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丙中洛村2011年人口及牲畜统计表

丙中洛村2011年人口及牲畜统计表

备注:如右残疾户(有相关证件)、五保户在备注一栏注明

篇二: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第四章 畜牧业

第四章 畜牧业

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牧业大县,畜牧业为之主导产业。畜牧业生产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畜牧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己发展为三大农牧业产业发展区域,即中铁乡、龙藏乡、温泉乡南部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区,子科滩镇、河卡镇、唐乃亥乡牧业三村滩地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区,曲什安镇、子科滩镇、唐乃亥乡河谷地区效益畜牧业发展区。常年拥有草原面积1010.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35%,可利用草原9626.7平方公里,占草原面积的95.25%。经营各类牲畜104.37万头(只),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22.79万头,绵羊80.55万只,藏系羊所产的“大白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马、驴、骡1.03万匹,占0.01%;在牛总数中,牦牛22.29万头,黄牛0.21万头,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7%、39%、35%。。全县下辖3镇4乡, 57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为6.2万人,其中:牧业人约为3.3万人,占总人口的53.23%。有各类牲畜102.85万头(只、匹),其中:牛22.07万头,羊为76.13万只,马属动物4.29万匹,猪0.36万头,农业区饲养着少量的鸡(0.l4万羽),还有少量野生畜禽(如野牦牛、岩羊、鹿、麝子、野鸡、野鸽子等)。

2005年以来,县政府通过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河谷小块农业区开展黄牛改良、猪种改良等措施,现农业区已有黑白花、西门塔尔品种1545头,杜洛克、三元猪等5000头,畜种改良成果已在我县农业区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节 畜牧业体制改革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1号文件后,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行大包干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实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经营方式。1985年,全县8个乡的牧业村将冬春草场的使用权固定到户或帐圈,全县牧业户全部完成牲畜折价归户工作。从而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牲畜折价归户,冬春草场使用权固定到牧户、帐圈后,牧业税、畜产品派购指标、菜畜交售任务,都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落实到户,由乡政府、牧民委员会监督合同的执行。

冬春草场使用权固定到牧户和帐圈工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承包法规,工作粗糙,所固定的草场,在界线、亩数,使用期内应有的权益和义务方面不够细致明确,又无法律效力,在使用过程中,乱牧乱

放、相互抢牧的事件时有发生。承包到户的草场缺乏合理使用,未得到认真建设和管护。

1992年,兴海县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认真管理好集体资产,协调好群众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95年,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鼓励农牧业村其他经济成分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农牧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依靠农牧民群众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农牧民收入。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草场承包延长50年不变和夏秋草场承包到户”制度。据1999年资料,全县8个乡的40个村,5640户、牧民26536人,划分承包草场68.2万亩,占冬春草场的100%。在外业承包工作完成后,绘制了承包界限图(1:50000),填写了《草场使用登记表》,表示出各牧户所承包草场的具体位臵,块数、面积、四至界限,发放给各牧户。2002年,草场承包工作通过了省级验收。【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1991——2000年,兴海县以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思广益,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认真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为更快步入集约化经营的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道路创造条件。调整畜群结构,采取“增羊、控牛、汰马”(即:增加羊的总量、控制牛的数量不变、淘汰马的数量、)。 2001年,把牛羊育肥贩运作为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加以指导,全县育肥户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2002年,进行了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工作,从而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化效益畜牧业建设步伐加快,极大地解放了牧业生产力,开始走上了科学养畜、优化结构、稳定发展的道路。

2003年,全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牦牛的提纯复壮、藏系羊本品种的选育、羔羊出售、畜种改良等方面。2004年,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省农牧工作会议精神,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稳定为目标,保持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大力开展牛羊育肥工作,调整牲畜结构比例,增加出栏率和商品率。现阶

【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段畜牧业经济体制是:牲畜从原来的集体所有制改变为牧民私有制;草原由原来的国家所有集体使用,改变为集体所有,牧民承包使用。除牧民承包的草场外,其余夏季草场仍保持集体所有,共同放牧。 第二节 草地资源 一、草地资源调查及概况

