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一
《高二基础训练28》

高二语文基础训练28(教师版)

班级 姓名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束缚(shù) 相亲(xiāng) 掣肘( zhì) 一哄而散( hîng ) ...

B.崇拜(chïng) 着凉(zháo) 场院(cháng) 手舞足蹈(dǎo) ....

C.痉挛(jìng) 犄角(jī) 褶皱(zhé) 纡尊降贵(yū) ....

D.伛偻(lǚ) 花翎(líng) 蓦地(mù) 养尊处优(chǔ) ...

1.B (A掣肘chè C.褶皱zhě D.蓦地mî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合龙 浮浅 众口铄金 自由嬉戏

B.编纂 分蘖 无所顾忌 卷秩浩繁

C.砭骨 付梓 良将劲弩 自鸣不凡

D.膨胀 喧响 记忆尤新 少安毋躁

2.A.(B.卷帙浩繁 C.自命不凡 D.记忆犹新 )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什么样的记忆,幸福,辛酸,阴霾,欢乐,都是人生存于世的痕迹。爱过,笑过,哭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②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 ,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 ,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

A.不论 充塞 顾此失彼 昵爱

B.不管 充斥 另眼相看 热爱

C.尽管 充满 轻重倒置 嫌弃

D.无论 充溢 厚此薄彼 鄙弃 3.D(第一空,“尽管”不能与“都”搭配。第二空,从感情色彩上看,不宜用“充斥”“充塞”。第三空应与前文的“都是”相照应,用“厚此薄彼”更好。第四处,“青睐或是 ”应为一对相反的词语。故选D。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西部铁路网建成后,铁路沿线的城市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同时带动东部人口向西部转移,并解决就业问题。

B.开车的人都知道,车辆需要年检。年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车况是否正常,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

C.该公司在面向社会招收职业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严重违反合同约定,虚假宣传,背离了公司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的进行招生。

D.家长与其一味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训,还不如顺其自然,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4、D(A“同时带动东部人口向西部转移”缺主语。全句可改为:“西部铁路网的建成,能使铁路沿线的城市很快发展起来,同时也可带动东部人口向西部转移,并解决就业问题。”B“目的„„是为了”重复。C“背离了公司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的进行招生”杂糅,删去“进行招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史书有的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有的则断取一代

的历史,如《汉书》《后汉书》;体例上则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之分,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后,后代史学家多用此体例编写史书。

B.《哈姆莱特》中的乔特鲁德是一个圆形人物。一方面,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

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显得无情;另一方面,在儿子面前,她又是一个慈善、和蔼的母亲形象,比如没有向克劳狄斯告密,在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担心和害怕。

C.“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精彩情节。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

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柳湘莲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玉钏儿。

D.《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

国蒲宁;长篇小说《炼金术士》是巴西保罗·戈埃罗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5. C(“宝玉与柳湘莲的交往”“逼死了玉钏儿”错。“柳湘莲”应为“琪官”,“玉钏儿”应为“金钏儿”)

6.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 薮 而 猎 岂 不 获 得 而 明 年 无 兽 诈 伪 之 道 虽 今 偷 可 后 将 无 复 非 长 术 也。 (《吕氏春秋·义赏》)

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猎,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

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

这首诗。

(1)“老去空更岁月频”中的“空”字颇耐咀嚼,请作简要赏析。(3分)

(2)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5分) 7、 (1)空,白白地,诗人在旧岁将尽的年终,看到年华老去,而自己却功业未成,不禁觉得时光白白地流逝,“空”字表现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凄凉心境。(释意1分 、情感2分)

(2)①第三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则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是虚写,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以及他对这次临安之行的希望。②诗的结尾展开想象,虚写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要生动深切。从对方落笔,将不尽的情思,浓缩在“想得”一语之中。③全诗虚实结合,情景相生,拓宽了诗歌的意境。(2点各2分,总结1分)

8.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几段关于动物的文字,都出自高

中语文教材,请你任选一段,指明出处,并对动物的形象、作用进行简要阐述(不超过30字)。

①当她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地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真不知它们凭着哪种朦胧的洞察力,领会了她内心的痛楚,然后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的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

②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

③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我选 ,出自《 》 。 8、示例①《素芭》 小动物善解人意,给素芭以同情与温暖,表现了素芭与动物心灵相通,反衬出人类世界的冷漠。②《牲畜林》 树林里的动物自由地展示自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表现出来的和谐、自由的状态是对战争的嘲讽。③《小狗包弟》小狗善良、忠诚,对主人不离不弃,反衬出文革时期人性的自私、懦弱与残忍。

9.请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上下文衔接。

雪是客人,安坐在地下枝上。它给麦子盖上一床棉被,甚至给宫殿前的小石狮子戴一顶棉毛帽子,雪到世界来串门儿。

而雨是女仆,忙碌于田间地头。 , ,雨到世界来干活儿。

9、示例:它给花朵擦亮了每一寸肌肤,甚至给田堤上的凤仙草戴上一串闪亮的珍珠。 (既要注意句式的一致,又要注意运用拟人、借喻的修辞手法。)

10.请针对下面一则新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加以点评,要求:观点明确,

不超过80字。(4分)

据央视网报道,2013年10月1日早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11万人冒雨观看

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满地垃圾,最密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用2辆清扫车和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花30分钟才将垃圾全部清除。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 10、示例(1): 11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留下的5吨垃圾,无异于一面“集中”正衣冠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文明素质中的短板,照出了我们爱国热情背后的差距。

示例(2):人们在国庆日冒雨观看升旗仪式,这种爱国情感谁也不能否认;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国请从力所能及的文明小事做起,从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做起。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二
《2009050604》

文言文过关检测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 B. 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C. 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 D. 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B. (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 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D. 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 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 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5、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参考答案】

1.B( 揉:使弯曲)

2.A(应为“李崇、崔亮等”)

3.D(例句和D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中,连词“来”;B中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中,介词“凭”。)

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路夹击。)

5.(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

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又在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打硖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下命令说:“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

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 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参考答案】

1.B(顾:回头看)

2.C(例句和C为判断句,A 、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3.C(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

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A B

向之所托,俯仰之间,皆为陈迹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世论以为国香矣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C D

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视椒则远矣 视:比 B.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开花

C.莳以砂石则茂 莳:栽种 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时:时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不为无人而不芳 ②来岁不改其性 ③沃以汤茗则芳 ④平居与萧艾不殊

⑤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⑥其视椒则远矣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B. 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

C. “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以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 “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参考答案】

1.D (A分别为代词、助词;B两个“而”均为连词,分别表并列、修饰;C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均为连词“虽然”。)

2.B(在此用作动词,“花草发出香味”)

3.C(③是“兰蕙”所相同的,④是说兰与“萧艾”没有什么区别,⑥说的是“蕙”。)

4.C(由“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可知C错。)

5.(1)兰花(虽然)经历雪霜的残酷的摧残而衰败,(但是)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2)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三
《那些美丽的句子 &情诗》

那些惊艳美丽的句子

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矣。

2.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 除非黄土白骨,我守你百岁无忧

4. 我面对你,便化身为你,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必须刻意。

5.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七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6.

风吹柳飘,千丝万缕,断桥边静候轮回,一生相守,可否?

弱水三千,只饮一瓢,三生石缘起缘灭,相濡以沫,承诺?

