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 建设项目管理 |

【www.guakaob.com--建设项目管理】

篇一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流水养鱼视频 流水养鱼技术(下集)

  流水养鱼视频下集

  建设好一个科学合理的流水鱼场后,接下来就要进行饲养。流水养鱼放养的品种以吃食性鱼类为主,如鲤鱼、草鱼、虹鳟等。不放养滤食性鱼类,如花鲢、白鲢。流水池放养不能象池塘养鱼那样多品种、多规格的鱼类混养。而流水池水深一般在1-1.5米,最深2米左右,加上密度大、强制投饵,即使习惯在下层活动的鱼类,放入流水池后,由于水体和摄食的需要,也只能在上层活动。同时各种鱼类抢食能力不一样,混养在一起,势必形成以强挤弱,以大克小,饥饱不均的现象。同时各种鱼类对营养要求不一致,因此流水养鱼池只能是同品种同规格的鱼单养。

  合理的放养鱼种是养成的先决条件,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成的保证。因此在整个流水养鱼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进行饲养。这里,我们以养殖虹鳟鱼为例来向您介绍。

  一、鱼种放养前的准备

  流水鱼池建好后不能马上放养鱼苗。首先要进行试水运行工作,检查阀门开闭是否灵活,进水情况、水体交换状况、排水、排污设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检查鱼池质量、保水性能。初步掌握鱼池运行性能和流量调节的操作。

  其次,流水养鱼由于使用的是山泉水,为了验明水质是否符合要求,要放几条试水鱼。可以先把几条鱼苗放入鱼种培育池内,观察10天左右,确认水质没有问题后,再放入大量的鱼苗。

  二、放养密度的控制

  流水养鱼放养密度及规格依种类、生产目的及流量大小而定。

  流水养鱼属于高密度养殖,要想养殖成功,首先要投放足够数量、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鱼种。放养量和生产量呈正比例关系,即在饲养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放养量越充足,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生产量,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产量约为放养量的4到6倍。放养量应达到年产量目标的20%到30%。而根据供水量和与之相应的养鱼池面积来确定放养量是比较合理的。例如:涌泉水流量为每秒200升,养鱼池面积为1000平方米,平均水深为0.75米,1平方米水面年产量40千克,年生产量为40吨。据此计算出鱼种的放养数量应该达到8吨。

  1、采卵鱼的放养控制

  采卵池是流水养鱼进行人工繁育的场所,一般选择在流水养鱼的上游取水,鱼池的作用是在采卵期内将已经成熟的亲鱼移入室内,雌雄分池存放。由于短时间存放,存放密度可适当高些,一般10平方米的鱼池可以存放100尾左右。采完卵的亲鱼可以放回亲鱼培育池中,雄亲鱼可以继续在池中饲喂,待下批采卵时用。采卵处最好建造在亲鱼池的上部,通过水流可以连成一体,这样有利于操作。采完卵后要进行孵化。孵化是指从受精卵到稚鱼上浮的这一过程,孵化成绩的好坏与水质、水温、溶解氧、光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孵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就不加以说明了。

  2、稚鱼的放养控制

  稚鱼池(也就是鱼种培育池)一般长3.5米,宽0.9米,池深0.5米,水位控制在0.4米左右。稚鱼在放养初期,每池每平方米放养5000尾。稚鱼经过一个月的饲养,单尾重达到一克左右时要进行筛选工作,将大小规格分开饲养,筛选后的稚鱼放养密度是初期放养密度的三分之一,即每平方米放养1600尾。待稚鱼长到单尾重4到5克时进行第二次筛选,筛选后稚鱼放养量为每平方米1000尾。

  3、当年鱼的放养控制

  稚鱼经过5个月的培育,已经长到10克以上,进入鱼种培育阶段,此时鱼的索饵能力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这时的稚鱼就应该放入鱼种培育池或直接进行成鱼的养殖。这时的鱼习惯上称为“当年鱼”。饲养当年鱼的鱼池一般使用长条形鱼池,池长10到30米,池宽0.8米,水位控制在0.6米左右。池水流速可以比稚鱼前期加大,一般在每秒2到4厘米,池水交换率为每小时2到4次。在相同的注水量情况下,可以养殖体重10克左右的当年鱼800尾,20克左右580尾,30克左右的488尾。

  4、成鱼的放养控制

  当鱼种长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放入成鱼饲养池饲养,成鱼池的面积通常大于苗种培育池。形状可以根据实地情况来设计,无论是哪种形状[

  亲鱼的放养一及操作要求可按照成鱼的操作要求来进行。

  三、水的管理

  水是养鱼的基本要素,流水养鱼必须是清洁、无污染、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水体。通常,山涧涌泉水都是良好的水源,但是如果养殖水体采用的是河水或者水库底排水时就要考虑其水质是否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由于流水养鱼属于高度密养殖,因此,除了考虑水体水质以外,供水量也是重要的因素。当供水量充足时,流水养鱼可以在无需增养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可观的生产量,但是如果供水量不足则容易导致产量下降。所以注水量决定了饲养量。那么怎样计算注水量呢?注水量通常用注水率来表示,即注水率等与注水量除以饲养鱼重量再乘以1000。

  通常,在不增氧的情况下,注水率在10以上可以达到较好的饲养效果,当注水率过小时就需要增氧。目前,养殖虹鳟鱼增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靠自然落差跌水增氧,一种是机械增氧。在生产当中应尽量使用跌水增氧,跌水落差越大越好,最好不低于一米,跌水增氧时可以在离开水面和注水口处放一跌水板或铁筛网,使水跌落在上面产生大量的水花起到增氧的作用。

  在正常跌水增氧的方式不能满足流水养鱼供养需求的情况下,就必须用机械增氧的方式对水体不断的补充氧气,以维持流水养鱼水体的动态平衡。一般养殖鳟鱼要把溶氧控制在5毫克/升。

  另外,氨氮和pH值也是影响虹鳟鱼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氨氮对鱼的危害性极大,它是流水养鱼水体中仅次于溶氧的主要水质指标。由于氨氮是随着温度和PH值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溶氧的增加和二氧化碳的减少而减少,因为流水养鱼是高密度的养殖鱼水体,为了有利于密养和减少疾病的需要,在保证足够供水量和溶氧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让水体的pH值呈弱酸性。再加上及时做好鱼类排泄物的清除工作,就可以控制好水体中氨氮的含量。

  四、投饵

  流水养殖鱼类均为吃食性鱼类,且饵料完全靠人工投喂,最好能把这些饵料制成大小适口、配方科学的颗粒,饵料的粒径要与鱼体规格相适应。饲料的配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包括:鱼粉、发酵血粉、肉骨粉、肉粉、酵母、动物内脏等;以植物性饲料成辅,包括:豆饼、大豆粉、麦麸子、小麦粉、玉米粉、草粉等,再添加油脂、复合多种维生素、复合矿物质以及其他微量添加物。鱼种阶段,前期的投喂颗粒直径控制在1.5毫米。饲养一个月之后可以增加到2.4毫米。随着鱼体的成长,饲料颗粒直径可以逐渐增大。但饲料的颗粒直径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适口的饲料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鱼的生长。

  因流水池鱼类密度大,池水又经常不断地流动,需摄食大量饲料。为防止饲料流失,饵料一般在流速较小的区域撒下。每次投饵量以计划数为基准,在鱼群抢食高峰已过但尚未散去时应停止投饵。

  投饵时要防止饱食或给饵过量,给饵不足。同时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池内水温、水质变化、鱼体的大小、当日鱼类摄食情况来灵活掌握投喂量,要防止因给饵过多导致水质污染。

  一般要求全部鱼摄食到八成饱为止,鱼苗期给饵次数要多一些,每天6次,中期4-5次,后期2-3次。投喂量的多少,可以根据下面这个表格来进行。(图表P80)

