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反义词

| 材料员 |

【www.guakaob.com--材料员】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一
《文言文材料参考答案》

仙游金石中学2011届初中毕业班语文复习材料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七 上

童趣

七、1、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2、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

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

3、⑴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 ②以虫蚁为兽 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⑵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 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

5、(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五、6.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13、任重而道远 14、“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

七、1、时间 山市由生成发展到最后消失 孤塔 宫殿 城郭 危楼一座 变幻

2、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3、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4、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5、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世说新语》两则

五(一)1、南朝 刘义庆 寒雪日 家里 谢太傅及其子侄辈 讲论文义

2、(1)对两个比喻都感到“笑乐”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答出一个即可)

3、①“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因为前一个比喻贴切实在,准确地表现了盐粒与雪花在颜色和形体方面的相似之处。

②“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因为它不仅写出大雪之紧,雪花之美,雪态之轻盈、迷蒙,而且给人以雪花在风中轻飞曼舞的美感,使人浮想连翩,情趣盎然。

4、融洽 欢快 轻松

(二)1、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2、因为陈元方对他“无信”“无礼”的指责合情合理,让“友人”羞愧,无话可说。

3、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做人要守信有礼。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六、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七 下

伤仲永

八、1笔 墨 纸 砚

2、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众人矣。

3.他父亲每天带他去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好好学习。

4.不一定有这样的奇才,作者借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5、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6、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木兰诗

五、1.比喻、夸张、对偶、顶针 表现了木兰的坚强、勇敢

2.①表现出木兰不贪图功名,更体现出木兰美好的心灵。②也隐隐暗示了木兰是女郞。

3、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4、木兰是一个有能力,敢担当,有孝心,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5、示例:我认为本诗的主题既不是爱国说,也不是忠孝说,而是反映“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诗歌的最后一段说得很清楚了,“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是主题。

孙权劝学

六、1、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①卿今╱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③及╱鲁肃╱ 过寻阳, ④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

⑤蒙╱乃╱ 始╱ 就学。

4、①句采用祈使语气,是孙权希望吕蒙能博览群书,提高修养,提高领导能力的话,体现了国君对下属的关心和期盼。②句是感叹句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变化感到惊讶和高兴

5、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

6、吕蒙的学习过程。

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7、(1)辞以军中多务。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学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口技

七、1、①妇拍儿╱ 亦╱ 渐拍渐止。 ②于╱ 厅事之东北角。③但闻╱ 屏障中╱ 抚尺一下

④于 是╱ 宾 客╱无 不╱变 色 离 席,奋 袖╱出 臂,两 股╱ 战 战,几 欲╱ 先 走。

2、道具越简单,就越能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开头结尾的互相呼应,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

3、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

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

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

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⑴忽 忽然 ⑵一时 ⑶既而 ⑷是时 ⑸俄而 少顷 未几

6、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起群乱 听众情绪的变化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7、善字总领全文,充分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8、提示:一张巧嘴乱真假

短文两篇

六、1、“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己,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更具有浪漫色彩。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七、1、遇狼 御狼 2、狼骗屠户,屠户杀狼。 高潮。

9、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0、①其一╱ 犬坐于前。②而╱ 两狼之并驱╱ 如故。③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

13、要想战胜敌人,不仅仅要勇敢,还要有智慧,善于思考。

八 上

桃花源记

八、(一)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豁然开朗。 7、先世避秦时乱。 8、诣太守,说如此。

(三)1、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初极狭,才通人。

5、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四)、1、豁然开朗。

2、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陋室铭

六、(一)1、惟吾德馨(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1、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3、陋室不陋。 4、恬静雅致。 5、谈笑风生。

6、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三)1、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爱莲说

四、(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1、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4、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6、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7、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8、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9、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1、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3、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核舟记

七、 (一)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二)3、“径寸之木”。突出了核舟的体积小。4、长,高——体积小。舱——“轩敞”高起、开敞

5、内容、数量、颜色;《赤壁赋》《后赤壁赋》;“大苏泛赤壁”;暗示核舟的内容为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

6、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工艺精湛——“箬”“雕”和刻在上面的字。

7. 峨冠而多髯;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是为了突出雕刻者的技艺之高超。

8. 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三)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大道之行也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二
《《爱莲说》2013中考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 时著名的哲学家 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 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多 .

