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情绪的段落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一
《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表达的不同情感》

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表达的不同情感

作者姓名:杨凤春

工作单位:遵化市马兰峪满族中学

邮政编码:064206 联系电话:6947851 手 机:13513150649

【教学课题】

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表达的不同情感 【课堂类型】

音乐欣赏课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用具】

电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 介绍浪漫乐派早期代表作曲家舒伯特,欣赏《A大调钢琴五重奏》即 《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2、 引导学生从旋律、和声、音区、力度、织体等方面去感受、分析、理 解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可表达不同的情感,进而懂得情感体验是听赏音乐的重要通道。 【教材分析】

《鳟鱼钢琴五重奏》即《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817年创作的。这是一首轻松愉快而富有戏剧性的名曲,全曲共分七个段落,用变奏曲式写成。作品通过旋律、和声、音区、力度、音色、织体等变化,刻画了小鳟鱼在溪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及被欺骗上当的情景,惟妙惟肖,极富戏剧性。最后,主题的重复又突出重现了小鳟鱼活泼快乐的形象,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音乐各要素入手去感受、分析、理解音乐作品,运用自己情感体验来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

① 播放音响课件——歌曲《鳟鱼》并展示曲谱。 (设计意图:迅速凝聚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审美兴趣)

② 欣赏过后师生共同分析:

这是一首轻快而富有戏剧性的名曲。悠游于清澈水中的小鳟鱼,从不知污浊是何物。有一天被渔夫发现了踪影,渔夫为了捕捉它而把水弄浊了。鳟鱼因为看不见而惊惶失措,在污泥中翻滚,终于被渔夫捕获。歌词充满了讽刺的意味,歌曲采用二部曲式。前段曲调活泼、跳跃,刻画出怎样的场景?(小溪中小鱼悠然自得地游动)钢琴伴奏以流动的音型生动描绘出溪水潺潺、鱼儿穿梭的生动情景。后段近乎朗诵的音调,表达出对虚伪欺骗的愤慨心情,这时钢琴伴奏也出现了快速、紧凑的和弦烘托出什么气氛?(紧张、不平的气氛)

③ 简介歌曲《鳟鱼》的作者,课件展示舒伯特头像。(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师: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全名弗朗兹·彼得·舒伯特。1797年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终生贫寒,经常依赖别人救济。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31岁早逝,但却创作了近千部作品。其中歌曲500多首,被誉为“歌曲之王”。此外还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等。1817年,他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鳟鱼》。两年后,即1819年夏,舒伯特创作了一首室内乐作品《A大调钢琴五重奏》。在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最具亲和力的曲子。全曲共五个乐章,此曲的第四乐章,是属于重奏的变奏曲,取自他自己所作的歌曲《鳟鱼》,故又称《鳟鱼五重奏》。曲中充满着优美的旋律,令人倍感亲切。此曲和一般室内乐曲不同的地方,是由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等五种乐器组成的五重奏,是罕见的乐器编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由《鳟鱼》为主旋律写成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二、分段欣赏

师:欣赏完一首乐曲后,我们的情感、情绪或是心情通常会随之发生一些微妙地变化,而这种感受来自于音乐中诸多因素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比如音色、音区、速度、力度、节奏等,通过欣赏我们要从其中几个方面共同分析一下这部作品。

首先我们分段落欣赏,在欣赏时大家要注意思考各段落的发展变化,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联想力)

① 展示课件:曲式图,同时播放课件《鳟鱼五重奏》第一段落

师:这段乐曲保持了原歌曲的主题旋律和抒情性。它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轻柔、明快。

师: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动。

师: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音乐各要素在这段乐曲中是怎样运用的。 教师按表格上的项目逐一提问,学生逐项回答。引导学生会用音乐要素分析乐曲。

② 播放课件《鳟鱼五重奏》第二段落

教师按表格的项目逐一提问,学生逐项回答。

师:与第一段相比第二段在速度、力度、音区、主奏乐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更加突出了小鳟鱼在水中活泼、欢快游动的情景。

师:除了钢琴演奏主旋律外,其他乐器是怎样演奏的?

生:弦乐贯穿着连续的六连音的琶音, 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描绘了河水清澈透明,鳟鱼欢乐地在水中游嬉的情景。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注意音乐在织体上和旋律上体现出来的立体性、丰富性。

③ 播放课件《鳟鱼五重奏》第三段落 教师按表格的项目逐一提问,学生逐项回答。

总结:主旋律乐器为大提琴,速度、力度适中。钢琴则象回声一样补充在每句的空间,小提琴以加助音和经过音的手法形成六连音地连续进行,时而级进、时而用琶音、时而上下翻腾,似是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另一番情景地游动。

讨论以上三个段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结论——相同点:主旋律都是鳟鱼主题。不同点:采用装饰变化的手法,由不同乐器演奏,故情绪起伏不明显。

④ 播放课件《鳟鱼五重奏》第四段落 教师按表格的项目逐一提问,学生逐项回答。

师:与前三个段落比较,这段在情绪上有什么明显变化?

