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 父亲节 |

【www.guakaob.com--父亲节】

父与子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第一篇

父与子

作者:王开岭 来源:原创

1

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靠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

原来,这条街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铁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儿,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

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感染病毒。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

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能在世间东躲西藏多久,能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走多远。

但他们的存在,像金子般贵重。

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之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到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

这是个美丽的迷信。

大凡迷信,都有这般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2

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事务,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

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孩子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

成绩,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

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一定是险恶、龌龊、暴戾的。

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

由于职业关系,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所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是,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

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在一个理想的时代,应同住着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天气好 转,随心灵需求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该居上。”

当代中国有个精神危险: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

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换言之,在能力和习惯上,审丑大于审美。

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那种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

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流淌出温情的语句和温和的语调吗?

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生活在最黑暗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我少年时最喜欢的漫画书。那个大胡子、秃脑瓜、啤酒肚、永远为儿子效劳又总被儿子俘获的男人,既是我羡慕的父亲,也是我立志要成为的那种成年人。

1934年12月,长篇漫画《父与子》在《柏林画报》问世,立即风靡德国,这个被政治冻僵了表情的国家,这个一度忘记了生活的民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卜劳恩,原名奥塞尔,因用漫画讽刺希特勒,纳粹掌权后其作品遭禁,后为发表《父与子》,改名卜劳恩,以纪念他童年生活的小镇卜劳恩。

《父与子》是恐怖夜晚中的伟大笑声,没有它,很多心灵会僵化,会因听不见笑声而枯萎。它以一簇火苗的能量,稀释了夜的黏稠,舒展了德国人的眉梢,

矫正着这个遭受病毒折磨的国家的表情……借助幽默,它恢复了人性,恢复了日常生活,恢复了人类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天伦之乐,让生活本身成了伟大的主角……这一切都成了纳粹恨他的理由,因为法西斯政治的本质是恨、是冷酷、是斗争和诅咒,是牺牲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1944年3月,卜劳恩被告发,以“反国家言论罪”遭到逮捕。4月6日,在所谓的“人民法庭”宣布死刑判决前,他自杀于牢房,终年41岁。遗书中,他对妻子说:“……我为德国而画画……请把孩子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他把笑声留给了同胞,留给了全世界,留给了千千万万对父与子,其中包括父亲和我,包括我和儿子。

3

父子题材的电影中,我最喜爱的是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

一个犹太男孩在5岁生日的前一天,和父亲一起被纳粹从家里带走。天真的孩子并不恐惧,只觉得好奇。在排队等候去集中营的火车时,父亲悄悄对他耳语:“我们正参加一个漫长而刺激的游戏,如果积满1 000分,我们就会得第一名,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妈妈被押进女囚队伍带走时,父亲向他解释:“男人一边,女人一边,军人主持游戏,他们很严厉,装做很凶的样子……”

当德国军官前来训 话时,父亲冒充翻译,大声宣读“游戏规则”:

“如果你违反了3条规则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 1.如果你哭。2.如果你想要见妈妈。 3.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一辆真正的坦克,成了小男孩魂牵梦绕、抵御集中营残酷生活的稻草。

为了1000分,儿子遵照父亲的安排,忍住了饥饿,克服了对果酱面包和妈妈的思念,躲过了毒气室……德军溃退前夜,父亲预感到了大屠杀的逼近,他紧紧拥抱儿子,指着一只可以藏身的铁皮柜说:“我们已经积满了940分,只差60分。你若躲过今晚,就能得60分,最后60分!你必须藏好,不许说话,不许动……不管多久,都要忍住,一直到外面没有人了,才能出来!记住,即使我很久没回来,也不要动,直到……”

深夜,父亲被枪抵着走过铁皮柜时,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会从缝隙里张望,马上甩开步子,装出滑稽而轻松的样子,甚至朝柜子扮鬼脸。

枪响了。小男孩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一切归于沉寂。小男孩爬出来,阳光刺得他眯起了眼,正当

他对着空旷的院子茫然时,一阵巨响,一辆盟军的坦克转过街角,轰隆隆驶来。

“啊,真坦克!”小男孩尖叫着。年轻的坦克手跳出顶盖,笑着将其抱上坦克。坦克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进,突然,男孩发现了穿囚服的妈妈,他跳下车,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们赢了! 1000分!坦克!好开心啊……”

赢了!父亲赢了!

