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 建筑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建筑师考试】

篇一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仿古砖瓦的制作工艺

  [农广天地]仿古砖瓦的制作工艺 

   一块砖就是一个故事,一片瓦就是一段历史。在我国古老的建筑中,厚实的青砖、精致的瓦当,无不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质地古朴、宁静祥和的水墨画卷。如今的仿古砖瓦制造技术将厚重的历史与现实完美地连结起来,让我们领略到仿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本期节目介绍仿古砖瓦的制作工艺。 

  相关新闻:

  据九正建材网了解,仿古砖最早源自欧洲的上釉砖,由台商首先介绍到大陆,称之为泛古砖,之后又有称为古典砖、复古砖、仿古砖的,其中以“仿古砖”的名词用得较多,大家叫惯了,慢慢就成了同类砖的“商品名”。欧洲人习惯称仿古砖为“Rustic”,特定指上釉瓷质砖,“Rustic”译成中文为:乡村风味的、质朴的、粗犷的,粗面的;这是指仿古砖的色彩和外貌着重体现的是重归大自然的风格。仿古砖通过样式、颜色、图案,营造出怀旧的氛围。体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厚重,用古典的独特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仿古砖的生产工艺流程与一般瓷砖的基本相同,但在每一具体工序中增加了新的内容。 

  原料,由于仿古砖使用的原料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除基础粉料外,还增加了许多干粒料及特殊原料的应用,对原料加工和混合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成型,部分产品的砖坯使用了凹凸模具冲压,令仿古砖更有立体感,更具天然石材效果。 

  施釉和印花,这是仿古砖技术含量最高的重要工序,主要工艺控制点基本集中在施釉线上,产品通过印花技术使表面的花色纹理得到改善,提高其品味。现在趋向于用胶辊印花、干粉印花等手段来实现仿古、仿天然的图案。 

  烧成,这是陶瓷生产的核心工艺,为了使产品达到完全玻化的状态,吸水率控制在0.5%以下,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此外,为了使瓷砖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除了一次烧成之外,二次烧、三次烧技术也在仿古砖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后期加工,对于传统的彩釉砖及水晶砖来说,产品烧成后就可以分级包装,而在仿古砖的生产中,随着对装饰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产品烧成后有些还增加了后续加工工序,如釉面抛光(采用柔抛、半抛、全抛),通过抛釉使砖面产生光泽变化,收到另类的美学效果。

  相关知识:

  仿古砖瓦的制作工艺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给后人一个醒目的标志就是--古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向往古代建筑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格(中国人从小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近些年来古建砖瓦开始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是砖,其次还有瓦、木、石等。砖又可再细分成几种样式,有用来砌筑墙体的条砖,有铺墁马道的方砖,有制作礌石槽、箭孔、流水孔及封顶的异型砖。瓦又可分为板瓦、筒子瓦等。仿古砖瓦的制作工艺主要由选土、晾晒、烧制、出窑四大部分组成。

  1.选土。优良的土质是保证各种砖瓦构件坚实程度的基础。用来制作砖瓦,必须要选择黄土,因黄土的黏性大,烧干后不易断裂。黄土也有几种类型,有豆瓣土、黏土、白沙土等,其中只有白沙型的黄土适合砖瓦的制作。制作砖瓦的土料也有区别。长城砖体积较大,沙石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白沙型黄土都可以用于制砖,土中含沙量在三四成最为适宜。瓦的体积较小,选用土料的时候,土中的沙石直径不宜太大,含沙量以二三成为宜。制泥。制砖泥时,先将选好的黄土攒成堆,在中间挖空,倒入清水,几个小时以后开始和泥。和泥时用镐砸,使土的黏性增大,一般砸过两次以后,待泥土干稀均匀方可制作土坯。制瓦泥的过程与制砖泥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砸泥,泥料要砸得更均匀,黏合力更大,砸的次数至少在三次以上。

  2.晾晒。晾晒前在平整场地时地面要覆盖上一层细白沙,以防制作好的土坯与地面粘连。制作模具。制作模具要选用烘干的木料。一般条砖的模具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厘米的木板,两两相对围成一个矩形,底用长约45厘米的一至三块木板拼接成。方砖的模具一般用四块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厘米的木板围成一个正方形,底用长宽各45厘米的木板拼接。制瓦的模具包括底盘、木制的轴心、套在轴心上的瓦筒、套在瓦筒外的布筒,以及与瓦等高宽的厚5厘米的木块(木块上侧有一小铁钉,高1厘米,下侧有2-3道凹槽)等。制作。砖坯的制作简单,只要用泥将模具填满、砸实,放在场地上,打开模具,砖坯即制作完毕。放置2~3日,待砖坯表面颜色变白后,便可把砖坯立起来晾晒,至七八成干后,即可上架保存,待烧。瓦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些。先将瓦具套在转盘上,用割泥的弓将泥均匀割开,使割开的泥坯长度与转盘的长度相同。将泥坯放在瓦筒上,用手挤压拍打,待瓦筒和泥坯黏在一起后,将与瓦等高宽的木块紧贴于泥面上,转动转盘,把泥坯表面加工光滑。将瓦具从转盘上取下,放到平整好的场地上,退出瓦具,用小刀将已成型的泥坯分割成四份。分割时只需将泥坯割开三分之二,待泥坯九成干后,用手将泥坯拍开,即可上架待烧。

