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一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

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

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

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二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我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那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对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三
《沉思录读后感》

把握好每一天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在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温总理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沉思录》是一部关于人的哲学著作,比如这些话: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

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了这本《沉思录》,有很多感触:

一.人生

人生是短暂的。再长也不过区区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很多人不能正视时间,正视人生。

在有生之年里,我们需要合乎社会的理性和合乎人自身的本性的生活,淡定从容的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扎实自身的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时刻保持心胸的豁达,脚踏实地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才不用感叹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碌碌无为。

二.理性

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是一种会思考和创造的动物,但许多人却不能理性的看待世界和自身。何为理性?《沉思录》里说,合乎公共利益合乎自身本性,做一切事情对待任何事物,从容客观冷静的对待,果断迅速的处理它们,对未来保持镇定就是理性!

我想,理性需要克服的是愚昧和固步自封。想要理性,得从许多方面获得经验或者知识,接受和消化它们。而接受和消化需要克服自身许多不良的惰性。

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是懂得理性的思考问题,也没有一个人,吃过许多苦头经历许多动荡后还愚昧无知。理性需要承受,理性需要历练,理性需要思考。

读哲学和心理学是升华思想的一个好办法。在那些理性的书本中,我们会很轻易的接触那些深刻的经验,耳濡目染也就容易使自己的思想严谨和理性。

三.偏激

人不是一开始就是豁达的人。许多时候,在待人处世中,我们会和很多很多的人打交道,会有所争论。争论即各自坚持自身的观点,表达出来无法和别人的保持同一理念时所产生的互相说服的状况。和朋友争论,和陌生人争论,或者和仇人争论。有些人出于理性的思考,即使面临争论,他所表达的依然坚持事实和正义;也有些人却出于偏激狭隘的理念,猛烈抨击所有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和说法。

偏激,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偏激的人无法全面的看待与自己相违背的事物,固执于自身的理念,不愿改变一丝一毫。同理,偏激的人的思想无法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眼光,是我们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的迷雾,阻碍我们正确的思考自身长远的计划;它是一种极端落后的精神毒药,毒害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的理性掉入黑暗的深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四.义务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做更少的工作,而又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人们的惰性。但假如可以客观点的看待,付出和收获总是保持动态的平衡,想得到更多,相应的付出也要更多。

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时常会空虚和烦闷,也有些人的生活充实恬淡美好。从义务的角度来说,这两种不同就是因为两种人是否尽了自己本该尽的义务。尽了自己人生义务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虔诚和期待,他从他的辛苦工作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像精神上的积极和饱满,物质上的丰硕和富足等。他们不需要自怨自艾,他们也不会刻意逃避生活赐予的责任。

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义务。学生需要读好自己的书,工人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医生需要救治应诊的病人……内心淡定的接受上天安排的义务,努力做好我们就可以得到满足和快乐。

人类的寿命,现在社会一般也不超过百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

假如一个人的生命已经时日无多,甚至只剩下最后一天,那么他应当怎样度过呢?“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清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在这里,马可〃奥勒留进一步强调了自我反省、及时行德,要在精神上清洗自己、净化自己,否则死亡会在你还是一个恶人或庸人时就追上你,而每个人最好怀着一颗干净的心死去。

推荐书目:《沉思录》

推荐理由:。《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四
《沉思录读后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为人处世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

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11.22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五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南京工业大学视察,参观了学校的创新成果。参观中,温总理给大学生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沉思录》。温总理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总理推荐的《沉思录》引起了全国学子的广泛阅读,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读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

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

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

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另: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六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

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

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

里程碑。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

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

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

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

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

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

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

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

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

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

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

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

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

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

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

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

概,必须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

中亦然。一个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人才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人性的

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

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

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

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

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

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再次

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

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

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

正如卡耐基先生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

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

的弱点》,它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读完卡耐基的作品后,我了解到这里一部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书,这部书正好合适即将

