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反义词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篇一:《朝阳区高二语文目标答案选修二最新版》

选修二

专题一

1、诗词四首

1、B 装载(zài )纤细(xiān) 横(hèng )祸

2、B 竞争 意气风发 苍茫 虎踞龙盘 牢骚 天翻地覆

3、B 沽名钓誉,贬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4、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5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

6 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7 D

8一个―莽‖字,起笔意象万千,雄浑壮阔,既形象地写出了昆仑山的赫赫气象、磅礴声势, 又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昆仑山性格的鲁莽,为下文的―罪‖埋下伏笔。(分析―阅‖等亦可,只要言之成理。)

9 C

10 C

11略 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风物长宜放眼量‖等句。

2.改造我们的学习

1、 C 2、D 3、D

4、D(A.成分残缺、意义不明确。应在―进入‖后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B.句式杂糅、结构混乱。C.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5、D ( ―改进‖针对技术而言;―改善‖针对环境而言;―履行‖与义务、职责相连;―实行‖一般指政策; ―启动‖指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

6、A

7、C

8、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第四部分提出具体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方法。

9、本节共分四层.第1句为第一层,是分论点,概括指出党的二十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第2句为二层,概括党的认识得到提高与丰富;第3句至第6句为第三层,概叙党探索救国之路取得的成绩;第7句为第四层,小结这一部分,肯定党的成绩。

10―日益‖是一天比一天的意思。若去掉这个词,则第一句的意思就只是一个肯定的判断,不能表现发展的过程。

11、―肤浅‖是从认识的深度评价;―贫乏‖是从认识的广度去评价.它们的反义词是―深刻‖―丰富‖。

12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13A 14D 15略

3.反对党八股(节选)

1. C 2. D(躁—燥 泱—殃 振—赈 意—义 揉—糅) 3.D

4.B (A―实施……‖宾语残缺;C.语序不当,―往往‖应放在―选择职业‖后面;D.搭配不当,―培养‖应改为―培育‖)

5.A (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年青,年龄局限在青年人,只能作定语。 经心:指留心,当心,在意,常作谓语;精心:注重用心用力,常作状语、定语,一般不作谓语,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胡乱地用;滥用:指无限制地用)

6.D

7.B

8.①互相对骂 ②动手对打 ③中途退出比赛 ④佯装跌倒放弃比赛 ⑤嗤笑落后者

9.―不耻最后‖的人才是中国人的脊梁。

10.略

4.共产党的工作作风

1.C(惩chéng 肄yì 款识zhì 曲qū)

2.A(毙—毖 井—阱 诫—戒 冕—勉)圣君反义词

3.B

4.B ( A句式杂糅;C―调动共鸣‖搭配不当;D―可以‖和―堪‖重复)

圣君反义词

5.B

6.首先以闻一多、朱自清两个典型人物为例,论证中国人具有不屈精神。又通过批驳韩愈颂伯夷,和闻、朱对比,阐明了中国人的骨气是一种民族大义。

7.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8.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智慧更为重要。

9.略

专题一综合练习

1、B(A.踞jù. C.宜yí D津jīn)

2、D(谬种 滥调 寥廓 装腔作势)

3.C

4.A(B―将‖表示未然,―了‖则表示已然,前后矛;C后半句主语残缺;D―中英联合研究小组发表了……报告,被列入……‖搭配不当,或者说下半句主语残缺。)

5.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

6.①C(―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

②(依照原诗的两句,分两个层次来作答,从更多的层次作答而言之成理亦可;意思符合即可)。

答案示例之一:

这一联诗人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上句巧写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答案示例之二:

诗人由思乡而如梦,由梦醒而更思乡,再由子规啼鸣而愁上加愁,层层深入,互相映衬: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种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令人触目伤怀。

③(解释出能归而不归之意,结合下句作具体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归‖是回去之意。虽故乡迢迢万里,但诗人假如要回去,便能够回去;能归而不归,是诗人自己不回去。从下句暗用五湖的典故来看,―归‖还含有归隐之意。诗人漂泊异乡,仕途坎坷,这里的―归‖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7、①C(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② ⑪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⑫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③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符合诗意即可)

8. BC

9.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10.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根思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

11、B

12.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13.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14.略

专题二

5.侍坐

1、B (A毋wú C冉rǎn D喟kuì)

2.(1)A因为(B认为; C用、做; D就,连词,表顺承 )

(2)B方圆、纵横(A方形; C正道,指是非准则; D正、才、刚)

(3)D或者( A如果; B好像; C至于)

(4)D给予,给(A 赞成; B结交、亲附; C 和,同)

(5)A 你(B CD词尾)

3.C (A希——稀 B莫——暮 D与——欤)

4.B.