  五、筛选分池

  当鱼种经过三个多月的饲养以后,往往出现规格上的差异,这时候要把它们按规格分开饲养,保持鱼适当的饲养密度,保证鱼类健康成长,同时也是提高生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采用筛选器来进行筛选。将鱼从一端赶向另一端,直到筛选器里的鱼由于过密而设法向外钻,小鱼可以通过间隙钻出,剩下的大一点的鱼就可以放到另外一个池子里饲养。筛选器间隙3厘米可以筛出体重0.5千克的鱼,4厘米可以筛出0.75千克的鱼,5厘米可以筛出1千克的鱼。一般每月筛一次即可。

  六、排污

  作好排污工作是保持水质良好的一项重要措施。流水虽然可以随时带走一部分污物和残饵,但还有一部分残存于池底,引起鱼类食欲减少甚至生病,所以还要定期放水排污。可以在池底建设一个排污渠,排污操作要迅速,并调节好进水和排水量。在排污的同时,也要经常洗刷池底、池壁以及拦鱼栅,在不危及鱼类生命的前提下力求污物能彻底清除。

  通常情况下,鱼类养殖初期因鱼种小、投饵量小、水温低、有机物耗氧不多,污物可随水排出,一般不放于池水排污。随着水温升高,鱼体长大,鱼摄食量增加,粪便、残饵增多,有机物耗氧高,靠加大流量和鱼群活动排污已不够,需每隔10天左右,放水排污一次。

  另外,也可以接通一个管道,利用管子的吸附力把污物吸走。

  要注意的是,流水养鱼各池之间是相连的,排污的时候不要把污物直接进入下一级鱼池,应该经过排污渠道直接排出整个流水养鱼系统之外,或者将污水牵引到过滤装置,过滤后重新进入流水池内使用。 

  七、巡池检查

  流水养鱼期间,要经常巡塘检查,注意观察鱼群的活动状况,摄食强度,测定溶解氧、水温、pH值等,以判断水质状况。每日检查拦鱼栅是否有破损,以防逃鱼。若发现鱼类常表现出集群绕池壁环游,和在进水口处持续顶水运动,这就是缺氧表现,应及时补充大量新鲜水,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使用增氧机对水体进行增氧,从而保证鱼的存活;若发现定向注水过急,水量过大,也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挡水板来达到目的。其次还要注意防洪防逃,在雷雨防洪季节作好排洪工作和及时疏通渠道,避免洪水冲垮进水渠。

  八、鱼病防治

  虹鳟鱼作为冷水鱼,又是在流水环境下养殖,因此不存在越冬问题,冬季只要水不结冰即可照常饲养。但是,流水养鱼与池塘不同,其特点是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所以鱼发病的可能性相对增多,必须每天严密观察,经常检查鱼体,做到预防为主。通常,在鱼苗期,每次换池的时候,就要对鱼苗进行消毒、灭菌。首先把进水阀门关掉,准备500ppm的甲醛,一般每立方水使用500毫升,先倒入一个桶里,然后加入一点水稀释,最后把它均匀的撒在池子里,浸泡10分钟以后,把排水口打开,使用过药液的水流走,最后再重新打开进水阀门,使新鲜的水注入鱼池。这样可以预防鱼交叉感染。

  除此之外,饵料的控制也是鱼病防治的工作之一。要求在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鱼类营养标准实施,谨慎使用添加剂。重金属元素铜元素、铁元素等以及含氟最高的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添加过量,可导致鱼体中毒甚至大量死亡;促生长药物如喹乙醇添加过多,鱼类耐低氧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死亡率会提高;即使饲料中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如果添加严重过高,同样可以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在添加剂的选用上应谨慎认识其性能和质量。同时生产中对饲料的贮存期、贮存条件等应该规定明确,严格按照渔业饲料使用相关标准认真实施,避免饲料污染事件发生,已被污染和过期变质的饲料坚决不得继续投喂。

  流水养鱼技术是当前集约化水产养殖的成功技术之一,对提高单位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显著的作用,而且这项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是当前农民朋友选择创业并实现农副产品生产产业化、技术化、规模化的有效致富方式。只要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方法进行生产,就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篇二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高效池塘养鱼技术

篇三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池塘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 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的关系,以及水质变化的特点,才能人为地控制和改善水质,提高鱼产量。

一、水质环境

㈠主要水质因子

1、溶氧量

水中的溶解氧是养殖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据观察测定,当水中溶氧量达到2毫克/升以上时,鱼类生长正常,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较好,饲料系数也较低;当溶氧量降至1.6毫克/升以下时,鱼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比在2毫克/升以上时约高一倍;当降至1.1毫克/升,水中含氧量不足,鱼的呼吸频率加快,并出现“浮头”现象;降至0.2-0.8毫克/升以下时,开始窒息死亡。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特别是水底层的溶氧量,对促进淤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减少有机酸、氨、硫化氢等有害的中间产物积累,以及促进饲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

池塘溶氧量的分布、变化十分复杂,主要是受增氧和耗氧因子所制约,特别是高产鱼池,营养很丰富,浮游生物和放养鱼类比较密集,增氧和耗氧都很大,因此溶氧量很不稳定而呈昼夜变化,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现象。 ⑴昼夜变化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一般占氧来源的56%-80%。其余来自风力吹起波浪,使空气中氧直接溶解入水中。

氧的消耗,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细菌的呼吸;悬浮或溶解有机物、类便、残饵及底部淤泥等的发酵分解。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以中午最高,清晨最低。

在一般情况下,“水呼吸”(包括浮游动、植物、细菌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粪便、贱饵有机物的发酵分解)耗氧约占60-65%;底质(包括底栖生物、腐殖质等)耗氧约占15-20%,鱼呼吸约20-25%。

⑵垂直变化

池塘溶氧量的垂直变化,受水的透明度及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由于上层水的光照强度比底层强,浮游植物比底层多,形成各水层光合作用产氧的差异。表层溶氧量高,底层水溶氧量低。为了改善底层水的溶氧条件,在中午开动增氧搅拌池水,促使各种水层溶氧的均匀分布将起良好作用。

⑶水平变化

因水受风力的影响,使下风处浮淤植物量比上风处大,故光合作用产氧量要比上风处多,故鱼类浮头,一般都趋向上风面。

⑷季节变化

因气候和浮游植物量的季节变化,使水中的溶氧量在一年中最高、最低量,都出现在夏、秋季节。夏秋季水温高,浮游植物相对比冬、春季多,故光合作用产氧亦高。但引起各耗氧因子呼吸和发酵耗氧相对加强。使塘水在清晨溶氧量降到最低点。故夏秋季的昼夜溶氧差较大,在冬春季节差异则不明显。

2、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动。故水温对鱼类生活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据水温状况进行合理的投饵和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有差异,如鳙鱼在月平均水温30℃以上的7、8、9月份生长最快,在月平均水温为20℃以下的1、2、12月份生长慢;鲢、草鱼亦以高温月份生长最快,但在低温月份,当寒潮过后水温回升时,生长仍基本正常,渔农利用它们的这一特点进行育冬草或育秋鲢。热带、亚热带鱼类如罗非鱼、御寒力差,当水温降到10℃时常被冻死,当到了冬季,要及时收获。冷水鱼、亚冷水鱼如匙吻鲟最适生长水温20-28℃,高温时生长受到影响。

3、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以PH值表示,PH值7表示中性,7以上为碱性,7以下为酸性。

一般养殖鱼类适应于PH值7-8.5的微碱性水中生活。

4、有机物耗氧量

有机物耗氧量是水质肥瘦的标志。一般来说,水中耗氧量越高,有机物也越多。但有机物含量过多,则对池水的溶氧情况不利。

不同鱼类对耗氧量有不同的适应程度。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饵,能适应于较肥沃的水中生活。草鱼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饵,要求水质一般较清瘦。成鱼塘有机物耗氧量为15-36毫克/升。

