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

| 父亲节 |

【www.guakaob.com--父亲节】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一
《祭奠父亲去世一周年》

祭奠父亲去世一周年

今天是爸爸的一周年的忌日。早上我们姐弟四人带着老母亲去了父亲的墓地。爸爸就永远的睡在那个墓地里,我们永远再也看不见他了,我们的心碎了。爸爸您还好吗?儿女们真的好想您!您知道吗?您的悄然离去,带给妈妈怎样的伤痛以及您儿女们怎样的悲泣吗?我们为此喊哑了嗓子,哭肿了双眼,也无力回天,唤回您重返人间。一年了,这一年无尽的思念折磨着我们,365个日日夜夜儿女们在思念里徘徊。今天站在您的墓前,千呼万唤,听到的只有空旷的回声和寒风的呜咽。仿佛它也在替我诉说,诉说的我的悲伤,我的思念。

虽然明白生老病死不是人力所控制,但是我心里真的放不下这份思念。我明白天人永隔,无论我怎么呼唤也唤不回您的爱,再也唤不回您的笑容。矗立许久,往事历历在目,思绪停留在您生前我们一家人的欢乐时光里。如今我能看见的,只有这满目凄凉的墓地。

爸爸,我们来了,来看您了。您知道吗?您听见了吗?您感觉到了吗?

亲人或悲泣,他人已亦歌.亲爱的父亲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您的灵魂永远与我们同在,您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亲爱的父亲安息吧!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二
《怀念父亲一周年》

怀念父亲一周年

今天正好是我父亲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阴历十月初十)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的好父亲—慈祥,温和,疼爱我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自从爸爸在省医院被查出是恶性肿瘤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姊妹哭成了一团,每当看到爸爸被病魔折磨的痛苦的样子,也明显的看出一天不如一天,我的心都碎了,真是痛苦难受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恨不得让自己来替换父亲,也好让他舒服一点,舒心一会。

爸爸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刚查出病时,只有我们姊妹们知道,所以他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正好那时是国庆长假,爸爸觉得住了那么长时间医院,也不见好转,他也要求转院,二姐就把父亲接到她家住了几天,在我二姐家的那几天,我们大家的心情虽然沉重,但每天晚上我们还陪着老爸打麻将,这样一直到了十月八号,我们就把父亲转到了西安第一附属医院,再次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出来每项检查基本上都是无异常,我们也期盼这能有奇迹的出现,盼望爸爸的病能早点好起来,然而,从爸爸得病一直到他走,在这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可怜的父亲却再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在这谈癌症色变的今天,它就象感冒一样充斥在你我的身边,素以强健的父亲最终也没能逃过这一劫,被癌症中的杀手夺去了生命。

忘不了第一次陪父亲看病的情景,那时医院里让父亲做CT等各项检查,每天我们都推着爸爸楼上楼下的跑,可怜的爸爸为了能治好他的病,毫无怨言,我记着医生给他做被造影的时候,从父亲身上抽了

好多的东西,疼的父亲满头大汗,可是为了能治好病,父亲就是这样,不管是平时还是当时,自己能做的事都是自己做,绝不麻烦我们,就是最后一次当我返回宁夏的时候,父亲当时的病已经很重了,可是他还是拖着艰难的步伐把我送到了大门口,哭着让我走的情景,当时我预感这不是一个好照头,没想到这竟然是我和父亲的一次绝别。每每想到这里,禁不住的泪水会夺眶而出。

父亲住了好几家医院,虽然没有做化疗,但也使用了许多所谓的抗癌持效药,最后又看了老中医,全都是骗人的。看着爸爸对求生的那种欲望,但最终还是带着痛苦和遗憾匆匆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直热爱的家人,离开了他最疼爱的女儿。在爸爸您离开的这一年时间里 ,我每时每刻都在想您——我的好爸爸。

爸爸,您和妈妈在天堂里过的好吗? 我们真成的祝愿二老在另一个世界里露 出如夏花般绚烂的微笑,如果有来世,我们一定还做亲人。虽然你们不再回来,我们却必到你们那里去,等着我吧,爸爸,我到天国还做你们的女儿。

爸爸,您一路走好。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三
《沉痛悼念父亲逝世一周年祭文》

沉痛悼念父亲逝世一周年祭文

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一年之前恍如昨日,今天站在父亲坟头黯然伤心,切肤之痛汹涌再现。祭奠完父亲后我们又回老家看望了大爷,父亲生前没有觉得什么,当父亲离开我们一年后再看到大爷的时候,我不禁悲从心中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往下流,大爷的模样太像我的父亲了,他瘫痪了,躺在炕上起不来,可他的眼睛、手、脸庞、胡子和胳膊,包括摸头的动作等等实在太像父亲了,禁不住让我回想起父亲病重时躺在病床上的样子,促景生情母亲和弟弟都掉下了眼泪。父亲!失去您我们才知道您活着对我们多么重要,您活着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父亲曾在弥留之际和我说:“我走了,你们会想我的。”自以为自己很孝顺,做的很好的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您,我觉得您活着时我尽孝了我就对得起您了,没遗憾了。我清楚的记得父亲听了我的话怔了一下,是啊!您怕我们不想您,可今天我才知道我错了,我为我说过的话懊悔不已„„父亲,我想和您说我太想您了,您离开之后,女儿的心经常在哭泣!女儿惟原您魂归天国,安享自己!我合十为您祷告„„

2014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一夜晚2:40令我刻骨终生。一年前的今天,我亲爱的父亲走完了他71年的人生之旅,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年前的今天,我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父亲。我没有经

历过如此大的打击,也没有经受过如此沉重的痛。握着父亲渐凉的双手,抚摸着父亲冰冷的脸颊,我知道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呜呼,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父亲陪伴您的只有儿女和亲人的哭泣,您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吧,看看您操劳一生的家。