踏入社会的我们,学会该如何待人做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

会,从而获得成功,也有利于融合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让他人幸福,也让自己幸福。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奥格-曼狄诺是当今世界撰写自我帮助方面书籍的最流行最有灵感的作家。

全书以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引申出哲理融入到故事中,并以十张羊皮卷的形式引导读

者阅读,每张羊皮卷都阐述了一个个成功的誓言,让你明白更重要的真理,重新审视自己,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推销自己就是让别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信任自己。然而当今社会存在很大的信任危

机,成功的推销自己也不是件易事,我认为如何让别人信任自己是营销行业的最大难题。我

总结了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见解:

(1)沟通能力

我想在当今的关系营销环境中,优秀的推销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为解决客户问题的能

手和与客户拉关系的行家。优秀的推销员能够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用客户的眼光看问题。

(2)坚持不懈

如果一个推销员不能让客户订货,其他技巧都是空谈,不能成交也就称不上推销。因此,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即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

(3)目标得明确

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有一个清晰而明确得目标开始的。为了得到你生活所追求得东西,你

要把欲望之火燃得越来越旺。

(4)干练

优秀的推销员能坚持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然后坚决执行。在推销工作中没有什么神奇

的方法,有的只有严密的组织和勤奋的工作。

(5)热情

没有热情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到。热情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知识,知识来自于经验,经验来自于遭遇。人通过做事进行学习,获得经验、知识、信心和热情。

(6)活用知识

应用知识才有力量!有知识如果不去应用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知识,应用的问题

也就无从谈起了。

(7)信念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信念,或者相信自己、或者相信你的公司、或者相信你的产品、或者相

信你的服务、或者相信你的职业、或者相信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或者相信你的国家、或者

相信你的将来。

(8)想象力

推销人员都是解决问题的能手,多数成功的推销人员都是创造问题的能手。他们创造一个问

题,然后再寻找解决它的办法。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9)积极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你内部的一个陀螺仪。它可通过你所置身的外部环境以及你的自我认识预先树

立起来。如果你的自我形象是消极的,它还可以重新塑造。

(10)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逆境、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最好的教师,如果我们愿意从中吸取教训的话。每次逆境、不

幸或者挫折都会撤下一粒同等利益或者更大利益的种子。

以上几点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必备的素质,如果做好以上几点应该很容易拉近与

人的距离。当然这只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点点积累,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积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启迪,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并

非只有我的生活充满坎坷,即使是成功的人也同样遭受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与失败,但是苦难

与挫折可以是衡量的天平,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七
《沉思录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

——从《沉思录》说起

张远芝 200911022916 09级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摘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和谁又是“我”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话题。多少人的一生在思索这些大问题,像苏格拉底思考灵魂不死,杞人思考天的崩塌,康德思考道德与形而上学···同样,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是一个大问题。做最好的自己,从《沉思录》说起,从这个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也是最仁慈的一位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起,从人的思想、行为、责任说起。

关键词:思想;行为;责任

我最早接触《沉思录》是在上学期,我像师姐取经:在大学应该怎样学?师姐建议多看书,也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读了这本书,我感受颇深。《沉思录》在我看来,讲解了怎样塑造自己,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自我以及这个自我怎样作用于别人及社会。就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问题,奥勒留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哲学家是最适合作最统治者的。在这个哲学皇帝身上似乎验证了这个道理。这本书,归结一个中心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行为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

一,思想

人是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1】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就是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动物。是“人”就该思想,否则与动物无异。我这里的“思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性格、思想和智慧。人们通常说的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主要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做最好的自己,思想是我们的第一个要素,而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又是思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聚集地,更为重要的是你周围人的思想。你们进行思想的交流,甚至是争吵,然后碰撞出新的思想,提高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我是一个环境论者,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班有5个贵州老乡,老师要写一篇论文,题目自理,内容也自定,后来我和我老乡就写了同样的题目,同样的内容。和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你们的思想会有惊人的相似。我想奥勒留是同意我的观点的。

