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一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D(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2、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3、B(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4、D 5、D 6、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7、(9分)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关键词:“以为”“因”“终”“竟”。)

8、“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2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9、前三句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含蓄委婉,末句“断人肠”直抒别情(2分)。前

三句中,诗人选取了“春江”“日暮”“征帆”等意象,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江边送别图,客观景物中融入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为下句直抒“断人肠”蓄势,结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10、(6分)

甲:(1)落霞与孤鹜齐飞(2)秋水共长天一色(3)渔舟唱晚(4)响穷彭蠡之滨(5)雁阵惊寒(6)声断衡阳之浦

乙:(1)云无心以出岫 (2)不坠青云之志 (3)槛外长江空自流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1、(6分)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筛选出第②段“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第④段“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第⑤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第⑦段“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等句子整合概括。)

12、(6分)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可爱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体形象是红叶,写红叶和写水鹿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3、(6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意,可联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忧,……”“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14、(7分)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应首先认定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进而根据作者思考的过程阐释并不矛盾的理由。)

15、D

16、B

17、B

18、①句调整为: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③句调整为:“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19、 答案:(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20、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45分。

关于审题立意

(1) 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

①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

②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大学问。

③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

④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2) 辉煌以后为什么还需要寂寞?

①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眼前的辉煌转眼间就可能落后,就会如过眼烟云一样,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

②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都是一种大智慧。

③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损耗,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大的辉煌„

附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在东宫,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这是你的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这是你的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赦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在咸阳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了他们的罪。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

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二
《泉州某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甲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默写名句名篇(1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格1分)

(3)执手相看泪眼,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4)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6) ,愿乞终养。(李密《 陈情表》) (9)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二、古诗文文阅读(16分)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①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②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③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④。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⑤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玉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搜神记》,转摘自《语文读本》) [注] ①重身:怀孕。②比:等到。③低:疑作‚砥‛,柱下下基石。④谓死后后僵硬直立不倒⑤踔:跃。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将: ②语.

汝子出户望南山 语: ③王如.其言煮头 如: ④不负.子也 负.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莫邪)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B. 王即购之(以)千金 C. 比(莫邪)后壮 D. 客有逢(赤)者

4.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此乃.

勇士头也 B.客以.剑拟王 试以.

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C.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鲲之大,不知其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5.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表现莫邪子坚忍无畏的复仇精神的一组是( ) ①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②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③儿闻之亡去

④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⑤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⑥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6.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2)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翻译:(1)

(2)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齐州送祖三①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②

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②祖帐:即饯别。

(1)“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2分)

1

(2)“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0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两人在三十回合中仍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

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三国演义》)

B、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刘备

三个锦囊,并吩咐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

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C、黛玉一见,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

此!”这是黛玉见到宝玉时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邂逅,两人有似曾

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红楼梦》)

D、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

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姑苏城乡宦甄士隐

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可在元宵之夜,他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以后因

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

去。 (《红楼梦》)

E、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

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黛玉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

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高洁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第三十三回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请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及大体过程。 (《红楼梦》)(2)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三国演义》) 答:选做第( )小题(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4分)

10、(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阅读以上文段,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2分)

(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在这里,孔子为何说“思”不如“学”?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2分) 四、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

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

“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

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

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

不一致。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

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

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

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

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

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

然。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

2

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1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纯自然的美是不存在的。 B、古松、高山、清水等一旦成为欣赏对象,就会因主观色彩而改变了本色。 C、美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心灵的产品,与人的情绪等无关。 D、各人的情趣不同,从一样的松、山、水等自然景象上获得的美感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情人眼底出西施”是因为“情人”已成为恋人的欣赏对象,即使不美也觉得美。 B、只要不带“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看花,花不论是邻家的还是自己的,都是美的。 C、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带有占有欲,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

D、极浓度的初恋者往往胸无纤尘,历史上不乏著例,不应质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否存在。

13、根据文意,请概述美感是怎样产生的。(3分)

五、文学作品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了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了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清晰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

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他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

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希望父亲最好不能参加,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从道理上讲,儿子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又怕土气的父亲给自己丢脸,所以,他把父亲安排在小房间里,找借口不让父亲讲话,表现了他的虚荣。

D.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15.文中第②段和第⑦段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

16.如何理解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2分) 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修养心灵,要用一生去琢磨。 ,不会昏眩; ,不会孤独;成功,不会 ;失败,不会 。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还心灵以本色。

A.高朋满座 心灰意冷 欣喜若狂 曲终人散 B.欣喜若狂 曲终人散 高朋满座 心灰意冷

C.欣喜若狂 心灰意冷 高朋满座 曲终人散 D.高朋满座 曲终人散 欣喜若狂 心灰意冷 1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你向对方学习,并非学习他 (miǎo)视他人、损伤他人自尊心及虚荣心,②而是吸取他的优势为己所用。③当某一天你变得强大时,对方可能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跟你抗衡,那时他会发觉,你已经具备了他所有的优势,甚至是更胜一 (chóu)。

⑴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2分) 答: 、 。

⑵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

修改: 。 1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群众要求政府公开招待费的财务账目,并不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其要求合理,不能算是不情之请....

