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之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之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六世纪的心识哲学之读后感

  《中国六世记的心识哲学——真谛的〈转识论〉》是美国学者对于唯识的研究著作,但是读了以后,深感没有变现理,是很难拨开史籍的迷雾,发现真相的。如论者以为真谛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人性本善并且注定成佛,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自己本即是佛,并且依照这个信念去行动呢?】

  且不说真谛是否关注这个问题,单从这个问题来看,就有很多可说之处。“人性本善”,这是落于人道在探讨人之善恶,没有发现有能探讨之立足处。由人去成佛,即是“人成即佛成”,这个也是一个发展的修道观。而依《华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何来成佛过程?“本即是佛”,这是把藏识和果识压缩到一个层面在谈,《起信》讲本觉、始觉和不觉,说的是觉有不同层面的识体观照,这个能观照处才是我们需要留意的。“依照这个信念”,依何信?若信未明,何来行动?若信已明,何来行动?所以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大前提(平台)上做的小前提和推论,既然平台是有问题的,那么平台上的一切前提和结论都是可疑的。我们不是要去探讨平台里的因明,而是要去发现平台的问题,这是佛法的起步。

  如同作者欣赏真谛的道风,真谛可谓是多灾多难的译师,于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激变中漂零,但是不忘初心,译经传法终生。除了对真谛的遭遇表示同情和对宗风表示钦佩,除了于顺世习法的自勉,更应知真谛是带着佛觉的,因为知道净识,知道变现(识变众生和法),所以境里怎么变,都是不动心。真谛对汉传佛教的贡献且不说,真谛自身就是一种示现,令学人信心坚固。

  谈真谛的摄论宗就不能不提前面的地论宗。谈老也曾讲过,唯识最初在汉地先有地论宗,勒那摩提和菩提留支因见地开合而分出相州南宗和北宗。湛然于《法华文句记》中讲:

  【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

  一般判北宗为无相唯识的有垢派,南宗为无相唯识无垢派。后来南宗的慧远(不是东林寺那位,是著《大乘义章》的“敦煌慧远”)放弃法上的主张而转向真谛的九识论,可能是因为地论宗不重净识,而谈八识,那么八识的染、净就是问题了,如同《大乘成业论》提出的根本问题:既然老佛爷说“无我”,为什么会有业流转?流转的主体是谁?同样的:若说八识本净,何来染污?若说八识杂染,何为净?

  依大唯识再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小中观里讲中边,中边都落边,因为没有引入变现。慧远接受真谛传的九识,说明他理解的地论系统有问题,那么真谛引入九识,即是讲出了变现——所以说变现理早就在三藏十二部里,只是重视不足。

  文中讲到真谛的三部曲:《转识论》《三无性论》《显识论》,据说均出自《无相论》,而《无相论》已失,这是后话。《转识论》开篇就讲:识变众生与法,后讲三能缘:果识、执识、尘识。变现理的框架已经给出来了。能变识变现境,识入境自缘而有果识,所以阿赖耶识已经是果,依果生出的执识(七识)、尘识(六识),无论名字怎么叫,都是果不生果,果上似果。境里面说为阿赖耶识,离境说如来藏藏识,施设九识法性能相。而《转识论》讲:

  【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

  这包含三重境界。“境界既无”,是离果识(所相),“唯识又泯”,是离因相,离能证智相(能相),离第一因而说为第一因,这样佛境自现,说“唯识义成”。

  文中也讲到:

  【很多研究瑜伽行派的专家认为,整个瑜伽行传统就是坚持一个唯心论点,即主张外部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尽管一些后期的瑜伽行派学者如玄奘确实可能给人留下如此印象,但世亲的作品却尤其未必如此】

  这说明,国外学者也发现唯识今学与古学的不同。今学如同小中观,主张空不能作为能缘,如陈那于《观所缘缘论》所说,这是一重教法,这实际是反经验的,哪个人不是以自己为能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相信“人定胜天”?事出反常必有妖,说明这里存在问题。而两重教法有两重识变的施设,境里的果识是可以作为所缘的,离境观境是虚幻不实,如梦,但是梦里一切依梦里的果识观察都是真真的,怎么不能成为能缘?这是常识。

  实际这在《转识论》早就讲过,果识是可以成为“能缘”的,非但如此,“执识”“尘识”也都可以成为“能缘”,称为三能缘,等于说境里可以有依三能缘而作的观察,分出八识的八七六、七识的八七六、六识的八七六,这还都在所相里,向上还有能变的九识以及依九识抉择的藏识,以及似能变的九识和一心施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8992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