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 经济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经济师考试】

篇一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赴甘肃省考察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摘要:2011年赴甘肃静川、庄浪、静宁等苹果主产区考察甘肃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体会到甘肃发展苹果思路清晰、速度快,果园整体管理水平高、技术落实到位,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高,更坚定了我们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走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启示

  2011年9月山西省果业总站组团赴甘肃考察苹果产业发展,先后在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坳心村、飞云乡七冢坳“双千亩”果园、飞云乡元朝村标准化果园;庄浪县万泉镇北川标准园、万泉镇整流域山地沙田苹果生产基地;静宁县李店河流域6667hm2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治平马川农业规范认证基地及天水市麦积区花牛村元帅系苹果出口基地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甘肃苹果产业规模之大、管理水平之高、发展势头之强、经济效益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作者的一些感受介绍如下,希望能对山西省的苹果发展有所帮助。

  1对甘肃苹果发展的几点认识

  1.1甘肃发展苹果思路清晰、速度快

  甘肃的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对果业发展都颇为重视,把发展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中之重。按照“扩规模、促管理、提质量、增效益、拓市场、创品牌”的基本思路做大、做强、做优果品产业。全省做法是“确定一个产业、出台一个办法、整合一批资金、落实一个单位”。甘肃省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2011年扶持资金由原来每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了1亿元;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整合扶持资金1.285亿元,全年用于苹果产业发展资金达2.85亿元。产业政策出炉,发展资金到位,有效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关企业及广大果农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苹果产业发展。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近两年发展速度惊人,各级政府全力打造果业这一富民产业,以大规模建设大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苹果适宜区全覆盖。泾川县每年以3334~6667hm2的速度递增,整村、整乡、整区域地发展苹果产业,2~3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静宁县按照持续发展南部、规模发展中部、适度发展北部的方针,抓住机遇,瞄准市场,扩量、提质、增效、创牌,把果品产业打造成静宁的标志性产业,把静宁建成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目前甘肃省苹果面积27万hm2,位居全国第2位。

  1.2甘肃苹果管理水平高,技术落实到位

  甘肃苹果产业在上规模的同时,还突出质量管理。甘肃果业能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业效益的关系,准确把握面积增长与提高质量的内涵,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重视果园基础条件改善,把果园机械化、简约化、标准化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优质”上。

  考察区苹果的管理水平高,不只体现在我们参观考察的示范园树形整齐,树势强健,配套的技术措施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好;还体现在沿途经过的果园也是整齐划一,在发展面积规模化的同时,实现了管理规模化,达到整体果业的高水平。考察区的果园管理能抓住主要矛盾,贯彻一整套的技术措施,我们参观考察的果品产业区,基本上都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左右,为解决果园缺水这一主要问题,他们推广了覆黑地膜、覆沙保墒等措施。覆盖黑地膜不仅可以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提高产量。据了解,覆盖黑地膜是当地果园推广的基本技术,树形改良、测土配方、保肥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铺反光膜、单果管理等提质增效技术也做到了全面落实。在强化基础管理的同时,注重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规程建设“国家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示范基地”,并取得有关部门认证,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果品质量提高,得益于技术服务体系的健全,甘肃省培训果农在精管理、细服务上大做文章。泾川县每村都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每个技术员县财:政每年补助3000元,全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补助农民技术员,切实把各项技术落实到园到户。村技术员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从苗圃育苗抓安全质量,到幼园管理抓拉枝造形,盛果期果园抓投入抓管理。注重将典型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抓点示范,集成技术、资金、力量,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高标准、高水平且有引领作用的标准果园。在建好标准园的基础上,建设一大批苹果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全力打造面积大、标准高的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

  1.3甘肃苹果经济效益高,产业链条完善

  我们考察的这几个县、区,管理水平高,果品质量好,产量高,大部分果园667m2产量3000~4000kg,收益2~3万元。质量优势体现价格优势,考察区像泾川、静宁、天水等地苹果平均价格在7.4元/kg左右,我们参观的庄浪县万泉镇北川标准化果园果品卖到9元/kg。在一定程度上,甘肃果品的收购价格引领着全国果品的价格走势,连续多年都是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最高的省份。

