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教学素材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酸碱盐教学素材(一)
九年级化学 酸碱盐综合知识讲解素材 沪教版

酸 碱 盐综合知识专题讲解

知识结构

要点剖析

本章重点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分析酸、碱、盐的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及盐的性质,这是本章的重点。

1.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常见的酸中以盐酸(HCl)为重点。稀硫酸与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即不同酸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注意:①在金属+酸→盐+氢气中,酸通常指的是稀硫酸和稀盐酸,不能是浓硫酸或硝酸。因为浓硫酸或硝酸都有强氧化性,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了水;金属是指氢前面的活泼金属,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②通过金属跟酸的反应情况导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所需时间越短。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用它作为干燥剂。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它对皮肤或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你想想看为什么这样操作?

2.几种常见的碱及碱的通性

常见碱中以氢氧化钠(NaOH)为重点,其次是氢氧化钙〔Ca(OH)2〕。碱在水溶液里都能电离而生成氢氧根离子,即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碱及碱的通性 ①只有可溶性碱才能跟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这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

②盐和碱反应时,必须两者都是可溶的,且生成物之一是沉淀,反应才能进行。 3.几种常见的盐及盐的性质

在本章主要学习了三种盐,即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铜,要求同学掌握这三种盐的性质及用途。

依据常见盐的性质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K、Ca、Na三种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特殊,这里不要求。

4.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CD=AD+CB

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均可以发生。 本章难点

1.书写碱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于这类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人感到很困难,为此,可先写出非金属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含氧酸的化学方程式,再以含氧酸和碱相互交换成分写出生成物。两式合并成一个

化学方程式。如,三氧化硫跟氢氧化钠反应:

  

 SO3H2OH2SO4

+ HSO2NaOHNaSO2H2O

 SO3NaOHNa2SO4H2O

2.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本章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有很多同学记住了酸、碱通性和盐的性质,但接触到具体物质发生的具体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时,便感到困难。解决这一难点的办法有二:一是在学习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时,反复练习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这两部分内容掌握了,学习盐的性质也就迎刃而解;二是要自学书后附录Ⅲ“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从中找出溶与不溶的规律,再多练习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边写边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这样多次练习,你会觉得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难事。 本章考点

1.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判断一些反应能否发生等都是中考的热点。 如,已知X、Y、Z三种金属,它们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X+YCl2=XCl2+Y;

Z+XCl2=ZCl2+X;X+2HCl=XCl2+H2↑,则三种金属与H比较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可能有 。

答案:Z、X、(H)、Y或Z、X、Y(H)。

中考中有很多同学只能写出一种情况,而丢掉另一种情况。 2.溶液的酸碱性及pH

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pH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它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如碳酸钠溶液,虽然它是盐溶液,但它的pH>7,溶液呈碱性,因此我们可用它中和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待到高中学习。

如,向⑴蒸馏水、⑵稀硫酸、⑶石灰水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分别呈 色、 色、 色,三种液体的pH值由小到大的顺序(填序号) 。

答案:紫、红、蓝,⑵⑴⑶。

此题有很多同学认为石蕊试液滴入蒸馏水中,呈白色,有的写无色,还有写红色的,说明同学没作过实验,可见多动动手做实验,才会观察到真正的现象。

2

3.Cl、SO24、CO3的检验(见下表)

【酸碱盐教学素材】

3.灵活运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溶解性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及综合试题。 本考点是历年各省中考必考的内容。本章重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体现在化学的除杂、分离、鉴别、判定、推断等问题中,可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例题详解

例1.下列物质是由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是( )

A.Zn(NO3)2 B.CuSO4 C.FeCl3 D.Al2(SO4)3

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金属必须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铜是氢后的金属,铜与酸不能发生置换反应。B应排除。

从酸来说,盐酸或稀硫酸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浓硫酸、硝酸与金属不能发生置换反应,A应排除。

在置换反应中铁生成正二价的化合物,所以C应排除。D可由铝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正确答案为D。

例2.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 )