向池塘中投饵施肥,可提高有机物耗氧量。为了提高水中肥份而不致溶氧量急剧下降,投饵施肥最好采取“次多量少”的原则,以免发生鱼类严重缺氧死亡。

5、总硬度

总硬度是碱土金属中钙、镁与弱酸、强酸结合的量。硬度较高的水,能促进鱼体骨骼的正常生长,增强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合的硬度是5-8。

6、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主要指浮游植物的生产力。它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是水体各种生产力的基础,对养殖生产的影响很大。

㈡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

为提高鱼塘的产量,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对比较容易改变的各种限制因素,如多增氧、少耗氧、调整合适的硬度、酸碱度等,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鱼塘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注水。

注水可以改善水质和起到直接增氧的作用,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凡亩产1500斤以上的鱼塘,每月要求注水5次以上,亩产2000斤以上的,每月注水7次以上,当水质变浓,鱼的食欲不振,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下时,表示池水已变坏,就要及时注换部分新水。

2、增氧。

凡亩产1500斤以上的鱼塘,都要求安装增氧机,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和曝气作用。实践证明晴天中午开增氧机能通过增氧机搅动,把表层过饱的溶氧与底层形成的氧值起混合作用,增大了池塘溶氧的贮备量,对避免次日清晨鱼类缺氧浮头,和加速底部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浮游生物生长有良好作用。

使用增氧机改善水质,是实现养鱼高产的有效途径。

3、保持适当的面积和水深。【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根据观察,池塘水中有20-50%溶氧量,来自空气中氧的溶入和加注新水。因此,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加强风力引起波浪,加速空气中氧的直接溶解是有利的。成鱼面积以4-10亩,水深以2-2.5米为宜。

4、清理淤泥。

池塘中的淤泥,是由死亡的生物体、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料等不断沉积,加上泥沙的混合而成。池底适当的淤泥为10厘米左右,过多的淤泥清除等等。

5、施生石灰和水质改良。

施用生石灰是提高池水总硬度、中和酸性和稳定PH值的有效方法。

二、池塘的环境要求

池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池塘的环境条件,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有着密度的关系。鱼类要求一个适应的环境条件,才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对生产者,才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池塘的环境因子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如何创造、掌握和保持池塘的最佳环境,确是养殖生产者必须重视研究的首要问题。

㈠池塘的条件。

1、建造鱼塘必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水源充足就可以在天旱,水中缺氧或水质被污染时及时采取加水或换水措施。良好的水质要求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

2、土质和底质。

一般鱼塘多半是挖土建筑而成的,土壤与水直接接触,故对水质的影响很大。建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因粘质土鱼塘,虽然保水性好,但容易板洁,通气性差,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砂质土鱼塘,由于渗水性大,不仅不能保水,水质难肥,而且容易崩塌。

3、面积和水深。

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这是因为水体越大,越接近自然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质容易恶化,对鱼类生产不利。

4、注、排水道。

一般理想的鱼塘,都应当有独立的注、排水道,才能做到及时注水和排水,以便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

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还可实行流水养殖,以增加单位放养量,达到高产稳定的目的。

5、鱼塘的形状、方向和环境。

鱼搪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这样的池塘,可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风力,也便于操作和管理。在鱼塘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光、档风和妨碍操作。连片鱼塘的周围大堤和中间干道,还应建有较宽的公路,以利车辆运输。

㈡鱼池的整治和改造。

1、改小塘为大塘。

把过去遗留下来不规划的小、浅鱼塘,合并扩大,提高鱼塘生产力,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改浅塘为深塘。

把原来的浅水塘、淤集塘,挖深、清淤,保证鱼塘的深度和环境卫生。

3、改漏水塘为保水塘。

有些鱼塘常年漏水不止,这主要是土质不良或堤基过于单薄。砂质过重的土壤不宜建鱼堤。如建塘后发现有轻度漏水现象,应采取必要的塘底改土和加宽加固堤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在塘周彻砖石或水泥护堤。

4、改死水塘为活水塘。

鱼塘水流不通,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对生产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引起鱼类的严重浮头、浮塘和发病,一旦发生问题,亦无法及时采取“救鱼”措施。因此对这样的鱼塘,必须尽一切可能改善排灌条件,如开挖水渠,铺设水管等,做到能排能灌,才能获得高产。

5、改瘦塘为肥塘。

鱼塘在进行上述改造以后,就为提高生产力,夺取高产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当大的水体,又能排灌自如,使水体充分交换,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饲、肥供给,塘水不能保持适当的肥度,同样不能收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征,解决饲、肥料来源,逐渐使塘水转肥。

第二节 肥料和饲料

一、肥料

㈠鱼塘施肥的作用

鱼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促进以浮游生物为主的各种饵料生物的繁殖,以满足鱼类的摄食需要,从而提高鱼塘的产量。

㈡有机肥料的施用【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有机肥料是综合性肥料,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等,营养成份比较全面,肥效也较好,而且来源广、成本低,但因其在分解过程中耗氧量大,故施用过多,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和发生鱼病。因此必须根据鱼塘条件、放养密度、水质状况、天气好坏,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施肥的原则一般是:放种基肥要施足(每亩粪肥300-400斤),放种后追肥要勤施、匀施、薄施;晴天多施,阴天少施或不施;排灌和增氧条件好者多施,反之少施。

1、绿肥。

一切无毒的野生和人工载培的植物均可作绿肥。有些既作肥料,也可作饲料。作肥料使用时,应堆放在塘边或塘角,不宜散开,几天后,草料开始腐烂,以后隔2-3天,要将草翻洗重堆一次,使其腐烂部分, 逐渐向全池塘扩散,使水质变肥呈黄褐色,然后将不易腐烂的根、茎、杆与草渣捞起。用作基肥时每亩需投大草1000斤左右,追肥每亩投600斤左右。

2、粪肥。

养鱼使用的粪肥有人粪尿、猪粪、鸡、鸭粪、羊粪、蚕沙等。粪肥需经发酵后施用。一可提高肥效;二可减少水中溶氧的消耗;三可杀死寄生虫卵和病菌,避免疾病的传播。

3、其他肥源。

城镇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副产品如酒糟,豆渣等可作鱼塘的肥料。

㈢无机肥料的施用

无机肥料即化学肥料,是一种速效肥,不易污染水质,但肥份单一,过量使用还易引起鲢、鳙鱼铵氮中害。化肥肥料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钙肥四种。

常用的氮肥有:碳酸氢铵、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等,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等;钙肥有生石灰和碳酸钙等。

使用化肥时,一般氮、磷、钾、配比以2:2:1为宜,施肥浓度是:0.9:0.9:0.45PPM。具体施用量是:每亩

1米水深一次施用碳胺6.7斤或尿素2.7斤;过磷酸钙、钙镁磷6.7斤,硫酸钾1.2斤。在实际操作中以池水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呈黄绿或褐绿色为宜。

㈣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

就是把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交替使用,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㈤推广使用新型鱼肥-养鱼专用复和肥及水质改良剂

养鱼专用复和肥,用量少,营养全面,完全可替代传统的氮肥、磷肥,还可抑制污染、增加溶氧、减少鱼病、防泛塘作用,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如巨鲸生态渔肥、中华肥水汪、鳙鱼专用的天辰渔肥等。

二、饲料

在养鱼生产中,除了靠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供给鱼类的营养要求外,还必须投放人工饲料,才能加速鱼类生长,使单位面积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饲料投放是池塘养鱼高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