这是童年的高潮,这是人生的高潮,这是父爱的高潮。

这是用最伟大的谎言和最凄美的微笑构筑的美丽童话。

保卫童年,是人类的义务,是每个时代和每个成年人的义务。

许多年以后,儿子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这样的恩典,足够一个人用一辈子.,足以抵御世上任何一种残酷与寒冷,足够他美丽一生、微笑一生。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丽人生》获最佳外语片、最佳原着剧本、最佳男演员等多项桂冠。导演兼男主角罗伯托.贝尼尼在谈及片名时说,它源于利昂.托洛茨基的一句话,这位政治家在墨西哥流亡时,预感到自己将遭不测,望着花园中的妻子,喃喃自语:“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第二篇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读王开岭先生的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 宁县一中 窦志宁

初识王开岭,源于《读者》——

《两千年的闪击》(2008第22期);

《生活在险境中》(2010年第2期);

《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2012年第12期);

《自己做主的舌头》(2012年第13期);

《一辈子就是玩》(2012第18期);

《必须的力量》(2012第19期);

《没有爱,世界会冻僵》(2012第22期);

《父与子》(2013第3期);

《一条狗的事业》(2013第8期);

《这个叫“霾”的春天》(2013第20期);

《人生的深味》(2014第3期)。

一、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这是《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的文字。

“我总习惯性地游走于故土的塌窑烂庄之间。这里,有着太多的积淀——历史的、文化的;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父辈的、儿时的。我带着女儿,一一

这是当年救了你姑姑命的老中槐,这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说“物是”也不尽然。人去院空,到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这块土地承载的太多太多——贫瘠、愚昧、饥饿;善良、质朴、勤劳;汗水、泪水,更不乏记忆和梦想。于是,才有《梦中的家园》五篇,给父辈作记,给儿时作记,也给这块土地作记。”

这是我的系列散文《梦中的家园》“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当回到故土,无论春夏秋冬,我总要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尽管“人去院空,到处荒草浸淫,墙毁窑塌,过去已不再”,但诚如王开岭所言,“一井一石一树”,无不有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无不牵起过往的悲欢离合。“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

我们之所以对故乡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不单在于“我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苦苦追问,更在于“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这个现实。“沦陷”的不仅是现实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毁”掉的不仅是故乡的“容”,更是故乡的神,是维系故乡这棵大树生命的根。

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整体化一的新农村构建使得此乡与他乡不再有形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窗明几净外难见黄昏时炊烟袅袅的温馨,整齐化一中少了曾经的乡情依依,兼之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去远方,去大城市寻梦,产生了“留守”一词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亲情的残缺。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故乡曾经贫穷过,如今,故乡不再一无所有;故乡曾经以窑洞为家,如今,故乡拥有窗明几净的楼房。可故乡失去的远远超过故乡所得到的。【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拿着相机,我走遍故乡的角角落落,我能真切地看到往事的影子,能听到逝去的亲人的呓语。如今,围沟而住的人们早已进城的进城,到坳心平坦的地方建新居的建新居,当年人烟兴旺的地方不再有鸡鸣狗吠之声。残垣断壁里面,一孔又一孔黑魆魆的窑洞面对远方的天空瞪着大大的眼睛,荒草无孔不入,发疯似的长满老屋的角角落落。风从远方吹来,又吹向远方。作为当年联系村庄里外的洞子已垂垂老矣,又因风吹雨淋、年久失修而坍塌。惟有放牧的人偶尔赶着羊群,在提防中快步穿过,洞子和老屋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舞台。

我越来越感觉到,摆脱贫瘠的故乡其实并不快乐。

在物质日渐丰盈的今天,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掐手计量精神的传承和获得,后者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给后辈子孙传之弥远的东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家有一个家的气质,故乡也该有故乡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传承中发展,而非在发展中割裂。