。 B.新一代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价格、灵活性和功能方面为传统电子分色系统所鞭长莫...及.

,但国外这些新系统均不能处理文字。 C.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跑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

,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励。 D.《霸王别姬》在北京天桥剧场以磅礴的气势、壮美的舞姿,完整地演绎了项羽兵败诀别虞姬的悲壮故事,其舞段精彩纷呈,均可圈可点....

。 20.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根据题目的顺序和

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组。(2分)

(1) 在商场的广告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_________________。 (3) 在给下级的通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___________。 ①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光临 ②热忱欢迎届时垂询惠顾

③到时不能不来呀

④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

A.②④①③ B.③②④① C.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七、作文(70分)

21.在澳大利亚考驾驶执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的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

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对“分享”进行过思考,有没有关于“分享”的经历、感受„ „请你以“分享”为话题,自拟题目并作文。

提示: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文章体裁不限;

③800字以上。 ④书写工整。

高二期末考试答案

1、名句填空(略)

2.①将:带、拿 ② 语:告诉 ③如:按照 ④负.

:辜负 3. C 4. B 5、A 6.翻译:(1)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要向楚王报仇。(2)客人回答说:“我听说楚王悬赏千金买你的头。把你的头和剑拿给我,我为你向楚王报仇。” 7、(6分)(1)(3分)对比反衬。本句写友人间“相逢”与“相送”时的情形,诗人把相逢时的“笑”与相送时的“泣”进行对比,用相逢时短暂的“笑”来反衬分别时“泣”的悲伤,表达了他们友情的真挚深厚。(写对一种手法即可,简析意思对即可。)

4

(2)(3分)借景抒情。用凄清寒冷的景色来表现友人离去后的空虚落寞之情。

8、答案:BC(B鲁肃之计应为公瑾之计;诸葛亮没有把锦囊交给刘备,而是交给赵云;C不是贾政之召是应贾母之召、不是邂逅应为初遇。)(5分,对一题3分。) 9、题的答案如下:

10、(1)孔子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又谦虚的人。(2分)

(2)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思”是一种空思,整日整夜的空想,是不学之“思”,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孔子说这种“思”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四、现代文阅读(9分) 11、 (3分)C

12、(3分)B(表述不充分不严密。美的欣赏不但要不带占有欲,还要把欣赏对象艺术化。) 13、(3分)不带占有欲地把欣赏对象加以艺术化(或加以人情化、理想化),美感就产生了。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14. D、E (D项“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愤怒”的情感说得有些重;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 (答对一项得3分,全对得5分) 15.(4分)①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这两段文字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婚事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及抚养儿子长大成人的艰辛;②为表现主题服务。父亲精心准备的讲话不了了之,回来后父亲郑重背贺词的态度,令读者读来心酸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愤慨之情,从侧面表现了主题。(每点2分)

16.(6分)①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土气的装扮会给自己丢脸,是个文盲,是他的痛。②在父亲心中,本应是自己骄傲的儿子却冷漠、虚荣、忘情,是他的痛。③在读者心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痛,是社会的痛。(每点2分)

5

六、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7. D(3分)

18. (4分)⑴藐、筹(2分)⑵①,在“虚荣心”后加上“的做法”。(其它改法,合乎文意亦可)(2分)

19、(3分)D(A.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自己的请求)。B.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C.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D.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20、(3分)C

21、作文(略)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三
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试卷答案》

六年级校本课程质量调研

一、选择正确的序号。8%

1、“这是„„电影院”中的“电影院”有五个修饰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一座 ②现代化的 ③武汉市 ④唯一的 ⑤新型

A、③①④②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④①⑤③

2、在汉语拼音中,字母表上的字母一共有( )个,声母有( )个,韵母有(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个。 ( A ) A、26 23 24 16 B、23 26 16 24 C、16 24 26 23 D、24 26 23 16

3、下面的4个句子,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C ) (1)王平不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 (2)王平知道老师不是在批评他。 (3)老师不是在批评他,王平不是不知道。

(4)老师是在批评他,王平是知道的。

A.(1)(2) B.(3)(4) C.(2)(3) D.(1)(4)

4、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追求公平来看,一方面,( )公平的分配,(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超越历史地追求公平,( )损害效率,( )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A、只有 才能 不仅 而且 B、只有 就能 如果 那么 C、只要 就能 因为 所以 D、只要 才能 既然 就会