  高效益无疑来源于高质量、高产出,但与完善的链条也是密不可分的。贮藏、加工、信息服务、合作化经营、品牌建设等环节畅通,确保了甘肃苹果好果子卖到了好价钱。2010年甘肃全省的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50万t,占到果品产量的50%。全省有7家大型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年果汁生产能力达15万t,原料处理能力80万t以上。品牌创建方面甘肃省主打“花牛苹果”、“平凉金果”两大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上市,靠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靠品牌赢得消费者喜爱,靠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2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2.1必须坚定不移发展果业

  甘肃考察区与临汾市地理条件极为相似,同属黄土高原地貌,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山川、丘陵、沟垣齐全,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我们的干部和果农也要抓住这天然的优势,大力发展苹果,这是我们实现“十二五”末全市农民收入翻番的科学之举。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把果业作为一项骨干产业来培育,全力加快产业富民进程。

  2.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我们要充分借鉴甘肃省发展果业的经验,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全力加快临汾市果业建设步伐。一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把好产业放在好地方,向优势区集中发展。二要大力推广树形改造、增施有机肥、生物覆盖、单果管理等技术,认真借鉴考察区覆沙、覆膜、生物覆盖等节水保墒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水保措施,积极推广果园旱作栽培技术,进一步发挥山区果业的优势,解决果园干旱缺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靠科学技术支撑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坚持典型带动、效益驱动,把培养典型作为推动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果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用身边的典型引领果业发展,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目标。

  2.3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建设“一村一品”为重点,推动果业面积迅速扩张。二是要健全体系,优化服务。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苗木繁育体系、贮藏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促进果业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龙头,延伸链条。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与果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效益和附加值。四是要加强营销,打造品牌。要充分借助尧庙华门、洪洞大槐树、吉县壶口、乡宁云丘山等人文旅游资源,发挥“壶口”苹果、“隰州”梨等品牌的龙头优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品牌赢得市场。

  2.4必须坚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任何一项产业发展都离不开行政强有力的推动。甘肃省果业发展到全国领先行列,行政推动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我市果业健康快速发展,“十二五”的果业规划目标完成需要全市上下把果业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切实强化行政推动各项措施,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全民动员,共同致力于果业这项富民产业,推动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收稿日期:2012-02-28)

篇二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怎样考察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

   二、资产负债表的十个判断密码:

   1、没有负债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好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在极低的负债率下还拥有比较亮眼的成绩,那么这个公司是值得我们投资的。投资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负债率低的公司,也要尽量选择那些业务简单的公司,业务虽然简单,但却做得不简单的公司。

   2、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公司的安全保障。

   自由现金流是否充沛,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属于伟大的主要标志之一。自由现金流比成长性更重要。对公司而言,通常有三种途径来获取自由现金:A、发行债券或股票;B、出售部分业务或资产;C、一直保持运营收益现金流入大于运营成本现金流出。

   3、债务比例过高意味着高风险。

   负债经营对,于企业来说犹如带刺的玫瑰,如果玫瑰上有非常多的刺,你怎么能够确信自己就能小心不被刺扎到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选择没有刺或很少刺的企业,这样,我们的胜算才会大一些。

   4、负债率依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在观察一个企业的负债率的时候,一定要拿它和同时期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负债率进行比较,这才是合理的。虽然好的企业负债率都比较低,但不能把不同行业的企业放在一起比较负债率。

   5、负债率高低与会计准则无关。

   不同的会计准则能够把同一份数据计算出相差甚远的结果。所以在分析要投资的企业时,一定要尽量了解该公司使用的是那个会计准则。如果该公司有下属公司,那么一定要注意该公司报表中是不是把所有子公司的所有数据都包含在内了。

   6、并不是所有的负债都是必要的。

   在分析财报时,如果从财报中发现公司是因为成本过高而导致了高负债率,那么你一定要慎重对待它。毕竟,不懂得节约成本的企业,如何能够产出质优价廉的商品?如果没有质优价廉的商品,如何能够为股东赚取丰厚的回报?

