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仿生态养殖石蛙,石蛙快长的诀窍

  让石蛙快长的诀窍(2008.07.2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是听取蛙鸣的时节,也是蛙类养殖的关键期。在我国由南到北都有不同种类蛙的养殖,现今蛙类养殖已经成为非常有特色的经济产业。今天就和您说说一种我国南方的野生蛙类品种石蛙,它是食用蛙中个儿最大、肉最多,也是肉质鲜美的品种。现在野生的石蛙已经可以进行家养,可养上了石蛙的人都有个体会,这石蛙的钱不好赚,你要问了市场好,怎么还会不赚钱呢。咱们先听听养了10年石蛙浙江的老叶怎么说的。

  叶理荣:这个蛙长得慢,三年见效益,所以我们农民就不敢去养了。

  最初养殖石蛙的那几年,老叶也实在想不明白,养石蛙就是为了吃蛙肉,这石蛙咋就长得这么慢呢?

  石蛙,又叫棘胸蛙,这种蛙皮肤粗糙,雄性的胸部还长有不少的黑色肉剌,它们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以昆虫为食。别看石蛙长得难看,却具有滋阴降火、健肝胃、解热毒等药用价值,历来都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要说石蛙长得慢,还得从它们产卵说起。石蛙一般在五六月份产卵,卵经过七八天的时间孵化出蝌蚪,蝌蚪再长90左右就会进入变态期,它们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20多天后小蝌蚪变成了小幼蛙。然而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9月底,刚长到5克的小幼蛙,就不得不进入了休眠期。

  叶理荣:五克冬眠小孩子一样,还没有会走路就冬眠,它经过五个月它不吃,它实际上要消耗,同样消耗,不吃了就不长了,它大蛙都不吃了,也不长,也瘦掉不是,小蛙不吃瘦掉一样的。

  经过五个月的不吃不喝,5克的小幼蛙连原有的5克都没有了,只有到了来年的三月份这些小石蛙才恢复正常的采食和活动,。

  叶理荣:吃食那个时候,等于是很小的一个蛙吧,很小的蛙它吃的东西又少,那么当然就最多是它到100克多一点,第二年就不能上市。

  因为商品蛙要求达到150克左右,这对老叶和众多养殖户来说,就意味着上市的时间要拖到第三年。想养好石蛙能赚钱,就要缩短养殖时间。老叶也是一心往这上面琢磨。是让它们多吃,还是少睡,老叶找到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这石蛙一长要三年才能见着钱,长得慢,效益就会来得慢。老叶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石蛙长得快些呢?要让石蛙少睡觉,打破冬眠是违背了石蛙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条不行;看来只能从吃上的方面入手了,可从什么时候就要给石蛙吃让营养餐呢。

  养蛙的人都知道,蛙爱吃活食,像黄粉虫就是营养丰富的好饵料。老叶养了不少的黄粉虫,可每天他都要开上机器,非把活虫子打成虫子酱。

  叶理荣:我现在养的黄粉虫很多了,黄粉虫我打的浆每天补充它点。

  不过这些黄粉虫酱其实不是给成蛙吃的,而是喂进了这些蛙的孩子——蝌蚪的嘴里。

  叶理荣:4月份5月份产的蝌蚪那么大了,很胖了。

  每天都喂上黄粉虫,老叶的蝌蚪还真是个儿顶个儿的胖乎。可自然界中的小蝌蚪是根本吃不上这样的美味的。

  占勇军:在自然这个条件下,小山沟里这个蝌蚪,它的饲料来源,饵料来源很单一,就是青苔,然后少数一点浮游生物。

  过去,老叶喂蝌蚪也就是给点像青苔这样的植物性饲料,因为蝌蚪嘴小,只能采取啃食的方法,或者刮食池子底部的饵料,这样喂下来,小蝌蚪只有长够90天左右才开始变态。

  其实,老叶现在之所以要喂胖蝌蚪,也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

  叶理荣:这个卵产下来以后,因为那年蛙产卵很多,那个卵就不孵化了,就直接被那个大蝌蚪吃。

  大蝌蚪还能吃卵这件事,让老叶发现,蝌蚪不仅能吃一些藻类,还能吃一些动物性的食物。正是这次蝌蚪吃卵的意外,还让老叶获得了另外的惊喜。

  叶理荣:蝌蚪吃下去长到70天就变态了。

  吃卵后的蝌蚪长到70天就开始变态了,这样,变好的小幼蛙由原来的9月底提前到了9月初。也就是说小幼蛙可以多长20天,再进入冬眠。

  老叶发现,就是因为多长的20天,直到冬眠期前后,小幼蛙由过去的5克变成了30克左右。30克的幼蛙非比寻常,具备了成蛙的采食和消化能力。

  叶理荣:因为30克它一出来,冬眠一出来,什么虫子它都,什么虫子它都吃得下去了,等于是我们小孩子变成十几岁了,它的吃的东西,它的消化量等于成蛙的消化量了,它吃得多大得快了。