㈠青饲料

只要柔嫩、无毒、鱼喜吃的水、旱草,都可作养鱼用的青饲料。通常以种、养、找三结合的办法解决。其中以外找的野杂草比例大,但饲料质量差,常供应不足。因此,近年来推广了种草养鱼技术,传流的草种有黑麦草、苏丹草,新近推广的优良草种有一年生的玉米草,多年生的牛鞭草、矮象草等,良种鱼草产量高、品质好。 ㈡精饲料

精饲料是指具有一定商品价值,营养成份较高的饲料。常用的精饲料有谷物类(玉米、小麦、稻谷等)、饼粕类(菜粕、豆粕、糠饼等)、糠麸类、糟渣等植物饲料,还有一部分动物性(鱼粉、血粉、骨粉、黄粉虫、蚯蚓等)和矿物饲料。

精饲料价格低,来源广,就地取料,但营养成份单一,生长慢,饲料系数高。

㈢配合饲料

高产精养塘必需推广使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效益高的特点,且有些配合饲料中配有鱼药(如大蒜素等)具有防病作用。

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对要转变一个观念,即以价格为重点转变到以效益为中心上来。少使用不使用低值杂牌饲料。 使用配合饲料时先做好训食工作,有条件的要安装投饵机。高温时投饲是鱼体重的3-5%,日投食2-3次。

第三节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淡水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池塘水体较小,人力易于控制,因此便于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进行精养高产,从而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池塘按其生产过程可分为鱼苗、鱼种培育,成鱼饲养两个阶段。池塘养鱼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有质优量足的鱼种。

一、鱼苗鱼种的培育

鱼苗鱼种培育是鱼类养殖的第一阶段。从鱼类孵化后饲养到1寸左右(相当于夏花),称鱼苗培育;以夏花饲养至冬片、春片称鱼种培育。这两阶段使用的鱼池分别称为鱼苗池和鱼种池。

㈠鱼池条件

池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鱼类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才有利于它的生长、发育。对生产者来说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我们选择的鱼池主要是从满足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饲养管理和捕捞方便等几个方面考虑。

1、水源洁便,排灌自流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水源要求无毒、无污染、无冷浸水、锈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怕旱涝。

2、面积、深度适宜

鱼苗鱼种池面积深度太大不易培肥和调节水质,太小、太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鱼苗池以一亩左右为宜,鱼种池可略大,深度以1.5-3尺为宜。

3、池形规划、整齐,池底平坦,周围无障碍物。以长方形为好,东西长、南北宽。

总之,要进行精养、密养,在新建鱼池前就按上述要求加以堪查、设计。但对自然类型的池塘,则不必强调标准,可因地制宜。

㈡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⑴冰冻暴晒法:入冬后,将池水排干出鱼,铲除污泥、杀草,让其在阳光下暴晒、冰冻,减少有害物及利用空中紫外线杀菌。

⑵药物清塘消毒法:

①生石灰消毒:

干池消毒每亩用量80-100斤,选晴天进行,排干池水,留积水5-6寸,全池拔洒石灰浆,并用木耙擂动,使石灰分布均匀,消毒彻底。7天左右药性消失。

②漂白粉消毒:

漂白粉要求含有效氯30%,干池消毒,每亩用量15-20斤,带水消毒1米水深每亩用量26斤,溶水全池拔洒,5天左右药性消失。

漂白粉极易挥发和受潮分解,要注意密封保存,且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在使用时要用木桶溶解,不要接触皮肤和衣物。

③茶枯消毒:

茶枯含有皂角素,为一种溶血性毒素。采用茶枯消毒,平均水深1米,每亩用量80-100斤。将茶枯打碎成小块,用水缸或木桶装上浸泡一昼夜,也可用开水封密浸泡30分钟,用时加水全池拔洒。

茶枯消毒能杀死野杂鱼、敌害及部分水生昆虫,但对细菌没有杀灭作用。

2、培肥池水:

鱼苗下塘前,应培肥池水,待鱼苗下池时,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池塘在消毒后的2-3天,灌水1.5-2尺,肥料主要有绿肥和粪肥。绿肥用量一般每亩600斤,粪肥用量为200-400斤。

3、放试水鱼:

鱼苗下池前2-3天,放养试水鱼。试水鱼一般放养4寸以上鳙鱼种,每亩40尾。一则可以检查清塘消毒药物毒性是否消失(如有死鱼说明毒性未消失,应推迟放养鱼苗);二则检查池水肥度是否适宜(清早检查如试水鱼长时间浮头,说明水质太肥,注意加注新水;短时间浮头,日出后即消失,肥度适宜;不浮头,水质不肥,应增施肥料);三则可以可吃掉大型浮游动物,减少肥料消耗。鱼苗下池前,把试水鱼全部捞出。【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㈢放养

1、鱼苗单养。

各种家鱼在鱼苗阶段都以浮游动物为食,食性相同,为防止争食及便于生产操作,一般进行单养。放养密度,一般每亩初放10-15万尾,可视饲养管理方法,池塘条件而定,长至5-6分后,分池拔稀。

注意放苗时温差不超过2℃,超过5℃时死鱼;用氧气袋运回的鱼苗,回家后须先倒到池盆内,加少量新水中和休息10-15分钟,用蛋黄开食后下池。

2、鱼种混养。

自夏花开始鱼种食性已经分化,同一池中也出现分层生活,因此进行混养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般以草鱼为主的池塘,搭配15-20%鲢、鳙鱼种;以鲢鱼为主的池塘可搭配10-15%的草鱼和5%的鳙鱼。放养密度每亩一万尾左右,以后分稀到5-6千尾,养至年底可长至5寸以上。

㈣管理

鱼苗鱼种池必须精细管理,勤巡塘,经常观察鱼苗活动情况,注意调节水质,水位等,一般每隔3-5天要注新水一次,同时要做好投饵和追肥,每天每亩投放精饲料3-4斤,每隔3-5天适量追肥一次、,有机肥或无机肥,有机肥作消毒处理,防止病害发生。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现阶段还应大力推广配合饲料养鱼种,草鱼种用破碎料,鳙鱼种用专用粉状料。因鱼种基础代谢弱,所以饵料系数更低,效益更高。

二、成鱼饲养

成鱼饲养是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是养鱼生产的最后阶段。成鱼养殖要求饲养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质量好,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国总结出了“八字精养法”综合技术措施。 “水”:水要肥、活、爽。

“种”:放养鱼种数量足、规格大、体质健状,品种齐全、品质优。

“饵”:饲料充足,营养成分完全。

“密”:合理密放。

“混”:不同种类,不同规格鱼种搭配混养。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轮”:轮捕轮放,使池中始终保持较“合理的密度”。