5、选出下面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C ) A、金碧辉煌 受益非浅 瞻前顾后 鞠躬尽瘁 B、骨肉致亲 休戚与共 岿然不动 铁杵成针 C、依山傍水 天花乱坠 冠冕堂皇 应接不暇 D、居心叵测 阴谋诡计 原形必露 中饱私囊

6、我国的有些地方除地名外还有十分有趣的美称。下面这些美称依次是指: ( A ) (1)革命摇篮(2)革命圣地(3)红色故都(4)天府之国(5)芙蓉国(6)蝴蝶王国(7)植物王国 A江西井冈山 延安 瑞金 四川省 湖南省 台湾省 云南省 B延安 江西井冈山 瑞金 四川省 湖南省 台湾省 云南省 C延安 江西井冈山 四川省 湖南省 瑞金 台湾省 云南省 D江西井冈山 延安 四川省 湖南省 瑞金 台湾省 云南省

7、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正确的一组是 ( B ) A、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反问句 B、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 C、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设问句 D、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省略句

8、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B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A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D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C 。(错一个全扣) A不停的絮絮叨叨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二、日积月累25%

(一)成语乐园6%

1、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 螳臂挡车(杯水车薪 ) 2、照样子,成语接龙。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人才辈出—→( 出人头地 )—→( 地久天长 )—→( 长虹贯日 )—→(日理万机 ) (二)经典诗句回味6%

1、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词至今仍被人民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西 出 关 无 故 人。”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王维在《齐州送祖三》中用“解 缆 君 已 遥 ,望 君 犹 伫 立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漂浮无定的云比喻友人,用落日自己眷恋友人的心情的名句是“浮 云 游 子 意 , 落 日 故 人 情 ”;而高适用“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安 慰 朋 友,王勃 更 乐 观,他 在《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中用“海 内 存 知己 ,天 涯 若 比 邻 ” 寄 语 远 方 朋 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出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游山西村》中两句诗“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三)将下列习惯用语、歇后语的下半部分填出来。6%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 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 一只筷子吃藕―――( 专挑眼 )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达练皆文章 )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四)语文常识7%

1、课文中布衣元帅徐向前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他是1955年9月27日,和其他

九人一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除了陈毅、贺龙外,你还知道哪些元帅,请写出两个 彭德怀 、

林 彪 。(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朱德)

2、爱因斯坦给少年朋友留下一个公式:A=X+Y+Z。A是成功,X是艰苦的劳动,Y是正确的方法,Z是少说空话。 3、根据人名写出书名: 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 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 安徒生童话 》 4填主角:入木三分 王 羲 之 投笔从戎 班 超

5、奥运会起源于( 古 希 腊 ),2008年的奥运会将于( 8 )月 ( 8 ) 日在北京举行,北京申奥的口号是 (新北京,新奥运 )。近年来我国航天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宇航员(聂海盛)、(费俊龙)驾驶的“神六”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

三、语感训练10%

1、下面的这段话拆散了,请用○

1、○2等序号填入下边的横线上,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 ○6 , ○3 。 ○1 , ○8 。 ○7 , ○4 , ○

5 , ○2 !4% ○

1花是美丽的 ○

2在于精神 ○3树好比人的姿态 ○

4苗条或婀娜 ○

5在于活力 ○

6花好比人的面庞 ○7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 ○8树的美也不逊于花 2、读句子由于重音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请根据提示在词语下打上重音记号“· ”。2%

○1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我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

。(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 3、游乐场中有幢房子,里面传来了鹦鹉学舌的声音,让我也学两句。(仿着写)2%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了矿产资源。

月球 是慷慨的,它把皎洁的月光撒向大地,让万物尽在朦胧之中。 4、麻雀先生说了一句不完整的话,让咱帮他修补修补。2%

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白衣天使们有的不顾家人,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第一线, 有的为了照顾非典病人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还有的甚至牺牲在自己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 。

四、阅读天地27%

(一)门牙

这是下班前的最后一个病人了。

经过检查,我对这位白发老人说:“你这颗门牙蛀了,得拔掉。” “过„„过几天吧。“他犹豫着说。

想拔牙和不想拔牙的都有,可想拖些时间再拔的倒不多见。我看了看病历卡,这是一位退休人员。他的坏牙齿已蛀到牙根,还拖什么呢?