  前期的基础打得好,后期的增重才能快,第二年长到150克肯定不成问题。所以促进蝌蚪提前变态就非常重要。

  为了让蝌蚪长快些提前变态,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蝌蚪的饲料价值,喂蛙卵显然是不现实的,那究竟应该给蝌蚪吃些什么呢?

  占勇军:因为它饵料单一,营养不全,那么通过,增加大量动物性蛋白,促进蝌蚪变态就是提前。

  老叶找到了能代替高蛋白蛙卵的最好的饲料就是黄粉虫,可虫子虽好、就是再小这些蝌蚪也不会吃。为了能让蝌蚪补充上更多的动物蛋白,老叶干脆把黄粉虫像打豆浆一样都打成虫浆,上午9点喂一次,下午3点喂一次。

  蝌蚪吃的好了,长得也就能更快,这从表面上看虽然只是缩短了蝌蚪的生长期,提前了20天进入变态,然而对于老叶和它的石蛙来说事实上却前进了一大步,石蛙就能由第三年提前到第二年上市。然而,这个提早上市的梦想却并没有像老叶想象的那样如期而至。

  老叶的石蛙蝌蚪提前20天,也就是养到第70天就要变成了小幼蛙了,这让苦苦摸索的他喜出望外。因为只要等到幼蛙的冬眠一结束,老叶可以开始了他的食物快速培育法,因为体重已经有30克的小蛙正是到了食欲旺盛的时候了,老叶专门给石蛙们建了一个“食品生产厂”,这样喂下来,没准让小石蛙当年就长成150克的商品大蛙。

  天刚擦黑儿,老叶就忙活上了。

  叶理荣:我这个蛙白天一般看不到的,它全部是蹲在水里,就鼻孔在水上面透气,人一过来以后,它看到人动一下,就就往底下一蹲你就看不到它了,就这样。

  记者:什么时候能看到?

  叶理荣:就是晚上,这个到晚上,我这个蛙晚上它要到上面去,到这个上面吃东西,就晚上,白天看不到的。

  在晚上老叶忙活的是喂石蛙,白天他也在忙,忙活着养虫。

  为了让小蛙能快速生长,老叶一边养蛙一边养起了黄粉虫。要说这种虫那可是公认的“蛋白质饲料宝库”,蛋白质含量高达50%,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长必需的16种氨基酸

  叶理荣:你如果饲料跟不上,三年四年五年也不会大,你今天给它吃一餐,明天后天不给它吃,等于白吃,我讲个比方,像猪一样,今天就是你给它吃点儿猪草,那么精饲料一点没有,吃一场饿一场它就不会生长,它不会大。

  

[1] [2] 下一页

篇二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养殖:雷游松零成本养蛙赚千万

  [每日农经]石缝里的生财蛙(20130819)

  联系方式: 福建省龙岩市:雷游松:13859551358

  石蛙,又叫棘胸蛙,它们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以昆虫为食。别看它长得难看,但它肉多味鲜并且具有滋阴降火、健肝胃、解热毒等药用价值,历来都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近年来,由于野生石蛙越来越少,不少养殖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

  在福建省龙岩市古田镇苏家坡村,有个80后名叫雷游松,近几年经过不懈努力和摸索,不仅养殖了当地很多人养不了的石蛙,并且还做到了零成本养蛙,给他带来了千万元的财富,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白捡”来的石蛙。他不仅创造了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而且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石蛙人工高密度养殖模式,年创产值500万元左右。

  其它石蛙养殖新闻: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小村乡中心场村青年黄立文,利用家乡水质资源的优势养起了石蛙。第一年,黄立文就投入十多万,建起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池子,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养殖以失败告终。