A.铜和铁 B.铁和银 C.银 D.铜和银

分析: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铁、铜、银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Fe>Cu>Ag,金属的活动性差异越大,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所以最易反应的是Fe+2AgNO3=Fe(NO3)2+2Ag,若还有Fe粉,则发生的反应是Fe+CuSO4=FeSO4+Cu。

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仍有Ag,而Fe已全部消耗掉,那么置换出的金属只能是Ag,而没有Cu。

例3.a、b、c、d、e属于酸、碱、盐的五种化合物,它们的溶液相互反应时关系如下: (1) a+b = c+H2O (2) c+H2SO4= d+a (3) e+AgNO3= AgCl↓+c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酸碱盐教学素材】

A. a是硝酸,e是氯化钡 B. a是硝酸,e是硝酸钡 C. a是硝酸,e是盐酸 D. a是盐酸,b是氢氧化钠

分析:此题用类推法分析。已知a、b、c、d、e都是化合物,因而三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此反应就可以发生。从第(3)个方程式可推知,e中有氯离子,c中有NO3,从第(2)个方程式可知c

中的阳离子是Ba,c中的阳离子必定和SO24作用生成不溶性的BaSO4沉淀,所以c为

2+

+

Ba(NO3)2,d和a是BaSO4、HNO3。而(3)中的e则为BaCl2,从第(1)个方程式可知,能生成Ba(NO3)2和水,即盐和水的反应物定是酸和碱,所以a是HNO3,b是Ba(OH)2, A答案正

确。

例4. A、B、C、D四种物质符合下列反应关系: (1) B+H2 = 单质A+H2O (2) B+H2SO4 = C+ H2O (3) C+NaOH = 蓝色↓D+Na2SO4

试判断出它们的物质名称:A ;B ;C ;D ;

分析:此题的突破口在(3)中的蓝色沉淀D,从物质在水中呈现出沉淀的颜色可知D为氢氧化铜,根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可推断出C是硫酸铜,然后顺藤摸瓜,推出(2)中的B物质中一定含有铜元素,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一定是碱或碱性氧化物,而D已是氢氧化铜,所以B肯定是氧化铜,则(1)中还原出的A是铜。于是答案就显而易见: A—铜;B—氧化铜;C—硫酸铜;D—氢氧化铜。

例5.有A、B、C、D、E五瓶已失去标签的溶液,各瓶可能是AgNO3、BaCl2、Na2CO3、Ca(NO3)2、HCl溶液中的一种,现将瓶内溶液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说明:表中“↑”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无明显现象或有微溶化合物生成),试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出各瓶中装的是什么溶液(写化学式)

A ;B ;C ;D ;E 。 分析:推断此类题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上图找出突破口在D,D能和三种物质生成沉淀,和一种物质产生气体,据题可知D为Na2CO3,则B为盐酸,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沉淀的C则为AgNO3,那么A则应是BaCl2,E为Ca(NO3)2。

方法二:一般采用将给定的物质横纵同序排列,将两两混合,写出相应的反应现象,然后对照原题相应的现象找出各物质的方法。

酸碱盐教学素材(二)
素材——激活科学课堂的催化剂

素材——激活科学课堂的催化剂

【内容提要】面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随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而出现下降

的现实,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科素材,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

科学课堂。在使用学科素材时需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适时适度的特点。

【关 键 词】素材 开发 类型 使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堂上出现了喜人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转为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发现很多学生在7年级的学习中仍兴趣黯然,到8年级时就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到9年级时很多人就有了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大大缺失,改变这种现象的最重要手段是要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应用学科素材,激活科学课堂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开发素材的必要性

开发学科素材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活化课堂的必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依据《国家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全国共设计发行了浙教版、上教版、华师大社、武汉版四种《科学》教材,改变了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的地位,教材成为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1]。 天台县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使用浙教版的《科学》教材,该套教材具有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内容的有机统整,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思想等特点,在版面设计上具有图片多文字少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丰富多采的媒体呈现形式化、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需要开展对教材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学习,对身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研究,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精心的组织,对材料的使用手段进行合理的分配等活动,通过这种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迅速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 2 学科素材的类型

根据素材的来源和素材出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学科素材简单的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2]

