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独立媒体

| 圣诞节 |

【www.guakaob.com--圣诞节】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西方独立媒体 第一篇

兰州城市学院2013 ——2014学年第一 学期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 新闻报道 差异 新华网 《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2013年12月25日,即圣诞节当天,我国媒体新华网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做了报道,题目为《中国人过圣诞节 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美国媒体《洛杉矶时报》也于2013年12月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In China, nothing says Merry Christmas like ... an apple?>的新闻报道,同样是针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

新华网是党中央直接部署,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创办于1997年(丁丑年)11月7日,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正式更名为新华网。为中国最重要的官方网站之一,由北京总网和分布于中国各地的30多个地方频道及新华社的十多家子网站联合组成,属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是美国一份著名报纸,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开日报,1881年12月4日在洛杉矶创刊。该报平日出100多版,星期日常在200版以上,发行量经常保持在100至150万份,成为美国仅有的几家销路在百万份以上的大报之一。本文以新华网和《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从报道形式、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这两家媒体在该新闻报道中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报道类型的分析与比较

首先从《中国人过圣诞节 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一标题来看,新华网的这篇报道无疑是新时期图文结合报道类型,正所谓图文并茂,比翼双飞,文字稿是传递新闻信息的第一载体,图片则是最具强势的视觉图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以其形象感染力吸引住受众的目光。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照片、插画、漫画、图表等看成文字稿的辅助手段。其次,开头的“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表明该篇报道属于一则消息。

《洛杉矶时报》当日刊登的< In China, nothing says Merry Christmas like ... an apple?>则不属于消息的范畴,而是更加贴近于社会新闻报道。该篇报道主要着眼于中国人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不同之处,即中国人喜欢在平安夜送苹果这一独特的方式,对具体人物进行了采访。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观念中对新闻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差异。

新华网以消息的形式泛泛描述中国人为庆祝圣诞节举行的热闹有趣的活动为趣味性来报道,而西方媒体则具体到中国人过圣诞节不同于西方人的新颖、独特的方式为趣味性。

二、 报道篇幅的分析与比较

新华网的《中国人过圣诞节 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篇报道一共24段,每一段都描述了中国内地一个城市过圣诞节的活动,加上24张高清图片,由此可算作篇幅较大的综合消息。《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相对来说篇幅较短,可谓短小精悍,报道内容却要比新华社的赋有明显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中国媒体在编排特色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方媒体编排特色鲜明而具体,千方百计地突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中国媒体相对来所比较中规中矩,用以大篇幅传统的陈述方式来烘托一个正面主题。

三、 报道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在新华网的《中国人过圣诞节 吃喝玩乐花样百出(高清组图)》这篇报道中,以“在西安市钟楼广场,一尊兵马俑头戴圣诞帽“变身”为圣诞老人„„在山西太原街头,一个巨型梦露版的圣诞老人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长沙街头一棵‘40小时不打烊’的圣诞树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等作为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并在每一段后面附一张高清的新闻图片,以简短的文字叙述和数张高清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报道,分别展示了中国各大城市过圣诞节的浓烈气氛和当地的人们为圣诞节举办的别出心裁的活动,主要用在当地所拍摄高清图片来吸引受众的关注,选用综合消息的报道类型,报道对象比较广泛,而非针对某一个具体活动或者具体采访到某一个人,来体现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

报道开头并没有对中国圣诞节气氛进行描述,而是写到:“BEIJING -- Christmas may not be an official day off in China -- banks, offices and schools are open as normal. But with the holiday becoming a bigger and bigger event here……”强调虽然圣诞节在中国不属于法定节假日,但是随着这个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它也成为越来越大的盛宴。报道中采访了具体的人物。突出中国人过圣诞节特殊之处是送“平安果”。“Those with more modest Christmas gift-giving budgets could opt for

浅论中西方新闻媒体自由现状
西方独立媒体 第二篇

浅论中西方新闻媒体自由现状

我个人认为我是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的人,无论是西方的电影还是电视剧,亦或者是英文歌曲、书籍之类的,在很多方面都被有意无意的影响着,所以,身为中国人的我总是下意识的拿这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比较,无论是制度上还是经济,再或者我比较喜欢的体育模式,这种下意识的比较总是存在着,伴随着我,影响着我。今天就从中西方新闻媒体的自由状况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因为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中美学者关于媒体自由之间的讨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导致不欢而散。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了,因此,也就一直想了解、探究一下造成这种争执的原因。也在网上查了很多信息,借鉴了很多别的言论,那么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的浅薄之见,如有不妥,还望包涵。 西方人士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指出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中一些不符合西方消息自由的做 法, 并认为中国消息媒体没有消息自由,因为中国媒体是受政府把持的。按照他们的传统观点,只有完整脱离政府把持的消息自由才是真正的“消息自由”。而中方人士则指出在标榜消息自由的西方国家消息媒体尽管在所有制上不受政府直接把持,但他们也不享有绝对的自由,只是消息自由的受把持的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

概言之,就目前来说,西方学者往往把消息自由问题当作靶子,试图通过指出中国媒体消息的“不自由”的状态,攻击中国的现行政治制度,这一点已昭然若 揭;而我国学者当然也不甘示弱,要揭示出西方消息自由的虚伪性等。在这样的争辩中,双方往往针锋相对而且有时会变得较情绪化,一般不可能达成共鸣,最后通 常不了了之,较难达到东西方相互沟通、相互懂得的目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都是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消息自由观以及中西方之间不同社会背景产生的对消 息自由的不同懂得相干。正因为如此,上述这样的讨论从一开端就缺乏交换的基础,最后不欢而散也就不足为怪。在网上搜寻了大量信息,和许多评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中西方消息媒体自由现状,探讨产生中西方消息自由异同的原因,期望能从讨论中得到一直困惑我的答案。

中西方在消息媒体自由的认识存在如此宏大的鸿沟是很容易懂得的,从根本上讲,消息自由是一个政治命题。请求消息自由似乎是全世界的共鸣,然而,给谁自由,多大程度上的自由,却决不是纯粹个人的或抽象的问题,而是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方面等 密切关联的。

首先,应当承认,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消息自由的传统,比较器重以法律的情势来处理涉及消息自由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消息自由是保障一切 自由的前提。另外,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及其

国民素质和教导程度等因素也使消息自由这样的观念能在全部社会中广泛吸收。大多数人都认为消息自由应在尽可能领域内得到尊重,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总体发展,这些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尽管如此,消息自由观念在西方国家的普及过程也是有波折的,与封建权势的奋斗也是残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步把这种观念正在变成为一种政府和国民的自觉行动,并逐步深入人心。事实上,消息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远不如某些美国政客、媒体精英宣传的那么长久、坚固,而是一个缓慢、波折的变更过程。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一味地否定中国的消息自由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否定了西方消息自由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很多西方学者的这种偏见本身是自相抵触的。同时应当看到,西方国家也存在对消息自由的把持;只是把持手段、方法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政府与媒体团体利益的不断磨合,现在的西方国家媒体和其政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默契,而且这种默契由于是通过市场规律而取得的,同时在表面上政府和媒体之间又不存在所有关系,使得政府和媒体之间这样的默契变得无可挑剔。这也允许让我们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标榜消息自由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成为政府地应声虫和传话筒,解释好了这个问题也许对我们 进一步懂得西方的消息自由会有所帮助。

西方国家对南联盟轰炸的报道便是一例,在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那段时间里,北约对消息发布的调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北约的消息调控,一向标榜完整自由独立的西方媒体的宣传步伐与北约极其一致。西方媒体当时扮演的角色甚至引起了本国读者的质疑,法国的一期《快报》周刊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中 说,“法国媒体怎么能够把南斯拉夫情势说得象牛仔片中那样不是黑就是白呢?难道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媒体还要由北约来把持吗?”

事实上,只要我们对西方消息自由的本质略加分析,我们就大可不必对西方媒体表里不一的做法大惊小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消息事业的本质差别重要在于媒体的所有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消息媒体从生产材料所有制上讲由私人所有,为大团体所把持, 为垄断团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则是他们天经地义的事。若要反其道而行之,恐怕消息媒体生存基础就没有了,也无从谈消息、自由。因此,在西方国家里,消息自由尽管被标榜为一切自由的保障,但必须屈服于生存和发展这个大前提。换言之,在理论上讲,消息自由在必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成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工具的。

在实践中,西方国家政府确实也没有完整放弃对消息媒体和消息自由的把持,有些国家甚至以法律的情势断定,一旦消息媒体的自由状态伤及到了国家安全, 政府也就会撕下平日温和的面纱,毫不迟疑地履行起消息把持的功效。英国就规定在战斗状态下,政府有权取消消息自由,履行军事管制,只是历届英国

政府自二战以来从来没有动用过这样的权利。这倒不是英国政府不想动用,而是没有这个必要。这在客观上给人没有侵占消息自由的感到,但是这并不表明消息自由在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是绝对的。

此外,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提倡消息自由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标,开端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出于其全球战略考虑, 美国成了这种做法的积极推行者。他们以西方国家消息自由相对较高为由,请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东方国家(例如中国)也要按照他们的消息自由模式推行西方法的消息自由。由于目前在国际信息流传过程中基础上是西强东弱的态势,东方国家请求按照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履行符合其本国的消息自由体制的呼声基本上听不到,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东方国家不尊重消息自由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的消息媒体自由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时代的发展使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了消息自由的重要性,尤其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正确的消息自由观已成为任何社会 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中国大陆经济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也带动了媒体的发展。如果以西方的眼力来看当今中国大陆媒体的发展,他们也许还是能够提出诸多不足。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今天大陆媒体的现状,那么,应当承认大陆媒体的变更还是很大的。必须承认,不足也还是有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向的过程中,国人还是会有诸多的问题。

消息自由这一概念,我国只是在近代才逐步开始从西方引入的,说到底消息自由是一种舶来品。中国事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五千年底蕴既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累赘。尤其是对于消息自由这样一个与意识形态密切关联的概念,在其引进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能否适应本土社会环境的问题。总之,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消息自由尊重的传统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有时,即便有法可依,但无法较好的去履行。有时,尽管国家对消息自由概念已达成共鸣,也认为从长远来讲这样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可能涌现重复。这里具体可以表现为:消息自由的稳固性相对较差,政府对消息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较敏感,把媒体的作用会看得太大,因此不太愿意受众吸收多源信息,这样会对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不利。受这种气氛的影响,受众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所谓的“温室效应”,由于受众对多源信息认同度较差,受众在心理上有时会经不起多源信息的冲击,或者说,对于多源信息所造成的信息冲击波抵抗能力相对较差。

就我国消息媒体近二十年的消息自由度而言,应当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不

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消息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模式下运行,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固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就义一些消息自由,更多强调宣传价值,较重视 在消息价值和宣传价值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有时,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则会走向保守,把消息自由流于情势,这个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消息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尽管源于西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不同社会体制国家的共同寻求。但是在寻求消息自由的本土化过程中,消息自由的存在方法和表现形势均有所不同。不过,凡是在遵守社会平衡发展原则的国家,消息自由不但能增进这个国家的更好发展,而且也会使消息自由真正成为这个国家和国民的自觉行 动,使消息媒体享有真正的消息自由。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和某些东方国家(如新加坡)中已经得到验证。

因此在共同寻求消息自由这一大前提下,消息自由的理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会表现出多样性,这样才符合这个多样世界的特征。我们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消息自由都被贴上一个统一化整的标签。无论是用中国的消息自由观去衡量西方,还是用西方的消息自由观来衡量中国,都会有失公平。消息自由这一特征决定其必定是一个有棱有角的本土产物。

对西方国家而言,消息自由之所以能在他们国家被广泛认同是因为消息自由有助于他们社会环境的稳固和发展,而且这种“有助”状态本身也还在不断变更之中。所以,任何打算用消息自由为借口从事政治性目标的运动都会妨碍国际社会的正常交换,无助于中西方之间达成共鸣。

对现实中国而言,应当承认我们的消息媒体自由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改革,但是也应当反对那种脱离中国现实的消息自由观念。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尊重消息自由在我国安稳适度的发展,这既是现实的请求,更是历史的召唤,同时也符合长治久安的国策,消息自由的适当发展也必定会给中国这样一 个东方大国带来更大的活力。

因此,中西双方因该本着宽容的原则,克服制度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对双方优秀的文化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在不断的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才符合当下的国际环境和发展趋势。

10广告2班 牛 东 学号:100610041128

2011.12.3

号称“独立”其实不独立 西方媒体操守何在?
西方独立媒体 第三篇

号称“独立”其实不独立 西方媒体操守何在?