生:前三个乐段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这段则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好像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生:旋律乐器改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鳟鱼主题旋律不明显了。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补充:钢琴奏出一连串三十二分音符上下翻滚的音型,小提琴和中提琴奏着痉挛似的节奏音型,这些原因都使音乐变得激烈,使人震惊。

⑤ 播放课件《鳟鱼五重奏》第五段落

教师按表格的项目逐一提问,学生逐项回答。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这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它一开始就用两个强音号ff 奏出,节奏由一个六连音音型构成,鳟鱼主旋律被支解为这个固定音型反复,由钢琴、弦乐器一同奏出,激昂跳进的音调在不同的声部中交替,贯穿始终,震人肺腑。同时调式也发生了改变,由明亮、欢快的大调转为同主音小调,给人一种暗淡、紧迫的感觉。

练习:六连音音型。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二
《心情的片段描写示例》

心情描写示例

高兴

1.我一看到作业本上大大的优字,兴奋极了,心仿佛都要飞起来,跳起来。

2.我一蹦三尺高,太好了,终于可以去游乐场了!

3.看着镜子中面目一新的自己,我喜不自胜,一路小跑着回家。

4.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高兴什么,但是开心的感觉就像可乐里的气泡一样从心里钻出来,好像天都特别蓝,阳光也特别的明媚。

5.这时,我觉得仿佛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6. 我感觉有一股甜丝丝的甘泉,流进了心田,一直甜到心底。

7.外婆还没说话,眼睛就乐得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也好像消失了很多。

紧张

1.妈妈的脚步声一点点逼近了,我的心揪得越来越紧了,脚也不听使唤地抖了起来。

2.顿时,我心中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生怕老师点到自己。直到老师点中了小明,我心中的石头才落下来。

伤心、难过

1.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很难过,低下头,一声不响的坐着,连同学叫我也没有听到。

2.下课了,我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角落里放声大哭起来。

3.我的心情就像一片乌云,看着自己手中89分的卷子,仿佛小鸟都不再歌唱,天空都不再蓝了。

4.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两旁的树叶落了一地,叶面上沾满了一颗颗晶莹的雨珠儿,它们在为我悲哀、哭泣吗?头顶上是灰沉沉的天,它也在为我感到难过吗?

烦躁

1.我一会坐在沙发上,一会仰面躺在床上,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

激动

1.当我把报纸拿在手里时,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激动,只是“啊啊”地喊着,眼里含着的泪花不由地掉了下来。也许,这就是表达吧!

2.我看着自己的成绩单,激动得满脸通红,心里像有只小鹿,在欢乐地蹦跳着。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三
《第三章 课堂段落及情绪管理》

第三章 课堂段落及情绪管理

一、课堂段落管理

课堂的段落,指的是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它不同于课堂教学环节,环节是对课堂传授内在联系的描述,段落是对课堂进行组织步骤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极易被忽视的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一)候课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况,指的是教师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教师课堂登台前的入场活动,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也起到以对班集体较好的组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重课、爱生的一种表率。试想,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地离开办公室走向教室,教师就可能迟到,教师对课堂的珍惜会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另外,教师上课前出现在教室门口,对于稳定学生情绪也有好处,学生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就会控制情绪,期待着上课。教师在教室里候课,还有助于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个别学生的接触,来传达一种乐观、喜爱和关怀,更易被学生集体所接受,可以使课堂增加融洽的气氛。

国外课堂研究者也比较重视教师的“提前到堂”的问题,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里这样描述“提前到堂”: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地位”,而且还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

当然,教师候课也是一节课工作的延长,特别是在连续2~3节课时,会增加体力消耗,但教师这种付出,会收到不少的实效。

(二)课堂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在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导入。教师简捷、明快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经验导入。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使学生对已知素材进行回忆,自然导入新课。

旧知识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作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实验导入。教师在学习某种章节的开始,演示一系列实验,在一系列为什么的启示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设疑导入。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始,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

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故事导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课堂导入技术的结构有以下几项构成:

引导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学生注意学习的行为有:或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顿时寂静,或紧张屏息,或谈论纷纷。

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可利用活动的强度、差异、变化和新奇进行,避免刻板平淡。其主要方式有:精致的彩色图片、物质燃烧的强光、爆炸的巨响、色彩绚丽的物品和奇香异味等强刺激;鲜明的对比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在和谐宁静的课堂里,教师采用轻微物低声教学,在讲至关键之处,声音由小变大,都是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走动。这些都可使导入内容新颖,导入方式多样化。

导入活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途径有: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设问导入提醒作用大,有利于加强注意,为了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必须注意有关事物。在导入过程中把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比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开场白,更容易集中注意。有时可让学生朗读,有时可让学生观察、做实验。

激起动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并提出严格的要求,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当学生清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即可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进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

组织指引。教师在这个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明确要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领悟到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含义。安排学习进度,明了学习过程,提出学习进步的方法。教师的组织指引还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实现教学目标。

建立联系。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建立的联系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的相关点和连接处;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所采用的资料和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联系,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三)课堂的“有序解散”---下课

课堂的有序解散,指的是课程的结尾设计。就是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如何总结课文,如何让

学生走出教室。调查表明,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在课程结尾时出现率比较高。这一段时间教师的控制力减弱,课堂时间浪费量也最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过早结束的教师,都不会长久地维持好教室的秩序。