父亲,在儿女都中年之时,您走了;在我们逐渐懂得亲情、天伦的时候,您走了;在我们有能力为您买吃、买穿的时候,您走了……就这样,在我们最需要您的时候,在我们最想报答您的时候,在我们懂得感恩的时候,在我们可以松下一口气同你享受天伦的时候……您走了。走得很无奈,走的很安静,走的很痛苦,走的很遗憾,我知道您是那么不想走,您舍不得撇下我们…… 父亲,我多么不希望你走,我太多的愿望也都还没有实现,可是你走了,没有给我们任何报答的机会,你虽然身患绝症,可是你一直都那么坚强,就无声无息的走了,留下太多的感伤、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痛给我们…… 父亲,您的离去,让儿女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我深深体会到“子欲孝而父不在”的遗憾。 父亲,您真的离开了么?可为何至今为止,我却依然难以置信?当我提笔为您撰写这篇纪念文时,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在朦胧的泪光中,仿佛又见到您曾经熟悉的容颜。无法相信啊,曾经温馨的家里,再也没有您的影子,无法相信啊,往后长长的岁月里,再也听不到您的笑声。

敬爱的父亲,这一年来,多少个夜晚,我都在梦里梦见您,您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您的声音是那么的清晰,就好象,您从

来都不曾与我们分离。

父亲走了,时间真快,一年的时间就在漫无边际的思念中从指缝中溜走了,觉得是如此的短暂。但是,与时间的流逝相反的是,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任何的遗憾和假想都无济于事,我的思念和眼泪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深知任何的安慰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希望默默地陪在你的身边减少父亲的顾虑,让他走得更安心,更放心。

父亲,您的祭日,这一生,我都不会忘记这个令人心碎的日子。只有怀想往昔的岁月,深深地缅怀您。

敬爱的父亲,您的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别再为我们牵挂、为我们担忧,我们会好好照顾自己,照顾母亲。

父亲,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能听到我的声音,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收到我和姐姐弟弟的祝福,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能看着我们的家,我们都是那么的想您、爱您……

父亲,在天堂那边好好生活!

长歌当哭,泪水滢滢,苍天悠悠,思绪绵绵,孤坟凄凉,野草丛生。父亲:女儿没有太多的文笔,为您奉献出一篇好的祭文,但愿您能明白女儿思念的心! 安息吧,父亲!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四
《父亲逝世一周年祭》

父亲逝世一周年祭(一) 二零零九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 ,下午四点三十六分,我亲爱的爸爸被可恶的癌症夺走了生命。享年六十九岁。他老人家的一生,平凡却深受儿女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离世的这一年里,我们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每每说到老爸,都会泪流满!他的音容笑貌老在我眼前闪现,他老人家将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 2009年4月24日中午,大哥打电话给我说爸爸病了,医生说是癌,我放下电话赶紧去医院,太突然了,一点准备都没有,刚到医院门口,老远就看见母亲,哭红了眼,我们无法相信医生的这一结论,我问母亲,老爸在哪儿?母亲告诉我,毫不知情的父亲还坐在大厅,看到老爸的背影,我心里说:老爸可能得癌症了,我的眼泪一下子留了下来!大哥又给爸挂了专家门诊,就给姐姐打电话,姐在贵州,我听见姐也哭了,说爸爸可能得癌症了,姐说怎么可能,别瞎说。我们忐忑不安的等待复查结果,当大夫叫家属的时候,我们冲进去,没等大夫开口,我就问?大夫:我爸是不是得癌症了,大夫说:“是,已经是晚期了,”我听到这,整个人都傻了,脑子一片空白。老妈把老爸带回榭家里去了,我跑回家失声痛哭起来!

我们还是不相信这个结果,由大哥,姐姐于4月28日送老爸去省城作最先进最全面的检查,结果还是一样,父亲不仅是一种癌,已全身是癌了,治疗已没必要,顶多还有3个月,我们决定还是把老爸带家修养,侧面问父亲有什么愿望,想到哪儿去玩、、、、父亲说,等病好了去台湾游,(可怜的父亲呀,这个愿望您却无法实现),因为爸爸不知道真实病情,精神还可以,儿女们每天强颜欢笑在他身边,老爸觉得很安慰,我们买了抗癌药给他吃,他不愿意吃,我们就说这药很贵的,都已经买了,您还是吃吧,对您恢复有好处。爸爸生活很节俭,听我们这么说,才不情愿的每天吃,可是癌细胞仍然扩散很快,6月份病情恶化,父亲想入院,哥和姐询问医生,医生说:没有办法了,住院也是输营养液,不如你们回家请医生每天在家输液吧!家里的环境比医院好。爸爸得病以后,我时常懊悔自己,没有在他健康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所幸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陪着他输液,和他聊天,看着他入睡。这多少让我有一丝安慰。特别是在他临终的前两个夜晚,我们轮流在爸爸的身边,我握着他的右手,小妹握着左手,还有小辈们,听着他的呼吸,一分一秒都不敢入睡。因为他得病以后,有人说如果农历五月廿一过了,他就没有事了,我们不愿意相信这天他会走,又很怕这是预言,所以这两天就不敢睡觉。现在想想这两天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记得五月二十日的上午,阴阳先生说,老爸最多还可以坚持两天,我和姐姐就在他耳边说:老爸坚持,五月二十一日上午,老爸突然闭上眼睛,只听见重重的呼吸声,我们围坐在老爸的周围,包括旁边的两个嫂子,我一直坐在父亲旁边,按摩他的手、脚,奇怪的是老爸今天的手脚很冷,我使劲的搓揉,希望把老爸的手脚搓热,到了下午4点多钟,老爸突然没有呼吸,一声大惊,我们全围在老爸旁边,大哥迅速把一口米粉送在老爸嘴里:大声哭喊,爸爸,爸爸、、、您知不知道,不是我们不带您去医院,是您得的是癌症呀、、、你爸不行了,赶紧给他穿衣服吧!我不相信,还握着老爸手,妈说不用了,不可能活了。他们给

爸穿衣服的时候,爸的身体软软的,我实在不愿意相信爸爸走了,到现在我还后悔,没有给老爸穿衣服!