  3.烧制。烧制砖瓦前首先要选好窑址。好的窑址一是要离土源地近,以减少运输距离;二是要选在土坎之地,便于制窑。在砖瓦烧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装窑。砖可以专门烧制,但瓦却只能与砖混烧,因为无法单独装窑。煅烧基本上可分四个阶段:底火开始烧制时,把窑内潮气赶出,属于烘干阶段,要用小火;大火待烧过一天,窑内的潮气被赶走以后,要用大火烧。大火要超过看火眼,目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火烧上去,此过程要持续至齐眼见亮为止;齐火是指用火把砖瓦及各种构件靠齐。所谓靠齐是指小件火候已经到位,而大件火候还没有到位,要靠调火来把各种烧制品完全烧到火候。

  下火。即靠腿子砖,把下面的烧制品烧好,也叫抖火抽气;焖窑经过炉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长城砖瓦,有的呈红色,有的呈黑蓝色,这与烧制的工艺有密切的关系。

  4.出窑。要烧蓝色的砖瓦,土坯烧制的温度要达到800℃以上。古时候,烧制砖瓦只用柴草,柴草可干可湿。柴草在燃烧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然后产生三氧化碳。三氧化碳被高温的砖瓦所吸收,便形成蓝色,其中原理就是其中的碳酸和金属氧化物起了反应。如要烧制成鸽子蓝,关键要看齐火,齐火不能大。要烧成黑蓝色,关键步骤在齐火改下火时,齐火过大、下火过长就会出现黑蓝色。另外,货湿、柴湿、欠火等情况都会使砖瓦出现黑蓝色。烧窑完毕后要上水,可以保证砖瓦不褪色。如果不上水,容易引起反火,褪色快。褪色后砖瓦即变成红色。

篇二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我爱发明]古代铠甲制作 披甲上阵(发明人梁启靖)

  [我爱发明] 20151028 披甲上阵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广西南宁市有一群痴迷于冷兵器的人,梁启靖就是其中一员,他爱好中国古代铠甲复原工作,他用镀锌的钢板制作了一幅古代铠甲,它的防御效果到底如何呢?本期视频跟随我们的镜头一探究竟。 (《我爱发明》 20151028 披甲上阵)

  发明人联系方式:梁启靖(13558446246)

  编导手记:第一次看到发明人复原的盔甲,特别想穿起来威风一下,锃亮的钢片,整齐的编绳,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在几个人的帮助下我穿上了盔甲,沉甸甸的重量超乎我的想象,可是灵活性也超乎我的想象,接下来我们做了一系列兵器测试,从刀到箭又从锤到矛,这件战衣全部经受住了,发挥出了惊人的能量。(编导:常潇)

  

  

  

  

篇三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古建砖瓦的详细介绍

古 建 砖 瓦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熟;就装饰建材方面;人们开始怀念古代的建筑的材料和风格;更渴望一种自然、环保、充满民族文化韵味的材料。—— 古建砖瓦

古建砖瓦也便是所谓的青砖、青瓦。是由纯粘土烧制而成;先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约1000℃)便制成砖(瓦)。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红瓦);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价铁(FeO)则呈青色,即青砖青瓦。

具有养生环保的特点:因为青砖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装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综合“透气性、吸水性、抗氧化、净化空气”等特点,近年来成为设计师极力推荐的产品之一。产品表面光滑,四角呈直角,结构完美,抗压耐磨,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理想材料。

淄博仿古建材是一家专业从事古建砖瓦生产.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厂商。主要产品有青砖.青瓦.仿古面砖.地面青砖.砌筑青砖.及加工各类砖雕.门套.及异形线条。集传统文化及现代装饰于一体。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承接旅游风景区、公园、校园庭院、四合院、寺庙、及街道改造、文物古迹修缮等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向社会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国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篇四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中国古代砖瓦生产中“浇水转釉”技术

96考古与文物 2016 年第1期

中国古代砖瓦生产中“浇水转釉”技术

的起源与发展

李清临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关键词:砖瓦生产,浇水转釉,起源,发展

摘要:中国有大约4000年的砖瓦生产历史。在中国古代砖瓦中,青灰色砖瓦始终是主流,而青灰色砖瓦的生产,离不开从窑顶向窑内渗水的技术,即“浇水转釉”技术。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掌握了这种技术,而其起源必定更早。然而,浇水转釉技术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使用该技术,砖瓦的质量难以保障。我国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辅助以从烟囱或窑壁向窑内注水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而这种从窑顶渗水与从烟囱或窑壁注水相结合的工艺,从其出现之日起,在我国砖瓦生产中一直应用。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bricks and tiles, Jiaoshui zhuanyou (introducing water as reducing agent), Origin,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brick and tile production in ancient China lasted more than 4000 years. In the traditional technical system, black or grey bricks and tiles have a mainstream position. The production of grey bricks and til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hnique of introducing water into the kilns, or the so-called ‘jiaoshui zhuanyou’ technique mentioned in texts.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is technique was established at leas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owever, the adoption of this technique has to overcome certain challenges; using this technique alone cannot guarantee the quality. Having noted this issue, ancient workers adding water to kilns through chimney or the whole body of kilns. Then the combination of introducing water from the top and adding water from chimney had been continuously used for a long time ever sinc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了各类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其中,在谈及砖瓦的制造工艺时,提到了烧造过程中需用到“浇水转釉”技术。如砖的烧造:“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火足止薪之后,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凡转釉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周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瓦的烧造:“凡(瓦)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浇水转釉与造砖同法。”[1]