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充分注意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当然,这些也都需要课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下课铃一响,教室里需要一个确定的、有秩序的解散过程,学生能够迅速地整理课桌,在学生下课“起立”时,提醒学生的立姿,也很必要。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学生的课间活动做一些有益的揭示和指点。

完善的结束,可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之点;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的关键;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评价等,使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基调,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如读、书、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结束部分一般为主练习阶段,通过活动,总括技能,或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互相交流、观摩;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结束技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小结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清晰。

集中小结。将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领悟主题。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内容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品德培养的目标。这种结束方法,较普遍地用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和外语课等。

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课堂小组吉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和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有同时注意举动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经过精心加工而得了的系统化、久化和有效化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知识才会得到融会贯通。封闭型的结束,结论要明确;开放型的结束,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四)课堂停止的策略与技巧

停止策略是一种为众多教师所熟知的课堂管理策略,然而事实又表明,并非运用这一策略的所有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成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停止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企图阻止或改变某一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愿望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该学生或该部分学生,由此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递一下眼神,或走近学生,或轻轻碰他一下,也可以大声命令。在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停止策略。

(1)停止策略中具有强制性水平差异的含义

这种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在低层次上,教师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细小动作向某生做出暗示。例如,某一儿童正做小动作,教师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走向该学生,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教师的意图。所谓中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以言语的、谈话式的而非强迫的方法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用语言形式要求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所谓高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以改变了音调的言语行为,或有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命令某学生停止不良行为,或者对该生进行身体上的限制(如要求该生站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选择停止策略的不同层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程度,如只是涉及该生自身听课,还是影响他周围或全体同学等;另一方面也以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开展为原则。

(2)停止策略有两种表达技巧,即当众的和私下的

所谓当众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向某生发出的“停止”信号能使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注意到,如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走近该学生或以大声说话的形式发出指标;所谓私下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只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做出“停止”的指示,而不让其他学生知道。

从上述两点看,最佳的停止策略方式是低层次的、私下的。使用停止策略可以基于以下两条原则:其一,在课堂活动开始以前,教师应当详细说明教师的期望和行为规则;其二,如果在连续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与具体的期望相违背,教师应采取旨在达到期望水平而又尽可能不扰乱课堂情境的停止策略。值的一提的是,停止策略的应用还同教师的权威、权力相联系在一起。在相同的课堂情境中,对具有同样性质的不良行为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和相同方式的停止策略,具有不同权威或权力的教师的运用效果就会截然不一样。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控制技巧

(一)控制课堂激情

小学生富于幻想、充满激情。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也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轻率蛮干的弱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热情,控制消极的激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激情,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它们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遇到出人意料的强烈刺激物所引起的。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夺取胜利。它往往与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因素相联系,并且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支配下,在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对敌斗争中显示出正确行动的能力。

消极的激情往往表现为对身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冲动行为。在这种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通常会缩小,会被引起激情体验的认识对象所局限,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会减弱,情绪会发生畸形的波动。这样,就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很难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再加之意志力薄弱,就会出现盲目、烦躁、歇斯底里等情绪状态,而做出事后非常后悔的行动。这种消极激情对人、对己、对事业教师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现在,一时冲动,铸成大错,在青少年中并非鲜见。为了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各自能力,近年来有许多教改实验和项目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纷纷进入课堂,倍受师生亲睐,其态势令人欣慰。然而,任何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的推广,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非轻而易举的,实际中“弄巧成拙”的事常有发生,不善于控制学生的激奋水平就是一种表现。

对课堂上学生的激奋情绪失控,其不良后果:一是容易分散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容易使学生疲劳,过度兴奋之后,自制能力相继减弱,思维质量下降,影响剩余部分教学内容的传授,甚至危及下一节课;三是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秩序,个别学生的离奇反应还会引起哄堂大笑,给教师的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四是使学生在思维和学习上形成不良习惯。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能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新鲜的看法,但这种“与众不同”、“新鲜”是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如果让学生单纯追求新奇,而不考虑可能性与可行性,就会形成空想、幻想的习惯,与创造思维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也能造成一些学生仅对表面活跃的课堂形式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望而生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这样所谓的愉快教学便徒有虚名了。

所以,控制好学生的激奋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是维持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愉快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激奋程度控制在最佳水平呢?

(1)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在人的意识中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即使是在激情下,只要不是大脑失常的人,它总是对人的言行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使激情状态有所收敛,而不致做出事后或终生后悔的事情。因此,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控制激情的根本条件。

(2)要教育学生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豁达大度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激情状态下,能动员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激情的发展,通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减压”机制。凡是意志力坚强的人,都是自觉性很高的人,在激情状态下,他们会权衡利弊,适当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从而不会做出有损于他人、自己和事业的行为。

(3)要把消极激情转化为积极激情

这是控制激情的有效方法。转化是通过正确的世界观、坚强的意志力和冷静的理智来实现的。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四
《情绪表达》

音乐---最直接的情绪传达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多形式,多水平和多功能的特征。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情绪的基本形式包括喜、怒、哀、惧。情绪表达是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与外在沟通 的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目的。方式诸如 文字、语言、图画、身体活动等。

文学、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艺术形式,其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发人们的情绪反应,而人类的情绪也是艺术最重要的表现主题,因此,情绪的研究,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具体谈一谈音乐是如何传达情绪的。