我亲爱的爸爸,就在农历五月廿一的这一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留给儿女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今天是老爸逝世一周年的祭日,我记录下这些文字,来缅怀我亲爱的爸爸!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五
《父亲三周年对联》

父亲三周年纪念对联故人已去整三载 ,哀思常存一千天 三载不见泪落尽 ,千里相隔眼望穿

1 陇上犹留劳迹 堂前共仰遗容

2 一生俭朴留典范 半世勤芝传嘉风

3 勤俭度日遵遗训 努力工作报余恩

4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5 完来大璞眼天地 留得和风惠子孙

6 著作等身身不老 子孙维业业长存

7 等闲暂别犹惊梦 此后何缘再晤言

8 桃花流水杳然去 明月春风何处游

9 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

10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号

11 白马素车愁入梦 青天碧海怅招魂

12 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13 为国捐躯 成仁取义

14 杀敌在前方 英名留后世

15 魂魄托日月 肝胆映河山

16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17 舍已为人当仁不让 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18 继承先烈革命传统 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19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20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21 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

22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23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24 椿形已随云气散 鹤声犹带月光寒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六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含慨啦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有些司仪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问上一两个为什么?就说不通啦。因此需要规范,就是问上几个为什么?都能说出道理和根据来,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以提高丧葬文化的内涵。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

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习俗2

再民间丧葬上,也有许多的繁文缛节,并逐渐演绎出地方习俗。

旧时丧礼分入殓、祭奠、发引三个阶段:

1.入殓。死者临终时,家人为其穿寿衣。死后,亲属在炕前烧‚倒头纸‛,放声痛苦。一般死者当日入棺,称‚入殓‛。棺内铺一层干草(谷草),上面撒制钱、铜币或泥制古币,称‚垫背钱‛,再铺被褥,死者仰卧其上,口内放钱一文,衣袖内放两个白面馍馍,同时将烟袋锅、玉镯、玛瑙等死者生前喜爱之物放入棺内。若棺木未做成,需停尸,逢单日入殓。入殓后,孝子披麻捻,向亲友报丧,并安棚设灵堂,亲朋烧纸上香。灵前设供桌,供品有米饭、白馍、水果、糕点等。棺前放遗饭钵,内盛小米饭,插一双筷子和缚有绵球的芨芨草棍若干根,灵桌下放瓦盆,盛放纸灰。

2.祭奠。(1)开吊,也称吊丧,出殡前三天开始进行。灵前悬挂挽联,大门内摆放‚殃状‛,上写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门上张贴白色对联,门楼悬挂‚岁头纸‛,也称‚纸挂子‛。死者亲友在灵前烧纸上香,孝男孝女大哭,亲友送果碟子、三鲜饭或幛子。出殡前两天,请吹鼓手,有的请僧、道设道场念经。(2)送路,又称引路。出殡前一天或前两天晚上,数人持火把引路,吹鼓手在前面奏乐,孝子由人搀扶边哭边走,从村中大路通过,到五道庙前烧纸上香,然后顺路返回。

(3)辞灵。若出殡前二日晚送路,则出殡前一日晚辞灵;若出殡前一日晚送路,则当日晚辞灵。孝子孝女跪在棺木两侧,亲朋到灵前上香,行三跪三拜礼,并大哭,孝子孝女要陪着痛苦。

3.发引,即出殡。一般5天或7天出殡,也有9日出殡的。出殡前日黎明,死者亲属向遗体告别,木匠封棺木,并移动灵柩,意为通知亡灵离家。出殡时,死者长子持绳背棺,称‚背大头‛,其余孝子持丧棒依次随后,孝女在棺后哭着走向门外。灵柩放在抬具上,棺上放布臵棺罩,孝子依次跪在灵柩前,长子摔瓦盆,扛‚引路幡‛,吹鼓手奏乐,抬起灵柩,走向墓地,孝子痛哭,沿路撒纸钱,女眷坐车跟在灵柩后。棺木下到墓穴后,孝子先铲土埋棺。

出殡后3日内,每日下午孝子到坟地‚验浆‛,也叫‚点浆水‛。出殡后每过7天为祭奠日,共7个忌日。五七、七七黎明前死者亲属要长时间哭丧。百日内不剃头,3年内不办喜庆之事,节日不贴对联。

若死者属未成年夭折,或未婚男女去世,则须当日入棺,葬于野坟或家坟旁。若死于外地,灵柩则不能入家院,在村外搭棚设灵堂,再行丧礼。

穷人死后,丧葬从简,更有无棺木者,以炕席裹尸草草掩埋。

建国后,部分农村仍沿袭旧丧葬习俗。60年代,河川区一些乡村平了部分墓地改作农田,并开始建立公墓。1967年,开始推行火葬,但乡村人仍将骨灰放入棺木,埋入墓地。现在,干部职工多实行火葬,丧礼一般改为追悼会。会上放哀乐,单位领导致悼词,死者亲属及生前好友送花圈挽联,佩带黑纱、白花,向遗体三鞠躬,以示悼念。乡村新旧习俗夹杂,既有孝子穿孝服、戴孝帽的,又有戴黑纱的;既有送花圈挽联的,又有送‚三鲜饭‛的。吹鼓手既吹奏哀乐悲调,