怕疼么?过几天拔就不疼了么?也许那时更疼哩。再说病牙会不断地刺激神经,而且殃及“左邻右舍”。 怕缺了门牙不美观?这么大年纪了,还讲究个啥!况且,拔了它,不久还可以再镶上。 “拔吧,拔了好。”我劝老人。

“再过几天吧,几天,好吗?”老人恳求道。

既然这样,我省点事有啥不好。今晚又逢夜大开课,这挠头的英语我还真得预先温习以下,那个女教师可厉害了,经常猝不及防地把学生叫起来提问。

„„病历卡变成了课本,诊所换成了课堂。当老师迈进教师的时候,我立时傻眼了:挺立在黑板前的,竟是那位患牙疾的老人。他把讲义放到台上,随即操起一口流利的英语,作为开场白。

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那意思我们都听懂了:女教师病了,由他代课。

尽管坐在末排,我还是能望见:那颗摇摇欲坠的门牙,正顽强地屹立在牙床的前沿阵地,站它的最后一班岗。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含义。2%

(1)摇摇欲坠 指牙齿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2)猝不及防 突然发生难以防范 2.根据上下文分别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的表意作用。2%

(1) 说话断断续续 (2) 内容的省略 3.文中“我”曾对老人要求暂缓拔牙的原因作了哪些推测?删去这些推测可以吗?为什么?2% 老人怕疼,怕不美观。不可以,因为这些推测可以引起悬念,与谜底揭晓相照应,并深化主题。 4.文中老人如果在就诊时就说明要求暂缓拔牙的理由好不好?1%

不好,这样会使情节过分平直而缺少吸引力。 5.文中对“我”这一人物主要运用了 B ,对“老人”主要运用了 C 。2%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言行描写

D侧面描写

6.文中最后一句运用了 双关 的修辞手法,这句的内在含义是 老人正以自己仅有的余力认真努力工作,给人们以光和热。3%

(二)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又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

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年轻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 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年轻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xíng háng)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jǐyǔ gěi 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

1、用“ ”在文中括号内划出正确的读音和最恰当的词语。2%

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诚实,不欺骗;(2)信任,不怀疑;(3)消息;(4)书信;(5)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信”应该选那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的解释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3%

姑母写信( 4 ) 信笔涂鸦( 5 ) ..

找到了自信( 2 ) .

3、除了“大名鼎鼎“外,你能学出4个带有“鼎”字的成语吗?2% 一言九鼎 、 人声鼎沸 、 三足鼎立 、 革故鼎新

4、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即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和培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结合文中的信息和你平常的了解,简单介绍一下。3%

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文中有的摘录下来可得1分,自己的了解2分) 5、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二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话的理解。2%

欣赏别人的作品或出色的表现是一种享受,能够被知音者欣赏自然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能够获得别人的欣赏,终究是一种认可、一种慰藉、一种惬意的事情。 (只要针对这句话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6、文中写了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被屠格涅夫所欣赏,使他信心大增,结果成了艺术家和思想家。 和 林清玄在报道中发出的感慨影响了青年的一生。两件事情,告诉我们:欣赏是 一种给于(馨香、沟通、理解、依赖、祝福),我们在生活中要 多一些欣赏。3%

五、读了《欣赏是一种善良》,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你欣赏什么?是老师、同学、父母,还是有什么物、景,还是哪一种品德、习惯?你被人欣赏过吗?请你围绕“欣赏”写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习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

宁波北仑新碶小学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四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D(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可知D项表述错误。)

2、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3、B(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4、D 5、D 6、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7、(9分)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关键词:“以为”“因”“终”“竟”。)

8、“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2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9、前三句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含蓄委婉,末句“断人肠”直抒别情(2分)。前 三句中,诗人选取了“春江”“日暮”“征帆”等意象,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江边送别图,客观景物中融入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为下句直抒“断人肠”蓄势,结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10、(6分)

甲:(1)落霞与孤鹜齐飞(2)秋水共长天一色(3)渔舟唱晚(4)响穷彭蠡之滨(5)雁阵惊寒(6)声断衡阳之浦

乙:(1)云无心以出岫 (2)不坠青云之志 (3)槛外长江空自流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1、(6分)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筛选出第②段“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第④段“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第⑤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第⑦段“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等句子整合概括。)

12、(6分)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可爱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体形象是红叶,写红叶和写水鹿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3、(6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意,可联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忧,……”“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14、(7分)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应首先认定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进而根据作者思考的过程阐释并不矛盾的理由。) 15、D 16、B 17、B

18、①句调整为: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 ③句调整为:“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思想的深刻”或“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19、 答案:(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20、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45分。 关于审题立意

(1) 寂寞为什么成就了某些人的辉煌?

①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

②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大学问。

③寂寞可以让人始终保持冷静心态从而能不断地正确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目标。

④寂寞可以让人有时间去思考从而使思维和思想日趋成熟。„„ (2) 辉煌以后为什么还需要寂寞?