兴海县草场可利用面积1444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5.25%,每只羊每天采食鲜草以4公斤计,全年共需青草1460公斤,县内各类型草场平均亩产可食鲜草114.42公斤,全年共产可食青草165222.48万公斤。实际载畜能力为113.166万只绵羊单位。2012年,我县人均占有牧草地面积190亩。牧业人口均占有牧草面积272.4亩,牧草地中,低产草地面积762万亩,占牧草地总面积的52.11%,平均每百亩草场产值600元。

各乡镇草场面积载畜量统计表

单位:亩、羊只

二、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

兴海县草地主要以高寒草甸、温性草原、高草原类为主。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为主。草地类型水平分布不明显,草地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由南向北,由高到低,依次发育着高寒沼泽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产草量也不同,面积最大的高寒草甸类,占草地面积的50.1%,为第一位。温性草原类占29%,居第二位,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常见的植物有9科,21属,364种。全部为野生种类。最为牧民群众所熟悉,各种家畜都爱采食、营养价值高、具有抓膘、催肥作用的牧草有: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线叶嵩草、细叶苔草、冷地早熟禾、紫花针茅、丝疑针茅、克氏针茅、短花针茅、披碱草、洽草、芨芨草、头花蓼等。这些优良牧草,大多数为草地中的建群种、优势种,或是主要伴生种。

【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灌丛类的高山柳、金露梅、锦鸡儿、忍冬,蛋白、脂肪含量虽高,但有特殊气味,山羊、绵羊采食少量嫩叶或果实外,一般牲畜不采食。不食毒草有:狼毒、马蔺、秦艽、泽漆、醉马草、高山唐松草、达乌里龙胆、青藏大戟、铁线莲、甘青乌头、毛莨、川西獐牙菜、棘豆草等,以狼毒、醉马草、甘肃棘豆、黄花棘豆分布广,危害大。 牧草之中的药用植物有:冬春夏草、柴胡、甘肃贝母、青海黄芪、川西獐牙菜、达乌里龙胆、甘草、麻黄、车前、黄蒿、红柳、蒲公英、凤毛菊、扁蓄、蕨麻等。有的在青绿时采食,有的经过霜杀枯萎后食用。上述牧草利用也各有不同,畜种之间也有各自选择性。

【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1997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调查报告中,全县草地面积1516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444万亩,全县7个乡镇1个国营牧场可利用草地面积内,大河坝乡面积最大,曲什安乡最小。 河卡乡 可利用草地面积269.0729万亩,占全县天然草地面积的95.97%,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3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等。

子科滩镇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409.4062万亩,占全镇天然草地面积的98.18%,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1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荒漠草原等。草地部分为高寒荒漠。

唐乃亥乡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88.1197万亩,占全镇天然草地面积的91.57%,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6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原、温性草原等。

曲什安镇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45.6674万亩,占全镇天然草地面积的90.79%,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7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原、温性草原等。

中铁乡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101.1403万亩,占全乡天然草地面积的88.77%,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5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原。

龙藏乡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106.1993万亩,占全乡天然草地面积的91.58%,占草地分布面积的第4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

温泉乡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99.0915万亩,占全乡天然草地面积的96.3%,占草地分布面积的2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

河卡种羊场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25.3027万亩,占全乡天然草地面积的90.91%,全县草地面积的第8位。主要草地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三、草地沙化、退化与载畜量【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兴海县原来潜在的沙漠化草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沙地面积逐步扩大,沙地中本来就稀少的一些固沙植物,如今几乎不再生存,加之对草地乱垦滥挖,强度放牧利用,草地整体覆盖度下降,土地裸露面积增加,如塔拉滩、大河坝流域、麻日塘等地已成为沙化地带,还有一部分地区潜在沙化威胁,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滋生,鼠害蔓延,直接影响到畜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据多项调查资料表明,兴海县沙化、裸露地63万亩,退化草地95万亩,年共损失牧草(干物质)240万公斤。

草地虫鼠害较严重,虽经多年灭治,但未能彻底清除,时长时消。据2005年调查,鼠害发生面积460万亩,危害面积310万亩。虫害发生面积110万亩,危害面积90万亩。发生地区主要有温泉乡、中铁乡、龙藏乡、河卡镇、曲什安乡等。