又吹奏流行歌曲。

群众将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称作‚扫墓日‛。每到此日,所有的孝子贤孙,都携带供品,前去扫墓祭祖,以寄托哀思,并表示子孙不匮,后继有人。

丧葬习俗3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

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

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

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七
《对联文化》

一,对联文化

二, 我们今天针对初级班的朋友,讲述楹联的有关知识;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鹿鸣诗词学院, 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楹联基础知识以及临屏应对和对联创作。

今天是第一讲:楹联发展及相关概念

1.对联的风俗现象

写对子、贴对子,是中华民族影响久远、分布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

贴春联的习俗,而且平时也常用对联,如相互间的题赠、祝贺、哀挽,举凡居室、饭店、

餐馆、庙宇、刹寺、公墓、牌坊等等地方,无不随时可见对联。

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几乎家家户户

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

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

从前,有人家因不识字又一时找不到识字的人,只好裁了红纸,用碗底儿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按

几个圈圈儿,权作春联——想方设法也要贴春联,好过年。可见春联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有多么重要。

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联,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联、巧趣联等等。

2.对联的别称:

对联”是我们平常的叫法。它的名称还有:对、对子(俗称)、楹联(由悬挂于楹柱的对联而来,

现作为雅称)、对句、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帖、楹帖、楹语、楹句、俪语、偶语、偶句,

春联又称春帖子、桃符、门帖、门对等等

3.对联的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

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阅读小说,不朗诵诗歌,不听戏剧,不看电影„„惟独不能没有对联。

我们从上面春联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当代作家秦牧说:“在中国,对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家喻

户晓的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多少能领略这项艺术的美妙情趣。”

不仅如此,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联风俗。如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色的纸,

以烘托、渲染喜庆、热烈的气氛。但在清朝的宫廷和宗室皇族,过春节时却贴白纸春联,并把这作

为一种特权,不准他人随便使用。

据清末满族学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

以图润笔„„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不得擅用。”

在(云南)丽江古城随意逛逛,便会发现家家宅门都贴了对联。除了常见的红色对联,也时常会见到

白色、绿色甚至是黄色的彩色对联。这是丽江纳西族人在亲人去世后为了表示对亲人的思念而张贴的对联。

从对联的颜色上你就可以看出那家亲人去世的大概时间:白色对联是亲人刚去世时贴的,绿色对联是

亲人去世后一年贴的,黄色对联是亲人去世后两年贴的,满三年后就贴红对联。江南有些地方,亲人去世

三年内的春联,男性用青色,女性用黄色 。

这种对联风俗,在各地区也存在。并且分别有专门用于亲人去世当年、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时用的对联

(指内容上),甚至还分为院门、房门、厅堂等处专用的对联。

也有在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写对联、贴对联的习俗。

一些农村结婚,新郎迎娶新娘时,常常有“轿联”。往往是男方在轿门的一侧贴上用大红纸写好的上联,

到女方后,由女方对出下联。这时,男方和女方村中、族中的对联高手都会施展各自的手段,出句有一定难度,

对得不好或对不上来,则是很丢面子的事。这种风俗沿袭至今,长盛不衰。 有些地方还有一种独特的对联风俗:凡是遇到结婚大典、乔迁新居的吉日,事主的舅舅总要给外甥家送去一副

贺联,习惯上称之为“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在外甥新婚或迁居前一日,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一

并送去。外甥都把这副对联高高地悬挂在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摘下来。 此外,还有车联、船联、厕联,甚至杖联等等。可以这么说:对联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楹联的概念

1.出句对句的概念

要充分理解什么是对联,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出句”、“对句”。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

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这两者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如:张之洞,陶然亭。

2.上下联的概念

了解了“出句”、“对句”,我们还要了解什么叫“上下联”。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一般来说,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这不过是形式上的,其实是严格按照对联联脚平仄划分的。

3,句脚与联脚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

“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

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

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的概念

由上,我们就得出了对联的定义:所谓对联,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

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4.对联题裁简介:

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

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横写时,上联在

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

有不少新的变化,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

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八
《父亲十周年1》

父亲十周年祭 今天,2008年9月15日,是我的父亲去世十周年的忌日,我倍加怀念可怜但坚强的父亲。他生前虽然是一位经济窘困的残疾人,却给了我辈自强不息、坚韧乐观的品格,让我受用终生。

十年之前的中午时分,独臂父亲骑着自行车,从我老家的小镇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沿320国道往远在8公里之外的小山村家里赶。那一天是青树坪逢五、十赶集的日子,父亲是个抽烟人,为了省钱,他从集市上买一整条香烟,这比一包一包地买,每条可以省下2元钱,一个月下来,可以省下6~8元。

事后我才得知,我父亲骑车行至离青树坪镇区大约800米的地段,也就是320国道1351公里+500米的地方,一辆从长沙开往邵东的依维柯牌中型客车——我至今记得那个车牌号:湘A15163——因为超速,从后面撞上我父亲的车驾,我父亲连人带车被撞飞到行进方向的左侧。在人落地的一瞬间,我父亲因为左臂缺失,无法在空中有效平衡身体并保护头部,他的头部重重地撞在路边的荧光水泥柱上。

在场人后来告诉我,父亲被撞倒后,自己还能爬着坐起来,当时他身上能看出的外伤,就是踝关节部位撞得出血。肇事司机问他伤了哪里,父亲回答说“脚很痛”。

事故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离事故现场大约30公里远的另一个乡镇的一个偏僻山村子里开会,我那时是那个镇的领导层成员,当天去那个村里就部分村民的要求开会协调问题。由于那时通讯不发达,村里没电话,我自己也没有移动电话,因此,在事故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我对事故一无所知。

