。他不可遏制的爱上了特蕾莎但又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跟他人一样甘于平淡的生活。他怀着一种矛盾的心里用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的和别人女人偷情,迫使索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放弃了家庭的责任。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不负责任的轻的时候,却又感到无比的空虚,他才意识到,承担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是何其的重要!

爱情如此,物欲更是这样。萨宾娜是一名画师,同样坚决反对媚俗,认为个性才是最重要的,反对用被逼的手段最求金钱与名誉。可是在动乱的国家被迫的逃亡,生活毫无着落面前,她还是接受了别人的同情,把自己并不怎样的画高价卖出,求的利润。他目睹着人们的聚会游行反战声援这些极端消除个性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又感到自己内心的矛盾。

而弗兰茨,他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很有名望,应有尽有。但是他却觉得生活太轻,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的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相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是每个目的本身都有自己的空虚,最求爱情是怨多于乐,最求名誉却遥不可及,最求钱财却竹篮打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强光与黑暗

“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端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她本想告诉他们,在共产党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地口号的齐步游行。”

以上这一段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得原话摘抄,讲的是萨宾娜对于一群无力改变国家现状而只会口头愤慨的愤青的想法,她无力改变什么,可也不愿与众人一样只接受一种思想,排挤其他的任何的哪怕是理智的想法。

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丑人国,丑人国的所有人都丑得惨不忍睹,一个个歪瓜裂枣不说,还穿得破破烂烂活像乞丐,浑身臭不可闻。但是奇怪的是,越是丑的人越是有地位,越是被大多数人所尊敬。比如丑人国的皇帝是最丑的,而大臣们稍逊。当这个美男子已进入丑人国,立即激起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围攻。他们大喊着“丑八怪”“妖怪”,打他,吐他,用墨水泼他,直到他和他们变得一样时,丑人国的百姓才离开。

这是一种极端,一种整个社会的极端。这种极端就像是强光和黑暗一样,虽然形态看似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蒙蔽人的双眼。只是,我们通常都认为,光明是好的,而黑暗是不好的,可是却常常忘了,光明的极端强光的危害往往比黑暗大得多。黑暗不过是使人看不见前方的道路,而强光不但使人看不清前路,从而错走,而且最本质的,伤眼睛。

近日来我们总为一些实事新闻所震惊或者愤怒,比如老人摔倒而无人扶起,导致老人被活活冻死,又如佛山女童被车压碾,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若无睹。先不说这些路人如何得冷漠,无情。我只先问一个问题,假若你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被讹甚至坐牢,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月1000~2000的工资,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指着你糊口,你是否仍旧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帮助老人或者孩子?我们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要问,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老话,为什么如今,人们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呢?以德报德固然不是十分期待,但是以怨报德却叫人防不慎防。长此以往,救人者,做善事者往往不得善终,反而是行种种行径卑劣的人个个获益匪浅。而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此种种又哪里有说服力要求人们不行恶事,去行善事?我们总说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却忘了好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生活没有保障,生不起病,看不起病,于是摔倒了选择违背良心讹诈,于是看到摔倒的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于是道德被抛掷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在极端冷漠之中,整个社会的愤怒都汇聚到那几个过而不见得路人身上,一顿顿的狂轰滥炸,似乎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都应由这几人负担。但是,正如我们所知,“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段时间后,事件又往往不了了之,没有了声音。于是人们一哄而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会是一人两人的事。首先是这个整体的意志,其次才会慢慢养成这个民族的品格。上有所好,下必众焉。一个母亲从小教育子女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怎么能怪孩子长大

了为夺家产不顾家人死活呢?我们推翻了封建道德中的一道道围墙,却又为自己竖起看不见的道德藩篱。但是这藩篱是迟早会出现,或者更确切说是注定会出现。道德与教育或教化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都离不开教育与教化。但教育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都存在着愚民的成分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只是以往的愚民政策是不让民众接受教育,而现世的愚民是让民众只接受一种教育。我们都在诉说着道德的沦丧,却忽略了作为道德输入的教育与教化。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使人向善,而生活的环境又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各种潜在的规则,各种不择手段,各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种苦情英雄···人们诅咒着现实的残酷,呼唤着英雄的出现,可又扼杀英雄。

无论强光或是黑暗都是极端,都将人带向找死的渴望。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对主人公托马斯、特丽莎的爱情印象深刻,放荡不羁的男主人公以及总是深刻地忧郁着的女主人公。除此之外,对画家萨宾娜也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觉得她过得很有挑战性,她的生活永远都是新的。书中还引起我共鸣的就是那只狗卡列宁了,可能是因为我天生对狗有一种好感,所以在第一遍中只记住了这么几个人物。

