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

| 国庆节 |

【www.guakaob.com--国庆节】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一: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品德与生活《我们的国庆节》教学设计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品德与生活《我们的国庆节》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播放课件(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个漂亮的大蛋糕出现在画面上,红红的蜡烛燃烧着,象是在欢快的舞蹈„„旁边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大蛋糕,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想到自己过生日,爸爸妈妈送自己生日礼物,同学们为自己唱歌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二、了解国庆节由来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祖国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日。今天,我们就来召开一个盛大的“生日庆祝会”,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关于祖国妈妈的生日,你们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已有经验中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祖国的生日是国庆节,是10月1日等一些简单的常识,也有可能说不出。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科学地进行引导。)

(此环节的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国庆节有哪些是已知,哪些为未知,以便开展下面的教学,让已知得到深化,未知得到解决)

2.播放开国大典录像,教师解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爷爷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那一天起,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受坏人的欺负了。)

3.学生自由说通过录像知道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生日是10月1日,祖国的名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已经有54岁了,庆祝祖国生日的日子就是国庆节。

4.看祖国风光录像,了解祖国妈妈的样子。教师随录像进行适当解说。 (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过生日的对象是“人”,因此,对祖国这一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以录像将抽象的祖国形象化,使学生对祖国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以祖国秀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体验国人庆国庆的喜悦

1.我们美丽的祖国妈妈已经54岁了,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每一年,各地的祖国儿女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给祖国妈妈过生日。你知道人们是怎么庆祝国庆节的吗?

2.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观察到的说说人们是怎样庆祝国庆节的。

3.教师播放人们庆祝国庆节的录像及“五十”庆典录像。(解说:人们为了庆祝国庆节,在天安门前面设计了许多有精美图案的花坛,在大门口挂上了国旗,人们还举行了庆国庆文艺演出,海外同胞也在各地庆祝国庆节,向我们的祖国表示祝贺。祖国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全国人民为她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典,充分展示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欣欣向荣„„)

(在初步感知祖国形象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使学生心目中的祖国形象更加丰满、形象、清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们热烈庆祝国庆节的喜悦心情。)

4.引导学生说说看了录像以后的感受,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教育。

四、我为祖国过生日

1.刚才我们知道了祖国妈妈的生日,还知道了过去人们是怎样为她过生日的,今天,我们一起为祖国妈妈开一个“生日庆祝会”,庆祝她的54岁生日。

2.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形式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3.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如画画、写诗、跳舞、唱歌、制作一件工艺品等。

4.生日庆祝会开始,学生向祖国妈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

五、活动小结

今天,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妈妈庆祝了她的54岁生日,表达了对祖国妈妈的无比热爱,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国庆节的知识,在平时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个对祖国有用的好孩子,这是对祖国妈妈最好的报答。

板书设计:

我们的国庆节

国庆的由来

庆祝国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探究,对学生进行浅近的国家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妈妈,感悟祖国妈妈的“美”。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入学不久就迎来了他们小学的第一个国庆节。儿童是最喜欢过节的,节日的欢乐气氛最容易感染儿童,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那诱人的大蛋糕,闪烁的

蜡烛,快乐的生日歌,让儿童置身于鲜活生动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节课,还注重让学生课前搜集祖国各地庆祝国庆节的图片资料,在课上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主题活动“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让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欢度国庆的喜悦之情。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在此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只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课堂富有活力。教授本课时我播放五十年国庆大典阅兵式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录像片段,这样一下子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理”的启迪,实施“情”的感染,指导行为的实现,完成“育”的任务,达到“德”的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出现在课堂上,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上《我们的国庆节》PPT课件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计划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计划 目录: 本人帮朋友2013年整理 我上学了

1 我背上了新书包 有用得着的请花积分下载 2 校园铃声

3 新朋友 信伙伴

4 平安回家 看好自己的教材和我的目录 祖国妈妈,我爱您

5 我们的国庆节

6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是否一样。别忘了满星好评。 我的一天

7 和钟姐姐交朋友

8 我很整洁

9 我会好好吃

10 我自己会整理 不喜勿喷,可以自己写。 11 看我多精神

过新年

12 新年好

13 欢欢喜喜过春节 我也是花了好几小时整理的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喜欢上学;初步熟悉学校的环境,学习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遵守学校生活常规;知道要讲礼貌,守秩序。

2、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及其作用,知道校园环境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了解学校的美,能够主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能爱护学校以及城市周围的优美环境。初步培养学生环境素养。

3、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按时上学,不迟到;放学后,不在路上逗留,按时回家;上学和放学途中注意安全;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4、让学生主动把自己介绍给同学和老师,相互认识好朋友,然后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让学生体验与同学在一起玩耍、学习、活动的快乐以及感受老师的关心和朋友般的情谊,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生活无处不充满快乐与爱,激发他们喜爱学校生活的情感。

5、使学生学会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自理劳动,学着帮助家人做择菜、洗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关爱家人,能够以优异成绩、良好表现等形式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尝试自己制作心意卡向家人表达心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和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智力品质的提高。

6、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并初步培养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爱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措施: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第一单元 我上学了