我国有着长达约4000年的砖瓦烧造历史。《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浇水转釉法已十分成熟。

因此,浇水转釉法必然有其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但对此问题,其它历史文献均无相关记载,科技史研究者也无专文讨论。本文从考古发现入手,对我国砖瓦烧造中浇水转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砖瓦烧造流程

以颜色来划分,砖瓦可分为红色和青灰色两大类。颜色不同,烧造工艺也就有所区别。

(一)红色砖瓦的烧造

红色砖瓦的烧造流程大体上可分为干燥阶段、预热阶段、焙烧阶段、保温阶段和冷却阶段等五个环节。干燥阶段即除去砖、瓦坯内所

中国古代砖瓦生产中“浇水转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97

含的吸附水(自由水)的过程。这一阶段需严格控制升温速度,否则坯体内的吸附水气化过于强烈,易使坯体开裂。预热阶段时以中火烧窑,窑内温度缓慢提升。焙烧阶段时,以大火烧窑,燃料添加的频率提高,以快速提高窑内温度。待窑温达到砖瓦烧成所需温度时(约1000摄氏度),即进入保温阶段,此时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直至砖瓦烧成,便停止添加燃料。在焙烧和保温阶段中,氧气供应充足,窑内气氛为氧化气氛,砖瓦内所含铁元素被充分氧化为Fe2O3,从而使砖瓦呈现红色。冷却阶段即控制窑温以一定的速度降低直至开窑取出砖瓦成品的阶段[2]。

(二)青灰色砖瓦的烧造

青灰色砖瓦的烧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与红色砖瓦相同,后两个环节则为撵烟阶段和饮水(饮窑)阶段。

撵烟阶段。撵烟为地方方言。北方许多地方称“赶”为“撵”,因此该阶段又称为“赶烟阶段”。撵烟阶段的实质是使窑内保持还原气氛。在此过程中,需将窑体上的孔隙如投柴孔、观火孔、烟囱等大都封闭,只在烟囱上留有很小的缝隙。由于窑体上的缝隙被封闭,故外界进入窑内的空气大大减少,氧气供应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具有还原性质的CO。砖瓦内的Fe2O3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O3被还原为FeO,使砖瓦变为青灰色。

饮水(饮窑)阶段。饮水亦作窨水,这一环节又被称为饮窑(窨窑)。撵烟到一定程度,砖瓦内的还原反应充分完成,即停止添加燃料,开始饮窑阶段。在窑顶上用土或砖堆砌一个水池,将水倒入池内,水透过窑顶慢慢渗入窑室内。此时窑室内仍保持近1000摄氏度的高温,水渗入窑内,因高温立即变成蒸汽。窑内大量蒸汽的存在,使窑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可以防止窑外空气进入窑内而使砖瓦内的FeO再次被氧化为Fe2O3。这一过程即为“浇水转釉”。根据经验,当手摸窑壁感觉不烫手时,即可结束饮窑阶段。也可以将纸片缚于绳上,坠到烟囱底

部,稍待片刻后提出,若纸片没有变黄,即可停止饮窑[3]。此时窑内温度已降至400℃以下,即使窑内重回氧化气氛,其温度也不足以将青灰色砖瓦中的FeO再次氧化为Fe2O3。

实际上,饮窑阶段也是冷却阶段的一部分,可视为冷却阶段的前期。饮窑阶段结束后,任窑炉自然冷却,然后开窑取出砖瓦成品。

(三)浇水转釉法的原理与作用

《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凡转釉之法,……,灌水其上。……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4]宋应星认为青灰色砖瓦之所以烧成,是采用了浇水转釉技术,是所谓“水神”与“火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实,青灰色砖瓦的形成,并非由于饮窑阶段中浇水转釉技术的使用,而是缘于撵烟阶段时在窑炉内形成的还原气氛。还原气氛的存在,使得砖瓦中的Fe2O3被还原为FeO,从而使砖瓦呈现青灰色。也就是说,Fe2O3被还原为FeO的过程,在撵烟阶段中已经完成。浇水转釉技术的使用,只不过使窑炉内充满水蒸气,阻碍了外界空气的进入,使窑内处于一种缺氧状态,防止了砖瓦中业已生成的FeO在冷却过程中被二次氧化为Fe2O3,避免了青灰色砖瓦变回红色(或红褐色等),从而使砖瓦获得了稳定的青灰色,保证了成品率。在古代,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古人对许多现象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便将之归结为某些神秘力量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浇水转釉技术的应用,使得窑内充满水蒸气。水蒸汽的形成,吸收了大量热量,加速了窑温的降低,缩短了出窑时间。

二、浇水转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一)新石器时代晚期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砖瓦类建筑材料,为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板瓦。该遗址所属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绝对年代

98研究与探索

灰色,表明其也应在还原气氛中烧成。

从整体结构来说,商代陶窑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窑相同,仍由火膛、窑箅、窑室等部分构成,窑室呈穹窿状,顶部开孔以排烟。较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窑而言,商代陶窑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火膛已全部移至窑室下方,从而由横穴窑变为竖穴窑。这一结构上的改进,缩短了火焰进入窑室之前的途经距离,有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是工艺上的一种进步。但同样,仅从现有材料来看,仍无法

图一 襄汾县陶寺遗址火道网式陶窑平、剖面图1.操作面 2.火门 3.火膛 4.窑箅 5.