“防”:防治好鱼病。

“管”:实行科学管理,做到施肥“三看”、投饵“四定”。

篇四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鱼塘养鱼技术

池塘高产养鱼技术 一、池塘养鱼如何实现稳产高产 1、鱼池。鱼池本身条件的好坏,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一个关键。高产鱼池要求水深、水宽、水活。水深一般要达到2-3米,因深水能充分利用立体水域,便于分层养鱼,实行多品种,多规格混养密养。水宽以10米左右为宜,水面经风吹动,能自动增氧,改善水质,同时饲养管理与捕捞也比较方便。水活,就是要求池水能灌能排,达到“肥、爽、活”的标准,解决因放养密度提高,大量投饵,池水易引起缺氧的矛盾。 2、鱼种。大规格、多品种的优良鱼种,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物质基础。现在,一般高产鱼池,要求做到品种齐全(多达七、八个品种),规格合理。放养技术,已把主养草鱼,配养鲤、鲫、鳊,带动链、鳙鱼的养殖方法,改变为吃食鱼(草、青、鲤、鲂等)和肥水鱼(鲢、鳙、鲫等)并重放养,注意巩固提高吃食鱼,侧重挖潜发展肥水鱼的新的养殖技术。放养鱼种的规格要做到“三代同塘”,也称“宝塔式”放养,就是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大、中、小鱼同时混养在一个塘里,重点抓住二龄的大鱼种(甚至有放三龄鱼种),如花白鲢有放半斤以上和二、三两的二龄鱼种,套养一两左右的一龄鱼种;鲤、鲫、鳊鱼采用大规格的冬片鱼种和夏花鱼种相结合的放养方式。这样,既保证当年能有一定数量的大鱼起捕上市,而且可为翌年放养提供50%左右的大鱼种。根据外地高产经验,单产要求提高,放养鱼种的重量和尾数也要相应增加,大体标准是:要求亩产500斤(净产),放养鱼种为600尾,重量150斤;亩产1000斤的,放养鱼种为900-1200尾,重量为200-220斤;亩产1500斤的放养鱼种为1500-2000尾,重量为300-400斤;(鲫鱼和轮放的夏花鱼种均未算在内)。这里提出的鲫鱼,它有食性广,抗病强,适应肥水的特点,在成鱼池中,每亩搭配放养鱼苗1000尾或越冬小鱼种400尾,每亩可增产100斤左右,是高产鱼塘值得重视的一个鱼种。 3、饵料。养鱼要高产,饵料是保证。“只放不喂,等于白养”。因此,鱼种下塘后,首先要根据各种鱼的不同食性选择饵料,使之吃饱吃好。如青、鲤鱼爱吃螺蚬等贝类,草、鲂喜食水草陆草,花白鲢靠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生长,鲫、鲴是以其它鱼类的残饵和水底腐植质等为食料;但所有的鱼几乎都吃各种油饼、米糠、麦麸、水糟等精料。投饲方法,高产鱼池一般都是以粗(天然饵料)为主,精粗结合,水陆(水、陆草)、荤素(贝、草类)、饵肥三个并举。一般情况下,各种鱼每长一斤肉,要各种精饲料3-6斤,青

、鲤鱼要吃45斤贝类,草、鲂鱼要吃80斤 水草(陆草减半)。肥水鱼的施肥量,除净增一斤吃食鱼所排泄的粪便可带养0.65斤左右肥水鱼外,每产一斤约需施肥水200-300斤。因此,高产鱼池必须根据当地饵肥料的来源,订出产量指标,设法满足需要,但目前普遍存在饵肥供应不足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大搞积肥造肥,在塘边大办三舍(猪舍、牛舍、家禽舍),两坊(豆腐坊、粉坊),广开饵肥来源,培养活饵料,种植高产饵料,积极发展混合颗粒饵料和饵料加工,施肥中应用锌、锰、铁等微量元素,提高饵肥料的利用率。 4、管理。渔民在实践中有这样深切体会,“有收无收在于放,多收少收在于管”。说明加强池塘管理对夺取稳产高产非常重要。饲养管理中的具体工作,要求做到:合理投饵、施肥,并根据水质变化和鱼的浮头情况,适时注水增氧。改进轮捕轮放技术,提高夏养指数,搞好鱼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鱼池原始记录,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把科学养鱼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怎样提高农村池塘养鱼的产量 1、鱼塘的清理和消毒。鱼塘在未放鱼之前,要排去池水进行彻底清理,挖去过多的淤泥,修整塘埂,铲除杂草,进出水口要设拦鱼设施。并用生石灰清塘,即水深1米的,每亩水面用生石灰250-300斤,将生石灰敲碎后,调成浆液,趁热向鱼池泼洒,有条件的还可施些基肥,再注入新水,半月后投放鱼种。 2、投放大规格鱼种。优良大规格的鱼种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而且由于活力强,生长速度也快,所以须放养大规格的鱼种,是提早到达食用鱼规格和提高产量的有力措施。优良鱼种除符合规格外,还应注意其外部形态和活动情况。凡体质健壮的鱼种,背部肌肉丰厚,尾柄肥状,鳞片完整,体表无伤无充血现象,色泽鲜艳,离水后锶盖紧贴,跳动频繁。 3、鱼种消毒。对购买的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减少鱼病的发生,一般可用8-10PPM的漂白粉溶液(即1立方米水8-10克漂白粉),在水温10-15℃时,浸洗5-10分钟,或者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一般100斤食盐溶液可浸洗3寸以上的大片鱼种500尾。食盐对粘细菌、水霉菌及车轮虫等有杀灭的效果,投放鱼种一定要在冬季进行,此时鱼鳞紧贴鱼体,不易损伤鱼体。 4、投饵与施肥。如果养的是以黄白鲢为主的肥水鱼,就要适当施肥,保持水色黄绿、草绿而清爽,这说明肥水浓度适中,水中溶氧足,营养成分丰富;呈油茶、茶褐色而清爽的或带油膜的水也很好,茶褐色腐植质高,油清,茶

褐色的水含营养盐类丰富。这几种水色均适合于鱼类所需的浮游生物生长。反之 ,呈蓝绿、灰黄、黑褐色而浑浊的水质都很坏,都要更换新水。蓝绿色是一种蓝藻大量繁殖的结果,对鱼类不利。要少施肥,多投草,以及糠、麸、糟等饵料。投饵要遵循四定的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定质:鱼对香、甜、苦、咸、酸等味道都能感觉,所以对各种饵料要求基本要做到鲜、嫩、活、适(适口)。 定量:俗话讲,“鱼一天不吃,三天勿长”。这就要根据鱼体大小,养殖密度,不同季节有节制的投喂,每天投饵量可以按照分月投饵比例和估算吃食鱼存塘量的多少,具体确定日投饵量。精料投喂量为:水温在15℃-20℃日投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0.8%-1.6%。水温在20℃-28℃日投喂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1.6%-3.5%,水温在低于15℃或高于28℃时都要减少投喂量,因为此温度不是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粗料投喂量以吃完不剩为准。 定时:夏秋高温季节,每天上午投喂为宜,傍晚前巡塘检查,捞取残渣,如早上投喂到中午鱼吃食旺盛,天气正常,中午可再投喂些。精料和粗料可交替投喂。夏天炎热的傍晚不应投喂,因鱼饱食过夜,容易浮头、得病。“白露”以后可以日夜投喂。早春和深秋,水温低,鱼找食能力差,可在中午太阳光照暖和的时间投喂。 定位:投喂精粗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台,以便使鱼形成良好的吃食习惯,不至造成饵料浪费,如果池大,鱼多,可以多设些食台。 施肥的方法有两种,即施基肥和追肥。 基肥:根据鱼池底质和肥料的种类而定,一般每亩使用10担左右发酵分解后的猪粪、羊粪等有机肥料,在鱼种放养前施。 追肥:追肥的原则:“少施,勤施,看水施肥”,以保持水有一定的肥度。一般4-6月每亩施4-6担,7-9月可不施(不投饵的池塘应施些),9月以后每亩可施3-4担,所有追肥的有机肥料都要经过发酵分解后才能施用。 5、日常饲养管理。一切养鱼的技术措施,都要经过池塘的日常管理来实现。所以就有“三分养,七分管”的说法。在日常生产实践中,其管理可归纳为“三早、四看、五防、六勤”。 三早:早清塘,每年11-12月份干塘之后,就要着手清整,为来年提早放养提供条件。 早放养,每当池塘清整工作一结束,马上注入新水,放养鱼种。 早开食,鱼种放养后,凡遇天晴日照暖和,就投饵开食。 四看:即看鱼、看水色、看天气、看季节,根据四看可机动灵活地调整每天投饵施肥的数量、种类、投喂方式。 看鱼:鱼吃食正常,一般投饵后六七小