奈何桥下,独竖莲花,犹带彤霞晓露痕,桥上,是君否?

几世繁华,为君独舞,唯念君终日凝朦,天涯,共相随。

7.今生缘,来生缘。沧海桑田。

8.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 哽咽的时候是不是很难受

章鱼有三颗心脏 心痛的时候是不是很疼

乌鸦可以学人说话 尴尬的时候会不会装咳嗽

骆驼有长长的睫毛 想哭的时候能不能说眼睛进了沙

蛇没有宽宽的肩膀 她累的时候给不了能够依靠的温暖

小强有两个大脑 孤单的时候会不会一起想着谁

我没有长长的脖子 却哽咽的说不出话

我没有三颗心脏 体会不到无法忍受的痛再多三倍

我假装咳嗽 假装被沙子迷了眼 你也没有看我一眼

是因为我太弱小 没有很可靠的肩膀么

无时无刻的清澈的想念 一定比两个大脑一起想你还多吧

蜉蝣只能活很短 可能一辈子都来不及和心里珍藏的那个人说一些想说的话 我又能活多久 时间会不会给我可以开口的勇气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 便不会频频回首

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 在旧时光的风景里 成为珍藏一生的美丽

9. 谁把流年乱了浮生,又借浮生乱了红尘。

10.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11.花开若相惜,花落莫相离。弄花香满衣,拂花叶凄凄。醉言花间意,别情花如依。纵君解花语,霜雪下花篱。

12.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3.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14.

岁月,是与自己的相遇。

时而明媚,时而忧伤,时而安逸,时而冒险,时而倔强,时而柔软。 最后那个正在成长。

原谅匆匆的时光,记住生命,记住爱,记住温暖

15. 生生不见,岁岁平安。

16. 清风推门开,似是故人来,回首思年月,相绝已五载。

17.

你提着灯,照亮了一千条一万条路,我选择了一条跟着你义无反顾。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里拐几个弯想到你

18. 我爱你,爱了整整一个曾经

19.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0.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21. 金针刺破杏花芯,

不敢高声暗皱眉

22.人生五十载,去事恍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23.

在路途上想起爱来,觉得最好的爱是两个人彼此作伴。

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求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图。 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着这个落寞的人间。

人生总该有那么一次,相信地老天荒。

24.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

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

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

终究一别千年。

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

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

许多许多年后的我

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

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

25.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

26. 我卷起了漫天狂风、漫天黄沙,只是为了听一次你的心跳。

27.我们爱过吗?

-- 爱过。

多久?

-- 一瞬间。

28 花开了,我就画花。花谢了,我就画自己。

你来了,我当然画你。你走了,我就画一画回忆。。

29. 我会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微笑一般

30.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31.你以后会明白,如果世上曾经有那么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

32.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要你知道我一直在

33.

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

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34.红衣佳人白衣友,朝与同歌暮同酒。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35.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36.忆往昔,江湖少年行,一騎绝尘无人挡,举座惊为天外客,无人不识君。 叹年来,几多磨难事,龙困浅滩失风云,磨折双翼难冲天,何日更归来?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公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不能同世生,但求同归土。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一生一世一双人。

37. 我只是想有那么一个人,每天每夜,看着我老去。

某一刻,我们曾经互相拥抱,以为能忘却时间的荒芜。

然后,梦醒了,他走了,一切不过如此。

38. 那一年,青春轰轰烈烈的转身。

我们终于背离在斑驳的去路

39.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肯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40. 我们错过的,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41.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心似琉璃。

42.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等待。

43.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如果你决定闯荡世界,我风雨里陪你。

44.我最害怕的事情,是最终没有嫁给你。

45.最怕此生已决心自己过,没有你,却又突然听到你的消息

46.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各归其室。

47.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48.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49.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50.我若劫数,定为君故。临你地界,苍生何辜。

5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52. 时光诚不欺我,岁月真真是对你有所眷顾的。

它明明这般无情,却偏偏对着孩子般纯真的你柔软了下来。

予你这样好看的眉眼

予你这般温柔的唇角

予你纵不惊艳时光也能暖化人心的神色。

5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54.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55.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56. 欧阳修《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57.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58.青梅枯萎,竹马老去。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59.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负了天下。

荣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60.就这样吧。从此天涯不相逢。

61.当我牵你衣袖,与你执手,我的生命便尽赋与你,相依相伴,或生,或死。 62.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63.当尘世未醒,花未败,藤未枯,石未烂。

我曾与你以桃花为盟,枯草为冠,为你一诺磐石。

64.若有来生,一定和你相遇。相爱。相守。 相伴。白头。

65.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66. 如有来生,宁做棵树,站成永恒。

忘却悲欢,一半在土,一半随风。

一半阴凉,一半阳光,一半沉默。

一半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如有来生,宁做棵树。

67.待我鲜衣怒马时,携你看遍长安花。

68.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69.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君应有语,缈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70. 若无缘,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为何与我笑颜独展,唯独于汝相见?

若有缘,待到灯花百结之后,三尺之雪,一夜发白,至此无语,却只有灰烬,没有复燃?

71.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72.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四
《牛津高二unit 5 2012年12月8日》

牛津高二unit5

Key words and phrases

1. thanks to 幸亏,由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义词) because of , due to, owing to, on account of

多亏我朋友的推荐,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培训中心。

Thanks to my friends‘ recommendation, I found a very good tutorial center.

你本来应该吧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的。

You should have kept the medicine out of the kid‘s reach.

2. distinguish … from…区别 adj. 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识别的 distinguished ______________

 The boy distinguished himself by his performance in the examination.

distinguish oneself _________________

3. observe v. 注意到; 观察;遵守;纪念,庆祝

 It is required that everybody should observe the traffic rules. ________________ How do you usually observe your Christmas Eve. 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observe a child‘s behavior closely. _________________ The habit concerns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hildren.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Your mother showed great concern about your health.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 concern vt. 涉及;有关; 使挂念; 使得虑;n. 关心,担心;

concerned adj. 关心的; 忧虑的;有关的 concerning adj. 有关的;关于

 The concerned officials held a meeting to discuss what to do next. __________________

 Please inform me of anything concerning the case. ___________________

用 concerned or concerning 填空

 I don't know who my grandfather was. I'm much more _____________ to know what his grandson will be. He spoke to the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 For more information __________________ the club contact I. Coldwell.

 There are various questions ________________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5. commit 犯(错误、犯罪),做(坏事); 约定; 束缚;

 commit a crime ___________ commit suicide ____________ commit murder ____________ commit oneself to a promise __________ I would advise people to think very carefully about committing themselves to working Sundays...

我建议大家慎重考虑一下_____________ 周日工作的问题。

 You don't have to commit to anything over the phone. 你不用在电话里______________ 什么。

6. sb. face sth. 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临

 在证据面前,他除了承认犯了罪别无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高兴做某事 8. 虚拟现实

9. 伸出手 10. 使某人能够做某事

11. 有关的评论家 12. 一方面来说,另一方面来说

II.Grammar

1. Not far from the school there was a garden, _________ owner seated in it playing chess with his little grandson every afternoon.

A. its B. whose C. which D. that

2. There I met several people, two of _________ being foreigners.

A. which B. them C. whom D. that

3.There I met several people, two of _________ were foreigners.

A. which B. whom C. who D. that

4. There I met several people, and two of _________ were foreigners.

A. which B. them C. whom D. that

5.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metals, each ______ its own properties (特性).