   7、零息债券是一把双刃刀。

   零息债券是个有用的金融工具,既可以节税,也可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但投资风险也是存在的。在购买零息债券时,一定要时刻提防不能按期付现。仔细观察该企业的信誉如何,不要被企业的表象所欺骗。零息债券就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要努力让零息债券成为自己的帮手而不是敌人。

   8、固定资产越少越好。

   在选择投资的企业时,尽量选择生产那些不需要持续更新产品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就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在更新生产厂房和机器设备上,相对地就可以为股东们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让投资者得到更多的回报。

   9、无形资产属于不可测量的资产。

   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重要,投资者在挑选投资的企业时,也要多了解一下企业的声誉如何。很显然,靠10元钱有形资产产生1元钱利润和靠1元钱有形资产产生1元钱利润的企业当然是不同的,无形资产作祟也。

   10、优秀公司很少有长期贷款。

   长期贷款对优秀的企业来说是没必要的,但并不是说具有高额长期贷款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要分析考虑负债原因,看是不是杠杆收购缘故。

   三、现金流量表的六个判断密码:

   1、自由现金流充沛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就像如果树林里没有鸟,你捕不到鸟一样,如果企业根本不产生自由现金流,投资者怎么能奢求从中获利呢?获利的只可能是那些利用市场泡沫创造出泡沫的公司而已。只有企业拥有充沛的自由现金流,投资者才能从投资中获得回报。

   2、自由现金流代表着真金白银。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不断的资金投入和外债支援,光靠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就可以维持现有的发展水平,那么就是一家好企业,千万不要错过。这样,宏观经济形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3、伟大的公司必须现金流充沛。

   自由现金流非常重要,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我们不要被成长率、增长率等数据迷惑,只有充裕的自由现金流才能给予我们投资者真正想要的回报。

   4、资金分配实质上说最重要的管理行为。

   最好的资金分配方式就是把利润返还给股东,这里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股息,多分红;二是回购股票。

   5、现金流不能只看账面数字。

   不要完全信赖企业的会计账目,会计账目并不能完全体现整个企业的经营全貌。

   6、自由现金流有赖于优秀经理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不仅依赖于所从事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英明领导。所有,在选择投资的企业时,关注一下企业经理人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页  [1] [2] 

篇三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考察报告(01):柳州的发展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柳州的发展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赴柳州学习考察报告

(2008年4月24日)

市委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第1小组

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学成都、赶柳州、超德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四月中旬,我们赴柳州实地考察,在此前后,两地学者、官员介绍了柳州的发展状况,并与绵阳的比较中提出了两地今后加快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与柳州相比,2005年以后绵阳从各个方面发展滞后了,而且两地差距还在加大。与柳州相比,绵阳应该怎样迎头赶上,在对柳州的考察学习和检讨我们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想,我们应该向柳州学习什么?

在现在基础上,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可比的,也许是不可学的。柳州是一个传统的以制造业为特征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柳州就确立了“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在2005年末当柳州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的时候,柳州进一步提出“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目标上下一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经过几年时间努力便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化工、制药、材料、制糖、建材等产业显著发展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3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430户,大型工业企业11户,柳钢等5户企业跻身工业企业全国500强。而绵阳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是一个农业为主体的城市,虽然拥有较多国防企业和科研机构,但因其民品化率低且相对独立。改革开放后绵阳市市委、市政府加快了推进国防军工企业民品化步伐,踊现出长虹、九洲等几个骨干的工业企业,但由于产品的单一和国防科研技术的尖端化,使其不能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产业链。近年绵阳提出了科技城建设,虽然这一发展战略在促进教育、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和扩张方面表现明显,但在一、二产业的发展上反而延误了最好的时期。

我们学习柳州,不可能照搬柳州产业发展模式,柳州虽不临海,但与绵阳相比,具有更大交通优势。柳州公路运输4小时可达南部海南港口,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当然相比柳州,绵阳也有着人口、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等自身优势,我们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努力学习柳州,追赶柳州,从柳州近几年的发展经历中得到启示求得经验,学习柳州人坚持不懈加快发展的精神、勇气和办法。

启示之一:确立工业柳州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所体现出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2005年末,柳州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世纪初提出的“工业立柳”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于是2006年初,市委果断地将全市总体发展思路从“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向 “工业强市,富民兴柳” 转变。围绕着这条总体发展思路,柳州市委又实事求是地相继提出实施“六大创新”,强调六个“始终坚持”、八个“大力发展”,抓好“三大板块”和四大“成长计划”并全力推进。

“六大创新”就是: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政策、创新发展环境。

六个“始终坚持”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可持续发展,能快不慢,又好又快;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总体发展思路;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柳州创造”战略;始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始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八个“大力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与非公经济工业,加速推进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推进装备更新、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进工业技术革命,走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推进产品国际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速推进商贸物流基