  但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棘胸蛙养殖技术,并开始改建养殖池,寻找合适的水源研究养殖食料,黄立文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养殖方法,自己的棘胸蛙养殖也获得了成功。

  黄立文说,现在不少人打电话来要货,福建、浙江市场非常大,只要喊卖,人家马上来拖完。


  在安徽省休宁县的深山里,天气渐热的时节,刚入夜,就有胆大、勤劳的当地能人打着手电,来到人烟罕至的山谷里,拨开长满灌木、杂草溪畔,在透凉的小溪水中捕捉着一种美味与滋补并存的蛙类,这就是当地最为盛名特产之一——“石蛙”。

  由于石蛙对环境异常挑剔,很多人养殖都以失败告终。小时候时候就常常随父亲一起捕捉石蛙的休宁县溪口镇巴源村小坑村民朱荣光原来一直在外面打工,多年的外出务工生涯却没有挣到钱已经让他开始了厌倦,随着家庭的成长,孩子读书需要照顾,父母年老也需要赡养,在家能干一份事成为了他当时最大的愿望。

  随着网络的普及,多地出现养殖石蛙致富的报道,各种养殖石蛙的知识网上随处可查,正值壮年的朱荣光似乎看到了养殖石蛙前景的光明,何不利用家乡溪流清凉的环境加上养殖技术的科学指导。

  养殖石蛙对环境的营造对于前期投资时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养殖场池就需要投资10万元,还要购买种蛙等,资金没有落实,就迟迟不敢行动,找银行贷款能容易贷到么?

  恰逢休宁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实施的如火如荼之际,他看到村委会粘贴的休宁农商银行溪口支行公示的阳光信贷的信息,便拨打了所服务的行政村的客户经理电话,银行工作人员及时的调查和和回答让他悬着终于放了下来,答应了他养殖的场池建好,购买种蛙和后期所需的3万元资金给予信贷支持。

  一切就绪,他开始了养殖生涯,汗水与挫折相伴的一年,成就如今场池内养殖石蛙7000多只,不仅满足了本地几家高档酒店的需求,而且因为养殖环境和喂养食物的地道,肉质上和野生石蛙没有多大区别而不时受到外地的客商的青睐,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溪口支行贷款的3万元也已经还清,尝到成功甜头的他准备扩大养殖。

篇三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石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 项目规模 ∶

项目总投资 ∶

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编制时间:

占地面积65800平方米,年产商品蛙总投资261.66万元。 五年 75

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石蛙养殖业前景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方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石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

石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 石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 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 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 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石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 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 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近年来,由于人们滥

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 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石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具备条件

1.栖息环境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2.活动特点

石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1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20~50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3.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4.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石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9毫米左右,重0.5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90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60克,翌年可达150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50~300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750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590克。于4月底采集到的20~60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10月上旬时已达150克左右。

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

5.摄食习性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

6.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该项目场地正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然的防护林,有常年不断的优质矿泉水源,泉水冬暖夏凉,是石蛙生存的天然场所,可保证石蛙常年正常生长。且具有石蛙丰富的食源,县境内有河流溪沟561条,小虾、小螺,小鱼,以及遍地的蚯蚓、昆虫。具备了石蛙“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是一个石蛙仿生态养殖的天然场所。且该项目在

篇四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致富导向

直接投入饲养池中,平时搭配些豆粕、麸皮、玉米粉等。饲养池水深要求保持$米左右。龙虱养殖周期较短,从卵至商品成虫约需’(!个月。饲养管理简单,对溶氧、水温要求不高。龙虱抗病力强,不易生病,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会