篇三: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2016农村清洁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清洁工作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为此,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于XXXX年XX月中旬结合“书记带头大走访” 活动的开展,就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及其治理情况,深入全乡6个村进行了认真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乡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如曙光初露。乡村治污仍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现将具体情况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乡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的工作已经启动且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全乡各级围绕“加强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着力加强对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领导。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长任组长,主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部分村率先而起,带领村民整治生活垃圾。近两年,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以社区为单位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综合整治的村相继出现。XX村中心社区2016年投资近2万元统一购臵20个垃圾桶,一部垃圾车,新建垃圾堆放点,聘请了一名垃圾清洁工,在XX区按照门面和住户由社区卫生监督站每月收取垃圾清理费,至今卫生保洁保持正常,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姚河村是乡政府所在地,2016年建立中心社区以来,姚河集镇卫生一直由社区卫生监督站来管理,投资近5万元购臵了40个垃圾桶和一部垃圾车,每月同样由社区向集镇住户和商业门面以及单位收取环卫费,采取每天清扫,定时搬运,卫生保洁正常,受到群众拥护;梯岭村社区2016年新建40座沼气,卫生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16年投资34万元对社区住户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建了公厕,拆除简易厕所28个,同时新建了绿化带,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乡在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垃圾处臵不当,乱丢乱倒的现象依然严重。据 调查了解,农村垃圾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可回收垃圾,如金属、塑料、玻璃、废纸;二是有机质垃圾,如剩菜、菜根菜叶、杂草等;三是有毒害垃圾,如废旧电池、 灯管等;四是其他垃圾,如砖瓦搪瓷、建筑垃圾等。我乡在调查时发现,大部分村和群众根本就没将垃圾分类,而是胡乱地堆放在一起。更有甚者,有的农户不将垃 圾倒入垃圾圈里,竟将其乱倒在圈外。

2、“四无”村较多,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还处于缺失状态。据调查,全乡还有3个村处于“四无”现状:无专职(或兼职)的环卫人员、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或填埋或沤泡)的专用场地。有些村即使有垃圾池(圈),但缺乏清运垃圾的工具,所以垃圾清运不及时,致使很可观的垃圾池或垃圾圈形同虚设。

3、柴草与杂物堆放无序,焚烧现象严重。据 调查,不少农户堆放柴草、杂物呈杂乱无序的状态。大部分农户柴草、杂物随意堆放在沟渠旁,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另外,农民焚烧垃圾、秸杆现象也比较普遍。 农户在办完红白喜事后均将烟花鞭炮的残留物化为灰烬,大部分农户对破旧衣物、鞋及部分橡胶、塑料制品均选择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特别是每年XX月底至XX月初收获茭白后,农户秸杆均要焚烧,不仅严重污染当地的空气,且严重影响到周围地区,并对森林防火造成威胁。

4、大部分农户尚未改厕,粪污较为突出。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少数农户已用上卫生厕所,实现了“即冲即净”,但污水大多随下水道流入沟渠,导致水污染。尤其是大部分未改厕的农户,其粪便污染更加突出。据调查,全乡XXXX多农户还有50%以上仍在使用过去的简易厕所,成为了蚊虫的繁殖与聚集地,加速了疾病的传播,有害于农民的身体健康。

5、畜禽粪便治污仍未到位,污染比较严重。据 调查,我乡仍有一部分养猪户没进行粪污整治,对周边的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牲畜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对当地农民生 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同时,大部分农户家禽均是散养,禽粪房前屋后到处都是,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目前,我乡大部分农民烧沼气的积极性 也不高,故全乡建设、使用沼气池的农户不多。据统计,全乡XXXX多户农户,已建成的沼气池只XX座,仅占2%。沼气池的冷落,从而对畜禽粪便及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率极为低下。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一是农民认识不足,部分村引导不力。调查时发现,一些村干部认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是家庭琐事,村管不过来。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哼着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其中既有 无奈,也有无所谓。所以大多数地方呈现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调查中还了解到,许多村民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观念,也没有垃圾池(圈)的习惯,更没有为垃圾分拣的意识。这为乡村整治生活垃圾污染造成了很大难度。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环卫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还相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垃圾处理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环卫设施建设也随之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颈。