故乡的精神内核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上,在村庄布局的凹凸不平中,在故乡人

嘘寒问暖、相濡以沫的依依亲情中,在鸡犬声相闻,炊烟袅袅中,在牧羊人清脆的鞭哨中„„

但愿故乡不只是用来怀念的。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读王开岭的散文,诸如此类,总能时不时达到精神上的默契,引发情感的共鸣,他思考的维度、深度,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导引,情感上的触发和慰藉。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二、守护“童心”这粒“花粉”

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

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直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

这是《向儿童学习》一文中的几段话文字,成人自以为是的后果,王开岭在另一处描述得更形象:

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这也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所说的“生命丢失”罢。

有人说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

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对童年的敬畏和捍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必定有着睿智的眼睛,清醒的大脑,不,这还不够,还得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王开岭就是这样一个人。

读这些文字,有如长鞭加身,芒刺在背,尤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如此。学生在教育者的眼里何尝不是如此!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教高中之前,我教过小学,教过初中。回想从教伊始,怀揣育人梦想,诧异并反感于那些对学生爆粗口乃至体罚的行为,心想教育怎能如此粗暴。也说教学上分层次,也说因材施教,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只是说说而已,重共性,轻个性;求大同,直至灭小异,有多少教育者肯俯下身子,倾听一个孩童的心声?管理、教学力求整体化一,用成人的思维揣度孩童的心理,用成人的规范左右孩童的行为,凡此种种,不禁又想,教育怎能这样简单和变异?

二十多年过去了,教育还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仍是教育者眼里那样的学生,有改观,但不大,有改变的尝试,但成效尚待时日。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捍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捍卫和留住童年,是浇水、施肥、捉虫,而非一味提剪刀对准枝和叶。成人,尤其教育工作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于教育,善莫大焉。

如果在大人们眼里,孩提时代“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一直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产品,如果把学校当做加工厂,甚至,只把学生当做“学生”,而不是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做一个潜力无穷,充满变数的生命,教育方式必定是简单粗暴的,是变异的,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无论年龄大小,提供保证其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他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给其提供与之身心相适应的生活。(《向儿童学习》)

教育出问题,还是会从内部出问题,根源王开岭说得很明白。教育者应精心守护“童心”这粒“花粉”,不让它“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

三、让“个”挺直腰杆

孩提时代“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学生一直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产品,也是和成人对孩童作为“个体”的忽视分不开的。非但成人之于孩童,教育者之于学生是这样,在群体生活中,整体淹没个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并成为一种规范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尊重个体的感受和价值,倾听个体发出的声音,为被噤声的个体仗义执言,这是王开岭散文随笔中振聋发聩,色彩异常亮丽的一笔。

长期以来,在体制神话伦理和极端一元的意识形态下,我们一再被叮咛: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重视或放大个体的做法皆自私可耻,惟国家和集团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大”,必须时刻准备牺牲“小”……正像“皮毛论”鼓吹的那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借助这样一句俚语性质的“真理”,作为“毛”的个体就天然披覆了一种自卑,被烙上了一记鲜红的耻字,也使得“小”在一切被誉为“大”和“皮”的权威前羞愧地低下头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一个人的遭遇》)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第三篇

南京市建邺区2016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纸上。

2.请认真核对答题纸上所粘贴条形码的信息是否与本人相符。

3.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将答题纸对应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

答题纸指定位置,写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一(29分)

班级开展“诗书草木”主题活动,你和伙伴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缘起】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草木是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生命最伟大的保姆:花朵以悦目,果茎以充腹,

林荫以蔽日。草木还接纳人间污秽( ▲ )„„春光明媚之jì( ▲ ),捧一卷诗书,带.

着质朴纯良之心和对自然炽( ▲ )热的爱,到山川禾稼之间,到野趣丰ráo( ▲ )之.