2.1 生活素材

俗话说生活何处不科学。在我们的家居生活中蕴涵有大量的科学素材,小小的厨房里随手拿起的任何一件物品都可以搬到课堂上成为一个活教具:筷子、锅铲、勺子既可用于分析杠杆的作用原理还可用以研究物质的导热性;酱油、酒、盐、味精、油、面粉以及洗涤剂这些调味品和用品是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的最佳组合;油烟机、下水道、墙吸展现了大气压的巨大能力;电冰箱中饱含着物态变化和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只要成为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就可以发现更多的学科素材。

2.2 文本素材

中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之生动和丰富多采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不可比拟的,聪明的古人用大量的文字描绘记录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神话,这些故事很多可以成为学科教学的素材。如:《和尚烧水》讲到有一座高山上住着一个大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大和尚要下山去办事,小和尚知道了也想下山去玩,但大和尚不想让小和尚跟去,于是他就把一口小锅装上水后漂在大锅中,吩咐小和尚将小锅里的水煮开后再下山。小和尚从早烧到晚,不知在大锅中加了多少次水都没把小锅里的水烧开,这让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作为引课《和尚烧水》的传说虽是一个改编的故事,但故事化的情节平添了许多的童趣,学生听了学习的兴趣高涨,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为什么小和尚烧不开水,大大激发了学习物态变化内容的积极性。再如探险故事《月夜谋杀侦破案》,讲的是初三的凌晨有人发现在谷堆边有人遭到谋杀,经过警察的侦破发现这个死者是在初一的夜晚被害的,警察叫几个嫌疑人对案发当晚的天气和活动情况进行交代,其中一个嫌犯说案发时他正迎着明亮的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作案的机会。聪明的警察当即断定这个嫌犯正是凶手,因为初一的月相是新月,月亮基本不可见,并不会出现他交代的迎着明亮的月光回家的现象。故事的发展既引人兴趣又包含科学道理,学生听了无不兴致高昂,想通过学习也作一回聪明的警察,了解他的破案原理。

2.3 自然素材

科学学科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上及天文、下涉地理、周观自然,身边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土壤的结构时,可以把同学带到野外去观察土壤的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外出旅游时可以把看的到岩石断层现象、褶皱现象、风化现象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下来,用到课堂上,用客观的事实照片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花的结构时可以用最常见的园林植物杜鹃花做研究对象,通过对它的解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仔细观察花的结构;学习植物开花后的发育过程可以选用常见的扁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扁豆总状花序腋

生,总是有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开花前后有一定时间差从而会出现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和果实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原来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花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育;学习天文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天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4 媒体素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教师应用多媒体的能力日渐提高,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学科素材,包括:漫画、视频、动画、课件、图片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有目的的分类筛选和收集相应的教学素材,将其整理成自己的资源库,择优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学会用摄像和摄影器材来及时记录有关的现象,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如一天当中日影的方位变化和长短变化在《科学》教材中是一个要求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但限于现实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他们很难在上学期间做一个连续的观察,教师可以自行开展该项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录象记录,将其带到课堂进行播放,展现客观事实,提高学习效果。

2.5 生成性素材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组织学生学习前人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对学习内容的不理解而出错。“因疑才能生惑”,学生的错误往往会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充分捕捉这些在课前没有预设过,课堂上临时生成的学习素材,根据生成性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堂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3 学科素材的使用途径

素材在教学中的使用途径非常广泛,常用途径有:

3.1 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素材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常可用文字素材、媒体素材。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时可以讲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学习《光的折射》内容时可以呈现使用潜望镜观察海平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做教学的主线,为建构概念铺垫

因为科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进行常规教学时可以选择一定的素材,围绕该素[3]

材开展系列化的教学。如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可以以食物在人体中旅游的漫画做为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该模型研究食物在人体中发生的变化;在复习有关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时可以用水电解的模型作为载体,扇形展开专题复习;复习《酸碱盐》的时候可以以处理污水为主线逐步推进教学等等。【酸碱盐教学素材】

