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小人的诗句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一
《描写人物的诗句》

描写人物的诗句.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作者:李锦文 来源:中国诗歌网

一、古代的征人形象

《诗经》中的《东山》和《采薇》二首,反映了周朝初期为镇压国内的叛乱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征人们出生入死奋战沙场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民族主义的英雄气概。这二首诗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用征人自述的口吻,细致而深刻地描写了征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塑造了征人的英雄形象。

《东山》是《诗经?豳风》的一篇,反映了如下的一段历史:周朝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满。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勾结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诸部落发动了叛乱。周公带兵东征,打了三年仗,平定了叛乱,稳住了周朝的统治。

《东山》共有四章,写的都是归途,都是写征人在回乡途中的回忆和想像。每一章的开头都是:“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诗一开头就把主人公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冒雨回家”的归途之中,而且这种特定的环境贯穿在诗的始终,因而使得主人公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一章写征人在归途中回忆军旅生活的艰苦,并想像着回家以后恢复平民身份的喜悦: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来,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躅,蒸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征人来到东山戍守边疆已经很久了,从来没有回过家乡。现在退役回家去,不巧却碰上了蒙蒙细雨,泥湿路滑,不好行走。当时征人的心境是:由于镇压了叛乱,才赢得了和平与安定。这种和平与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梦寐以求的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此不管天上怎么下雨,不管行路怎么艰难,征人还是一个劲地走回家去。征人一边走路一边在想:还在东山没有动身以前,一听到要退役回家的消息,心里是何等的激动啊,禁不住面对西方,向着家乡而悲伤了。这是因为多年的愿望一旦要成为现实,却又觉得来得太突然了。究竟是喜还是悲?要回家了,却面对着西方而悲伤!当然,这种悲伤的心理不会持久,因为想到回家以后,恢复了平民身份,穿上普通人的服装,再也不过军旅生活了,心里终究是高兴的。回想三年来的军旅生活,那凄凉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晚上蜷曲着身子睡在兵车底下,就像桑间的野蚕蠕动着身子爬行一样。这幅西周初期社会的军旅生活图给人的印象是凄苦的,但是征人们却在这种凄苦的生活中拼命奋战,因此征人们的形象是高大而悲壮的。

第二章写征人想像着可能已经荒废了的家园: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由于多年战乱,家里音信杳无,也许家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他想像着家里的情景:蔓生的栝蒌已经伸延到屋檐边了,屋子里土蟞爬来爬去,蜘蛛在门口牵丝结网,住的地方已经成了野鹿活动的场所,到夜晚时时现出磷火的闪亮!这是一幅凄惨的图画,多么阴森,多么恐怖!难道还不可怕吗?但是,那是他的家乡啊,他还是想念着它。“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恰好表现了征人当时的心境:家乡越是阴森恐怖,越是想回家去看个究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章写征人想像着妻子的孤苦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在这里,征人的想像真像闪电一样,他想像着家乡的鹳鸟正在土堆上鸣叫,他的妻子触景生情,正在为他长期不归而唉声叹息。自从丈夫离家以后,家里繁重的劳动均落在她一个人身上,里里外外,劳苦奔波,到底何时才是一个尽头!他进一步想像,也许家里已经乱七八糟,可怜的妻子正在洒水清扫,堵塞鼠洞。她多么希望她的丈夫及早归来。这时候她的恼子里突然出现了一幅幻像,丈夫已经回到了她的身边。她真是又惊又喜,一头栽在他的怀里。突然她的眼光触到了那堆栗柴,看到了栗柴上面的匏瓜瓢。此时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匏瓜瓢啊匏瓜瓢,你是我们爱情的见证,自以丈夫离家以后,已经三年没有看到过他,匏瓜瓢放在栗柴上面也已经三年没有动用过它。我时时在思念着我的丈夫,一年又一年,已经整整三年了,音信杳无,望眼欲穿„„。现在好了,丈夫毕竟回来了,夫妻又团圆了„„。这是一幅幻像,这是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明写妻子,实际上还是写征人。征人的思想千头万绪,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思家的心情上涌来。

第四章写征人回忆新婚时的欢乐,同时担心着妻子的现况:

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思乡之情在折磨着他,也在激励着他尽快地赶回家去。此时征人的思想又回到了新婚的时候,多么美丽啊,黄莺飞翔时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妻子嫁给他时,骑着黄白相杂的毛色的马儿来到他家。当时她的母亲亲自给她结好佩巾的带子,结婚时举行了很多的礼仪。那时候她是多么美丽啊,可是现在呢?时间这么久了,她到底怎么样了?