处,来一场诗书草木之旅。

(1)污秽( ▲ ) (2)明媚之jì( ▲ ) (3)炽( ▲ )热 (4)丰ráo( ▲ )

2.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谁解自然大文章 草木情怀总是诗

【会意】

3. 旅行之间,草木的精灵幻化成汉字之图,在你眼前生动展示。仿照例句,解说甲乙两图

中所示的会意字。(任选其一)(2分)

选 ▲ 图, ▲

例:

解说:画面中,两株树木并排在一起。意思是很多树木相聚集。

(甲) (乙)

休 荣

【吟诵】

4.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 (《论语·子罕》)【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3)天苍苍,野茫茫, ▲ 。 (北朝民歌《敕勒歌》)

(4)山随平野尽, ▲ 。 (李白《渡荆门送别》)

(5)共看明月应垂泪, ▲ 。 (白居易《望月有感》)

(6) ▲ ,林空鹿饮溪。 (梅尧臣《鲁山山行》)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 ▲ 。 (朱自清《春》)

(8)大千世界,草木有情。周敦颐偏爱莲,因莲“ ▲ ”,洁身自好;【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陆游欣赏梅,因梅有“ ▲ , ▲ ”的至死不渝

的风骨。(依次填写《爱莲说》和《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

【传承】

5.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诗圣”杜甫的作品有:《江南逢李龟年》《雁门太守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香菱、探春、林黛玉都是书中的人物。

D.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有《羊脂球》,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

6. 佳佳同学根据网络资料,撰写了一则新闻,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6分)

最近,韦应物《简卢陟》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两句诗被作家杜子建在微博

上改成“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他希望网友帮忙续作,在短短几天内收到了上万网友

的作品,其中佳句频现。

续作引发了网友热议,大家认为不少续写古朴典雅。①如“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的风雅和豪情;②“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今天你一杯,明天我一杯”的通俗与滑稽;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倾之与桃花,匀注淡胭脂”的浪漫和绮丽等等„„简简单单几十个字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这一现象引发众多网友感慨:“原来大家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并没有减少,国人诗性未死。”

(1)给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2)划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3)第二段的三处例证有一处与观点不相符,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第 ▲ 处,理由: ▲

7.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A.布局整齐,点画饱满。

B.结构阔大,气势磅礴。

C.偏锋出笔,沉稳有力。

D.气韵厚重,胸怀博大。

二(41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7分)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下雪的早晨(节选)

艾青

想起夏天的树林,

树林里的早晨,

到处都是露水。

太阳刚刚上升,

一个小孩,赤着脚,

从晨光里走来,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他仰起小小的头,

那双发亮的眼睛,

透过浓密的树叶,

在寻找知了的声音„„

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蚁,金甲虫和蜻蜓,

这一切啊,

我都记得很清。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牧童》诗中的“六七里”“三四声”写出了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热闹。

B.《牧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C.艾青在原诗中由下雪的早晨想到夏日里在大自然中嬉戏的孩童,构思精巧。

D.“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9.如果你和这两个孩童相遇,结合诗歌内容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小剧本。(5分)

舞台提示:( ▲ )

小孩:去我的树林吧,那里有露水,有树叶,有狗尾草,还有各种小虫子„„ 牧童:我不去,这里也很美啊,你看月亮多漂亮!

小孩: ▲ 牧童: ▲ 我:你们说的都令人神往。的确,生活的乐趣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来自人率真的举止和

烂漫的童心。

[注释]舞台提示: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等。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0-12题。(11分) 养生记道(节选)

[清] 沈复

洁一室,开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①②

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目间,

常要一尘不染。

晨入园林,种植蔬果,刈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时读快书,怡悦

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

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小饮勿醉,陶

然而已。诚然如是,亦堪乐志。

[注释]①牖:窗户。②楚楚:整齐的样子。③莳:栽种。④徇:遵循,顺从。

10.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 ▲

(2)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

11.用 / 为下列句子标两处停顿。(2分)

设 广 榻 长 几 各 一 笔 砚 楚 楚 旁 设 小 几 一。

12.沈复重养生有雅趣,他和五柳先生的雅趣有何异同?结合上文和课文内容分析。(4分) ④ 异: ▲ 同: ▲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6题。(13分)