3.3 解惑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时的疑惑点,通常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采取适用的媒体素材将不可见的事物模型化具体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突破难点,解决疑惑。如:没有重力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不易想象,通过播放神六上宇航员的生活录象可以清晰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失重时的状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和周年变化情况学生不甚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事先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应的现象,将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呈现给学生将会引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再如研究人耳的结构时如能给学生播放使用内窥镜观察到人耳的结构的录象会给学生打开一道通往神秘人体的学习通道。

3.4 释读身边科学问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然,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素材编写成相应的练习来落实双基,能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如:《阿基米德与镜子》讲述的是阿基米德带领留在城里的妇女和孩子用他们手上的梳妆镜击退古罗马强敌入侵的故事,将该故事作为一个材料设计题目如下:请学生分析材料中的阿基米德用镜子击退敌人的光学原理是什么,并根据该原理设计一道光学做图题。故事化的题目背景可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又如题目:阐述在水产市场常可以看见商贩将碎冰置于海鲜的上方用以保鲜的科学原理;阐述浸过75%的酒精的手帕烧不破的原理;对电影里出现人将手伸入沸点高达几百摄氏度沸腾的油锅而不伤手现象的合理解释等题目都是将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题中获得学习科学的乐趣。

3.5 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会产生许多疑惑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加以运用,促进动态生成。例如:在《简单机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制杆秤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结论后,有学生在议论:“小贩的缺斤少两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此时及时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原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情况进行讨论,同学们提出三种可能:(1)是

秤砣太轻;(2)是秤盘加重;(3)是刻度的准确性有问题。然后,分别用减轻秤砣的重量、秤盘底部粘吸磁铁这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既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堂中,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注意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6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学会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有大量素材可用与研究性学习,如利用一个小小的鸡蛋就可以开展系列化的研究:鸡蛋壳的成分是什么?鸡蛋中有那些营养成分?如何食用鸡蛋最有利与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鸡蛋是如何孵化出小鸡的?如何才能让一个鸡蛋更好的直立起来?如何保存才能使鸡蛋的保存时间增长?鸡蛋会呼吸吗?怎样在装置质量最小的情况下,让一个鸡蛋在6层高楼上掉下来不碎?如何让鸡蛋自发的在水中进行上下潜泳?如何在保持鸡蛋外壳完整的情况区分生蛋和熟蛋?通过开展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和积极性。【酸碱盐教学素材】

4 学科素材的使用注意点

使用教学素材是以优化课堂结构、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目的,选用教学素材时应该着眼与优教和促学两方面。要做到优教和促学,就必须在使用学科素材时注意以下几点:

4.1 科学性

科学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素材内容的正确性。只有正确的材料才具有分析和探讨的价值,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科素材的时候,要关注选取素材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内容的正确性,对没有明确答案和答案有争议的材料要慎重选用。如镁粉是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经常要使用的一种辅助材料,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在利用这一生活素材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材料的背景,并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避免出现争议。二是素材配置的合理性。在各个可以应用学科素材的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对素材的合理整编和使用,尤其对自编练习题的解释要力求用语科学、准确。

4.2 适用性

生活中有一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不买贵的只选对的。”意思是贵的物品并不一定恰好适合与你,只有合适的才是实用的,才是可以被选择的。在使用学科素材的时候同样要注[4]

酸碱盐教学素材(三)
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为便于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我对粤科版精心打造的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碱、盐一章从三大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来解读课程标准、剖析教材,并浅谈建议。

一、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是开发、使用教材,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依据。本章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均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涉及到本章的课标要求是:①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②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③了解常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④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⑤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⑥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⑦学习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二、剖析教材

我分别从本章教材地位作用、教材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教材知识体系、教学重难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通过前七章的学习,学生对氧、氢、碳、金属、水、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原子结构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常见的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极为重要的内容。主要围绕溶液的酸碱性、几种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等)、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如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等)的性质与用途等内容展开学习与讨论,其间穿插盐碱指示剂、溶液的pH、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化肥等,并归纳若干反应规律。教材强调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获取信息,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由于本章所涉及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验虽多,但现象鲜明,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酸碱盐教学素材】

2、教材的编写特点

①本章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均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范畴。