在事发后不久,父亲被路人送到了青树坪镇医院,尽管这是全县除县人民医院外最好的医院,但囿于简陋的医疗条件,医生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救助,只能让父亲干躺在急救床上。大约3小时后,我的一个在农村的弟弟闻讯赶到医院,但由于手头没一分钱,肇事者也没有掏一分钱,也只能是干坐在父亲身旁,眼看着父亲的状态恶化下去而束手无策。

后来的检查表明,父亲的致命伤,就是头部在撞击水泥柱的时候,颅脑损伤并出血。在当时他还能说话的情况下,抢救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迅速通过CT扫描确定颅脑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然后根据情况止血或施行开颅术。一位资深脑神经外科医生告诉我,像我父亲那种情况,如果当时能说话,神志清醒,说明事故之初颅脑损伤不严重,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抢救手段保命并不致严重后遗症。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事后的假设。在青树坪医院的急救床上,看着我父亲慢慢由清醒变为昏迷,看着他的伤情慢慢恶化,肇事者的心态是“活着不如死了,因为活着可能要花更多医药费”,我弟弟作为一个穷农民,则只有傻坐的份,他期间去问过医生,要不要转院,据说医生的答复是转院需要花钱,至少救护车的钱就要好几百块——这可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2个月的工资或者一个农民半年的收入。

直到下午6点左右,我从村里开完会回到镇机关,才得知父亲遭遇不测的消息并火急赶到青树坪医院。但在医院里,我只看到了深度昏迷的父亲,他躺在床

上不断抽搐着,对我的任何呼唤都听而不闻。而此时,肇事者早就不见了任何踪影。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父亲被迅速转到了县人民医院。但在那里,一个让我终生无法忘记的事件发生了——面对我的苦苦哀求,值班大夫懒得动一动,很显然,他不愿意那么快地开出CT扫描单,而根据医学常识,要救命,首要的事情就是CT扫描确定病灶。

在周围病友的暗示和提醒下,我意识到必须得先给医生表示点什么。可由于当时我走得急,一分钱都没带在身上。于是,我想尽办法借来一张50元的钞票,把它揣到那位值班的姓胡的医生手里,他才给父亲开出了立即进行CT扫描的请求单。

但这时一切都太晚了。在县人民医院折腾了近两个小时,当父亲被送到CT台上近半小时后,我们兄弟就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从这里走向了天国。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悲愤和无奈。悲愤于车祸的无情、肇事者的残忍和父亲的命运多舛,无奈于医生道德的沦丧和自己的无能。

父亲去世那年,他刚满64岁没多久,那一次,我因为在外工作,都没能陪伴他。妈妈告诉我,他最后一个生日,因为家里穷,连肉都没吃上。

直到今天,我还经常设想,如果我家不那么穷,父亲就不至于要为了每个月省6块钱而去赶集买廉价香烟;如果父亲是一个健全人,他在车祸发生的一瞬间,兴许可以用手臂护住头部,顶多也就是个骨折之类的伤;如果肇事者有半点良心,就会主动送我父亲去好一点的医院抢救;如果医生职业道德好一点,也许可以抓住最后的抢救机会。

可是,那都只是我这么多年来时不时的幻想而已。那些让人悲愤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医生职业道德和私车经营者的良心,即便到了今天,局面依然没改变多少。父亲的命运,其实仅仅是这个道德沦丧、制度不健全的国家无数牺牲者的缩影!

认准读书的死道理

在我们那个山村里,父亲是个没读多少书,却被公认为最有文化、最有能力的人之一。他有据可靠的教育背景,就是在几岁的时候,上过三年私塾,读过一些诸如《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幼学琼林》、《古文观止》之类的线装书,在我几岁的时候,他又半诱导半强迫地让我背诵他幼时读过的这些书。和父亲当年的先生教他时一样,父亲让我读的时候,也从不解释,只让背诵。现在看来,他让背的这些东西让我受益匪浅,我的一些文字功底、知识基础和辩论能力,很大程度就来源于这些启蒙书。

在督促我读书的时候,父亲经常跟我说的几句话是诸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观点。从我稍谙世事始,他就给我灌输这些观念,让我至今认准读书才是正路这个死理。 记得父亲那时教导我说:“作为农家子弟,我们没有高官贵人亲戚,没有做生意发财的资本,只有认真读书,发狠读书,才可能让自己走出山村,土鸡变成金凤凰。”幼时的我,虽然不太能理解父亲所说的深奥道理,但在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我还是慢慢接受了他的观点并依照他所设定的道路前进。

关于父亲狠抓我读书的事情,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三件事。

大约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一位叫凌银雪的女老师,他有个儿子叫刘文胜,成绩特别好,这位老师对他儿子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规定每次考试每门功课必须都是满分。某次期末考试,刘文胜的数学得了100分,但语文只得了98分,原因是他将卷子里的一个“或”字少写了一撇,被扣去2分。考试成绩出来后,刘文胜被他妈妈狠狠地打了一顿。

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不下100次地和我提到这个事,说“这才是严格要求,读书就是要做到十全十美”,并要求今后我的每次考试也必须是满分,否则要给我吃“竹子炒肉”——在我们那地方,这是体罚的代名词,意即用脱了叶子的竹枝抽打背部和腿部,虽然很疼,却不会导致大的伤害。

我惮于父亲的威严,不敢造次,每次考试都追求语文数学双百分,并且从没失过误。及至后来,有人向我父亲提出,语文考试有了作文,就难拿100分了,要我父亲放松要求。我父亲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在他看来,作文写得好,也能得满分的。