草木有本心

丁立梅

喜欢一切的花草树木。

我以为,所有的草木,都长着一颗玲珑心,天真无邪,纯洁善良。

没有草木是丑陋的。如同青春美少女,不用梳妆打扮,一颦一笑,散发的都是年轻的气息,清新迷人,无可匹敌。

草木从不化妆。所以花红草绿,都是本色。我们常说亲近自然,其实就是亲近草木。我们噼里啪啦跑过去,看见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要惊叫,看见满田的油菜花要惊叫,看见芳草茵茵要惊叫。草木却不惊不乍,活着它们本来的样子。

草木也从不背叛远离。你走,草木不走。你遗忘的,草木都给你记着呢。废弃的断壁残垣上,草在长。游子归家,昔日的村庄已成陌生,他找不到曾经的家了。一转身,却望见从前的那棵老槐树,还长在河畔。还是满树的青绿,树丫上,依旧蹲着一只大大的喜鹊窝。天蓝云白,都是昔日啊。他的泪,在那一刻落下。走远的记忆,都走了回来,他童年的笑声,仿佛还在树下回荡,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感谢草木!让人的灵魂找到归宿。

每一棵草都会说话。它说给大地听。说给昆虫听。说给露珠听。说给小鸟听。说给阳光听。喁喁,喁喁。季节的轮转,原是听了草的话。草绿,春来。草枯,冬至。

每一朵花都在微笑。一瓣一瓣,都是它笑的纹,眉睫飞扬。对着一朵花看久了,你会不自觉微笑起来,心中再多的阴霾,也消失殆尽。这世上,还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呢?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不如向一朵花学习,日子笑着过。

新扩建的路旁,秋天移来一排的樟树。可能是为了好运输,所有的树,一律给削去了头。

父与子读后感300字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第四篇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那就是父与子这本书是德国画家卜劳恩画的,我最喜欢的是救错了人这个故事。有一个地方举行了游泳比赛,有很多人都来看比赛儿子也来看比赛了,比赛开始了其中有一个人很倒霉被儿子看成了一个掉下水的人,于是儿子去把父亲叫了过来父亲一听立刻跑下去救人。父亲一跳下去就又到那个人旁边父亲使劲把他往上拉,可是那个人就是不肯上去,父亲觉得那个人很奇怪但是父亲还是连拉带拽的把那个人拉了上来,那个人被拉上拉以后不但没有感谢父亲反而把父亲骂了一顿,父亲一听才明白自己搞错了。你看这对父子有趣吧,不过世界上为什么只有父与子而没有母与子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要画一本母与子送给我的妈妈。父与子读后感300字


父与子读后感300字(二)

<父与子>是我近期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它写出了父子的真挚情感和他们之间的好笑故事。

我喜欢看<不值得帮助的家伙>和<我们还缺少的晨报>等几个故事。<不值得帮助的家伙>讲的是一个人拉了很多东西,父与子看见了赶快在后面帮他退车,但那个人发现后,不但没有用力,反而自己不拉车了。父与子发现后非常生气,急忙走开了,<父与子>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小故事,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很多有用的道理,同学们,要不我们一起读读<父与子>吧!


父与子读后感300字(三)

<父与子>是一本没有文字的书,通常都是由六幅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的父亲与儿子发生的趣事,让你自己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个可爱又有趣的小故事。

我最喜欢书里的孩子,因为我和他在某些地方就像照镜子似得一模一样。他善良、可爱,我有爱心、天真;他调皮、勇敢,我也一样。父与子读后感300字。虽然他也犯过错,比如打碎花瓶、弄坏玩具?不过世界上没有一个物体或人是完美的,所以我还是非常喜欢他。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看天鹅?。一天,父与子去看天鹅,儿子给天鹅爆米花、火腿肠,它都不要唯独想要父亲的烟斗。只见他大摇大摆的游到父亲旁边,一伸头咬住烟斗游走了,父亲在岸边大发雷霆、怒发冲冠,急的直跺脚。可儿子却在一旁若无其事的玩气球,真让人哭笑不得。除了这个故事还有许多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舞猪、长高?