②内容安排逻辑性强,逐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章共五节。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是先学习定性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再进一步学习定量、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的pH,为后面系统学习酸、碱化学通性打下基础;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较系统地学习重要酸碱的特性和酸碱的通性:先认识盐酸和硫酸两大强酸,介绍浓硫酸的强吸水性、脱水性和腐蚀性,再学习稀酸的化学相似性规律;然后了解熟石灰的制取原理和烧碱的特性,进而学习碱溶液化学相似性的基本规律,为下节学习酸碱相互反应打下基础;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一节内容起了揭示酸碱的组成成分,对酸、碱性质、用途、检验和反应类型归纳总结,领会反应本质原因的作用;第四节常见的盐,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常见的盐,是知识的自然发展。本节教材借助四种常见盐的认识作为切入口,进一步对盐的组成特点、盐的基本反应作了概述,然后重点突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和反应类型与规律的延伸与完善;第五节化学肥料是盐类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化肥对解决人类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问题的重大贡献,同时了解化肥的分类、概述性状、主要功用、铵态氮肥的检验、如何防止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等,这对于指引学生联系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的实际有重要的作用。

③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酸、碱、盐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

的用途,在教材中引入了适量的生活素材,如食醋中含有醋酸,喝的酸牛奶中有乳酸,汽车或摩托车用的蓄电池中有硫酸;建筑要用熟石灰;烹调要用食盐,做馒头要用到发酵粉碳酸氢钠等。

④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勤动手、善动脑,教材安排了6个观察活动、5个学生实验活动、3个讨论与交流。教材留有较多的空白,供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后填写。

⑤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3、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

教材编写意图决定教材编排体例;反过来教材编排体例体现出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是一时双鸟的辩证统一体。粤科版九年级化学的每一节内容编排体例板块一般包括:①标题、②要点提示、③你知道吗、④正文、⑤讨论与交流、⑥长话短说、⑦观察活动、⑧学生实验探究、⑨操作指引、⑩调查活动、⑪实践活动、⑫知识视窗、⑬检查站、⑭习题等。下面我通过列表来说明编排体例的版块及其这样编写的意图。

4、教材知识体系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常 见 的 酸 、 碱 、 盐 常 用 的 盐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与pH检验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②酸、碱的化学通性。

③中和反应,酸、碱化学相似性的归纳。

④盐的化学性质。

⑤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⑥怎样检验铵态氮肥。

教学难点:①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②浓硫酸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与应用。

③酸、碱具有化学相似性原因的理解。

④设计中和反应实验方案。

⑤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判断具体反应能否发生。

⑥常见化肥化学式的书写。

⑦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三、浅谈建议

1、教学建议。

①科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

②精心设计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标要求的“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中和反应、稀酸的化学相似性、碱溶液的化学相似性”这四个必做的实验,来继续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以及观察、分析现象、归纳结论、表达等综合能力。

③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④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融合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建议。

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①评价角度多维化,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③评价方式多样化,一般包括课堂作业、纸笔测验、课堂活动表现、面谈交流、建立学习档案等。④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邻人评价等。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

①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来做本章课标要求的四个必做实验,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②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从而培养学生资源利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酸碱盐教学素材】

③及时总结学生学习的实践经验。教师应注意及时指导学生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学习水平,达到学生间资源共享。

④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设计

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配备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纸杂志收集一些与本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化学工业相关的信息资料,为自己自主学习、开展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科普资料室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把化学课程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酸碱盐教学素材(四)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素材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2013学年张中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六个教学班,其中九(1)班、九(2)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九(3)

班次之。而九(4)、九(5)、九(6)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21%,学习发展生占27%。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第十单元《酸和碱》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措施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每位教学要按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本学期要注重教学反思的书写。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特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命题主旋律。关注社会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实施有效教学。

二、学生情况简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从上学期的学习成绩看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这学期里,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课外练习,强化一下基础,为中考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坚信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总体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五个单元。其中,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资源的保护及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杂质问题的计算。第九单元:溶液。介绍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第十单元:酸和碱。介绍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碱中和反应。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及有机合成材料。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如通过学习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不仅铁、镁、锌等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而且使他们认识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又如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先通过典型反应让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会判断溶液中的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写出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等等。因此在下册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和爱国主义教育。