时内都能吃光,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投喂后吃不完,说明鱼食欲不旺,及时分析原因后,应减少或停止投喂。 看水色 :肥水可以正常投饵,如水色清淡,应增加投饵量,水色过浓,适当减少投饵量。 看天气:天气晴朗应多投喂,阴雨天少投些。闷热无风下阵雨前,停止投喂,雾天气压低,需待雾散后投喂。 看季节:注意不同鱼类的旺食生长期,抓住季节,重点饲养,5-9月是草鱼、团头鲂鱼的旺食生长期。7-10月是青、鲤鱼的旺食生长期,5-9月也是水草、旱草,各种青饲料大量生长时期,就要集中力量采集收割,投喂好草鱼、团头鲂鱼。入秋以后,青料茎粗叶老,质量低,数量少,水质也趋肥浓,草鱼生长就变慢。故在夏秋轮捕时,把符合商品规格的大草鱼起捕上市。当7月以后,尤其过白露,青鱼进入旺食期,亦到螺蚬的时令,应集中力量多捞些贝类,多喂些饼类或颗粒饲料,喂养青鱼,带好鲤鱼。 五防:防鱼病、防浮头、防汛、防破坏、防水污染。 防鱼病:见常见鱼病防治方法P9。 防浮头:浮头是养鱼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在放养密度较大,水质较肥的情况下出现,也不是鱼池里的鱼一浮头就要抢救,浮头的轻重程度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判断: (1)傍晚后或半夜就开始浮头的重,黎明前后开始的轻; (2)浮头局限在池塘中间的轻,发展到池塘边的重; (3)稍一惊动就下沉,稍停又上浮的轻,受惊后也不下沉的重;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4)只有团头鲂或鳊鱼浮头的为一般轻浮头;鲢、鳙、草鱼都浮头时为重浮头;如果连青、鲤鱼也浮头,则鲂、鳊、鲢、鳙可能已开始死亡;鲫鱼、罗非鱼都浮头了,其它鱼类也就所剩不多。 六勤:勤巡塘,随时掌握鱼的动态,水质变化,特别在夏季天气多变,更要加勤夜间巡塘。 勤检查,天天检查食场,掌握投喂效果,根据不同水色来确定投喂数量和饵料种类。 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清池中残渣草茎、得病死鱼等污物,保持池水清新。 勤维修保养,对各种渔具勤保养管理。 勤记录,认真做鱼池的各种原始数据记录,便于总结对比。 勤研究情况,根据各地放养、水色、吃食、轮捕、防病等情况,勤分析长势情况,研究增长措施。 三、鱼病防治 鱼病存在于整个饲养过程中,尤其在养殖密度高、水质肥的池塘里,水体环境比较复杂,鱼类经常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的侵袭。发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鱼的体质不健壮,抗病能力弱,放养密度搭配品种不当,拉网过池操作使鱼体受伤后病菌感染,投喂变质

的饲料,施用未发酵的肥料,池塘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都可使鱼得病。 鱼生了病,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困难,也难以将病鱼隔开,因而在疗效上 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在鱼病发生后进行治疗,也只能挽救尚未发病或病轻的鱼免于死亡。一些严重的病鱼,非药物所能治愈。因此,对鱼病的治疗是必要的,更应立足于防,只有抓住防,力求把鱼病消除在危害之前,才能掌握主动权,应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努力探索和掌握各种鱼病的发病规律,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使鱼类健壮生长。 (一)预防鱼病的方法。预防鱼病,关键在于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尽量使病菌寄生虫不易侵入鱼体。 1、抓好冬季清塘消毒,每年冬季都要进行清塘消毒,挖去一层淤泥,让塘底日晒和冰冻,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同时用生石灰干池消毒。 2、鱼种培育,防病从小抓起,培育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放养前尽量用药物浸泡鱼种消毒,杀死鱼体上的细菌、寄生虫,然后再放入池塘。 3、抓好饵料质量,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鲜、嫩、活、适(适口)。一些精料,进行粗加工后投喂,使鱼食后易于消化吸收,投饵一定要遵循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方针。 4、改良水质,减少鱼病,水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观察水色,控制水质变化,尽量保持水质肥爽清新,使鱼类在良好的水体环境中健壮生长。 5、注意搞好环境卫生,要及时捞除池中的草渣残物,定期检查清理食场,使整个鱼池要保持清洁卫生。 6、平日注意操作,操作不细心,鱼体受伤后,容易感染细菌而得病。因此,在拉网过塘时,操作必须轻快熟练细心,保持鳞片完整,鱼体无伤。 7、掌握鱼类发病季节,适时用药。在鱼病盛发季节(每年5-9月)里,施用药物预防。遍池泼洒敌百虫农药。水深2-3米的鱼池,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3两左右,或2.5%敌百虫粉4-5斤,加水调匀,鱼池泼洒7-8次,敌百虫泼洒后能保持药效20天左右,副作用小对鱼的吃食影响不大,另外用大蒜头、韭菜等捣烂拌精料等土办法预防,也能收到良好效果。研制颗粒饵料配方中,掺入土霉素等,既当饵料又作药饵,一举两得。 (二)常见鱼病的防治,鱼病主要有细菌、寄生虫、病毒三大类,其中肠炎、烂鳃、粘孢子虫等疾病危害较大。 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1、白头白嘴病 病状:活动缓慢,体色稍黑,头顶上和嘴部周围发白,在池中活动的病鱼,其

篇五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鱼塘养鱼技术

池塘高产养鱼技术 一、池塘养鱼如何实现稳产高产 1、鱼池。鱼池本身条件的好坏,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一个关键。高产鱼池要求水深、水宽、水活。水深一般要达到2-3米,因深水能充分利用立体水域,便于分层养鱼,实行多品种,多规格混养密养。水宽以10米左右为宜,水面经风吹动,能自动增氧,改善水质,同时饲养管理与捕捞也比较方便。水活,就是要求池水能灌能排,达到“肥、爽、活”的标准,解决因放养密度提高,大量投饵,池水易引起缺氧的矛盾。 2、鱼种。大规格、多品种的优良鱼种,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物质基础。现在,一般高产鱼池,要求做到品种齐全(多达七、八个品种),规格合理。放养技术,已把主养草鱼,配养鲤、鲫、鳊,带动链、鳙鱼的养殖方法,改变为吃食鱼(草、青、鲤、鲂等)和肥水鱼(鲢、鳙、鲫等)并重放养,注意巩固提高吃食鱼,侧重挖潜发展肥水鱼的新的养殖技术。放养鱼种的规格要做到“三代同塘”,也称“宝塔式”放养,就是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大、中、小鱼同时混养在一个塘里,重点抓住二龄的大鱼种(甚至有放三龄鱼种),如花白鲢有放半斤以上和二、三两的二龄鱼种,套养一两左右的一龄鱼种;鲤、鲫、鳊鱼采用大规格的冬片鱼种和夏花鱼种相结合的放养方式。这样,既保证当年能有一定数量的大鱼起捕上市,而且可为翌年放养提供50%左右的大鱼种。根据外地高产经验,单产要求提高,放养鱼种的重量和尾数也要相应增加,大体标准是:要求亩产500斤(净产),放养鱼种为600尾,重量150斤;亩产1000斤的,放养鱼种为900-1200尾,重量为200-220斤;亩产1500斤的放养鱼种为1500-2000尾,重量为300-400斤;(鲫鱼和轮放的夏花鱼种均未算在内)。这里提出的鲫鱼,它有食性广,抗病强,适应肥水的特点,在成鱼池中,每亩搭配放养鱼苗1000尾或越冬小鱼种400尾,每亩可增产100斤左右,是高产鱼塘值得重视的一个鱼种。 3、饵料。养鱼要高产,饵料是保证。“只放不喂,等于白养”。因此,鱼种下塘后,首先要根据各种鱼的不同食性选择饵料,使之吃饱吃好。如青、鲤鱼爱吃螺蚬等贝类,草、鲂喜食水草陆草,花白鲢靠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生长,鲫、鲴是以其它鱼类的残饵和水底腐植质等为食料;但所有的鱼几乎都吃各种油饼、米糠、麦麸、水糟等精料。投饲方法,高产鱼池一般都是以粗(天然饵料)为主,精粗结合,水陆(水、陆草)、荤素(贝、草类)、饵肥三个并举。一般情况下,各种鱼每长一斤肉,要各种精饲料3-6斤,青、鲤鱼要吃45斤贝类,草、鲂鱼要吃80斤