A.has B.had C.to have D.having

6.The old man stood under a big tree, ______.

A.a pipe in mouth B.with a pipe in mouth C.pipe in mouth D.pipe in his mouth

7. Everything___ into consideration, they ought to have another chance.

A. to take B. taken C. to be taken D. taking

独立主格结构

特点1)独立主格结构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不同,它独立存在。

2)名词或代词与后面的分词,形容词,副词,不定 式,介词等是主谓关系。

3)独立主格结构一般有逗号与主句分开。

功能:独立主格结构在句中做状语,主要用于描绘性文字中,多用于书面语。 独立主格结构不是句子,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状语从句,常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行为方式或伴随情况等。

 表示时间

The meeting being over, all of us went home. 开完会后我们都回家了。

Her work ____________(do), she sat down for a cup of tea. 她干完了活,坐下来喝茶。

 表示条件

The condition being favorable, he may succeed. 若条件有利,他或许能成功。

 表示原因

There being no taxis, we had to walk. 没有出租车,我们只好步行。

He wrapped her up with great care, the night _______ (be)dark and frosty. 夜又黑又冷,所以他把她裹得严严实实的。  表示伴随情况

Almost all metals are good conductors, silver being the best of all.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良导体,而银则是最好的导体。(=Almost all metals are good conductors, and silver is the best of all.)

练习:

1. Weather_____________( perm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y will go on an outing to the beach

tomorrow. 用作 _______________状语

2. An important lecture_____________ (give) tomorrow (= As an important lecture will be given tomorrow),

the professor has to stay up late into the night. 用作_______________ 状语

3. He was lying on the grass, his hands _____________ (cross) under his head (=and his hands were crossed

under his head). 用作_______________状语

他躺在草地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

4. We redoubled our efforts, each man ________________ (work ) like two. 表示补充说明

形式: n. + -ed/-ing形式; n. + to do ; n. + 介词短语; n. + adj.; n. + adv. . ;

1. 名词/主格代词 + doing: 名词/主格代词与doing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_ 关系。(一般动作正在进行) As the girl stared at him, he didn't know what to say. = The gir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 time permits, we will go for an outing tomorr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名词/主格代词+done :名词/主格代词与done之间是_______________关系。(动作已经完成)

The problems _____________(= As the problems were solved), the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Her glasses _____________ (= Because her glasses were broken), she couldn't se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3. 名词/主格代词+to do: 名词/主格代词与to do之间是________关系,(动作没有发生或即将发生)

He is going to make a model plane, and some old parts will hel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y said good-bye to each other, one to go home, the other _________ (go) to the bookstore.

4. 名词/主格代词+adj.

An air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plane, nobody alive. 那架飞机遭遇了空难,无一人生还。

So many people____________, the meeting had to be called off. 这么多人缺席,会议不得不取消。

5. 名词/主格代词+adv.

He put on his sweater wrong side out. 他把毛衣穿反了。

The meeting_______________, they all went home. 会议一结束,他们就都回家了。

6. 名词/主格代词+介词短语

Mary was sitting near the fire, her back towards the door. 玛丽靠近火炉坐着,背对着门。

The boy goes to the classroom,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男孩手里拿着书去教室。

7. with / without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

A. with + 名词带刺+adj.

He stood in the rain, with his clothes _____________. 他站在雨中,衣服湿透了。

= He stood in the rain, and his clothes were wet.

With his son so_____________,the old man felt unhappy.由于儿子如此令人失望,老人感到很不快乐。 With his father _______________, the boy didn‘t want to study.父亲如此出名,儿子不想读书。

B. with+名词代词+ adv.

Our school looks even more beautiful with all the lights ______. 所有的灯都打开时,我们的学校看上去更美。 The boy was walking, with his father ahead. 父亲在前,小孩在后走着。

C. with+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He stood at the door, with a computer in his hand. 或

He stood at the door, computer in hand.他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部电脑。

= He stood at the door, and a computer was in his hand.

Vincent sat at the desk, with a pen in his mouth. 文森特坐在课桌前,嘴里衔着一支笔。

Vincent sat at the des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incent sat at the desk, 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with+名词代词+done (被动&完成)

With his homework done, Peter went out to play. 作业做好了,彼得出去玩了。

= When his homework was done, Peter went out to play.

With the signal _________________, the train started. 信号发出了,火车开始起动了。

= _______________ the signal __________________, the train started.

E. with+名词代词+ doing (主动&正在进行)

The man felt very happy with so many children ___________________ (sit/seat)around him..

The girl hid her box without anyone _______________ (know) where it was.

Without anyone__________________ (notice), he slipped through the window.

比较:Without __________________ (notice), he slipped through the window.

F. with+名词代词+ to do (将来)

The little boy looks sad, with so much homework to do.

= The little boy looks sad because he has so much homework to do.

比较:The little boy looked happy, with so much homework ____________________ (do).

The kid feels excited with s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________________. 有这么多的名胜可参观,小孩很激动。

8. 其他形式

A. There being +名词(代词)

如:There______________ nothing else to do, we went home. 没有别的事可做,我们就回家了。

There ______________ no further business, I declare the meeting closed. 没有再要讨论的事了,我宣布散会。

B. It being +名词(代词)

It __________Christmas, the government offices were closed. 由于圣诞节的缘故,政府机关都休息。

It ___________ a holiday, all the shops were shut. 由于今天是假日,所有商店都关门了。

巩固练习:

1.Such an able man__________(help) you,you will surely succeed sooner or later.

2. He _______________ (seat) himself at the desk, his mother began to tell him a story.

3. The key to the bike ___________ (lose), he had to walk to school.

4. His mother_____________ (come) tonight,he is busy preparing the dinner.

5. ——Will you go to the concert tonight 你今晚去听音乐会吗?

----- Sorry. So many exercise-books ____________ , I really can't afford any time.

5. The four of us agreed on a division of labor, each_______________ (translate) a quarter of the book.

6. Many trees, flowers, and grass__________________, our newly-built school will look even more beautiful.

7. Many eyes ____________ (watch ) him, he felt a bit nervous.

8. There ____________ (be) no further business ___________ (discuss), so we all went home.

9. My health _______________ (allow), I will work far into the night.

10. The students are walking in the school happily, each ____________ (wear) a card in front of his chest.

11. The book ____________ (write) in simple English, English beginners were able to read it.

12. The workers worked still harder,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greatly_____________ (improve).

13. He was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his eyes ___________ (fix) on the blackboard.

He was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his eyes___________ (fix) on the blackboard.

He was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with his eyes___________ (fix) on the blackboard.

14. The task _____________ (complete), he had two months' leave.

15. The manager looks worried,many things_____________ (settle).

The manager looks relaxed, many things _____________ (settle)

16. The food _______________(cook), the boy was watching TV.

The food ________________ (cook), the boy went to bed.

III. Comple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by using the words in the box. Each word can be used once. Note that there is one word more than you need.

Are We Protecting Nature or Ruining Lives?

A few years ago, a 76-year old retired farmer in Coweta County got a letter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It was a bill for - get ready - $ 1.5 million. ―I nearly fainted,‖ says Paul McKnight. Was this just an _________________ mistake? Well …

The trouble started for McKnight in January 1996, when he rented out an old warehouse he owned to a man who ___________________ he would store janitorial ( 警卫 ) supplies there. The renter filled the warehouse with hundreds of barrels ( 木桶 ) that, unknown to McKnight, contained _______________ paint waste and other chemicals.

