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一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

经济学现象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二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论文》

身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知识被越来越被人关注,我们学习它、掌握它,让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经济学的知识又让我们对它认识上模糊,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它、弄懂它!把经济学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人们既能在精神上得到知识的愉悦,更能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以经济学家特有的“法眼”识破一切机关,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 等车现象

在城市里,另一类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等车,几乎每个公交车停靠站都是人头攒动。等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这点人人都明白,但事实是,只要你还没富裕到足可以天天“打的”的地步,你就难免每天要耐着性子等候公共汽车。那么,如何来看待人们的等车行为,它是不是与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相矛盾呢? 初看起来,人们的等车行为是不符合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也即违背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原则。但是,只要我们不机械地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正是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非讲的是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等车行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人,穷人和大款,同在一个地方上班。大款可以天天“打的”,而穷人只好天天挤公共汽车。两人的行为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 虽然是不同的,但同样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对于大款而言,他的比较优势是钱,而其稀缺资源是时间,在大款的效用函数中,“打的”虽然比坐公共汽车贵一点,但可以节约用在路上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创造比花在“打的”上的费用更高的价值,即钱生钱,所以大款选择“打的”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大款还可能为了方便或显气派或别的什么原因“打的”,但最本质的是这点) 。穷人却不然。与大款相反,穷人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金钱,即其稀缺资源是钱。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少花钱办好事,时间用多少可以不在乎。等车就是一种既

能消耗时间又能节约金钱的行为。换句话说,穷人用等车这一方式也能赚钱( 公共汽车的相对价格更便宜) 。如果穷人选择“打的”的话,节约下来的时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他毫无意义( 其实这种情况也适合于那些有钱但更有时间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穷人有时也很“慷慨”,但这多半是有什么重要事要办,这一刻,也仅仅在这一刻,他的稀缺资源变为时间,而不是金钱了。

二、 返券消费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 对于“购100元返100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东西,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 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白白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其次,从消费总量上来讲:如果所有商品都打折,那么消费者肯定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商品购买,例如用50元购买一件

大衣,而不会想再次深入消费,购买一块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手表。可是返券这种做法,让消费者不得不用100元购置了大衣之后,再深入消费去购买手表,因为消费者手里还有100元的点券,如果不消费掉就会白白便宜了商家。这样,在消费总量上,商家促使消费者多消费了50元。而且,每次消费者使用点券的时候,几乎都不会恰好用掉所有点券,假如消费者手里有100元点券,可是却选择了一件90元的商品,那么最后商家还是赚到了10元点券的额外收入,同样的,如果消费去购买一件价值11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就要额外消费10元,而这10元是不返券的,商家就在本应该打五折的商品上,赚到了不打折的10元,何乐而不为呢?

三、 麦当劳咖啡续杯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要卖很多种类的货物,要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餐馆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同时又不亏本。那餐馆为什么会想到提供免费续杯的服务呢?因为竞争。在餐馆业里,随着就餐顾客的人数增长,他们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而且因为餐馆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馆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

四、 税收制度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每个人都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赋,个人所得税是最基本的税赋看,我国按照工资收入的高低按照不同等级收取个人所得税。这些税都会影响个人的收入。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完善,娼妓以来,由于税收的不合理,中等收入者成为了纳税的主体。

在加上税收征管不力,相当一部分高收入者采取逃税、避税的措施,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使得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这表明个人所得税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税务部门对个人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是大量税源流失,根据税务部门统计,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约60%从工薪阶层所得,纳税人是以工资收入为主的普通职工,高收入人群对税收的贡献小的多,有些垄断性行业及房地产行业证券行业的收入过高,导致行业行业收入差距长期存在,对此应该制定并实施性质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对他们的收入惊醒调节和规范,根据行业的贡献并参照其它行业的贡献确定其平均公则水平,并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同时,为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我调节所产生的差距,必须采取政府干预,通过税收政策手段,调节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的收入分配,使其公平合理,同时可以将从富人身上征收的税收用到穷人身上,帮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不可能由市场自由调节达到平衡的,而只能靠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9.

[2]方佳敏.人人都学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9.

[4]春之霖,黄晓林,赵伟.每天学点经济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三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

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业经济学解释的分析

作为大学的一分子,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总有些学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这是为什么呢?