水草(陆草减半)。肥水鱼的施肥量,除净增一斤吃食鱼所排泄的粪便可带养0.65斤左右肥水鱼外,每产一斤约需施肥水200-300斤。因此,高产鱼池必须根据当地饵肥料的来源,订出产量指标,设法满足需要,但目前普遍存在饵肥供应不足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大搞积肥造肥,在塘边大办三舍(猪舍、牛舍、家禽舍),两坊(豆腐坊、粉坊),广开饵肥来源,培养活饵料,种植高产饵料,积极发展混合颗粒饵料和饵料加工,施肥中应用锌、锰、铁等微量元素,提高饵肥料的利用率。 4、管理。渔民在实践中有这样深切体会,“有收无收在于放,多收少收在于管”。说明加强池塘管理对夺取稳产高产非常重要。饲养管理中的具体工作,要求做到:合理投饵、施肥,并根据水质变化和鱼的浮头情况,适时注水增氧。改进轮捕轮放技术,提高夏养指数,搞好鱼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鱼池原始记录,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把科学养鱼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怎样提高农村池塘养鱼的产量 1、鱼塘的清理和消毒。鱼塘在未放鱼之前,要排去池水进行彻底清理,挖去过多的淤泥,修整塘埂,铲除杂草,进出水口要设拦鱼设施。并用生石灰清塘,即水深1米的,每亩水面用生石灰250-300斤,将生石灰敲碎后,调成浆液,趁热向鱼池泼洒,有条件的还可施些基肥,再注入新水,半月后投放鱼种。 2、投放大规格鱼种。优良大规格的鱼种不仅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而且由于活力强,生长速度也快,所以须放养大规格的鱼种,是提早到达食用鱼规格和提高产量的有力措施。优良鱼种除符合规格外,还应注意其外部形态和活动情况。凡体质健壮的鱼种,背部肌肉丰厚,尾柄肥状,鳞片完整,体表无伤无充血现象,色泽鲜艳,离水后锶盖紧贴,跳动频繁。 3、鱼种消毒。对购买的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减少鱼病的发生,一般可用8-10PPM的漂白粉溶液(即1立方米水8-10克漂白粉),在水温10-15℃时,浸洗5-10分钟,或者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一般100斤食盐溶液可浸洗3寸以上的大片鱼种500尾。食盐对粘细菌、水霉菌及车轮虫等有杀灭的效果,投放鱼种一定要在冬季进行,此时鱼鳞紧贴鱼体,不易损伤鱼体。 4、投饵与施肥。如果养的是以黄白鲢为主的肥水鱼,就要适当施肥,保持水色黄绿、草绿而清爽,这说明肥水浓度适中,水中溶氧足,营养成分丰富;呈油茶、茶褐色而清爽的或带油膜的水也很好,茶褐色腐植质高,油清,茶褐色的水含营养盐类丰富。这几种水色均适合于鱼类所需的浮游生物生长。反之

,呈蓝绿、灰黄、黑褐色而浑浊的水质都很坏,都要更换新水。蓝绿色是一种蓝藻大量繁殖的结果,对鱼类不利。要少施肥,多投草,以及糠、麸、糟等饵料。投饵要遵循四定的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定质:鱼对香、甜、苦、咸、酸等味道都能感觉,所以对各种饵料要求基本要做到鲜、嫩、活、适(适口)。 定量:俗话讲,“鱼一天不吃,三天勿长”。这就要根据鱼体大小,养殖密度,不同季节有节制的投喂,每天投饵量可以按照分月投饵比例和估算吃食鱼存塘量的多少,具体确定日投饵量。精料投喂量为:水温在15℃-20℃日投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0.8%-1.6%。水温在20℃-28℃日投喂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1.6%-3.5%,水温在低于15℃或高于28℃时都要减少投喂量,因为此温度不是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粗料投喂量以吃完不剩为准。 定时:夏秋高温季节,每天上午投喂为宜,傍晚前巡塘检查,捞取残渣,如早上投喂到中午鱼吃食旺盛,天气正常,中午可再投喂些。精料和粗料可交替投喂。夏天炎热的傍晚不应投喂,因鱼饱食过夜,容易浮头、得病。“白露”以后可以日夜投喂。早春和深秋,水温低,鱼找食能力差,可在中午太阳光照暖和的时间投喂。 定位:投喂精粗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台,以便使鱼形成良好的吃食习惯,不至造成饵料浪费,如果池大,鱼多,可以多设些食台。 施肥的方法有两种,即施基肥和追肥。 基肥:根据鱼池底质和肥料的种类而定,一般每亩使用10担左右发酵分解后的猪粪、羊粪等有机肥料,在鱼种放养前施。 追肥:追肥的原则:“少施,勤施,看水施肥”,以保持水有一定的肥度。一般4-6月每亩施4-6担,7-9月可不施(不投饵的池塘应施些),9月以后每亩可施3-4担,所有追肥的有机肥料都要经过发酵分解后才能施用。 5、日常饲养管理。一切养鱼的技术措施,都要经过池塘的日常管理来实现。所以就有“三分养,七分管”的说法。在日常生产实践中,其管理可归纳为“三早、四看、五防、六勤”。 三早:早清塘,每年11-12月份干塘之后,就要着手清整,为来年提早放养提供条件。 早放养,每当池塘清整工作一结束,马上注入新水,放养鱼种。 早开食,鱼种放养后,凡遇天晴日照暖和,就投饵开食。 四看:即看鱼、看水色、看天气、看季节,根据四看可机动灵活地调整每天投饵施肥的数量、种类、投喂方式。 看鱼:鱼吃食正常,一般投饵后六七小时内都能吃光,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投喂后吃不完,说明鱼食欲不旺,及时分析原因后,应减少或停止投喂。 看水色

:肥水可以正常投饵,如水色清淡,应增加投饵量,水色过浓,适当减少投饵量。 看天气:天气晴朗应多投喂,阴雨天少投些。闷热无风下阵雨前,停止投喂,雾天气压低,需待雾散后投喂。 看季节:注意不同鱼类的旺食生长期,抓住季节,重点饲养,5-9月是草鱼、团头鲂鱼的旺食生长期。7-10月是青、鲤鱼的旺食生长期,5-9月也是水草、旱草,各种青饲料大量生长时期,就要集中力量采集收割,投喂好草鱼、团头鲂鱼。入秋以后,青料茎粗叶老,质量低,数量少,水质也趋肥浓,草鱼生长就变慢。故在夏秋轮捕时,把符合商品规格的大草鱼起捕上市。当7月以后,尤其过白露,青鱼进入旺食期,亦到螺蚬的时令,应集中力量多捞些贝类,多喂些饼类或颗粒饲料,喂养青鱼,带好鲤鱼。 五防:防鱼病、防浮头、防汛、防破坏、防水污染。 防鱼病:见常见鱼病防治方法P9。 防浮头:浮头是养鱼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在放养密度较大,水质较肥的情况下出现,也不是鱼池里的鱼一浮头就要抢救,浮头的轻重程度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判断: (1)傍晚后或半夜就开始浮头的重,黎明前后开始的轻; (2)浮头局限在池塘中间的轻,发展到池塘边的重; (3)稍一惊动就下沉,稍停又上浮的轻,受惊后也不下沉的重; (4)只有团头鲂或鳊鱼浮头的为一般轻浮头;鲢、鳙、草鱼都浮头时为重浮头;如果连青、鲤鱼也浮头,则鲂、鳊、鲢、鳙可能已开始死亡;鲫鱼、罗非鱼都浮头了,其它鱼类也就所剩不多。 六勤:勤巡塘,随时掌握鱼的动态,水质变化,特别在夏季天气多变,更要加勤夜间巡塘。 勤检查,天天检查食场,掌握投喂效果,根据不同水色来确定投喂数量和饵料种类。 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清池中残渣草茎、得病死鱼等污物,保持池水清新。 勤维修保养,对各种渔具勤保养管理。 勤记录,认真做鱼池的各种原始数据记录,便于总结对比。 勤研究情况,根据各地放养、水色、吃食、轮捕、防病等情况,勤分析长势情况,研究增长措施。 三、鱼病防治 鱼病存在于整个饲养过程中,尤其在养殖密度高、水质肥的池塘里,水体环境比较复杂,鱼类经常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的侵袭。发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鱼的体质不健壮,抗病能力弱,放养密度搭配品种不当,拉网过池操作使鱼体受伤后病菌感染,投喂变质的饲料,施用未发酵的肥料,池塘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都可使鱼得病。 鱼生了病,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困难,也难以将病鱼隔开,因而在疗效上