关于塑造性格。我的观点引用一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奥勒留是一位仁慈的皇帝,他拥有(至少在他的书中)近乎于完美的品德,我不是要让我们学习他的这种美德,因为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想让大家看看他这些美德的来源都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着他的祖父他养成了好脾气,不轻易动怒;跟着他的父亲他学会了谦虚和保持男子气概;跟着他的老师,他学会了抓住机会做事情···所以我们想要做好自己,就要跟着“善人”学习“善”,也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关于思想。一为伟人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任然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流一下,你们都会有2种不同的思想。我曾写过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你就把你的思想宣

扬出去吧;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那么就请虚心接受别人的思想吧。不要浪费周围资源,想完善自己,自己就对外开放吧。奥勒留他做到了这一点,用自己的谦卑、良好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但是不要盲目的吸收,不要成为别人思想的代言人,要学会批判,学会怀疑,学会对思想的反思,反思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良好的性格使交流变得容易,也是自己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交流出思想,交流出智慧,智慧引领人生。做最好的自己,那就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

二,行为

存在主义认为,一个人怎么想,怎么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做了什么。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对事情的发展有确实的影响。这说明了行为的重要性。

奥勒留对行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贯穿于行为始终的应该是对神灵的敬重和理性的思维。不可否认,在某一个时代我们的某些行为,不被人理解,但是只要我们是本着一颗善良的心,本着良好的动机,我们没必要去理会别人的议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但是在我们行动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关于行为的义与不义。是不是所有的不义的行为都不该为呢?我们以撒谎为例吧。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经典的辩论。一对夫妇出于疼爱为了让生病的孩子早日好起来,对孩子撒谎说:这药特别甜,一点都不苦,吃了它你就会好起来,这是义还是不义呢?一位医生对患有绝症的病人,处于善意就对他说:你只要好好接受我们的治疗你会好起来的,这又是义还是不义呢?再有,一个军队处在进退维谷之境,没有援军,是生死存亡之秋(或许应该说他们没有多少存亡的概率更为准确)。将军为了鼓舞士兵,奋力一搏,便对其撒谎说:我们有援军的,只要大家坚守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脱离险境···结果是士兵士气大增,绝处逢生。将军的行为又是义还是不义呢?本着义的动机做了不义的事情,这又对不对呢?《沉思录》的看法是任何撒谎都是不义的行为,我不敢赞同。

本着义的动机做了不义的事情,我们该怎样来定性呢?怎样的行为才是最好的呢?我认为心中有信仰,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没有了信仰,人活着就缺少意义。这种信仰可以是某一种宗教,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品德,如信仰善良,信仰美丽,信仰苦难···“本着义的动机做了不义的事情”这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不被人理解,这样的一种情况你能接受吗?有人说,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知道错的还要去做,知道是对的但是又不能做,为什么呢?这不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性吗?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做一个有理性的人,当然我这里不是让我们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对事情有充分的认识,考虑它的对发展趋势,其结果有一定的预见,一定要本着不损人的态度,学会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即使不被人理解,我们也能淡定。有理性的行为,不管它带来怎样的结果,我都是赞成的。我认为做好自己,就要做一个用理性来知道行为的人。

三,责任

做最好的自己,那就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和担子。因为责任,我们的生活有了另一层含义,我们的人生也更有意义。我们从来到世界上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处于一个密切而又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是彼此影响的个体,我们对于这个社会也有相应的责任。

对于奥勒留来说,他对他的子民对他的国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是由他的角色决定的。对于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他希望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让他们

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他们不听,自己也尽到自己的责任了。这本《沉思录》是说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他写给自己的子民的,我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人,这只是理想中的善良的仁爱的形象,生活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人的。他作为一个皇帝,想要发行一本书,宣传一种思想是极其容易的事。我更赞成这是他采用的一种谋略,使自己的子民变得高尚,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宣传,构建自己的地位和爱国的子民。为子民提供了一种可以努力的方向,即做书中的那个高尚的“奥勒留”,虽然这个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家,他的责任是使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历史上说,他并不想做一个皇帝,更多的是想做一个哲学家,思考思想,可是他生活在帝王之家注定了他不能想其他人那样自由,他的使命的出身时就有的。他没有做他想做的事,是因为他肩上的责任。他承担了,并一直努力做到最好。我很佩服他的这点。

