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

| 高三 |

【www.guakaob.com--高三】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一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联考)2015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

2014-201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好的文学一方面它能表现生活的负面,适度地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更能否定它们,让人看到其不合理性,从而至少在读的那一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理想,由此培植起信念,涵养出道义,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坚持真艺术应表现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痛苦,并要求其保持否定与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今人为物欲束缚,名缰利锁,同样不得自由。文学因此应该让人挣脱这些羁绊,向上仰望无限星空,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文学几乎从来是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与纠正生活的。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它才可能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同时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自己的价值。文学不顺应生活,而经常站在生活的反面,是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因这种否定而伟大。

浪漫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勒律治说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这就是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它让文学从反面,成了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还应有一种超越的力量。

何谓超越,指超越既存和已知,向将来与未知敞开。它有无形的特点,即常常越然逻辑之上,是谓对必然的超越;又有无限的特点,即常常越然经验之上,是谓对有限的超越;还有无前的特点,即常常越然既存之上,是谓对先在的超越。

人为何需要超越?是因他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有大遗憾,因此总向往获得总体性的完整认知。超越正是他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因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是人学,因此自然也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当然,有这种超越性追求,并不意味文学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向壁虚构。而是说它从来都注意调动自身的洞察力,去能动地反映更深邃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反映,最大程度地与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之所以打动我们并光景常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这种超越。曹雪芹《红楼梦》说是“为闺阁立传”,表“情场忏悔”,但小说并未成为“个人化抒写”的范本,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他在痛苦愤懑中寻求精神的自觉出离是有关的。有的作家所历甚少,像艾米丽·勃朗特,局处僻远,离群索居,居然短短的寿命,写成了不朽的名著《呼啸山庄》。而且,因写出人所遭受到的空前的精神压迫与异己力量对命运的强势操纵,还开启

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能超越当下,指引未来的就是真小说。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怀疑的态度,投去冷峻的眼光,通过否定与批判,将人引渡到对生活的反思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节选自2014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指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文学的否定体现在要展现生活的负面,展示其如何的不合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培植人的理想和信念。

B.“超越”是指由已经存在和已知的向将来与未知敞开,是对必然的超越、对有限的超越、对先在的超越,具有无形、无限、无前的特点。

C.文学的超越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以自身的洞察力,否定现实性,从而为理想的张扬、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D.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不仅要具有否定的力量,也要有超越的力量,否定和超越是好的文学中重要的方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应保持否定和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帮助人们摆脱物欲束缚,名疆利锁,获得前行的力量,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B.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即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使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C.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是因为超越正是人类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向往获得对自身总体性的完整认知。

D.《红楼梦》《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之作,不仅实现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创作意图,而且反映了深邃的生活,渗透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为了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来实现,而这种否定与批判又造成文学与生活的反差,从而成就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B.文学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显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但这种追求并不是说文学可以抛弃生活,架空虚构。

C.文学往往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和纠正生活,这种否定体现了文学的伟大之处;文学可以帮助人突破人生的局限,这种超越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D.从某种程度上讲,否定即超越,超越必否定,两者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超越必然要求作家持怀疑态度,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从而凸显文学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

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

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

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

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传:学习。 B.父每肃客 肃:庄重。 ..

C.十八年,简宫僚 简:选拔。 D.率友人躬振给 振:通“赈”,救济。 ..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咏梅 陈 亮

的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①②

【注】①的: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8.“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自己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同 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我急速地问他:“怎么,踩在犁刃上了?”

看,他多么暖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

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便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于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上便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慌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漂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叹息地摸着什么,一面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年轻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x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年轻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检,一只手去抓抢,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着了。这样,他和蔼地把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大队伍不上,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x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一面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才好。他却一面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青年人猜到了“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处处为难“我”,“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我”和青年人处于矛盾冲突中,造成了紧张的气氛。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二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乡许昌平顶山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

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适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1期俞水生《射箭与射礼》,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射礼”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射礼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射法体现人的德行。

B. 春秋时期崇尚武力,射礼的诞生使弓箭变成了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崇尚武力纷争的混乱的社会走向了和平。

C. 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引导人们谦和、礼让、自省。

D. 射礼不仅看重射手是否射中靶子,而且看重射手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的德行和修养,赋予了射箭新的灵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生存手段,在打仗、狩猎中地位很重要,而且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B.“射”不仅是一项专门技能,而且是人德行的体现,古人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又有严格的比赛规则的乡射来选贤。

C.乡射的比赛大都非常激烈,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孔子对这种讲究

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

D.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的射礼按规格分为四种,其中大射、宾射、燕射都与诸侯举办的活动有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B.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 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

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

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

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

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左右复问 辟:使„„避开 B.宿取具狱繙阅 具:准备 ..