父亲除了要求我考试得满分,还有个要求,就是在任何考试和竞赛中必须得第一。记得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语文数学联赛,我层层考试竞级,在班上是第一名,在学校年级是第一名,在全乡是第一名,到了全区,在6000个学生中还是第一名,并把第二名的成绩远远抛在身后。后来全县的联赛因故取消,我父亲还一直遗憾,他原本的期望是我一路过关斩将,一直拿到全湖南省的第一名。

现在想来,父亲的严格要求对我还是很奏效的。即便到了我走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考——在1985年的全湖南省统一的中考上,我的七门功课中,有五门是满分,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这一成绩将绝大多数考生远远抛在了身后。

父亲促我读书的第二件事,是有关我同村的一个本家兄弟读书的典范之事。 那位兄弟名叫陈仁贵,曾经是我父亲的学生。父亲喜欢串门,每次去陈仁贵家里,他都发现见不到这个小伙子,原来他一直躲在房间里读书,除了去学校,是从不出家门的,最长的一次,是整整半年没出过家门。

父亲经常给我提起陈仁贵读书的精神,在他看来,这样的表现,就是真正的读书人风格,他因此给我写下“板凳要坐十年冷”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条幅,激励我潜心读书。

第三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要属父亲对国学的态度。

父亲虽然只读了三年私塾,但曾经被先生强令写过描红,也短时间练过正楷毛笔字。和他的先生一样,父亲认为,毛笔字的好坏,是体现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他经常说:“字是打门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书法的好坏,是一扇窗户,标志着这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

父亲在故乡当地是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既有柳体的风骨,又有赵体的活泼,偶尔也带一点点行书之风,让人非常喜爱。我们当地人凡逢红白喜事,都请他去写对联。每家的一些农具上要题上名字,也大都请他去写。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能在故乡很多人家里看到父亲当年的墨迹,让我倍感亲切,同时也倍添思念。

父亲告诉我,其实他的字也有一个长进的过程,最让他受益的莫过于“文革”时期的工作。在“文革”时期,很多人热衷于出去批斗人和搞大串联,人们认为那样才显出革命斗志,相对而言,提个小石灰桶,到处写标语的事,则没人肯干。于是,父亲就被人安排做这项工作。

父亲曾经对我回忆说,在“文革”时期,他把写标语这份无聊的工作,当成练习书法的好机会。“有人出钱买笔墨和石灰,还出地方让我写,何乐而不为呢?”我父亲经常这么乐呵呵地说。

父亲告诉我,在那个时期,他少说也写过2万幅标语,最积极的时候,就是见着空隙地就写,笔没了,就用一把稻草扎成捆,墨没了,就用熟石灰调成白水。他写过的最大一幅标语,就是在我们村里最大的一面山坡上,把坡上的灌木和荒草刨掉,写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13个字,整幅标语跨越300米长的山坡,每个字的直径达到了15米,十公里外的人也能看到这幅标语。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从在小时候开始练习书法,先练柳体,后练颜体,再后来便是赵体。现在看来,我的字还能拿出手,不像今天很多大学生那样字迹不端,不至于让人笑话,和父亲的影响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1985年,我初中毕业,以全省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湖南省娄底师范学校。

现在,有很多人不解地问我,既然成绩那么好,干吗要去上中专而不去上高中呢?其实,这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户籍政策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以此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在农村的不能轻易去城市,甚至没有县政府以上介绍信,禁止去首都。因此,那时候人们如果能将农村户口转到非农户口,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其难度不亚于今天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去中南海里上班,在最热门的中央国家机关担任公务员。那时,农转非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中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这就算是跳出农门并且毕业后还会分配工作;一是一个一定级别的干部,以“半边户”身份(就是他本人为城镇户口而家属为农村户口)连续为国家工作达到30年以上,可以经过严格而复杂的考核,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在全省少得可怜的指标中,将家属的户口农转非。

正因如此,当时能考上中专,对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来说相当于鲤鱼跳龙门。所以那时候,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要经历两次考试,第一次是想报考中专者的筛选考试,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才有资格参考中专;第二次考试就是中考,既通过筛选者在另一个集中的地方,同时间同考卷不同地点与其他初中毕业生参加竞争考试。最终,大约0.5%的成绩最好者能考上中专,8%左右的优秀者能考上高中,剩余的就“解甲归田”了。

当时的情况对我来说,上中专就能为家里解除了一切负担,在师范学校里,国家不仅提供免费的教育和食宿,还为每个学生每月发放25元钱,这对于穷人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笔收入,要知道,我父亲那时作为一个民办教师,每月收入才30多元。而如果上高中,则每年需要交学费200多元,还需要自行负担食宿,这对我家来说显然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在1985年9月3日,我在父亲的陪伴下,还是很高兴地来到我向往中的大城市——湖南娄底,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尽管那时候我也稍微有些遗憾

——我隐约意识到,如果上高中,以后可能会有更好的前途,而上了这种中专,按照国家的政策,毕业后只能回到农村当小学教师。

到了这所中专,我和其他同学才开始慢慢感觉到前途的渺茫,于是,在父亲发奋读书的精神指引下,我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的志向是一定要早日拿到大学文凭。我至今记得,那时娄底师范为了防范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在学校的领导看来,参加自学考试,意味着想攀得更高,不安心这所学校所明确规定的“做小学老师”的教育宗旨——甚至故意将各类学校的考试安排到与自学考试同时段,这时候,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先在学校匆忙应考,然后再飞速赶到自考考场应考。

中师毕业后,我通过关系“改行”进了基层政府机关,从秘书干起,后来也当过党总支书记、镇长助理等职。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则进了山村的小学,过起一人吃饱全家吃饱的生活。

好在有父亲从小的观念灌输,我逐渐意识到不能就这么沉沦下去,不能得过且过。与此同时,恰好有些中师的同学开始考上研究生,我也有了冲出去的意识。父亲便鼓励我继续发奋读书。1999年,我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只是那个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一年之久,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父亲在世,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全中国最好的大学,他会是多么高兴!要知道,他曾经为我考上中专,都感到那么的自豪。

直到今天,我依然在努力,我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有的朋友问我,在我做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干吗还要去读书,还要跟自己过不去。我总是一笑而过。这些朋友也许不会知道,在父亲精神的指导下,我会一直努力下去,一直把自己当个学生。其实,父亲的理念,和母校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何等的相似!

