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新月,杜甫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篇一:《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主备:胡培斌 集备:高二语文备课组 年级组长:王永芬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请同学认真阅读,划线部分熟记)

一、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二、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一、课前自主预习,课前完成以下问题。准备课堂展示。

1、你读了多少首杜甫的诗?记住了哪些?请举例赏析

1

2、填空。

(1)穷年忧黎元,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

【课堂学习过程】

二、 课堂展示自主预习成果,点评并订正。 三、【合作探究】

1、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2 、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

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四、课堂活动

从杜甫其人入手: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探究其人格魅力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与诗歌的关系。

(1)你所了解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杜甫?

(4)时代是怎样造就杜甫的?

(5)杜甫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杜甫的人格的?

3

五、课堂探究成果、质疑、点评并订正。

六、小结(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

七、课外巩固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

4

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2.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一、1 略 2、(1)叹息肠内热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朱门酒肉臭 (5)恨别鸟惊心 (6)眼枯即见骨

5

篇二:《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自西晋灭亡后,重新统一的王朝是一弯新月,杜甫

A.北宋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2、从“短命”的表象和本质来看,下列朝代与隋朝最相似的是

A.秦朝 B.西晋 C.西汉 D.唐朝

3、下列各项对隋朝的评价,准确的有

①是一个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朝代 ②是一个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王朝

③封建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局面 ④暴政导致其灭亡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引用这句话警醒自己的原因是

A.唐太宗任贤纳谏 B.隋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5、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中,“以人为镜”中的“人”指的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以下史实与武则天有关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统治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 ③曾改国号为“周” ④发展生产,选拔贤才,国力增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

A.隋文帝的统治 B.隋炀帝的统治 C.唐太宗的统治 D.武则天的统治

8、以下关于唐朝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 B.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C.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

D.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从日本传入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

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这种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秧马 C.筒车 D.曲辕犁

10、唐朝手工业发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①丝织品 ②青铜制品 ③陶瓷制品 ④金银制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唐朝时期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

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12、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的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13、8世纪时嫁到吐蕃的唐朝公主是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太平公主

14、“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研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中指的中国人是当时的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元朝人

15、唐朝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A.新罗 B.日本 C.天竺 D.大食

16、现在一些外国人仍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7、

“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正是对右图古桥的真实写照,它是

A.玉带桥 B.赵州桥 C.泸定桥 D.卢沟桥

18、“三吏”“三别”是唐朝哪一位诗人的不朽篇章

A.杜甫 B.白居易 C.王维 D.李白

19、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怀素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20、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特风格

三、辨析题(指出错误2分,讲清理由3分,共5分)

26、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半个明君”是谁,张三同学认为是唐玄宗,李四同学认为是武则天。你认为他俩谁的观点错误。请说明理由。 观点: 的观点错误。

理由:

四、材料解析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2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华”与“朕”分别指谁?(4分)

(2)哪个少数民族首领娶了文成公主?(2分)歌谣为什么说文成公主入藏使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

(3)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2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隋朝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2分)当时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看了材料二中关于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你有何感受?(2分)

(3)材料二只是反映隋朝能够开凿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隋朝能够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2分)一弯新月,杜甫

(4)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3分)

(5)大运河在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何现实意义(2分)

五、综合题(第29题10分,第30题10分,共20分)

29、繁荣与开放是我国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隋唐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与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分不开的。唐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出现了两个“治世”局面,请列举其中一个,并指出当时的在位皇帝。(2分)

(2)经济繁荣是隋唐繁荣的最重要表现,那么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哪一时期?(2分)

(3)文化繁荣也是隋唐繁荣的一个表现,请列举我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一例。(2分)

(4)请列举一例说明唐朝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对外政策,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30、隋唐创设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唐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请指出在完善科举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皇帝。(3分)

(3)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

(4)科举考试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3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

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

B.

C.

D.

3、著名的郾城大战的交战双方是

A.南宋——金 B.辽——金 C.北宋——西夏 D.北宋——辽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南北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5、岳飞班师回京的“京”是指

A.临安 B.东京 C.南京 D.洛阳

6、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7、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下列事件与他们名字中的“靖”“康”有关的是

A.西夏的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8、北宋东京城里的“瓦子”是

A.专供演出的“圈子” B.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C.穷苦艺人卖艺的地方 D.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9、宋朝时居于世界第一位的行业是

A.造船业 B.棉纺织业 C.商业 D.农业

10、下列物品南宋时居住在临安的阿拉伯人能将其带到欧洲交易的是

①蜀地的丝织品 ②冰裂纹瓷器 ③茶叶 ④指南针 ⑤玉米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1、假如你是宋朝的普通老百姓,你出远门,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和住处是

A.马、邸店 B.轿子、旅社 C.汽车、客栈 D.驴、宾馆

1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法国的“法郎” B.美国的“美元” C.英国的“英镑” D.中国的交子

13、“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这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发生在12世纪的

A.回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4、下列历史人物在1206年完成蒙古族统一大业的是

A.忽必烈 B.成吉思汗 C.蒙哥 D.德达汗

15、在200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优美的蒙古族歌谣《吉祥三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辽朝 B.西夏 C.元朝 D.清朝