②亭亭净植树立或立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

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4.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______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练习题二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本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作用是,所言的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正面映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反面映衬。

3、“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对一对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 )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三
《文言文练习》

《桃花源记》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异之:感到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欲穷其林: 穷尽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并怡然自乐 并:都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 全,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 无论: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便扶向路 扶:沿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作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了 诣:到

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无问津者:渡口。 未果,寻病终 果:实现 寻:不久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对„说 足:值得 外人:桃源之外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答: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13、“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初极狭,才通人。 1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15、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16、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7、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9、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20、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 一、 整体把握

①文章主旨: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使文章境界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以表明“陋室”不陋,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体裁: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简陋的屋子。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二、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

三、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问答题。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写法: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比兴的写法; 作用: a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b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好处: 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突出中心。

2、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3、陋室有怎样的特征?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答:陋室特征:雅。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儒雅博学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感。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10、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他才华横溢,高雅脱俗 11、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示例: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 五、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我们身居陋室,只要我们恪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外物就不会影响自己,而且我们也要固守心灵深处的最后一块净土,让自我的小小空间增添无限的情趣。

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爱莲说》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立 ) 8、出淤泥而不染( 却,但是 )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

3、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答: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答: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2

5.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答: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答: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0.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答: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1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1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5、请根据以下两侧材料,谈谈你的发现。(2分) 材料一:周敦颐《爱莲说》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材料二: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提示:环境的好坏与品德的好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核舟记》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有奇巧人( 奇妙精巧 ) 2.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顺着 雕刻 ) 3.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 )( 赠 ) 4.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 5.高可二黍许( 大约 )( 上下 ) 6.启窗而观( 打开 ) 7.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 8.雕栏相望焉( 左右相对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起) 10.石青糁之(用石青涂抹) 1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高高的帽子)(是) 12.如有所语(好像 )(说话) 13.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14.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 15.矫首昂视( 举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相类似 ) 17. 珠可历历可数也 (分明可数的样子) 18.其人视端容寂(视线)(神色)19、若听茶声然 ( 好象„„的样子 ) 20.其船背稍夷( 平 ) 21.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像)(清楚明白)

2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23、(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2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长而窄)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简” 通“拣 ”挑选 ) 三、翻译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 (7)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译文: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8)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 (9)能以径寸之木。 译文: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 (10)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四、问答题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说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4、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答:“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3

9.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答: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三峡》

一、 翻译词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自:在 略无,毫无。略:完全 阙:通“缺”,中断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的船和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航。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或:有时 宣:传达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御:驾驭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以:认为 疾:快。 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tuān),回清倒影。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清:清波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绝巘(yǎn)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在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8、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 飞漱,激流冲荡。 在山峰之间,常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水清 荣:树荣 峻:山高 茂:草盛 良:真,实在。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霜:下霜

在秋天,每到天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属引:接连不断。属,接连,引,延长、不断。 转:婉转 绝:消失

常常可以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歌:歌唱 裳:古代指下衣,一种古裙 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阅读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第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第4、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山高峡长 3、全文的写作顺序 全文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总写山,分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 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写山后写水的原因:

先写山,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势做铺垫,正是有如此的山势,才会有如此特殊的水势。

5、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6、.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突出凄婉美。 7、本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夸张(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三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2)引用(如引用渔歌)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

8、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形象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赞美及对祖国山川的无比热爱之情。 10、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如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烘托三 峡夏季水流疾速的特点)

(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时间进行描写(如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急 ;春冬—清悠 秋—凄婉)

(3)动静结合(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突出了三峡的清幽美。) (4)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先写山,再写水,水又分四季写)

4

1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侧面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补充练习

1、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3、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4、作者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分别从哪些角度着笔? 夏季侧重水势,春冬则侧重色彩,秋季主要写音响。

5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发白帝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重岩叠幛,隐天蔽日

《观潮》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农历十六;农历十五 )2、僦赁看幕(租用 ) 3.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4、皆披发文身 ( 画着文采 ) 5.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 一点点 )

