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的意思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设问类型影响意义类
设问的意思(一)

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

答题模板——第一大类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可从三个小方面分析。(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

第二大类——意义类设问: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

2.“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

3.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

举例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西欧和对亚非拉两个角度展开,既要考虑其建设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影响。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网友爆料称,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元为侵华日军满洲开拓团死者树碑,1500万为开拓团拍电视剧立传,规定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不服从的要罚5000元,不给工商执照。此事一经在网上曝光,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后经核实,当地确实建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等两座碑。对此,更多的国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当地不应立此碑,有伤民族感情……昨天下午(2011年8月3日)3点30分左右,一条微博称,前天,“湘军五百”等5名男子从北京出发,于昨天到达黑龙江方正县,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砸毁。

——摘自凤凰网资讯《黑龙江方正县为“侵华日军”碑》

(1)材料中的“侵华日军满洲开拓团”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以及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上述材料展示的矛盾焦点是什么?如果你是该事件的特约评论员,你对此事件将做出怎样的评论?

关键信息:侵华日军 满洲 立碑

解题方法:第(1)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与日军侵略东北相关的重要事件为九一八事变;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答题模板,注意答题方向是对中国方面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角度回答。

第(2)问,“矛盾焦点”结合材料不难作答,即如何看待历史问题;第二小问的“评价”注意要站在民族立场和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体现理性和客观的分析思路。

答案 (1)事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影响:长期战争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被迫中断,大量中国人民遭受杀戮、奴役,流离失所,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焦点:如何看待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评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肩负起了抵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的艰巨任务,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同时,我们也强调,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是友好的,我们反对的是发动战争的法西斯政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历史,为维护和平而做出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如何面对新情景、新材料的综合性试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或某一视角学习历史的,而这些知识反映在试题中往往以新的面目出现。如试题中从未见过的图表信息、文字材料、史学观点等。这些状况有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但实际上此类试题都体现着一个典型原则——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或材料中。

这一考查趋势体现了高考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变的能力等。因此面对这类新情景、新材料试题,我们只要找到材料图文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或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如调研1,找准答题方向,进行针对性思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忆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这一大好变化的源头。人不分贵贱,通过大家长期持续的辛勤奋斗,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物、土地、道路甚至居民的行为举止(个别不雅的例外),这一切都引起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注意和惊羡。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2)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的福音,也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是灾难,对此你如何评价? 关键信息:材料一 工业革命 焕然一新

材料二 享乐主义 贫困 自暴自弃

解题方法: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该题共两问,分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对其的评价。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一反映了工业革命有利于社会进步、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联系的加强等;材料二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

第三步,套用“答题模板”。 此类对事件影响的分析应注意全面性,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着手。评价在第(1)问的基础上回答。

【设问的意思】

答案:(1)积极影响: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负面影响:传统价值观被质疑,出现了信仰危机;享乐主义盛行;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2)评价: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选择影响类设问的答题语句和句式?

一般来说,影响类试题的答语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褒贬立场。如对积极影响类试题的回答,在语句和句式上一般选择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了……”“赢得了……”“促进了……”“推动了……”“打击了……”“动摇了……”等,这些句式能够给人一种肯定、赞扬、认同等方面的思想,因而增强了答题意向,有利于提高得分率。

同样,如果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消极影响或者某事件的局限性的话,答语一般使用“未能……”“阻碍了……”“保留了……残余”“破坏了……”“脱离了……”“过于……”“失去了……”“不利于……”等句式。

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等程度性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错误”“彻底清除了……”等。

例说设问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设问的意思(二)

例说设问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严祖光

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调动各种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享受精彩感受美的过程。那么在阅读过程中,该如何来进行再创造、如何来享受精彩感受美呢?

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享受精彩感受美的目的,就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理解文句字面的意思是进行再创造和享受精彩感受美的基础。一句话,字面的意思都读不懂,要进行再创造和享受精彩感受美只能是空谈。比如现在很多青年学生都喜欢时髦的歌曲,尤其喜欢这星那星的,但一问起他们这歌的意思时,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好些人都觉得这是名句,他们也很喜欢,但如果一问为什么喜欢,他们可能同样会说不出所以然来。读不懂文句的字面意思,又怎么能去进行再创造从而享受精彩感受美呢?