对悉尼“2天调频”电台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恶搞。澳大利亚主持人带有口音地冒充伊丽莎白二世和查尔斯王子的录音在互联网上疯传,成为了很多媒体的头条花边新闻。英国《每日记事报》8日报道称,直到在护士自杀的消息传出,该电台还在互联网上大规模宣传这段恶搞的视频。

但对46岁的印度移民萨尔达尼亚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可以一笑置之的事。《悉尼先驱晨报》称,她成长环境与爱德华七世医院内患者的奢华生活天差地别,也与澳大利亚媒体的低俗玩笑和无聊举动沾不上边。自她上当之后,虽然没有遭到医院方面的处罚,但还是被焦虑不安笼罩。7日,警方发现她在爱德华医院附近一处住宅死亡,媒体普遍认为死于自杀。【西方独立媒体】

澳大利亚电台这起恶搞电话造成的悲剧让人不禁联想起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从去年七月被曝光时至今日,西方媒体丑闻不断发酵,涉及媒体和名人越来越多。

几十年来,西方传媒界丑闻迭出。在这背后,除了谴责没有道德底线的媒体和媒体人,我们更需逐渐看清西方媒体的本质。

西方媒体习惯于把自己标榜为“人权卫士”,但事实上,在西方,商业性已经成为媒体的突出特征。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说,“商业至上原则已经全面掌控新闻,成为多数记者和编辑追逐的目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一些媒体往往不择手段,采取各种手段侵犯公民隐私,以获取“独家新闻”,哗众取宠、吸引眼球。

西方媒体的逐利本性也侵蚀了公正的社会环境。在英国的窃听丑闻中,英国警方饱受指责,就在于其从业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充当无良媒体的差仆,丧失了操守,背叛了公众。

按照西方的新闻理论,新闻要独立,与司法、政府的关系要撇清。虽然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而政府慑于媒体威力,与其暗中勾结,共同侵犯了公众的利益。

2005年美国媒体曾被曝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在众多领域内“预制新闻”,为美国的政策包装、开道。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对媒体并没有政治上或组织上的直接管理,但政府将自身拥有的强大新闻资源作为与媒体进行协调的重要筹码,吸引媒体进行发布,从而引导媒体,让其心甘情愿地宣传各项政策,成为政府影响和塑造民意的工具。英国“窃听门”事件也曝光了卡梅伦政府与新闻集团及其英国子公司国际新闻公司高管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西方选举政治深受媒体舆论导向的左右,政客为了捞到更多选票或者巩固其政治地位,往往拉拢媒体站到自己一边,而媒体为了捕捉新闻资源,也主动靠拢政府。例如,卡梅伦组阁后在首相官邸接待的第一位媒体大佬正是默多克,他甚至一度让《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库尔森担任自己的媒体主管。

事实证明,西方媒体号称“独立”其实不独立,标榜的“人权”也只能成为利润的牺牲品。它

们本质性、机体性的病根很难消除。(据新华社、央视)

论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
西方独立媒体 第四篇

论西方“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启示

摘要]在近些年的社会舆论中,媒体融合这个概念往往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未来主义和自由经济舆论的鼓吹下,媒体融合不仅代表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仿佛还预示着天赋人权和民主自由的人类理想,因而成为了象征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平等的金钥匙。笔者认为北美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把媒体融合现象作为起点,着重剖析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政经、机构、政策、发展、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本质、动因以及影响。总的来说,在全球传播体系市场化、自由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媒体融合不仅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通过传播信息产业自我更新和自我重组的具体手段,同时也给发展策略、行业监管、资本积累、劳动关系、社会民主和大众文化带来了种种互相制衡的矛盾的影响,历史的延续性和革新性是媒体融合的双重特点。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体融合;概述

洪宇,美国伊利洛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传播学博士,现任Muhlenberg College媒体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洪宇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信息传播产业与政治经济研究,国际传播以及发展问题。电子邮件yuhonguiuc@gmail.com

“媒体融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非常的丰富,人们对媒体融合的界定往往受潜在的经济逻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历史现象,媒体融合的发展也还未有终结。处在最活跃的经济和技术领域,媒体融合的走势受到宏观政治、意识形态、产业政策、市场、技术、核心价值和社会大众的多方影响。介于“媒体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学术热点,本文试图粗略地归纳出几种比较突出的研究途径和角度。特别是站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本文旨在审视北美学者近几年内对“媒体融合”现象的预测、分析以及常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总体来说,北美学者对媒体融合的探讨大致分三大重点:第一个重点考量媒体融合这一历史现象的性质,并试图解释趋势背后的主要推动力和阻力;第二个重点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媒体融合的具体状况加以分析。对于新媒体政策与新融合经济的解析是这个方向的重中之重;第三个重点涉及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反映在大众政治、公共文化、社会关系上的种种深刻影响。可以说,一方面,通过对当今全球资本主义格局的分析,北美传播学,特别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媒体融合”概念中另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未来主义成分做了“去神秘化”的剖析;另一方面,由于认识到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全球影响下,媒体融合已超越言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承载国际政治经济角逐、影响国内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历史趋势,北美学者也因此给于媒体融合足够的重视,对这个历史进程在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机构和权力分配中起到的有机作用做了全方位的研究。

一、什么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最早是由MIT政治学学者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的。他在1983年的专著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把媒体融合描绘成一股未来趋势。这个概念泛指由数字技术

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根据这个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信电、电话、电报、大众传媒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未来,某一物理媒介—无论它是无线还是有线,无论是电波还是电缆—将能承载所有的语音、图像、数据、以及视频的传递;同理,原本只能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例如印刷品、广播和电话,也将不再限于它们原来特定的载体(Jenkins, 2008: 10)。 3G手机、数字电视、网上广播、还有众多网络互动媒体的出现都是媒体融合的具体例子;这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也对网络带宽和终端功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总的来说,“媒体融合”是西方未来主义思潮的又一流行词汇,是继“信息社会”、 “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之后的又一热点。在未来主义的词汇中, “媒体融合”以技术演化为核心标尺,对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又持有实在化的观点。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对新技术革命的主导思潮,未来主义反映了政治经济权力精英对人类社会发展未来前景的主观愿望。技术未来主义一大特点是把科学技术偶像化、自在化、绝对化,但同时又回避国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与限定。无独有偶,北美传播学主流思想为未来主义的流行贡献了一臂之力。比如, Murray (2003)就曾预测数字化的内容下载功能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不可否认,技术演变是媒体融合现象的重要特点,“媒体融合”的口号也确是强有力的言辞。但是,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框架, “媒体融合”有明显的盲点。脱掉“科学技术”客观性的伪装,“媒体融合”实质上是带有强烈价值倾向的规范性框架:一方面,它为“革命式”的技术创新而加油欢呼;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却领会不到融合潮流实质上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我再造重组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新技术寓言式的描述,“媒体融合”潜在地为维护并重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核心优势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来主义把“新科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放大到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伴随着国际资本和西方发达国家实实在在的推动,媒体融合已从主观预测转变为有自我实现能力的潮流,因而有了超越话语范畴的现实影响力。特别是美国1996年的电信改革,不仅取消了原来的行业隔离,不再禁止电信运营商进入有限电视和网络服务行业,更是抢先全面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包括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在内的美国传播行业,因而迫使英国和欧盟国家紧随其后以期提升本国媒体资本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在自由化的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垄断集团通过融合强占先机,以期制定规则,主导转型(Zhang, 2002:

38)。可以说通过迎合跨国垄断集团资本扩张的本性,这一历史性改革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机制的兴起,其深远的影响力波及了整个国际传播体系。

就在市场化、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自九十年代以来,融合潮流变得相当明朗。尽管技术演变本身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但是在那些以技术革命为理论框架的学者眼里,新技术就成了凌驾于政治经济结构之上、自成体系的历史推动力。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深度的研究作品。Milton Mueller(1999)就描绘了由电子技术带来了媒体经济和技术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根据Mueller,媒体融合这个概念已流传了近25年。自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诞生以来,关于互联网是否会最终促成媒体融合的讨论就不绝于耳(Mueller: 12)。在互联网时代,技

术进步显然已将媒体融合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但是,如果这个趋势至今还没有充分实现,是什么样的非技术阻力导致的?哪些机构,哪些利益,出于什么原因,在推动或延缓这个趋势?哪些地区国家,哪些社会团体,哪些权力集团将从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获利?由于媒体融合还是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程度也大相径庭,这些结构性、实质性的问题将引导学术界的讨论。

当然,不同的学术流派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不尽相同。首先是机构研究。机构研究以引导机构改革、促进融合为目的,着重分析和评估融合的具体政策和现状。这类研究默认并接受了主导媒体融合的商业逻辑,其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完善并促进资本主义技术改革,推进在“新自由主义”引导下的全球信息体系的重组与再造。比如说,Dong-Hee Shin (2006)就韩国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媒体所有制结构,监管部门结构,以及媒体管理政策从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媒体融合。Baldwin, McVoy和 Steinfield在他们的专著里(1996)也指出媒体融合的实现不仅仅包含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产业运作、商业文化、融资方式、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等方面。立足于各个国家的特定环境,站在经营策略的立场,这些论述着重讨论“如何做”这一实际的操作性问题,为帮助实现跨国抑或本土资本在这一重大媒体产业变革中的取得战略地位献计献策。

机构研究的“改良主义”的前提有意无意地提示我们:媒体融合决不是简单的、必然的技术潮流,因为政府政策、经济行为、意识形态、乃至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对媒体融合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个理论架构下,“媒体融合”成为一个缩写,泛指在电信、广电和信息产业,由一系列技术演化、产业重整、市场改革和相关政策组成的现象(Blackman, 1998)。因此,相对于未来主义科学技术绝对化和自在化的逻辑,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更加赞同这种社会化、机构化的理解。但是,不同于机构研究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默认或回避的态度,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媒体融合的理解有意识地跳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并直截了当地解析全球资本主义系统与传播信息体系之间日益复杂交错的关系。在他的专著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中, Schiller就主张把媒体融合的本质看作是国际资本扩张和重组的又一个历史表现,并指出“媒体融合”这个概念使公众错误的认为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技术进步的必然(Schiller 2007: 103)。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下,“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被深深地卷入市场经济活动中去了,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平台;在信息经济的旗号下,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关心的是资本通过传播信息平台在全球范围的积累,只要能增加利润,这个体系中的主导者有意摧毁任何国家或地方干扰利润实现的现有技术体系、制度、传统和机构。从这个意义上,媒体融合说明资本逻辑渗透全球传播体系的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张。有别于机构视角,批判政治经济学往往突出国际资本活动所起到的隐形的,但实质上相当核心的主体导向作用,并且描述这个复杂历史过程中所上演的种种矛盾、斗争、控制,进而说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此外,由商业逻辑为主导的媒体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推进的。那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媒体融合的看法与做法一致吗?新媒体的普及给于发展中国家“跨越”的机会吗?当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国家政府与本土资本是否有能力有

选择地介入媒体融合,并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实力增长?当地的人民大众能否从中赢得更多的权益?当日本韩国成为媒体融合的先导国家,跨国资本在这些亚洲国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抑或是遏制它?随着媒体信息产业变得越加重要,它与国际政治和区域经济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紧密关联?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这一系列关于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传播的“永恒”问题仍然非常重要。比如说,Jussawalla (1999)就曾探讨过信息技术融合对亚洲区域经济的影响;Msimang (2001)则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改变相对落后的被动状况,面向媒体融合的管理方式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自由经济的模式; Boyd-Barrett (2006)更进一步指出数字媒体在国际上的扩张帮助重整国际资本所操纵的媒体霸权。总的来说,从比较与跨国视角出发,如果媒体融合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浪潮,那么媒体产业在国际上的演变能帮助我们理解重大的国际权力的动态结构吗?