音乐是一门抽象化的艺术,人们无法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以及强弱中得到具体的信息内容。然而,音乐在影响人们的情感与情绪方面却比语言与音响都要准确与细腻。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音乐包含快乐、诙谐、忧伤、孤独等情绪,这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很简单的。但音乐中的情绪不需要用文字来解释,它能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中去。”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感情和情绪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所表现的更多不属于具体的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对题材的感情关系,它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 科学家们对音乐如何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实证的研究。英国基尔大学的斯洛波达(John A. Sloboda)开始了最早的研究。1991年,他发表问卷调查报告,指出有八成受访者表示音乐会引发

身体反应,包括颤抖、大笑与流泪;199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布林格陵大学教授潘克沙普(Jaak Panksepp)发表调查报告,在几百名回答问卷的年轻人当中,有七成表示他们喜爱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引发情绪与情感”;199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昆曼索(Carol L. Krumhansl)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上面两项研究的内容,昆曼索的研究人员播放代表快乐、悲伤、恐惧和紧张情绪的音乐给受测者听,同时测量他们的心搏、血压、呼吸及其他生理指标。结果,每一种音乐类型都能引发不同的生理变化,而且众人有一致的反应模式。

对于音乐这种最能影响受众情绪的艺术形式,心理学家却无法很完美地用理论来阐述其影响情绪的机制。前面谈及的调查报告与实验,虽然在结果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无法给予相应分量的支持。心理学家莱文森把对音乐的情绪反应解释为对音乐的直接感觉(其中因素包括速度、音质、节奏、力度变化等)和认知。关于对音乐的直接感觉,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声音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通过下丘脑边缘系统产生调节血液循环,从而使得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机制下产生的情绪纯粹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听众无需经理性判断,单凭音乐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这也被称为音乐的无意识性,相对于人声和音响,这是音乐作用于人的情绪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多种学说对音乐与情绪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但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拓。

与语言不同,音乐不具有直接表述客观对象的功能,它都是通过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来影响人们的情绪的。这几种因素综合作用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如音高越高,旋律音阶上行演奏,会产生紧张或高昂的情绪;低音,慢速,产生较平静的情绪;乐音和声的不协和,能构成音乐的不稳定感,令人感到不安;节奏的快慢与复杂性,会带来受众的舞蹈性联想。下面我们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两方面来具体谈谈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

节奏的含意可分为两种:广义地说,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狭义地说,节奏是音的长短关系。人声和音响都是有节奏的,比如语速的快慢,钟表的嘀嗒声,行军队伍的步伐。而节奏在音乐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节奏是通过速度和规律来界定的。我们知道,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脏的跳动、呼吸等等都有一定的速度,也具有相应的节奏。有研究发现,在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时以及一曲乐调将终结时,人的脉搏和呼吸速度会变快;又有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从事现代音乐治疗法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人体的神经和感官都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与生理节奏,当人听到的音乐的振动频率、节奏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一致时,会引起一种共鸣(或称共振)反应,从而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为此,可以利用不同节奏、旋律、音量和音色的乐曲而使人达到不同的情绪。这一发现被称为同质原理,并成为心理学中音乐治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同理,观影过程中,画面和声音的速度和节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节奏配合都是影响观影情绪的重

要因素。所以在电影声音的创作要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观众的生理节奏;与此同时,怎样运用声音的各要素来整合声音各部分之间的节奏关系又成为了新的问题。影片《罗拉快跑》中,罗拉的奔跑过程始终由匀速的音乐伴随。也许有些观众觉得,在这样的影片中,能有如此快节奏的音乐做铺衬,在节奏上已经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但是,如果声音节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变化,观众的认知变成了习惯,那么无变化的刺激形成的“注意力分散”现象就会出现。所以在这个场景中,虽然罗拉奔跑的速度是不变的,音乐的节奏也是相同的,但当罗拉碰到陌生人时,画面的闪回伴随着照相机快门声音的出现,此时不但会使观众根据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形成某种新的认知,还会通过音响与音乐的不同节奏调动其观影情绪,无论这一情绪与先前存在的观影情绪是否相同,从创作角度讲,能够加强或减弱某种情绪,以致避免认知的习惯化出现便是成功的。

在音乐中最重要的是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它是由高低、长短、强弱等组成的音的“线条”,也叫“旋律线”。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旋律线的起伏跌宕可以将人们不同的情绪及其变化过程细腻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与节奏不同,旋律首先表现的是音高,强调人们对音的变化的领悟。利用最新的脑摄影技术,加拿大的马其尔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布拉德(A.Blood)教授发现:不同旋律的音乐会刺激不同部位的脑反应,从而使接受者产生不同的情绪。

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情绪感受,一方面来自于声音的物理属性,另一方面来自于这些情绪活动所唤醒的对事件的回忆与想象所重新产生的快悦情绪。在情绪与事件的相互唤醒与激发中,两者互相作用。因此,一方面音乐对受众情绪情感的激发、感染直接而强烈,另一方面,接受者对音乐评价、联想的空间会更加开阔,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或选用现成的音乐为影片编配的音乐,它除了具有音乐本身的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电影中的音乐会以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影响情绪的机理是不同的。主观音乐直接作用于受众,当影片中出现主观音乐的时候,它就会对叙事空间上的事件作情绪上的评价,主导影片总体的情绪;客观音乐指的是叙事空间内的音乐,它的声源是进入到叙事空间里面的,这一点和主观音乐不同,电影中的客观音乐本身形式上的特点就使得它更加依附于画面,所以它似乎更多的是与画面共同作用于受众的情绪,而不是像主观音乐所占的主导地位那么强。下面我们从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入手具体论述电影音乐对于受众情绪的影响:

对于主观音乐来说,作曲家通常会根据需要创作具有不同感情特色的音乐,使音乐情绪与画面内容高度一致,从而帮助受众对画面叙事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约翰?威廉姆斯为《辛德勒的名单》结尾部分创作的忧伤而内省的弦乐,与送别的场面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叙述真实可信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欢乐的音乐可以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五
《第六章 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学习提要

●段落镜头的组合表现形式一般都可归为叙事和表现这两大类型。



●叙事剪辑是以展示事件、说明事实为目的的,主要依循情节发展的时间、逻辑顺序来组合镜头,重在叙事功能。

●叙事剪辑包括简单的叙述形式和复杂的叙述形式。简单的叙述形式反映了最基础的镜头叙事结构,包括:前进式、后退式、片断组合式。复杂的叙述形式是建 立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和多人物活动的剪辑状态。在这种剪辑中,要处理好主镜头和关系镜头的关系,利用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丰富 叙事效果。

●表现剪辑强调通过镜头对列和画面中各种形象的不断发展、更换,传达出超出表面现象的更深刻的意义和情绪,以“意义”而非时空联系作为组接镜头的依据。

●表现剪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平行的剪辑、对比的剪辑、积累的剪辑、联想的剪辑。在联想的剪辑中,还包括了象征、细部蒙太奇、摹拟法、反映法等技巧。



剪辑点、段落转场技巧等探讨的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现在我们来分析在一个段落中的镜头组合方式和各种剪辑形式。

电视作品的剪辑思路一般依循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全片结构框架;

(2)划分段落层次;

(3)确定段落性质和表现重点;

(4)判断段落节奏和情绪效果;

(5)建立镜头连接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电视作品的编辑实际上是以段落层次为剪辑单元的。段落是电视作品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层次,镜头的连接并不是简单的两个镜头关 系,而是以一定的含义为基础的,这种含义是与段落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镜头连接顺序、长度都受到所表达的内容段落及其在全片中的地位支配。如果 说,结构是骨架,那么,段落就是血肉,各个段落的组合填满了骨架。

段落依据不同标准,有小段落与大段落、主导段落与过渡段落、叙述段落与情绪段落、起始段落与结束段落、发展段落与高潮段落等众多划分。无论哪一种性质 的段落,从剪辑形式出发,基本上都可以被纳入叙事和表现这两个大框架中。叙事的剪辑(或称叙事蒙太奇)与表现的剪辑(或称表现蒙太奇)在具体创作中并不是 泾渭分明、相互分离的;相反,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叙事中有表现,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叙事。



第一节 叙事的剪辑

从广义而言,电视作品内容的表达、事件的描述都可以归为电视叙事的范畴。因此,对话的安排、情节的结构、背景的解释、现场的展现等等,均是电视叙事的手段。

从狭义而言,叙事的剪辑是特指以描述动作、讲述事件、发展情节为目的的镜头组合方式,也称为叙事性蒙太奇。它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为镜头切换依据的,着重于用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镜头来叙事。

叙事蒙太奇是电视创作中最基础的剪辑形态,因为电视作品大多是以展示事件或说明事实为基础的。

突出情节因素和动作组合是电视叙事增强感染力的基本方式。



1、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指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事实现状,是剥离了环境关系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最主干的叙述模式,也被称为是蒙太奇句型。一般来说,镜头叙事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前进式(顺序式)

(二)后退式(悬念式)

(三)片段组合式(省略式)



二、复合的叙述形式

复合的叙述形式就是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实现立体、完整描述事件、叙述事实的目的。

在叙事剪辑中,首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

第一,作为基础叙事形式,蒙太奇句型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变化,而应被视为是一种叙述思路;

第二、叙事的剪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个甚至几个简单句型基础上的复合形式。

了解把握以下几种镜头关系和剪辑形式:

(一)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所谓主镜头,是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所谓关系镜头,是指用于交代人、物、环境相互关系的镜头。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镜头一般可细分为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

1、插入镜头

(1)突出细部

(2)烘托气氛

(3)丰富叙事

2、切出镜头

(1)表现两个视觉中心的关联

(2)表现与主镜头的相关内容

(3)表现同一时间的多空间面

(4)切出镜头还常用于表现回忆、梦境等

插入、切出是丰富叙事效果的有效手段。作为电视编辑,要善于根据事件发展要求,选择适合的关系镜头和镜头连接方式,跳出简单化处理事件的思维局限,丰富叙事表现力。 (二)分剪与分剪插接