单元目标

1.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

2. 熟悉学校环境,能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

3. 初步认识并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

设计构想

本单元共安排4个主题,每个主题完成不同的任务。

主题一:我背上了新书包,重在让学生感受角色的变化以及对小学生生活的憧憬。 主题二:校园铃声,主要以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懂得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 主题三:新同学、新朋友,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儿童对新老师和新同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消除由于人际环境陌生带来的紧张与不适。

主题四:平安回家,了解生活周围存在的危险,回家路上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授课时数:8节

主题一 我背上了新书包

主题目标:

1.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2. 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3. 表现对小学生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水彩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说一说上学后和上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有玩具,学校没有,幼儿园可以睡觉,学校不行等------)师:幼儿园以玩和休息为主,学校以学习为主,我们现在上学了,是小学生了,就应该以学习为主了。

(二)。打开书第4、5页

观察图: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九月一日,学校门前)

有谁在干什么?说一说。

1.上学了,爸爸妈妈或家里的其他人对你说了什么?

2.上学的第一天,你看到了什么?学校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欢迎你的? 3.你们第一天来上学时心情是怎样的?

课间活动:《唱上学歌》

观察书第6、7页的图

图上的小朋友上学时做了什么事?你们做了什么事?(安排了座位、发了新书、抄了新课表)

(三)老师讲《小猴上学》的故事来结束课

第二节

(一) 回忆第一课时内容

小学生上学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8页图。

指导同学思考: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想让老师喜欢自己,有的同学想早日戴上红领巾,有的同学想当值日生)

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想当升旗手,有的想当三好学生)

(三) 指导同学把自己的美好愿望画下来

(四) 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 老师小结,结束本课

板书: 我背上了新书包

以上是同学们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画画的方式,使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并在展示中得到了大家的表扬,树立了信心。

主题二 校园铃声

主题目标:

1 能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学习根据铃声的指示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

2 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重难点: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1 画有卡通画的牌子(厕所、写作业、做游戏、喝水、拿出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2 录有学校铃声的录音。

3 学校活动录象或投影片。

4 学生观察上课时、课间活动时同学中常见的一些表现,思考这些表现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 直接点明课题

我们在学校上学,怎么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了?(听铃声)

(二) 师:上课铃响后,应该怎样做?

观察第20页的图,看看图上的小朋友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去上厕所的不对、还在玩球的不对。马上跑进教室的对,坐在教室里的同学对。)

(三) 师:我们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

练习:打上课铃时应怎样做?同学可以在教室里玩,好像下课一样,老师播放铃声,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很快地回到自己座位上。

(四) 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1 观察第21页的上图,图上画的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讨论:大家都想发言,应该怎么办?(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只有一个小女孩不敢举手,她怕万一说错了,被老师说。)老师引导学生说说应怎样帮助她。

2 观察第21页的下图,图上画的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别人发言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脑子里想着生日蛋糕的不对,在下面玩笔的不对,不认真听讲在下面说话的不对;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讲,做的对。)

(五)老师总结:我们听到上课铃声后,应做到又快又安静地进教室;上课发言时要有次序;课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第二节

(一)师:你们喜欢下课吗?最爱玩什么?小兔贝贝下课后不知该做什么了,我们来帮帮它。

(二)教学第22页的图上的内容

1 同学们有的说先玩,有的说先上厕所,有的说喝水,还有的说准备下节课的用具。小组讨论,把四种情况按先后顺序标出来。

2 请每个小组说说讨论结果。(学生选择先喝水、先上厕所或先拿出下节课的书等都可以,答案不唯一。但要让学生意识到课间应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的满足。)

(三)小兔贝贝把它们学校的课间活动录下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同学们做正当游戏的场面)

(四)教学第23页的内容

出示书上的图,看谁做的对,小红花会找谁?(分辨好与坏)

(五)放学铃响后

观察第24页的图,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应带齐自己的东西再回家;不要和陌生人走。)

观察第25页的图,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懂得了上课铃、下课铃、放学铃响后应怎样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有关的安全和交通常识的教育

主题三 新朋友 新伙伴

主题目标: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四:品德与生活《秋天到了》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秋天到了》教学反思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欢乐的季节,带着儿童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山川之美,分享收获之乐。让儿童在活动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之情,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品德与生活中展开的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思维水平,它努力让儿童道德的学习不再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资源,从图片上找荷塘与田野从夏到秋的变化,观看秋天的录象来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利用实物投影真实展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

二、 从儿童生活出发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是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原本就综合在一起的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本课通过从学生生活中的穿着发现天气凉了,秋天来了导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拉开了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序幕。并提醒学生穿着要根据冷暖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之分,应该意识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关心。因此,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个学生都要被自己注意到。要敏锐地从学生的眼神中、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他(她)是否真正参与了活动。在本课的分组交流时,有意识地请一些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同学来回答来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将有助他良好品质的养成。