C.泾卒固悖慢 悖:违逆 D.宿以老,数乞谢事 事:职务,官位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清谨忠实的一组是(3分)

① 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 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 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 ④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

⑤ 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 ⑥ 宿以老,数乞谢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宿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个“杀人犯”将被处死,他怀疑判决有误,经单独询问、细究案卷记录,终使案情水落石出。

B.胡宿性格耿直,坚持正义。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C.胡宿主张“外和”的外交策略。对于北人“捕鱼伐苇”等引发的“侵诬尺寸”,胡宿认为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

D.胡宿务实为民,主持公道。他曾为民修水塘防水患;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胡宿认为三司官员也有过错,不得已就将相关官吏打发走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2)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①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8.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之。(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俄顷风定云墨色, 。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____,金块珠砾, 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

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三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长安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纸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

5.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江南style》为什么这么红

所有人都想知道,一个挺着肚腩的男人,重复着几句莫名其妙的歌词,做出纵马疾驰时的蹦跳动作,以此制成的音乐视频为什么会在2012年红遍全球。根据最新统计,这段名为《江南style》的视频成为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YouTube视频。其观看次数达到了82200万次,超过贾斯汀·比伯的《宝贝》。

社会学家分析说,这首“神曲”充满了对韩国首尔上流社区江南的讽刺。在韩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总统选举中的议题。心理学家则认为,演唱者朴载相的形象迎合了西方对亚洲男性的固有想象:“在这里亚洲男人要么是功夫武士,要么是引用孔子语录的先知,要么是高中里的怪才。”

相比之下,科学家另有一番解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市场学教授詹姆斯·凯拉瑞斯指出,《江南style》之所以风靡世界,与一种名叫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

耳朵虫并不是一种虫子,也跟耳朵没有太大关系。凯拉瑞斯打比方说,它是一种认知瘙痒。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就像皮肤上的瘙痒,让脑子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痒。

这一现象和19世纪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有关。在我们的大脑中,信息往往都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存储。有些提取的线索一旦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的信息。譬如看多了由《最炫民族风》伴奏的各种视频,下次看到有节奏的舞蹈,就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

《江南style》更是如此。有人评价说:“身形偏胖的朴载相,不断重复着扬鞭套马、策马狂奔的动作,配上音乐节奏,让人莫名就有了跟着一起舞蹈的冲动。”

人们很早就发现,节奏简单且不断重复的片段更容易绕梁三日。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76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只是在报纸上读到了一段有着华尔兹旋律的顺口溜就因此着魔。在镇上晃荡的时候,他的脚跟着顺口溜机械地踏着节拍。有人对《江南style》进行研究发现,它有5个音节每3.6秒就会重复4次,在整首歌中重复了100次以上。

“关于耳朵虫最有趣的是它揭示了我们脑袋中有一部分很明显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一个叫做“神经黑客”的栏目如此介绍这一奇特的现象。

根据凯拉瑞丝的说法,所有无法忘却的神曲,都是一种“不自主音乐想象”。这些想象不仅来得毫无防备,走得也莫名其妙。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被顺口溜折磨得快要疯了的主人公,恰好遇到了一个神父。把顺口溜复述给了神父后,他终于得到了解脱,“舌头获得了自由,再次吐出了欢快的言语”。可惜,神父却“中招了”。

当然,耳朵虫并不尽是烦恼。上世纪80年代,芝加哥一家主营停车场业务的公司,就以此开发出一套“主题音乐楼层提醒系统”。在不同的楼层播放不同的流行音乐,若是有人停车以后忘记自己停在那一层了,只需想想当时听到的是哪首歌曲,然后在电梯里按下对应的按钮就可以了。

有了耳朵虫的帮助,各大神曲可谓所向披靡。“它总在脑海里弹出来,就像是网页上弹出的广告一样,让我感到有点排斥。”一个年轻人如此形容给他带来很大困扰的《最炫民族风》。为了驱赶脑海中的“弹出广告”,他听了各种古典音乐,“总以为,古典音乐是经典中的经典,可听了似乎也不太管用,脑子里还是‘最美的云彩’”。