不到食堂就餐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食堂提供的服务不满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问题,我们使用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来加以分析。见图(参考资料)。

图中,横轴为学生期望指数(对食堂的要求),纵轴为食堂指数(包括饭菜质量、价格和服务质量,并假设现时的食堂指数为1)。曲线D为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曲线,曲线S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数曲线。

从图中可见,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的均衡点在E点,均衡时,食堂指数为1.2,学生期望指数为3,可见现时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还有一点的上升空间,但只是一点点而已。a区域所标示的是学生期望指数低于3时的情况。此时食堂指数很低,

但是学生的期望指数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数多于食堂所期望的人数。通常这一类学生是零花钱较少或者对饮食要求较低,安于接受现状的人。b区域中,随着食堂指数的升高,就餐人数却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指数远大于食堂指数。通常这类学生比较有钱,或者说品位高,不喜欢食堂的环境,或者比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气因素:天气冷或者下雨时,叫外卖人数大幅上升,影响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学生比较懒,或者不喜欢出现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卖

运动因素:运动之后吃不下饭,叫外卖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尔请女朋友吃饭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气因素作为不可避免因素,占了主要份额,其余因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第一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序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

“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漫步街头巷尾的大小书肆,以经济命名的“大全”、“读本”、“丛书”挤满书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然而对这些出版物中所述种种,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选中几本去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可读后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论来阐述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为评定职称而加重砝码。这类书籍文章通常是写给学者们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看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百姓看的。即使硬着头皮耐心地看过了,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毫无帮助,除了花费时间几乎别无所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更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各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使和寡的高曲成为流行的音符?这是我在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常常浮现在大脑里的一个问题。在我评上教授职称之后,这一问题更是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特别是在我主持主讲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之后,我产生了撰写一本通俗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不及陶醉于烫金的证书之中,顾不上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便准备投入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试图结合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并非象教课书那样做系统的灌输。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将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自我欣赏,并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四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

情。

答:成本不同决定的。

成本包刮不变成本和边际成本(运行成本)。

你说的距离,这影响的是运行成本A,含油耗和车损等。

但是还有一个人工成本,无论拉多少活,这个成本 是不变的,称不变成本B。

回龙观人多,可更多的或,计活为n。

总成本: C= A+(B/n)

回龙观的 A大点,但n大很多,(B/n)下降,而且下降远大于A的增大。 所以 回龙观的 总成本 C小。所以便宜。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为什么会便宜呢。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

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

了。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七、晚上寝室出去聚餐!我们的小谢同学很不开心!在我们强大攻势下得知情况:小谢同学最近在追一个MM,他说最近发短信MM都不怎么回他的短信!我问你每天发几条,他说发二三十条!晕!你白痴啊!难怪MM不理你!其实这可以用经济学效用解释!当MM接到第一个追求者发给她的短信,心中还是会有一种自豪感,不管那追求者多少烂(这个女生最清楚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第一个短信的效应是最大!当你发第二个短信时候这个短信给MM带来的自豪感会下降,也就是第二个短信效益小于第一个短信的效应!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讲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当发到二三十个短信是对MM来讲边际效用已经是负的了!也就是说MM这你发的短信已经反感了!那我该怎么办呢?小谢同学!我们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每天减少发短信的次数,就一天发三四条,但要在每天一个时间段发,为什么因为因为发三四条短信带来的总效用是最大的,就是说三四条带来效用相加的总和是最大的,(因为在往后带来效用是负相加总和是减少的),当你每天在以个时间段发的时候,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在后呢?在后就一个礼拜不发为什么因为MM就会把收短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突然没有收的短信时候!她会感觉失去了什么东西样!在经济学中就叫埋没成本!就是说MM收短信的这段时候没有收的短信,再个大学比较无聊,就无聊过去,而以前是收短信,那MM埋没成本是收短信!这时候MM就会在心里想到你!就是这样了!当给一个MM发短信时候,可以从她回短信的时间可以看出他对你的兴趣有多大哦!回的越快越有兴趣!

八、电视上的大头菜和白菜等菜农一分钱一斤都没人要,而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并不便宜,这是为什么? 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图形说明看法。

应该是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吧!