16、元朝设置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今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澎湖行省 D.澎湖巡检司

17、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18、如果有人想了解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下列书籍你能介绍给他看的是一弯新月,杜甫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9、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

A.小说 B.诗歌 C.词 D.曲

20、《窦娥冤》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马致远 C.苏轼 D.辛弃疾

三、辨析题(找出错误2分,讲清理由3分,共5分)

26、有一天,大刘到邻居小军家去玩,有一个文物贩子正向小军家人兜售中国古代瓷器,并称这是唐代瓷都景德镇所产的冰裂纹瓷器。这个文物贩子的话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错误: 。 理由:

四、材料解析题:(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2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耕获图》 材料二:

材料三: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人教社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篇三:《杜甫传 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使用年级:高一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自学指导:

1.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人格追求”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课前预习】

一、课前自主预习,课前完成以下问题。准备课堂展示。

1、你读了多少首杜甫的诗?记住了哪些?请举例赏析

2、填空。一弯新月,杜甫

(1)穷年忧黎元,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表2:流亡生活

二、 课堂展示自主预习成果,点评并订正。 三、【合作探究 质疑解难】

1、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2 、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

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四、课外巩固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2.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

篇四:《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登快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诗如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阅读答案_登快阁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前言]
登快阁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七言律诗。选自<山谷全集>,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鉴赏]
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篇五:《20个好的演讲稿开场白》

无敌传播:

对于写演讲稿的朋友来说,好的开场白能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20个好演讲稿开场白给大家参考。

精美绝伦的语段,往往是集思想、个性、神韵、理性于一体。没有思想的选择,就如没有创新的画家,缺少灵性;没有个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生活的诗人,缺少神韵;没有锋芒的选择,就如没有激情的音乐,缺少意念;没有理性的选择,就如没有精神的人生,缺少活力。愿点点滴滴的积累,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花开两岸>)

7、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不高,有溪水流淌而去,寒风扑面。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沥沥稀稀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天赐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诗意地生活>)

8、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诗意地生活>)

9、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

10、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清晨的云被染成鲜嫩的粉红,如初生的婴儿的脸颊,血色柔和。黄昏的云被镀上金橙色,如斑斑锈迹,闪耀着孤独岁月逝去的光辉。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白云苍狗>的电影,观众有稚嫩的孩童,有迟暮的老人,他们从变幻莫测的云朵中,或找到了童年时品尝的甜蜜的棉花糖,或找到了童话故事里云的国度。(<怀想天空>)11、我们的思想像极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雏鸟。每一个方向都存在着我们可能的足迹。我们就在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中不断拾起或丢掉快乐。没有了思想,快乐是妄想。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不同意!因为我们有思想,懂得踏上不同的思维旅程去找寻快乐。有人说我们是[阿q"式的新新人类。我不同意!因为我们的新思想并非[阿q"那般愚昧麻木。我们快乐,我们的快乐是灵动的左我们思考,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右手。思维拐错了弯,便会进入快乐的墓地。当左手右手相遇,合适地交融,那便是诗意的地栖居。(<左手•右手>)

12、而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露,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入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也不急,等着水气渐散,再一个人去细细地品舌尖上的一股恬淡,隐隐地感觉那一抹幽香融了月色山情:汇入了一片思绪的空白中,所以好饮茶的东方人,恬淡睿智,每个人都是哲人,都是思想者。

做人如饮茶,用微微淡漠,游丝般的幽香,给思绪给生活以更多的空间方可恬淡自如,从容迫。 (<空白中的独舞>)

13、而中国的画家,则会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隐隐绘出那些寂寥的山,而后就只有一片孤单的叶,无助地停留在大片的空白中,就像它孤独地飘荡在天地。有穷之描绘展现无限之情怀。而这其中,空白,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利用虚无而又充实的载体去负担一个天马行空,情溢天地的境地。

这是智者的抉择。兴许人心如画,有时一点空白便要隐匿大大世界,而洞明世事之人,在于顿悟那一片的空白。(<空白中的独舞>)

14、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诗意地生活>)

15、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像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诗意地生活>)

16、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诗意地生活>)

17、我知道,你热爱生活,尤为钟爱钢琴,高山流水间,一曲天籁踏着行云流水般的步子悠悠飘来,淡淡地,被晨风吹散了些,被夜雾浸湿了些,又被沿途的树叶遮挡了些,浅浅的悠来,跳跃的五线谱醉迷了你的心志,于是,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静静地用心将其栽种在自己的那方[自留地"里,因为你爱,所以你暗下决心,因为你爱,所以你磨破双指亦不言弃,因为你爱,所以任着泪汗一起流,所以滴落于黑白琴键弹起你生命的独特之音。(<诗意地生活>)

18、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乘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无字碑歌>)

19、当我在父母的希冀中成长,优秀便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无法容忍平庸,所以我不得不走向牢笼。他们安排着我的世界,不留一点空白给我。爸爸说,你一定是最棒的,可是他不知道,我不要做最棒的,我不想在奥数之中徜徉,也不想在字母里面徘徊。我只要,我只要一条缝隙,只构筑我的世界;我只愿,我只愿有一点空白,让我自己涂鸦。(<我只要一条缝隙>)

20、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诗意地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26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