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学堂故事汇》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律师学堂故事汇》读后感

  我是在带着为什么学堂师兄说“读完了就知道为什么不签名”的疑问下读的《律师学堂故事汇》(“故事汇”),然而故事汇读完了,恕我愚笨,我却并没有在书中找到答案。

  故事汇融合了法律相关的四大主题内容,生活有法 (24 篇)、法治情怀(15 篇)、法苑法官(27 篇)、认法为真(28 篇),共九十多篇小短文,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本“法律微信化作品结集”、 “碎片化普法读物”、 “是日常琐事的阐释”。故事汇定格在 2014年,每篇短文都运用了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以当年的时事、热点、亦或案例作为大前提,再用法条、法理、法律原则,或是相关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对这些事件作出点评和总结。

  在话题的选择上,远远超过了作者所说的“日常琐事”,而是涵盖了美国议长告总统、陕西太原市公安局三年换4任公安局长、黄海波的收容教育,户籍制度、工龄制度、监狱体系,等等,从国际视角到各项制度,足见作者汲取素材之广度与深度,以及对人民深深的关怀。作者对大前提的分析过程更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具象宏观,样样俱全。从美国“史上最轻浮的诉讼”普尔斯马案、美国雷诺烟草天价赔偿案、德国世界杯期间禁止噪音干扰案,到《左传》记载的羊舌鲋的土地纠纷案的选取;从《宪法》、《民法》、《立法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劳动合同法》、《选举法》、《法官法》、《法院组织法》,到《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合同法》司法解释,再到《房产登记管理加强公证的通知》、《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等的阐释,亦都体现了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的是《卧铺为何要换票?》,本来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作者以运输合同关系为分析的切入点,换票一方面是经济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对卧具的押金保证,总结换票的原因为了解乘客是否上车就位,便于安排可补票的铺位,便于提醒乘客提前准备下车以及其安全和管理需要。微文虽短,可对法律的分析却很深入。

  对短文所述的事例的分析过程中,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贯穿始终,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唱词等通俗易懂的描述引人入胜,旨在拉近普通读者与法律的距离,排比句更是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也是生活的经验。比如“路边的芒果很可爱,老婆出门有交代,路边的芒果你不要摘;路边的芒果人人爱,咱们不摘要变坏,不摘白不摘,白摘谁不摘?路边的芒果很无奈,摘了不白摘,摘了要有灾,监牢里面呆。”,“民主的投票、可视的计票、公开的监票、透明的结果”,《別往外借钱》、《复印身份证要加注》中对日常生活的提示,如在《丈夫嫖娼怎么办》分析老婆的应对方式,装聋作哑、独自伤心、外松内紧、天昏地暗、背后一刀;再如《法院院长欠债不还》中写了山东”人生三不为”的说法”一是不指先生,二是不当保人,三是不作媒人”;《中国合伙人》中引用老话”一人不入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 《修监须想坐牢时》,“治未病、急未应、止未然、生前孝更是上医、上策”。诸如此类的描述还有很多,既关注了热点,还学习了法律知识,增长了生活常识,不亦乐乎。

  作者对微文结尾的点评总是开放的,不单单停留于给出结论,而是提出反问或是诘问,并贯穿法律思维于其中,比如《索赔》一文以对西方的法治思维的思考作结,《改变命运》中“真是恶梦有多远就能祸害多远”的反思,“认何人不得为自己的法官”,在《法院院长杀情妇》中引用卢梭的”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从而点出法治的真正难题为有法必依,保护坏人的权利要以正义的成本增加甚至牺牲正义为代价的西方法治观。阅读期间还让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司法的现状,一线的法律工作者所面对的困难,不易与无耐,比如《你是回避不申请?》这篇就以很有意思的法官与当事人的对话形式呈现了,哈哈大笑而过,却顿感话题之沉重,发人深省,还有《“中级人民检查院”》这篇也是在略带调侃的描述中表达了对法治改革的深深忧虑,再如我国法治进程中“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宣传代替工作,以理念掩盖现状”的无奈现状;《收容教育》中“治乱世用重典,但现在是乱世吗?”的诘问。

  作者对文字的把控,不禁让我想起在香港读硕士课程时导师所讲:”一篇文章写5000字,上万字不难办到,可是要控制在3000字以内就有难度了,那就意味着不能有废话,还要把自己想表达的都完整的表述出来,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最考功夫。”我想如果没有作者多年法学素养的积淀、长年对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历练、不间断的思考与反思以及持久的坚持,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如开篇所言,故事汇是“碎片化”的,可这碎片化却难能可贵,点滴的如日记般的记录,长远看来不仅是对中国的社会、人文、法治事业的缩影,更是一段宝贵的心路历程,在芸芸众生皆浮躁的当下,潜心观察与记录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我谓之记录的力量。南有学堂师兄,希望中国将来的东西北中部都能有越来越多像学堂师兄这样情怀的人,去记录,去普及,坚韧而有毅力的。

  最后我想以一句诗对故事汇的阅读作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诗,拙见一二,都是些粗浅认识,让师兄见笑了。

  徐乐

  2018年1月13日,于佛山。

  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外国案例附案例全称,以便好学之人进一步了解;二是第六页写到”这不,我也把报纸图片贴上来了”却未见有图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9743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