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 初二 |

【www.guakaob.com--初二】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一)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课文目录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4

2 芦花荡 孙犁 9

3 蜡烛 西蒙诺夫 20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29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43

第二单元

阅读

6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51

7 背影 朱自清 61

8 台阶 李森祥 67

9 老王 杨绛 75

10 信客 余秋雨 8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89

第三单元

阅读

11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92

12 桥之美 吴冠中101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07

14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14

15 说“屏” 陈从周 121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125

第四单元

阅读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33

17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139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47

恐龙无处不在 147

被压扁的沙子 150

19 *生物入侵者 梅涛 155

20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160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164 34

第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68

22 短文两篇 173

陋室铭 刘禹锡 173

爱莲说 周敦颐 174

23 *核舟记 魏学洢 178

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 183

25 杜甫诗三首 183

望岳 185

春望 186

石壕吏 185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190

第六单元

阅读

26 三峡 郦道元 196

27 短文两篇 199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99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00

28* 观潮 周 密 202

29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206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209

使至塞上 王维 21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201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21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怎样搜集资料 213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 汉乐府 217

野望 王绩 218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21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220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后记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二)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文下注释:短文两篇(人教版)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5),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无案牍(11)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

(13),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4)?” 2、《爱莲说》---周敦颐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4)。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

,濯(zhuó)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8),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9)玩焉(10)。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噫(yī)(14)(15),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6)?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7)。

陋室铭(刘禹锡)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9、金经:指佛经。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1、案牍:官府的公文。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

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2.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3、蕃:多。 4、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7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五、合作探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资料补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

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四、翻译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

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五、重点之词句

1、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

①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②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③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④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zhong/65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