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 德国留学 |

【www.guakaob.com--德国留学】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一)
(选修课)德国史的答案

德国史序言(一)已完成 1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是在:()。

 A、962年

 B、1806年

 C、1640年

 D、1038年 我的答案:B

2

普鲁士联合奥地利首先对抗的国家是:()。

 A、丹麦

 B、比利时

 C、意大利

 D、俄罗斯 我的答案:A

3

下列德国各诸侯国中,最突出的是:()。

 A、意大利

 B、科隆

 D、普鲁士 我的答案:D 4

维也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意大利问题而展开的。() 我的答案:×

5

联合国是一个邦联。()

我的答案:√ 德国史序言(二)已完成

1

德意志第三帝国是由()建立的。

 A、拿破仑

 B、俾斯麦

 C、希特勒

 D、罗斯福

我的答案:C

2

俾斯麦成就的是:()。

 B、德意志第二帝国

 C、德意志第三帝国

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我的答案:B

3

德意志吞并奥地利是在()。

 A、1918年

 B、1923年

 C、1928年

 D、1937年 我的答案:D 4

柏林墙成为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界线。() 我的答案:√

5

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后出现了魏玛共和国。

我的答案:×

德国史序言(三)已完成

1

两德统一是在:()。

 A、1960年

 B、1990年

 C、1961年

 D、1991年 我的答案:B

2

德国历史上极端民主时期是:()。  A、俾斯麦统治时期

 B、纳粹时期

 C、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  D、奥地利统治时期 我的答案:B

3

魏玛共和国结束的时间是:()。  A、1919年

 B、1923年

 C、1933年

 D、1937年 我的答案:C 4

20世纪前半叶,德国政治剧烈动荡。() 我的答案:√

5

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我的答案:×

德国史序言(四)已完成

1

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  A、4.2马克

 B、4.2万马克

 C、4.2亿马克

 D、4.2万亿马克

我的答案:D

2

现代化革命的首要因素是:()。

 A、经济现代化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二)
福建省南平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福建省南平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

试题

注意:红色部分为该题答案

第I卷(选择题)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2.有史家提出:在晚唐和宋代定型的艺术、文学类型以及社会、政治制度,一直影响着此

后1000年的中国。下列各项史实及其影响,不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A.分散相权的三省制度 B.重视程序的八股取士

C.万口相传的李杜诗篇 D.豪放婉约的宋代词苑

3.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

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

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A.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B.史学家的主观随意性

C.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 D.西周土地兼并的严重

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

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

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5.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

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

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6.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

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

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鸦片走私 B.军事进攻 C.迫签条约 D.商品输出

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

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8.图1内容反映了苏区人民踊跃捐款支援根据地政府和红军的历史情景。人民踊跃捐款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B.土地革命的成功开展

C.根据地面积的日益扩大

D.日本法西斯的全面侵华

9.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先生于 图1

中西治术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 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这位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严复

10.图2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11.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 图2

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12.图3是1949—1965年,福建省长汀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能够正确反映该县这

一时期人口变动的选项是

( A )

图3

13.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

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

桥梁”。对材料观点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国家统一的样本 B.社会制度的示范

C.文明交流的枢纽 D.经济发展的标本

14.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雅典民主制评价道:“这是一种有趣的统治形式,充满多样性

和混乱性,把平等不加区别地给予了平等者和不平等者。”他批判的主要是雅典民主中

的( )

①妇女没有民主权力 ②抽签选举 ③解负令 ④轮流执政

A.①② B. 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5.西方新航路开辟与古代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影响相同的一项是( )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16.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

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

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17.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延续了13世纪《大宪章》中“法律至上,有限王权”

思想。“有限王权”是指在《权利法案》下,英国国王仍然拥有(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司法权

18.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

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

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的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

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材料观点最有可能出

自( )

A.生物进化论 B.《共产党宣言》

C.自由主义思想 D.福利国家思想

20.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

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图4

的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C )

图4

21.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

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2.《德法化解百年恩仇》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

的成见,把德国作为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法德实现和解的前提是( )