这个用经济学解释就是成本和收益问题,菜农生产出农产品,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等流通环节,中间的运输成本,进店成本,市场管制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在中国物流运输成本占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这些都由消费者买单,成本上升市场供给减少,供给曲线上移,而农产品消费价格弹性小,价格

上涨消费量变动小,需求曲线基本不变,所以造成价格上升,老百姓想用不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图形同上可以说明,希望答案你能满意。

还是供需的问题,批发商一方面可以压低菜农的价格(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可以拉高零售的菜价(求大于供)。批发商等于做了一个节流阀的作用,把消费者和菜农的关系给阻隔开,上下游的供需关系都由他来调节。

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ZF都在起作用吧。

九、【乔布斯说经营之法】不在于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创新改变困境。顾客并非要“买便宜”,而是想“占便宜”!你真正便宜了,TA反而不买你了,认为你廉价、差劲,便宜没好货!你能提供绝佳品质和醉人体验,让TA觉得物超所值,像捡了个大便宜,再贵TA也趋之若鹜。切记:让顾客占“便宜”,而不要卖“便宜”!

【博弈论与追女生】如果四个男生全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儿,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儿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他就简单多了。——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的最简单表述。

十、各地大兴土木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我们这也不例外,而建立开发区必然要征用大量土地,拆迁是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可就在政府去各家企业或住户进行拆迁评估之前,各单位和个人忙着在自家的地皮上加盖房子或顶棚,以此增加建筑面积,从而得到更多的拆迁补偿。更有甚者,在自家土地上密植树木,据说我们这一棵树补偿20元!也就是说,前一天由居民植下的树,第二天就被推土机消灭。这种行为几乎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于是乎,凡有拆迁之事,必有大兴土木。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交易成本,在这个案例中: 1,被拆迁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是博弈过程中的优势策略选择。 2,拆迁人也就是政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3,政府的补偿支出资金来自纳税人,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由一些人的口袋转移 至另一些人的口袋。 4,由道德风险所引发的建房行为和之后对这些临时建筑的拆除完全是内耗,社 会福利总效应为负。 解决方案探讨: 1,交易发生在政府和拆迁户之间,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合同(补偿标准和办法)签定后的道德风险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呢?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五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非原创,不过很经典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

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

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六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之 占位》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七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八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ZF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ZF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ZF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

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九
《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路边烧烤摊现象

经济学是一门高深且复杂的学科。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生活中一个经济学现象出现后通常会有不同的观点争鸣,如城市路边烧烤摊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就值得我们思考。

路边的烧烤摊我自认为是每个城市的“一道风景”,只要夜幕降临,搭设铁皮烤盒的小摊贩就纷至沓来,特别是在市中心区域、公园门口、步行街等地。就拿我家小区附近来说夜间摆设的烧烤摊就多达十几家。这类无证非法经营的烧烤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城市监管执法部门的打击取缔,但是却始终禁而不止,且经营大有蔓延扩张之势。究起原因一方面在于烧烤摊贩与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大打“游击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执法。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烧烤摊贩们意识到城市监管部门的打击取缔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足以对他们构成警示作用。所以重新认识路边烧烤摊现象,明确执法方式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今路边的烧烤摊贩普遍存在因而必然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学习了经济学之后,我认为这些烧烤摊存在是有价值的。根据凯恩斯定律,即需求可以创造供给。一般城市人口多,夜宵作为人们的一种饮食消费形式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方式。同时物美价廉是每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渴望的,因此便捷价廉的路边烧烤摊应运而生。设置在路边让顾客十分便捷,价格较低廉则满足于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低收入阶级可以承担,与此同时具有对烧烤食物偏好的人群也作为路边烧烤摊的主要需求人群。此外根据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因而随着路边烧烤摊的递增,即供给的递增,潜在的需求越来越被发掘。而随着供给的递增,需求的递增,路边烧烤摊日益壮大起来,大有形成“规模经济”之趋势。因为市场是供给与需求在相互作用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夜宵的需求创造了路边烧烤摊的供给,这符合凯恩斯定律。而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同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这符合萨伊定律。烧烤的需求与消费不断调节,不断实现均衡,因而这个市场本身自发地调节,有序地发展。此外路边烧烤摊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但是在肯定路边烧烤摊在经济学上合理性的同时,其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并且需要得到迫切的关注。其一路边烧烤摊作为无证非法运营理应被相关的城市监管部门所打击取缔;其二路边烧烤摊在经营中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到城市空气,并且烧烤过程中的烟气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尤其是烧烤摊位所处地的地面大多被烟气熏黑,非常严重地造成城市污染。但是鉴于市场形成后不是轻易可以打破,我个人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该改打击取缔方式手段为监督指导的方式手段。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应当合理监督摊贩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经营烧烤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烧烤摊贩们对于经营中产生的垃圾要自主清理,对于经营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要负责。此外食品监察部门应该配合城市监管部门对于路边烧烤摊的食品质量进行检验。路边烧烤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同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