这首诗给人展示了一幅幅的图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但是我认为最成功的是真实地刻画了征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是回忆和想像。这种想像是奇特的,闪电式的,跳跃式的。他时而想像着家乡已经是一片废墟,萧条冷落,阴森恐怖;时而想像着妻子正在唉声叹息,盼望着他及早归去,同时出现了一幅幻像:丈夫突然回到了她身边,情不可遏,悲喜交集;时而回忆起新婚时的幸福生活,与第一章回忆起艰苦的军旅生活形成对照;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中来,他离家这么久了,妻子历尽艰辛,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种想像是奇特的,对于表现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着特殊的意义。征人本来归家心切,可是实际上却没有到家,全篇集中笔墨描写他在归途中的心理活动。那么家中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心爱的妻子还像新婚时那样美吗?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像了。

《采薇》是《诗经?小雅》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活和反抗外族侵略的诗。如果说《东山》着重反映的是对艰苦的军旅生活的回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却没有正面描绘镇压叛乱的战争生活的图画,那么《采薇》却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有艰苦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也有抵抗外族侵略者的紧张的战斗生活的描绘。《采薇》在诗的结构上同《东山》有着不同的特点:《东山》对征人形象的刻画是通过描写他在回乡途中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采薇》一诗却按顺序写出了征人从出征到退役的全过程。诗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正如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诗人一下笔就把读者带进了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去。由于玁狁的入侵,征人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出征去前线。部队的生活是紧张的,简直没有一点休息的闲暇;部队的生活又是凄苦的,连肚子都填不饱,还得靠采薇菜来过日子。因此征人一边采着薇菜,一边想着要回家去。回去吧,回去吧!一年的时光又快要过完了。虽说有家室,却又像没有家室一样,分隔千里,两地相思。是谁造成过种情况的呢?是玁狁,即那些入侵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薇菜长得很柔嫩了,比起原先刚刚发芽的时候去采要强得多了。但是征人却并不见有高兴的神情。由于“回家去”的思想在折磨着他,痛苦的心境如火如燎。可是征人越是思家心切,戍守的阵地却越是变换频繁,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处所,也没有一个能为自己回家去探问情况的“使者”。由此可见,征人的心里是何等的着急。可心里越是着急,越是感到又饥又渴。人们不禁担心,这样的军队能否抵抗得了那些凶猛的入侵者?

生活还是这样艰苦,薇菜还得采了又采。此时薇菜已经老而坚硬了,原来艰苦的日子在饥渴中熬过,不知不觉已到了号称小阳春的十月。可是兵役却还没有止息,简直没有休息的闲暇。征人心里非常痛苦,自从服役以来,哪曾有过什么人来慰问一声!征人愤怒的心境再也按捺不住,不禁大声责问那些统治者,你们只知道无休止地叫人们服役,可曾管过人们的死活?

以上三章写出了征人在部队的艰苦生活,以及征人对统治者不管人民死活的愤慨之情。

第四、五章,写征人紧张的备战和战斗历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蒙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那盛开的鲜花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那高大的兵车是谁所乘?是将帅所乘。在这样的比兴以后,接着写征人将那四匹高大的雄马驾上兵车,准备出征。读到这里,人们不再担心,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当外族侵略者踏入我们的国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能够奋起抵抗的。不是吗?请听一听征人的回答吧:在边地怎能图安居呢?往往一个月就要出征多次。 驾上那四匹雄马,四匹雄马威武雄壮。将军站在兵车上指挥作战,战士们在兵车的掩护下冲锋向前。看吧,四匹雄马训练有素,行进得整整齐齐,多么威严!战士们佩着鱼皮做的箭袋,拿着象牙装饰的弓弭,向敌人射出了一支支利箭„„战斗结束了也不卸甲,仍在日夜守卫和警戒。因为玁狁不甘心失败,总想卷土重来,军情非常危急!