A.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B.欧洲受到美苏的威胁

C.欧洲走向联合的需要 D.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23.图5是宋学海2005年发表的漫画《这雨怎么越下越大》,对这一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②亚洲各国与日本缺乏政治互信

③日本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24.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 图

5

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

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 ( )

A.占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第II卷(非选择题)

25.(19分)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或古代中国文明模式形成的原因论证这一观点。(4分)

(1)观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

论证: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滨交通便利,工商业经济繁荣,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中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专制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学生从东西方各自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

们退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2) 据材料二,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4分)

(1)权力: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任免官吏和控制内阁的权力(2)影响: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是德国发动一战的重要原因。(4分)

材料三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清末新政时期,„„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8分)

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4分)

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应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对清政府的启示。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的。(3分)

(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1分)

实践: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2分) 26.(17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3分)

①范围广泛;②内容丰富,涉及使节通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③具有双向性。

材料二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4分)

(2)含义:中国——闭关锁国;西方——开辟新航路。(2分)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材料三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对中国的影响的?试用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3分)

3)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1分)整体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分)社会史观:通商口岸推动了“西风东传”,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社交礼仪、社会习俗的巨变。(1分)

材料四 195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为百万美元)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三)
尔雅课程现代大学与科学课后答案-德国历史中的政治学术与社会

德国历史中的政治学术与社会(一)已完成

1

除了科学是生产力外,什么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 A、 B、 C、 D、

我的答案:B

2

下列各个国家的革命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我的答案:A

3

弗里德里希二世请哪位哲学家作为普鲁士的国师?

 A、 B、

 C、 D、

我的答案:C

4

贝尔纳认为德国科学的发展起点来自于谁?

 A、 B、 C、 D、

我的答案:D

5

1789年,法国搞了一场什么革命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 A、 B、 C、 D、

我的答案:D

6

最为重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B、 C、

 D、

我的答案:B

7

下面关于德国为大学里面留出的自由天空说法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我的答案:C

8

自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奖以来,到1933年,在自然科学中,英国有多少位科学家获奖

 A、

 B、

 C、

 D、

我的答案:A

9

德国科学的发展来自于威廉三世

我的答案:×

10

哈勒大学的发展有明显被扶植的痕迹

我的答案:√

11

今天几乎所有大学都是采用美国的大学模式。

我的答案:×

12

德国社会的改革是国家领导的上层领导下层去改革。

我的答案:√

德国历史中的政治学术与社会(二)已完成

1

“左翼知识分子”也被称为

 A、 B、 C、 D、

我的答案:C

2

赞成君主立宪的是哪种主义?

 A、 B、 C、

 D、

我的答案:B

3

知识分子的分类不包括?

 A、 B、 C、 D、

我的答案:A

4

关于德国制式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 A、 B、 C、 D、

我的答案:D

5

认为1870年普法战争的战败实际上是法国科学技术竞争的战败的学者是?

 A、 B、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四)
【2年模拟】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5讲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A组 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

时间:20分钟

题组一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2015广东湛江调研,20)某同学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从“枢密院”到“内阁”——论行政权的转移》,由此推知他研究的可能是( )

A.宋朝 B.元朝 C.英国 D.美国

2.(2015广东广雅中学一模,20)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3.(2014山东日照一模,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由此导致了( )

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1832年议会改革

4.(2014陕西咸阳一模,34)针对美国枪支暴力案频发的现状,2013年12月16日,奥巴马签署了23项总统令,要求国会重新立法禁止攻击性武器销售,但却遭“拥枪派”抵制,部分国会议员在媒体公开扬言弹劾总统。依据美国宪法,下列对此相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有弹劾权的机构是众议院

B.最高法院有权审查总统与国会立法行为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特点

D.体现了总统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的特点

5.(2014江苏南通六校质检,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指出:“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或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行使这种权力。”

材料三 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苏格拉底

材料四 它可以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的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分值:46分【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异同?(8分)

(2)材料三、四评论的是哪一个材料中的政治制度?你如何理解这些评论?(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避免材料三、四中的情况发生的。(6分)