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国际化的城市投资环境建设。

“四大成长计划”就是产业成长计划、强优企业成长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品牌成长计划;其次是要突出抓好支柱产业链、园区工业、县域工业和非公经济工业“三大板块”。 在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两年来,柳州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柳州创造”深入人心;工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三农”状况持续改善;打造特大城市框架、挥师东进开发柳东新区;商贸流通旅游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绩;关注民生,民生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清洁工程”和作风效能建设成效明显,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启示之二:柳州工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转变中过程中凝聚了柳州人克难攻坚、奋力拼搏的精神财富。

柳州工业令人惊地一路领先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与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正确决策分不开,但更是广大企业的苦练内功、厚积薄发;企业家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广大企业、产业工人的敬业爱岗、团结拼搏和全市人民、各行各业关心支持工业发展的共同结果。在柳州工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转变进程中,我们看到了柳州人凝聚起的可贵精神财富:

——坚持集中力量抓工业不改变。工业已成为柳州发展的城市标志,工业强市已成为柳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始终聚精会神抓工业、上项目,先后制定《柳州市“十一五”期工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编制了“四大成长计划”,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促进产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不放松。推进项目建设一直是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对项目建设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市财政每年也从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中安排大笔经费支持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07年就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与上年比增长47.5%,进一步增强了工业柳州的发展后劲。

——坚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不动摇。在一个短时间内,一批新产品进入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支撑点。通过有效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上的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攻关,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创出品牌效应。 ——坚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降低。明确提出要走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于在工业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使柳州又形成了一个“山青水秀地干净”的新品牌。【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启示之三:历时九年,前后三轮,持续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反映出的柳州各级领导班子前赴后继,矢志不移的工作作风。

1999年始,柳州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推广组装配套成熟技术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全面提高我区产品创新的能力为目标的首轮创新计划。

首轮创新计划取得成效,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如产品创新所需的品种、技术、知识的供求矛盾突出;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所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产品创新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未跟上,技术知识、信息的传播、转移市场化渠道不畅。 为解决这些难题,2002-2004年,又开始实施第二轮创新计划。第二轮创新计划突出“抓源泉、疏渠道、促转化,科技工作重心前移、服务到位”的总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创新的源头上,放在为产品创新提供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技术进企、进村入户的桥梁,疏通技术转移的渠道上;放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机制、能力和环境建设上,强调出新产品、出效益、出产业、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05年开始实施第三轮创新计划到2007年,历时9年,前后三轮,持续实施“创新计划”的过程中,柳州已经建设并形成了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07年,柳州成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共完成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计划项目688项,开发工业新产品1013个,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工业技术成果116项。目前,柳州已经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60个广西名牌产品,19个广西著名商标,5个广西优质农产品及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2008年开始,柳州又开始实施第四轮创新计划,这将更大的促进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

启示之四:善借外力,积极“走出去”,引入战略伙伴显现出柳州领导层驾驭市场经济和适应

经济全球化要求卓识和眼光。

在最近举行的第四届广西香港活动周中。柳州经贸代表团成功签下四个合作项目: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金朝阳(中国)有限公司签署的“柳州管材生产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1020万美元;阳和工业新区与香港腾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的“阳和工业新区三期标准厂房建设”项目,总投资2250万美元;柳东新区与欧科塑料机械(香港)有限公司签署的“年产600台套高精密注塑机”项目,总投资2500万美元;柳州化工集团公司与香港凯士华基金公司签下的引进外资1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

事实如此,柳州的发展与柳州的领导层长期以来善借外力,具有开放的国际眼光不无关系,两个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证明:

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柳州汽车工业公司,当时企业经营困难,年生产能力不足10万辆,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严重制约,已难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层经过研究,以其过人胆识和气魄决定将公司51%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交由上海通用公司经营,从而实现了上海通用公司在柳州落户,并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投入,使柳州汽车工业公司一跃成为年产60万辆整车的大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全国500强。

2001年柳州成功引进全球500强企业瑞典阿特拉斯公司签约收购柳州富达机械有限公司在柳州成立全资子公司。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家全球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商把柳州富达机构有限公司营业额提高到了3.2亿元人民币,人均创产值达115万元。

在放眼全球招大商的同时,柳州十分重视智力人才的引进,以2006为例,柳州就邀请了清华、复旦等42所名校的54名中外专家、教授专程对柳州的新材料、制药、光机电一体、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为50多家企业的60多个项目进行指导会诊和技术研究,为企业对接国际市场提供了全面的智力支撑。同时,还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19位外国专家为柳州所用,专门为上气通用五菱、柳化、两面针等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启示之五:用市场化的理念打造卓越的公益性服务,推进“一个体系”和“五大平台”建设,正确实现政府的角色定位。