A year and a half later, an anonymous (匿名的) call came in to local officials, telling them about the barrels. McKnight‘s lawyer thinks the caller was someone who knew the renter and hoped to get him in trouble. Neighbors obviously had no reason to ____________: One woman who lived across the road said she smelled ______________, nor did a local officer who got a brief look at the barrels.

When EPA officials inspected the barrels, they discovered that some of them were leaking. The ________________, entirely contained within the warehouse, were no threat to ground-water, but the EPA declared them to be dangerous waste that had to be _________________. No one informed this to McKnight, however – until an EPA official showed up on his property one day. ―They came in and started putting up chain-link fences and moved in a mobile trailer (移动拖车) for their headquarters,‖ he says.

McKnight‘s renter could not pay for a clean-up, and McKnight says he was told by an EPA official that the

federal Superfund program would pay for it. A couple of years later, the EPA had a different message for McKnight. He now had a clean-up bill that had reached $ 1.7 million. That comes to around $ 850 per barrel, or ten times as much as it would charge to get rid of them. The bottom line now for McKnight: he can not possibly pay his titanic bill, so he‘s fighting it in court.

McKnight‘s trouble is an example of how well-intentioned _______________ laws can go badly wrong, bringing unintended results that are as ridiculous as they are unfair. If we are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 the good that comes from green laws, then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op enforcing them at the cost of innocent people and business.

IV.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Just sign here, sir,‖ the deliveryman said as he handed Oscar Reyna a package.

The package consisted of a long , narrow box ___1____ wrapped in brown paper. __2___ the box, Oscar saw an umbrella inside—— a very old one with a beautifully carved handle. ____3___He had not seen it in more than 20 years, he recognized it ____4____.

Oscar was 16 when he first saw the ___5____ umbrella. He had gone to a concert with his grandparents. As they were leaving, he noticed an umbrella on an empty seat. Impressed by its ____6____, Oscar felt a strong desire to find its ___7____.

Oscar ___8____ the manager to look in the record of advance ticket sales. Just as he thought, a name matched the seat ____9___ Oscar had found the umbrella . The name was Mrs. Katie O‘brien.

Oscar talked his grandparents into going by Mrs O‘brien‘s ___10____ on their way home. He rang the bell, the door opened, and an elderly woman appeared. ―May I __11___ you ? ―she asked.

―I‘d like to return it if its yours,‖ Oscar said, ____12____ the umbrella as if presenting a ___13___ that had long been wished for.

―Why , yes! it‘s mine, ―replied Mrs. Brien with a ___14____ smile and shining eyes. ― It was given to by my father years ago. Thank you so much for returning it. May I offer you a reward for your ____15____ ? ― ― No, ma‘am , ― he said ― my grandmother says a good deed is its own reward.‖

― Well, that ‗s ____16_____ my father used to say. What is your name , Young man ?‖

Years later, Oscar was staring at the finely carved handle of the umbrella as he remember Mrs. O‘ Brien . It was in perfect condition, considering how__17__ it was. Why had it arrived here today?

As if ___18____, a note fell from the paper. It read: Mrs O‘brien wanted you to ___19___ this umbrella as a present for a kind, __20___gesture long ago.

1. A. strictly B. carefully C. roughly D. casually

2. A. opening B. seizing C. observing D. searching

3. A. After B. When C. Since D. Although

4. A. clearly B. fully C. immediately D. suddenly

5. A. average B. unusual C. plain D. typical

6. A. beauty B. shape C. origin D. history

7. A. designer B. seller C. user D. owner

8. A. convinced B. forced C. encouraged D. advised

9. A. until B. before C. which D. where

10. A. family B. theater C. house D. neighborhood

11. A. invite B. help C. bother D. know

12. A. putting up B. turning out C. picking up D. holding out

13. A. chance B. fact C. gift D. result

14. A. wide B. confident C. proud D. shy

15. A. patience B. kindness C. courage D. determination

16. A. obviously B. naturally C. exactly D. probably

17. A. old B. rare C. precious D. nice

18. A. in contrast B. in return C. in exchange D. in answer

19. A. possess B. accept C. carry D. value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五
《周春艳:我和精彩有个约定》

我和精彩有个约定

江西省兴国县潋江一小 周春艳

追 寻

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对语文课堂的追寻。那时,我特别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背景介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等等是我教学的主要内容。文质兼美的作品被我肢解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问答,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各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生学完课文,脑子里堆砌了知识的各种零部件„„ 记得教《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设计让学生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汇报悟出了什么,让学生深挖思想根源,针对学生口号似的空喊,我还以为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

几年前,我还特别爱备“情感味”极浓的文章:给《十里长街送总理》准备一首哀乐,我泪满眼眶;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配上声音哽咽地朗读;上《伟大的友谊》一课,我致力于使学生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如何如何伟大„„语文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一边。学生上我的语文课,如同在看一部电影。事实上,我的学生并不因为我的催人泪下的“煽动”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惜可叹!

尤其是公开课,备课的“招”,更多的是如何打动听课的老师,体现我丰富的知识面,展现我声情并茂的话语和朗读能力,展示得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才华。这样的遗憾也就常常折磨人: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将其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在静心思忖之后,感觉到:是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的浅薄认知,是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使我不知不觉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造成了我语文课的“眼花缭乱”。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渐渐认识到:语文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

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于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

之二:删繁就简三秋树

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从叶澜先生的话中领悟到“语文”的内涵。“什么是语文?口头上的话为语,书面写话叫文,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语文课其实就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借课文里的一篇篇课文作例子教孩子说话,教孩子写话。语文课应该和繁琐的分析课文说再见!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之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浮华汰尽显本色”,“三秋之树”虽少了些许“绿意”,可树根扎深了,树干长粗了,筋骨却强健了许多。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份份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才是“语文”的真谛。于是,在课堂教学预设的实践中我不断地“望闻问切”、“调整良方”,希冀“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有效备课,相约精彩

一、 明确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对话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目标设计是这样考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如《游园不值》的

教学是这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制定目标的。1.看注释理解《游园不值》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诗的内容。2.想象诗描绘的情景,用一小段话表达出来,从而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和句子。

教学目标着重于语文教学的“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特别关注的是某节课能否真正地为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如:《白杨》一课的目标制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爸爸说的话。

2.尝试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两句话。3.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哪儿„„就„„;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二、 钻研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我们要潜下心来,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教材,解读文本,这才能把“学情”与“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勃勃的生机。

1.通读教材,备线索。

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有着许多能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生成点。因此,教学主线必须清晰。我的做法是,在预设教学主线时尽量实现顺学而导的可能:第一步是“提炼”,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第二步是以提炼的一个点为教学主线;第三是串起“珍珠”,这“珍珠”指的是优化的若干个教学板块。

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检阅》

2.读懂教材,备语文。

崔峦:“课改课改,再怎么改,语文课还是姓语。”备课时,如何备出一堂课的“语文味”?我认为一要坚持以读为本,这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一堂课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二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例:《珍珠鸟》;《村居》

3.深挖教材,备亮点

课堂不能平淡,解读文本时,力求创新。备出属于自己的教案!在每篇教案中站立两个字:思想。

例:《鸟的天堂》;《画风》;《村居》;《她是我的朋友》

4.吃透教材,备深度

《猫》这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是文章的一个关键句子,承上启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两位教师因为不同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形成了不同的教学场景,产生了具有强烈反差的教学效果。

教例1: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懂吗?