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 去,往 )7、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 8.溯迎而上。( 逆流迎着潮水 )9.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10.如履平地 ( 踩 )1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岸 ) 12、吴儿善泅(擅长游泳) 11、浙江之潮(助词,的)

13、方其远出海门(代海潮)14、以此夸能(凭) 15、舞刀于水面(介词,在)16、略不相睹(一点也不 )

17、弄旗、标枪(舞动)(举 ) 18、席地不容(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三)课文理解

1.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3.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4.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5.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6.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总领全文,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

7. 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答:从形、色、声、势四方面描写。 写潮水 “形“的句子是 :仅如银线

写潮水“色”的句子是: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写潮水“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写潮水“势”的句子是: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8.第一段写潮的描写顺序是:由远及近 9、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

答: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

10、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 答:动静相衬,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11、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答: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2、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诗文阅读

(一)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5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四
《文言文总复习》

 桃花源记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

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

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 三峡

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     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五
《八年(上)第五单元练习(含答案)》

八 年 级 语 文 第 五 单 元 练 习

桃花源记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a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积累】一词多义:

中 ①晋太元中 年间 ②中无杂树 中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志 ①寻向所志 标记 ②处处志之 做标记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对,向

寻 ①寻向所志 寻找 ②寻病终 随即,不久

闻 ①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②具言所闻 听到的事情

舍 ①便舍船 (shě)舍弃,放下 ②屋舍俨然 (shè)房舍

古今异义: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练习: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复前行( 又,再 ) 欲穷其林( 形容词,尽。这里用做动词,走完 ) ..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 ......

具答之( 详细地,全部地 ) 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 ..

咸来问讯( 都,全 ) 延至其家( 邀请,请 ) ..

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欣然规往( 计划 ) ..

寻病终( 不久 ) 无人问津( 渡口 ) ..

2、填空。

⑴陶渊明,又名 潜 ,字 元亮 , 东晋 朝 田园 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佳话,一直激励着那些有气节的人。

⑵《桃花源记》以 时间 为顺序,以渔人的 行踪 为线索,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 拜访(进入) 花源、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的全过程。

⑶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⑷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⑸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⑺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⑻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⑼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⑽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⑾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世外桃源 、 落英缤纷 、 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林的时间是( A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时节,白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当年)祖先(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和桑竹之类。 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村中)其余的人又分别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饭(招待他)。

5.内容理解

⑴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⑵“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⑶“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⑷“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⑸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⑹“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⑺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⑼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⑽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⑾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⑿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⑿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⒀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⒂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6.迁移拓展: ⑴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⑵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⑶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⑷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 闻名、著名 ) 斯是陋室( 这 ) ..

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 ) 无案牍之劳 ( 使„„劳累 ) ..

形何陋之有( 简陋 )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 ...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 ....

二、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⑵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搅扰两耳,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内容理解

⑴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⑵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⑶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 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⑷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

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⑹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⑻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⑼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陋室主人 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 的情趣。

⑽《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本文以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⑾“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⑿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不蔓不枝 长枝蔓 陶后鲜有闻 少 ..

宜乎众矣 应当 同予者何人 我 ..

亭亭净植 立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2.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含义。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 代词,它,带指桃花林的奇异景色 ..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

3.翻译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予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5.内容理解

⑴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六
《习题》

学习本文,一要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二要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手法;三要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四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读读练练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xīn ) 苔痕(tái ) 素 琴( sù ) 案牍( dú ) · · · · 2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 著名,有名气 。 有龙则灵 灵异 · ·

惟吾德馨 有灵气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何陋之有 简陋 · · 3 文学常识填空。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2)本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整体理解

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雅,用“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内语段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可以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划分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值得称颂。

第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和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2本文的中心句是:惟吾德馨__

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引用互文借代反问 4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托何物言何志?