或许,真的应该听从马克·吐温100多年前的建议。在那篇题为《蛊惑的旋律》的小说结尾,他严肃地指出:“各位读者,如果你碰到类似无情的旋律,理当避而远之,避而远之,视之瘟疫!”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江南style》在2012年风靡全球”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江南style》充满了对韩国首尔上流社区江南的讽刺。在韩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江南style》的演唱者朴载相一个挺着肚腩、做出纵马疾驰时的蹦跳动作的形象迎合了西方对亚洲男性的固有想象。

C.《江南style》是一种“不自主音乐想象”,不仅来的毫无防备,而且走的莫名奇妙。

D.《江南style》的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人们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反应,让脑子不断注意这些音乐。

2、下列对“耳朵虫”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时( )

A.耳朵虫并不是一种虫子,也跟耳朵没有太大关系。它其实是一种类似皮肤瘙痒的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

B.耳朵虫揭示了我们脑袋中有一部分很明显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一些节奏简单且不断重复的音乐片段更容易激发耳朵虫的音乐功能。

C.耳朵虫就是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是由艾宾浩斯在19世纪提出的,在我们的大脑中,信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存储,某些提取的线索一旦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的信息。

D.耳朵虫使人们脑海不断弹出广告因而让人感到排斥,但人们也可以合理利用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style》的歌词莫名其妙,节奏简单重复,演唱者挺着肚腩、动作滑稽,但却迅速风靡全球,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忧虑,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B.对《江南style》现象,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C.《江南style》对人们的影响,并非个例,在中国有人看到有节奏的舞蹈,就会不由自主哼哼起《最炫民族风》;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主人公只是在电视上听到了一段有着华尔兹旋律的顺口溜就因此着魔。

D.要想避免类似《江南style》的“神曲”带来的困扰,就得听从马克·吐温100多年前的建议,避而远之,视之瘟疫。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

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财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曰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 摄:代管

B. 缘河北岸列军 缘:沿着

C. 更敕简精兵为战备 简:精减

D.嵩乃班师 班:返回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嵩受到君主重用一组是(3分)

①年十四,代父统军

②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

③诏嵩厚答之

④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⑤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

⑥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A.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嵩较有军事才能。时局乱时,他统领部众,不使分散而归附苻坚;趁刘裕无暇相顾,他与叔孙建从成皋南渡,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官清廉。刘裕借道通行时在船上看见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送去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全部送到京城。

C.长孙嵩有时很固执。屈丐死后,关中大乱,世祖想要征讨大檀,寇谦之、崔浩等都支持,而长孙嵩坚决反对,最终惹怒了世祖,遭到责斥。

D.长孙嵩恪尽职守。他做了柱国大将军后,总是在世祖亲自外出征讨作战时,以元老身份留守京城,坐镇朝堂,并且处理日常各种刑狱案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5分)

(2) 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①②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③④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8、诗的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荡胸生层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岳阳楼记》)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输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眸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我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中华民族的再生——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10年増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的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B.“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的具有独立思想、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最多!

C.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D. 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四
《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考语文参考答案》

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考语文参考答案

1.B (原文说的是“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2.C(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并没提到选项中

所说的内容)

3.D(女性“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的推断错误,文中说的是“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4】A“谢”是“谢绝”、“拒绝”的意思。

【5】B解析①因“景帝不好辞赋”而未展示出才华②注意前文中的“谬为恭敬”,可见“自往迎相如”并不是对其才华叹服;⑤说的是司马相如的婚姻和家产。 【6】B解析:“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不当,因为原文中说“临邛令阳为恭敬,日往朝相如”,“阳”是“佯装”“假装”的意思。 【7】(1)(司马相如)一向与临邛县令王吉互相交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外出任官,不太顺心,可以到我这来拜访。”(善:交好;宦游:外出做官;遂:顺心、称心、如意;句意2分。)

(2)皇上听说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此机会把这并不是皇上的本意告知巴蜀百姓。 (责:责备,责罚;喻告:告知,晓喻;状语后置句,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象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事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

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

1

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

从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因而,他失掉了官职。他在家呆了一年多,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

相如口吃,但却善于写文章。他经常患糖尿病。他同卓文君结婚后,很有钱。他担任官职,不曾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慕官爵。