经济学不仅仅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活,一切都变得更加透彻和理性,对平常现象深入分析会得到很多合理的结论。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篇十
《生活中的经济学。。。》

公共选修课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学生姓名: 陈茂梅

学 号: 201103040215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任课老师: 马晓芸 序 号: 39

2012年 12 月

第一部分(40分):从以下4题中任选2题作答。

1. 上大学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工作收入的机会成本。你赞成先上大学还是先工作?为什么?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阐释?

2. 许多东西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有些东西不行,比如胃口、睡眠以及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金钱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比如富人花100元就比不上穷人花100元那么开心。谈谈你对边际效用会递减规律的认识。

3.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 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也不是好惹的。 请用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评述。

4.以生活中的价格战、污染等现象为例,谈谈你对“纳什均衡”的认识。

我选择回答第一题和第三题

1. 上大学的成本并不仅限于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等,还包括求学期间放弃工作收入的机会成本。你赞成先上大学还是先工作?为什么?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阐释?

答: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我赞成先上大学再找工作。因为有些人看到的上大学的成本很大,同时是没有收益的。期间不只是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书籍费等。而如果在大学四年换成工作,则四年的反而是收入上万,如果按照普通的金钱的对比,认为上大学相对于从事工作所得到的收入,则产生了较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简单的举例来说,上大学四年学费8万,收益为-8万。如果工作的话四年收益5万,则机会成本量为13万。

但是我认为这只是肤浅的显成本计算,还有很多隐成本没有算进去。假设我们选择放弃大学而去工作,其实机会成本更大,工作期间我们失去了大学生活,失去与同学的交往,失去学习知识的机会,失去提高自己内在休养的机会,失去提高自己能力和魅力的机会,失去很大机会,这些加起来的机会成本更大。而上大学四年的时间,虽然我们损失了8万的学费,但是如果我们能力提高了,技术提高了,四年后的就业就可以年薪一年一一年高,并且成倍的增长。这样长久看来,上学获得的利益更多。

所以我选择先上大学后就业。

3.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 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也不是好惹的。 请用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评述。

答:在这个故事中,由于农户提前泄露了自己的意图,导致鸡提前吃老鼠药,鸡死了农

户也不能吃它,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在这个例子中,农户和鸡得到了一个双输的结果,这个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这个例子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也就是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却是不理性的。对于鸡来说,它知道自己早晚都会被农户杀掉,如果被农户杀掉自己没有利益而农户却有利益,早死的话农户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它选择了早死大家都没有利益。

“纳什均衡”理论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理论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就像农户和鸡的例子一样,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参与选择的人数只有少数几个的时候会失去作用。

很多时候,当我们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都只考虑了对于自己单方面的最优方法,往往会忘记掉综合所有因素自己的最优做法。这样一来,貌似我们个人能够获得比较大的价值,可是却恰恰忽略掉了倘若对方用同样的思维的话,就可能会出现自己最不想要的结果。这就是纳什均衡的体现。

这则例子也教育我们,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最好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如果鸡这样想:我早晚都会死,但是晚死还可以给农户带来利益,早死是双输,而晚死是单赢,所以晚死是最好的选择。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让狭义的思维限制了我们本应该豁达的视角。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了解纳什均衡理论,这个社会上的价值冲突应该会减少很多,那么每一个人的价值又都会倍增很多了吧。

第二部分(40分):选择你感兴趣的某种生活现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评述,不少于2000字。