二、新媒体政策与融合经济

【西方独立媒体】

毋庸置疑,媒体融合给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信、广电和信息产业原本是在相对独立的监管制度下发展的。具体的说,在欧美地区,电信监管政策强调对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但视内容为超出监管范畴的私人问题;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维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广电的监管则侧重内容管理;同时,信息与网络产业则是在相对无监管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Blackman, 1998).但是面对媒体融合,原来各自分立的行业监管不得不重新调整,不同利益和理念之间的争论与冲突不可避免。对于这些争论的记载和分析有助于说明媒体融合的多重主体性与复杂的内在矛盾。

同时,从宏观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全球体系自八十年代以来的发展更是把关于融合政策的争论设定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为了迎合国际垄断集团抢占国际市场的战略,欧美电信、广电、信息行业监管政策都纷纷鼓励自由化的机制,推动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Schiller,2007)。同时,随着发展中各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欧盟这样的“超国家组织”,规范化的条约更加速了国家传播产业本身以及以传播产业为渠道而进行的与全球市场体系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政策还能在“社会公正,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之间作出比较公允的平衡吗(Simpson, 1999)?就全球媒体经济而言,剧烈的市场改革和产业重组将改变以往经济实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吗?

首先,在基础设施这一层面,就存在许多关于发展趋势的争论。比如说,当电信与广播电视产业日趋重叠,“融合式”的监管架构是否会削减原来受推崇的媒体多元文化的保护制度。(Simpson,1999)?当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提供媒体服务,怎样才能保证其他服务供应商不受掌控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商的恶意排挤(Blackman, 1998)?由于两种以上的技术都可以实现宽带传播,采用哪种技术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也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Benkler, 1998; McKnight,2003).总而言之,在媒体变革的过程中,种种有关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行业准则的监管政策都将影响未来媒体格局,因而至关重要。

其次,媒体融合还促使了许多新型终端和新型服务的出现;虽然传统媒体并不会彻底消亡,但却经历巨变。重要的是,这些剧烈的变革鼓励社会各界重新审视貌似永恒不变的媒体结构和媒体权力分配,因此孕育了大量的争论和动荡。以数字电视为例,承担着公共服务功能的非盈利性媒体应当怎样应对和适应数字化的挑战?在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网络为纽带的,资本主义商业逻辑主导下的多媒体环境里,什么样的媒体监管政策可以有效的保护“公共利益”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在北美自由经济的大环境里,数字电视的推动是由目前的垄断企业领导?还是通过政策介入把市场准入条件降低(Casta?eda, 2007)?可见,即便在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环境下,传播信息体系不仅是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载体,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益责任。因此,有关媒体融合的政策制定是在商业逻辑、权力结构和社会公益等一系列彼此矛盾的多方诉求下被左右着前行的。到目前为止,在新自由主义体系下,商业逻辑凌驾于媒体社会公益的责任之上,因此大大削弱了主流媒体在社会效益中的贡献。当然,由于媒体融合还是一段尚未完结的历史进程,最终的收益者将由历史裁定。

就媒体经济而言,由资本主义商业逻辑主导的全球传播体系正在经历剧烈的扩张,同时,其内部的市场格局也是动态的。在新自由主义和媒体融合的双重导向下,传播体系作为全球资本主义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历了结构性的调整。这一结构性的调整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涉及到资本主义媒体经济内部的实力较量和重整。一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跨国垄断集团试图巩固并进一步壮大其市场实力;另一方面,传播信息体系在全世界范围的调整也给新兴的市场经济主体带来了机会。

具体的说,由于媒体融合的前提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产品的重建和升级,这促使目前仍处于优势地位的电信公司、传统媒体、和硬件制造产业通过种种方式改变生产结构,切入新兴市场,以适应变化,因而引发了产业结构、市场结构、部门结构的变化。目前,国际垄断媒体公司已利用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治影响力上的种种优势,通过扩张,兼并、重组等途径,抢先把媒体融合纳入公司发展策略中;换句话说,跨国媒体公司很大程度上主导媒体融合的走向,媒体融合也改变了它们的商业运作方式(Arsenault & Castells,2008;Chon et al., 2003)。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国际生产链也经历了重大的重组配制。电信、广电与信息产业的广泛融合甚至改变了这些细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结构,因此影响力波及世界各地(Witz, 2001)。除了国际资本的带动和跨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之外,国内的政治经济原因,特别是不同部门、不同经济实体乃至阶层利益之间的博弈,都可能影响以媒体融合为其中特点的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Zhao,2005; Wu,2009)。可以说,在这场以媒体融合为形态的市场角逐中,鹿死谁手、谁是赢家是有关全球信息体系和全球市场经济的前瞻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由资本主义商业逻辑主导的全球传播体系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恰恰相反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在新旧技术交替时期被放大,因此维护和巩固资本逻辑对传播体系的控制至关重要。首先,从纯技术角度来说,现代技术给人类的交流传播活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不仅使“信息”从一种稀缺资源转变一种过剩资源,融合媒体更是具备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媒体与教育)
西方独立媒体 第五篇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西方繁荣背后的另一面,看看我们能从其经验教训中学到什么。 西方媒体:

那些被财大气粗的富豪和公司控制的西方媒体,看看美国的政治家们怎样一掷千金在电视上推销自己。看看英国的记者们怎样不择手段探听他人隐私,再看看社交媒体的失控怎样助长了英国的街头骚乱。

广告的力量:

这就是美国,在这里99%的人看电视,80%的人使用互联网。在这里,媒体的力量至高无上,因为媒体可以影响进而控制选民。

美国第一次转播总统竞选人政治辩论是在1960年。当年辩论双方是肯尼迪和尼克松。从此,政治家们开始购买播出时间,以推销他们的政策,通常募款的半数以上都砸在了广告上。2012年,预计会有30到50亿元花费在电视广告上。

媒体如此强大,难怪政治家们要正像出境。当然,公众也乐于看到政治家们精心包装的形象在镜头面前功亏一篑。

形象是非常重要的,选民经常根据政治家在媒体上的表现来作出判断。究竟谁更强大呢,是政治家本身,还是展示政治家的媒体呢?

人们在寻找自己认同的媒体。有的媒体偏左翼,有的媒体偏右翼。但谁也不会公然说自己是偏左还是偏右。也有很多有公信力的媒体能为他们提供客观的报道和不偏不倚的分析。

报纸:

记者努力寻求事实,因为希望公众相信确有其事。他们尽量去挑战每个人的观点,给每个人以思考的空间。

西方社会对于媒体的力量存在一种担忧,因为这种力量既能宣传人也能毁灭人,并且能够左右人们的思想。我们不怀疑媒体的强大,我们的苦恼在于,媒体到底应该有多强大。这是西方社会的一大问题。

在西方媒体被认为是闻名社会的支柱之一,人们既希望得到可靠的信息,也渴望娱乐,于是狗仔队应运而生。无论是对是错,他们能给的正是人们想要的。

公众对于名人的照片和绯闻如饥似渴,正因为如此,英国报刊杂志业的年度销售额才能高达60亿英镑

但是狗仔队追得是丑闻,照片越具侵犯性,获利越丰厚。

他一直认为媒体最终一定会害死戴安娜。1997年戴安娜王菲之死使追堵她的狗仔摄影师备受指责,但是知道今天,未得到一张照片,狗仔们还是会不惜一切代价。

大明星对狗仔队无论是爱是恨都无法彻底摆脱他们。最赚钱的是明星们丢于示人的照片,当狗仔虽然不光彩却获利不菲,仅靠一组照片,它的收益可能高达几万英镑。法律虽然保护了个人隐私,却难以控制这个行业。因为公众总是渴望看到更多。人们确实鄙视狗仔这一行,但是人们也确实想知道内幕,也喜欢看,只是不肯承认。

以窥探名人私生活也许不够光彩,但大多数西方人都认可,可某些媒体的做法却很难让人接受了。

明星的隐私收到了侵犯。(夏洛克丘奇(33篇报道,60万英镑作为补偿),默多克(身价50亿,拥有英国最畅销的报纸,以报道丑闻和名人故事著称。窃听、删除私人电话留言遭到审判。2011年,政府召开公共听证会,对于全国性丑闻,这是最严厉的法律调查。一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愤怒,默多克旗下报纸关门了,以确定的窃听受害者多达6000多人。)

我的感觉:当媒体被少数大集团控制,几乎没有人可以说出真相,他们太强大,垄断市场,因此也可以插手政治。这既不是自由媒体,也不是自由政府。

2011.8.4,伦敦北部的一个一个名叫马克达根的年轻男子,在警察的抓捕中中弹身亡,这一事件激怒了公众,示威活动迅速升级为暴乱,警方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发现暴乱者利用社交媒体和手机信息来组织活动。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公众意见常常被忽略,但现在,他们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表达自己对警方的愤怒,几小时内街头上就出现了暴乱。暴乱组织和群众聚集的速度令所有人震惊,警方也不例外,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组织者使用了社交网站。 斯潘塞雷恩因为通过社交媒体煽动暴乱被判入狱两年半。当他听到伦敦暴乱的消息时,他立即上网鼓动人们暴乱。他在facebook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当裁员、削减公共设施及射杀发生却拒绝给我们公正和回复时,人民将会起义。”随后他的facebook涌进了大量留言。在facebook抱怨后,他号召所有人跟他一起上街胡闹。从上网留言到上街,总共只花了差不多1个小时。他根本没有想到的留言会闯出这么大的祸,当时他只是想写下自己的感受,就像其他人一样,可是事情却升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我没想到事情会恶化,我觉得自己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我说这些话的原因,很多人都会说,你又不认识马克达根,确实我不认识他,我也不需要认识他,我有同样的挣扎他的死让我觉得,我受够了!” 能这么快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用手机信息组织活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和政治间媾(gou)和关系,但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当时英国的暴乱者用社交媒体和警察玩着猫鼠游戏。他们互发短信,躲避警方追捕,甚至发送虚假信息误导警方。