火道【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确定商代时是否已采用浇水转釉技术,以及具体的技术环节。

(三)周代

周代是我国建筑材料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砖瓦如筒瓦、瓦当、铺地砖、墙面砖等在这一时期中相继出现。与前代相比,除升焰式竖穴窑继续使用外,周代又出现了烧制砖瓦的新型陶窑——半倒焰式室型窑。室型窑的火膛与放置坯件的窑床同处一个封闭空间内,共同构成一个窑室,故名室型窑。而室型窑大都在窑

约为公元前2100年。陶寺遗址板瓦的发现,将中国古代陶瓦出现的最早年代,从此前所认为的西周早中期或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提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瓦的国家[5]。

陶寺板瓦基本上都呈青灰色,表明它们都是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陶寺陶窑为升焰式横穴窑,均在生土层中挖成。陶窑的整体结构相同,均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构成,但窑箅结构有所区别(图一、二)[6]。该类陶窑的火膛整体上位于窑室下前方,故被称为横穴窑。又因火膛中的火焰经由窑箅自下而上升入窑室,因而又被称为升焰窑。

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窑顶部都已被毁,情况不明。但根据残存窑壁向上逐渐内收的情况来看,并参照时代稍早的山西垣曲县宁家坡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出土的保存完好的陶窑(图三)

[7]

的情况,陶寺陶窑的窑室顶部应为穹窿状,

顶部开有一孔以排烟。但从目前资料来看,陶寺板瓦的烧制是否采用了浇水转釉技术,以及具体操作情况如何,尚难下结论。

(二)商代

继陶寺遗址发现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瓦之后,近些年来,在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时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时期(即商代早期)、距今约3500年的陶板瓦。这些板瓦颜色多为

[8]

图二 襄汾县陶寺遗址火眼式陶窑平、剖面图1.火膛 2.火道 3.窑箅 4.窑室 5.火眼

中国古代砖瓦生产中“浇水转釉”技术的起源与发展99

应为渗水池,当为瓦烧制后期饮窑之用,即在此水池内蓄水,令水向窑内渗透。窑体之侧的水池,则应为储水之用,以供不时向窑顶上的水池添水。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发现储水池旁的四个风道(图四中标示为5的风道)全被人为地用黄泥封堵,这显然是为了在烧制后期隔绝空气而在窑内生成还原气氛。

该瓦窑的发现,表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时期,在砖瓦烧制中就已经采用了浇水转釉技术。而据该瓦窑的情况来看,这座瓦窑上的渗水池和储水池的设置均十分合理,说明我国浇水转釉技术的起源必定在此之前,发展至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战国时期,除了采用这种从窑顶渗水的浇

图三 垣曲县宁家坡遗址陶窑平、剖面图1.火膛 2.窑门 3.窑箅 4.窑室 5.排烟孔 6.火道

水转釉技术外,可能还同时结合使用了其它工艺。195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午汲古城中出土了几座战国时期的砖瓦窑。这些窑为平面形状呈椭圆形的室型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等部位构成。窑通长2米余(从窑门至窑后的烟囱),宽1米余。在窑床中间,有一道纵行的凹槽,连接火膛与排烟孔。有的窑则在窑

床上有一十字形的凹槽,纵行凹槽连接火膛与

后方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烟囱,窑室后壁下方则开有一个或多个排烟孔,排烟孔连接窑室与烟囱。烧窑时,火焰由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由于设在后壁下方的排烟孔的吸引,继而倒向窑室后半部,烟则由排烟孔进入烟囱,排出窑外,所以此类窑又被称为半倒焰窑。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窑炉类型,后世的馒头窑、马蹄形窑即由此发展而来。

1992年,在湖南省桑植县朱家台遗址出土的一座战国时期的瓦窑(图四),明确表明我国至少在该时期就已经在砖瓦烧制中采用了浇水转釉技术[9]。该瓦窑保存非常完整,使我们得以探究当时的烧制工艺。窑为室型窑,于原生黄土中挖就。窑体呈桶形,口径2、底径1.3、深1.5米。整个窑体由窑门、火膛、窑床、风道等部分构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窑顶上及窑体旁的水池。窑顶直径2.55米,土筑而成,圆锥体,顶平内隆,外壁由底向顶斜收。顶部四周较厚,达0.5米;中间较薄,仅0.2米。窑顶上有直径2.2、深0.1米左右的圆形水池。而在窑体之侧、四个风道之间,也设置有3个长2.3、宽0.8、深0.3米的扇面形水池。窑顶上的水池

图四 桑植县朱家台遗址战国瓦窑平、剖面图1.操作坑 2.窑门 3、5.风道 4.渗水池

6.储水池 7.火膛 8.