分剪、分剪插接便是弥补素材不足、加强叙事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1、分剪

2、分剪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动作性强的镜头在分剪插接时,要考虑时空关系。

动作性镜头在分剪插接时,要考虑中间插入的动作时空,不然,动作有重复之感,节奏反而出问题。



第二节 表现的剪辑

如果说,叙事的剪辑侧重强调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连贯性,那么,表现的剪辑体现出了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表现剪辑正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镜头组合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不断叠加,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更丰富的涵义,以表达各种情绪、激发观众联想。

这种剪辑形式在整个段落的镜头取舍安排上,不是单纯为了叙事的需求,也不以展现事件、说明事实为依据,而是更强调通过镜头对列和画面中各种形象的不断发展、更换,传达出超出表面现象的更深刻的意义和情绪。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为:

(1) 不是为了单纯叙事,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主题、情绪;

(2) 镜头组合的逻辑依据是意义,而不是连续的时空关系;

(3) 这是一种作用于视觉的以激发联想为目的的情绪表意形式。

表现剪辑的镜头结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积累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细部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模拟法、反映法等等。



(一)平行的剪辑

平行的剪辑是指在一个蒙太奇段落中,把两条以上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者同时同地不同主体的线索并列发展,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情节。它强 调几条线索之间的逻辑关联;当两条具有明显冲突性因素的线索交替组接在一起时,便发展为交叉蒙太奇,它强调线索表现上的同时性和频繁的交替切换。

平行剪辑是一种常见的剪辑形式,在运用时,一般有这几种情况:

1、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空间面

2、利用线索之间的相互衬托关系,深化表现内涵

3、利用冲突性因素平行交叉组接,营造紧张的戏剧性效果

4、交叉组合形象,改变画面结构

(二)对比的剪辑

对比剪辑是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形式上的反差造成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在影视剪辑中,对比是一条重要的法则,其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 1、画面内容的对比:诸如新与旧、强与弱、大与小等;

2、画面造型的对比:如景别大小、角度的仰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等;

3、声画的对比:如轻松的画面配沉重的音乐,通过声画不协调强调反差,激发联想; 4、内在节奏的对比:强调内在节奏的动静对比,比如由动突然变静,强化心理冲击效果。 对比剪辑的效果还体现在利用画面结构的对比造成视觉震惊感上,尤其是在为突出某个形象或烘托场面气氛、加强动态效果的段落剪辑中。

对比使双方明显地展示各自的特性,形式上的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张力,内容上对比性形象的组合更是一种有力的揭示手段,而能够敏锐发现对比形象,巧妙借用形象对列,深化主题,则反映了编辑者思维功力。

显然,对比性形象组合在阐述思想方面更生动含蓄,也更有力、更引人注目。

如果我们把对比从剪辑的技巧层面上升到创作思维的层面来理解,那么,它将会启发我们去思考在电视创作中,如何以小见大,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传递深刻的思想?正如一句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从一滴水珠中见太阳"。

(三)积累的剪辑

积累的剪辑是将一些内容性质、景别、运动方式等大致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不断迭加的积累效应,树立一个主题或者渲染一种情绪,因此,积累蒙太奇也被称为是主题蒙太奇。

在采用积累剪辑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同类镜头组接

2、镜头成组运用,确保镜头数量的积累长度

3、典型形象组合

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积累,必定有具有典型化的形象,电视编辑要非常善于去寻找、选择最富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的形象组合。

(四)联想的剪辑

联想的剪辑强调利用视听形象隐喻作用,激发观众联想,从而简洁、形象、含蓄地阐发主题意义。在表现复杂的含义、事过境迁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以及调动观众想象力方面,联想的剪辑有突出作用。

联想剪辑的形式灵活,手法多样,常用形式有:

1、 象征的剪辑

象征的剪辑是指在画面组合上,借助某一视觉形象的引伸意义来创造新的内涵,它追求形象表达的简约和形象之间联系的跳跃性。

象征的剪辑关键不在于镜头处理的技巧,而在于编辑者的思想深度和选择典型象征形象的能力,因为牵强附会的象征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 细部蒙太奇

这是一种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镜头组合方式,以局部的不完全性来激发人们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力。

细部蒙太奇还可以用来渲染气氛,引发悬念。

3、 摹拟法

摹拟法是通过意象性镜头组合和声画组合,结合摹拟拍摄的镜头来生动表现难以拍摄的形象,这也是激发观众心理联想的一种形式。

4、反映法

反映法剪辑强调将一个形象间接地通过与之相关的其他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在这种剪辑方式中,动作、主体、事件并没有直接地表现出来,是通过想象间接地反映才展现在想象中的。

这种非直接描述的手法,仍然是值得借鉴的激发观众联想的有效方式。反映法剪辑基本上有三种情形:

(1)形象上的直接借代

(2)以物喻人

(3)剪辑关系上的借代

表现的剪辑是创作者艺术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它着重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同任何剪辑技巧一样,表现剪辑的合理使用是也建立在为内容表现服务的基础上的。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六
《第六章 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段落镜头的组合表现形式一般都可归为叙事和表现这两大类型。

叙事的剪辑是以展示事件、说明事实为目的的,主要依循情节发展的时间、逻辑顺序来组合镜头,重在叙事功能。

叙事剪辑包括简单的叙述形式和复杂的叙述形式。简单的叙述形式反映了最基础的镜头叙事结构;复杂的叙述形式是建立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和多人物活动的剪辑形态。在这种剪辑中,要处理好主镜头与关系镜头的关系,利用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丰富叙事效果。