第二、在理解文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背景和个人生活体验,调动各种信息进行品味和揣摩。字面的意思读懂了,就可以从某些精彩的片段或某个用得绝妙的词语或某种好的方法入手,进行再创造,通过品味和揣摩,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享受精彩得到美的享受。

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设问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对于某些词语或某些片段,通过自己设问自己回答的方式来理解诗文中的精妙用词或精

彩描写或思想情感的表露。

下面就以本次(2013年)高三年级参加武汉市部分重点高中11月考的语文试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设问。

第13题诗歌鉴赏选用了潘阆《酒泉子》一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该题第二小题的题目为: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要做好这道理,首先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其中“别来”是“别后”的意思,这是呼应“长忆”一词的;“梦觉”即“梦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唯觉时之枕席”);“尚”是“还”的意思,这个词突出了“心寒”的程度;“心寒”是说胆颤心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自从那次观潮以后,多次都还梦见当时的情景,梦醒之后还觉得胆颤心惊。

句子的意思明白后,就可以通过设问来品味揣摩。

设问一:那次观潮后为什么还会多次梦见其场面?

结合语言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其回答大概不外乎这样:因为那次观潮见到的场面太刺激了,或是因为那次观潮时见到的弄潮儿弄潮的过程太惊险了,或是因为那次观潮看到的那个弄潮儿太勇敢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以上的回答都是可以的。

设问二:为什么梦醒后还觉得胆颤心惊?

结合语言背景和自身生活体验,其回答大概应该是这样的:那场【设问的意思】【设问的意思】

面太惊险刺激了,或是那个弄潮儿几次都险些葬身海水。

设问三:作者为什么要写惊险的弄潮场面?

结合语言背景和自身生活体验,其回答不外乎这样:为了突出弄潮儿的形象,表现弄潮儿的无所畏惧,表达自己对弄潮儿的赞美之情。

至此,这道题的答案基本上就出来了,其要点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弄潮的惊险场面,一是弄潮儿无所畏惧的形象,一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选用了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小说《渴望健康的人》,其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的麻风病院。一道坚固的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的四周。

落幕时分,麻风病人们照例聚集在围墙跟前。

唯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方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他叫姆赛利东。

“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问道,“你不妨也去听听新闻,想必十分有趣呢!”

“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明白吗?”

该大题第17题的题目为:结合全文,分析姆赛利东在挣扎着摆脱命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明确文中写到的一些基本内容。从开头部分来看,主要写到了主要人物姆赛利东的地位、目前的景况、

入院后的表现和病友们的对话等。其次要明确题目问到的肯綮所在,即“心理变化”。所谓心理,是指人们行事说话时的内心表现。俗话说“言为心声”,这就表明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会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活动,就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上去进行推测。

就这个问题(这里只能分析开头部分的人物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设问:

设问一:姆赛利东患了麻风病入院后为什么总是“独自闷坐”? “独自闷坐”是一种行为,理解时要透过这一行为,窥审出姆赛利东的内心世界。结合语言背景和自身生活体验,回答大概不外乎这样:因为他高傲不愿与地位低的病友交往,或者因为他的性格孤僻喜欢离群索居,或者因为病友们对他不好。回答后,自己再审视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第一个回答才是正确的,因为原文中有“他出身高贵门第”字样。第二个回答存在问题,因为全文中并未告诉读者姆赛利东有孤僻的性格特点。第三个回答更不正确,因为接下来病友们的话恰好表现出病友们对他的友好和关心。

设问二:姆赛利东说“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句话时,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

结合语言背景和自身生活体验,回答大概只能是这样的:因为他出身高贵门第,加之自己年轻,自己一定能战胜麻风病,不像你们这些人,只听凭命运安排。

至此,就这一部分来说,姆赛利东的心理状况就可以理解了。大

概有两个要点:一是姆赛利东的门第决定了他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二是他对病友们甘受命运的摆布有一种鄙夷。

阅读,如果做到了这样,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2013年11月12日

反问句和设问句
设问的意思(三)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设问的意思】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设问的意思】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设问的意思】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所以都可称为“问句”。因为它们形式十分相似,所以,常常有一些同学甚至个别老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什么是疑问句,什么是设问句,也分不清哪个是设问句,哪个是反问句。其实,三者虽然十分相似,但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当向别人询问一件事时,我们就会用到疑问句。:

1、这是谁家的狗?(契诃夫《变色龙》)

2、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张新民《落棋有声》)

你读过书么?(鲁迅《孔乙己》)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疑问句,都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一般说来,疑问句是有疑而问,提问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需要由别人来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所以,在记叙文中某方的疑问句与另一方的回答句是紧紧相连的,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设问句是文章作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为了取得引起读者思考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特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如:

4、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不死》)

5、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6、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陈尔寿《地坏是圆的吗》)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设问句,它们都是作者有决心书而为之的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7、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我的老师》)

8、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茅盾《白杨礼赞》)

9、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反问句,它们都运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某种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也是作者自问自答,把答案蕴藏在问句之中,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

由此可见,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的目的和作用都各不相同: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询问、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或引起注意和思考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后;

反问句是为了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加强某种语气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对于这三种问句,只要我们经常有意识地、仔细地加以分析,就一定能够将它们正确地区分开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40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