窑床

100研究与探索

排烟孔[10]。以往,通常把这种凹槽视为火道,即把火焰吸往烟囱的通道。然而此类凹槽,一般深与宽均只有数厘米,甚至更浅,且其上无砖瓦等覆盖物,没有形成管道,不可能具有与通风管道相同的吸力。此外,这类窑均为半倒焰式室形窑。烧窑时,火焰从火膛内升起,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由于设在窑室后壁下方排烟孔的吸引,继而倒向窑室后半部,而不会直接由火膛经由窑床上的凹槽直达烟囱。从这两个方面来判断,这类窑窑床上的凹槽,不可能具有吸引火焰的作用,故将其视为火道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该凹槽应为引水槽,砖瓦烧制后期饮窑之用。

砖瓦烧制过程中采用浇水转釉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向窑内渗入大量水份,使水在高温下迅速转变为水蒸气,使窑内保持一定的压力,阻碍外界空气进入窑内。这种举措,可以使窑内长时间地保持缺氧状态,防止因窑内气氛的变化而使青灰色砖瓦再次转变为红色,从而使砖瓦获得稳定的青灰色。并且,水的渗入,能够加速窑内温度的降低,缩短出窑时间。然而这种在窑顶部设置渗水池向窑内渗水的浇水转釉技术,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从窑顶向窑内渗水,水进入窑内后迅速变为水蒸气,首先聚集在窑室上部。随着进入窑室水量的加大,产生的水蒸气逐步向下扩散,最终充满整个窑室。因此,向窑内渗水量如果较少,水蒸气产生量不够,无法充满整个窑室,则下部砖瓦很可能重被氧化而变为红色。现代青砖瓦生产中常发现此种现象,即所烧制的青砖瓦中,码放于窑室上部的质量最好,中部次之,下部最差,其原因就是窑室内下部水蒸气量不足造成的。但如果加大窑顶的渗水量,虽然能够保证产生足够的水蒸气,却容易带来新的问题。窑顶渗水量如过大、过快的话,水进入窑室内无法迅速变为水蒸气,液态水浇到炽热的砖瓦上后,会产生哑音砖、水伤砖、顶水砖(质量好的青砖质地坚硬,敲击有金石之声,故又名“金砖”[11]。质量不好的青砖敲击声音暗哑,

并且各种理化性能均不理想),甚至砖体炸裂形成水炸砖,严重的会使码放成堆的砖瓦倒塌,造成倒窑事故。这些现象,在现代青砖瓦生产中屡见不鲜[12]。

现代砖瓦生产实践发现,上述从窑顶渗水造成的种种问题,可通过采取其它一些措施加以避免或减少。方法之一,是向窑炉烟囱内插入一根水管,经由烟囱向窑内注入部分水。水从烟囱经排烟孔进入窑内,直接流到炽热的窑床上而变为水蒸气。结合着从窑顶渗入的水,可以保证整个窑内有充足的水蒸气。而由于部分水经由烟囱注入,从窑顶渗水的速度可以控制的较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窑顶渗水量过大、过快而产生大量哑音砖、水炸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成品率。此种方法被称为“烟囱饮窑法”[13]。

前述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砖瓦窑,很可能就使用了这种烟囱饮窑法。当然,限于条件,战国时代未必采用向烟囱内插入水管来注水的方式,利用一些容器直接将水倒入烟囱也是可行的办法。其窑床上的连接排烟孔与火膛的凹槽,应该就是将从烟囱中注入的水引入火膛之用。因为如无这种引水槽,水经由烟囱进入窑室后,很可能会漫及窑床,而与码放在窑床上的砖瓦相接触。如注水过快、水量过大,无疑也会使位于最下层的砖瓦产生哑音砖、水伤砖,严重的可能造成倒窑事故。而由于窑床上连接排烟孔与火膛的引水槽的存在,会将多余的水导引至火膛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次品砖瓦的产生。

此外,将一些水引流到火膛中,也可明显增加水蒸气的生成量。与此同时,流入火膛中的水,可以将火膛内的余火快速熄灭,缩短了饮窑周期。现代青砖瓦烧制中,就有在火膛上部插入铁管,直接向火膛内喷水浇熄火膛内余火、缩短饮窑周期的做法[14]。而武安午汲古城陶窑窑床上引水槽的设置,既可减少次品砖瓦的产生,同时又可以快速熄灭火膛内的余火,缩短饮窑周期,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

篇五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秦汉时期砖瓦窑研究_李清临

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2期59

秦汉时期砖瓦窑研究

李清临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湖北

武昌市430072)

关键词:秦汉时期砖瓦窑

摘要: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砖瓦生产的繁荣时期。在砖瓦生产中,窑炉是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故对砖瓦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秦汉时期的砖瓦窑型制众多,结构各异。就地域而言,秦汉时期的核心地区即陕西省和河南省出型制也最丰富。而从发展阶段来看,该时期的砖瓦窑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类型逐渐减少、型制土的砖瓦窑数量最多,趋于统一的趋势。

KEYWORDS:QinandHanperiods

Tilesandbrickskilnsite

ABSTRACT:Theproductionoftilesandbrickswitnessedahigh-peakduringtheQinandHanperiods.Astheconstruc-tionofkilnsisthemostsignificanttechniqueintheentireproductionprocess,thestudyofitsstructuraldifferencescanshednewlightonthistypeofarchaeologicalremains.Structuresofkilnsarehighlyheterogeneousandindicateregionalvariations.Kilnsdiscoveredinthecorearea(i.e.,ShaanxiandHenanareas)significantlyoutnumberthediscoveryinotherareasandpresentawiderangeofvariation.Intermsofitschronologicaldevelopment,thetypesofkilnsshrankalongwiththemovingoftimeandtendedtobecomemorestructurallyhomogenized.

