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有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

  一、冷

  《 半生缘》给人的感觉很冷,文字一直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 半生缘》随性、肆意、压抑、灰暗,在书中可数的几段爱情中,只有曼桢与世钧前期的相恋中,可体味到些许阳光的暖意。张爱玲只是在淡淡讲述着旧上海的芸芸众生,刻画着他们普通而迥异的人生际遇,描摹着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人物命运,不动声色的语言却使文章韵味悠长、意涵丰富。半生缘相对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难得地展现了一种平静。这是一种太冷静、太客观的笔触,张爱玲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真正的看客,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愁爱恨,在她眼里,都只不过是一场戏。她不参与,只是旁观。张爱玲的旁观,便使她的笔触毫不留情,精准刺骨。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张爱玲无疑是洞晓风情的,但在半生缘里,她却一反常态,平和而不卖弄,其睿智而慧黠的语言,演绎了一场惆怅而深刻的情殇。

  二、珍惜每一次的选择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应该无怨无悔,也只有做到了无遗憾,才可能算是成功的。我们当然不奢望任何人都有完美的人生,做到无遗憾也不可能,但总得有不断努力、不断向前的心境。

  无论曼桢还是世钧,都缺乏等待的勇气,而在情绪激荡的状态下,又过早地对事情下了终结性的定论,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对世事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其实在遭受挫折而情绪激动的一段时间内,是不适宜作任何决定的。因为此时的意识不是非常清醒,多少都带有情绪化的失控与非理智性,故极易在莫名的恐慌与无措中走入也许永远无法翻身的深渊。所以,人是应该勇敢一些、理智一些的,要有勇气与耐性。要在沉寂的、冷漠的真空中,慢慢地冷却自己,以等待一切恢复如常。诚然,这需要生活的磨练,需要岁月的考验,因为,这本身便是时间的沉淀所赋予凡人的经验。

  曼桢与世钧、叔惠与翠芝,坎坎坷坷、分分合合、阴差阳错,时间的冷酷与无情在嘲弄着这一对对的痴男怨女,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为就能够办到的,也不是所有顺理成章的事情想当然地都能如期实现。面对岁月的流逝,面对善变的现实,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承担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激情。没有前世,也没有来生,我们只能在现存的这一方时空中尽情挥洒,所以,珍惜你现在所拥有以及可能会拥有的。

  三、积极的向前看

  张爱玲用她的冷静与惨烈的爱情观告知我们的是,如何好好生活以及怎样对待生命。她仿佛以身试法,企图给你我幸福。悲剧是不应该反复上演的,由张爱玲的描绘,我们应该了解,幸福是要自己努力去追寻的,幸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活质量。所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风格,才会拥有轻松幸福的人生。当决定放弃时,便不应再在自己心中给已造成遗憾的对方留下任何心灵的空间,因为,这是徒劳,除了使已经受伤的人更痛苦外,毫无意义。不要为彼此再留下空间的意义还在于,在很多时候,人是应该学会遗忘的。凡事不可郁积心中,尤其是这种已无希望的感情。生活在追悔中是一种残忍的存在,不仅对自己如此,也会殃及他人,特别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无论曾经多么痛苦,无论现在多么艰难,只要想到未来,还有许多未定的岁月,心中就会有所希冀。即使只是微弱的火光,也会让人有所期盼。有未来的日子,就不会完全绝望。

  四、接受人生,勇敢面对

  张爱玲细腻的笔法,清淡的字句,率性的笔触,孕育着一种贯穿文章始终的苍凉与冷静。半生缘只是生命中偶然的相识,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驿站,只是有缘相见、无缘相伴的一声叹息。

  半生缘,包含了太多无奈与惶惑,承载了太多的心酸与苦痛。半生缘,告诉人们的是分离,是无论怎样的激情过往,都是成为过眼云烟的擦肩而过。半生缘,名字本身便很感伤,注定了这是平淡而残酷的总结,其中所具有的无奈、委屈、不甘、辛酸、懊恼,在耗尽半生后冷静地领悟到了真理的冰凉:我们回不去了!

  在半生缘最后的高潮中,曼桢凄楚地问世钧:我们还回得去吗?其实无需回答,她言语中的心酸与无奈就已明朗地告诉我们,回不去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这是一种难以面对的尴尬,时间的无情、冷酷已经明确昭示,一些事情如果已经成为过去式,便无可挽回。14年,漫长的岁月已经改变了太多内心曾经的敏感与脆弱。许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也已不再那么轻松,许多唾手而得的幸福更是早已另有归属。这是一种缺憾,再美好、再深刻的情感也只能藏在心里,可以怀念,却不能回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319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