读了这两章,我们才真正认识了征人,在打击外族侵略者的时候,才显出了征人的本色。

最后一章直接描写征人在归途中的心理活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征人在归途中回想起当初离别家乡去出征的时候正是春天,青青的杨柳依依相送。现在退役回家正是冬天,大雪纷飞,北风凛洌。征人就是这样一边走着,一边想着,心里越想越激动,路也越走越慢了,口里又渴,肚子又饥,满心伤感满腔悲:对于我这种悲哀的心境,又有谁能够体会呢?这一章的开头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作了对比描写,既写出了春天和冬天的时令特点,又推进了征人回家的急切心情。由于这几句诗既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客观景物,又衬托了征人的主观心情(如用“杨柳依依”衬托离家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用“雨雪霏霏”衬托归家时的悲哀心境。)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而被推为千古名句,世代传诵。晋朝的谢玄甚至说它是三百篇中最好的诗。

从全诗看来,我认为,对征人的形象描写是有其特色的,它不是简单地给人物贴上标签,而是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他的复杂细致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当外族入侵的时候,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离乡背井,奔赴前线;但他又忍受不了部队那种艰苦的生活,在采薇的时候,他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总想要回家去;对于统治者只知道叫人民无休止地服役却不管人民的死活,表现了极度的不满;但是一旦进入紧张的备战和战斗的时候,他却忘记了一切,只知道奋勇杀敌,冲锋向前,甚至战斗结束了也不卸甲,仍在日夜守卫和警戒。由于前线将士的奋勇杀敌,玁狁入侵者被赶出去了,征人们也退役了。在归途中他又饥又渴,思绪万千,不禁悲从中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战士们出生入死,奋战沙场,可统治者又给了他们什么报偿呢?难怪征人要沉痛地喊出:对于我这种悲哀的心境,又有谁能够体会呢?因此我认为,征人的形象是逼真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他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土;他对统治者不满,对外族侵略者更加愤恨,他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总想要回家去;但是一旦进入紧张的战斗,他却忘记了一切,显出了征人的本色,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的形象是真实而感人的。这首诗既有心理描写,也有行

动描写,但主要的还是心理描写,即如前面五章,在具体描写征人采薇菜的过程以及备战和战斗的过程时,也还是突出地描写了征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如对回家的渴望,对统治者的怨恨,对敌人的仇恨与拼杀,以及强烈的敌情观念,无一不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本主题由 System 于 2010-8-13 12:18 审核通过收藏 分享

金府乡宴周年庆典 真情一片 好礼相送 :满200《灾难救助大全》免费领

沫若使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沫若使者 当前在线

UID204732 帖子1421 主题862 精华13 积分12464 交子10113 贯 威望51 点 阅读权限30 性别男 在线时间350 小时 注册时间2005-9-11 最后登录2010-12-3

大司马

帖子1421 积分12464 交子10113 贯 威望51 点 注册时间2005-9-11 沙发 发表于 2010-8-13 12:27 | 只看该作者

二、为国捐躯的战士

屈原《九歌》中的《国殇》,以及汉乐府民歌的《战城南》都直接描写了为国捐躯的战士形象。

《国殇》是一首祭歌,是祭奠为国战死者的乐歌,诗中塑造了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并极力进行了讴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猎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以上第一段,写残酷的战斗和我军的阵亡:战士们手里拿着吴国出产的戈戟,身上披着犀牛皮做的铠甲,兵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遮蔽了阳光,敌人蜂拥而来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箭头交错落下,战士们争先恐后冲锋向前。敌人侵犯了我方的阵地,践踏了我军的行列,兵车左侧的马被杀死,右侧的马被砍伤。两个车轮被陷在地下,四匹驾车的马也被绊住,但是战士们毫不退缩,拿起鼓槌来击响战鼓。太阳已落,天色晚了,神灵都发怒了,经过残酷的战斗以后,我方死伤殆尽,尸体抛弃在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以上为第二段,着重表现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境界:战士们抱着一去不返的必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二
《古诗鉴赏常用语》

古诗鉴赏常用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闺怨诗: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

(二)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自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凤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诗歌情感

惜别之情、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

(四)诗歌语言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五)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

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特点:先景后情、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主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4、写作技巧: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六)艺术风格

1、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代表作家所形成的独特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3、不同类的诗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七)评价主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等。

(八)常见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音乐曲调等。

1、树木类:

“柳”的特定意象

一是抒写离愁别恨。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对于弱者而言,杨柳的这种抗争很有效,很有启迪意义。 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写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

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凄苦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2、花草类: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杨花:流散(漂泊)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子规鸟即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鹧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已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另外,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古诗常写(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猿猴:哀伤、凄厉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飘泊