这本书讲了一对普通父子的一些平凡的事,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明白了父爱的伟大。


父与子读后感300字(四)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父子的亲情,深深的震撼了我。

这篇课文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倒塌,孩子生还的机会非常小,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的救助。()父亲不停地挖掘,终于听到了瓦砾下孩子们的声音,在路人的帮助下,开辟了一个路口,救出了孩子。

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倒塌的废墟上,一位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的男子,趴在瓦砾堆上挖着,挖着??当我读到?挖至第三十八小时?时,我不禁在心里赞叹:天哪!三十八小时就是一天半还多两小时,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不顾安危和疲劳,去挖掘学校的废墟救儿子?是伟大的父爱和他作为父亲对待儿子的责任感!我觉得他的孩子很了不起,他就知道他的爸爸会救他,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总是在一起。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对别人要信任,要有责任感,在安危时,要给人以鼓励和自信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王开岭父与子有感 第五篇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著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可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父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给我们温暖,给我指点前进的方向,他又像一把手,当你陷入不良习惯的沼泽中,他会把你拉回来,便你终生受益。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二)

在读过的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持下,挖了38个小时又50分钟。终于把他心爱的儿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无论发生什么,我终会和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这位父亲靠着这个信念,不顾人们的劝阻,用他的双手挖得到处都是血迹。这位伟大的父亲的行为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我嚷着妈妈带我去参加书法兴趣小组。一开始,我十分有兴趣,无论做什么都很认真。但过了几天,我发现练写毛笔字并不想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直就是件苦差事:课间活动不能和同学们玩个痛快,必须老老实实坐在教室,等老师来教;这还不算什么最苦的主要是练字练得我的手都酸了,有时写不好还被老师批评。于是我开始讨厌练毛笔字了。每到课间活动,我都不愿去书法兴趣小组了。

后来,我看见参加美术班的同学画画很好看,便又叫妈妈到我去参加。妈妈和爸爸还给我买了彩色笔、画板、画纸、铅笔。可刚开始学画,我马上就觉得画的轮廓很难画,而且物体的大小比例也很难掌握,我又觉得画画很难,便渐渐不去了。回想起来,我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兴趣班,可每次都半途而废,最后没学到什么本领,这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信念,努力去做,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三)

在寒假我重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本书,虽然是重读把我也有很多感受。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他的妻子,冲向他儿子7岁的学校。当时的学校便是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想起来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来,向废墟走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挖到38小时,他忽然听到从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们的声音。他欣喜若狂,赶快找过路人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了出来,里面的14位同学也先后的出来。

我看完后,感觉这给父亲太伟大了,我不像有些家长大哭一阵就走了,而他信守对儿子所说的话,不管挖多长时间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永不放弃,尽管他挖的双手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的儿子也非常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镇定勇敢,被救时互相谦让,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把好东西都留给我们,长大我们要好好报答他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四)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这父子情深感动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1994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三十万人在几分钟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一位父亲安顿好妻子之后,奔向儿子那已是一片废墟的学校。他哭喊过后,猛地想起自己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便开始不顾一切地挖那片废墟。在挖的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来劝他,阻止他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挖到38小时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个同学。一个安全出口开辟出来后,父亲叫儿子出来,儿子却让同学们先出去。大家全都出来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抱在了一起。?

读了这篇文章后,感受有很多。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也明白了很多:天下的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但远远没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做的好。<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为了儿子可以不顾一切,而且信守与儿子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这个信念,父亲可以不顾一切地救儿子。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像那位父亲一样,以那位父亲做榜样,向那位父亲学习!儿子做得也非常好。小小年纪就懂得先人后己,不自私、自利;而且不惧怕死神的到来,让别的同学先上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广大少年学习!

如果天下的父母都与那位父亲一样;天下的孩子都与那位儿子一样的话,那天下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72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