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丑陋的中国人》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后感

  无意中获悉这本书的存在,因消息来源不凡,亟需书单的我当然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很快收到书,捧在手中。书的整体设计不错,“砚台黑”,自然生出一种“脱尘之感”,料想自己马上会经历一场狂风暴雨而又不失水准的“狂轰乱炸”,同时又臆想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从名字来看,大概是一本讽刺中国传统“糟粕文化”的文章集吧~

  初读这本书,读了第一篇与与书籍同名的文章---《丑陋的中国人》,感触、印象不深,感觉是,“哦,这是在说中国人的脏、乱、差。”但是,随着书一页页地翻过,读了很多”酱缸集杂文“后,我胸中却毫无痛快之感,反而生出深深的疑窦-------作者应该不是我想象中积极的文学大家,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但此时这还只是我的疑虑。

  这种笃定的感觉是累积形成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留意到一件事情,很多讽刺的文章都是20世界80年代的产物。因此,当我读到诸如“中国人一味崇洋”等字眼时,处于17年的我感觉很不舒服,心想,这些文章读读罢了,切莫产生错误的认知,亦或换位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思绪作者心境。通过这种方法,我留住了作者仍是一个积极、文学大家的正面形象认知。

  但接下来我却有些hold它不住,感觉胸口被压一块大石,闷郁之极,哪哪不舒服。

  作者在砭弊一些现象时所采用的那种陈述口吻---“阴阳怪气”,“夸大其词”,实在是像“雾霾”、“毒药”,毫无所谓的“幽默”之气。好比下面这段:

  她报道曰:“据了解,台北市某著名国民中学一位男老师,它的'教鞭'和'教学'同样有名,上课的第一天即在教师中安置好藤条(柏老曰:好一个大刑伺候的场景),然后和学生约法三章,每次考试距离标准成绩几分,就打几下。结果这位老师的班级,成绩总是特别好(柏老曰:也就是升学率高) 。他的大名全校响叮当(柏老曰:他如果在讲台摆上钢铡,大名丁当得恐怕是能响到伦敦)。”

  ----------------《丑陋的中国人》120页

  看这样一副“人家台上大讲,他跟嘴小讲”的做派,俨然一副泼妇骂街、怨天尤人的样貌。

  诸如上文此类,书中的前半段比比皆是,虽是以“赤子之心”、“恨铁不成钢”的形象示人,字里行间却满满的“负能量”,不得不说,作者选用了最最下等的表达方式;亦或其实质就是一个只知抱怨的人在直抒胸臆而已~

  本书还不算完。

  前半段是很多作者柏杨相关的讽刺文章,后半段是一些与柏杨针锋相对的读后感、议论文,是对作者柏杨的另一面解读。也是我实在不耐,跳跃至后文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后无意中发现。我读的第一篇是王亦令的《贱骨头的中国人》,我的想法去其中的部分观点相契合。中国文化,上下5000年,连初中课本都多次强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官方的、非官方的,都未曾指明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优秀的,那柏杨无非也就是在讽刺下中国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中国人的丑陋面。但柏杨的文章中从未指明人群进行鞭挞,反而一概而就,语气语调透漏着一种“怨气”,一种被触犯后的“丧心病狂”。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误导了作者柏杨着文的本意,但是,作为一个经世颇深的作家,柏杨所选择的这种表达方式的的确确会使读者产生这种感觉。

  在我看来,丑陋也好,贱骨头也罢,怎样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好像”牛顿流体“一样,你发了疯似得推进,反而受到更强力的反弹。人都不是傻子,中国人很聪明这点也是书中共识,既然这样,又何必采用“明文”的方式来改进,“迂回缓和,让人自省”的手法相对更有效一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9497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