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

8.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2分),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3分)。 9.尾联以景结情、运用典故,(2分)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2分)。(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附: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

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10.(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凌万顷之茫然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辩乎荣辱之境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言笑晏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⑴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5分)

⑵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⑶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 (6分。答出含义每点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⑷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8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给4分;谈出启示,给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

(A项“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理解错误;B项父亲的自尽“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D项“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属无中生有)

(2)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每点2分,共6分)

(3)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

2

(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堪称“中国的脊梁”。是父亲梁济的言传身教教会儿子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道理。父亲的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是以身殉国,是舍生取义,父亲也是“中国的脊梁”。

(观点2分,能结合文本分别从梁漱溟先生和父亲梁济两个方面阐述6分,共8分) 13.B。(中流砥柱:也做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和力量。惊世骇俗:指人的言行出奇,使世人惊骇;此处可以用“惊天动地”。折冲樽俎:在酒席宴会间制敌取胜,指进行外交谈判(樽俎:古时盛世酒食的器具)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期盼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14.B (A.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C.项中的“每个”和“均价”“都”在表意上有赘余,因为“均价”就是每个的价格,与“每个”“都”重复,只保留“均价”。D. 语序不当,“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改为“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繁琐”)

15.B(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

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未)

16、(1)而且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2)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3)大力增加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对一处給2分,三处为6分)

17、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③不良的社会影响。(大致意思相同即可,每句2分,全对5分) 18、作文审题解析:

李嘉诚用一个鸡蛋作比喻,其实是形象地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在压力,极容易破碎。可是,一旦你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进入了人生的“孵化期”,就一定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别人打破蛋壳之前主动出击,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那么就能最终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脱离束缚,获得新的生命。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不但可以从此看见外面的世界,而且还能实现质的飞跃,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由此可见,人生在许多时候需要突破的,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层蛋壳,从内部打碎这层蛋壳,就是人生的一个关键,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遗憾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却让这层蛋壳成为了一生的束缚和羁绊。而从内部突破,靠的只有自己。自己主宰人生,勇敢接受挑战,才能破茧而出,绽放人生,成就辉煌。

立意:(1)成长需要自我突破(主动与被动)

(2)活出自我,我的命运我主宰(内因与外因) (3)“绝境逢生”需要勇气 其它立意言之成理亦可。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五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一)》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坍缩(tān) .蹊跷(qiāo) .

B.贮存(chǔ) 弭谤(mǐ) ..混沌(hùn) .尺牍(dú) .模棱两可(líng) .不折不挠(náo) .

引吭高歌(háng) .

乳臭未干(xiù) .C.颓废(tuí) 毗邻(pí) 潜在(qiǎn) ...D.精髓(suí) 盥洗(guàn) 拨弦(xuán)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永葆生机 得鱼忘筌 出神入化 辐射 笑咪咪

B.繁文缛节 哀声叹气 开诚布公 膨涨 汗涔涔

C.战战兢兢 起承转合 归根结蒂 寥落 醉醺醺

D.锋芒必露 责无旁贷 感恩带德 炒作 峭楞楞

3.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善于把西方各类美学、心理学和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来津津乐道。 ....

B.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很高明,只寥寥数笔,就使老师直面人生的气度和幽默风趣的个性跃然纸上。 ....

C.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都是音乐美,诗歌和音乐是休戚相关的。 ....

D.为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学校开展了“每周英语角”活动,许多英语爱好者趋之若鹜。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大师们所铸造的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是一代代人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源泉。

B.“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体现的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无时无处都在实践着。

C.别里科夫生活中的种种“套子”,既束缚自己,也限制别人,已成为顽固保守、害怕改革这类人的代名词。

D.语文学习除课堂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课外通过看报刊、看课外书、看电视以及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

5.下列有关文学作品鉴赏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巴金的《家》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情节的主要线索,小说的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B.《三国演义》作为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张飞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代表了他艺术创作的顶峰,其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形象。哈姆雷特就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作者浓墨重彩的表现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D.《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特色,作品的描写就具有浪漫主义的

夸张和抒情特点:美就美得白璧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

二、(9分,每小题3分)

美国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美国会参议院于10月11日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国会议员们和一些经济学家给出的逻辑是,人民币被人为低估,使中国出口商品获得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从而扩大了美中贸易逆差,并最终抢走了美国的就业岗位。这种老调重弹在选民中还颇有市场,它成为了奥巴马政府转移选民对其经济政策尤其就业问题上无能的关注的重要工具。