近年来,围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柳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已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确立了服务型政府的角色的定位。按照营造中小企业温馨的家的目标,他们重点推进了“一个体现”和“五大平台”建设。

一个体系就是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机构联合体”、“技术中心联盟”、“担保机构”、“企业法律协会”、“专家协作团队”五大组织相构。目前服务机构加入联合体成员达到35家,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申报、财务指导、法律、人才招聘等多方位服务;专家协作体系人数已达到350人,加强了与广西产权交易市场、全国新技术推广协作网、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合体、全国中小企业协会等的合作。

五大平台是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创立辅导与政务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公共区服务平台是财政部国家财政部的示范项目,国家发改委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网首批省市节点,建设的目标是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工作平台。

创业辅导与政务代理平台为创业者或外来投资者办理工商税务、安全、环保、消防等政务手续。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全程政务代理。代理企业提出的工商、税务、环保、安全、质检等政务手续。

融资服务平台 搭建开行融资平台建立与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搭建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谋划开展信用评级。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企校合作、供需项目对接、技术成果发布等。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主要业务是医药行业人才小高地建设,人才培训,包括创业、管理、营销战略培训;中小企业政策、法规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专项技术培训;人才推荐、引进、招聘。

这些体系和平台的建设改善了柳州的投资环境,更是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柳州政府确立了服务宗旨,正确角色定位,从内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这对我们习惯于大包大揽,公权认知和行使与市场法则相悖的各级政府机构来讲无疑是需要学习的。

篇四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

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市经委学习考察团一行18人,于10月13日至20日,赴成都等地考察学习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成都市经委等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中国西部商业活动最成熟和最有力的能量释放口,今年6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成都平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成都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成都市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南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成都蛟龙工业港和成都现代工业港,与成都市、乐山市、双流县政府等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

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成都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成都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阳泉工业经济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考察团团长要求全体考察团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将无所作为。成都市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成都市原有各类工业园区116个。园区太多,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也不高。为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定位,该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规模大、功能较完善的(园)区为主体,整合其他园区资源,规范形成了21个分布于成都市各区(市)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新规划确立的21个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包括以IT、制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机械制造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仍突出了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等该市的四大主导产业。对符合工业布局规划要求,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项目,给予区(市)县和企业包括如

何确保土地供应、建立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等在内的多种政策支持。为降低工业用地成本,该市还建立了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和多样化的供地方式,工业区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市)县每年从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原收益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项用于调节补贴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成本。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建立了1亿元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工业发展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目前,成都市又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成都市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成都市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成都高新区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70%。开发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各类企业6000多家,注册资本240亿元,有外商投资企业近500多家,英特尔、摩托

罗拉、康宁、住友、阿尔卡特等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有24家。同时,还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以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在孵企业760家。成都蛟龙工业港则以自动化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要产业,先后吸引国内外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无污染的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入驻,现已引进企业440多家,与此同时,蛟龙工业港正在筹建全国的连锁园区,如在南昌、太原、合肥、哈尔滨、郑州、西安、重庆等都在积极考察之中。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成都市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成都高新区,就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拥有起步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工业园、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机构,开发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有英特尔风险投资公司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公司落户,资金规模超过14亿元,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共有各类人才14万多人,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9000多人,留学人员600多人,博士2000多人,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成都市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是西部唯一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为一体的开发区,规划面积60Km2,随着德国拜耳、美

国太科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成都华神科技制药、希望变频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入园,迄今共引进企业248家,协议总投资356亿元,到位资金220亿元,建成投产企业145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院、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等为龙头的教育、科研产业基地;以德国拜耳动物保健、华神科技制药、四川太极制药、康弘制药、广松制药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东方光盘、希望变频、长江通信、科维电子、海力电子仪表等为龙头的光电产业;以KTM球阀、阿尔法麦克斯驱动装臵、西梅卡气体分离、四川客车厂、珠峰摩托等为龙头的机械产业;以西航食品、川航汉莎食品、嘉里粮油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成都市十分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和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使成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成都市的“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

篇五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关于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全市人大财经系统促进工作经济发展考察调研会召开前后,县人大财工委联合有关方面组成调研组,围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增强了人大财经工作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自觉性,提高了人大财经工作依法监督,全力服务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形成了关于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调整,工业为先”的要求,牢固树立了工业立县思想,以建设工业强县为目标,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使工业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县称号。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350户,从业人员