①人生是发展的,事业是无止境的,眼前的辉煌转眼间就可能落后,就会如过眼烟云一样,所以还得守住寂寞再创辉煌。

②辉煌后往往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想守住寂寞、能守住寂寞都是一种大智慧。

③辉煌后守住了寂寞,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损耗,给自己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大的辉煌„

附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在东宫,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这是你的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这是你的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赦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在咸阳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了他们的罪。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

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

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五
《高二语文晨读》

【晨读】

残垣yuán 攻讦jiã 肯綮qìng 讪笑shàn 筵席yán

仓廪lǐn 股肱gōng 框架kuàng 嬗变shàn 赝品yàn 觇视chān 蛊惑gǔ岿然kuī赡养shàn 央浼měi 谄媚chǎn 棺椁guǒ跬步kuǐ商榷quâ 一爿pán 阐明chǎn 盥洗guàn 老趼jiǎn

赏赉lài 饴糖yí忏悔chàn 广袤mào 羸弱lãi 深邃suì 屹立yì掣肘châ 规矩ju 罹难lí翌日yì琛宝chēn

皈依gūi 莅临lì哂shěn笑肄业yì嗔怪chēn 瑰丽guī

唐诗里的中国

吴克己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唯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

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抔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我心中。

失去的滋味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来风雅。他的理由是:艺术是相通的,没有年龄的区分。于是他以远离青春的年轻从零开始认识五线谱上跳跃的蝌蚪,居然在侃侃而论乐理之余,还能驳业余的实践一番。一日,他又注意起外语,全然不顾记忆力什么的。青春太不懂得他。然而,风雨总是伴随着幸福而来的,一个月后,他患了失聪,永久性的。他不再弹琴,不再学习外语,他首起了本分,作家就是作家,除了写作,什么都是假的,只是陪衬而已。

终于失去了感慨,不仅仅只是遗憾,那已经是一种人生的体验,生命神圣的体验了。这种体验,惟有失去,才能获得。这种失去谁能说只是遗憾而没有美丽动人呢?作家走出了极地。

青春虽然渐渐逝去,但留下的一半是朝气;一半是经验;一半是资本;一半是未来。一个人面壁的时候,我的心绝不轻松。心里盛着太多的失去和遗憾,但体验失去是一番际遇。回味失去是一片景观,享受失去则是一种境界,接受自己的境界。

慕然回首,青春渐逝。但生命的华彩乐章却正在奏响。生命正是那里洋洋洒洒地招手。追随生命,那将是一番怎样的境界。

我愿体味。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不知你是否看到过拉磨的驴,双眼蒙上黑布,终日不停脚步,却永远在进行着出发点上相同的循环。对它来说,走上一步便是一步,生活,不过是脚步的无心拼凑。又不知你是否见过热带雨林中那些高大的乔木,向着浓密森林上方的阳光,一刻也不停息地生长,直到能俯视一切。对它来说,生活,是对目标精心的编制。

同样,人也是有两种生活方式的。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仰望,仰望与否,它所决定的,不仅是人生的最终结果,更是每一天,每一刻的生活状态。而仰望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是多么多么伟大的理想,更可以是一个目标,一个希望。

有一个少年,曾经这样计划过自己的人生:最终要当上美国总统,这之前他要当上州长,但是,自己出生太平凡,所以自己要娶一为有政治背景的妻子,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把握的便是成为电影明星。于是他开始走上了健美的道路,进军好来坞。而现在他是美国加州州长,而他的妻子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肯尼迪的外甥女。他就是好来坞电影巨星阿诺施瓦辛格。在人生的道路上,阿诺向我们展示了仰望的力量的伟大。试想,如果他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不心怀大的志向,他会有现在的成就吗?不会!可见,仰望理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并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仅如此,仰望,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度过每一天。失去期望的人生是可悲的。不知大家是否感到过,一个学期中感觉日子最慢的不是考试前,而是夹在大的考试之间的几个星期平淡而无特别的活动的日子。而一次春游活动,最令人回味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那之前对于活动的期盼的兴奋的过程,而活动之后往往有着那么一些淡淡的失落感。仰望,可以让我们更加充满激情地去度过每一天,它是灵魂的充电器,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仰望,也可以使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因为有绝对零度的存在,所以虽然有理论推断绝对零度不可以达到,但是,我们还是不断更新技术去做到无限接近它。因为有光速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要不断提升速度,尽量去接近它。因为有宇宙的广袤,所以我们要努力地用我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去开拓未知的空间。仰望,可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未知化为已知。

当然,只有抬头仰望而不顾脚下也是不行的。仰望固然重要,但是千里之行使于足下,仰望如果是罗盘的话,那么实际行动就是推动它前行的风帆,是将它实现的动力。所以,在仰望的时候,切记不要忘记脚下的石头。

人,不可以不仰望点什么!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

①杜十四:作者友人,不详其名。十四:排行。古人有名有字,有排行。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只能称其字,不得直呼其名。唐代人连字都不常用,一般熟人都以排行相称呼。排行是从祖父算起的,杜十四不是他父亲的第十四个儿子,而是他祖父的第十四个孙子(含叔伯家堂弟兄)。②荆:今湖北一带,古属荆楚之地,指送别之地,当在长江中游。吴:指今苏南、浙北一带,古属吴地,指行人即杜十四将去的地方,即长江下游的江南。【译文】

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赏析]