生:这是说小猫贪玩。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猫很贪玩,我有点讨厌它。

师:是有一点。那就请你读出讨厌的语气。(生读)

生:我觉得作者并不那么讨厌小猫,更多的是喜欢。

师:那就请你读出喜欢的语气。(生读)

教例2:

师:这句话很有意思,耐人寻味。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有三个语气词:吧、呀、呢。

师:你很会发现。这些语气词没有实际意思,是不是多余的呢?请同学们去掉这三个词再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说它贪玩,的确是,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师:什么感觉?

生:有点生气。

生:好像作者在责怪猫。

生:作者讨厌猫。

师: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那么,作者真的是在表达这种感情吗?请大家加上这三个语气词再读一读。

生:“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喜爱猫。

师:仅仅是喜爱吗?

生:也含有责备的意思。

师:能不能说得全面些?

生:因为猫一天一夜不回家而责怪猫,也说明作者因为喜爱猫而想念猫。

生:责备中有喜爱。

生:因为喜爱而责备。

生:这叫嗔怪。

师:(带头鼓掌)词汇丰富,善于总结,言简意赅,表述准确!你是我的老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嗔怪吧。(生活灵活现地再读此句。掌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有深度的课堂,“能够把孩子‘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这里的“拴住”,绝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把学生的心“拴”在语文学习上,“拴”在积极的思维里,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在充满智慧的思维王国里,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大厦。

5.“补充”教材,备空白。

“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文章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略写了,留有很多的“空白点”。这些略写部分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利空间。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六
《第四章 思维》

第四章 思维

教学目的:

1.识记思维的概念、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概念的一般问题

3.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4.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知识结构:

本章内容较多,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思维的概念、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概念的一般问题

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青少年思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影响的因素,思维等基本的概念。

学法指导:

掌握本章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注意掌握每一个重要的概念、规律。学习时紧密结合当前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时间:6课时(包括一节讨论课。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教学材料的信息加工,自然不会停留在感知觉水平上。由上述可知,感知觉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外在的相互联系,而要深入到客观事物内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则要调动学生高级的认知过程一一思维,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实现对教学材料的信息加工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那么思维又是什么?它有哪些规律?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何在?学生如何才能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这便是这一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人们平常说的“考虑”、“设想”、“预计”、“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总是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思维的间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思维可通过事物认识事物。如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可以思考古老的过去,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其次,思维可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认识其内部变化及内在联系。如医生根据体温、血液、脉膊的变化与病人自诉等,就能诊断直接观察不到的病人内部器官的状态。其三,思维可通过语言和词反映有关事实,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等。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反映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思维的概括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我们认识到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它不仅指自来水或缸里的水,也指江河湖海里的水。这就是说,思维把握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不限于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第二,人通过思维能

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现象中去。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这种概括,促使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控制与改造。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们通过抽象、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的规律性联系,然后再依靠思维活动获得的概念、法则、理论,通过推理判断,进行间接反映,从而使人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分别属于对客观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无论从其反映的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如此。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的属性、表面的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联系。例如对笔的认识,感知觉只能反映各式各样的铅笔、钢笔、毛笔及蜡笔等具体的笔;而思维则能舍弃笔的具体形状、颜色、大小等非本质属性,把“笔是书写的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反映出来。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例如,我们看见一壶水在炉子上烧会冒气蒸发而减少,湿衣服在日照下或通风处很快能晒干、晾干,这些都是通过感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思维可联系各种类似的情况,最后得出“液体在增温或通风的条件下会加速蒸发”的结论,实现对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及规律性的认识。正如列宁所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总之,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思维,才可能对由感知得来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

三、思维和语言

(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人的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而实现的。语言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而个体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则称为言语。就思维和语言发生的角度来说,思维先于语言。但对已经掌握语言的人来说,思维和语言是紧密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之所以能成为思维的工具,是因为语言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语言具有概括性。语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概括性。每一个词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标志一类事物。词作为特殊的刺激物,就成为现实中一类事物的信号。掌握了大量具有高度概括性词语的人,可以凭借这种信号,摆脱具体事物形象的束缚进行相应的抽象思维。

(2)语言具有物质性。语言具有声、形的物质形态,是具有一定物质外壳的刺激物,人的任何形式的思维都是借助于语言的物质形式来实现的。如我们看书是依靠语言的视觉刺激,听讲是依靠语言的听觉刺激,独立思考问题,依靠默默无声的内部语言的动觉刺激来进行的。

人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是建立在对语词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因为语词反映事物时,仅仅有语言的物质外衣,还不可能成为思维的工具。如外语说出来有声,写出来有形,但对于没有学习过外语的人来说,这些声音和形状没有同一定事物或一定思想相联系,因此,就不能凭借它进行思维,这些声、形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授知识的工具。人不仅运用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而且人的思维成果又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记载、巩固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储存积累起来,并借助语言

为媒介,使人与人之间进行心理沟通和知识经验的传递。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结果,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

总之,思维和语言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思维是语言的思维,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就会仅仅停留在感性形象的水平上;语言又是思维的语言,没有思维,语言就象鹦鹉学舌一样,成为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同时思维和语言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思维的发展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着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它们绝非等同,二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意识的形式存在;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一定的物质形式和一定的概括内容所构成,它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以声、形的物质形式存在。

2.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红薯,通过思维被概括为“以块根为主要收获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个概念揭示了红薯这类农作物的本质属性。而语词与客观事物之间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语词标志。如红薯又可称甘薯、白薯;或称番薯、山芋、地瓜、红苕等。

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非一一对应。概念是用词表达的,但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述,如“目”、“眼睛”、“视觉器官”等代表的都是同一概念;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如“杜鹊”一词,既可表达一种鸟,又可以表达一种植物。

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思维具有全人类性,只要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不分国藉、种族、性别、职业,都遵循着共同的思维规律,都通过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认识事物;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

四、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把思维分为三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从发展的角度看,3岁以前的儿童,其思维属于这种形式。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于数手指。实际活动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动手拆卸和安装机器过程中,边操作边进行思维。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通过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童计算2+6=8,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二个手指加六个手指,或二个苹果加六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成人的思维虽然主要是抽象思维,但仍不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往往是凭借具体形象,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三)抽象逻辑思维

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有时虽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参与,但它主要以概念作为思维的支柱,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联系。小学高年级抽象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各门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成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三种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参与思维活动。如进行科学实验时,既需要高度的科学概括,又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还需要在动手操作中探索问题症结所在。

此外,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还可以把思维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可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明确的步骤和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等等。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与基本形式

一、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思维活动之中,其它过程都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或者说是分析、综合过程的主要环节。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等等,均属于分析。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如把若干节体操动作结合为一整套广播操来研究其价值;把机器的各种零配件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性能;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做出结论等,就是综合。

思维过程一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思维的分析可分为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过滤式分析是通过尝试的方法对问题情境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淘汰无效方法,寻找有效方法。综合式分析是把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综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带有指向性,是抽象思维分析的主要方法。例如,对“用6根火柴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问题的分析,多数被试是在平面上进行过滤式分析,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如果将所给条件和要求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分析4个三角形需12条边,而只有6根火柴,那么每根火柴必须充当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这就只有在立体空间寻找答案,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才更加完备。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问题的解决更加迅速准确。