5.D小,小事 。(章甫:戴礼帽,名词用作动词。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D(①②动词,治理;③了解,④同“智”)

7.B是状语后置句 ,其他三句为宾语前置句

8.C(“足民”使人民富足)

9.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10.言之成理即可。

11.略。

6.齐桓晋文之事

1. C 褊小(biǎn ) 庖厨(páo) 孝悌(tì )

2. D 然:是的

3.D固:本来(A道:述说、谈论;道路。 B爱:吝啬;喜爱。 C 明:视力,高明)

4.C 取消句子独立性

5.C (枝同―肢‖,愬同―诉‖;刑同―型‖,涂同―途‖;盖同―盍‖,罔同―网‖)

6. C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A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甘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物

B服,使动用法,使……臣服;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

D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7.A状语后置

8.D状语后置(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9.B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10.①―王道‖的讨论; ②以羊易牛;

③(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推恩

④霸道; ⑤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11.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理成章,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为齐宣王指明了方向。

12.略

7.孔孟

1.D ( 估量 liáng 经筵yán 逾矩 jǔ)

篇二:《文言文解题步骤与方法》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圣君反义词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

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

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七、成份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Ⅲ卷试题)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八、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2012-09-18 11:21:45字体放大:大 中 小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 (分析与综合)

整合1 筛选归纳,分析概括

篇三:《语文指导:如何巧用对仗解词释句》

语文指导:如何巧用对仗解词释句

来源:互联网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课目,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们的高二同学们,你们身处学习的关键节点,一定要掌握好的方法,才能把语文学好,我们来看看高二语文的对仗解词释句。

在古汉语中,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有不少结构上对仗的语句,比如对偶句、排比句、互文句和对文句等。从形式来看,这些语句往往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从结构来看,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其语法功能基本一致,词义相同或相近、相对或相反,语意上常常相互呼应或补充。把握结构上的对仗特点,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来解词释句,不仅能豁然开朗,精准无误,而且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试以《屈原列传》和《报任安书》为例予以解说。

一、句中对仗圣君反义词

例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析]“博”与“强”相对,都为形容词,其中“博”可以释为“广博、渊博”;“闻”与“志”相对,当为名词,分别释为“学识、见闻”和“记忆力”。这是由两个偏正短语组成的并列式结构,根据原句结构特点,可以直译为“(他)有广博的学识,很强的记忆力”,但文言文的翻译力求表达简洁明了,因此可以调整为“(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 例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析]“正”与“直”相对,为形容词,“道”与“行”相对,为名词,可以译为“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与“尽”、“忠”与“智”分别对应,语意上互相补充,是互文句,可以译为“竭尽忠心和智慧”。

例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析]“小”与“大”、“迩”与“远”分别对应,语意相反,构成对文。

例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析]“存”与“兴”相对,动词;“君”与“国”相对,名词。这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可以释为“思念国君,振兴楚国”。圣君反义词

例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圣君反义词

[析]“兵”与“地”、“挫”与“削”分别对应,两个主谓短语构成并列结构,译为“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

例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析]“怀”与“握”相对,动词,分别释为“怀藏”和“手握”;“瑾”与“瑜”相对,名词,都是美玉,比喻美德。这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语意上互相补充,构成互文,直译为“怀藏、手握着美玉”。在此语境中,使用的是比喻义,应译为“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美德”。现在,常用它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例7.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例8.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析]这两句与前面的例子稍有不同,“而”所连接的均为动宾短语,共同构成并列结构。“随其流”与“扬其波”、“哺其糟”与“啜其醨”分别对应,其中“随”与“扬”、“流”与“波”,“哺”与“啜”、“糟”与“醨”又一一相对。可以译为“顺应潮流去推波助澜”和“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例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析]“混浊”与“清”、“醉”与“醒”分别相对,语意相反,构成对文。 例1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析]这是两组反义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愚”与“智”、“贤”与“不肖”是对文,可以释为“愚昧、聪明、贤能、不贤能”。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句中对仗的往往是并列结构的短语,但是构成并列结构的成分有所不同,或为偏正短语(如例1),或为主谓短语(如例5),或为动宾短语(如例4、6、7、8),或为并列短语(如例10)。还有一些对文句(如例3、9)和互文句(如例2)也构成句中对仗。