自强不息战胜歧视

和别的家庭不一样,我的家庭是一个双亲残疾人家庭——父亲在1960年代于工厂上夜班时因为饿晕倒在操作台上,被机器扎去了左手,并导致左前臂截肢,母亲则是一个完全失明的盲人,她在自己三、四岁的时候,因为脚烫伤后感染眼睛,在无力治疗的情况下慢慢彻底失明,至今也有60年的时光。

父亲受伤后,被工厂辞退回农村。在1970年代前后的湖南农村,人们实行大锅饭制度,大家一起出工,一起收工,收获季节按照工分数统一分配粮食。那时候,父母都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父亲在本村受聘担任民办教师的一点可怜所得,以投资方式(即向生产队交钱买工分的办法)获得一点点口粮。在那个政治挂帅体力劳动最光荣的年代,“投资”是很被人瞧不起的。因此,父母经常受到本村人的嘲讽甚至欺负,周围村民经常以极具侮辱性的话语辱骂我的父母或者打骂我们兄弟,但我们只能忍声吞气。“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忍;为了不再受侮辱,你必须自己努力,比他们更强。”父亲经常这样私下里劝慰和告诫我。

父亲的抗争精神,不表现在和别人的对骂,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比如,那时候除了生产队统一耕作耕地,每户都分配有一点点“自留地”,用于各家生产必需的蔬菜之用。父亲是个肢残人,本无能力种菜,但他咬咬牙,找铁匠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九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讨论平仄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

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

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

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湖口烟 天地奇观

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孔子是山东人,关公是山西;泰山在山东,日出是一大景观;湖口在山西,瀑布为一大奇观,上下联并非一个讲山东,一个讲山西,而是在讲山东时将山西的人物和景观拿来并联,反之亦然,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选取的人物和景观又极具代表性,突出该对联的特色。可异的是,“义”与“范”都是仄声,“烟”与“观”都是平声,虽然不算破律,但读起来略显单调。

再如湖北与湖南的对联是: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专家点评:上下联对仗工整,如不细心琢磨,意境也不错。湖南的景点选洞庭湖和岳阳楼,因两相邻一体,顺理成章。湖北的景点选赤壁和黄鹤楼,则有可商之处。因赤壁不在武汉,与武汉的黄鹤楼不可能隔江相望,若改武汉当地的风物,如将晴川阁省略为“川阁”取代赤壁,像上联的洞庭湖与岳阳楼一样相邻一体,“览”起来顺理成章,这样就更好一些。此外,“岳阳壮阔”怎么去“凭”?“ 黄鹤楼”如何“风流”,这种风流又如何去“览”?这也是有些费解。

父亲去世一周年对联篇十
《回忆父亲》

回忆父亲

父亲走了,他匆匆地走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在父亲离开我一周年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父亲,在我的记忆了,父亲临走时那挥之不去的眼神让人怵目惊心,让人肝肠寸断。作为他的儿子,我从他那眼神中读懂了他不忍离弃我们,不忍离弃他的亲人而对生之欲望的强烈。可怕的死神在夺取父亲生命之时,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聆听到父亲他临终的嘱咐,假如时光能够逆转,我想为父亲做点什么,以抚慰我伤感莫及的内心,弥补我生命中不全的灵魂。试问苍天:“父亲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人活七十古来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活百岁亦自然。然而,父亲还未进古稀之年,无情的病魔却让他走得如此仓促,儿孙们甚是遗憾。父亲一生勤做俭用,用心血哺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现在他已儿孙满堂,理应享天伦之乐,他这样走了,我们又于心何忍呢?

父亲走了,我悲恸不已。回忆他的一生,我心情凝重。我不想为他作传,因为他是天底下父亲中最为普通的父亲。然而他却让我倍感父子的温馨,所以我想为他留点什么。他刀刻于我心的形象无法在我记忆中抹去,于是在长夜难眠的静夜,我重新拾起父亲影响我一生的琐事,借以在他离世的周年之际作为纪念。

父亲生于1938年那个苦难的年代(日寇正疯狂占据中国,加上蒋介石挑起内战,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不堪度日的年代造就了父亲生活中刚毅、执着的个性和勤劳节俭的品行。他文化程度

极低,只读过小学三年级,但凭他的聪明和自学,他能说会写会算。他年轻时,长期在外做工,修过许多工程,他算盘不错,由此也管理过很多账务,负责过很多工作,工作做得周全细致,让别人不得不佩服。他自学简谱,对于二胡,风琴,口琴,笛子之类的乐器无所不精。我们小时候,只要他在家,农闲之余,在我们几弟兄面前,吹吹拉拉,弹弹唱唱,我们合着父亲弹奏的节拍边唱边跳。和父亲在一起我们随时可以体验到快乐。父亲的字写得不错,毛笔字抑扬顿挫,锋芒毕露,令我赏心悦目。他常教我练字。我在书法上大概启蒙于父亲的“真传”。记得在读小学时,父亲在过年时就让我学写对联,那时便养就了我书法上的大气。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写钢笔字的时候,父亲送给我一个非常精致的厚厚的线装笔记薄,笔记薄中每隔十几页插有山水风景画,依稀记得有黄山的迎客松,泰山的日出等,我记得这个本子是别人送给父亲的的礼物,他一直珍藏着舍不得用,因为我当时读书太小没有给我。我得到后,欣喜若狂,立志在笔记薄上写下最美最好的文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然而,时过境迁,我那本精致的笔记薄虽保存多年,由于几次房建搬迁而遗失。我是四姐弟中的长子,那时的我,在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我深深感到父亲对我的鼓励与期望,这种期望是家族中让我出人头地的期望。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我无时无刻不将父亲的期望与鼓励化作我刻苦学习的动力。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保持前列,也是几弟兄学习的榜样。