表现的剪辑强调通过镜头对列和画面中各种形象的不断发展、更换,传达出超出表面现象的更深刻的意义和情绪,以"意义"而非时空联系作为组接镜头的依据。

表现的剪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平行的剪辑、对比的剪辑、积累的剪辑、联想的剪辑,在联想的剪辑中,还包括了象征、细部蒙太奇、摹拟法等技巧。

剪辑点、段落转场技巧等探讨的都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在一个段落中的镜头组合方式和各种剪辑形式。

电视作品的编辑思路一般依循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全片结构框架;(2)划分段落层次;(3)确定段落性质和表现重点(4)判断段落节奏和情绪效果;(5)建立镜头连接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电视作品的编辑实际上是以段落层次为剪辑单元的,也就是说,镜头连接顺序、长度都受到所表达的内容段落及其在全片中的地位支配。如果说,结构是骨架,那么,段落是血肉,各个段落的组合填满了骨架。

段落剪辑形式基本上都可以被纳入叙事和表现这两个大框架中。叙事的剪辑(或称叙事蒙太奇)与表现的剪辑(或称表现蒙太奇)在具体创作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分离的,相反,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叙事中有表现,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叙事。

为了理论阐述和技巧分析的清楚,本章中将分别从这两种剪辑形式探讨段落处理技巧。

第一节 叙事的剪辑

好的剪辑师应该懂得叙事的力量。虽然电视节目形态多种多样,有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现的部分,比如宣传片头等,有的侧重现场场面的表现,比如说,各种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等,但是,大部分电视节目都存在如何叙事的问题。

从广义而言,电视作品内容的表达、事件的描述都可以归为电视叙事的范畴。因此,对话的安排、情节的结构、背景的解释、现场的展现,等等,均是电视叙事的手段。

从狭义而言,叙事的剪辑是特指以描述动作、讲述事件、发展情节为目的的镜头组合方式,也称为叙事性蒙太奇,它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为镜头切换依据的,着重于用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镜头来叙事。

叙事蒙太奇是电视创作中最基础的剪辑形态,因为电视作品大多是以展示事件或说明事

实为基础的,而在事实的呈现中,虽然访问、背景解释也是有价值的常用手段,但是,现代电视片创作更重视通过典型事件、典型细节、典型人物来展示现实生活本身所蕴涵的深意,突出情节因素和动作组合是电视叙事增强感染力的基本方式。

一、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二、 复合的叙述形式

一、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在剖析一个叙事段落时,必须明确它的基本叙述方式和镜头结构方式,也就是说,应该把复杂的组合分成一系列能够表达含义的最基础构成。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指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事实现状,是剥离了环境关系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最主干的叙述模式,也被称为是蒙太奇句型。一般来说,镜头叙事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 前进式(顺序式)

(二) 后退式(悬念式)

(三) 片断组合式(省略式)

(一) 前进式(顺序式)

即叙述由远到近,镜头景别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人们了解事物的心理重点和观察事物的视觉重点,将观众注意力逐渐从环境引向重点、兴趣点,顺序展开一个动作或事件过程。

这是一种符合人们感知事物习惯的平铺直叙的表述句型,因为我们对于事物的观察、体验通常都是遵循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由远到近,循序渐进的一般的规律。

对于动作连续来说,前进式的方式是先用全景建立动作的总体形态,再用中、近景来强调动作的细节和它实际的价值;

对于事件来说,先用全景建立总体的环境概貌,再用中、近景把注意力引向具体物体,突出细节。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逐步有层次地清楚地了解事实和事件的发展。比如,这么一条关于交通堵塞的新闻:

(1)远景,雪景中环线公路上远远望去如长龙般的车队;

(2)全景,车辆在极缓慢地挪动;

(3)中景,有辆车停在路中;警察正在疏导;

(4)近景,地面积雪,打滑的车轮;

(5)近景,小心翼翼的驾驶员。

这几个镜头先从总体形象上直接展示了大规模交通堵塞的新闻事实,然后,逐步递进地显示了车辆行驶缓慢,行车事故增多,交通警察在各主要路口指挥的现场状况,近景镜头进一步说明了交通滞缓的原因,整个报道的画面语言非常清楚,有点有面。前进式是叙事剪辑中最常见的表现最直接的句型。

(二) 后退式(悬念式)

叙述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到大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比前进式叙述更容易吸引人的变异方式,视觉刺激较强,悬念性强。

从剪辑形式看,一般用小景别强调兴趣点、精彩点或者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比如,

(1)特写,一只脚踢起足球;

(2)中景,一个队员倒踢飞来的足球;

(3)全景,一个队员带球过人;

(4)全景,对方队员倒地铲球,球飞出界外。

在这里,踢球特写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采用后退式,可以以有力的开始镜头将观众带入叙事氛围中,这一手段在电视片、广告片的编辑中被经常使用。

倒退式叙述还可以制造悬念,利用局部镜头的不明确性,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然后再出现整个环境,作为对悬念的解释。比如,

(1)特写:跑动中的马蹄;

(2)特写:滚动的马车轮(与马蹄同方向);

(3)中景:端坐在马车上的邮递员;