首句宽慰对方,暗关送别之事:荆吴相接,何况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漂泊生活习以为常,不应以暂离为憾事。次句承‚水为乡‛说到正题:春江渺茫,正好行船。三、四句撇景人情:一片征帆穿行于渺茫的春江上,日暮时分,停泊在何处?放眼望去,孤帆早已消失天涯之际,惜别之情令人柔肠寸断。‚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濛濛,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末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点明别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异曲同工。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六
《江苏高考模拟重点试题讲评》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重点试题讲评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读懂诗歌

一作《河上送赵仙舟》、《齐州送祖三》,又作《淇上送赵仙舟》,也作“送祖济州”。

读诗题——此诗应该是王维早年济州辞官后隐居淇上时所作。“送”字表明是送别诗歌,自己被贬谪要送别,定然是想见又要分离的依依不舍心情。诗中流露出被迫无奈而隐居淇上的意味,整个诗的情调忧郁低沉。

读诗句——“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 ”、“相送”“方 ”、“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采用白描手法。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 ,“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解缆君已遥 ”,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审题:表达离别之情——诗歌中表达情感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意)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哪些手法——至少要回答两种。结合具体诗句——从诗中找出具体的表达情感语句,结合语句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答题: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每点1分。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审题:作者感情经历,在诗中哪几个阶段——见面相逢、送别(分别)、离别后,应该是三个阶段。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望君犹伫立。

答题: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3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每点1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

好?为什么?(4分)

审题:属于炼字类型,但是首先要回答哪个字好,然后表明理由,

阐述表达效果。

(3)(4分)(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明确认可的用字,给1分;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解读,给1分;准确表达出用字的效果作用,给2分。如仅答出认可的字,没有具体解析则不得分。) 答题:参考答案一:“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

远去的朋友。(1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2分) ....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

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1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2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树

阎连科

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于是就都砍,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几 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我家的地头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

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

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状。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乡村的人多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每年上坟,家人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就这么过了20年,那树竟然原来弓弯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20.

多年前我家田头的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给以给养的。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世时,我忽然看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被人砍树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

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

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3期,有删改)

赏析:当像旗杆或旗子一样的树被人偷伐掉的时候,人们就失去了信念或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也是悲哀的。树是农民心中的希望,用来荫护子孙,建屋造房,可檩可梁;树是农民心中的图腾,高标着乡村伦理中的人性与品德,因果报因,可敬可畏。

然而,父亲的树,几经生死轮回,难逃劫数。父亲生前的那一棵越过碗口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人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

十三中全会后,农民分得土地。如同冬后的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染杂了一些假——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不敢相信着,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躲猫猫和捉迷藏。所有的农民都怕政策反复,只顾得眼前,那管得了后人,整个的乡村都在杀鸡取卵。唯独父亲,坚守着一种信念,不计眼前的得失,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更舍不得砍掉去换钱,期望它再长长。父亲人性的善,体现在对一棵树的不忍砍伐上。

历史还是跟父亲开了一个痛心疾首的玩笑。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由碗口粗,到小盆一样粗时,政策的烧饼还是翻了个,父亲失去这片土地的第三天,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闪着刺目的光,父亲的心在流血啊。在家人的懊悔、抱怨声中,父亲沉默了,不知道父亲对信念的坚守动摇了没

有?

苍天不负。父亲的坟头前由幡枝发芽长成了一棵柳树。它虽然弯曲,却也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就是这棵不能成为栋梁的弯柳树,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农民失去了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还是被贪婪的人偷偷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

改革开放30年,人人都想致富,所有的道德和伦理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要挣钱,都要过得好一点,挣钱怎么挣钱,形成人人都去偷树。做城里用的合成木材,这些工厂需要的量非常多,木材从那里来,就是农民都去偷,偷到什么程度,把公路沿线的树都砍光,把所有山区的树都砍光,所有的坟地都被偷得光秃秃。凡是有胳膊粗的树都被砍掉,拿去卖掉,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人心问题,整个乡村的人心问题。现在所有的标准就是一个钱字,如何去批评他们,如何去批判?他们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生活,我们都市也是这样。今天社会给他们灌输的,所有的观点都是钱字。

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农民的愚昧与浅薄,应该挖掘农民饮鸩止渴的根源。土地和树本是农民的命根子,像眼珠子一样金贵,历代农民不惜生命、鲜血、汗水来获取、来浇灌、来耕耘。为什么当下的农民对分得的土地和树却要进行斩尽杀绝的触目惊心的掠夺呢?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无论路边田头,无论家园坟头,无论大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七
《文章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译文】

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2]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

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

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3]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孟浩然像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4]

最佳答案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6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八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预测卷(1)(广东卷)(语文)(有解析)》

高考资源网(

试卷类型:A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预测卷(一)

本试卷共9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臵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说明:以上要求是正式高考时候的要求,本次为模拟考试,有些规定不一定适用,请以老师的要求为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复辟 媲美 庇护权 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

C.老妪 熨帖 郁金香 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 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场编剧大罢工,撼动了好莱坞奥斯卡年度颁奖季节固若金汤的歌舞升平景象——....