人们大都浏览facebook和twitter的信息。很多参与者此前并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可能是互联网上的群体心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比以往更强大,而且可以匿名。平时,他们单独行动是根本不会做这些事,有人对警察很愤怒,他们觉得这是报复的机会;还有人很直白的说,可以趁机捞一把,因为法律的暂时真空,他们称之为“免费购物”;还有些人就是看热闹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卷入暴乱的,他们拿起转头砸商店,或者从已被打破的窗户进入商店,做了平时根本不会做的事。

当传统媒体在法院里接受审判时,新媒体正在接受另一种审判,人们正在想方设法对新媒体加以规范。今天,信息科技给予了每个人传播信息和观点的能力,这对西方媒体是一个挑战。如果政府不对其进行管制,我们每一个人将拥有这种无需负责任的权利。

教育

我们下一个焦点是教育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有的学校堪称世界顶尖,有的学校却无法为儿童提供有用教育。一些学校摒弃了传统教育,有些家长却根本不想孩子上学。

教育历来是西方成功的关键。良好教育使欧洲和美国在科学与政治上一路领先。但是在英语社会中,公立教育系统不尽人意,对于伤不起私立学校的人来说,他们别无选择。在美国某些教育落后的地区,孩子们随身携带武器,有些学校要采取特别措施保护学生。 视频。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反到成了第二位。这正是很多人努力避免的事情,希望让学生感到安全。如果一直感到紧张不安,又怎么去发挥智力呢?所以安全是个基本人权。但是有些学生却在压力下选择了顺从,哪怕这意味着他们要加入帮派,犯罪,拿生命冒险。教师无法解决问题,只能承受后果,他们尽力让孩子专心学习。学校无法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它们只能被迫雇佣警察,安装报警按钮。

美国公立系统薄弱,但是薄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因为很多公立学校秉承所谓“进步主义”的教育理念,反对教育中应有权威和考试。 为了不去这样的公立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不让孩子们去学校。

家庭教育:莎莉艾文斯,在家亲自教自己的孩子。她有七个孩子,她的家几乎就是一所学校。小小孩儿们在做功课时,她开始辅导大孩子们。通过这种教育,家长给予孩子一对一的关注,

这是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得不到的。

家庭学校相当常见,据估计,仅在英国就用40000个家庭选择家庭教育。

为什么:大部分家长都想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家长希望针对孩子的潜力和弱势因材施教。如果孩子每天都在学校,家长不知道孩子们的难点在哪,也不知道他们举手举了多久。孩子带着作业回家,一些家长看作业会说:“咱们该做什么呀?那是什么意思?”孩子说:“嗯,我也不太明白。”因为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家长也帮不上忙。

当家庭教育者不需要职业教室资格,不必遵从任何的课程设置,你想怎么教都可以,孩子也不必参加考试,孩子的学习时间也没有规定,家庭教育很灵活。

很多西方家长并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只要他们能够自立并快乐就行了。但是某些研究表明,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同龄人成绩高30%。

夏山:自治会:由一位年长的学生所主持。

自由并不代表没纪律。学生喜欢纪律,喜欢有安全感。他们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例如:起床,任课教室也一样。

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上什么课,也可以选择参加什么考试。夏山人相信,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有能力做决定,才能培养出更幸福的个体,这才是真正的才成功。

英国拥有顶尖的大学,其中最优秀的被认为是世界学术精英的中心,为学生提供着最好的教育也引领学生毕业后获得最好的工作机会。但是今天,太多的毕业生在争夺工作机会到2012年,就英国,有45%的人接受了大学教育。

二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剑桥大学毕业。但是同期毕业的大学生有30多万(对于中国来说只是及十分之一),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还是找不到工作。很多人认为进了剑桥就万事大吉了,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你拿到了学位,你还是要和别人竞争。结果是,他们的学位没起到什么作用,所以他们转而求助他们的创造力,当起了人体广告牌。

“买我的脸吧”:是一种网络广告。哪家公司买下他们的脸,为期一天,他们就在脸上刷上那家公司的标致,拍照片并放在“买我的脸吧”这个主页的网站上。然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就来到这个网站,看看有什么商标出现在他们的脸上了。

【西方独立媒体】

西方国家正面临着一个教育危机,英国多的是大学毕业生,可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却供不应求。2011年,英国25%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同时,很多产业缺少技术工人。 我们看一下德国斯图加特,戴姆勒集团总部。戴姆勒雇佣了7000名学徒工,他们雇佣最优秀的年轻人,给他们最好的机会,提供终生学习的经验和事业发展机会。有非常坚实的学徒制度。

德国是一个教育需求与经济需求匹配的经典案例,不过也有人会说,这样的系统可能导致一个人一辈子只干一样活儿,几乎没有机会改变。为了适应西方国家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教育处境艰难,至少在很多地方固有的偏见认为大学学位比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更重要。学校的课堂正在决定着西方经济的未来。

2016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西方独立媒体 第六篇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17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学思考》开题报告

2016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重庆、海南、湖北各地爆发的群体事件报道不时充斥在耳旁。我们能知道群体事件的爆发其实已经能说明中国信息公开较改革开放前还是有进步的,在以前公共危机群体性事件是与中国媒体无缘的。在2016年雪灾中,媒体将第一手灾情资料展现在受众面前,对于救灾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为什么一年之后的09年却出现了这么多让人措手不及群体性事件呢,这值得深思。

从某种角度上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逻辑就是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特定的信息传播是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而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最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而归于平静。在此本文将以“617群体性事件”为例进行剖析解读,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的根源,以及政府与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最终提出一个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案。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结合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过程从政府信息发布通道不畅,大众传播的弱化,公共舆-论的形成,流言与谣言的迅速蔓延来研究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道路。

2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比较成 1

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a.议程设置如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b.舆-论研究的社会性理学维度

c.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d.“社会模仿”理论

e.说服理论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f.中国媒体宣传的特点

g.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功能

2

2.国内有关研究的动态

“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我国发明的专有名词了,可以看看中共《党的建设词典》中给出的解释:“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但事实上群体性事件是突发性事件中的一种,国外并不是没有,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划归到危机公关里面,国外在这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西方独立媒体】

但我们要认清我国的现实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是纺锤状社会结构,他们有非常稳定的中产阶级,而我国还处在金字塔的社会机构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对于群体性事件都比较敏感。由于政治方面的因素,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爆发性趋势,相关的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发展起来。

3.我的看法

现今的群体性事件爆发是由当今的媒介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这是一个议程设置把关人具有巨大能量的时代,但由于大众媒介与政府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弱化的地位,而政府又没有扮演好好舆-论引导者的角色,魔弹论是在这个时代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在大众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传播也不再是口口相传的年代了,手机群发、论坛跟帖、微博等等将人际传播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政府宣传、大众传媒依然强势,但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辅助传播途径,当

前两种无法表达金字塔底层的呼唤与诉求时,人际传播这种“非主流”的传播途径将会把舆-论引导向另一个方向,民-意可能会发展成民怨甚至成为民怒。种种现实已经逼着政府、媒介走向台前,直面金字塔的最底层。

(三)论文提纲

Ⅰ、前言

Ⅱ、结合“617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传播学因素

1. 分析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

2. 政府与媒体不作为的原因

3. 公众舆-论主体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Ⅲ、结合“617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高-潮、平息,分析政府、媒体、民众在此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Ⅳ、结合“617群体性事件”整个过程,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途径。

1、政府作为信源的最终控制者应当保证信源的公开度、信道的畅通度、信源

的保真度,应该是积极的预防而不是被动的去处理。

2、媒体在政府允许的平台上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3、民众诉求通道的选择

Ⅴ、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进度计划:1、搜集与阅读整理材料阶段:2016.09.15——2016.11.31

2、撰写开题报告阶段:2016.12.01——2016.12.15

3、撰写成文阶段:2016.12.16——2016.03.30

4、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6.03.31——2016.05.14

5、论文评阅与答辩阶段:2016.05.17——2016.06.12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二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第1版

【3】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

【4】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9月第

一版

【5】《传播与社会影响》 /《On Communications and Social

Influence》 (法)Gabriel Tarde 何道宽/译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

【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gins,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美)

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lard,Jr. 郭镇之/译 中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一版

【7】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1

月第一版

【8】童兵:《比较新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

【9】郑保卫:《新闻媒介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第一版

【10】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

一版

【11】《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黄晓钟、杨效宏、冯钢 主编 四川

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12】周虎城:《公共危机中的传媒责任》2016年4月《今传媒》

36页

【13】王向民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

传播与管理》

【14】权娇:《6.28瓮-安-事-件与信息公开——关于群体暴-力事件的

分析》选自《东南传播》2016年第9期

【15】刘靖远:《群体性事件新闻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行为》选自

《新闻爱好者》2016年6月(下半月)

【16】阮璋琼:《危机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议题——危机传播研究

综述》选自《东南传播》2016年第11期

【17】吴麟:《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选

自《新闻记者》2016.05

【18】王敏、喻发胜:《浅析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中信息的传播》选

自《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6月第16

卷第二期

【19】曹英:《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

机制》选自《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1月第17卷

第一期

【20】周婵婵:《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选自《新闻爱

好者》2016.10(下半月)

【21】周顺康:《重大群体性事件冲突阻断机制探析》选自《贵州

社会科学》2016年1月 总229期 第一期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一下内容: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3.本课题研究内容

4.本课题研究方案

5.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6.参考文献

范例:

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论文摘要】 选秀文化多归属商业、大众文化,但中国红歌会却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既彰显了主流话语力量,又是大众娱乐化的典型,对这一个典型范例成功的探因无疑为中国电视娱乐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 中国红歌会 选秀文化 主流化

中国电视的发展似乎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娱乐风暴从1997年始,席卷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导的电视传媒,使其传播方式由以传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电视作为明眼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大众文化演练场,已经大规模踏入娱乐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矫枉必须过正,随着市场观念的形成和竞争现实,电视传媒对于节目定位的多元化,此现象本无可厚非,但是此时江西卫视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国红歌会》的屡屡成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将“选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其理性回归值得思考和总结提升。

一,主流文化的理性回归

1 娱乐当道的反拨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如是说:“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任何一种电视节目的兴起与衰落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电视节目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市场经济将受众带入了“消费时代”的这个大前提,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不可忽视,真正引起中国电视娱乐化变革的是真人秀时代的到来,真人秀节目的娱乐体验就在于平民的参与,平民以参与者的身份拉近了与电视的距离,游戏的体验也提高了平民参与的决定权力,由此电视传媒机构、受众、节目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从电视行业的内部竞争环境来看,“人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从许多新的传播者那里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受众细分。”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媒体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作为公益传播的载体,在公益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传统媒体公益传播。传统媒体公益传播往往是以公益广告、公益节目的形式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位置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但网络技术的进步在悄然改变着大众的行为习惯以及舆-论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渐渐显露出较为明显的问题与局限。

以公益广告在报纸杂志的传播为例,报纸杂志的公益传播依托的是其作为历史较长的媒体所积淀起的公信力,好的报纸杂志具有强大的 品牌 价值,而公益广告的公益价值恰恰需要建立在海量的发行基础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之上。但是,平面的公益广告往往缺乏创意,由于创意不足,导致其所传达的理念不能深入人心,大众从 看到 到 参与 之间的转化率极低。另外,随着报纸杂志市场的细分化与专业化,许多媒体不再具有公益广告所需要的 量 的基础,广告投放效果甚微且成本增加,同时,公益广告也很难与专业媒体的定位和内容相融合。此外,由于报纸杂志有固定的发行周期,时效性相对较差,间断的、相对独立的公益广告、公益活动不能起到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公益理念的作用,针对社会事件的公益宣传有滞后性,同时缺乏反馈与互动。