三是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趋势,增加了整治垃圾污染的难度。随 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垃圾在数量上呈现了批量化、在构成上呈现了毒害化的趋势,越来越接近城市生活垃圾的形态。过去,农村垃圾主要 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的农村垃圾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的混合体,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导致垃圾中不可降 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据专业人士介绍,其中塑料制品就占1/3。随着无法降解的垃圾越积越多,农村垃圾正呈现出毒害化发展的趋势,大大地增加了农村整治垃圾污染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更加增添了乡村治理垃圾污染的难度。

四是管理机制建设滞后,农村整治垃圾缺乏刚性。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几乎没有一部法律法规硬性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缺乏管理办法和机制。

三、几点建议

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有机统一体。农村垃圾处理作为村容整洁的一个方面,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程度,解 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以搞好农村垃圾处理和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加强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推进新农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1、要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群众是农村垃圾等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他们对环境卫生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成效。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 问题等农村环境情况的宣传教育,利用农村人口学校及广播、宣传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保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农村环保工作, 要实行村民门前三包、村干部分片包干制度,由村委会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好的表扬奖励,对违反环保规定有损村容村貌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纠正和改 进。

2、要建立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制度。小垃圾、大文章。处理农村垃圾决不是一件小事情,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建立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制度,这是治理农村脏乱问题最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的 方法。要尽快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和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以县为主、乡村为辅的污水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网络体系,按照“村收集、乡镇运输和 处理”的要求,在各村设立垃圾箱及垃圾收集点(中转站),配备清洁工,各乡镇建设垃圾焚烧炉或垃圾填埋场,负责收集垃圾到焚烧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填埋。

3、要加大投入,落实农村环保和村容村貌建设资金。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虽然近年来,随着旧村改造、村庄绿 化、户户通等的不断深入,县委县政府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资金项目比较分散,效果不明显。为此,建议政府将各项资金捆绑使用,把用 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资金统筹列出一部分,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划拨到乡镇,专门用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户户通、改水改厕等工程,加强环卫基础设施 建设,切实做到“每村有专(兼)职的环卫人员、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有垃圾清运工具、有处理垃圾专用场地”,以确保整治生活垃圾污染的工作长期、有序进 行。

4、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整治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建 议采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全民参与、就地消化”的措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垃圾分拣后,对金属、纸、塑料等进行回收;对厨余垃圾、落叶杂草、 瓜果等有机物垃圾,通过打热水凼进行生物降解形成肥效;对渣土、砖瓦、沙石等建筑垃圾,由村或乡(镇)就地集中填埋;对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有害垃圾及不可 回收、分解的垃圾,由乡镇运送到县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各村与农户要将柴草、杂物统一、有序地堆放,努力做到村容整洁;同时,不要随意焚烧秸杆,以免造成空 气污染;另外,各养猪大户与各农户要圈养好畜禽,并及时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污染当地的水源与土壤。乡(镇)村要建立和完善指导、监督、奖惩的 长效机制,引导和督促农户整治好房前屋后及责任区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确保乡(镇)村整洁、卫生。

5、要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要 加快农村环保地方立法进程,制定完善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章。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 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加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乡村环卫队伍 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 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四:农村人口,牲畜比例
2016集体经济收入面临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集体经济收入面临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农牧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斯,我镇就当前集体经济收入空白和薄弱嘎查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了解了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情况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嘎查村集体经济基础弱。目前,全镇共有个嘎查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嘎查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嘎查村个。目前这些村中即使有收入,但收入都却很低,可见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是嘎查村集体经济来源少。我镇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生产性收入比例微小,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民上缴提留全部取消,集体经济来源的主渠道被截断。目前,集体经济主要来源有集体耕地(草场)承包收入、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征地补偿费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但这些收入空白和薄弱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的来源仅有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和集体机动地(草场)承包收入。其中,牧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租赁草场、租赁牲畜和牲畜出栏三项;农区除靠租赁耕地、集体资产外,主要靠搞一些种养殖业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来源渠道少、增收能力弱的状况,严重影响着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嘎查村集体服务功能不强。这些嘎查村将仅有的集体积累主要用于扶贫帮困、抗灾救灾等农牧民生产生活方面。在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的新形势下,嘎查村集体经济在结构调整、科学饲养管理、推广新品种、普及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发挥得不够,特别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方面,还不能有效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影响了嘎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也不健全,有基础的嘎查村只是把集体可经营的资产简单、粗放地承包出去,在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导致几乎所有的嘎查村都存在农牧民欠集体款的现象,由于集体应收款长期收不回来,出现了恶性循环,使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目前我镇这些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班子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当前大多数嘎查村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好,为民办实事的愿望比较突出,但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观念滞后、办法不多、思路不宽,缺乏长远考虑和开拓创新精神,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一些干部怕犯错误,求太平,只尽力完成好上级布置的具体任务,对需要主动突破的工作缺乏勇气和闯劲。还有个别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甚至不协调、不团结,软弱涣散。另外,大多数嘎查村干部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导致他们观念落后、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的重要原因。