金球奖第一次取消了颁奖礼。

B.在课堂上唱主角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高科技教具不应该喧宾...

夺主。

C.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亲人“拜年”,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悠然响起。 ....

D.那个企业内部本来就矛盾重重,经营状况也一直不理想,现在又发生了大火灾,给企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道部负责人表示,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会永无 地 下去,到2020年,发达 的铁路网络将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 发展,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A.止境 继续 完全 同时 B.休止 持续 完善 同步

C.止境 持续 完全 同步 D.休止 继续 完善 同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调整结构的内容之一,是扭亏解困,运用关停并转的手段,促进长期不景气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早谋生路,另谋生路,谋好生路。

B.《亮剑》的最大亮点在于塑造了李云龙性格鲜活,有血有肉,并不完善,甚至有些“出格”,突破了“高大全”的模式,传递了时代气息,更贴近观众。

C.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是对原有招录方式下权益失衡的必要纠偏,是对考生利益的倾斜,因而有利于促进考生和高校之间的权利对等。

高考资源网(

D.只有当农民工能在工作地上户口,有住房,并且其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竞争白领职位时,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经济发展就算是成功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醒心亭记

□ 曾 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

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

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

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泉石嘉 .醒 .

B见其实 .

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

C涯 .

②旷野之无穷 .

D必即丰乐以饮 .

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

高考资源网(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9.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州送祖三①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②祖帐已伤悲,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齐州:今山东济南。祖三:诗人祖咏,排行第三。②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

仔细阅读诗歌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一联,为什么“天寒” “远山”就“净”、 “日暮” “长河”就“急”?(4分)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荀子《劝学》)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3)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 李林荣

①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②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

高考资源网(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③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④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臵辞批评?

⑤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⑥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理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⑦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性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

(选自2007年4月19日《文艺报》,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表现不属于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的是 ( )(3分)

A.普通受众对能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历史,轻易地想见历史状貌而把握历史灵魂的欢迎与自慰。

B.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C.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装

D.一些“写史”者与之合流,一些论者为之张目。

13.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够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证据的两项是( )( )(6分)

A.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

高考资源网(思维特色。

B.电视“讲史热”为迎合大众的趣味,随意打扮和简化历史。

C.散文“写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出模式化和潮流化趋势。

D.散文版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积极转型。 E.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

14.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的弊端。(4分)

答:

15.从原文内容来看,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历史和现实。(5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雪 夜

□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九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二讲课件

齐州送祖三阅读答案篇十
《六年级语文竞赛试卷》

六年级校本课程质量调研

一、选择正确的序号。8%

1、“这是„„电影院”中的“电影院”有五个修饰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座 ②现代化的 ③武汉市 ④唯一的 ⑤新型

A、③①④②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④①⑤③

2、在汉语拼音中,字母表上的字母一共有( )个,声母有( )个,韵母有(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个。 ( ) A、26 23 24 16 B、23 26 16 24 C、16 24 26 23 D、24 26 23 16

3、下面的4个句子,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1)王平不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 (2)王平知道老师不是在批评他。 (3)老师不是在批评他,王平不是不知道。

(4)老师是在批评他,王平是知道的。

A.(1)(2) B.(3)(4) C.(2)(3) D.(1)(4)

4、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从追求公平来看,一方面,( )公平的分配,(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超越历史地追求公平,( )损害效率,( )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A、只有 才能 不仅 而且 B、只有 就能 如果 那么 C、只要 就能 因为 所以 D、只要 才能 既然 就会

5、选出下面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 A、金碧辉煌 受益非浅 瞻前顾后 鞠躬尽瘁 B、骨肉致亲 休戚与共 岿然不动 铁杵成针 C、依山傍水 天花乱坠 冠冕堂皇 应接不暇 D、居心叵测 阴谋诡计 原形必露 中饱私囊

6、我国的有些地方除地名外还有十分有趣的美称。下面这些美称依次是指: ( ) (1)革命摇篮(2)革命圣地(3)红色故都(4)天府之国(5)芙蓉国(6)蝴蝶王国(7)植物王国 A江西井冈山 延安 瑞金 四川省 湖南省 台湾省 云南省 B延安 江西井冈山 瑞金 四川省 湖南省 台湾省 云南省 C延安 江西井冈山 四川省 湖南省 瑞金 台湾省 云南省 D江西井冈山 延安 四川省 湖南省 瑞金 台湾省 云南省

7、句子从语气和用途上分,正确的一组是 ( ) A、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反问句 B、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 C、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设问句 D、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省略句

8、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A不停的絮絮叨叨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二、日积月累25%