分析与综合有不同的水平,较简单的是动作思维中的分析综合,这是结合具体的操作,在分析具体物体时,把物体的零部件取下来,或者再把它们安装成整体,以考察其功能的思维过程;其次是形象思维中的分析综合。这种分析综合是在头脑中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或联合的思维过程。较复杂的是抽象思维中的分析综合。它是对词语所标志的事物的分析综合。是利用公式定理和原则,在头脑中把某种抽象的知识划分出来或加以联合的思维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的基础是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正因为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异同、数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丑、质量上的好坏等,我们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比较。比较可以在同一事物或现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进行。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又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过程。例如,人要挑选计算机,要了解其各种型号的特点、使用性能、外形、结构、信誉以及价格等等,这就是分析。当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一一进行对比时还要把各种特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以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综合的比较。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到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运用变式教学,使学生能更多地利用比较的方法,正确理解知识,辨析概念,合理归类,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如学生掌握数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如我们从手表、怀表、电子钟、石英钟、闹钟、座钟、挂钟等对象中,在头脑中抽出它们“能计时”的共同本质特征,舍弃它们不同大小、形状、构造、颜色等方面的非本质特征,就是思维的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如通过抽象得出结论:“有生命的物质叫生物”,并把这个结论推广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一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抽象、概括同分析、综合及比较紧密联系着。抽象主要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主要是在抽象、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抽象和综合就不可能进行概括。

概括有两个层次:初级经验的概括与高级科学的概括。前者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如幼儿把穿白大褂的人都当作医生;后者是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如一切定理、定义、概念等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概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是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具体化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把抽象的理性认识同具体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是启发思考与发展认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具体化的思维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般的原理和规律,也可以使已经总结出来的原理得到检验,并不断扩大、深化和发展。

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生物分了类,同时揭示出了各类生物的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在头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七
《2015年高三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一) 高三语文科试题

(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对自由体新诗的思考与质疑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

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

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

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

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

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

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

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

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

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

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

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

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

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

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

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

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

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

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

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

索与完善。

(选自邓加荣《对自由体新诗的思考与质疑》,《博览群书》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都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

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正因为近代以来我国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我国近百年的

诗歌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就反对

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

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就能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

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们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

样他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

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

D.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

式的阶段,还要继续推进新诗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章太炎先生借“樵歌小曲”是脱口而出,不讲韵律,来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

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

B.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

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

熟谙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外国去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的正确观点,

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

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

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

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

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

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

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鄴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

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修补。 .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B.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C.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D.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弼文武双全。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

马射箭。

B.李光弼处治果断。他率兵人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

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李光弼战功显赫。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

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李光弼治军整严。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

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译文:

(2)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在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宫 词

顾 况①

玉楼②天半起笙歌,

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③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④。

【注】①顾况,苏州人,唐德宗时官秘书郎。李泌做宰相时,迁著作郎,泌死,作《海鸥咏》

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于茅山。②玉楼:华丽的高楼。③月殿:月中的

宫殿。④秋河,即银河。

8.这首诗第二句中哪个字最为传神?请赏析其妙处。(5分)

答:

9.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

神的名句:“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曾经居住的环境的名句是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免费毒药

[英]弗雷德里克•布朗

‚我听到一个传言,‛桑斯特洛姆说,‚你这里——‛他环顾四周,确信这间小药店里只有

店老板和他两个人。药店老板是一个50多岁的矮个子。没错,只有他们两个,但桑斯特洛姆还

是尽量放低声音:‚你这里有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

药店老板点点头。他从柜台内走出来,锁上药店的前门,然后走向柜台后面的那个门口。‚我

准备喝杯咖啡休息一下,‛他说道,‚你可以进来跟我喝一杯。‛

桑斯特洛姆跟着他绕过柜台,穿过门,来到后面的一间小屋。屋里摆着几个药架,每个药

架上面都堆满了瓶子。药店老板插上电咖啡壶的插头,然后示意桑斯特洛姆坐下来。‚好啦,先

生。‛他说道,‚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要杀谁?为什么?‛

‚这个重要吗?‛桑斯特洛姆说道,‚我给你钱就行了……‛

药店老板用手势打断他的话,‚是的,很重要。我必须确信我是否值得把药给你。否则——‛他

耸了耸肩。

‚好吧。‛桑斯特洛姆说道,‚我要杀的是我的妻子。原因嘛——‛他接着讲了一个很长的

故事。在故事快要讲完的时候,咖啡煮好了。药店老板打断了他,给他倒了一杯咖啡。桑斯特

洛姆喝了一口咖啡,接着讲完了他的故事。

药店老板点点头,说:‚是的。我偶尔给人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是免费的,一分钱也

不收,如果我认为值得。我已经帮助过不少人。‛

‚太好了。‛桑斯特洛姆高兴地说道,‚请你把这种药给我吧。‛

药店老板微笑着说道:‚我已经给你了。在咖啡快要煮好的时候,我就决定,你应该得到这种药。

正如我刚说的,完全免费。但是,解药得付钱。‛

桑斯特洛姆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他虽然经历过诈骗,但这种诈骗却是他没有料到的。他

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手枪。

药店老板哈哈笑道:‚你敢开枪吗?你能找到解药吗?‛他指着那几个药架,继续说:‚上

面有几千个瓶子。在你死之前,你确信自己能找到哪一瓶是解药吗?如果你认为我在吓唬你,

如果你认为你并没有真正中毒,那就来吧,开枪吧! 3个小时后毒药发作,你就知道答案了。‛

‚好吧,解药需要多少钱?‛桑斯特洛姆低声怒吼道。

‚价钱很公道,只需1000美元。毕竟,人得生活,即使他的嗜好是阻止谋杀,但他也没有理由

不应该以此来赚钱啊,对不对?‛

桑斯特洛姆怒吼着,把手枪放了下来,但仍然是手能碰到的地方。也许在他得到解药后,

他仍然可以用得上那把枪。接着,他拿出钱包,点了1000美元放在桌面上。

药店老板并没有立即伸手去拿钱。他说道:‚还有一件事。为了你的妻子和我本人的安全。

你要写一份你的谋杀意图的自供状。然后你在这里等着我,一直到我出去把信寄给我的一个在

警察局做事的朋友。他会把这封信作为证据保留下来,以防将来你真的杀害你的妻子,或者是

我。等我安全回来后,我就把解药给你。现在,我给你纸和笔。‛

药店老板把纸和笔放到桑斯特洛姆的面前,同时拿起了桌面上的钱。突然,他又说道:‚哦,

对了。还有一件事——虽然我不强求你去做。请你帮助我传递这个信息,我这里供应令人察觉

不到的毒药,好吗?谁知道呢?桑斯特洛姆先生。如果你有仇人,你救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命了。‛

(《新故事•时尚版》2010年11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当桑斯特洛姆要求得到毒药时,药店老板故意锁上药店的前门,引领他来到后面的一间

小屋,使得后面的情节的展开更加合理。

B.桑斯特洛姆到药店寻找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要杀的是自己的妻子,怕被别人发现