1.86万人;规模工业产值完成11.34亿元,较2000年翻了一番多,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

目前,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已凸现四大特点:一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重点规划建设的泾阳工业密集区已入驻统一石化、格瑞齿轮、兰星钢管、新希望饲料等知名企业29家,总投资

47亿元,呈现出“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初步形成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医药化工、饲料农资、电磁线缆和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以光明乳业、蒙牛银华乳业、红旗乳业为龙头的乳制品企业发展到13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2005年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电磁线缆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80%。三是优势企业不断涌现。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33户增加到现在的44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怡科食品、声威建材2户。四是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全县工业产品已发展到3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张裕葡萄酒、光明乳品、声威水泥、怡科果汁、永大漆包线、统一润滑油等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怡科果汁、永大漆包线等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400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全县规模工业产值完成3.27亿元,同比增长37.3%;实现销售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36.6% ,产销率达96%,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我县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增速发展的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重点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同时,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吸引工业企业向县域聚集。

一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工业企业。我县是全国奶畜大县、西北最大的蔬菜基地县、陕西优质时令水果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奶牛存栏7.06万头,种植蔬菜33万亩,优质时令水果10.1万亩,年产粮食22万吨左右。为此,依托奶畜产业优势,先后引进上海光明乳业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年加工20万吨鲜奶的乳品企业;蒙牛集团和咸阳银华乳业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设年产1.5万吨冰淇淋和酸奶生产企业。依托果品产业优势,先后引进山东烟台张裕集团投资832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西安怡科食品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果蔬果糖生产企业。依托粮食产业优势,先后引进西安白家口国家粮食储备库投资1.8亿元建设粮油加工企业,四川新希望集团投资4000万元建设饲料加工企业。目前,张裕酿酒、光明乳业、怡科食品、蒙牛银华已经成为泾阳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2005年,张裕公司纳税额达到1135万元。二是利用石灰石资源发展工业企业。泾阳是全省石灰石资源的密集区,石灰石质优量大,储量占咸阳市储量的一半以上。2002年,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引进浙江声威建材公司投资11.7亿元,年产5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企业。2003年,又与河北冀东水泥集团达成投资6亿元,建设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合

同。目前,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就绪,预计今年可完成土建工程。三是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工业企业。泾阳位于西安、咸阳半小时经济圈,也是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前沿。为此,注意加大区位的宣传推介力度,吸引了统一石化、撒可丰复合肥、格瑞齿轮等一批工业企业前来投资,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相继建成了格林德、泰鑫、圣奥三家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大型动物药品生产企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动物药业基地。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招商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全县纳税前10名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占到9户。

启示之二,突出抓园区建设,聚集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近年来,我县积极规划建设“一城(县城)两区(县城工业密集区和泾阳工业密集区),一带(泾河产业带)”工业发展平台,大力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发展工业企业。县城工业密集区集聚了光明乳业、张裕酿酒、永大电工、雨茂制药、吉元电工等骨干企业30多家,年产值达到12.8亿元。特别是去年以来又审时度势,在靠近西铜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了泾阳工业密集区,规划面积21.4平方公里。规划布局是“一带两轴三园区”。一带

即泾河生态景观带;两轴即大地原点?崇文宝塔?汉阳陵文化旅游轴线,沿西铜公路、咸铜铁路绿色生态轴线;三园区即永乐综合工业园、崇文科技产业园和高庄家居物流产业园。目前,正在由新加坡裕廊公司编制详细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思路,加快工业密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完成泾永路东段改造及南北主干道路基和部分排水工程和园区亮化、油化工程。现已入驻企业29家,主要有新希望饲料、台湾钜和木业、圣奥动物药业、红旗乳业、立成饲料、格瑞齿轮、兰星钢管、统一石化等企业,总投资47亿元。其中北京统一石化公司投资1.2亿元,年产10万吨润滑油项目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成为我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启示之三,通过抓企业改制,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按照“有利于企业增效,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财政增收”的原则,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企业二次改制,加快国有资本从县域经济有序退出。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上调整加强了企业改革小组,由县长任组长,7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领导分包企业,具体督促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二是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本