!凌

发生病变,无须用药防治,适合全国各地养殖。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注意改良生

龙虱又名水龟子,是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中的珍贵水生昆虫,其味美爽口,营养独特,被誉为水中人参,市场价格一路上涨,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龙虱体型椭圆,长约"厘米,前胸、背板、鞘翅为漆黑色,腹部黄褐色,头部略扁,复眼突出,个体大小不一,以肉食于捕食水中的小生物、有机物和水草。龙虱营养丰富,为我国民间传统的药食两用昆虫,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钙、铁、锌,对调节人体机能有较好的强体滋补作用,而且龙虱的药用价值也极高,有防癌、抗癌作用,特别对小儿遗尿和老年人夜尿频多、疳积等病疾疗效显著。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龙虱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肾炎等有良好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龙虱以其独特的营养滋补作用,神奇的药疗价值和特殊的风味成为#$世纪的绿色食品,很快风靡市场,由原来的仅局限于高档宾馆和消费档次较高的地区,逐渐走上了百姓餐桌。尤其是近几年的品奇尝鲜之风的推波助澜,龙虱成了消费者的美味佳肴,市场价格一路上涨,且货源紧张,以致市场供不应求。据悉,在广州和深圳每公斤卖到$%%元以上,个体较大的龙虱每公斤$&%元,在宾馆、酒楼的售价更高。而目前市场龙虱来源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资源,但由于近年来的水域环境污染和人为滥捕,使野生资源日渐减少,因此,有关专家预言,发展龙虱养殖大有可为,将会成为今后几年养殖业中的新亮点。目前,我国从南到北兴起了龙虱养殖热潮,获利者大有人在,如山东省曹县魏湾镇王泽铺村的赵喜河投资养了"%%多平方米水面的龙虱,一年收入’万多元。

龙虱适应性强,适宜生活在较清新为主,也兼食植物性和腐物性饵料,善

的淡水中,喜温暖、畏强光。人工养殖比较简单,既适合池塘、河流等大面积饲养,也适合庭院水泥池或缸、盆饲养,而且饲养成本低,管理简单,省工省时,不占用劳力。龙虱的饲料为水中微生物和植物性饲料为主,各种动物的下脚料可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长环境,可在水中放些水葫芦、水莲等,一是为龙虱提供食物,二是保持水质环境,以促其快速生长,在饲养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谨防环境污染。

)通联:山东省曹县宏丰种植养殖技术学校

#*++%*,

药食兼用的龙虱

$$$$$$$$$$$$$$$$$$$$$$$$$$$$$$$$$$$$$$$$$$$

$$$$$$$$$$$$$$$$$$$$$$$$$$$$$$

$$$$$$$$$$$$$$$$$$$$$$$$$$$$$$$$$$$$$$$$$$$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东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在夜晚活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二、生物学特征$.食活性

石蛙喜欢吃活体动

物性饵料,如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等。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冬眠性

石蛙有冬眠习性,当

外界气温降至$%/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个月左右,一般在$$月中下旬开始冬眠至翌年"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

"%/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为$&(##/。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度。

".繁殖能力强

在正常管理条件

下,体重#%%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每次,主要集中在+(&月和*(!月,次排卵量可达$%%%(#%%%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天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0%1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1左右。如在水质良好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尾左右,幼蛙$&%(#%%只,成蛙&%(!%只。$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配套技术日臻成熟,人工养殖正在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引进并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

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

#"

!""#!$$$$$$$$$$$$$$$$$$$$$$$$$$$$$$

四川农业科技》

篇五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蛙的养殖池建设、养殖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以供有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石蛙;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市场对野生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大。石蛙为天然的野生绿色食品,肉质细嫩鲜美,口感好,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比较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石蛙为我市的本地地方品种,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吉首市属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山区,山多地少,具有石蛙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通过对石蛙等名优特水产品种进行护开发,即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同时对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来我市部分养殖户开始进行石蛙驯养繁殖,本文就我市吉首市恒辉石蛙养殖场的养殖管理经成功验进行了介绍,以供相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参考。

1、养殖场建设

1.1 选址

该养殖场选址在吉首市寨阳乡庄稼村,养殖场共占地3.7亩,距市区仅9公里,养殖场附近植被良好,有丰富的水资源。

1.2 养殖池建设

1.2.1 孵化池建设

孵化池5m,宽2m,高30cm, 孵化池内放置孵化箱,孵化箱长60cm,宽40cm,高10cm。孵化池采用微流水,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每隔3天洗刷一次池子,以保持水质清新,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

1.2.2蝌蚪池建设

蝌蚪池长4,宽1米,高20cm,池子也采用里高外低,自然微流水,池内放置部分1-2cm的光滑鹅卵石,食台采用白色平底瓷碗搭建,同时蝌蚪池采用塑料网覆盖以防敌害生物侵入。

1.2.3 幼、成蛙池建设

幼、成蛙池长5m,宽2m,高40cm,,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保持池内低洼处有一定的水位,池内放置光滑的鹅卵石,幼蛙与成蛙池采用石块(或红砖)和石棉瓦搭成洞穴以供棘胸蛙栖息。