新媒体公益传播。近年来,技术进步带动了新媒体指数化的成长,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媒介成了更为广泛应用的传播手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而传播公益理念的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活动等发起者和受众都极其广泛,可以说公益尤需传播,而新媒体独具优势。

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极强,每个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传播者、监督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知情与传播 特权 被弱化,信息的监察权力也分散在受众之中,且传播者、接收者、监督者的身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变换频繁,信息制造与传播在广泛的受众群体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此外,新媒体制造与传播信息的成本极其低廉,近乎为零,对受众多为免费,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众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主动性,同时,形式、内容多样的新媒体体现出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关注热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基于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所遇到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能体现出以下特质:

交互性。新媒体传播是双向的,尤其是通过网络,在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并引起主动的再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对信息具有再加工的权力,交互性极强。

非强迫性。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受众对信息具有选择权,在公益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转换身份,其主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并不是完全分散的,多以兴趣、行业等细分化标签为基础聚集起来,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对于信息的传播热情相对较高,同时,参与感能带来一定的愉悦,使传播的主动性更强。

时空广泛性。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覆盖的时空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基于公益传播的教育性、观念性、倡导性等特征,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环境更适合进行公益传播,同时,新媒体环境大大降低了公益传播的成本。

多元性。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公益传播形式的创新,例如,视频、动画、短信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微博、社区、主页等可以积极运用在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事件进行差异化的包装宣传,使公益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文、电视广告的层面,更加生动、富有创意,进而深入人心,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功效

新媒体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公益活动往往通过 滚雪球 式的人际关系加之媒体宣传进行传播,而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等媒介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构建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在不断的分享与互动过程中很容易培养起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而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吸引认同感的过程。

新媒体环境使以往的 大公益 碎片化, 微公益 渐渐成为趋势,公益活动的主导角色不再由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所担当,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倡导者、参与者,公共意识代替传统的官方意识进行着公益引导和动员,公益传播的方向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同时,即时的互动交流使公益活动的每一步过程透明化,使得更多的潜在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微公益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在不断的互动、分享、传播中,公益理念得到了可持续的传播,参与者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由此激发出更多的参与倾向。

线上线下融合。目前,完全的在线公益活动往往规模较小、缺乏有力的组织,同时,在线集体活动因存在 搭便车 、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利用新媒体优势,对公益活动进行造势宣传,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则能进一步整合公益资源,扩大参与人群,传播公益理念。

xx年的 地球一小时 活动是新媒体公益传播的极好案例,该活动并未通过新闻发布会等传统模式进行前期宣传,而是录制了活动主题曲的视频放在活动主页上,同时转载到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sns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分享和传播,许多明星以及其他公众人物也通过网络互动积极地进行了宣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 地球一小时 官网与百度、优酷、人人网、新浪微博等20余个在线平台进行合作,依靠网络所得的主页点击率及活动影响力是传统媒体远远不能达到的。而活动规模通过新媒体扩大之后,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后期报道,进一步强化了传播效果。

助推公益事业发展。政府、公益组织、企业、传统媒体等是公益事业的有力组织者、引导者,也都是具有丰富线下资源的公益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依然需要有力的组织与正确的引导,因此,线上宣传、线下运作的融合模式较适合当下的公益活动,而对各方公益传播主体来说,卓有成效的传播技术与公益热情同样不可或缺,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问题与展望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主要问题。根据霍夫兰的 可信度效果 研究,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而公益传播尤其需要可靠的信源,其公信力是影响公益活动最终效果的关键。然而,新媒体传播在公信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各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来往,在此平台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兴趣和感情不够牢靠,在牵涉注册、捐款等公益活动中常见的环节时,往往参与度不高,因为网络本身就带给很多人不信任感。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错综复杂,虚假信息、非法传播常常无孔不入,在微博中打着 献爱心 的名义私募善款骗取钱财网络乞丐 等现象偶有出现,而受众对于公益活动本身就很敏感,一旦有人产生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新媒体的灵活性、交互性、低成本、广覆盖在使其能够便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监督管理难度增大,如身份认证体系不完善、信息审核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都亟待解决。具体到公益事业上,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成千上万,但大多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官方认证,且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导致广大网民对网络公益组织普遍缺乏信任,公益活动难以真正推行。许多网络公益人士对公益事业满腔热忱,却没有法律法规赋予的合法 身份 ,许多公益行为究其本质却是 非法 活动,不仅难以真正践行公益,反而受到网民的非议。在网络公益传播过程中,信源不唯一且难以确定,虽然透明度高,但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善款去向不明、组织者身份不明等问题。追根溯源,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劣势主要是制度缺陷导致,然而目前,实体化的公益事业尚且难以推行,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网络等新媒体的公益传播管理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

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基于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媒体传播技术培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方式以及完善相关制度。

公益传播过程牵涉的主体很多,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各主体都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政府相关人员通过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对公益传播进行有力的推进和正确的引导,同时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各公益组织来说,掌握新媒体技术是传播公益、策划网络公益活动最关键的因素。而对于广告公司、媒体来说,技术是新媒体公益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保障。

新媒体的特征尽在一个 新 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也需要不断创新。公益传播应跳出以固定的 传者 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对广大受众的心理及差异化需求进行分析,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公益传播。网络群体的聚集往往基于兴趣、行业、地域等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公益传播应有对应的策划方案。另外,许多草根ngo及意见领袖对网民的影响极大,加强身份认证体系以及提高传播技巧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公益组织、媒体等在网络环境中获得强大的公信力,有力地引导公益传播方向以及受众的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众多、覆盖广泛、资源丰富,为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公益传播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并为未来公益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将公益与网游适当结合,将公益理念渗透到游戏设计当中,对网游的主要用户,即青少年群体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营销的创新方式不胜枚举,企业也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各式各样与公益相关的关联营销,但要将每一种思路都付诸实践还缺乏成熟的条件,各种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公益传播的各个主体长期的共同努力。

此外,制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目前,针对实体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公益事业进行监督管理更加无法实现。此外,如公益组织的法律认定,组织公益活动的权利界定,善款筹集的监督责任等相关规定在实体公益中尚不能完全落实,且并不适用于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事业。因此,政府应建立与新媒体特征相适应的公益传播制度体系,以促进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有法可依,秩序井然,健康发展。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二)

新闻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新闻事业发展中的 螺旋型 模式理论

发展的 螺旋型 模式理论

从新闻学的诞生至今,这种发展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一条直线走过来的呢?其实不然,因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其实是会出现螺旋型推进的形态,所以导致了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 新闻学 新闻事业 的发展,都 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①,这是列宁对于历史发展的观点,揭示的正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关系。基于此我们就发现,从外在逻辑形式上分析,其实世界历史和世界新闻传播史也就都是一个类似一串圆圈、一串螺旋的发展史。

列宁的观点中,事实上也就强调了人的对于社会发展,或者说历史和历史发展的认识到重要性所在。而一切的社会活动,必然是人的活动,必然有人的认识行为在其中,可以有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可以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认识, 事业 与 事业 之间的认识, 学说 与 学说 之间的认识,自然综合以上我们也会发现也有 发展 与 发展 之间的认识。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发展 和 新闻事业发展 两个比较大的体系不是彼此孤立的,二者之间,因为彼此的认识关系,从而不可割裂,于是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实,也呈现出螺旋型的态势。

社会发展,促使新闻事业发展的 螺旋型 模式形成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社会自身发展自然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螺旋型的模式。

例如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过程,即可体现出这样的情况。 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虽然早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即已发生,但是、言论出版自由,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得到法律的根本保障,和社会传统酌确认,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事情。 ②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性。于是,直到18世纪末期,新闻报道尤其是国会新闻,仍受到重重限制。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 后,虽然确立了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秩序,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控制手段,仍然制约着新闻出版界。报纸的报道言论,还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对于国会报道的禁令,成为限制新闻自由的一大关口,其实也成为新闻事业本身发展的制约。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本身状态使得英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出现了曲折,也就是上面所说的 螺旋型 的模态。而在17世纪末18世纪的后期,英国报人争取自由的斗争,尤其表现在国会新闻的报道领域的斗争的结局,可以说是这样的一个英国新闻传播史的 螺旋 的终点。

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言论出版自由这一天经地义的传统的确立,也是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的。 ③其实所谈到的曲折也就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闻事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分歧,这里分歧当然也就是就是封建统治者对于新闻事业的认识与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或者革命阶级的新闻传播理念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为新闻言论自由而产生的斗争。

但是,所谓的曲折并不是说消极的作用,因为这是一种遵循事物(或者具体说来就是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要求的,在曲折中,也就是让新闻事业或者说是从事新闻事业的人也逐渐了解发展的正确方式,这里可以依旧看英国的例子。比如1703年,鲍伊尔创建的《英国人政治月刊》,报道国会新闻。正是迫于现实形式,避免政府干涉,他发明了省略字母的方法,报道政治要人的名字,同时推迟报道时间。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寻求发展方式的尝试以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中国的新闻传播史上也有类似的历程,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业发展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从酿成惨-案的《苏报》的直截了当的针砭时弊,宣传革命,到在上海的比较著名的《神州日报》和《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宣传策略早已日渐成熟,自然,最明显的体现宣传策略提升的当属依靠论战出名的《民报》。虽然 怀有狭隘的排满情绪,但他们吸取了苏报案#from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来自学优网/end#的教训,在宣传战中不满足于一般的鼓动,而着重宣传必须革命的道理,他们已经认识到,报纸对社会上的人们, 召其感情之发动易,而直其辩理心难 ,如果道理不宣传透, 其感情必不久 。社会舆-论的可贵,就在于 其依于理性为判断 。所以, 革命报之作,又在使人有真知识,而不徒挑拨其感情 。 ④基于这一认识,《民报》对于革命道理的宣传,有了空前巨大的声势和范围,新闻事业的逐渐走向成熟的迹象也可见一斑。

新闻事业的发展,令社会的 螺旋型 发展模式凸显

在社会的发展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形成 螺旋型 的模式后,其实新闻事业发展本身也使得社会的 螺旋型 发展模式凸显出来。

年,威克斯创办《苏格兰人杂志》一反前人以隐讳的方式报道批评重要人物的作法,完全地使用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字,毫不隐讳。在该刊第45期上,威克斯以长文攻击国王乔治三世。司法大臣认为该文触犯了煽动诽谤罪,以总逮捕状将作者、印刷者、发行人及贩卖着一齐逮捕。但几天后。威克斯以议员身份赦免。在释放途上,伦敦市民夹道欢呼: 威克斯万岁自由万岁 威克斯乘胜控诉政府非法逮捕.其他被捕的48人亦采取同样行动。结果首席法官宣判总逮捕状非法,并令政府赔偿威克斯10万英镑,从而废除了总逮捕状制度。1771年,英国国会再度禁止报道国会新闻。这时,威克斯的信徒因违反禁令被捕,而由当时身为伦敦市代理市长、参议员的威克斯审理。结果威克斯将其无罪释放,并向国务大臣提出抗-议。伦敦市民则以游-行示威支持威克斯的主张。屈于舆-论的压力国会不久便解除了报道国会新闻的禁令。1803年,国会开始允许记者至后排旁听。1831年又正式设立记者席。1868年,国会又通过法案,承认记者报道国会消息及批评国会不届诽谤罪。至此,英国新闻界获得广报道国会消息的全面自由。