三、丰富多采的活动使师生、生生关系水乳交融

游戏活动是创设和谐情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而喜好活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活动也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满了快乐,心理上可以毫不设防,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非常乐意地表现自己,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轻松。 当小朋友在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找到的秋天时,学生们看着美丽的花朵、生动的图画、优美的讲解,怎能不被这浓缩的秋景、秋色所感动。自然地进入到诵读儿歌的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爱。我则溶入其中和学生一起歌唱、舞蹈。如果说开始是我把学生的情感步步引向深入,然而“秋之歌”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秋歌”学生自己创作自己纵情地歌唱,则是学生在引领我进入感情的高潮,此时此刻,我已不知道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在感染我,我们的感情已是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对秋天的情,对秋天的爱表达得的淋漓尽致,同时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看、说、颂、唱、做、吃,巧妙的设计,自然的衔接,激情的演绎,把秋天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整堂课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师情感的投入非常重要,因投入而真诚,因投入而感动,因投入而精彩,因投入而师生情水乳交融。师的投入营造了和谐、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在和谐中从容地入情明理。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五: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的国庆节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六: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教育家杜威也曾这样说过: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不断进行生活积累和构建新知的过程。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课前诊断。诊断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种是问卷小调查。题目是:写出你去过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另一种是谈话。谈话内容是:你去过北京的哪个名胜古迹?你都看到了什么?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首先不知道什么是名胜古迹。他们会把一般的景点和名胜古迹混淆在一起。其次,孩子对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了解知之甚少,即使自己去过,他们也说不出什么,脑海中对去过的地方印象模糊,表现的很茫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上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 鼓励学生课前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初步体验,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品德与 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开放性是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本课在教学之前开展了“游北京,逛京城的活动”。请家长利用放假休息时间带领孩子游览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并请家长带领孩子运用拍照、搜集门票、纪念品或拍摄DV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个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下,获得对北京名胜古迹的直接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学生原有经验的补充,为课堂学习积累了一份宝贵的资源。

2. 合理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再度体验、提升认知 。体验式教学使学 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前,我将学生游览北京名胜古迹的名称、拍的照片、DV、搜集的门票进行了整理。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了“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引导、帮助参与到“小小导游员”的活动中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将课前参与“游北京,逛京城”的活动所获得直观感受,获取的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别介绍“天安门、天坛、古观象台、北海公园和长城”,帮助学生逐步感知名胜古迹的内涵“著名’、 “古老”和 “风景优美”。使学生知道风景优美古代遗迹著名的地方就是名胜古迹。从而将“抽象”的概念,

上升为“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的思维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在认识”的创造性地活动中,通过“认识”与“体验”的交互作用,促成自己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3.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以师生互动达成主体体验的交流与升华。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在黑板上绘制了富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亭台楼阁。蓝色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即与教学主题相呼应,又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其次,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幅北京局部地图。这幅地图更加直观地展现了一些北京名胜古迹的位置。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我一边将学生列举的北京名胜古迹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一边出示了一些学生不知道的北京名胜古迹。学生一边看一边不由自主地说道;真多呀!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手段的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主体情感得到体验。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多媒体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如,在学生介绍长城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的音像资料。当巍峨的万里长城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不禁发出“哇!”的感叹!当学生介绍到北海时,我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MTV,动听的旋律回旋在教室里,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同学的面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课堂最后,我一边总结一边播发《魅力北京》的音像资料,富有震撼的音乐,强劲的画面,将整个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认真地听着。小脸上流露出的是喜悦,是自豪。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情感得到了体验。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情感的交流和升华。 在这节课上,我们师生真诚地投入,热情地释放,各种资源的拓展、整合、运用对此次活动主题充分而生动的补充,使课堂教学显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七: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夏运库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这次教学实践,我在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懂得远离危险,遇到危险如何自救自助和求助,从而健康、安全的成长。

本次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收获:

一、|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画出安全标志,让学生在收集、画的过程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识。让学生向家长、朋友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又使学生明白,懂得安全、明白道理的途径很多,从而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生活,动口、动手了解生活,动脑思考生活的能力。

二、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开课利用天气情况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演示,让学生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框死,灵活、机智的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要学会远离危险,减少危险的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选取的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切入实际,因此学生表演起来大胆、无拘束感,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课外延伸,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教学的最后,教学生制作精美小卡片,让学生把了解到的安全知识和遇到危险时自救、求助的一些常识,写在卡片上,送给亲人、朋友,把爱心撒向亲人、朋友,教会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培养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材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八:《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的生活经验。

1、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1、融入生活——真心参与

新教材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我们的校园》《春天来了》《我们和太阳做游戏》等。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园找春天——在迎春花的嫩黄中、在清新的草香中、在舒

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学生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着春天。

2、超越文本,碰撞生成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激情、学文本)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明理),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导行)”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十分顺畅地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在《我换牙了》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牙齿的故事”,加固学生对牙齿的认识、加深保护牙齿方法的了解;在《春天来了》一课“找春天”实践活动后,我设计了“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在爱中收获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

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兔贝贝”的引荐下帮助小朋友解决“怎样整理书包”的难题,让学生到图书室,给管理图书的老师设计最佳的整理方案。学生捧出了颗颗爱心,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怎能没有片片亲情收获!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九:【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学设计优质课件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的国庆节

品德与生活 《我们的国庆节》教学反思篇十: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们的国庆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2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