他说话才尽量放低声音。

C.桑斯特洛姆来买毒药,结果没有料到药店老板却声称自己已将毒药煮在咖啡里让他喝下

去,最后不得不付钱买解药。

D.小说题目“免费毒药”拟得非常巧妙。毒药是免费的,可是解药却是付费的,这样很好

地讽刺了那些贪图小利,最后自己吃亏的人。

E.小说的故事跌宕起伏,作者借药店老板卖药这个线索,巧设情节,将药店老板和桑斯特

洛姆的矛盾冲突显现出来。

(2) 小说中几次出现“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3) 根据小说的情节,说一说药店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6分)

答:

(4) 有人读过这篇小说后认为,药店老板未必在咖啡里真正下了毒。你如何看待这个情节的安

排?(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冯其庸:诲人一甲子,半生寄国学

杨雪梅

(一)

如果从1950年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中算起,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整整60年了。

他在人大教过书,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也带了许多研究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

对于‚大师‛的称号,他含蓄地表示:‚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冯先生讲了国学入门课,那一年他已经8l岁高龄。今年夏天,首届学

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100%的就业率令曾是首任院长的冯老十分欣慰。

作为国学院的设计者之一,冯先生认为,国学院应该从古代私塾和书院那里借鉴一些方法,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八
《确定词义 表达得体》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九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5个小题,15分)

⑪拼音题

只要求认读,不要求拼写。材料多取自教材基本篇目或课外读本。要重视积累,平时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建立错题本,及时进行梳理整理。常见错误类型有多音字(拓、靓)、形似字(鸩——鸠)、(赍——赉)(磬——馨——罄——謦——磐)形声字(尤其是声旁读音有变化的字)(酗)、同音字(世故——事故)、生活中误读的字(压轴、龋齿)异读字(从容不迫)等。注意音随义转的规律,如自怨自艾和方兴未艾。做题时一般用排除干扰项法,未见过的词往往是正确的。

⑫错字题:

包括合成词、四字成语和熟语。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能够区分形近字和音近字,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平时要多查字典词典,分析字形,掌握意义,辨析用法,剖析字形的组合规律。高考设题多为①同音异形字:学力——学历、密(秘)而不宣②形似字:惩前毙(毖)后、貂婵(蝉)③多种写法的字:蹒跚——盘跚、莫明(名)其妙,设项主要用于干扰。善于区别形似字的形旁,多考虑形似字的形符所表达的含义(碧—壁—璧—譬—擘—臂)。注意表面上似乎讲通的词,如百尺杆(竿)头。成语要搞清其源头,约定俗成的字,不得随意更改。如:举一反三,不得写成举一返三。用笔指着每一个字,绝不放过任何一处错。同时要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字形。正选法排除法兼用。另全国考纲和山东高考说明都明确表示要加大作文中错字的扣分力度,山东考纲在作文中规定错一字扣一分,不封顶,所以要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试时要特别小心。

⑬近义词辨析

考查范畴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要着眼于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和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的应用。平时关注各词的不同之处。实词常从①词义。其中包括侧重点不同(发现——发明、表现——体现),轻重(束缚——禁锢、损坏——破坏——毁坏),范围(局面——场面、边疆——边境),个体与集体(具体与概括):(战争——战役),语境(实在标致极了)②语法功能(偶然——偶尔、阻碍——障碍)、词性(必需——必须)和适用对象(希望——期望)③色彩。感情色彩(爱护——庇护——保护)、态度色彩(爱戴——爱护)、语体色彩(脑袋——头部)。虚词要注意①形成正确的语感②搭配习惯(由于——因为)③语法功能(对——对于——关于)。④语境(上下句)注意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条件、因果、并列、假设、顺承、转折等)。要分析前后分句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结合语境,句中的提示词(切入点)要挖掘出来,句中肯定有一处词或短语与备选词照应。要正选、排除法并用。

⑭熟语(包括成语)

熟语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成语有字面义和隐含义(比喻义)。一般考查它的隐含义。因此,只从字面揣测其内涵往往会犯错误。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望文生义:如大方之家(专家学者)②不分感情色彩:如危言危行(褒义)③对象搞错:美轮美奂(主要指建筑物)④不辨语境:如色彩缤纷的枫林⑤属语病(重复):如使人民生灵涂炭⑥意思弄反(望其项背)⑦不明重点(冰释)。还可用替换词的方式解决。做此类题语境很重要,一定要分析语境,做到词不离句。题中肯定有几处有提示作用(词或短语)。一般性熟语多考虑其现实生活中的用法,造几个句子试一试。 ⑮修改语病:

先掌握常见类型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或赘余③句式杂糅④语序不当⑤语意不明(包括歧义)⑥不合逻辑等。近几年前两类考得较多。常用方法有:①跟着感觉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②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③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如:这值得广大领导的重视。可试换用“值得……的学习”或“值得……的肯定”来鉴别出错误。

④特点记忆法。通过多做题,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而不是草木皆兵。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⑤呼应成分检查法。主人要是关联词的呼应部分和句中呼应成分的检查。如既……而且。⑥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还应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不符合语法规则,但生活约定俗成,也算正确。如差点儿摔倒和差点儿没摔倒意思一样。做题要注意从大处找问题,不可单凭印象。

(6)标点

考点要求掌握七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九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的基本用法。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在问号、括号、引号、书名号、顿号等易错、易混之处,综合考查引号与冒号、逗号、句号的混合运用,括号与书名号、引号、句号的混合运用,顿号与逗号、分号、句号的搭配编排等。顿号注意两种用法:一是概数间不用顿号;二是与“和、及、以及、与”等连词并用。分号注意并列的分句间有逗号才能用分号。顿号与逗号的综合运用要注意层次。冒号可用在提示性话语后和总括性话语前,再就是注意冒号要一管到底(管到句末点号)。问号注意一是有疑问词但无疑问语气;二是选择问只在句末用问号;三是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引号注意两种情况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在引号内;引文不完整或者为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在后引号外。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括号分两种情况: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跟被解释的词语后面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省略号不能和“等等、等”等词并用。书名、篇名、报刊名、影视名、歌曲名、报告名、图画、音像名用书名号。

六个选项山东题从中选5题作1卷的前5个小题,可能性有二:一是字音字形合并为一个题;二是字形放在作文中考查,三是病句不设选择题,归入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第二部分科技文(社科文)阅读(3个小题,9分)

(一)考纲要求: 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学生答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四种:

①蜻蜓点水式阅读习惯,导致缺乏较强的语感能力,以致面对题目,满脑空白。

②急功近利的阅读心态,忽视内功的持久修炼,以致面对题目大意失荆州。

③懒动笔墨的阅读方法,导致思维转换阻隔,以致面对题目似是而非。

(二)科技说明文选项设置的迷惑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误划类别7.因果颠倒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词语)

10.遗漏条件11.曲解原意12. 指代不明

(三)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用以下三步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 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专用名词术语、科学家名、研究室名,概念含义阐释句、特征阐述句、过程描述句、总领句与结论句等),搞通各段所讲的主要信息与大意。第二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 指着读,明确答题方向,找准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三步: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如感觉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可能是寻找的突破点不准确.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5个小题,24分)

(一)考查要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实词120个)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答题方法

