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

| 初二 |

【www.guakaob.com--初二】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

探究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一、做个“小神童”

请放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归园田居(其三)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名

,字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它写在下面。

使至塞上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

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2.“

》,作者

,字

朝人。

”描写江上美景。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山西村

一、做个“小神童”请有感情地背诵《游山西村》,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游山西村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号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有

》《

》等传世。

”蕴含深刻哲理。

2.“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使至塞上 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

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渡荆门送别 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1.李太白全集 李白 太白 唐 2.月下飞天境 云生结海楼

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留恋之情。 游山西村 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

1.剑南诗稿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二:八上诗四首习题精选及答案

《诗四首》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的黑体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候骑( ) 鸡豚( ) 叩( )门 萧( )关 箫( )鼓

2.解释下列黑体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4.填写诗句。

① ,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

③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

④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⑤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8.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1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课外阅读

(一)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全诗紧扣一个“字,按

2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22.“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23.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二)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4.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

2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与提示】

1.shèng;huì;zhǎng;yān;jì;tún;kòu;xiāo;xiāo

2.①野草;②扛着;③生长;④只,违背;⑤出使;⑥慰问;⑦广阔无际的原野;⑧爱。

3.①《陶渊明集》、五、三、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

②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③《剑南诗稿》、陆游、务观、放翁、南宋。

4.①晨兴理荒秽;

②但使愿无违;

③征蓬出汉塞、长河落日圆;

④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⑤登临吴蜀横分地、万里来游还望远

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3.地点、目的。

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提示】: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8.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19.A

20.游、时间。

21.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22.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24.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5.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三:新人教版语文八上《诗四首》同步练习

第30课 《诗四首》同步练习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王亮

【课文导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景中含情,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

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

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当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他流亡到

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激发灵性, 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学法指导】

学习这四首诗歌,要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成诵,查找资料。也可以根

据诗歌的内容绘画,寻找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这四首古诗,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

内景物的风貌, 因此可把它们分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

诗歌的画面美,并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â)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

然。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 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4.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

是: , 。

6.“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不少于150字

的精彩景物描写。

二、精段阅读:阅读《使至塞上》回答后面7—11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

9.“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2—14题。

春游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千重翠②,月点波心一颗珠③。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⑥。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②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③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

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⑤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

带。

⑥勾留:停留。

12.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

还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

13.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

14.“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

出那些信息?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5.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1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7—19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7.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18.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将这首诗进行续写,字数不少于100字,续写的人物和事件要与原诗意境符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差( )异 孕( )育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â mãi( )、西府hǎi táng( )、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

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四:人教2014版语文八上:《诗四首》习题1

《诗四首》训练测试

1.下面各组中加粗字的注音、释义和句中字形无误的一组[ ]。

A.晨兴理荒秽(huì),戴月荷(hé)锄归。

B.大漠孤烟直,长河(黄河)落日园。

C.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D.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荷锄:扛着 草木长:丛生

B.孤烟:烽烟 长河:黄河

C.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无时:随时

D.腊酒浑:浑浊 候骑:等候骑兵

3.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句表明诗人不善于种田。)

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两幅美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快到节日了村里很热闹,村民因家贫而衣着简朴,但村民的感情很真挚。)

4.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为:

5.按要求默写诗句。

(1)《游山西村》中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严峻、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田园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强烈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使至塞上》一诗中的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我如飞扬的蓬草随风万里来到塞外,蓝天上一行行归雁飞入胡地。

B.在萧关那里恰逢骑马的侦察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在更远的燕然。

C.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D.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5.(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五: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张九龄执政,被任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性格倜傥不羁,喜游名山大川,游踪遍四方,名重一时,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弃官而去。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今义:可怜。) .

(2)一词多义

【长】道狭草木长(读作zhǎng,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读作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

3.主题解说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诗人登岳阳楼而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4.重点突破

诗歌的特色之一就是画面感极强,本课中的四首诗哪些诗句有画面感?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了一幅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图。早晨身披星光,去清除豆田里的“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晚上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这辛苦的劳作使诗人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提示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西北高原上的一幅黄昏夕照图。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时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提示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是白昼眺望所见。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结构图解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然( ) ....