《爱莲说》托“莲”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陋室铭》借“陋室”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成长环境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体态,香气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

5.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侵犯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风度,气质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2 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多 ②陶后鲜有闻 鲜:少 ③亭亭净植 植:树立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三、课内语段阅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将这首诗分为两层,并分别概括它们的大意。 第一层 :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二层: 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2.“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指代什么?指代前两句。

3.你是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的?此句是强调人的精神应超脱一些,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或较少受到外界烦乱事物的影响。

4.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情、景、理浑然融合。 饮酒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第五首,是历来传诵的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面对着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次北固山下

在唐朝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律却使他留名青史。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而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都不见。但若下

者对早春的喜爱。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人多取其题面之意,咏边塞征战之事。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4

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壮士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接着写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 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

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七
《复习资料》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

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

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

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

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

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

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

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爱莲说

1. 在第一段中,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3.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

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4.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5. 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6.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7. 这种君子应具备8. 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

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有。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 孤高自许、哗

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

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

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

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

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

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

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

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

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

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老王》

1.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

恩图报。

2.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

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

够,所以感到 “愧怍”。

3.本文以兼用顺序和顺序来

组织材料,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5.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

这样写?

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6.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

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们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7.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示例: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8.杨绛的散文从容、大气、睿智、幽默,以散淡之笔叙旧忆人,读来如品尝一杯清淡却又余

味无尽的好茶。试从文中举例并体味。

示例:作者在文中开篇即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非亲非故。接着,又转述老王的话,介绍了老王

的生平和目前的生活状况。作者用其所平和的语调、散淡的笔触,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娓

娓道来,似在回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字里行间饱含怀念之情。

《芦花荡》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

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

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是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说明当时的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监视与封锁之中。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

生存的姿态,代表着白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狠狠”一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抗日

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4.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10.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

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

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背影》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表达

作用?

这一句点出事情的起因,把背影置于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

用?

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

者产生悬念。

3.“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作者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

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

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

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5.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

因?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八
《2014届近义词辨析》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九
《期中古诗 文档》

《长歌行》

1.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2. 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3. 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

4.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5.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6. 诗中通过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

7.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野望》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2.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3.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4.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5.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早寒江上有怀》

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3. 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句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5. 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6. 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7.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3. 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

5. 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

6.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

7.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8.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9. 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

10.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黄鹤楼》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7.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9.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0.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1.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借物抒情的句子是:

6.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

7.名句是:

8.《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9.《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10.《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9.

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0.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13.《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14.《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桃花源记》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

6、互文见义的句子:

7、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8、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0、《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1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12《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1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爱莲说》

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

2、全文的纲领句是: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8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长歌行》中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汉乐府《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完整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4、王绩的《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6、《早寒江上有怀》中抒发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7、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写出崔颢《黄鹤楼》诗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0、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崔颢的《黄鹤楼》中,作者登楼远眺,引起无限乡愁的景象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 基础性默写:(8分)

1、 ,朝露待日晞。 2、阳春布德泽, 。

3、东皋薄暮望, 。 4、相顾无相识, 。

5、 ,北风江上寒。 6、 ,平海夕漫漫。

7、气蒸云梦泽, 。 8、昔人已乘黄鹤去, 。

二 理解性默写:(36分)

1、《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2、《长歌行》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3、《长歌行》中通过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

4、《野望》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5、《野望》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6、《野望》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7、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野望》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8、《早寒江上有怀》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9、《早寒江上有怀》中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10、 《早寒江上有怀》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

1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是:

遗世独立反义词篇十
《语 文 答 题 公 式》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

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

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

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

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

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

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

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爱莲说

1. 在第一段中,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3.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

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4.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5. 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6.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7. 这种君子应具备8. 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

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有。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 孤高自许、哗

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

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

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

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

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

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

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

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

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

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老王》

1.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

恩图报。

2.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

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

够,所以感到 “愧怍”。

3.本文以兼用顺序和顺序来

组织材料,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5.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

这样写?

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6.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

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们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7.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示例: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

8.杨绛的散文从容、大气、睿智、幽默,以散淡之笔叙旧忆人,读来如品尝一杯清淡却又余

味无尽的好茶。试从文中举例并体味。

示例:作者在文中开篇即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非亲非故。接着,又转述老王的话,介绍了老王

的生平和目前的生活状况。作者用其所平和的语调、散淡的笔触,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娓

娓道来,似在回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字里行间饱含怀念之情。

《芦花荡》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

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

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是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说明当时的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监视与封锁之中。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

生存的姿态,代表着白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狠狠”一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抗日

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4.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10.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

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背影》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一句点出事情的起因,把背影置于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3.“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作者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5.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3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