(4)大全景:一辆邮递马车驶近农庄的信箱前(电影《紫色》)。

这种倒退式的剪辑会使人产生疑问:是谁来了?他是谁?随着带有环境、关系的大景别镜头出现,疑问得到解释;相反,如果是前进式剪辑,人们可能直接一目了然地知道邮递员送信来了,而镜头(1)或(2)被置于最后,仅仅只是表示邮递马车的细节而已。

(三) 片断组合式(省略式)

将一个完整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片断组接在一起的叙述方式。比如,报道某国领导人来访在机场受欢迎的新闻:

(1)飞机降落;

(2)领导人走下飞机招手示意;

(3)迎接者;

(4)领导人同前来欢迎的人握手。

在这里,每个片断都是欢迎领导人来访这件事情的具有代表性和相关性的动作高潮,通过这些高潮部分的组合,观众建立起完整事件过程的印象。

片断组合式叙述并不侧重景别表现的意义,而是强调突出必备内容,省略不必要的中间过程,这是一种简洁的叙事方式。在电视创作中,很多时候,很难采用分镜头拍摄,利用动作片断叙事,也是比较常见的。

二、 复合的叙述形式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作为被剥离了众多影响因素后的最基础的蒙太奇句型出现的,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讲清楚的,用镜头叙事除了需要考虑景别的表意作用、动作的连贯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主要动作或事件与周围环境、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态本身所蕴涵的情绪、气氛也会对镜头结构产生影响。复合的叙述形式就是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实现立体、完整描述事件、叙述事实的目的。

我们可以先来看这么一个例子:从前有座山(远景),山上有座庙(全景),庙里有个老和尚(中景),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近景)。这是一个连环套故事的开始,就象前面例举的普希金的诗歌一样,是典型的前进式叙事方式。不过,落实到实际的画面叙事上就会添加一些内容:从前有座山,山上苍松翠柏,蜿蜒的山径时隐时现;山上有座庙,红墙灰瓦,门庭清冷,庙门的漆皮已经剥落;在香烟缭绕、光线昏暗的庙堂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小和尚正聚精会神地听。

这样的叙事已不是四个镜头的简单连接,而是在前进的思路中多种镜头的组合,其中有环境的渲染(诸如苍松翠柏等),有细节的描绘(如漆皮剥落),有人物关系的呼应(如小和尚聚精会神地听),而且,镜头发展在景别方式上呈现出跳跃式,即在有些环节点上出现了景别的重复、倒置,比如,"庙门落漆"是近景,而随后的"庙里有个老和尚"则是中景。但是,其建立在主干句型基础上的总体叙述思路仍然是前进式的。

可见,在叙事剪辑中,首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

1、 作为基础叙事形式,蒙太奇句型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变化,而应被视为是一种叙述思路;

2、 叙事的剪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个甚至几个简单句型基础上的复合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在确立了总体叙述思路的基础上,除了需要考虑动作发展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环境、人物、细节等关联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叙事段落的情绪气氛的表现,利用镜头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多人物关系的活动以及场面。

(一)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所谓主镜头,是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所谓关系镜头,是指用于交待人、物、环境相互关系的镜头。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镜头一般可细分为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

1、 插入镜头 与主镜头内容本身相关的镜头,它能够细致表现主镜头的相关细节。其作用大致有这几方面:

(1) 突出细部 比如,某人在写字,起身走到书架抽出一本书,这时插入手拿书的特写。这个插入镜头不仅使人注意了细部,也可以从书名中了解人物的文化修养、爱好等;

(2) 烘托气氛 通过插入镜头可以使原有场面气氛得到加强。如教师在课堂上课,插入不同的反映镜头,可以表现不同的气氛:插入学生认真听讲,表现严肃平静的气氛;插入学生私下涂鸦、犯困,气氛则变得沉闷。再比如,在表现一些大场面时,诸如足球比赛,游行活动,采用在主镜头中,不断插入鼓号、摇旗呐喊、观众欢呼等镜头,可以烘托热烈气氛。

(3) 丰富叙事 单纯依靠主镜头叙事,表意清楚,但是会显得单薄,插入相关的环境、人物关系镜头,加强了立体化表现的效果。比如,主镜头是一个人骑车上学,中间插入树影婆娑、车轮蹬得飞快等镜头,可以传达环境、季节、人物情绪等多方面信息。

此外,插入镜头还可以省略时间、掩盖声音接点。

2、 切出镜头 不是主镜头内容的一部分,只是有逻辑上联系的镜头,其基本表现如下:

(1) 表现两个视觉中心的关联。 比如,在纪录片《重返驼峰》的开场段落中,有这么一组镜头:A 特写:着军靴的脚并拢;B近景:扛枪的仪仗兵;C中景:陵园守卫岗前的仪仗兵 ;D全景:肃穆的烈士陵园;E远景:宁静的绿地、广场; F远景:清晨街景,远眺白宫; G 全景推中近景 墓地仪仗式。陵园清晨的仪仗式是主镜头,在这里编辑巧妙地利用画面造型、气氛、色调的形似,在晨钟声的衬托下,切出了广场、街景,两者关联丰厚了段落含义: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同时也丰富了画面表现力。

表达情绪的段落篇七
《6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9916.html

    【表达情绪的段落】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