候骑( ) 鸡豚( ) 萧关( ) 征蓬(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晨兴理荒秽( ) (2)带月荷锄归( ) ...

(3)三年多难更凭危( ) (4)但使愿无违( )( ) ....

(5)使

至塞上( ) (6)单车欲问边( ) ..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仍怜故乡水( ) ...

3.按提示默写诗句。

(1)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

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

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

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

是: , 。

(3)《归园田居(其三)》中写作者对田间劳动感到惬意,认为符合自己心愿的句子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4.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学校举办“中学生MV”大赛,李刚同学打算围绕本课的四首诗进行构思,具体是将下面

表格中的四句名句拍摄成MV,需要你配合做画面解说,请你仿照示例准备解说词。

2

6.(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

2014年4月18日,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

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

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

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

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

“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为什么?

(3)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续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

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___________________

(一)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

也有表现,例如:

9.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中的“ ”“ ”,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 ”“ ”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15. (南宁中考)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去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6.诗歌以“________”和“________”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4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一)(云南中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19.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遵义中考)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文言文对照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 南山 下,草 盛 豆 苗 稀 。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旺盛而豆苗却很稀少。

晨 兴 理 荒秽(huì),带 月 荷(hè)锄 归。

早晨起来就到田地清除杂草,一直到月亮升起来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 狭 草 木长(zhǎng),夕露 沾 我衣。

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 沾 不足 惜, 但使 愿 无违。

衣服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实词]南山:指庐山。盛:茂盛。稀:稀少。兴:起。理:清除。秽:野草。荷:扛着。长:丛生。露:露水。沾:沾湿,打湿。惜:惋惜,可惜。愿: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虚词]足:值得。但:只,只要。

[句式]种豆南山下:省略介词,应为“种豆(于)南山下”。

5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六: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复习课件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七:八上诗四首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课课练:复习篇

一、填空

1、陶渊明,名 ,字 ,号 , (朝 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号 ,是 (朝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3、王维, (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陈与义, (朝代)诗人。

二、诗词填空

1、种豆南山下, 。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

2、单车欲问边, 。 ,都护在燕然。

3、 ,来从楚国游。月下飞天镜, 。

4、洞庭之东江水西, 。

登临吴蜀横分地, 。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

5、《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

7、《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 。

8、《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9、《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 。

三、回答问题

1、《归园田居》中作者的“愿”该如何理解?

2、《使至塞上》颔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

3、《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4、《红楼梦》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说,《使至塞上》颈联“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结合你的理解对这一句加以赏析。

【使至塞上】教案

一、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魅力吧!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学生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使至塞上》作者赞美了塞外的奇特壮绝的风光,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九:八年级语文诗四首同步练习1

30 诗四首

基础知识检测

1.用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②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课内阅读检测

(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

押韵的字有:________。

所押之韵为:________。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

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二)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拓展阅读检测

(一)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检测

1.①大漠孤烟直 ②但使愿无违③ 月下飞天镜。2.C

课内阅读检测

(一)1.边、延、天、圆、然 an 2.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3.①借代 ②对偶 4.C

(二)1游;流;楼;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拓展阅读检测

(一)1.B 2.C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初二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篇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练习

一 《归园田居》(其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

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

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

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

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

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

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答] “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

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

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

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11、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3、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

14、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5、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6、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7、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

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二 《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

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岑参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

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三 《渡荆门送别》

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

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运用了对偶、

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

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

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

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

势雄浑,具有画面美。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

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

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

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

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 美

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

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

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

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6、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

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

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

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

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1、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2、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3、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14、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四 《登岳阳楼》

【注释】

1〔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

2〔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

3〔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

里指瓜分。

4〔徙倚〕徘徊。 ○

5〔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

6〔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帘旌不动夕阳迟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帘旌不动夕阳迟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登临吴蜀横分地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徙倚湖山欲暮时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12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