题组二 欧洲代议制的扩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6.(2015河北邯郸一模,12)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要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控制),国家预算上院(国王控制)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这一规定( )

A.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使两院权力超过国王

C.表明国王仍具有否决权 D.使资产阶级和容克独立掌权

7.(2015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B.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争已结束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

D.君主派已经完全放弃专制政体

8.(2014云南毕业班联考,33)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B组 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5吉林一模,18)1742年,沃波尔的一个议案遭到下院否决,他被迫辞职。这一事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先例。这意味着( )

A.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形成 B.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C.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D.议会权力受到人民的限制

2.(2015吉林一模,20)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分值:50分

A.该国实行的是联邦体制 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D.总统是实际上的统治者

3.(2015吉林一模,2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

A.德意志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

4.(2015浙江杭州质检,11)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5.(2014山东德州一模,31)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也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此时的英国( )

A.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B.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

C.首相已经能够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D.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6.(2014山东烟台一模,20)“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7.(2014辽宁大连一模,33)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 )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8.(2014四川资阳一模,8)拿破仑三世形容说:德意志无非是一架拆散了的蒸汽机,散作一团。然而,这千千万万的零部件突然被一只巨手安装在一起,就爆发出冲天巨吼,震动了世界。这只“巨手”把“千千万万的零部件”“安装在一起”是通过( )

①发动王朝战争 ②削弱容克贵族势力

③建立联邦制国家

A.①②③ ④确立君主立宪制 D.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2015浙江乐清三中上学期月考,27)“传统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并指出这种诉求推动了近代英国哪一政治体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该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4分)

A组 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

题组一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C 宋元时期,枢密院主管军事,且最高行政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存在行政权的转移,故

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之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行政权由总统掌握,不存在行政权的转移,故D项错误。

2.B 由“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可知,材料突出的是大州、小州之间的矛盾,联邦制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据此可实现大州、小州妥协,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不是解决大州、小州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总统否决国会立法,也与大州、小州之间的矛盾无关,故D项错误。

3.D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及各阶层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在工业革命前已经确立,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夺取资产阶级政权,而材料显示资产阶级处于无权状态,故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

4.D 结合所学可知,在美国的共和制中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实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从题干材料来看其体现了美国共和制中的三权分立,A、B、C三项符合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总统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的特点”,故选D项。

5.答案 (1)方式:材料一是直接民主;材料二是代议制民主。同:都承认主权在民。异:直接民主是人民直接参与行使权力;代议制民主是人民通过代表行使权力。

(2)评论:材料一。理解:用豆子拈阄的方法会出现庸人治理国家的情况;有些野心家会利用直接制民主蛊惑群众、左右政局。

(3)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政府高级官员由总统提名任命;实行三权分立。

解析 第(1)问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可根据“不借助”“直接参与”得出材料一是直接民主,根据“通过自己的代表”判断出材料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两种行使权力的方式都主张主权在民,不同点理解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含义就可作答。第(2)问考查直接民主的弊端,用豆子拈阄的方法会出现所选的人不是治国贤良,或出现“独夫”(独裁),对评论的理解要概括作答,语言简练,要点突出。第(3)问考查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必须在熟悉其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第(2)问作答。

题组二 欧洲代议制的扩展

6.C 1850年普鲁士宪法保留国王,没有确立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国王控制的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国家预算,可见国王权力超过两院,故B项错误;据以上分析可知,国王仍具有否决权,故C项正确;国王控制的上院凌驾于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控制的下院,表明资产阶级和容克没有独立掌权,故D项错误。

7.A 材料中对待共和的态度,法国农民是习惯,工人是鲜明,部分君主派是无可奈何,由此可知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从材料看,法国的君主派依然存在,其与共和派的斗争也就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宪法的颁布,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完全放弃”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8.A 解读题干可知,该国是法国。法国在大革命后出现共和制与君主制反复更替的局面,A项与题干材料所述相符;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故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容克贵族是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故D项错误。

B组 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B 1721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事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先例”的信息说明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议会权力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议会与内阁的关系,而不是议会与人民的关系,故D项错误。

