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 高二 |

【www.guakaob.com--高二】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同步测试:4.13 祸兮福兮 Word版含答案]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B.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D.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解析】 A项,“盈”通“呈”。C项,“垢”通“诟”。D项,“建”通“健”。

【答案】 B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形成) .

不自伐,故有功(夸耀) .

B.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劳) .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破旧,坏) .

C.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器皿) .

善贷且成(善于) .

D.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承受)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失去) .

【解析】 A项,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B项,勤:努力,尽心尽力。C项,器:才能。

【答案】 D

3.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唯道,善贷且成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B.天下莫柔弱于水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C.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曲则全,枉则直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解析】 B项,介词,比。A项,连词,并且/副词,将近。C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D项,表顺承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

【答案】 B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光而不耀 .

B.不自是,故彰 .

C.夫唯道,善贷且成 .

D.曲则全,枉则直 .

【解析】 A项,名词作动词,炫耀。B项,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D项,形容词作动词,伸直。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方无隅,____________,大音希声,____________。

(2)其安易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微易散。

(3)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4)人之道则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有道者。

【答案】 (1)大器晚成 大象无形 (2)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3)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4)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二、课内阅读

阅读《祸兮福兮》,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洼则盈 盈:满足 .

B.不自见 见:表现 .

C.建德若偷 偷:盗窃 .

D.善贷且成 贷:贷款 .

【解析】 A项,盈:呈现。C项,偷:苟且,懈怠。D项,贷:施与。

【答案】 B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诚全而归之 .

人之迷,其日固久 .

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C.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D.诚全而归之 .

勤而行之 .

【解析】 A项,代词,这样做的人/助词,连接主谓之间,取消谓语独立性,不译。B项,副词,则、就。C项,动词,作为/动词,是、成为。D项,副词,那么/连词,表顺承,并且。【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不笑不足以为道

D.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且宾语前置的类型。B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

【答案】 A

9.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能和他相争的。

(2)因此,圣人方正却不割划别人,有棱角却不刺伤别人,正直却不冲撞冒犯别人,光亮却不刺眼。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

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三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六章)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贵难得之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B.是以圣人之治也/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

C.虚其心/其孰能讥之乎 ..

D 知常容,容乃公/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解析】 B项,都是介词,因。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他/语气副词,难道。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答案】 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A.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

B.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C.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

D.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解析】 D项与示例的“虚”都是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为动用法。C项,意动用法。

【答案】 D

12.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希望以此避免时代的矛盾,这种想法有积极的一面。

B.“不尚贤”思想表明老子贬低人才、否定人才、文人相轻的错误倾向。

C.老子希望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定清静,确保自己的天性。

D.老子认为“虚”与“静”是合乎天之道的,并告诫人们不要妄为,而应宽容、公正。

【解析】 “不尚贤”思想是对统治者“尚贤”太重而使人受诱惑的校正,而非“贬低人才、否定人才、文人相轻”之意。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他们的心智虚空,使他们的肚子吃饱,使他们的志向弱化,使他们的筋骨体魄强健。

(2)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口味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败坏。

【参考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致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致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致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他们的心智虚空,使他们的肚子吃饱,使他们的志向弱化,使他们的筋骨体魄强健。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口味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败坏。因此圣人重视满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二)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二、何

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

B.大王来何操 .

C.姜氏何厌之有 .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何.

?”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 如哉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

雄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C.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能及君也徐公何.D. 何以战.

三、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如遗世独立飘飘乎.C.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

?欲食乎儿寒乎.D.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

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乃敢上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

.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

.姝,俟我于城隅

2.与 “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秦王恐其.破璧

D.国无主,其.能久乎

六、且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曹操之众,远来渡弊„„且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

.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且”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B.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七、若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

.属皆且为所虏

)

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B.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君之美也徐公不若.C. 曾不若孀妻弱子.

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若.D. 若无兴德之言.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若”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

②视之,形若土狗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⑦卿言多务,孰若孤 .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八、所

1.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

D.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

九、为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A.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外人道也不足为.

我献之公为.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子何命焉为.

D.子墨子解带为.城

E.必为.有窃疾矣

十、焉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E.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十一、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之问棘也

.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也”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谁得而族灭也.

)

【南方新课堂】201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检测:专题15_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三)

一、而

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二、何

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

B.大王来何操 .

C.姜氏何厌之有 .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A.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 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雄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C.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能及君也徐公何.D. 何以战.

三、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如遗世独立飘飘乎.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食乎儿寒乎.D.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四、乃

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乃敢上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

.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

.姝,俟我于城隅

2.与 “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秦王恐其.破璧

D.国无主,其.能久乎

六、且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曹操之众,远来渡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

.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且”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B.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七、若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

.属皆且为所虏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

.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君之美也徐公不若.C. 曾不若孀妻弱子.

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若.D. 若无兴德之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若”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

②视之,形若土狗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⑦卿言多务,孰若孤 .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八、所

1.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D.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

九、为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为.A.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公为我献之.C. 桂林、象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子何命焉为.

D.子墨子解带为.城

E.必为.有窃疾矣

十、焉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E.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十一、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也”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谁得而族灭也.

十二、以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

老子名言精选
正复为奇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四)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名言精选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名言精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2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2、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2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3、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0、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4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4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2、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5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56、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8、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6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6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74、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8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6、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93、治人事天,莫若啬。

94、治大国,若烹小鲜。

95、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9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99、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0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gaozhong/44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