6、跟踪检查。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金牛镇中理化生教研组工作计划

金牛镇中理化生教研组 左敦涛

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理化生教研组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组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使每位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以科研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为指针,以“教育质量年”为契机,以理、化、生教科研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学校工作的要求,狠抓主攻方向——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把本教研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目标任务:

1、落实教导处在“教学案例”研讨上创特色的要求,提高评课的力度和深度,努力达到张口就能讲,一讲一大套,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次研讨活动,或研讨点评一篇教学案例,或至少评议一节公开课;每次活动,至少请一名教师围绕“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困惑进行交流。 2、深化自主创新学习和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工作,力争拿出具体可靠的应对策略,力求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哪怕是具体的经验总结。学期结束前,每一位老师都要至少上缴一篇自己撰写这样的专题研究文章。

3、凸现学校特色,充分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七年级组生物兴趣要正常开展活动,并且要扩大影响,力求取得相应的成果;八年级组的物理小制作、物理竞赛辅导班在本学期要成立并运转。九年级化学、物理组为中考理化生实验测试做好准备。 三、方法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的有关知识、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端正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四各方面。也就是学得生动、主动、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应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在课堂上融为一体。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本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同时结合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定合适的教学工作计划,重视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策略的学习研究。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重视相关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主动加强教学反思,以期达到组内共同进步和

发展。充分利用好本学期的一周跟踪听课的机会,帮助被听课老师进步,听课的老师从中吸取精华,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本组青年教师居多,年富力强,本学期要认真实践贯彻“课改”的精神。争取每人完成一篇反映“课改”新理念、新模式的教学论文。

3、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指导教师钻研教材,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促进,发挥团体精神。鼓励青年教师加强与教研员及兄弟学校同行们的交流学习。

4、组织组内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个人进修计划。认真完成区教研室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组内的各位青年教师紧跟时代节拍,以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公开课或平常的教学中积极适当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优势,为学校课件库添砖加瓦。尤其在信息化工程推进的同时发挥本组的有优势,我们组有两位计算机教师,其他的青年教师计算机水平相对也较好,开展电子备课的工作。

5、组织教师做到经常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结合学校的月考,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及时反馈调整补救。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因材施教。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布置作业。加强考法研究,在月考中,兄弟学校的考卷仅作为参考,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备课组集体讨论,认真出题。全面、适当、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考察了解。

6、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兴趣小组专题活动。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在更高层次的科学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7、继续加强实验室管理,使实验员与学科教师密切配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理化实验操作测试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8、物理、化学考试学科教师努力加强所教班级学生本学期的辅优补差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成绩,力争在即将到来的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3.2.20

酸碱盐教学素材(五)
初中物理 电路部分重点素材

初中物理电路部分重点

电荷 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2、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是常见的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成导体,例如在常温下是很好的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就变成了导体。又如常态下,气体中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极少,因此气体是很好的绝缘体,但在很强的电场力作用下,或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气体的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这时气体由绝缘体转化为导体。所以,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在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电路 将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通路

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此时有电流通过;断开的电路叫断路也叫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的电路叫短路。

4、电路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理解:识别电路的基本方法是电流法,即当电流通过电路上各元件时不出现分流现象,这几个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串联,若出现分流现象,则分别在几个分流支路上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并联。

5、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形。

十五、电流 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1、电流的产生: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理解:在金属导体中形成的电流是带电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因此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而在导电溶液中形成的电流是由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因此导电溶液中的电流方向跟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而跟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②电路中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流经用电器、开关、导线等流回电源的负极的。 电流的三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其中热效应和磁效应必然发生。

2、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大小的物理量,简称电流。

①定义: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叫电流强度,简称电流。I=Q/t

②单位:安(A)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换算:1A=103 mA=106μA

③测量:电流表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必须把安培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在把安培表串联到电路里的时候,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安培表,并且从“-”接线柱流出来。

在测量前后先估算一下电流强度的大小,然后再将量程合适的安培表接入电路。在闭合电键时,先必须试着触接电键,若安培表的指针急骤摆动并超过满刻度,则必须换用更大量程的安培表。