篇六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德国工业4.0考察学习报告

德国工业4.0考察学习报告

翔正国际聚焦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为中国制造型企业搭建海外标杆参访、名校研修、商务对接交流平台,致力于用全球智慧助力“中国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中国人疯狂迷恋于金融、电商,天天喊着要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的时候,德国已经进入了制造4.0时代,并作为它的国家战略被鲜明地提出,在整个德国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企业竞争力到底在何方?到现在就像雾霾中的城市,老路仍然看不清方向。你再看看在中国满大街跑的奔驰、宝马、奥迪,外国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所有高端品牌。而中国留恋于金融、电商、互联网思维这些“小技巧”里面,作茧自缚,这是一种没有远见的战略,我们应该好好地向德国学习。

所谓制造德国工业4.0的概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把德国的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产生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制造,将再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德国的全球竞争力。

一、德国工业4.0的本质与目标是什么?【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德国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与新媒体协会、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合作设立了“德国工业4.0平台”,并向德国政府提交了平台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德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提出,德国向德国工业4.0转变需要采取双重策略,即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和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及产品的领先市场。报告还展望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展前景。

1.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德国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来实现大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

德国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2.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

德国工业4.0报告中描述的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3.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德国工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就是“标准化”。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来自德国企业;通信领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诞生于德国。

德国工业4.0工作组认为,推行德国工业4.0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德国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二、德国工业4.0背后的战略意图

1.对抗美国互联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工业4.0是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制造业之后带来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吗?所以,德国工业4.0希望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使生产设备因信息物理系统而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那时,云计算不过是制造业中的一个使用对象,不会成为掌控生产制造的中枢所在。

2.防守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从中国机械产业的高速增长中,德国看到的更多是“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数据显示,德国以16%的份额占据2013年全球机械出口首位,中国以11%的份额,略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三。同时,在全球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中国已经在7个子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更有甚者,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篇相关分析报告曾提出警告:“欧洲机械制造商必须意识到,竞争环境已经改变,必须对越发明显的威胁做出反应,否则他们将被来自中国的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打倒。”由此,德国《世界报》网站在今年3月27日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三、德国工业4.0的中国启示

1.战略愿景与要点

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德国工业4.0的进化历程。

1)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2)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4)德国工业4.0: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德国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德国工业4.0战略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网络、研究两大主题、实现三项集成、实施八项计划。

总的来看,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篇七 工业发展考察启示
德国社会组织发展及考察及启示考察报告

德国社会组织发展及考察及启示考察报告

根据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与德国基督教发展服务社(eed)有关项目的安排,中国社会组织考察团一行10人,应邀于2007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项考察。考察团团长由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巡视员廖鸿同志担任,副团长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潘大洲同志担任,XX市民政局局长佘明哲为顾问,考察团成员有:民促会副秘书长李杰、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员井华、吉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铁军、XX市社团局处长刘竞先、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处长钱立、江西省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李和生、宁夏区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马玲。

德国方面合作单位为这次考察活动做了精心安排,活动日程周到细致,特别是民促会国际顾问海曼女士、翻译胡海燕女士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工作,为这次考察活动增色很多。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德国司法部、柏林市司法局、德国联邦议会公民咨询委员会、德国基金会联盟、德国环保社会组织地球之友、德国社会问题中央研究所、德国联邦工会、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工商会、德国社会救济组织—“救济餐桌”、德国经济与合作发展部、德国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协会、德国基督教发展服务社等13个部门和组织。考察团通过座谈、走访和参观的形式,就德国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以及监管等方面情况进行了

广泛、深入和坦诚的交谈,初步了解了德国社会组织(本报告所称社会组织,即指过去所称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发展、登记、法律、管理体制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考察活动使每个团员都感触颇深,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德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情况

(一)发展现状、历史和作用

德国是一个法制非常健全的现代国家,有着健全完备的结社法制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也是当今世界上社会组织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发达的社会组织已成为今天德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德国大约有100万个社会组织,其中近60万家为登记注册的,还有约50万家为未注册登记组织。在德国,社会组织既可以办理登记,也可以不办理登记。这是德国社会组织管理的一种特殊性做法。德国的社会组织与人口比为1:75,远远高于中国(1:5400),也高于英国(1:250)、日本(1:260)等许多发达国家,堪称世界上社会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方面需要,还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力量,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现有能查到的资料表明,早在1995年,德国社会组织(不包括宗教团体)的经济规模就达到944亿美元,占国家gdp的3.9%,并且提供了相当于144万个全职工作岗位,占全国非农业就业的5%左右,服务行业就业的12%。