也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及的对于出版自由的认识 出版自由的影响不仅及于政治观点,而且及于老百姓的一切见解。它不仅能使国家改变法律,而且能使社会改变风气。 ⑤当然其间有相当多的反复,有比较大的波折,这种反复与波折事实上正是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不得不正确认识自己的发展进程。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令社会的 螺旋型 的发展模式凸显出来。

社会与新闻事业相互作用的 螺旋型 发展模式在中国的体现

历史上的事实已经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发展,促使新闻事业发展的 螺旋型 模式形成;与此同时,新闻事业的发展,令社会的 螺旋型 发展模式凸显。在中国这种情况同样可以体会得到。

即便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些例子,但是由于所引用的事件都是相对久远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所发生的,不容易产生比较直接认识,接下来,将以新中国成立后的部分事实进行论述。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谓是伟大的胜利,当然在胜利后,不能避免的就是对于社会的各种改造。如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像《申报》《新闻报》这样的有比较悠久历史的,比较丰富的办报经验的大报馆也不得不关闭。这是对于满足巩固国家政权需要而施行的正确措施。但是与此同时,这也的确使得中国的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一定的曲折,意识形态上的改变,办报理念上的改变,包括对于新的社会状态下的办报方法上的新的探索等等。而当我们看到如今的颇具影响力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勃勃生机时,还是不得不相信,即便遭受曲折,我们新闻事业的发展还是向前行进的,其实也就是说明 螺旋型 发展模式所涵盖的的阶段性,连续性的不可避免。

而与此同时,在新闻事业的活动日益丰富的今日,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同时使得中国社会发展的 螺旋型 模式凸显。如《南方都市报》2016年4月25日报道了一起严重的人身伤害案件 27岁的中国公民孙志刚,于3月17日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办理暂住证为由收容,其后三天他还历经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最后于2016年3月20日10点25分不幸去世。救治站说孙志刚死于心脏病突发,而孙志刚的父亲委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4月18日所作的鉴定则表明 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 ⑥随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让人联想起更多的类似的案件如2016年7月28日同样发生在广州的,《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在报道报道过的令人发指的苏萍被轮奸案;2016年5月23日《南方周末》的报道《 教授嫖娼致死案 疑云》的返乡教授程树良之死;2016年3月10日媒体报道的一位叫黄秋香的女孩,在湘潭被警-察以卖淫为由收容毒打,因为投诉而被再度拘留后失踪的案件。

上述事件只不过是警-察涉嫌(又是涉嫌)犯罪严重侵害人权的冰山之一角,只是千千万万被侮辱者、被损害者人权事件中的沧海一粟,将谴责的唾沫吐向那些丧尽天良的人已经不解决问题了,因为这一切令人发指(说到这里我感到了汉语的贫乏,我甚至找不出更丰富的词来表达这种愤怒)的事件都指向了收容审查制度,指向暂住证制度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部分条文(例如关于打击卖淫部分),还指向暂时被遗忘的劳动教养制度。 ⑦

而事件的最终结果则是按照我国《立法法》第八条的明确规定,只有法律才可以规定 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等相关内容,最终废除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相关收容审查制度,使得我国的法治改革又向前迈了一步!

类似的事件还有 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纠纷案 ,也让人更多的关注了身边的法律问题,和对于法律的认识问题。

社会的发展,在各个方面促使新闻事业呈现 螺旋型 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令社会的 螺旋型 发展更为明显的呈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中国上,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真的是相当容易发现,于是社会与新闻事业相互的 螺旋型 发展模式已经可见一斑。

而对于我们而言,正是要正确的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不要轻易的否定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或是对于个人的或是对于集体的影响,因为 螺旋型 的模式在预示着发展的曲折的同时,也预示了发展的不可阻挡性,而这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也将人类的文明逐渐推向巅峰。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文章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出自/article/wk-448647535246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模板

艺术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艺术专业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教育设计与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计算机专业开题报告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三)

毕业论文题目: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的 大记者 职能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型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积极的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某些社会事件的解决进程。另一方面,这种新型媒体可以从更为广阔的层面监督社会有机体,促进社会健康运行。

如今,网络的 大记者 职能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

网络的 大记者 职能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网络的 大记者 职能,是指广大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社会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敏锐地发现社会中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勇敢地批评揭露,进而掀起网络舆-论浪潮影响现实世界,最终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方式。

网络的 大记者 职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揭露性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较之传统的个体记者更能从全方位对社会有机体和公权行使者进行监督,揭露阴暗面,促进社会有机体健康运行。

敏感性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 大记者 ,网络对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都有一种敏感性,它对社会中的一些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能够迅速的捕捉。但前提是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抑或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

监督性

很多新闻事件由于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引起了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如作为网络监督标本的 周久耕事件 就是在网民的质疑以及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下得以解决的。

正义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为平民和普通草根阶层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快速通道。现实中的一些涉及不公平、贪污腐-败、社会黑暗面的事件能够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的话语空间。这些事件一旦触动对于民生艰难、社会不公、权利受损、权力腐-败等有着切身感受的网民的同感神经,就会掀起网络舆-论热潮,进而促使传统媒体和相关部门介入,最终尘埃落定。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具备正义性。

网络 大记者 职能的执行过程

对于传统个体记者而言,网络 大记者 职能的行使过程分以下三个阶段:

敏锐地 发现 新闻、捕捉焦点

尽管从理论角度来讲,传统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但在现实运作中,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与呼声。

于是,一些新闻尽管记者发现了,但或是牵涉到某些群体的利益,或是受地方保护势力的影响,在新闻还没有出炉前便因层层的 打招呼 胎死腹中。

网络 大记者 由于其载体是网络,并不限制使用者的身份,因此给普通受众提供了一个发表舆-论,畅所欲言的话语平台,凡是会打字的人,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它对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都有一种超常的敏感性,就像链条一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新闻事件或者社会不公现象,往往是草根阶层最先通过网络进行曝光,才获得广泛关注的。

勇敢 地揭露事实、追逐真-相

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有所担忧。普通民众的观点得以通过公共论坛(bbs)、新闻反馈板块及聊天室等表达出来。于是一些社会不公、权利受损、权力腐-败以及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一旦进入网民视域,便会激起网络 大记者 的兴趣,自动掀起一股网络舆-论热潮 , 勇敢 地揭露事实、追逐真-相,直到问题解决。

云南的 躲猫猫 事件,当地警方离奇的解释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躲猫猫 迅速成为一网络走红流行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网络舆-论聚焦。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组成调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均由网民代表担任。由于网络 大记者 的参与,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受到免职、撤职、记过和辞退等处分。[1]

最新新闻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各类报告

掀起网络舆-论监督热潮、与现实社会互动

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是单向传播,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互动性强,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可以使人们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形式使来自五湖四海,有利于快速促成大范围的舆-论热潮。因此,网络舆-论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自己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现实社会。

杭州 飙车案 中,由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向媒体通报 当时肇事车的车速为70码 ,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不满,网络质疑舆-论一波又一波的袭来,大家在网络上相互交换意见和想法,制造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迫使杭州市公安局对 飙车案 不得不重新测速,真-相终于大白。

网络 大记者 职能的不足之处

虚假信息影响网络 大记者 职能的效力

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个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社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信息关注点等,各地的民众汇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舆-论关注。然而,由于目前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控制还不完善,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认知,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

网络 大记者 职能的不当行使会侵犯公众隐私

网络 大记者 在热情、勇敢地追逐真-相的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如 人肉搜索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 网络暴-力 。网民进行 人肉搜索 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取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而是要通过搜索、揭露当事人的真实信息,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借以表达某种意见、态度和情绪。但是,它一旦超过合理的范围,就会形成暴-力漩涡,无情践踏当事人的隐私。

网络 大记者 职能引发的不良舆-论导向,混淆网民视听,污染网络环境

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网络 大记者 职能在执行过程中,某些意见领袖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舆-论导向,形成非正常的网络舆-论暴-力。

涉及到个体利益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对当事人会造成致命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如果 媒体事件 是被制造的虚假事件,那就会使当事人成为受害者,而被毁掉的名誉是再难以恢复如初的。如2016年 史上最毒后妈 成为一个社会反响极大的网络事件,让人们记忆犹新。该事件发生后,由网友 集体迷失 般的口诛笔伐、道德征讨,到确定为假新闻后的尘埃落定、鸦雀无声,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混淆网民视听、污染网络环境。这不仅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度,而且一旦被网民采信,也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4]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3.本课题研究内容

4.本课题研究方案

5.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6.参考文献

范例:

【论文摘要】 选秀文化多归属商业、大众文化,但中国红歌会却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既彰显了主流话语力量,又是大众娱乐化的典型,对这一个典型范例成功的探因无疑为中国电视娱乐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 中国红歌会 选秀文化 主流化

中国电视的发展似乎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娱乐风暴从1997年始,席卷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导的电视传媒,使其传播方式由以传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电视作为明眼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大众文化演练场,已经大规模踏入娱乐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矫枉必须过正,随着市场观念的形成和竞争现实,电视传媒对于节目定位的多元化,此现象本无可厚非,但是此时江西卫视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国红歌会》的屡屡成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将“选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其理性回归值得思考和总结提升。

一,主流文化的理性回归 1 娱乐当道的反拨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如是说:“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任何一种电视节目的兴起与衰落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电视节目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市场经济将受众带入了“消费时代”的这个大前提,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不可忽视,真正引起中国电视娱乐化变革的是真人秀时代的到来,真人秀节目的娱乐体验就在于平民的参与,平民以参与者的身份拉近了与电视的距离,游戏的体验也提高了平民参与的决定权力,由此电视传媒机构、受众、节目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从电视行业的内部竞争环境来看,“人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从许多新的传播者那里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受众细分。”而中央电视台频道专业化以及xx年省级卫视集体改版,广告成了企业化管理的电视台生存重要依托,亦标志着市场争夺的新一轮开始。地域文化的特色、亲和力与诱-惑力,也就成了吸引受众细分的亮点之一。江西卫视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办了《中国红歌会》,此真人秀节目区别于其他选秀节目,置于主流的文化背景,其举办成功用事实见证了选秀节目本土化制作的可行性,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主流文化的理性回归。

2015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西方独立媒体 第七篇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钓鱼岛问题是当前中国和日本关系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和日本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因素是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国在中日领土主权争端中的作用,也可以由钓鱼岛争端来分析当前及以后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美日关系,为我们最终解决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出更好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故我选择了这个课题。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对钓鱼岛这个问题的研究涉猎很多,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去研究,而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单独研究并不多。虽然这个选题的研究者不是很多,但这个选题的研究成果却是很丰硕。比如:郭永虎的“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崔丕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张平的“钓鱼岛风云”,龙腾战略网的“中日钓鱼岛冲突背后的美国黑手”本文正是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来探索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问题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参见张平:《钓鱼岛风云》,第141页。

(2)参见崔丕主编:《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3页。

(3)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4)漠帆:《钓鱼岛问题大事记》,《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5期。

(5)汤家玉、孙茂庆:《钓鱼岛百年风云》,《党史纵览》2015年第7期。

(8)逋野起央等编:《钓鱼台群岛(尖阁诸岛)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71页。

(9)《日本产经新闻》1996年10月4日。

(10)《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6月22日。

(11)人民网2001年12月11日讯:《美官员暗示:钓鱼岛一旦有事美将站在日本一边》。

(12)《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2月13日。

(13)《日本经济新闻》2015年3月24日。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一、 立论依据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论文选题的意义 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印象、看法、评价的综合反映包括一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总体认识和一般评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外交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生存之道。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条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现实新途径。

