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华夏美学》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华夏美学》读后感

  何为美?美是什么?美从何来?泱泱之华夏,从古老的图腾文化就出现了美的含义,可见美学是多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

  李泽厚的《华夏美学》系统的阐述了华夏民族从古至今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及其发展,可谓是了解华夏美学的一本必备的参考书。

  在我美学世界观里,我认为美是无处不在的,不是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华夏文明中关于美的阐述和论证颇多。

  最初关于“美”的起源和原意,在《说文解字》中的“羊大为美”、“羊人为美”可以考证,这时候的美仅为好吃之意。直到后来图腾歌舞,巫术礼仪作为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生产,不仅仅是审美了,而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从一开始,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便不是禁欲主义,它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的快乐,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对这种快乐的肯定由不是酒神型的狂放,它不是纵欲主义的。

  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和分化,就是所谓的“礼”、“乐”。“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制度等礼仪的总称。“乐”原意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庆有关,然后引申为喜悦感奋的心理情感。那么“礼乐传统”和儒家美学有什么关系呢?第一,儒家美学是“礼乐传统”的保存者、继承者和发展者。第二,以儒家哲学为主体的华夏美学中一些基本观点、范畴、问题、矛盾和冲突已经蕴含在这传统根源中。第三,“礼乐传统”仍在华夏广大人民中有其影响,它已积淀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儒学代表孔子对这种传统的继承、保存和传授,是建立在他为礼乐所找到的自我意识的心解释基础之上的。这个自我意识或解释基础便是“仁”。孔子的“仁”本身就是审美的,即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

  孔子认为,最高的人性成熟,只能在审美结构中。因为审美既纯是感性的,却积淀着理性的历史。它是自然的,却积淀着社会的成果。它是生理性的感情和官能,却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它不是所谓纯粹的超越,而是超越语言、智慧、德行、礼仪的最高的存在物,这存在物却又仍然是人的感性。它的自由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由,这就是从个体完成角度来说的人性本体。孔子美学思想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

  儒家美学的另一位大家不的不提的就是孟子他老人家,孟子的主要美学理论是:阳刚之美。这是一种道德主体的生命力量。同时,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孟子把崇高化为气势,把主要的道德人格、精神超越与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联系统一起来。孟子提出凭这种“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便可以与天地宇宙相交通,而达到“天人同一”。

  在儒学向理学过渡的过程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便是荀子,没有荀子,便没有后面的儒学发展。荀子的特点在于强调用伦理、政治的“礼义”去克制、约束、管辖、控制人的感性欲望和自然本能,要求在外在的“礼”的制约下去满足内在的“欲”,在“欲”的满足中去推行“礼”。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外在作为,即人对整个世界包括内外自然地全面征服。

  儒家美学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它有着深厚的传统渊源和深刻的哲学观念,它的系统论的反馈结构又使它善于不断吸取和同化各种思潮、文化、体系而更新、发展自己。

  说到儒家当然不能缺少道家思想在美学方面的发展。道家首推庄子他老人家,庄子在美学上提出“人的自然化”:前者讲人的自然性必须符合和渗透社会性才成为人;后者讲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而庄子美学的“和”,主要是“天和”。

  庄子在美学的另一贡献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扩展。“逍遥游”式审美态度的建立,审美对象扩展到:无限的美、“大美”、壮美,同时还把丑引进了美的领域。庄子强调“自然”,一是自自然然,二是自然环境、山水花鸟。庄子的理想人格不是知识的人、事功的人、伦理的 人,而是与天地宇宙相同一的自然的人。

  庄子的第三个美学贡献不得不说的是无意识。无意识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的,它与意识是有联系和有关系的。意识的排除和沉积,才造成了无意识。

  庄子哲学作为美学,包含了现实生活、人生态度、理想人格和无意识等许多方面,这就是“人的自然化”的全部内容。所谓“人的自然化”是指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地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道家的“人的自然化”成了儒家的“自然地人化”的充分补足。

  那么在美学发展的过程中,南北方各有其突出的代表,北方的代表当然就是儒道两家了,南方代表中首当其冲的是屈原。屈原明确意识到自己必须选择死亡,自杀的时候,来满怀情感地上天下地,觅遍失空。来追问、来发问、来倾诉、来诅咒、来执著地探求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他面对死亡是一种毫无畏惧的态度,他宁愿选择死,而不选择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世避让究竟有多大作用。鲁迅也劝诫青年人不要流血,因为流血解决不了之尘埃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中国文学、文艺的创作中,从没有忽略过创作主体的个体感受与思想意识。从《诗经》一直到后世的文学创作,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创作主体的生命意识流动。《离骚》便是屈原的悲愤哀怨之作,这种创作方法、创作思维极大地影响了魏晋文人的创作。在魏晋时代,屈与儒、道(庄)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情为核心的魏晋文艺——美学的基本特征。直至后来的“性灵说”、“童心说”,都追求的是文艺应从人的本性心灵出发,强调的是文艺——美学应表现人的善、真、美、童心。

  在佛家,美学的观点又会是怎样的呢?佛教中有一说法:“妙道”成佛,在佛教寓语中,现实日常生活是普遍的感性就在这普遍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获得那常柱不灭的佛性。佛教禅宗所追求的不是气势磅礴(儒),逍遥九天(庄)的雄伟心格,也不是凄楚执著或怨愤呼号的炽烈情感(屈),而是某种精灵透妙的心境意绪,于是境界、韵味、便日益成为后期古代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特色。如果说,庄以对“感知层”,屈以对“情感层”,那么,禅便以对“意味层”的丰富,突破、扩大和加深了华夏美学。

  过了高峰,便趋衰落,或在衰落中逐渐消亡,或在衰落中崛起变化。传统儒学如此,在儒家思想支配下的文艺和美学亦如此。自“礼乐传统”以来,儒家美学所继承和发展的是酒神型的文化,虽经庄、屈、禅的渗入而并未改变。即它的特点仍然是:既不排斥感性欢乐,重视满足感性需要,而又同时要求节制这种欢乐和需要。

  总之,回到实在的个体血肉,回到感性的世俗男女性爱,在这基础上,来生发出个性的独立、性情的张扬,即由身体的自由和解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而日益越出、疏远、背离甚至违反“以乐节乐”的礼乐传统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美学,这便是传统美学走向自崩溃的近代之路。

  而为之代替的是“美学生活”理论。它既是“为人生而艺术”、“为革命而艺术”的理论概括,又吻合重生命重人生的华夏美学传统,普遍地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所欢迎和接受,而构成现代美学的起点。

  通过对华夏美学的历史渊源和不断革新理论的了解和学习,使我从意识中更加对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对我的审美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将会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加灵活的运用美学的观点去看待每一件事务,以美学思想指导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9380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