二、句间对仗

例1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析]“明”与“娴”相对,动词,分别释为“明晓”和“熟悉”。同时,“明于治乱”和“娴于辞令”是两个动宾短语,又构成宽对,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应对的语言。”

例1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析]“入”与“出”为对文,在句法上作状语,可以译为“在朝(对内)”和“对外”。

例13.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析]“邪曲”与“方正”为对文,其中“邪”与“方”、“曲”与“正”又一一相对,语意相反。在句法上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释为“邪恶不正直的人”和“端方正直的人”。

例14.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析]“天”与“父母”、“始”与“本”分别相对,都为名词。其中“始”与“本”为近义词,可以译为“起源”“本源”等。

例1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析]“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这是由8个名词组成的两组并列短语,不仅在句间相对,而且在句中也分别相对。其中“劳”与“苦”、“倦”与“极”,“疾”与“痛”、“惨”与“怛”一一相对,可以分别释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和“疾病、疼痛、凄惨、悲痛”。从句法上看,作状语,当译为“在„„的时候”。

例1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析]“信”与“忠”相对,名词,分释为“诚信”、“忠贞”。“疑”与“谤”相对,动词,分释为“怀疑”、“诽谤”。“见”与“被”互文,同义互训。两句均为被动句,译为:“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例1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析]“上”、“下”、“中”相对,可以释为“远古”、“近古”、“中古”。“称”、“道”、“述”相对,词义相同,是变文,可以释为“称颂、称道、称述”等。 例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析]“文”与“辞”、“约”与“微”分别相对,“志”与“行”、“洁”与“廉”分别相对。“文”与“辞”、“志”与“行”为名词,“约”与“微”、“洁”与“廉”为形容词。可以译为:“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

例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析]“称”与“举”相对,词义相近,分别释为“描述”和“列举”。

例20.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析]“志”与“行”相对,名词,“洁”与“廉”相对,形容词。

例21.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析]“眷顾”与“系心”相对,动词,分释为“眷恋”、“惦记”。分别与“楚国”、“怀王”构成两组动宾短语。

例22.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析]“君”与“俗”、“悟”与“改”分别相对,这是两个主谓短语作动词(“冀幸”)宾语的句子。

例2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析]“求”与“举”、“忠”与“贤”分别相对。“为”与“佐”互文,词义互训。当译为“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

例2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析]“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相对,前者为并列短语,后者也当是并列短语,应译为“圣明的君王、清平的国家”。

例2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析]“内”与“外”相对,作状语,分释为“在内”、“在外”。“惑”与“欺”、“郑袖”与“张仪”分别相对,以“于”作标志词,构成两组被动句,可以译为:“被郑袖蛊惑,被张仪欺骗。”

例26.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析]“颜色”与“形容”相对,作主语。“憔悴”与“枯槁”相对,作谓语。译为:“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例27.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析]“混浊”与“醉”相对,形容词,都作谓语。“随其流而扬其波”与“哺其糟而啜其醨”相对,这是两组并列短语的对仗,它们又分别由两组动宾短语组成。

例2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析]“沐”与“浴”相对,动词,词义相近,为“洗头”和“洗澡”。“弹冠”与“振衣”相对,这是两组动宾短语,结构一致,分别译为“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和“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例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析]“身”与“物”、“察察”与“汶汶”分别相对。在句中,“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和“汶汶”是定语,分别修饰中心语“身”和“物”,翻译的时候应将定语放到中心语前面来。可以译为:“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例30.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析]“同”与“轻”相对,为意动用法,即“以„„为同(轻)”。“死生”与“去就”相对,这是两组反义词,其中“去”是指被贬归野,“就”指在朝为官。可以译为:“把生和死等量齐观(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看得很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30683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