很喜欢一句歌词:为了家人和自己的理想打拼我···这也是一种责任,我们现在的责任,当然我们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责任意识似乎有些淡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件屡屡出现,该出手时不出手,我不知道是这个社会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

要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那就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明白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找对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人认识自己需要有一段时间,并且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发现问题容易,但是改正问题我们就要狠下工夫了,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做好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看了《沉思录》,我觉得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行为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可能很浅薄,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好自己最基本的方面。

注解:

【1】【法】帕斯卡尔:《思想录》,第1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意大利】但丁:《神曲》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八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

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九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南京工业大学视察,参观了其创新成果。参观中,温总理给大学生们推荐了一本好书——《沉思录》。温总理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总理推荐的《沉思录》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广泛阅读,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读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处世,怀善向人,规训克己,不关注自身灵魂内部的人必然不会幸福的,而且应该遵循自己的认为对的事情,坚持真理,明白生死有命,安守自然.《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强烈欲望的人没有考虑到,记住他的人之中的每一位也是很快要死去;也没有考虑到,那些延续了他们的人也是很快要死去的,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销声匿迹,因为它是通过盲目崇拜和有朽的人传递下去的。”

“如此多的被赞美过得人已经被忘却;如此多的赞美过别人的人早已死去。”

以前的读书人,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一样的人性光辉.“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人死后依然归土或返回天国,留在世上的东西终有一天化为尘埃,为何死死纠缠呢?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

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尽管你准备活三千年,尽可能地活一万年,仍要记住没有人能够失去任何生活,除了他现在的生活;也没有人能够任何生活,除了他现在所失去的生活。因此,最长的生活和最短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

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对于我们而言,不要把喜欢的事物当做永恒的东西来追求,也不要把厌恶的东西当做持久的东西来逃避。对你所持之物的态度应该是:"不要将你没有的东西看得甚于你所拥有的东西:但在这些你拥有的东西中挑选出最好的,然后反思如果没有它们,你是多么地渴望。同时,注意你也不要因此对它们的如此满意而惯于高估它们,以至于当你不应有它们的时候会被扰乱。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幸福就在你的行动之中:"如果你能依据正确的方向前进,以正确的方向前进,以正确的方式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平静的幸福中度过你的生活。"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后我依旧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使自己脱离人篇十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沉思录》就像是写给一个亲密的朋友,记录的是作者内心对一生的反思。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别人的心门才会向你打开,《沉思录》正是交给自己一把如何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灵,一个思考关于灵魂的事的头脑。马可·奥勒留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在关注他身外的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明白他是如何思考的。然而,他所做的事都是在密切地研究他自己,高度审视自己的缺点和识别自己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沉思录》解析了生命的本质以及马可·奥勒留想要终身准守的道德规范,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沉思录》就其本身的内容而言并不构成一本书,因为它都是一段段的文字,被随意地分成几个话题,偶尔放在书中的各个部分。即使如此,一想到作者是在当年的鞍马劳顿中写下的这本书,你依然会非常兴奋!马可·奥勒留是一个精通哲学的皇帝、一个统治者、一个好的政治家。《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的一个练习,对自己的一个告诫,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规劝。

《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

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你不必非常熟悉古罗马哲学就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上所说的一切,因为它是永恒的。《沉思录》指出了人类的思想本质,或是观察这个本质的深刻视角,那就是自省,那就是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马可·奥勒留用一种散文式的笔调来挑战和推翻了我们企图想要控制自己的最大的恐惧和欲望。

阅读《沉思录》的过程,便是怀着对古罗马帝国这位先哲的感恩,对自身灵魂的深厚眷恋,在这内心旅程的倾诉中,感受着生命的柔弱和意识的强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