第一题考查实词含义辨析.没有必要去查古汉语词典,因为那是它的规范义,而高考考查它的文中义,需要回到原文中去,根据上下文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即语境义.第二题考查虚词用法,山东高考题可能八个句子都出自选文.所以更要回归原文,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含义的用法.第三题考人物形象或品质.正选法排除法并用.一般确定了两项就能迎刃而解,再用其他选项检验一下,保证没问题.注意部分选项可能与主人公没多大关系.有些只从侧面反映这一点.第四题类似全文的白话译文,读文段前要先看此题,增强整体印象.四个选项也要分别到文中去落实.错误原因可能为:词语句子理解有误、人物对象搞错、时间事件先后混乱、文意理解有偏、无中生有等。第二卷10分翻译明考翻译暗考句式,注意句子中的倒装句,翻译时要正过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有修辞手法的可意译。注意锁定句中的关键词(可能是得分点),多为考试或阅读中常见的多义词、虚词等,注意句中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力求直译,不遗漏任何一词。

第四部分、古代诗歌阅读(2个小题,8分)

(一)高考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各类问法解答公式。

1.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某些词语的内涵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答题步骤】

形象意境类:描绘了——营造了(氛围)——抒发了感情

常见意境举隅 :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闲适、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痛、

感情:寂寞(愁绪万端、凄清冷落、物是人非、报国无门)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思乡、怀友、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倾慕歆羡、恬淡闲适

2。手法。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有何效果?)

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和表达的感情。法——译——情)

(三)知识储备(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A、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

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

B、描写手法:联想、想象、动静结合、白描、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

C、修辞手法:衬托、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白描等。

写景特定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点面结合、高低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哀情等。

3.语言。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 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色;第三步 ,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炼字炼句。

提问方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 等词语。 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 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

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

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5.一句统领全诗。

【提问方式】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方法点拨】古诗非常讲究构思,抓住某一句(字或词)就成了把握全诗的线索,进一步把握它的深刻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表达技巧)(译);第二步,该词(句)在全诗所起用的作用(思想内容)(情)。

6.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来描写了某种艺术形象的哪种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历代名人称这首诗表现了某种“味道”,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古诗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志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等。

第一步,找出诗歌的意象,归纳其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 第二步,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形象和诗歌主旨的关系;第三步,明确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小结:在备考古诗鉴赏这一考点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名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谕诗、闲适诗),诗歌的句法特点(语序、对仗),诗歌的用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鉴赏诗歌的术语。

(三)解题技巧:

A、把诗歌默读一遍,翻译一遍。

B、找出诗中写景、写人、写物的名词,注意它的修饰成份,弄清楚它写了什么。

C、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惜、哀、悲、痛、笑、乐等),弄清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D、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作总的思考。

E.善于借助。(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2)借助背景

(四)必要的知识储备。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

的描写等;

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主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4、写作技巧: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⑪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⑫分析手法类 :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 起兴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语言特点类 :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 、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

8.诗歌鉴赏万能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五部分 名篇名句的背诵(一个小题,6分)

备考对策:

1、由于04级实行新课改,山东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从高考命题方向看,将不以任何一种版本为蓝本。但三个版本不同的背诵篇目,应该是其命题的着眼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首先进行必要的筛选,求同存异,取同舍异。

有关束缚的约定的句子?篇十
《语文适应性训练试题》

适应性训练试题 2013年8月12日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三角架 闻名暇迩 佣金(yòng) 装模作样(mó) ..

B.兑换卷 三番两次 连载(zài) 量力而行(liàng) ..

C.缉私队 敝帚自珍 颈椎(jǐng) 弦外之音(xián) ..

D.一幅画 宣宾夺主 掣肘(chè) 严惩不贷(chěng) ..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抒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形形色色 B.茕茕孑立 C.忍无可忍 D.蛰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B.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气质和形象”,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领土主权争端,无疑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

C.全球已有6家航空公司投入运营了56架空客A380,运营基地都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通航点也大都是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D.近年来光棍节成了一个流行的节日,商家自然也不希望错过这样的日子,便纷纷打出了促销的招牌,尤其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早早就展开了打折促销的宣传攻势。

4.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学校科技节开幕的一项是 ...

A.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B.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

C.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 D.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二、文言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交 际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疏,朋友世亲。”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负久要①之誓言。.

斯何故哉?退而省之,亦可知也。势有常趣,理有固然。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也;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货财之益。与贫贱交者,大有赈贷之费,小有假借.

之损。今使官人虽兼桀、跖之恶,苟结驷而过士,士犹以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虽苞颜、闵之贤,苟被褐而造门,人犹以为辱而恐其复来,况其实有损者乎?

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好服谓之奢僭,恶衣谓之困厄,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责,不候谓之倨慢,数来谓之求食,空造以为无意,奉贽以为欲贷,恭谦以为不肖,抗扬.

以为不得。此处子之羁薄②,贫贱之苦酷也。

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疏。是故长誓而废,心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于也,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无利生疏,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新,其势日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人竞也。世主不察朋交之所生,而苟信贵臣之言,此洁士所以独隐翳,而奸雄所以党飞扬也。

昔魏其之客,流于武安;长平之吏,移于冠军;廉颇、翟公,载盈载虚。夫以四君之贤,藉旧贵之夙恩,客犹若此,则又况乎生贫贱者乎? (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

注释:①久要:过去的约定 ②羁薄:羁:马龙头;薄:同“缚”。比喻受到的牵制束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或中路而相捐 捐:抛弃 B.下有货财之益 益:增加 ..

C.奉贽以为欲贷 贽:礼物 D.藉旧贵之夙恩 藉:狼藉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交际之礼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B、今则不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而苟信贵臣之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世主不察朋交之所生 某所,而母立于兹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剖析了当时社会上交际方面的种种违背常理的现象,揭示了巴结富贵嫌弃贫贱的社会风气的巨大危害,有一定的警世意义。 B、 作者认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取决于往后有利还是有害,如果能给彼此带来种

种好处,那么两人的关系将会日渐亲密。 C、 文章善用例证法证明观点,末段列举魏其侯门客的流向等事例,是为了证明道德的高下是门客流向的决定性因素。

D、 君主不察朋友世交产生的根由,而姑且听取权贵大臣的言论,这就是廉洁之士孤单的隐

逸,而奸雄得势的原因。

8、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A.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B.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D.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3分)

⑵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3分)

⑶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城 东 早 春 送 春

杨巨源 王 令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2分)

(2) 请简要分析比较两首诗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6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

⑴、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⑵、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⑶、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电影善用技术更须关注心灵

①完整地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一直都是电影的努力方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让电影制作似乎变得“无所不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影片《少年派的奇

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②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中虽缔造了许多奇观,但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但给观众带来的却是视觉疲劳。

③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的根本仍然在其内容的创作,在于如何利用情节、语言、人物等电影元素,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视听愉悦和心理上的情感疏泄。观众对于电影等艺术作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遗忘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电影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而且终将令观众失去对电影产业的期待,远离电影院。

④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经历着与西方国家迥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体验,人们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中,期待一种有效的“指引”。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电影应立足国情,深入挖掘和宣扬观众普遍关心的主题,深度关注和聆听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期待,在不断提高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力量,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中飞得更高。

12.联系全文,下列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

B.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C.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

D.过分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的电影,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1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B.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每一处深宫大院都金碧辉煌,每一个人物都装扮惊艳,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但给观众带来的是视觉疲劳。

C.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致使电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

D.观众对电影不仅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遗忘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通读全文,谈谈电影制作应该怎样处理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20分)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臵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14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