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砖瓦在我国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整个砖瓦发展史中,秦代与两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我国砖瓦的生产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阶段中,

所生产的砖瓦不仅具有很高的质量,各项工艺技并且式样众多,尺寸各异,表术性能均出类拔萃,

面装饰极富变化。因此,秦汉砖瓦在后世享有很“秦砖汉瓦”高的地位,素有之美誉。

砖瓦生产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是窑炉。必须承认,秦汉时期之所以在砖瓦生产上取得了窑炉的作用不可埋没。然而到目前,卓越成就,

尽管已有学者对秦汉时期的陶窑进行过相关研究

[1]

129座;河南次之,为60座左右。其它:河北10余、辽宁7、贵州6、湖北6、甘肃5、福建3、江西3、湖南2、内蒙2、浙江2、四川2、山东1。广西也有发现,但资料尚未披露,数量不详(附表)。

二、窑炉布局

根据不同窑炉间有无共用操作坑以及相互位置的不同,秦汉时期的砖瓦窑可分为单窑、双窑和串窑三类。

(一)单窑

单窑是指每座窑炉都具有专属的操作坑(或工作间、前室等),各窑之间相互独称为工作坑、

彼此间没有功能单位上的联系。秦汉时期的立,

绝大部分砖瓦窑都属于单窑。这类窑往往分布其布局没有规律可言。但有些单窑的排布散乱,

却很有规律。如在西安市汉长安城北宫遗址出土的11座砖瓦窑

[3]

,却鲜有对这一时期砖瓦窑的专门论述。鉴

于此,作者不揣谫陋,尝试着对秦汉时期的砖瓦窑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窑炉发现情况

目前,全国发现的秦汉时期砖瓦窑计有约240座[2]。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以陕西最多,达

,分成3组,每组3或4座单

窑,呈东西向规则排列(图一)。

60研究与探索

相比于单窑,双窑和串窑因共用一个操作坑,无疑方便了窑工同时照料2或3座窑炉,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型制划分

[8]

图一西安市汉长安城北宫遗址出土砖瓦窑(西汉前期)

依照窑体平面形状

秦汉时期的砖的不同,

(二)双窑

双窑即两座窑共用一个操作坑。两座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相对和并排排列两种。在陕西临潼

[4]

瓦窑可以划分为6型。而根据各部位结构的差

异,其中某些型又可划分为若干亚型、式。(一)A型

1座,陕西咸阳赵背户村出土(73赵Y14,秦[9]

代)。该窑窑室平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图四)。窑为半地穴式,其建法是首先在土层中挖出土圹,然后构筑窑床、火膛等部位,最后封砌窑顶而成。全长(自窑门外侧到窑室后壁,下同)约4、最宽处3.92米,由窑门、火膛、窑床、排烟系统构成

、河南洛阳

[5]

、河北唐县

[6]

发现了此种

窑炉(图二)。

(三)串窑

窑之布局串窑即3座窑炉共用一个操作坑,如同一串葡萄。在陕西临潼发现此种窑三)。

[7]

(图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图二

1.陕西临潼韩峪乡油王村出土(秦代)

双窑

3.河南洛阳东郊出土(东汉末年)

2.河南洛阳金谷园路出土(西汉后期)

秦汉时期砖瓦窑研究61

道;沟槽下方离窑床一定距离处未用砖封堵,即成排烟孔。砖外抹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粘土,与已被烧烤成砖青色烧结层。六个排窑壁面抹齐,【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烟孔和烟道的尺寸不尽一致。南北两侧的三股烟道,均是中间的较直,其两侧的烟道向中间弯

估计在距窑顶一定位置,三股烟道合而为一,曲,

形成一个烟囱通向窑外。(三)C型

1座,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出土(Y4,西汉早[11]

。窑体平面与捣药用的杵相似(图六)。中期)

窑体全长5.2、最宽2.2米,由操作坑、窑门、火

膛、窑床、排烟系统组成。操作坑被断崖破坏,长度不明。窑门部分已损,尺寸不详。火膛为梯形,长2.55、宽0.9~

图三

串窑(陕西临潼油王村出土,秦代)

1.2米。火膛后部有一二层台,高0.3米,台前边用砖垒砌。整个火膛均用砖砌成,立面呈券形。窑床是在山坡的风化岩中挖凿而成,平面形状大致为梯形,长2.3、宽2~2.2米。窑壁残高1.4米,壁面抹一层草拌泥。窑床有两个层面,两层

应是该窑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床面高差0.55米,

修整所致。排烟系统由排烟孔和烟道构成。由

于被五代墓葬破坏,发现时仅存窑室后壁右侧的排烟孔和烟道,但参照同出的Y1和Y2的情况,可知窑室后壁左侧也有排烟孔和烟道。右侧的排烟孔有上下两个,均为近方形,高0.16~0.17、宽0.22~0.24米,其高度正对应着两层窑床面。

(四)D型

该型窑窑室后壁较平直,两壁弧形,

窑室平

窑门呈拱形,宽0.75、高1.1、进深0.36米,

门下方两边各有一个砖坯砌成的方土墩。火膛宽0.68~1.6米,膛底平坦,低于窑平面呈扇形,

床面0.2米。窑床面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宽1.6~3.92、平均长约2米。窑室后壁下方开有三个排烟孔,与后方的三股烟道相通。烟道断面呈长方形,宽0.32~0.44、长0.32~0.44米,高1.8米以下为直筒,顶部斜上。

(二)B型

1座,河南新乡市东干道出土(西汉早中[10]

