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活着有感1000字

| 会计继续教育 |

【www.guakaob.com--会计继续教育】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一
《读《活着》有感1000字》

读《活着》有感1000字

读《活着》有感1000字

第一次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还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说是它打开了我的读书启蒙的大门,当时由它给我的震撼现在还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触及生活本质,久久不能忘怀。每每别人问我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时,我都会不叫思索的说是《活着》。

它语言很平实,可以说是有些词句会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份'粗俗'让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书的思想会平缓的向你娓娓道来。它主要讲诉了地主少爷福贵崎岖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大少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妻子、儿女、孙子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黄牛,艰难孤单的活在世上。

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当福贵败光了家业,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是那么的不敢相信,那么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确实厌恶至极,他后悔啊;还有当家珍病重,在床上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们',多么朴实的词句,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当时的福贵肯定也是内心在煎熬,他多么不想要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发生在福贵身上的崎岖人生好像是自己在亲生经历一样,太大的冲击,多大的磨难,最后感受到生命其实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这世上安静的活着。

这次通过'书香中交'的活动,让我重温了这本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人为什么活着?',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绝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父母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村进城市的一代,家庭条件都不好,当时他们结婚还是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元办的婚礼,结完婚外债累累,当时也没有新房,还住在我外婆家,我妈妈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坐在床上哭,我爸爸则坐在门口抽着烟,'有我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这是当时我爸爸对妈妈和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说的话。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他们当时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价烟就已经很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和爱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过日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资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吗?我觉得没有,相反会觉得没有以前开心。手机微信、电脑网络基本覆盖了人的生活,'自闭症'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间独自对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难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毫无以前大家谈天说地的畅快感觉。

大家现在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风味都可以购买得到,让人真正喜欢的却很少,我现在觉得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让人留恋,还有娃娃头冰淇淋能在回忆中勾起我的味蕾。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人自身的问题,富足的物资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也会将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会膨胀人的欲望,幸福感总在上方,无法触及。

人生有苦难,才有了去感受幸福的体验。人的幸福从对比中得到,学会感恩的生活,

珍惜身边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可就是暂时的苦难也会是你寻找幸福的过河石。活在当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

作者:洞庭湖大桥A2标 肖捷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二
《活着观后感1000字_课外知识_三联_20141206_171059》

上个月我看了《活着》这部电影,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80年后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文革。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是应该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如今,中国的很多农民每年都要为了生计从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微的收入,他们骨子里的品质让他们无怨无悔。面对困难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才是真的勇士。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它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对于“福贵”这样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就是生命意义所在,那么,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美好,并不像某些歌曲所颂扬的那般幸福,他们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快乐,而广大农民却是很艰难的。现在的“三农”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我想,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这个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2003年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8的冰冻灾害,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了活着的艰难,

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载的压力与顾虑是很大的。《活着》当中的余杰、何清涟,是他们让我们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即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人生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也许是终生受益吧。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三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多高尚的作品。

《活着》,作者余华,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是《十七岁的单车》,别人都说他写的好,我却没怎么领会出来,不过《活着》,写得人物、语言都很成功。高尚的作品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历史。这样的作品读起来觉得真,觉得沉重,能传的长久。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叫富贵,文章主要写他从富贵到贫穷,再到一无所有的过程,笔调充满戏谑,自嘲,让原本不怎么惹人眼球的内容,读起来爱不释手,这是在归功于作者自己,是他告诉我们这样一段人生,是他告诉我们生活的一些真谛。有钱的富贵有个贤惠的老婆,一个闺女,一个儿子,这本应会是个富足的一家,可赌害了他们,也救了他们。可自此以后,富贵的好运随着他的赌运一样,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儿子输血被抽死了,女儿是个哑巴,结婚以后生个孩子叫苦根,难产死了,苦根爸爸二喜,在一次搬运中被砸身亡,苦根也在八九岁掉池塘淹死了。家珍说,富贵啊,我也算对得起你了,孩子们我已经尽心了,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嫁给你。读完这句话,我想哭,这样的老婆,可遇不可求,这样的人生,我不会有富贵一样的乐观,房子的问题,养老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是个考虑勇气的问题,是个充满智慧的问题。我能处理好吗,我能问心无愧吗,我能含笑九泉吗?我感到深深压力,我感到我的智慧还很缺乏,我感觉能做的还有很多。

活着是一个现实的话题,活着就是一部奋斗史,一部攀登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勇敢的活着,要有目标的活着,要有原则的活着。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四
《观《活着》有感》

观《活着》有感

最近观看了老师播放的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变而来的,小说我没看过,据说让人感到很沉重,不过通过这部电影,已经足以感到心头的份量了。