1.2.4 种蛙池建设

种蛙池5m,宽4m,高80cm米,蛙池建设采用倾斜式建设,以便于蛙池内水陆面积比例的控制,种蛙池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以确保池内水源的长期流动,保持水质清新,低洼深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池内种植部分水草以创造仿生态环境。

2、养殖管理

2.1 种蛙饲养

石蛙产卵时间大约从4月份开始,持续到10月份左右,7-9月份为产卵高峰期,待第二天10点左右收集头一天产的卵,种蛙池子石蛙雌雄比例控制在1:1左右,饵料以蚯蚓最佳,在产卵期间要保证种蛙有充足的饵料,同时,饵料的投喂根据天气情况做增减,一般气温过高或者阴雨天少投,下雨的当天少喂或者不投喂。

2.2 蝌蚪孵化

自产卵后的3-5天不用喂食,蝌蚪以卵黄囊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10天后开展投喂饵料,饵料以熟蛋黄和豆浆或者米粉、面粉、虾蟹类按一定的比例打成粉浆投喂。投喂量根据蝌蚪的食量而定,一般根据头一天投喂情况,第二条酌量增减,并根据天气情况投喂时间和饵料投喂量做出适当的更改,同时根据时刻观察水质情况,每天及时清除池内残余饵料,一般每周换两次水,若水质恶化较快,可以一天一换,以保持水质清新。经饲养一般75天左右天即可变态为幼蛙, 变态期间要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2.3 幼、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前期以饲喂蝇蛆为主,50克左右以后饲喂蝇蛆和蚯蚓。饵料投喂量根据头一天的觅食情况进行增减,一般喂食为蛙体重的1%左右,若头天剩余较多,第二天减少投喂量,同时为保持池内水质良好状况,要定期清洗养殖池。

3、疫病防治

3.1 水蛭病

水蛭病一般是由于蛙场池内水质受到污染,对于该病多采用预防为主,一旦发现池内有水蛭,对于孵化池和蝌蚪池,及时清池,注入新水,洗刷池子。成蛙、种蛙池有水蛭,可以用生石灰清池,将池内蛙转出池内,对池子进行全池泼洒石灰水,浸泡24小时,此时池内水蛭基本死亡,放掉池水,清洗池子,注入新水,对池内水质进行PH检测,PH在7~8之间,可以将蛙重新放回。

3.2 白嘴病

蛙的口部或者头部发白。此病为饵料投喂单一导致蛙营养不良,对于该病的防治可以在饵料添加多维素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治愈。

3.3 气泡病

气泡病的症状是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含氮量高的水泥池中。蝌蚪的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对于该病最有效是换水,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 天;高温期间每隔2~3 天加注清水一次。

3.4 烂鳃病

烂鳃病的症状是鳃丝腐烂发白,俗称烂鳃,患病蝌蚪出现呼吸困难,迟缓地游于水面。该病还因感染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如鳃腐烂发白称烂鳃病,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斑点称白斑病。预防方法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蛙的市场前景可观,搞好石蛙的养殖,关键是如何解决石蛙的饵料和疫病防治问题,经实践,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每天及时清理剩余饵料,石蛙基本不患病,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采用虾蟹类或者蚯蚓与面粉和米粉搅拌成新鲜饵料饲喂,适口性好,蝌蚪生长状况好于其它饵料。

篇六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生态封沟养殖新技术

本栏编辑:黄文思

石蛙,俗称石鸡、岩蛙、棘蛙、石蛤蟆等,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大型食用蛙,是栖息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中的珍稀两栖动物。一般成蛙体长10~15厘米,体重200~500克,在同龄石蛙中,雄蛙比雌蛙个体大。

石蛙素有“百蛙之王”的美称,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道矿物质、人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等。营养价值可与中华鳖、河鳗相媲美,是我国宴席上的一道名肴。

石蛙生态封沟养殖,就是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谷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营造适合蛙类栖息活动的场所养殖石蛙。封沟养殖的场所应有陆地、土堆、洞穴、水沟、林地和植深40厘米,水沟与栏网的进水口被。沟宽50~100厘米,

相通,使水可直接流入沟内,再流出网栏,使水质永远保持清凉干净。水沟内种些绿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这样有利于调节水温水质。

封沟养蛙的放养密度,要根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而定。如水沟水流量大,水深,陆生植物多,生物资源丰富,则放养密度可大些;反之则小些。在优良的生态条件下,/shucai/shengcai/放养规格要求基本一每平方米以放养幼蛙5~10只为宜,致,以防止出现大蛙蚕食小蛙的现象。