使用安培表时,绝对不允许经过用电器而将安培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以防过大电流通过安培表将表烧坏。因为安培表的电阻很小,所以千万不能把安培表并联在用电器两端或电源两极上,否则将造成短路烧毁安培表。

读数时,一定要先看清相应的量程及该量程的最小刻度值,再读出指针所示数值。

3、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I1=I2

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

4、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5、①电压的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兆伏(M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它们之间的换算:1MV=103KV 1KV=103V 1V=103 mV 1mV=103μV

②一些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 1.5伏 一节铅蓄电池 2伏 人体的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照明电路的电压 220伏 动力电路的电压 380伏

③测量:电压表

要测量某部分电路或用电器两端电压时,必须把伏特表跟这部分电路或用电器并联,并且必须把伏特表的“+”接线柱接在电路流入电流的那端。

每个伏特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电压不得超出伏特表的量程。如若被测的那部分电路或用电器的电压数值估计的不够准,可在闭合电键时采取试触的方法,如果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很快地摆动并超出最大量程范围,则必须选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才能进行测量。在用伏特表测量电压之前,先要仔细观察所用的伏特表,看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并弄清刻度盘上每一个格的数值。

6、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U=U1+U2

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

7、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都无关。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代表符号Ω。

常用单位有:兆欧(MΩ) 千欧(KΩ) 它们的换算:1MΩ=106Ω 1KΩ=103Ω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跟横截面积有关,跟组成导体的材料有关,还跟导体的温度有关。

9、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导线长度改变电阻值的仪器。

接法:一上一下 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铭牌含义:“100Ω 2A”表示 最大阻值为100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注意点:滑动变阻器在接入电路时,应把滑片P移到变阻器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从而限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保护电路。

10、变阻箱: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定值电阻个数和阻值改变电阻大小的仪器。变阻箱有旋钮式和插入式两种。它们都是由一组阻值不同的电阻线装配而成的。调节变阻箱上的旋钮或拔出铜塞,可以不连续地改变电阻的大小,它可以直接读出电阻的数值。

11、欧姆定律

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

12、电阻的串联: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总=R1+R2

13、电阻的并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1/R总=1/R1+1/R2

14、串联分压,分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分流,分流与电阻成反比。

【方法介绍】

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

(1)元件连接法 分析电路中电路元件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电路,并列接在两点间的是并联电路。

(2)电流路径法 从电源正极开始,沿电流的方向分析电流的路径,直到电源的负极。如果只有一条回路,则是串联;如果电流路径有若干条分支,则是并联电路。

(3)元件消除法 若去掉电路中的某个元件时,出现开路的话则是串联;若去掉电路中的某个元件后,其他元件仍能正常工作则是并联。

十六、电功 电能 生活用电

1、电功: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计算式:W=UIt=Pt=I2Rt=UQ(其中W=t=I2R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单位:焦耳(J) 常用单位千瓦时(KWh) 1KWh=3.6×106J

测量:电能表(测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

接法:①串联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中②“1、3”进“2、4”出;“1、2”火“3、4”零 参数:“220V 10A(20A)”表示该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内电流不能超过20A;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2200W;“50Hz”表示电能表应在交流电频率为50Hz的电路中使用;“3000R/KWh”表示工作电路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表盘转动3000转。

2、电功率: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等于电流与电压的乘积。电功率的单位是瓦。计算式:P=W/t=UI=I2R(其中P=l2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额定功率是由用电器本身所决定的,实际功率是由实际电路所决定的。联系:P实=()2P额,可理解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1/n时,功率就变为原来功率的1/n2。

4、小灯泡的明暗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跟电流I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t成正。计算式:Q=I2Rt=UIt(其中Q=UI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6、电热器:主要部件是发热体,是由电阻较大、熔点较高的材料制成的。其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

7、家庭电路:由电源线、电能表、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等元件组成。

①家庭电路的进户线相当于家庭电路的电源,由两根线组成,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火线与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

②开关及保险丝必须与电路的火线相连。开关接在火线上,当拉开开关切断电路时,电路上各部分都脱离了火线,这样人体碰到这些部分就不会触电,检修电路也比较方便。能使整个电路更安全。