福贵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洒脱的,也是可以逆来顺受的。做为主角,别人可以死,他必须要活,为了活着他就不得不承受命运给他的苦难和遭遇。福贵拿自己当牛,从他的承受能力来说,他也确实堪比头牛,压不垮。但是牛的结局是注定悲剧的,因为牛不能反抗命运;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就没有写下结局,就单从“活着”的理念开始故事,到讲述故事,最后结束故事。

活着即是主题,就不能讲死去,但也不是不能讲死,而是用别人的死来反应主角的活。 福贵是一个纨绔子弟开始,含着银勺子出生,吃喝嫖赌都行,典型的阔少爷形象。既可以说传承了他爹的习性,也可以说传承了广大少爷的秉性。但是当他遭龙二算计后,输光了家产,他清醒了,到了这里也端倪的反应活着的内涵。不然福贵是可以设定他想不开而去死的;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福贵继续落魄。家产没了,他爹死了,又被抓了壮丁,遭遇战争;眼看解放了,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已病死了,女儿也因病聋哑。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描述活着的艰难了,但是苦难并没有结束,而是接踵而来。

玉珍得了不治之症;有庆在一次献血献出了生命;凤霞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嫁给了“偏头”二喜,却生下儿子苦根后大出血死了;二喜也随后出了事故离开人世;苦根眼看是独苗了,是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命运还是无情的把他带走;终于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活着。

这里面最苦当然是福贵,但是他没有哭,而是用笑来迎接痛楚。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对当时社会嘲讽的片段。首先,影片从一个小人物的身上客观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尤其以解放以后为主。重点突出了50年代的大跃进和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代特征。影片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先是小儿子,为了去学校参加炼钢的学习,在几天没合眼的情况下,被区长的车给撞死了,反映出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为了10年赶超英国,15年赶超美国,制定出的种种不符合国情的国家政策,连小学生都要学习如何炼钢,真是何等的荒唐。另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当权,给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都扣上了所谓的“走资派”的帽子,医院妇产科的教授也难逃一劫,正当福贵的女儿在生完孩子的那一刻,由于大量出血,而负责接生的都是刚毕业的护士,而此时教授也因为三天没吃饭,一下子吃了7个馒头窒息而无法动弹,最后,又只能是悲剧收场,福贵与家珍的最后一个女儿也悄然离去。其次我觉得这电影也很出色,出色之处首先是它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过去某段时间,中国一般平民生存的真相是:在煎熬中苟活。富贵败家的时候虽然活的荒唐,还能多少把握自己的命运,后来富贵虽然活着,但是他不过是在煎熬中苟活,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活着。他曾经也

有过希翼,甚至他一直是抱着卑微的希望——苟活,但即便是最卑微的希望也时刻经受着考验,他必须为了苟活忍受煎熬、低声下气、付出自我意志。其次,用电影语言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传达导演不可言说、欲为人知的痛苦思考,电影《活着》在这方面所达到的境界之高,我以前很少领略过特别是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非常精彩。

纵观整部电影,情节起起伏伏,跌跌落落,死的人早已经消失无踪了,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承受活着时的所以痛苦。没有办法,如同待宰的老牛只能眼泪汪汪,然而福贵洒脱和顺受的性格,没有让自己眼泪汪汪终日叹息,而是如洞察人生,买下老牛,和它为伴当牛如己了。我认识到:活着的意义在此无限放大,他用福贵告诉人们,不管你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悲秋伤春,要坚强乐观开朗的活着。相信现实中比福贵更惨的绝没有,但我们可以拿他做面镜子,遭遇苦恼时就告诉自己:活下去,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五
《看《活着》有感》

《活着》——活着真好

《活着》这本书完全是意料之外走进我视野的。本是想看看关于辛亥革命的几本书的,但迟迟未动手。几星期前在毛概课上,老师放映了《活着》这部电影。起先对于这种年代较老的影片我是没什么兴趣的。只是在看到开头福贵嗜赌又好吃懒做,签下一笔笔欠条时,我便知道即将到来的落魄。或许是抱着想要求证的心态,便就这样看了下去。这一看,却也被福贵这一生的坎坷与无奈所牵引了„„

影片中的《活着》,依托了中国近代跌宕的历史,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险象丛生的命运经历——从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再到侥幸存世;从儿子夭折时的恸哭悲愤到女儿最后无声逝世时的无奈接受;从最初的喧嚣吵闹,与人必争到最后的平静孤寂、无语凝噎„„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年龄的老去,主人公富贵在对待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时,那种情感,态度的转变却也真正地感染着我。

在看这影片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活着》这样一部作品的存在。可过后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如此有名的电影,而它的原著余华写的《活着》更是一部轰动之作。于是,我怀着崇敬却也好奇的心态翻开了原著。