近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生态封沟养蛙好处很多:一是能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如宁海县石蛙养殖场,于2008年利用封沟养殖2万余只幼蛙,两年后收获2吨多商品蛙,产值50余万元,创利40万元;二是省工省料,成本低,不需要大量建设投资;三是蛙类终年在野外生活,环境平静,活动范围大,自然水源清新,生物饵料丰富,因此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四是既能增加山地植被,又能增加石蛙种群,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一、蛙场的选择

封沟养蛙需将山涧溪流沟谷和周围的林地用塑料薄膜或网衣封围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半封闭式的天然养蛙场。谷口用网片拦住,防止石蛙顺水逃逸。谷地两边和谷尾一般不用围栏,因石蛙只会向谷口方向逃逸,极少从谷尾跳走,也不会翻过两边的山顶,迁移至另一山顶。即使为了觅食跳往半山腰,只要上面无积水潭也会很快回到谷地的溪涧处。在越冬池的上方,用塑料薄膜或通过其他方法围至半山腰,便可进行石蛙越冬。

选择封沟场地的基本条件是:森林茂密,水质清新,无污水排放等。在谷沟内要求常年不断有溪水流入,同时溪流上游源头有大面积水源林分布,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即使在冬季枯水期,也有足够的流量,不会断流。俗语说:“水深石蛙多,水少石蛙跑”,就说明水是石蛙的生命线,也是养蛙成败的关键因素。

/

石蛙有喜凉怕热、怕干燥和怕强光等生理特性,因此,封沟内的草地面积同样是选场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包括森林和林下植被两部分。森林以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为好,林下的植被要求草本植物茂密,湿度大,以招引昆虫等小动物在此生长繁殖,为石蛙提供新鲜的活饵料。

场地位置宜选择东西向或东南向的谷地,尽量避开西北和南北向,以避免寒流袭击。因为气温低,水面容易结冰,影响石蛙越冬。

二、蛙场的建设

场地选定后,要视饲养规模进行蛙场建设。养蛙场的建设主要包括4池(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越冬池)和建围栏两项。

1.产卵池。应在靠近溪流一侧,离冬眠地较近的地方选择阳光充足、地势较平坦的地带进行修建。规格为5米×2米,池埂高60~80厘米,宽50厘米,水深30~50厘(雌雄比为1∶1)。种蛙应达米,每平方米放养种蛙5对到2龄以上,要求个体大,体质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其中雌性体重150~200克,达到性腺成熟。另外,要注意种蛙血缘关系,杜绝“近亲交配”,避免其种质退化。养蛙场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修建多个产卵池。新建产卵池须用清水多次浸洗以消除碱质,并进行消毒后方可使用。

2.孵化池。应选择朝阳透光的地方建池,一般池的规格为4米×6米;池底要有一定的倾斜度,水深处约40厘米,水浅处约10厘米,埂底宽约50厘米,埂面宽约30厘米;进排水口都设在一侧,且排水口处要设置铁丝网,以防蝌蚪外逃。建池参照标准是每10平方米孵化池可孵化蝌蚪5万尾。

3.饲养池。经过人工改造的谷地山沟就是石蛙天然的饲养池。这里的流水要求常年不断,水深达30~40厘米,这样才适合石蛙的生活栖息。不过在谷口应用塑料网衣做围栏,防止石蛙外逃,但谷口和围网外的水道要贯通,这样可使山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沟。同时,为了扩大养殖面积,还可在封沟范围内的平缓地带,挖掘人工水潭,并在溪涧旁和水潭边用砖石和水泥板搭建人工洞穴,供石蛙隐避栖伏。

4.越冬池。又称冬眠池,是石蛙

鹏飞

石蛙生态封沟养殖新技术

51

科学种养2011.4

生态农业

E-mail:kxzyhws@126.com

!!!!!!!!!!!!!!!!!!!!!!!!!!!!!!!!!!!!!"