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在鱼病发生后进行治疗,也只能挽救尚未发病或病轻的鱼免于死亡。一些严重的病鱼,非药物所能治愈。因此,对鱼病的治疗是必要的,更应立足于防,只有抓住防,力求把鱼病消除在危害之前,才能掌握主动权,应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努力探索和掌握各种鱼病的发病规律,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使鱼类健壮生长。 (一)预防鱼病的方法。预防鱼病,关键在于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尽量使病菌寄生虫不易侵入鱼体。 1、抓好冬季清塘消毒,每年冬季都要进行清塘消毒,挖去一层淤泥,让塘底日晒和冰冻,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同时用生石灰干池消毒。 2、鱼种培育,防病从小抓起,培育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放养前尽量用药物浸泡鱼种消毒,杀死鱼体上的细菌、寄生虫,然后再放入池塘。 3、抓好饵料质量,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鲜、嫩、活、适(适口)。一些精料,进行粗加工后投喂,使鱼食后易于消化吸收,投饵一定要遵循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方针。 4、改良水质,减少鱼病,水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观察水色,控制水质变化,尽量保持水质肥爽清新,使鱼类在良好的水体环境中健壮生长。 5、注意搞好环境卫生,要及时捞除池中的草渣残物,定期检查清理食场,使整个鱼池要保持清洁卫生。 6、平日注意操作,操作不细心,鱼体受伤后,容易感染细菌而得病。因此,在拉网过塘时,操作必须轻快熟练细心,保持鳞片完整,鱼体无伤。 7、掌握鱼类发病季节,适时用药。在鱼病盛发季节(每年5-9月)里,施用药物预防。遍池泼洒敌百虫农药。水深2-3米的鱼池,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3两左右,或2.5%敌百虫粉4-5斤,加水调匀,鱼池泼洒7-8次,敌百虫泼洒后能保持药效20天左右,副作用小对鱼的吃食影响不大,另外用大蒜头、韭菜等捣烂拌精料等土办法预防,也能收到良好效果。研制颗粒饵料配方中,掺入土霉素等,既当饵料又作药饵,一举两得。 (二)常见鱼病的防治,鱼病主要有细菌、寄生虫、病毒三大类,其中肠炎、烂鳃、粘孢子虫等疾病危害较大。 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1、白头白嘴病 病状:活动缓慢,体色稍黑,头顶上和嘴部周围发白,在池中活动的病鱼,其病状容易辨别出来。 防治方法:①五倍子2PPM(1立方米水2克五倍子)煎汁全池遍洒;②漂白粉1PPM(1立方米水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连用2天;3.生石灰15-20公斤/亩,全池遍洒。 2、白皮病 病状:初始时

篇六 怎样养鱼技术视频
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规程

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规程

——水产工程师唐绪全

一、高产鱼塘的基本条件

(一)水源与产量的关系:

水源是养鱼的基础条件,水源充足,有利于提高养鱼产量。有新水注入的塘能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生长快,养鱼产量高。

(二)面积与产量的关系:

鱼池面积大,无疑能有效提高单产,根据全国各地实践,适宜面积应在10亩以上,20亩以下,鱼塘面积过大,人为在操作、起捕、防病治病难度大。

(三)池塘水深对养鱼高产的影响:

根据全国池塘养鱼的经验表明,1.2米~1.5米亩可净产300-350㎏;水深在1.7米至2米,亩可净产400-450㎏;池水深2.5米;亩可净产500㎏;水深在3米,亩净产可达800-1000㎏。

二、高产池塘的放鱼技术:

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确定了高产鱼塘的基本条件,又选定高产鱼类,选放优良鱼类,就成为养鱼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好种才有好收成,种好胜似半塘鱼。

(一)鱼种的来源

1、定向培育;2、套养鱼种; 3、网箱培育;4、选择购种。

(二)鱼种规格要求:

1、草鱼:放养体重500克的鱼种,在一个生长年度可增长5-6倍,即2.5-3㎏,是市场最佳消费规格;放养100克左右的鱼种,一年增长10倍,也只能达到体重1㎏。因此投放规格应选择在200克至400克之间。

2、鲢、鳙鱼:放养250克的个体,养一年增长6倍,体重达1.5㎏,放养50克鱼种,一年增长10倍,商品仅达到500克。

3、鲤鱼、鲂鱼:以市场商品特性以500-1000克的商品为最佳规格,因此鱼种规格以放养50-100克为最理想。

4、鲫鱼:群体产量高,个体小,是生长期短的鱼,一般不强调鱼种规格。

5、罗非鱼:群体产量高,繁殖快,个体小的鱼类,当鱼苗孵化后一

月内即可投放至大水面养殖。

(三)鱼种放养密度要求:根据鱼塘条件设计:即亩产要求达到500㎏,需放养草、鲢、鳙、鲤鱼等各种鱼共1000尾左右,鱼种总重量在100㎏左右,如亩产设计1000㎏,鱼种在上面基础上加倍,即投种量为200㎏ 左右。

(四)高产鱼塘搭配混养:

以养殖草鱼为主的几种混养比例:第一种比例:即1:7:1:1。就是放养草鱼10%,鲢、鳙鱼70%(鲢鱼50%,鳙鱼20%),鲤鱼10%,鲫鱼及其它品种10%,第二混养比例:以上述品种顺序即:2:6:1:1。第三种混养比例以上述品种顺序即:3:5:1:1,第四种比例为4:4:1:1。

三、饲养管理

按季节、水温和鱼的摄食能力,灵活掌握;即当水温在15-18℃之间,需投放蛋百质为32个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料。按投种的总量的2-3%全天分三次投喂,当水温达到20-23℃时,投饵量应增加到5-6%,全天分四次投喂。

投饵管理上:坚持四定投饵:即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投喂。在管理上: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情况,加注新水,加强防病、防汛等情况。

四、高产鱼塘的鱼病防治

鱼病是威胁渔业生产的大敌,它直接影响养鱼的经济效益,俗话说:“养鱼不起瘟,那就发财得昏”,鱼病防治是池塘养鱼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一)预防

1、彻底清塘、消毒杀菌,控制病原体。

2、秋放鱼种,壮体越冬。

3、合理密养,合理搭配混养。

4、按质按量投饵投饲。

5、注重食场杀毒杀菌。

6、按月调节水质、定期杀菌。

(二)治疗

鱼病种类较多,初学养鱼的人对鱼病很难准确检查诊断,当管理人员发现有离群独游鱼或少量死鱼现象,要及时报告技术人员或聘请专业人员到场诊断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5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