在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活着》却使人看后要轻松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福贵儿子有庆的死。在电影中,有庆是因为大炼钢

太困了在墙角睡着时,被区长的汽车倒车撞到砖墙给砸死了。而小说中,有庆却是因为给县长产后大出血的老婆献血而生生给抽死的。有庆,多么懂事能干又活泼可爱的一个男孩,却死于一种社会的荒唐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外,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啊。看到这,整颗心都纠在一起了。仿佛在看着鲁迅笔下那些如捧至宝般捧着带血馒头的人般。叹息,恼怒。

其实,心中还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想找出一段比福贵还惨的人生经历也真不容易。从当地一个显赫有钱的家庭到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左右。福贵的父亲这样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啦。”鸡没有了,福贵却发现了亲情的可贵。看着福贵的一生,起初我只能用“倒霉”这个词来形容,可后来才惊叹于福贵逆境中活着的信仰。亲人一个个的,因各种在现在看来可谓“离奇”的死法离开了他。福贵给老老少少五口人送了终,苦笑之余,他选择了继续生存。是什么让福贵如此顽强地活着?其实老实说我还没太想明白。

按说现在我们过的日子不知道比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好上多少倍了,可人心却脆弱了很多。福贵的命苦到了那种地步,他经历了丧亲之痛,穷困,战乱,饥饿,几乎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让他一个人给赶上了,可他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晚年的时候,他选

择了与一头老牛为伴。从前在他手里丢了鸡,现在结束的是一头牛。没有大富大贵,光宗耀祖,福贵却书写了自己的传奇。福贵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我相信他所经历的一生一定是存在过的历史。看历史,就是要通过一个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够看明白。 作者余华在自序中这样写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电影,都是源于生活,也放大了生活。就像《活着》也放大了活着般。活着真好,这就是生活。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六
《活着读后感2000字》

活着读后感2000字(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刚看《活着》,看到的是只是对福贵的悲苦感到同情,对命运的作弄感到不平。现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经历,再去回顾这本书时,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经大为不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甚至会有倾羡福贵之意,他经历了年少轻狂,看过了世间疾苦,走过了战火纷飞,越过了高山流水。

起初我并不赞同,觉得人是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标而活着。而这样单纯的为"活"而活则会使生命显得空洞乏味。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那些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人们,那些像福贵一样贫苦而命运坎坷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有间屋子可以住。像曾经有个记者采访的放牛娃一样,放牛为了赚钱,赚钱盖房子,盖房子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这样的活着我不理解,虽然不能否认,但是却无法容忍在命运枷锁下为农奴的活着。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从来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复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转。

可是,蓦然回首,是我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抬狭隘了。所有在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最好阐释,是生命完整的鲜活体现,不是单单的物质的活着,这才是福贵的活着。我们在世间行走,为了生存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为了理想而活着。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我们行走于世间—活着。

福贵的命运多舛让每个人揪心,读他的故事,会心痛,会悲伤,会温暖,会坚强,会愤怒,也会安宁。

身为富家子弟,有着"福贵"的响亮名字,却因嗜赌成性,倾其家荡其产,老父亲因此成了第一个离开福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福贵也顿悟了,决心踏实做人,改头换面。于是离家的妻子带着新生的小儿子回家和他团了圆。日子苦、穷,可福贵的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残破的家开始有了生气,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福贵被抓去充了军。一去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讯全无。而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的福贵,带着能活着就是万幸的乐观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难以言喻,母亲的离开却又让福贵无比心痛。"但活着比什么都好,能活着就行。"朴实无华的一家四口人开始了新时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贫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简单满足。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儿子有庆因不负责的护士抽血过多而忘。这次,幼小的生命离开了福贵。一家人心痛着,悲伤着,可时代依旧在头也不回得前进,日子也一

如既往的继续走,幸好还有凤霞在。可凤霞呢,在家珍福贵为凤霞怀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又给了福贵一个晴天霹雳,带走了他唯一的女儿。凤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几年后工伤致死。自始至终陪伴福贵的家珍也带着病离开了世界。只剩下凤霞的儿子苦根。日子还是艰苦,但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让福贵还有个依托。最残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离开了福贵。

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福贵,可福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难想象福贵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的。《活着》也许只写了一个命运悲苦的故事,一个人苦难的一生。但却格外有力量。因为活着远不止这些。 福贵是坚强的。一个单纯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这一生最好的陪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代表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所有词语中,活着这个词,或许就是本身最好的解释。福贵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福贵像"活着"一样从未放弃的东西。无论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战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女活生生的笑容化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恋,福贵都未曾放弃活着。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足够支撑着他继续生活。