③电灯的开关应该接在火线和灯座(或灯头)之间,利用测电笔可以检查开关安装是否正确。拧下灯泡,将开关闭合,把测电笔笔尖分别触灯座两接线柱,其中有一个氖管发光,再将开

关断开,再用测电笔分别触两接线柱,如果两个都不发光,说明开关安装正确;如果仍有一个发光,说明开关接在零线和灯座之间,应予以纠正。

④一般照明电路里使用的保险丝由电阻率比较大而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在电路中的电流超过保险丝熔断电流时,保险丝立即熔断,使电路断开,从而保护用电器,避免引起火灾。 选用保险丝的原则,应该使用它的额定电流稍大于或等于电路的正常工作电流。

在照明电路中如果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当电流超过额定电流时,铜丝不会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

8、触电: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时所引起的伤害事故。

9、安全用电常识:不接触电压高于36伏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明插座的安装应高于地面1.8m,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应接地。

【记忆法】

十七、电与磁

1、磁体:物体能够吸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体具有吸铁性与指向性

2、磁极:磁体上磁性紧强的地方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称为N极、S极或北极、南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中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场具有方向性,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为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4、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情况的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感应线的疏密表示磁性的强弱,磁感应线的箭头表示磁场的方向。

5、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北极的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的附近。第一个提出磁偏角的是沈括。

6、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从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似。磁极的分布可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是依据通电线圈插入铁芯后磁性增强的原理制成的。 其磁性的强弱与有无铁芯、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

7、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是法拉第发现的。

8、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9、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跟导体内电流方向,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10、直流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直流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绕轴旋转的原理制成的。线圈能持续转动的原因是①线圈具有惯性,当线圈到达平衡位置时,由于惯性,能越过平衡位置②当线圈越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11、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改变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表示电流每秒发生50个周期性的变化,方向改变100次。

初中物理经典错题100例及分析---电流电路部分

1.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2.从电视机的显像管尾部的热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则在显像管内( )

A.电流方向从荧光屏到灯丝 B.电流方几从灯丝到荧光屏

C.显像管内是真空,无法通过电流

D.电视机使用的是交流电,显像管中的电流方向不断变化

3.三个相同的灯泡连接在电路中,亮度一样,则它们的连接关系是( )

A.一定并联 B一定串联 C可能是混联 D串联、并联都有可能,不可能是混联

4.教室内有两只日光灯,开关闭合时,两灯同时亮,开关断开时,两灯同时熄灭,则它们的连接关系是( )

A 一定串联 B 一定并联 C可能并联,也可能串联 D无法确定

5.某同学学习电路后设想如下:将一条用很细的电线围在一群羊圈上,当羊在羊圈里,电灯亮,电铃不响;当有羊离开羊圈,电铃响,灯还亮.告诉人们有羊跑了.现有电灯、电铃、电源各一个,导线若干,画出该同学设想的电路图本文转自

答案及分析

1.可能错误:选A原因是物体被吸引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中一个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二是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正确答案:D

2.A 电流方向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 3.D

4.可能错误:选A ."受两灯同时亮,开关断开时,两灯同时熄灭"这一条件的影响,而未找到"教室内"这一主要条件.教室内的所有用电器一定是并联正确答案选B

5.这是开关的第二种用法,开关同用电器并联.电路如下图.羊跑出圈,相当于开关断路,电灯和铃串联工作;当羊在圈内时,导线将电铃短路,电铃不响.

有关。

10、直流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直流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绕轴旋转的原理制成的。线圈能持续转动的原因是①线圈具有惯性,当线圈到达平衡位置时,由于惯性,能越过平衡位置②当线圈越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11、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改变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表示电流每秒发生50个周期性的变化,方向改变100次。 初中物理经典错题100例及分析---电流电路部分

1.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2.从电视机的显像管尾部的热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则在显像管内( )

A.电流方向从荧光屏到灯丝 B.电流方几从灯丝到荧光屏

C.显像管内是真空,无法通过电流

D.电视机使用的是交流电,显像管中的电流方向不断变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64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