5、音乐曲调类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三
《关于君子的古文句子》

<论语>中带有"君子"的语句

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坦荡荡,泰而不骄

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长戚戚,骄而不泰

君子怀德,怀刑,喻於义,求诸己,成人之美

小人怀土,怀惠,喻於利,求诸人,成人之恶

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不器.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君子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贞而不谅.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矜而不争.众而不党.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回答者:csx003 - 初入江湖 三级 12-15 19:5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无名的大智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5 19:56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馋言败坏君子,冷箭射死英雄。

明·洪自诚: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恒无鱼。故君子当年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恃好洁独行之操

明·冯梦龙: 观棋不语真君子。

三国志: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宋·林逋: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居高善下真君子,将有视无大丈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明·洪自诚: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君子不念旧恶。

君子不羞当面。

汉·韩婴: 君子不以私害公。

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恶。

礼记: 君子诚之为贵。

汉·刘向: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斗智不斗力。

明·薛萱: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清·王夫之: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史记》: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荀子》: 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礼记: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唐·孟郊: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左传》: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宋·朱熹: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论语: 君子忧道不忧贫。

《庄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论述了很多。现摘录几段如下:

1、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

——君子表现出强大,绝对不可能死去;小人表现出强大,对他的刑罚杀戮就会接连不断地到来。

2、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不多考虑自己,为别人却不吝啬力量,这就是君子。

3、毁人之善以为辨,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诋毁别人的优点,认为自己有辩才;狡猾奸诈耍小聪明,认为自己有智慧;为别人的过失而感到庆幸;耻于学问又看不起能力不如己者;这,就是小人。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靠舌头来发言:

5、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君子修养行道,在没有达到目的时候,为那样一种美好的意境而感互Jj快乐;达到目的以后,又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快乐。所以始终感到欢乐,没有一日忧愁。小人却不这样,没有实现心中所想,生怕最终得不到;已经实现了,又怕失去。所以终身忧虑,没有一日快乐。

6、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

——君子奏乐放歌,是为了增强修养,不骄横自满;小人喜好歌乐,是为了自造声势,以壮胆呈能。

7、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君子有些事情做不到,其实是不去干那些别人忍不住想干的事情,从而让人敬畏;小人有些事情办不到,却不相信别人能办到;君子使他人的才能得以施展;小人压制别人想自己取胜。

***********************************************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有成人之美

君子坦荡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不器

君子食无求饱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求诸己

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喻于义

君子慎其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四
《描写朋友的诗句》

描写朋友 的诗句和句子

1.、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一人知已足平生(清·赵翼)

●壮心剖出酬知已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

●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志为友〈说文〉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

●同道者相爱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虎豹欢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

●观其外知其内,观其友知其人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东西越新越好,友谊愈老愈好(土耳其)

●甘蔗从顶往下越吃越甜,友谊的时间越长越诚挚(维吾尔族)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维吾尔族)

●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维吾尔族)

●情深恭敬少,知已笑谈多

●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

●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印度)

●朋友之间的意见,不要留到第二天(非洲)

●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非洲)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英国)

●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英国)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柯尔克孜族)

●友谊中的小争吵如在食物中加些胡椒粉一样好(匈牙利)

●拄棍要拄长的,找伴要找强的

●交朋友必择胜已者(宋·何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蒙古族)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杜甫)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

●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清·汤斌)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清·魏源)

●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

●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

●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五
《白居易诗歌中的小人物)》

《缚戎人》:诗中的悲剧故事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

自云乡管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更恐年衰归不得。

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读历史,无论是朝代史,还是地方史。都孜孜于“国族神话”的构建。中心从来都是那些处于权力中枢的政教人物。汉文史,是皇帝权臣。藏文史,是高僧大德。都难见到小人物的身影。历史书中,几乎不见对于他们在时代迁递中的命运与感受。

这时,我们得感谢文学,留给一些彼时彼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零星写照。在武威文庙,购得小书一本。武威县志力编于1985年的《古诗话凉州》。辑录各代诗人咏凉州的诗。印数两万。二十多年了,卖的还是当年那一版。也就是说,一年平均没有卖出一千册。回到旅馆,晚餐喝了当地的武酒。带着酒意坐在灯下,翻开新到手的书,却不是闲适诗文。白居易的《缚戎人》。白居易的诗常见,这首诗不首见。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被绑起来的戎人,今天所说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吐蕃人,被押入了陕西,当时唐帝国都城长安。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可知那时对异族的俘虏也不一味杀头了事。诗还有注,说明书编得认真仔细,引的是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元稹的话:“近制西边每擒边囚,例皆传置南方,不加剿戮。”近制,那就是说,远制是要戮的。