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生活现象中可以发现很多经济学原理的存在,只要我们仔细发现和思考。如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接触着广告,电视上,报纸,网络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是其中不乏存在一些违法广告,违禁广告等,据了解,我们目前虚假广告泛滥程度高,虚假广告也在逐年增长。违法,违禁广告每年大数十万之多,虚假广告侵害了广告消费者与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导致市场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和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损害广告主,广告公司等自身名誉与利益。为什么生活中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当前虚假广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追求最大效益是虚假广告的内在动力。马克思说过,有了百分之一白的利润,资本家就敢冒杀头的风险。所以源头是利润。“经济人”是指人都是利己的,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去从事某种事业。“有限理性”是指人在追求自身最大化效用的过程中是有理性的,会考虑行为的后果,会进行成本收益的衡量,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的。虚假广告涉及三类人群,一、企业,二、广告主,三、媒体。他们都是理性人,会在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和利益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参与虚假广告的的制作或者发布。如果发布虚假广告的净

收入远大于所失去的成本,他们会愿意冒险去投放虚假广告。在广告法中,我们不难发现,处置违法广告的罚款相对于一个违法广告的收入来说是很低的,基本在1万到3万之间,因此即使是该则违法广告被工商管理局查处,那损失的成本也就几万快,而背后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却是远超这个数字的,因此我们看到了虚假广告单纯以道德和法律是难以约束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广告法还不健全和处罚力度极低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是最大化的驱动力。

二、委托代理关系是虚假广告产生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分工的不同,人们对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会选择找代理人去完成,当然是在利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之下。从而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之间的关系。广告主为了做出让委托人满意的广告作品或者宣传,势必夸大内在的作用,制作带有欺骗性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容易让委托人满意,在双方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就为虚假广告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广告经营者与媒体这一对委托代理关系中,广告经营者是委托人,而媒体是代理人,服务于广告经营者。对于媒体,只负责投放广告,拿收益,很少会严格审查广告的合法性,不干预其内容的真实性,于是为虚假广告的投放提供了可观条件。

通过上述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出,经济人为追求最大的利益,使自身效益得到最大化,而成为国内虚假广告的泛滥。同时由于广告法的处罚力度的不足和法制的不健全,倒是违法广告的成本变低,从机会成本分析,选择制作虚假广告如果收益是20万,及时被查处罚款的费用也只是3万,责同样可以收益17万。而如果放弃做改则广告,则收入为0,于是广告主还是会选择制作虚假广告。因此导致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同样,不只是生活中广告存在着作假的问题,食品业,药品业等都存在着此类问题,制造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惜用低成本造假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检查奶粉标准是发现三聚氰胺很高,这样加了三聚的牛奶可以大量掺水甚或全是用水兑的假奶来牟取高利。在销售过程中,经销商为了高利润,也大量销售这种假奶。为什么同样的质疑声发生在圣元,这个本质还是如出一辙的。

同时对于消费者,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也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消费者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行为人的有限理性,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几乎不可能达到一般均衡下的最优状态。这种情况在我们先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是缺乏标准,消费者搜寻信息,比较信息的成本是高昂的,其实是巨大的市场,转型期充满机会,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研究原因,之所以经济行为人充满一次性博弈的心态,与市场制度的建立于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假冒伪劣的原因是市场主体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导致的。从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有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制度要求出发,我们市场应该继续完善和建立。使得市场上违法行为减少,假冒伪劣降低,人民的生活安全得到保障。

第三部分(20分):从以下2题中任选1题作答

1. 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体会或建议。

2. 谈谈短片《财经郎眼》(可以选其中某一节的内容)带给你的启示。 我选择回答第一题

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是一个长久而实在的话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通过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里的有些原理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今我理解的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的确,我认为任何一个理论学科的诞生必将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服务的。

其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我善于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通过日常的现象,更加懂得什么是边际效用,什么是机会成本。懂得了真正的原理我就知道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任何一门学问如果脱离了现实或者不与时俱进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解析,是生活的哲理,让我们对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更加看得透,分析得更加明白,避免我们混沌的看待事件的发生。

最后,我觉得这门课是一门很有意思将抽象的经济学生活化的课程,对于学过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管学生来说,这门选修课比我们的必修课专选课实在是有意思多了。老师会放一些影片和视频用浅显的语言解释一个原理,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对这门课的建议实在提不出来什么,老师讲课和上课的安排都很有意思,很多不是经管院的学生也很容易懂。总之这是一门有趣又轻松的选修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0473.html

    上一篇:租赁汽车要多少钱

    下一篇:困难申请书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