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变化以及传媒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日益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对外宣传中要充分展示我国的五个形象。

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将我国国家形象问题提到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重视。

国家形象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政策。

能否正确认识国家形象并充分运用国家形象的功能发掘国家形象的价值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意义广泛而深远。

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和单向传播等特点我国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时喧嚣尘上这种被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塑造并认可的“他形象”与我国政府正努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的“热爱和平、对外开 1 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使信息传播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揭开了信息全球化的新篇章。

在网络媒体构建的以信息为中心、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中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极大颠覆对外传播的形式也从国际传播模式走向了全球传播模式。

网络迅捷、超链接、跨国界等天然特点也让世界各国强烈地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难得的方便快捷、效率高的新途径。

大力发展对外网络传播己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

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并尽可能减少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霸权”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面临的现实性很强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战争的双方都诋毁对方而夸大自身的实力将宣传作为武力战斗最有力的补充。

一个国家的胜利往往与他们在战争中所使用的宣传策略有关。

于是一些学者专家就开始了关于国际形象、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冷战时期便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随着中国的发展学术界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和探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是在对国家形象的定义的界定、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方面的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刘继南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运用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国家关系学等当代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

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一书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解释了中国的形象在西方的话语演绎。

李希光认为政治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还分析了中国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背景、动因和手段等并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张昆的《国际形象传播》一书则主要研究了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战略和实施的准则并且分析了对外传播效果方面的问题。

刘继南、何辉等著的《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从国家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段鹏的《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界定入手探讨了我国对 2 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现状归纳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其成因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吴友富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书着重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六个手段。

总体上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对国际形象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不应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对策性研究而应进行理论战略的归纳和升华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研究。

另外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国家形象传播”题名检索共计170篇公开文章。

按照文献来源数据库分类期刊文章130篇硕士论文24篇博士论文3篇会议论文13篇。

纵观国内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有关网络媒体结合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这个问题能散见于不同的关于国家形象或网络传播的研究论著中如中国传媒大学刘继南、何辉等研究者于2015年11月启动了“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网络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在后续研究中进行了扩展。

但都只是简单地涉及没有深入阐述。

作为一种尝试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家形象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的现状提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传播和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国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一些学者用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对中美等国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考察各种研究的成果也大量涌现出来。

其中有影响的是罗伯特.迈克里兰的《野蛮的中国人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1890-1905》杰里.伊色里尔的《进步主义与门户开放美国和中国1905-1921》韩特的《缔造特殊关系1914年以前的美国与中国》李纳德.库斯尼兹的《公共舆论与对外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79》沈大伟的《美丽的帝国主义者中国认知美国1972-1990》李金全的《中国的媒体媒体的中国》以及李洪山和洪朝晖的《形象、观念和中美关系的缔造》等等。

弗雷德里克.巴格洪恩在《苏联国家形象》一书中写到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操纵舆论来控制其国民并且对另一个国家的形象进行改变。

譬如苏联如何根据国家需要通过新闻宣传改变美国在苏联人心中的形象。

这些著作对后来国家形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本文欲通过对中国网个案研究指出中国网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举措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提炼总结探寻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策略。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中国网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数据并进行分析然后以小见大提出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其他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有所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的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对网络媒体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

1、文献法。

这一方法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主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国内外有关网络媒体与国家形象方面的论文、专著、报刊、杂志等并根据研究课题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以及了解事物的全貌。

2、内容分析法。

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专门用于描述和检验传播渠道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人际对话、群众集会中传输的讯息如新闻、娱乐、广告、评论等的内容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等及表现手段如正面褒扬、客观报道、批评贬责等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

可行性分析我校拥有庞大的图书储备以及便利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寻找相关书籍以及期刊文章、硕博论文并不困难。

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完善理论知识储备与应用的不足和缺陷。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创新 一 研究视角 本文选取中国网为例因为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中国网作为对外传播媒体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如果中国网在对外传播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就会在无形之中传播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中国在国际的地位。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文献法。

通过个案研究得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的特色 纵观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国内学界对网络媒体和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较少关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本论文旨在研究网络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主要以中国网为例对中国网的报道内容和策略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希望能对今后中国国家形象的网络传播有所启示。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2015年4月开题报告。

2015年5月—8月搜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

2015年9月搭建论文雏形。

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撰写论文并完成初稿 2015年1月—2015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缮论文并定稿 2015年4月论文提交送审 2015年5月论文答辩 5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论文工作量预计4万字。

其重点章节为第二、三、四章 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庞杂与本课题相关的书本文章数目庞大但其中与课题贴切的却屈指可数并且内容观点颇为抽象甚而艰涩难懂在理解上恐有不足或偏差这点可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

文章架构过程中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恐在撰文过程中出现部分理论层面上的缺陷或误用。

拟请教导师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老师同学弥补知识的匮乏力求严谨科学。

四、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中国网的个案分析

一、选择中国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中国网在传播国家形象中的举措

1、中国网??和平论坛

2、特色栏目??中国形象

3、中国网专家博客 三、中国网在传播国家形象中的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网络媒体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

一、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

1、时效性即时传播

2、消除传播的空间限制直面国际受众

3、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及时

4、结构的超文本性文字、声音、图像的有机结合

二、网络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为

1、网络媒体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力渠道

2、网络媒体也可能成为干扰国家形象传播的工具

三、网络媒体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形象定位不够明晰

2、国家形象网络传播内容匮乏

3、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

4、网络媒体技术滞后

第四章 网络媒体在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策略研究

一、准确定位中国国家形象明确传播内容

1、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

2、我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现状的定位

二、塑造网络媒体自身形象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1、淡化新闻网站的官方色彩

2、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3、构建合适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规范

三、细化受众逐级渗透

1、受众细化的原则

2、我国国家形象网络传播受众分析

3、不同受众群体间的渗透和互动

四、综合运用舆论传播技巧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1、积极策划全球性媒介事件

2、争夺网络话语权

3、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章 结语

要想掌握中国在网络虚拟空间上的“形象主权”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必须提升重点新闻网站的竞争力准确定位中国国家形象明确传播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细分国际受众市场反击“中国威胁论”传播真实、全面、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 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

(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

(3)、选题避免过大。

(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

(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

三、成绩评定办法与步骤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论文的质量,提出建议成绩,学生经过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及答辩质量,写出答辩评语,经答辩委员会审核,确定最后成绩。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于当年补做一次。四、组织机构:学校设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下设指导组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由学校领导、教师和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设若干小组,每组由三名教师组成,设答辩主持人一人。答辩小组根据论文研究方向设立,本人的指导教师不担任该答辩小组成员。

2015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西方独立媒体 第八篇

第1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西方独立媒体】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基层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如何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问题。实际上,宣传工作也是对基层各方面经验的总结和整体的形象设计,而且也是舆论监督和思想引导的总和。所以,宣传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项既重要又有难度的工作做好呢?我认为,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要掌握好一个最基本原则,即宣传要讲究分寸。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宣传工作有错误认识,他们通常把宣传与“吹捧”、“贴金”等字眼相联系,对宣传工作持有偏见。因此,搞好宣传工作要讲求策略,拿准火候,注意分寸,要谨用夸大之词、慎用虚浮之语。

第二,宣传要做到三勤:眼勤,脑勤,手勤。即勤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练笔。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培养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灵感,并及时记录和编写,用流畅而优美的语言真实传递诚挚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传要善于总结。宣传工作,应体现工作中的亮点,挖掘更深一层的有重大教育意义特色的闪光之处,用精辟而又不脱离实际的语言加以理性的总结并进行重组设计,做到不仅实事求是,而且又能够从繁杂的工作中发现具有本质性和发展方向的东西。

第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有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要对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要做到体现大局意识和服务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传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将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励。

站在宣传工作的前沿,基层宣传工作者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自加压力,转变作风,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始终做到眼往下看、心往下沉、劲往下使,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推动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第2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学习新闻学的部分内容和体会:

1、坚持“世界交往”的观念。

2、马克思说变动产生新闻,循环往复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3、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但是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一些很重要的但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新闻甚至连版面都没有。

4、新闻时效性。这一点不用多说。

5、新闻真实性。这是一种追求,但是新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

6、党报思想。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 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

7、列宁的党报党刊思想。A、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党性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B、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8、毛泽东和中国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活动。

A、1948年4月8日,毛泽东将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B、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C、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典型报道 。

D、报纸批评。 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刘少奇修定的。毛泽东1954年提出报纸批评的“开、好、管”方针。现在转变为舆论监督。

E、“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1955年提出:“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的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9、我的学习体会: 要把握好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关系。毛主席说:新闻的形式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新闻的内容是有阶级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新闻进行管制,不能让新闻处于无政府状态,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严格按照新闻从业规律办事。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的,但是新闻自由是我们人类进行世界交流的必然要求和精神追求。在交流的哲学里,新闻自由是手段,也是价值观。

10、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指示精神。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对不能成为某些腐败官员的护身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一对最佳拍档!这是我的学习体会。

毛主席的论断: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的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太精彩了!

第3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事新闻活动,报刊是他们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新闻活动在他们整个革命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在长期革命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新闻思想的主要方面有:(1)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压制新闻自由的反动性,肯定资产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进步性,形成“自由报刊”、“人民报刊”思想,认为报刊总体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是作为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是人民“无处不在的眼睛”;(2)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鼓与呼,揭露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形成“工人报刊”思想,认为报纸和面包、牛奶一样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出版自由是工人运动的空气、场地和阳光,没有出版自由就没有工人运动;(3)把报刊视为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把新闻事业视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形成无产阶级的党报思想,认为党的报刊是党的旗帜,是全党思想上的中心,提出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4)论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剥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总结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新闻工作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制度、纪律。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新闻工作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他们明确指出新闻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新闻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必须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他们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强调新闻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等等。

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着重掌握以下基本观点:1.新闻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新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新闻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接、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一种意识形式能够像新闻这样迅速快捷、连续不断、包罗万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新闻就是社会历史的记录。

新闻又是观念的产物。客观事实并没有价值特征,但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则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价,反映着价值观的差异,纯粹客观的报道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千世界,无数事实,不可能也不需要有闻必录。新闻、旧闻、不闻,从来就是媒体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三种基本形态。新闻报道通过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通过消息、评论、标题、图片、编排甚至字体、字号、花边等形式,体现着报道者的价值观,使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报道者的思想和观点。新闻媒体每日每时报道的事实是各不相同、不断更新的,但报道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观点却是一以贯之、各成体系的。

由此可见,新闻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且是在一定思想理论和价值观指导下,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提炼、加工,对社会生活的比较系统、定型、自觉的反映。新闻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新闻以“用事实说话”为自己的鲜明特点,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对受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它意识形式不能取代的。在阶级消灭之前,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反映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新闻也不例外。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竭力标榜“客观报道”、“政治中立”等新闻理念,竭力宣扬媒体应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平台”,竭力掩盖新闻的阶级性、党派性、倾向性,其目的是为了骗取公众信任。事实上,西方媒体除了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外,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对重大问题的报道无不反映着自己所属利益集团的倾向和主张。

2.新闻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观念上层建筑。新闻机构、新闻媒体及其业务活动构成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这种意识形态的“物质附属物”,虽然不能等同于国家机器,但也是社会上层建筑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其它组成部分,包括新闻和新闻事业。任何社会的新闻活动无不受到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及国家政治制度的指导和制约。政治体制决定着新闻体制,新闻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能动地反作用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现代新闻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的新闻事业,规模庞大,每日每时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反映着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比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更直接、更强烈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生活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和强有力的干预。