(二)嘎查村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缺乏发展后劲。一是这些嘎查村地广人稀、信息不畅,农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这些都对嘎查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耕地、草场几乎都分给了农民、牧民,嘎查村里基本没有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耕地和草场,可利用资源有限,既无工业基础,又无第三产业,不具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条件。三是嘎查村普遍都资产有限,经济底子薄,再加上融资难、筹资难,缺乏用于发展的资本。

(三)扶持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嘎查村集体经济在自我发展能力很弱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政策扶持等外来因素的推动。从目前情况看,扶持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现有一些政策原则性较强,操作过程中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农村牧区税费改革之后,截断了集体从牧户及其承包土地中获得资金以支撑日常工作乃至发展的渠道,在服务群众的具体项目上,"一事一议"可以解决小额资金的来源,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群众达成共识非常难。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与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政策支持还有不少差距。

(四)没有形成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地方政府重视情况看,长期以来,大家对嘎查村集体经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投入的精力不够,办法和措施不多,尤其缺乏从长远上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平时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得相对较少。从发展氛围看,各地都缺少扶持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尤其是农牧民自身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家主动参与集体经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够高。另外,嘎查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不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不熟悉现代市场的运作方式,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引进等方面难以招商引资。从发展条件看,苏木乡、嘎查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口聚集区的功能很不完备,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措施和对策

从发达和先进地区的情况看,已经达小康的村子,往往是集体经济搞得好的村。只有把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才能使基层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才能使基层组织真正为嘎查村民兴办公益事业等实事;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牧民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才能使党的形象和威信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各级政府是主导,农牧民是主体,领导班子是关键。为此,要切实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选配好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好的班子和好的带头人是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善谋划、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今后,我们在嘎查村干部使用上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应把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是否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作为任用嘎查村干部的首要条件。一要不断强化嘎查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要选好配强嘎查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继续推行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办法。要探索实行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办法,切实加强嘎查村级班子的合力。二要切实提高嘎查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嘎查村干部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大力选调大学生到嘎查村工作或通过公开招录、挂职锻炼等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青年到嘎查"两委"班子中任职,为基层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嘎查村干部管理和集体经济管理等方面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要加强对嘎查村干部的考核,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考核嘎查村干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激励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嘎查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大力通过能人经营,把集体经济发展与服务农牧民紧密结合起来,对有集体存量资产的,要带动组织和群众共同盘活,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对没有存量资产的,要想方设法增加积累,形成集体收入。要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先进嘎查村和嘎查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要试行嘎查村"两委"成员奖励与嘎查村集体经济增长挂钩的办法,对集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从年度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中适当给予提成,以示鼓励。

(二)选择好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各嘎查村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立足本地优势,按照"一乡一思路、一村一策略"的办法,找准和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充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按照"关系上挂靠、技术上引进、规模上发展、服务上完善"的思路,大力发展小农(牧)场、小林场、小加工厂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实体,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三)建立好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管理制度上完善。一要建立包扶单位帮持机制。要发挥涉农涉牧部门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职能优势,集中力量包扶没有集体经济项目或发展缓慢、年收入很低的嘎查村,帮助嘎查村理清思路,制定计划,抓好落实。要加大旗县市(区)直部门帮扶嘎查村力度,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抽调干部深入到嘎查村协助开展工作,会同"两委"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查找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实际用活用好各类政策。二要建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奖励机制。要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开思路、广开言路,为嘎查村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帮助协调指导各嘎查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的发展项目,解决村里"无钱办事"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62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