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要促进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要促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要促进(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全会认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要促进(2)

  六十年风雨沧桑、一甲子岁月轮回。回首第一个五年规划至今走过的60多年,我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抓住了关键时期,打赢了攻坚之役,赢得了战略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昨天的奋斗为今天奠基。这些努力和成绩既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应对任何风险考验的执政党,不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也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个重要和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我国发展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既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展望,也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十三五”规划,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五年,着眼百年,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描绘未来美好图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给予我们强大的信心和底气。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作为与中共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积极贡献力量,是民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会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要促进(3)

  1.为什么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实现了“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实际增长9.2%,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连年丰产增收,为保障供给、稳定物价,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但必须看到,随着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高价农业”逐步成为现实。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20042013年的10年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年均上涨11.9%,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20.7%,土地成本年均上涨26.2%。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仍呈上升趋势,农业比较效益将进一步降低,这对于稳粮增收将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农业形成较大压力。2015年7月,国内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市场价格比配额内进口完税价每公斤分别高出约0.92元、0.80元、1.36元、1.38元,价差幅度分别达到31.2%、32.4%、32.5%、31.2%。我国进口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5%,配额外最高关税率为65%,是世界农产品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价格倒挂、进口农产品关税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4年达1225.4亿美元。农产品大量进口,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国内农产品价格水平,进而对农业生产形成冲击。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我国农业的“心头之痛”。这不仅削弱农业竞争力、损害城乡居民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农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适应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体地讲,农业发展必须实现5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讲,保持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但产量的增长应该与消费增长相适应,在品种、质量上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实施新的粮食安全观,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二,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投入的边际效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由政府直接调控向通过市场间接调控转变。市场需求是导航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应更多地由市场需求决定。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产品发展优先序。积极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保护和补贴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四,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家庭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营销,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使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

  2.为什么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这是对各地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探索的总结和肯定,也是当前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变化是由土地产权的高度集中改变为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置。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地制度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拥有和经营集体土地。农村改革建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功实现了土地所以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这种“两权并行分置”的农地制度较好处理了国家、集体、农民的权益关系,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第二次变化是由“两权”分置改变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实现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的分离,使一部分农户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这部分农民虽仍是农民身份但已不再从事或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承包的土地通过经营权有偿流转方式转让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工商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明确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9亿亩,已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8%。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当前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在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三权”分置的有效办法,搞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第一,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对于稳定种粮务农队伍,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作用。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集中。同时,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在符合农业经营特点和各地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构建稳定成熟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民的家庭经营主体地位,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制定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政策。重点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制定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培育职业农民,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探索发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监管办法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要重点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发展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形成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提供农业公益性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把供销合作社改造成为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更高效的合作经营组织,使之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3.如何理解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一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不得不将80%以上耕地资源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牧草、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影响,造成我国农业结构单一、综合效益不高。随着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进步加快,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大大改善了我国粮食供求状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粮食库存激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矛盾。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需要适应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政策,着力调整优化粮食安全实现方式,改变以粮食收储价格支持政策为核心的“藏粮于库”模式,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推动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提了出来。实施这一战略,宜着重从5个方面推进。

  第一,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在现有基本农田基础上,开展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数量和质量保护,严格用途管制。优先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地区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第二,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等现有资金渠道,统一指导和组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十三五”时期,优先将7亿亩口粮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高标准农田。

  第三,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从土地出让金收益和耕地和耕地占用税中列支一部分,建立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基金,重点加强东北黑土地等区域耕地质量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国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督察机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估和督察保护工作。

  第四,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建立与大国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基地。

  第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采取土地流转、入股、托管和全程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种粮队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56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