电话:010-66886188-6813本栏编辑:黄文思

冬眠的场所。山涧溪流是石蛙天然的越冬池,规格为20米×40米,深度1.5米左右,冬天冰下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池底铺设1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叶,用作石蛙冬眠隐蔽物,也能起到保暖作用。

5.围栏。围栏直接关系到石蛙资源的保护以及养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其作用在于通过围栏管理,防止养殖区的石蛙大量外逃,以及防外来人员闯入围栏区偷捕石蛙。建围栏的方法很多,如围墙法、挖沟法及塑料薄膜围栏法等,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塑料薄膜围栏法,围栏高为1.5米左右,这种方法既简便又经济。

三、饲养管理

封沟养蛙是一种粗放型的养殖方式,面积大,范围广,蛙群分散,管理上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加强管理,防止蛙群逃逸和各种敌害的侵害。为此,在幼蛙放养前,要在围栏区内进行彻底的清野除害,消灭蚂蟥、鼠类、蛇类、鸟类及肉食性鱼类。在投放蛙苗后,更要加强管理,要有专人日夜巡逻,发现围栏漏洞要立即修补,见到敌害要及时捕捉,以确保蛙类安全。这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石蛙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因此,在夏天应用毛竹和遮阴网在山沟上搭遮阳棚,或在山沟栽种速生常绿蔓藤作物(如丝瓜、南瓜等),使水沟保持清凉。

冬天水温降至10℃左右时山沟里的石蛙即趋于冬眠状态,因此要加深水位,使之达到1米,以防天气变化而引起水温突变。利用人工筑造的洞穴给石蛙越冬的,要控制水位略低于洞穴,不能将洞穴淹没在水体中,以防石蛙窒息死亡。另外,还可在水沟周围向阳避风处开挖洞穴,覆盖稻草、杂草等或搭建塑料棚、草棚、草垛之类的御寒保温设施,供石蛙避寒越冬。越冬期间还要重点防止鼠类等侵害。

封沟养殖的石蛙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外,还要定时投喂活饵,因封沟养殖数量大,天然饵料远远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千万不要投喂死饵,因为在天然环境下,石蛙是不吃死饵的,投喂死饵只会造成浪费和污染。一般每隔5~6天投喂1次活饵,可以定点投喂,也可分散投喂。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海县桃源南路347弄4号204室

邮编:315600)

!!!!!!!!!!!!!!!!!!!!!!!!!!!!!!!!!!!!!!!!

蚯蚓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千百万年来,它默默无闻地在广袤的田野里繁衍生息,耕耘不止,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大地的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化论奠基“这种低等动物对大地起着历史性人达尔文是这样评价蚯蚓的:

耕耘作用,别的动物是比不上的。”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今天,蚯蚓更是人类忠实而可靠的“地下朋友”。

蚯蚓是优质有机肥的“加工厂”蚯蚓多活跃在10~30厘米深的土层中,它在挖掘土壤、钻土谋食中,不断地制造肥料,借以激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中的腐殖酸含量。有关研究测算:如果1公顷土地中有100万条蚯蚓栖息,每年可以获得1.8吨的蚯蚓粪。蚯蚓粪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为有机质32.4%、氮2.15%、磷1.76%、钾0.27%,还含有丰富的铜、硼、锰、钙、锌等中、微量元素,并含有23种氨基酸,故有“有机肥料之

!!!!!!!!!!!!!!!!!!!!!!!!!!!!!!!!!!!!!!!"

52科学种养2011.4

!!!!!!!!!!!!!!!!!!!!!!!!!!!!!!!!!!!!!!!!"

!!!!!!!!!!!!!!!!!!!!!!!!!!!!!!!!!!!!!!!!

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前景广阔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枯竭,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太阳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太阳能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对于节约常规能源,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综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典型村范例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的优点和存在问题介绍于下:

一、我市综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典型村范例张庆乡演武村是我市首批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也是省级园林村,地处榆次城区西南,南依潇河,北靠榆清线,常住人西傍108国道,

口1902人,耕地面积3611亩,人均年收入6688元。“出门不

做饭不用柴,热水不用烧,照明不用电”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演武村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继续抓好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太阳能综合利用的推广力度,取得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焦瑞莲

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演武村安装了33盏太阳能路灯、20台太阳能热水器,按每台太阳能热

!!!!!!!!!!!!!!!!!!!!!!!!!!!!!!!!!!!!!!!!"

篇七 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6-7-2 7:27: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从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中可以了解到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现在我们不仅在山区养成功,而且在平原地区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建有石蛙示范场。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我们的石蛙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

1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

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仿野生石蛙养殖场图片】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

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5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

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

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83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