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俞洪敏、潘石屹,他们跟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马云、俞洪敏、潘石屹,他们跟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马云、俞洪敏、潘石屹,他们跟你想的不一样》读后感

  由菲尼克斯撰写的这本书,颠覆了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理念。如意识可以决定现实。世界是主观的。想法是有重量的。逻辑是不可信的。大脑是哄骗我们自己的等等。这些理念都有例证来证明,读后很有意思。

  心理学认为,意识有相对独立性。信念一旦产生,即使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被否定了,它仍然可以独立地存在下去。疑人偷斧的故事,就证明了当主人公知道不是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后,他对邻居的厌恶感仍然存在下去。

  意识的作用是强大的,甚至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指标。所谓的反馈训练,就是通过意识来控制、调节自己身体机能的一种方法,比如心跳、血压等内脏活动。

  想象是有重量的。如果现实是一面墙,那么每个想法便都是一块砖。砖够了,墙就建成了。砖不够,现实中的墙就不可能建成。有些意识肯定会夭折的,无法变成现实。这些没法变成现实之墙的意识,不会作废,它们变成了部分现实或不完全现实。

  某个想法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长短、所携带情绪的强度,决定了这个想法的重量。另外,想法的形式也决定其自身的重量。

  人的快感来自于期待的达成,那么,如果世界对你的期望总能达成,整个世界就会获得普遍的快感,于是你的人生合力就是积极向上的了。如何才能让世界的期待不落空,只有真诚。世界会预测你的行动,而真诚则让世界从预测成功中得到快感。

  世界是主观的。人的大脑不是胶片,只是选择性地接受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得到一个只属于这个大脑的主观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只对它自己有效,但是这个大脑认为,这就是客观世界。人脑只选择性解读它认为可以接受的那部分信息。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和客观世界肯定有关,只是不太大。

  任意两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所以社会活动常常是在重叠的错觉中进行的。虽然所涉及的主观世界各不相同,但是会有重叠的部分。这部分交集,往往会变成现实。

  为什么只有重叠的部分错觉才能成真呢,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已经知道的或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人和人之间只能在主观世界重叠的那部分空间中进行沟通。两个人的主观世界重叠度越高,沟通越畅通。如果人们的知识结构、立场等完全不同,眼里的世界基本不重叠,沟通就根本无法进行。所有有效的沟通不在于技巧如何,而在于找对了沟通对象。

  我们并非总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往往并不客观。评论家眼里的世界,是评论家自己的世界,而评论家会将自己的那个世界当成真相。因为评论家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讲述自己想象中的真相。

  要使自我知觉更加客观一些,就要跳出自己的躯体,从旁观者的角度把自己当成客体来进行观察,就像在观察另外一个人一样。

  人类意识的运行规则总是先做决定,然后再去寻找原因支持自己的决定。我们找到的原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我们相信那就是真正的原因,并用它来说服自己和别人。用因果逻辑忽悠自己,是人类大脑机制的一部分。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编出各种原因,且自己都深信不疑。

  大脑的功能并非遵循逻辑并指导我们的情绪、观点和行为,而是在我们做了决定,拥有了相应的观点和做出相应的行为之后,用逻辑解释和说服自己和别人。为了支持自己的行为、结论、决定、判断等,我们会有意地忘记相反的信息,迅速调整自己的价值体系,甚至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不惜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人作为人,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一个协调的统一体。而一旦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情绪、观点等做出一致的解释,人就会发生认知失调或紊乱。而当认知失调严重,我们无法合理而统一地解释自己的行为、观点、情绪时,人就分裂了。

  意识是在编故事,而嘴巴则负责把意识里的故事说出来,或不说出来。经过嘴巴的过滤,语言和意识脱节,所以和实际情况就离得更远了。

  启迪:我们的大脑存在认知偏差,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理性。人们自认为的客观真相只是自己以为的,并非客观现实。因此,人的成长就会犯错。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试错过程,没有犯错就没有成长。“看起来”和“做起来”根本是两码事。有了全新的经历,就会对事物有全新的认知,人的经历是改造思维模式的根本方法,道理、书本和知识都只是辅助性的。体验和不体验,对心智的塑造完全不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8323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