当然,这传置不是今天安置水库移民,情形自然颇为悲惨的:“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一日驿。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歌中是故事,比夜更悲苦的故事。“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上层的人比谁钱多权重,下层民众,是看谁受的苦稍少一点。

一个无名氏的故事开始了。

“自云乡贯本凉原。”讲故事的是凉原人,也就是凉州乡下人的意思吧。也是这本书要收这首诗的原因吧。“大历年中没落蕃。”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穿皮袍系牛羊毛绳作腰带,虽是被“遣”入乡随俗,也是入乡随了俗。“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严酷野蛮的时代,偶也见文明闪光,准许一个异族人在大年初一穿上本族的服装,行自己的礼仪。只要行着母族文化礼仪时,还悄悄垂泪,那么,这个人的心就未被征服。白居易还见过别的从吐蕃逃归的人,这见于他在本诗的自注:“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已经有了吐蕃人的妻子,还和她生了子息,也阻止不了他“密定归乡计”。“暗思幸有残筋骨,更恐年衰归不得。蕃堠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惊藏青冢塞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忽闻汉军鼙鼓声,路旁走出再拜迎。”哦,可怜人终于见到自己人了。可是,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史载,唐代在边境设有守捉使,捉生将,遇人有疑,便捉之,叫捉生。

在汉人眼中,不管他会不会讲汉语,他就是一个吐蕃人了。结果自然与其它吐蕃俘虏一样:“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废弃捐。没蕃被弃思汉土,归汉被囚成蕃虏。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为一处苦。”对普通人来说,族与国都不可靠时,就只好“仰诉天”了。

“缚戎人,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多,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读完此诗,久久不能掩卷,想国族冲突下,该有多少普通人的命运如此悲惨,但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写法,将这些个人充满悲剧感的故事,从来略过不看。今天,国,族,或者文化的论调被高谈,日甚一日,越是这种时候,应该越意识到,人,加上一个字民,就会成为一个面目不清的集合体,被作为牺牲,或者必须的代价,被鼓动,被奉献,然后,被遗忘,被弃捐。

类似写大时代中族与国冲突下小人物“转若飘蓬“之命运的,同书中,白氏还有一首《西凉伎》,也可一读。

其实,民太被忽视,国与族也就难保了。所谓朝代更替,提供的都是这样的教训,却又从来未被新的统治者真正吸取。为写此文,查阅藏文史料,从《汉藏史集》中得到一则材料,说元灭于宋的原因之一,其解释更是完全堕入佛教的因果报应。也抄在这里罢。

“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

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的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去查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

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解释历史的固定套路。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有着自己熟用的方法。这位法名合尊的人,就是南宋降元的皇帝。蒙古人先封他为王,但不放心,就将其发往西藏萨迦地方,也就是前文萨班所来的地方出家为僧。这位前皇帝可能真的做了顺民,便潜心修行,身边有了很多信徒。元朝皇帝不放心,将他迁到凉州。仍然不放心,找借口把他杀掉了事。这也是丝绸之路不再繁荣后,发生在武威的值得一说的故事了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六
《古诗》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

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在诗词中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如何鉴赏古诗?

要点: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三、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

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依据,而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则是艺术形象的主观因素。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诗人必须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即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四、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

2、引用神话故事。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一般用来讽今。

4、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五、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违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

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4、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四句全是写景,如果说有君子、小人之寄托的话,那是穿凿,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的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六、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古人对含蓄之美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1、化景物为情思。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也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

乡思离情。

2、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3、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流露深情。比如上面提到的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二句交待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子幽避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价寂寞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想自己则早已红颜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说说玄宗遗事又别无话题,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绝句内涵如此丰富,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容斋随笔》)

4、从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写到精采处,往往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里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处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以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特别是后两句,如此贴切自然,确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

5、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6、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7、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刚开了头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

描述小人的诗句篇七
《关于君子句子》

关于君子的句子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

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90250.html

    上一篇:星子话骂人

    下一篇:消处分申请书

    【描述小人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