(一)成语乐园6%

1、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井井有条( ) 螳臂挡车( ) 2、照样子,成语接龙。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人才辈出—→( )—→( )—→( )—→( ) (二)经典诗句回味6%

1、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词至今仍被人民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王维在《齐州送祖三》中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漂浮无定的云比喻友人,用落日自己眷恋友人的心情的名句是“ , ”;而高适用“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出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游山西村》中两句诗“ , ”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三)将下列习惯用语、歇后语的下半部分填出来。6%

茕茕孑立——( ) 千年老树为衣架,( ) 一只筷子吃藕―――(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 (四)语文常识7%

1、课文中布衣元帅徐向前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他是1955年9月27日,和其他

九人一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除了陈毅、贺龙外,你还知道哪些元帅,请写出两个 、

2、爱因斯坦给少年朋友留下一个公式:A=X+Y+Z。A是成功,X是_________,Y是___________,Z是少说空话。 3、根据人名写出书名: 七擒孟获《 》 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 》 4填主角:入木三分 投笔从戎

5、奥运会起源于( ),2008年的奥运会将于( )月( )日在北京举行,北京申奥的口号是( )。近年来我国航天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宇航员( )、( )驾驶的“神六”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

三、语感训练10%

1、下面的这段话拆散了,请用○

1、○2等序号填入下边的横线上,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 , 。 , 。 , , , !4%

1花是美丽的 ○

2在于精神 ○3树好比人的姿态 ○

4苗条或婀娜 ○

5在于活力 ○

6花好比人的面庞 ○7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 ○8树的美也不逊于花 2、读句子由于重音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请根据提示在词语下打上重音记号“· ”。2%

○1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我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

3、游乐场中有幢房子,里面传来了鹦鹉学舌的声音,让我也学两句。(仿着写)2%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了矿产资源。

月球 4、麻雀先生说了一句不完整的话,让咱帮他修补修补。2%

在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白衣天使们有的不顾家人,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第一线, 。

四、阅读天地27%

(一) 门牙

这是下班前的最后一个病人了。

经过检查,我对这位白发老人说:“你这颗门牙蛀了,得拔掉。” “过„„过几天吧。“他犹豫着说。

想拔牙和不想拔牙的都有,可想拖些时间再拔的倒不多见。我看了看病历卡,这是一位退休人员。他的坏牙齿已蛀到牙根,还拖什么呢?

怕疼么?过几天拔就不疼了么?也许那时更疼哩。再说病牙会不断地刺激神经,而且殃及“左邻右舍”。 怕缺了门牙不美观?这么大年纪了,还讲究个啥!况且,拔了它,不久还可以再镶上。 “拔吧,拔了好。”我劝老人。

“再过几天吧,几天,好吗?”老人恳求道。

既然这样,我省点事有啥不好。今晚又逢夜大开课,这挠头的英语我还真得预先温习以下,那个女教师可厉害了,经常猝不及防地把学生叫起来提问。

„„病历卡变成了课本,诊所换成了课堂。当老师迈进教师的时候,我立时傻眼了:挺立在黑板前的,竟是那位患牙疾的老人。他把讲义放到台上,随即操起一口流利的英语,作为开场白。

他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那意思我们都听懂了:女教师病了,由他代课。

尽管坐在末排,我还是能望见:那颗摇摇欲坠的门牙,正顽强地屹立在牙床的前沿阵地,站它的最后一班岗。

1. 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含义。2%

(1)摇摇欲坠 (2)猝不及防 2.根据上下文分别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的表意作用。2%

(1) (2) 3.文中“我”曾对老人要求暂缓拔牙的原因作了哪些推测?删去这些推测可以吗?为什么?2%

4.文中老人如果在就诊时就说明要求暂缓拔牙的理由好不好?1%

5.文中对“我”这一人物主要运用了 ,对“老人”主要运用了 。2%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言行描写

D侧面描写

6.文中最后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句的内在含义是 3%

(二)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又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

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年轻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 喜上眉梢),他本是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 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年轻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xíng háng)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jǐyǔ gěi 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

1、用“ ”在文中括号内划出正确的读音和最恰当的词语。2%

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诚实,不欺骗;(2)信任,不怀疑;(3)消息;(4)书信;(5)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信”应该选那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的解释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3%

姑母写信( ) 信笔涂鸦( )

找到了自信( )

3、除了“大名鼎鼎“外,你能学出4个带有“鼎”字的成语吗?2% 、 、 、

4、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即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和培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结合文中的信息和你平常的了解,简单介绍一下。3%

5、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二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话的理解。2%

6、文中写了 和 两件事情,告诉我们:欣赏是 ,我们在生活中要 。3%

五、读了《欣赏是一种善良》,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你欣赏什么?是老师、同学、父母,还是有什么物、景,还是哪一种品德、习惯?你被人欣赏过吗?请你围绕“欣赏”写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习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3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