再者,汇率可以说是美国打击对手驾轻就熟的手段了。上个世纪,拉美、日本、东南亚都曾在美国的汇率和货币攻势下陷入过危机。如果说那一轮货币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压这些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此轮对人民币“开战”,包括之前运用隐性手段打击欧元,美国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近期亚洲货币加速升值,各国央行纷纷入市干预,而美国力压中国人民币升值,目的就是要借此促使亚洲货币集体全线升值。

最后,也不能排除这是美国“无意之中”将其在政治、军事上惯用的“围堵”手段习惯性移植到人民币汇率这样的财经问题上,遏制中国战略扩张步伐的手段。但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不仅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引发世界对美国“经济单边主义”做法的担忧,尤其是亚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反感。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原因众多,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中美投资和贸易的结构不同、中美储蓄率和消费率不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形成的产业链分工不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等都可能是比汇率更重要的因素。

中方已多次阐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政策,并表明了坚决反对美国会参议院有关人民币汇率议案的严正立场。这项议案不仅解决不了美自身经济和就业问题,到头来只会严重干扰中美经贸关系,干扰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和增长的努力,损人而不利己,有百害而无一益。

6.对美国会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的原因及目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想趁机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好处,为美国企业在华争取更多权益,打开多个市场。

B.在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高涨的氛围中,这一法案成为了奥巴马政府获取更多选民选票的重要工具。

C.人民币升值对改善美国经济有实际帮助,所以那些国会议员和利益集团才会借炒作人民币升值向政府施压。

D.这是美国遏制中国战略扩张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让亚洲货币集体全线升值,从而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7.下列对美国这场货币战争会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一定会引发世界对美国“经济单边主义”做法的担忧,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反感。

B.美参院以立法方式逼迫人民币升值必定会引发中方对此的强烈反对,并会严重干扰中美乃至世界经济正常的经贸关系。

C.这场货币战争的影响空前巨大,即使亚洲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大力入市干预也仍然不可能改变货币加速升值的结局。

D.美国是惯用汇率手段来打击对手的,它让拉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在汇率

和货币攻势下陷入过危机。

8.依据原文,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国一定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让人民币升值。

B.中国严重依赖对外出口,一定会抵制这场贸易战,这样美国从中便可捞取好处。

C.这场贸易战一旦爆发,世界经济将即刻陷于混乱和衰退状态,难以强劲复苏和增长。

D.在这场货币战争中,中国应该更加冷静严肃地思考,积极应对,一味拒绝是无用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

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四、(27分)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13.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3分)

王 蓝 田 性 急 尝 食 鸡 子 以 箸 刺 之 不 得 便 大 怒 举 以 掷 地 鸡 子于 地 圆 转 未 止 仍(通“乃”) 下 地 以 屐 齿 蹍(niǎn:踩) 之 又 不 得 瞋 甚 复 于 地 取 内(通“纳”) 口 中 啮 破 即 吐 之

1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 唐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②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 注 ]①诗人好友裴坦调任舒州,杜牧赴官归京,以诗赠别。②清戈:江名,在宣州西。

(1)本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哪些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15.填空。(6分)

(1)巴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陆续写成了小说《家》《春》《秋》,这三部长篇合称为《 》。

(2)西班牙作家 写的《堂吉诃德》是一部世界级的经典小说,是一部很有趣味的小说。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① ”,语句质朴;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 ”,富有哲理;柳永《望海潮》中“③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意境美妙;李密《陈情表》中“母孙二人,更相为命,④ ”, 情真意切。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促织,促织!

宗璞

①秋来了。

②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④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会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更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⑤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外,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黑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地上,它总是不屑一顾。

⑥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听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⑦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小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正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

⑧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一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⑩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我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11听得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其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的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他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12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

13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

14促织,促——织—— ○

(选自《宗璞文集》)

【注】 宗璞: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

16.为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六
《12月周测试卷讲评》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七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联考)2015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四)语文》

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

2014-201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安阳一中 郸城一高 扶沟高中 鹤壁高中 淮阳中学 济源一中