父母离开了,还有家珍和孩子,他们需要福贵;有庆和凤霞走了,还有家珍和苦根,他们需要福贵;家珍和苦根也走了,福贵还有什么,还有谁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离不弃的命运了,让他又爱又恨,鼓励他却也夺走了他的幸福的命运。就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亲人在的时候,福贵活着,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带来希望,所有人离开后,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带去慰藉。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亲情,将会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会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滞不前;有的人,会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勇往直前。福贵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经陪伴着福贵一同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亲人,那些在最绝望时的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承受着苦难却依旧选择坚强的心,都化为一股坚韧的信仰,让福贵能在命运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福贵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远去。

活着,为了希望,为了坚强,为了命运的抗争,为了对生命的执着,为了对至亲不离弃的爱,为了活着。这是我们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难与辉煌,对生命的乐观。

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梦想,活着,才有幸福。

看活着有感1000字篇七
《读活着有感1500字》

读活着有感1500字

活着

——读《活着》有感

田昭国

对《活着》的兴趣,来自于张艺谋的同名电影,张大导演的电影拍得很好,把历史、人性等很多东西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完后让人直觉得心里头五味杂陈。后来想着借读原著的机会完善对电影的认识,也了解一下那段现代史,于是读了书。

《活着》是一部中篇小说,所以读完原著的时间不比看完电影多多久,可能这也跟看过电影有一定关系。总之,无论是更黑暗的原著,还是让人同样觉得伤心的电影,《活着》的表现艺术都会让人不自觉地想问一个问题:人生在世,到底什么比较重要?其实我觉得,在大多数平凡人的心中,寿命的延长,也就是活着,是最重要的。在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很多事物就显得不堪一击。例如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里有这样的一段,女主角在朝鲜占领了家乡后,为了家人的生计,加入了共产党,等韩国反攻过来,开始政治审查时,她受到调查,她就说:'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我这么做只是为了活下来。'这句话必定会在观众心中产生疑惑,为了活下去就可以不要信仰,不择手段吗?其实,涉及到人性本质的东西总是难以解释,信仰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对于信仰,就像一个人对你宣传他的想法一样,你可能认可,也可能不认可,但是如果不考虑其他你自己认可的更重要的东西,大多数人会认为个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信仰,也许追溯到根本,就是活着的信念。

《活着》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相近的地方,福贵和妻子,有一个相同的想法,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其实,福贵这一生,真的是起起伏伏,波澜不断,但是他一直惦记着家中妻儿和老娘,就想方设法活下去。最开始他把祖传的家产赌光了,就脱下绸缎衣服,租地学耕种来生活;被国民党抓去,在枪林弹雨中想法子活下来;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身边天翻地覆,都没让他丢失活着的希望。但正是这样历经沧桑的人,命运还不断地打磨他的意志:他唯一的儿子很小就出事故死了,机灵的女儿生病后成了哑巴,嫁人后也难产死了,外孙慢慢长大,女婿却在工作过程中出事故死了,不久,体弱多病的老伴也离他而去,但他想着还有外孙作伴,即使慢慢老了也不断努力地让自己和外孙活下去,但是最后>戏剧性也很悲剧的是,在饥饿年代,外孙因为一次吃太多豆子撑死了。>故事读到这儿时,你也许会怪罪作者实在太狠心,把现实描绘得如此残酷,但是这只是他客观记录的、暮年的福贵给他娓娓道来的真实事件。我们要埋怨,也只能埋怨命运的无情。但同时我们也要敬畏福贵永不妥协的生的意愿,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后,他买了一条将要被宰杀的老牛相依为命,每天对着老牛喊着家人的名字,仍然努力地活着。

活着是幸福的,不管这个人经历了多少苦难,这是福贵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社会的我们当中很多人需要学习的。伴随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社会上的自杀事件越来越多,甚至一度涉及到中小学生,很多人因为一些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的挫折心灰意冷,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显得多么草率和愚蠢。其实想开了,有的事根本就不是事。国产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身处艾滋病村的马深义,家里除了大女儿,自己、妻子、二女儿和小儿子均患有艾滋病,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发病、死去,一个人承担照顾三个孩子的繁忙和死的压迫,精神压力巨大,但却没有选择死而一了百了,因为他还有对仍存的孩子的牵挂,他就要不懈地为活着做着努力。古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感觉走到了困境里,退一步出来一看,就海阔天空了。在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我们更

应该客观冷静地寻找出路而非把自己越栓越紧,一切都会过去,而只有人还在,问题才能解决。

'当你抱怨自己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却根本没有脚。'生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是远远胜于其他的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打开心胸面对生活吧,让我们一起用力地握紧手中的时光,珍惜甜蜜的快乐,正视短暂的不如意,感恩于获得,幸福地活着。

作者:田昭国 >会计学院 注会13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90733.html

    【看活着有感1000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