父亲耿直,为人清白,经常同情帮助别人。文化大革命中,批斗整人是经常的事。而父亲就是革委会下属成员,他们负责挖资产阶级

墙角,揪出地富反坏右,形势逼人,父亲受指示批斗过许多人,但他从不整人。造反派利用手中的职权,想尽办法整治“坏人”。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看不下去,经常偷偷帮人松绑,为此,他也救过很多人,替人说公道话,为人减轻痛苦与折磨,至今,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在父亲的心中,同情与善良是做人之本。

过去的王家在当地一直是旺族。家财殷实,有山有田。该族从解放前的地主到解放后划分为地主,富农以及中农。无论当地的山还是田前面都加一个“王”字,我家由于太祖父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二,太祖父不但没有做什么坏事,还救济过很多人,因为他为人老实,所以又称“二泥巴”,解放后我家被划分为中农,,太祖父的几兄弟就没有他那样幸运了,有的就地正法,有的被划分为地主、富农。父亲是王家的上门女婿,在那个阶级斗争日益复杂的年代,父亲在我家不得不与中农划清界限,因为父亲出身无上光荣的贫农家庭,他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那时太祖父去世,家中还有太祖母,爷爷,婆婆,父亲,母亲,加上姐弟四人,这一大家人虽多,但由于家底不错,爷爷特别勤劳,全家在当时过得让人羡慕。后来爷爷积劳成疾,严重时不得不卧床养病,最后残酷的病魔在爷爷47岁的中年就夺取了他的性命。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全家就靠父亲一人支撑。后来母亲也身患重病,家中缺乏劳力,多年在外的父亲不得不回来操持这个日益衰落的家。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养活全家,忍心卖掉家中祖传下来的一口大仓,还卖掉了爷爷给人做房打墙的夹板。家中劳力少,人口多,似山的重担压于父亲肩头。然而父亲勤扒苦挣,支撑着全家。

在七十年中期,父亲当过生产队副队长。那时家庭虽然困难,但父亲却没有半点私心。那时的人们靠工分吃饭,生产队里正队长管全面,副队长带头生产,他在分工上照顾那些贫困的家庭,而让自己的家人做些吃亏的事。原始的耕种方法,使得生产队里的劳动强度大,生产任务多,人们为了多挣工分,都想做一些划算的劳动,为此,父亲的刚毅和执着的个性难免得罪一些人。其实在父亲心中他永远是一位耿直无私的人。

父亲在他开始步入晚年的时候,到纸厂工作,凭借他的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正直品行,担任纸厂的质检工作,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在质检过程中多次拒收别人的小恩小惠,他严把质量关,在年终决算中,他收进的废纸、石灰、稻麦草都有盈余。从不亏损。他退休前,他做过厂里的清洁,管过门房,并多次受到过领导的表彰。

而父亲的节俭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他一生用钱特别谨慎,从不乱花一分钱,这与他生于苦难的岁月有关,他节衣缩食,对吃穿从不讲究。在他晚年,他不幸得了难治之症,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他第一次住院时,让我给他送内衣,我在他的房间里左翻右找,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内衣,而在我的眼前,我看到的是几件年久破乱的秋衣秋裤,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大哭了一场,心中真不是滋味。父亲辛辛苦苦积攒了一些钱,他常对我们说,他的任务没有完成(祖母健在),不能拖累我们。在他临终前的下午,也就是第二次出院回家时,他预感到自己将走完生命的尽头,望着年迈的祖母像一个小孩子嚎啕大哭,我想他此时想到的是再不能为祖母尽孝了,再不能为祖

母送终了。两次出院都是他都是强行要求的。第二次住院,住了一星期,他怕多用钱执着回家,结果在他出院的当天晚上,就永远地走了,他俭用了一生自己又带走了什么呢?

父亲的火爆脾气令小时候的我们都望而生畏。父亲教育我们的方式也很特别,往往是兄弟中一人犯错其他人都要受罚。这就是他所说的“陪斩”,“陪斩”的方式多数是罚跪,让我们长跪不起,借以思过。他认为,兄弟干祸,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这种不讲情理的“陪斩”,现在想来不无道理。因为都是小孩子,一人受罚,只惩罚一人,另外一人必在一旁讥笑受罚之人。所以都应得到警戒,以免再犯。我是长子,每次犯错,棍棒也是起先落在我的身上。这就是父亲的“严”了。正是父亲的严管,我们几兄弟在为人处事上从不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以至成人后都遵纪守法、品行优异。而我在我读书的生涯中,又给予家庭中对长子的厚望,特别热爱学习,上学中从未迟到乃至缺课。这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育我做事的认真与严肃。

父亲拉扯着他的四个儿女,在艰难的岁月,一路风尘地走来,直至他步履蹒跚的晚年。因积劳成疾,落下了难治的重症。我记得在别人欺负并看不起我们的时候,他总是叮嘱我们兄弟要争气,让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刮目相看。我们四姐妹就是在父亲的反复叮嘱中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各自努力奋斗,成家立业,过上了虽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的生活。父亲做事要光面堂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超过别人,他只有一个女儿,在八十年代初期,姐出嫁时,父亲给姐准备了全副嫁妆,从床桌椅凳,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6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