开封高中 灵宝一高 洛阳一高 林州一中 内黄一中 南阳一中

南阳五中 平顶山一中 濮阳一高 商丘一高 太康一高 温县一中

新乡一中 夏邑高中 信阳高中

(学校名称按其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文学,首先应具有否定的力量。

好的文学一方面它能表现生活的负面,适度地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更能否定它们,让人看到其不合理性,从而至少在读的那一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理想,由此培植起信念,涵养出道义,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坚持真艺术应表现社会的不公与人类的痛苦,并要求其保持否定与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今人为物欲束缚,名缰利锁,同样不得自由。文学因此应该让人挣脱这些羁绊,向上仰望无限星空,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文学几乎从来是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与纠正生活的。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它才可能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同时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自己的价值。文学不顺应生活,而经常站在生活的反面,是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因这种否定

而伟大。

浪漫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柯勒律治说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这就是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它让文学从反面,成了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还应有一种超越的力量。

何谓超越,指超越既存和已知,向将来与未知敞开。它有无形的特点,即常常越然逻辑之上,是谓对必然的超越;又有无限的特点,即常常越然经验之上,是谓对有限的超越;还有无前的特点,即常常越然既存之上,是谓对先在的超越。

人为何需要超越?是因他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有大遗憾,因此总向往获得总体性的完整认知。超越正是他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因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是人学,因此自然也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当然,有这种超越性追求,并不意味文学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向壁虚构。而是说它从来都注意调动自身的洞察力,去能动地反映更深邃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反映,最大程度地与一种意义联系在一起。

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之所以打动我们并光景常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这种超越。曹雪芹《红楼梦》说是“为闺阁立传”,表“情场忏悔”,但小说并未成为“个人化抒写”的范本,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这与他在痛苦愤懑中寻求精神的自觉出离是有关的。有的作家所历甚少,像艾米丽·勃朗特,局处僻远,离群索居,居然短短的寿命,写成了不朽的名著《呼啸山庄》。而且,因写出人所遭受到的空前的精神压迫与异己力量对命运的强势操纵,还开启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能超越当下,指引未来的就是真小说。

要求文学有否定的特性,与要求它能超越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一回事。因为文学的超越既然有从有限到无限的特点,就必然会要求作家对当下持怀疑的态度,投去冷峻的眼光,通过否定与

批判,将人引渡到对生活的反思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超越必否定一样,许多时候,否定也就是超越。揭示人生的荒凉境遇,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正有助于凸显文学的超越性品格,从而为理想的张扬,以及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节选自2014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学的“否定”与“超越”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指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文学的否定体现在要展现生活的负面,展示其如何的不合理,维护社会的公平,培植人的理想和信念。

B.“超越”是指由已经存在和已知的向将来与未知敞开,是对必然的超越、对有限的超越、对先在的超越,具有无形、无限、无前的特点。

C.文学的超越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以自身的洞察力,否定现实性,从而为理想的张扬、诗化人生的开启创造条件。

D.文学通过否定给人以理想,作家经由超越给人以希望。文学不仅要具有否定的力量,也要有超越的力量,否定和超越是好的文学中重要的方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应保持否定和颠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帮助人们摆脱物欲束缚,名疆利锁,获得前行的力量,获得属于人的精神自由。

B.文学的否定本性与否定的目的,即是“通过唤醒人们对习惯和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人看向美丽的新事物”,使文学从反面,成为生活最清醒的守护。

C.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是因为超越正是人类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思与突破,向往获得对自身总体性的完整认知。

D.《红楼梦》《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之作,不仅实现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创作意图,而且反映了深邃的生活,渗透了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为了使社会保持健全的理想,只有通过否定与批判来实现,而这种否定与批判又造成文学与生活的反差,从而成就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B.文学致力于通过超越寻找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显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但这种追求并不是说文学可以抛弃生活,架空虚构。

C.文学往往站在生活的反面来监管和纠正生活,这种否定体现了文学的伟大之处;文学可以帮助人突破人生的局限,这种超越也是文学存在的价值。

D.从某种程度上讲,否定即超越,超越必否定,两者是一回事,这是因为超越必然要求作家持怀疑态度,强化作家的否定意识,从而凸显文学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

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

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

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

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

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传:学习。 B.父每肃客 肃:庄重。 ..

C.十八年,简宫僚 简:选拔。 D.率友人躬振给 振:通“赈”,救济。 ..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咏梅 陈 亮 的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①②

【注】①的: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8.“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自己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八
高考语文第八模拟试题分析 (定稿)【刘希国】》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九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4节》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阅读答案篇十
《古诗文阅读第二章第4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0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