2.C 题干图片是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其显示出美国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故选C项。A、B、D三项无法从示意图中得出。

3.D 1871年宪法颁布后,德意志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近代德国仍保留较大的专制主义残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宪法加强了联邦对各邦的控制,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故D项正确。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五)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国制定宪法的历史始于1815年,全国统一宪法的制定始于1848年革命时期的《法兰克福宪法》。就对近代德国政治生活的影响而言,最重要的要推1850年的《普鲁士宪法》和1867年的《北德意志联邦宪法》,前者是一部以树立国王绝对权威和加强军国主义势力为内容的宪法,后者的基本内容来自《晋鲁士宪法》。

1871年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以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仅加以稍微修改,反映容克与资产阶级共同意志、混杂着封建因素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内容和特点是:

(1)规定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2个邦和自由城市组成。帝国中央拥有极大权力,各邦地位很不平等。事实上,德意志各邦已成为联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立性。上述规定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帝国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由普鲁士掌握帝国最高行政权,宪法赋予皇帝和宰相以极大权力。

(3)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资产阶级在统一后的国家机构中,只获得很小一部分权力。

(4)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帝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这样,也就是把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推行于全帝国。

因此,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劳动大众和资产阶级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

Paulskirchenverfassung:

The so-called Paulskirchenverfassung (Constitution of St. Paul's Church, Frankfurt) of 1849 was the first constitution of a German Empire (German Empire usually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Empire founded by Bismarck in 1871), and as such was actually titled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es (Constitu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t was proclaimed by the Frankfurt Parliament, during its meeting in the Paulskirche church on 27 March 1849, and came in effect on 28 March,[1]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Reichs-Gesetz-Blatt 1849, p. 101-147.

Thus, a united German Empire, as successor to the German Confederation, had been founded de jure.[citation needed] De facto, though, most Princes on German soil were not willing to give up sovereignty and resisted it, so it did not succeed on land, with the German Confederation being restored a year later. On the other hand, this first and democratic German Empire, with its small Reichsflotte navy founded a year earlier, fought the First War of Schleswig at sea with the Battle of Heligoland. The fleet's black-red-gold war ensign was one of the first instances of the official use of the Flag of Germany.

After long and controversial negotiations, the parliament had passed the complete Imperial Constitution on 27 March 1849. It was carried narrowly, by 267 against 263 votes. The version passed included the creation of a hereditary emperor (Erbkaisertum), which had been favoured mainly by the erbkaiserliche group around Gagern, with the reluctant support of the Westendhall group around Heinrich Simon. On the first reading, such a solution had been dismissed. The

change of mind came about because all alternative suggestions, such as an elective monarchy, or a Directory government under an alternating chair were even less practicable and unable to find broad support, as was the radical left's demand for a republic, modelled 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eople were to be represented by a bicameral parliament, with a directly elected Volkshaus (House of commons), and a Staatenhaus (House of States) of representatives sent by the

individual confederated states. Half of each Staatenhaus delegation was to be appointed by the respective state government, the other by the state parliament.

The constitution's text opens with 1 Sentence 1: „Das deutsche Reich besteht aus dem Gebiete des bisherigen deutschen Bundes.“ (The German Empire consists of the area of the German Confederation).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简介:1871年4月16日由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最后完成,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该宪法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由《北德意志

联邦宪法》修改而成,共14章78条。虽保存很多封建残余,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年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帝制被推翻,该宪法寿终正寝。

1、联邦领土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2、帝国立法权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

1)制定关于迁徙的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外侨警务、各种行业,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

2)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

3)规定度量衡与货币制度,以及制定关于发行有保证金的或无保证金的纸币之基本规章……

7)组织统一保护德国海外贸易、德国航运及其航海旗帜,设立由帝国开支经费的统一的领事馆;

8)铁路事业……

10)邮政、电报事业……

13)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14)帝国的陆军与海军舰队……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3、联邦议会

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

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登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斯维克2票。

4、主席职位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5、帝国议会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 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

11、帝国军事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收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 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端木正、邓文才译,蒋相泽校)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第36-39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guoliuxue/52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