。该窑窑体平面形状呈中间宽、期)两头尖的橄榄形。半地穴式,其建法是首先在生土层中掏挖出窑床和火膛,然后封窑顶而成。窑全长6.68、最宽2.22米,由窑门、火膛、窑床、排烟系统等部分组成(图五)。

窑门有两个,分别位于窑室的东西两端。东

进深0.5、宽0.66、高0.84米;西边边窑门略高,

窑门较宽,进深0.54、宽0.8、高0.78米。与两

个窑门相对应,在窑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火膛。火膛平面呈梯形,底部平整,低于窑床0.34米。东边火膛长1.5、宽0.96~2、高0.86~1.54米,西边火膛长1.26、宽0.88~1.8、高0.8~1.4米。窑床平面呈长方形,长2.88、宽2.22米。在窑床南北两侧的窑壁上,各建有三个排烟孔和三股烟道。其作法是在生土壁上向外挖成沟槽,然后用单砖将沟槽面向窑床的一面封堵,即隔成烟

图四A型窑(陕西咸阳赵背户村73赵Y14,秦代)

62研究与探索

6、8,T2E4、5、7秦代)[14]。7座窑的平面形状均呈梨形,窑室后方设有一股烟道。而均有一方柱,方柱或用在这些窑的窑床上,砖坯筑砌,或挖窑时直接由原土层凿成。部分窑在窑床上还有一或两个深坑。此外,在窑床与窑壁相接处,大都挖有一周凹槽,凹槽前与火膛相接,后与烟道相连。以T2E3号窑为例(图八)。

T2E3号窑全长4.4、最宽3米。窑门高1.3、宽0.4~0.7、进深0.4米。火膛大

宽0.3~2.5、长0.9米,膛底体呈半圆形,

低于窑床面0.9米。窑床近长方形,平坦,

宽2.5~3、长3.1米。窑床上的方柱是筑

图五

B型窑(河南新乡东干道陶窑,西汉早中期)

窑时由原土层凿成,长0.7、宽0.45、残高与窑壁同为1.8米。方柱前方0.3米处,左右深0.4米的小圆坑,两坑间距各有一直径0.6、0.8米。

Db型Ⅰ式窑窑床上的方柱,由于其高与窑壁相同,发掘者认为可能用于支撑窑顶;而方柱

对火焰的走向起到一定影响,从与圆坑相结合,

而延长了火力的持续时间。

(2)Ⅱ式

1座,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北宫遗址出土

[15]

(Y36,。窑全长4、西汉前期)最宽3.2米,由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床、排烟孔和烟道等部位构成(图九)。操作坑长方形,底部平坦,长1.7、宽1米。窑门现存高0.3、宽0.4、进深0.4米。

面形状呈梨型。根据窑后设置烟室或烟道的不

[12]同,可分为2个亚型,其中一个亚型又可分为2式

1.Da型

1座,陕西咸阳上焦村出土(80上Y5,秦[13]

。窑体平面呈梨形,型制规整。窑室全长代)

3.32、宽3.1米,整体结构由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床、排烟孔和烟室组成(图七)。操作坑长方形,长2.2、宽1米,底成斜坡状。窑门长0.6、高约2、进深0.6米。近火膛口边,尚有封堵火门的砖坯三层。火膛平面大体呈半圆形,长0.9、宽0.6~2米,膛底较平坦,低于窑床面0.6米。窑床平面近等腰梯形,但两边呈弧形,床面长1.82、宽2~3.1米。窑室后壁下方开有5个排烟孔,通往壁后的烟室。烟室纵深0.3~0.45米,底部宽度与窑室后壁相当。烟室往上逐渐缩小,至顶部形成一个烟囱。

2.Db型

窑后设置烟道。依照烟道数目之不同,可分为2式。

(1)Ⅰ式

7座,陕西省芷阳秦代制T2E3、陶作坊遗址出土(T1E1,

图六

C型窑(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Y4,西汉早中期)

秦汉时期砖瓦窑研究63

图七Da型窑(陕西咸阳上焦村80上Y5,秦代)图八Db型Ⅰ式窑(陕西芷阳秦代制陶作坊遗址T2E3,秦代

火膛略呈半圆形,长0.84米,最宽1.85米,膛底低于窑床面1.22米。窑床长2.8、宽2.9平坦,

米。窑壁及火膛壁上均抹有厚约3厘米的麦秸泥。窑床东侧面即火膛西壁,由上下6层土坯垒砌而成,壁上抹麦秸泥。窑室后壁下方开有三个排烟孔。中间的排烟孔较大,宽0.55米、进深0.56米,高度不明。南北两侧的排烟孔较小,宽0.2、高0.15米左右。与排烟孔相对应,窑后设有3股烟道。中间烟道较大,两侧烟道较小,两侧烟道均向中烟道倾斜,倾斜度为75~76°。估计在一定高度处,南北两股烟道与中烟道汇合成一股烟道,并在窑室顶部开口形成一个烟囱。

(五)E型

该型窑的窑室左、右及后壁均为弧形,窑室平面呈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窑后仅设有一股烟道,极个别的设有三股烟道。可分为4式。

1.Ⅰ式

[16]

12座,。该陕西咸阳窑店乡出土(秦代)