德国有着悠久的结社传统,早在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

起和市民阶层的诞生,第三等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下层市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逐渐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制度──行会,来进行自我管理并协调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这对德国人结社精神的影响弥深。行会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公共道德:社会成员无论出身、地位、宗群和信仰如何不同,都应遵守共同的规则、纪律和职业道德。这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滋生出平等观念、公共伦理和团体意识,成为德意志文化中一种普遍的公共精神。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各种形式的劳动结社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事扶贫济困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德有此类社区基层组织249个,其志愿者规模达110万人。20世纪50─60年代是德国各种结社组织普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反贫困、反饥饿、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70年代以后,关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倡导组织、各种环保组织发展起来,并积极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政策。

德国的社会组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广、类型多,可分为互益性和公益性两大类。公益性组织涵盖了医疗、环保、教育、体育、文化、慈善救助等领域,是德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重要支柱。互益性组织以行业协会和商会最为突出,这类组织在经济协调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考察交流的德国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来看,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增大了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公众的意识表达和维护权益的能力。众多的志愿者通过社会组织的平台直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公民

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慈善公益意识、互助意识、倡导意识等显著增强,从社区到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博爱的景象。如德国基金会联盟,旨在保护德国的基金会利益不受大众、政策及政府当局的侵犯,确保基金会有效开展工作,达成它们的目标。该联盟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各个基金会之间的对话以及经验交流;汇集资料编辑整理出版、提供学者研究;保护基金会利益不受外部集团侵害;帮助独立的基金会解决特有的困难以及与其它国家基金会联盟以及欧洲基金会中心进行合作等。通过这些有效的工作,使得公众根据关注基金会的重要性,意识到基金会在当今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德国基金会的监管部门也成为了该基金会联盟的会员(基金会监管部门也可以成为联盟会员,是德国基金会管理体制中的一大特色,密切了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也提高了基金会的参与意识)。又如德国地球之友,主要工作为环境和自然保护,该组织致力于各种环保的倡导活动,还致力于农业政策、土地使用的多样化、提倡健康食品和安全的畜牧业,并与各国地球之友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地球的环境保护工作。该组织不仅获得了国内公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还获得了许多国家的相关组织的赞同。再如德国伯尔基金会,环保与和平活动是它的缘起,积极从事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妇女权利及性别民主、民主和人权、媒体多元化和舆论监督等业务。其在中国的环境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对ngo的能力建设、提高能源利用的无锡项目等,还与中国国际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伯尔基金会之所以要到中国开展工作,是因为它认为中国的环保工作在世界非常重要,而且认为环保问题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的问题。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环保有一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认为中国环保工作很差,伯尔基金会认为这是不对的,中国在环保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在中国正面临一个转机,并且需要国际上的支持。总之,德国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国内到国外,呈多方位发展态势,这充分体现了德国社会组

织更高层面的社会公共责任,并为之努力的一种做法。

(二)德国基金会的发展与特点

截至目前,德国有合法登记的基金会1.5万多个,其中95%是公益性的,5%是非公益性的私人家族基金会。没有合法形式的基金会多达2.5万多个。所谓合法登记的基金会是按民法规定以私人名义成立,发起人注入基金(原始基金必须5万欧元以上),有权决定组织机构、理事会成员、活动范围和运作方式,但基金与发起人财产脱勾,为社会所有,政府派员参加监事会,并要求基金会提供年度报告,监督其是否按照宗旨、章程规定运作。没有合法形式的基金会,主要包括以信托方式成立的基金,以有限责任公司名义成立的,以及以社团名义成立的基金会(6个政党基金会有5个是社团基金会)。根据2007年对7963个基金会的调查,有50%以上是资助型的,20%以上是实施运作型的,18%是两种兼而有之的。同时,根据调查,德国基金会服务领域或资金投向情况是:社会服务方面占31%,科学技术方面占16.2%,教育方面占14.2%,艺术文化占13.8%,生态与环境保护占5.1%,家庭和公司占3.3%。2000年来,为了满足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德国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基金会发展的政策法律,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人们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基金会。例如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额度在30.7(60万马克折算)以内的部分,可以分摊到10年享受税前扣除待遇,目前这项规定又改为100万欧元以内部分也可照此办理。又如捐赠税前扣除比例,从原来规定的10%一律提高到企业、个人应纳所得税额的20%。基金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每年新成立的基金会多达1000个左右,涉及社会问题、环境与自然、科学与教育、发展援助、生存环境、儿童、青年、父母、文化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85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