在第二遍里,也是近期才读的,我对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细节更加了解了,画家萨宾娜依然是充满了神秘感,感觉她过得很潇洒,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才华的女人,至少在这两个方面,很多女人都梦想变得像她一样,可以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另外一个男配角弗兰茨也进入了我的视野,作者对他主要描述他对萨宾娜的迷恋与崇拜,我对这个男配角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觉。最后专门花了一章写卡列宁的微笑,即它临死之前依然努力想让主人快乐,很感人。但是,卡列宁也只是个插曲,写它估计是为了表达女主人公特丽莎的感情,它是特丽莎理想感情的寄托。

书的第一章就写了轻与重这两个对立面,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是轻与重相互转化的典型,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革命是如此沉重,然而对未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革命也只是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要轻。时间会洗刷一切,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等于没有发生过,会被后人所遗忘。这真是让人感到悲哀,只因为发生过一次,所以就可以渐渐被人们遗忘,而生命中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却变得沉重起来。偶尔看到这种观念,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可不就是比鸿毛还轻么?只有那些与自己生活实实在在发生关系的事情,才会让人感觉沉重,让人想要摆脱,寻求更轻的东西来背负。

这本书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的巨著,它引导我们去寻求生活的真谛,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只是简单地活着,还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一直以为生命中的追求、责任是沉重,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那些我们所追求的、所承担的就像是生命中永久的枷锁,禁锢、束缚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这都是放不下的生命之重。但米兰却抛出了“生命之轻”的论调——“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开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如此的生命之轻,我们能承受吗?

人的一生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爱情、亲情、事业、友情等等,让我们得到满足,却又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然而,它们却是不能抛弃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一旦抛弃这些,可怕的不真实感就会像荒草一样把人淹没,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甚至会比生命之重更让人恐慌。

书中提到,托马斯在离开特丽莎的前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轻和重,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共同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在轻与重之间寻求平衡。

米兰还揭露出了人类的一个基本经验:心灵与肉体不可调和的两重性。

女主人公特丽莎常常带着犯禁忌的心情站在镜子面前,观看自己的身体,不是为了欣赏美貌,只是想要透过那副空囊,看到浮现于身体表面的那羞怯的灵魂。可惜世界不过是个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人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然而,每个人的灵魂是不同的,尽管拥有着同样的皮囊,但隐藏在皮囊下的灵魂却不愿与皮囊同流合污,变得毫无差别,于是,女主人公特丽莎极力从母亲身边逃离,为的是寻找一个灵魂能产生共鸣的人和地方。然而,

1

托马斯与不同女人保持着性关系,却打击了特丽莎,准确地说是否定了她最初逃离母亲的意图,她不断地做着同一个梦,梦到和别的女人赤身裸体地在泳池里被托马斯开枪射杀,在这里,心灵急切地想脱离肉体,却难以实现。

米兰说“爱是性的附属”,这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医生托马斯在离婚后对婚姻产生了恐惧,他以“性友谊”的合同与许多女人保持情人关系,但是,却又不可思议的接受了“一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特丽莎,一个乡间小镇上偶遇的女招待,并和她同居在一起。然而,即便如此,托马斯仍然没有放弃和不同女人保持性关系的追求,这让特丽莎感到痛苦。托马斯的心爱着特丽莎并同情着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心灵与肉体的不调和,他又做着伤害特丽莎的事情,他就这样矛盾着。

另外,我想谈一下萨宾娜,就个人而言,我对萨宾娜非常感兴趣,虽然她并不是女主人公,却比女主人公更有个性,更吸引我。她时刻渴望着背叛,觉得背叛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一旦产生忠诚的念头,就感到非常不安,直到她遵循内心的指示选择了背叛,才感觉又找回了自己。尽管背叛是让人痛恨的行为,但是萨宾娜的背叛却让人恨不起来。人类之所以痛恨背叛,是因为它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总有一些东西在改变着。我想,自己之所以被萨宾娜吸引,是因为她身上有我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将任何人和事都看得很轻,她肆意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新的生活,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背叛,永远都随着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尽管她一个人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很丰富,她也过得很自我,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活得如此真实和自我,在她的世界里,她就是女王,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不去考虑别的东西,因此,她不像女主人公特丽莎那样活得那么累,一生都在怀疑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有来往,死了之后才能永远抓住自己爱的人。萨宾娜不同,她爱的人在她心中,却不用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这种洒脱让我羡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几乎是以絮絮叨叨的口吻在叙述事情的经过,对人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我也有很多地方没法理解,只能争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这本书,体会不同的心情。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826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