式窑的平面形状近圆形。整体结构由操作坑、

椭圆形,口大底小,膛口长0.53、宽1.66米,膛底

膛底低于窑床面1.24米。窑室东下凹如舟形,

西窑壁各高1.4米,窑室中部最高1.87米,室内

容积约为8.1立方米。窑壁和窑床面局部抹有厚约0.5~3厘米的草拌泥。窑室后壁之后开有一土槽式烟道。

2.Ⅱ式

13座,包括陕西省芷阳县秦代制陶作坊遗

[17]

;河南洛阳金谷园址出土的1座(T1E2,秦代)

[18]

;陕西西安汉路出土的1座(Y12,西汉前期)

Y37~长安城北宫遗址出土的10座(Y31~35,[19]

41,;河南巩义北山口镇白河村出西汉前期)

[20]

。该式窑的共同特点土的1座(ⅢY2,汉代)

是窑室平面均为卵圆形,窑后设有一股烟道(图

窑门、火膛、窑床、排烟孔、烟道等部分组成。以

Y11为例说明(图一○)。

Y11窑室平面近圆形,剖面呈馒头形。整个窑室(包括窑顶)均是直接在原生土中挖削而成。窑门宽1.3米,顶部已塌。窑门下方开有火门,宽0.76~0.79、高0.48米。火膛平面呈

图九

Db型Ⅱ式窑(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北宫遗址Y36,西汉前期)

篇六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3.6砖瓦和陶器瓷器

篇七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砖瓦和陶器

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学目标: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学难点:会利用学过的方法判断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砖瓦和陶器、瓷器

师: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书法,中国结,兵马俑,乐器,陶器和瓷器,四大发明等等。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 师:(教师播放砖瓦的图片。)你们在播放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生:它们是砖和瓦片。 师: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它们的用途主要是造一些建筑物。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师:砖瓦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各种建筑方面,如砌房子,它们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那你可以怎样描述它呢? 生1:砖都是四四方方的。

生2:手捏有点硬,表面比较粗糙。 生3:砖的颜色有红的、灰的,有点重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砖瓦:砖都是四四方方的,它的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有点重,砖的颜色不一样。(写在书上)

师:(教师播放陶器、瓷器的图片。)你们在播放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生:它们是陶器和瓷器。 师: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1:用来当装饰品,像花瓶。【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有关古代制造砖瓦的视频】

生2:用来装东西,像吃饭用的碗。

师:陶器、瓷器的用途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和盛放东西。那你可以怎样描述它呢?从外观上看起来,你觉得怎么样?用词语来描述它。 生1: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圆形的比较多。

生2:看起来很漂亮,但瓷器表面比较光滑,陶器表面不太光滑。 生3:比较坚硬,手拿有点重。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陶器和瓷器: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看起来很漂亮,瓷器表面比较光滑,陶器表面不太光滑,很坚硬,手拿有点重。(写在书上) 二、研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1.检验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那砖瓦和陶器,瓷器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探索之旅吧。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个视频,一起来研究下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硬度、韧性,是否容易吸水和在水中的沉浮。(生观看视频,并完成书本60页的表格)

2.生汇报表格内容,并对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出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师总结:砖瓦较硬,较容易吸水,在水中会沉、柔韧性不好。陶器和瓷器很硬,不易吸水,在水中会沉、柔韧性不好。

师:那砖瓦和陶器、瓷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谁来说说看。 生1:它们的相同点是在水中会沉,不易折弯,柔韧不好。

生2:它们的不同点是砖瓦较硬,较容易吸水,陶器和瓷器很硬,不容易吸水。 (师出示课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比较坚硬,在水中会沉,不易折弯,柔韧不好。 不同点:砖瓦较容易吸水,陶器、瓷器不容易吸水。 三、黏土的变化

1.砖瓦的制作过程

师:书本第60页有制作砖的过程,请同学们看看。说说砖是如何制作而成,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用黏土制成砖坯,然后经过加热就变成了砖。 师总结: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先将黏土填进木制的制坯模具中,制作成一个个砖坯,但是用黏土制成的砖坯很容易碎裂,所以砖坯要经过加热,之后黏土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了坚固的砖。 2.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

师:那陶器和瓷器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生:陶器、瓷器是用特殊的黏土制造的,它们经过加热之后变成了精美的陶器和瓷器。

师:陶器、瓷器的制作过程:采土→练泥→拉坯→修坯→晒坯→装饰→施釉→烧窑 。那么黏土在烧制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粘土逐渐变硬,形成了陶器和瓷器。

师:砖瓦、陶瓷都不是天然材料,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人工材料。它们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都是用黏土制造的。砖瓦和陶瓷都是由黏土烧制而成的,为什么砖瓦与陶瓷的性质相差那么大?

生: 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

师:我们知道砖和陶器、瓷器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那么砖瓦和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吗?

生:砖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材料?

生:木头、塑料、金属、石油、皮革、纸、纤维、玻璃等等。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砖都是四四方方的,砖瓦表面比较粗糙,有颗粒,颜色不均匀,比较坚硬,韧性不好,吸水性较好,放在水里会沉。

生2:它们形状不一,陶器表面不如瓷器光滑,比较坚硬,韧性不好,没有上釉的陶器吸水性较好,瓷器不吸水,放在水里会沉。

生3:我还知道了砖瓦和陶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比较坚硬,在水中会沉,不易折弯,柔韧不好。不同点:砖瓦较容易吸水,陶器、瓷器不容易吸水。

附:瓷与陶的区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59241.html

    上一篇:建筑垃圾分选

    下一篇:噜汉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