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和牛蒡

| 价格鉴证 |

【www.guakaob.com--价格鉴证】

牛蒡子何时再次牛起
牛蒡子和牛蒡 第一篇

牛蒡子何时再次牛起

牛蒡子在2012年高价之后,行情价格一直处在缓慢的下滑的趋势,目前市场统货价格19元,和去年同期32元的价位相比,价格已下滑了13元,下跌幅度已达40%。并且可能还会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很明显的牛蒡子已牛劲不再。 目前近期牛蒡子市场行情低迷,持货商售货心态积极,但市场不给力,加上目前是淡季,大货走动迟缓,以至于急于出售的部分商户,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同样牛蒡子产地情况也并不乐观,主产地的甘肃定西产区货源依然较为充足,货源多集中在当地的药农手中,近期的交易情况也是相当的冷淡,一般统货价格在16元左右。鉴于今年的种植面积较大,当地人对后市行情不容乐观。

造成牛蒡子目前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关系的失衡。牛蒡子之所以能在2010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的高价,是牛蒡子真实有效的供求关系的体现。由于前几年多年低价种植大幅调减,生产链遭到破坏。2009-2011年牛蒡子新货产不足需,多年积压的库存也得到良好消化。牛蒡子库存薄弱也是支撑近几年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人为的惜售囤积为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并在2012年达到了37元的历史最高价位。

高价给当时药商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现在行情的低迷埋下了伏笔。高价对生产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2011-2013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牛蒡子的生长周期为两年,也就是说2012年大量种植的牛蒡子今年就会产新上市。高价周期产生的后效应,在今年行情中就会显现。

从周期上的看,牛蒡子正处于这条周期抛物线的后期的下滑阶段,短时间上不可能有大的行情产生。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次高价周期带来的生产、库存得到充分的调节和消化后,牛蒡子才会重新牛起。

1

重要药材--牛蒡子
牛蒡子和牛蒡 第二篇

牛蒡子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牛蒡子和牛蒡】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疮头。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

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牛蒡子和牛蒡】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

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现代药理研究】

1. 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煎剂和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股沟表皮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菌群均有抑制作用,并对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有抑制作用。

2. 牛蒡子有抗肾病变作用。所含牛蒡甙及甙元对氨基核苷引起的大鼠的肾病变,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另外,牛蒡子甙元对免疫性肾炎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3. 牛蒡子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4. 牛蒡子有抗肿瘤作用。

5. 牛蒡子有降血糖作用。

6. 牛蒡子有降眼压作用,本品煎剂2.5g/kg剂量给家兔灌胃,可使正常家兔眼压轻微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负荷所致的兔眼压升高。

牛蒡子
牛蒡子和牛蒡 第三篇

【牛蒡子和牛蒡】

牛蒡子

【拼音名】 Niú Bànɡ Zǐ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6~12g。【牛蒡子和牛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注意】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注意】《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备注】(1)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临床应用】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kg的氨基核苷(PA),每10天次,连续6天;引起肾病变后反复给予牛蒡甙及甙元。结果表明,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但甙元腹腔注射无作用,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牛蒡子和牛蒡】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牛蒡提取物能显着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作用。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及兔的强直性惊厥,对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扩张作用,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

【附方】 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牛蒡子和牛蒡】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附方】 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用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2.牛蒂甘桔汤(《外科正宗》),用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3.栀子清肝汤(《医部全录·头门》),用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4.启关散(《普济方》),用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5.牛蒂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用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6.治头痛方(《方脉正宗》),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7.治风热瘾疹方(《养生必用方》)。8.治喉痹方(《广济方》)。9.治咽膈不利方(《本草衍义》)。

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牛蒡子和牛蒡 第四篇

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荆芥穗别名: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荆芥穗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荆芥穗有治疗感冒,麻疹,风疹,头痛,疮疡初起的作用,荆芥穗用药禁忌是阴虚头痛忌

荆芥穗的功效:
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荆芥穗别名: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荆芥穗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荆芥穗有治疗感冒,麻疹,

药名:荆芥穗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经、肝经。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4。5--9g 。
来源: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
制法:
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穗:摘取花穗。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荆芥穗的作用:
1、荆芥穗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2、荆芥穗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3、荆芥穗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4、荆芥穗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5、荆芥穗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6、荆芥穗治大便下血: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7、荆芥穗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8、荆芥穗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9、荆芥穗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10、荆芥穗治大便下血: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11、荆芥穗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荆芥穗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3、荆芥穗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荆芥穗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滇南本草>

荆芥穗用药禁忌:
1、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2、<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3、<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4、<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5、<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71192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