西方新闻机构绝大多数为私人所有、企业性质,所有者把媒体当作企业来经营,但这并不妨碍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属性和作用。按照西方的新闻理念,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社会环境监测”,特别是对政府进行监督,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制衡力量,这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思想,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西方国家,新闻界被视为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后的“第四权力”,这恰恰是对其社会上层建筑属性和功能的真实写照。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相比较的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1)新闻事业归全民所有,亦即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新闻机构都由国有制组织出资创办,在根本上归国家所有,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国家不允许新闻媒体私有化。这是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

(2)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上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新闻事业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各个政党、人民团体和其它社会组织举办不同的新闻机构,各自联系一定范围的群众,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也有竞争,广泛反映各方面社会舆论,共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机构的国有事业性质,决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新闻机构不以追逐商业利润为最高目标,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最广大人民的新闻自由和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获得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新闻事业的国有性质,都使新闻事业从根本上摆脱了私人资本的控制,不再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也不再是不同政党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而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最广大人民的新闻自由能够真正实现,新闻报道能够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新闻媒体为私人所有,资本对新闻事业的控制无所不在,追逐商业利润是新闻企业的最高目标。资本力量既通过出资举办媒体和传媒集团直接控制媒体的所有权,也通过举办通讯社控制媒体的内容,还通过广告控制媒体的经济命脉。新闻界是资本家和大财团的喉舌。

(2)市场机制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新闻事业的垄断成为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新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新闻出版自由”曾经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口号和纲领之一,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胜利成果、赢得的重要社会进步之一。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使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垄断,西方各发达国家的新闻市场都为极少数大型传媒集团所垄断,从而走向新闻出版自由的反面。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

(3)新闻界既要听命于媒体老板,又要受制于国家和政府,更要为市场机制所左右,自由、客观、公正的报道根本无法实现。西方国家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新闻界实施控制,包括立法限制、司法限制、政府的行政管理、国家的保密制度、特殊时期的新闻管制以及政府引导舆论的一整套做法,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广播电视讲话、提供新闻公报、单独接见媒体负责人或著名记者等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西方媒体选择新闻的标准表现为过分的消极性、极端的时效性、狭隘的地域性,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严重,以至西方新闻界有识之士也不得不作出反思,提出“社会责任理论”。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新闻的党性。明确提出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是列宁。他在1905年写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认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是,“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①“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列宁认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③党的出版物“应受党的监督”。④列宁还说,“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他所愿意写的一切,说他所愿意说的一切,不受任何限制。但是每个自由的团体(包括党在内),同样也有自由赶走利用党的招牌来鼓吹反党观点的人。”⑤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其主办和领导的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指导;在政治上,必须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必须确保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党通过委派到新闻机构的负责人,通过新闻机构内部的党组织,通过新闻队伍中的党员和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的积极分子,通过他们的积极工作和带头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新闻宣传方针,严格执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支持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管理新闻事业,支持新闻界人民团体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2)坚持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决定了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3)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新闻工作不仅要遵守宪法、法律,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而且必须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离开党的新闻纪律,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新闻的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是一句空话。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大的方面包括: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得为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遵守民主集中制,服从党的领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报道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维护国家利益,不得刊载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报道;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严禁在报道中泄密等。具体来说,包括各种报道口径、报道要求、报道注意事项等。

二、关于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新闻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方针原则,并根据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并坚持了指导新时期新闻工作的一整套方针原则。主要有: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方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坚持这一方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认真倾听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新闻信息需求,使新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坚持这一方向,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做好新闻工作。有利于这一事业的,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弘扬、去歌颂;不利于这一事业的,就要旗帜鲜明地去批评、去反对。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前进的生动事实和光明前途,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广大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坚持这一方向,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搞好新闻宣传,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和激励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

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我们国家虽然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总体上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新闻要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的社会生活,就应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全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走向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没有团结和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做团结的工作、稳定的工作、鼓劲的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努力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行这一方针,要求我们多宣传社会生活中的积极面,多宣传能够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积极思想和行为,多宣传好人、好事,同时,对消极落后的东西也要进行有力的批评和监督;要求我们在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的时候,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采用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能用行政命令、强制压服的方法;要求我们坚持重在建设,不搞无谓争论,避免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宝贵的时间、精力,甚至危害党和人民的团结、统一。

3.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这是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社会舆论中也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杂音、噪音。对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舆论,单靠封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要唱响主旋律;只要主旋律鲜明响亮,有一些杂音、噪音也不可怕。

我国社会的变革给予人们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错误的东西总是在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我们锐意进取,打好主动仗。如果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消极防范甚至被动挨打,发展下去就会搞乱党心民心,危害大局。积极主动地用正确的思想舆论去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思想舆论,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的主导地位,就能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集中起来说,就是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一切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和精神。要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业绩,宣传社会各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积极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于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

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新闻宣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实现途径,是新闻宣传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贴近实际,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不能超越阶段,用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要求我们贴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贴近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搞“两张皮”;要求我们报实情、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能只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搞形式主义。

贴近生活,要求我们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不能本末倒置,用抽象的概念裁剪生活,用主观的想象代替生活,闭门造车;要求我们善于抓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实、汲取新鲜营养,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不能停留在生活的表象,空洞说教;要求我们必须跟上生活前进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贴近群众,要求我们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刻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能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要求我们重视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不能把群众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要求我们重视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新闻信息;要求我们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宣传报道。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贯彻“三贴近”

原则的关系。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应该体现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内容上,而且必须体现在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上,就是说导向既要正确,又要有效。离开正确导向去讲“三贴近”,就会丧失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和主动权,引导就会变成迎合,贴近就失去意义;离开“三贴近”去讲导向,就可能重犯过去“客里空”、“假大空”的毛病,宣传的东西群众不接受,正确导向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坚持正确导向与贯彻“三贴近”原则,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反对把正确导向与“三贴近”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5.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西方独立媒体】

从总体上说,党的主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我们强调反映人民的心声,一是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某些地方、部门和工作环节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干扰和扭曲,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上还有一些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需要我们特别加以关心;三是在体制转换、社会变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社会上存在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精心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党的方针政策来自于群众实践,也需要在群众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一个不断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制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的过程。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坚持这一方针,要求我们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当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助长群众中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6.把好关,把好度。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保证。

新闻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越是这样,越要求我们的媒体在报道中把好关、把好度,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哪些应该多报、详报,哪些应该少报、简报,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把好度,就是要防止只讲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和片面性,使宣传报道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把好关、把好度,要出以公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反对从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出发选择新闻;要服务大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抓住群众关注、领导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的放矢,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搜奇猎异刊发消极有害的新闻;要事实准确,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充分掌握材料,用事实说话,防止以偏概全、炒作渲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为准绳,以理服人,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主观武断、感情用事、强加于人;要注重效果,揭露问题要跟踪报道处理结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不能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下文,不宜报道现阶段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遵守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拿不准的问题要请示,涉及重要、敏感问题的稿件要送审,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可通过内参反映。

7.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也是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精神文化产品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重视社会效益。对人民负责的新闻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新闻单位已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再由国家养起来。这就需要在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努力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统一起来。既要防止看不见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讲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又要反对片面追求市场“卖点”,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第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两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需要我们做好引导工作。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媒体,国家要从政策上、财政上给予扶持。

8.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这是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闻事业和文化市场的重要方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相辅相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迅速增多,报刊市场、广播电视节目市场日益发展和繁荣起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抓繁荣,就是要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媒体,鼓励改进报刊宣传和广播电视节目,用高质量、高格调的新闻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新闻信息的需要。

在大力促进繁荣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管理。要坚持和完善党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体制,从组织上切实保证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要继续发挥中央和省两级新闻管理体系的作用,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肃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继续认真实行舆情分析、违纪违规警告等制度,严格执纪执法。要加强新闻单位内部管理,从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发稿审查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每个岗位、每个版面、每个栏目和节目都有人把关,总编辑要切实负起“总把关人”的责任。对违纪违规、失职渎职问题,必须严肃查处。要依法加强报刊市场、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的管理,坚决打击各种非法活动。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尊重新闻规律、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4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2015年,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梦”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深切的期许,对这一代人身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新闻媒体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路程上,为社会进步提供自己的那份正能量?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不断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极为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舆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且还在不断变化着,新闻舆论宣传该坚持什么?该克服什么?该注重什么?包括播音员、主持人在内的所有新闻从业者都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统一起来。近期,中宣部领导、我台领导和多位业界专家为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集中进行了“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活动,令人受益匪浅。重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疑为我们今后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再次夯实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讲政治”。

“讲政治”似乎这些年成了不少新闻从业者想极力摒弃的,所谓“超越意识形态的新闻观”、“只遵循新闻本身的规律”等被一些同行奉为圭臬。现实世界果真可以如此吗?如今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很多,只要认真看看一些西方国家或被西方视为民主的国家的新闻报道,就能得出一个清楚的结论:在当今世界,新闻媒体总是有其阶级属性的,没有哪个媒体可以超越所属的利益集团。前不久,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一些美国主流媒体着眼点并未放在中美如何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上,而是紧盯着所谓“中国黑客对美国网络安全造成威胁”之类的话题,能说这背后没有政治考量吗?我曾到印度采访,几天里,当地的几家报纸上几乎找不到对中国的任何报道,终于有一天有一条,是关于“最牛钉子户与政府拆迁的博弈”,显然只攻一点,不计其余,这是遵循新闻规律吗?其中的政治倾向恐怕再清楚不过了。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幼稚病,不要简单、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更不能用现阶段我们在新闻宣传上的一些不完善来否定“讲政治”,我们的“讲政治”就是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整体利益。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曾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点在今天仍不过时,播音员、主持人或许不能完全达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但这种“政治家办报、办台”的意识一定要不断强化。

那么,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最大的“讲政治”呢?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认识到,最大的“讲政治”就是心中始终有人民。我们一切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心中始终有人民,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导向才不会跑偏,具体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才不会只浮在表层,才能真正让宣传效果深入人民的心中。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走转改”,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次生动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强技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要靠每一天、每一次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做到宣传有艺术,传播有效果。

播音员、主持人每天的工作时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能否做到及时、准确、入耳、入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重要的一方面,过硬的工作能力是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特别是现在新闻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元化,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已变得越来越多重、复合化。既要是信息的挖掘者,又要是信息的整理者;既要是信息的把关者,

2015新闻发言人制度
西方独立媒体 第九篇

第1篇:民政局新闻发言人制度

为进一步增加民政工作透明度,促进民政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努力扩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知情权、质询权和监督权,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民政机关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一、新闻发言人的设立

大姚县民政局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由局领导班子担任,第一新闻发言人:张杨(县民政局副jú长),第二新闻发言人:赵红(县民政局副jú长),办公室主任为新闻发言人的联络员。

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一)新闻发言人是局发布新闻信息的责任人,应根据新闻发布有关规定,及时、准确、系统地做好全局新闻信息公开发布工作,主动引导好舆论导向。其他人员未经新闻发言人授权,不得擅自发布新闻信息。

(二)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通报我局重大举措、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拟定相应的宣传口径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其内容和口径须经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必要时应请示上级部门。

(四)建立局新闻预警和舆情监控机制,研究、掌握舆论导向及境内外媒体有关报道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

(五)在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下,做好外地记者到我局采访的接待工作。

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一)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发布新闻信息。

(二)通过互联网(大姚县民政局政务网站)发布新闻信息。

(三)通过书面形式发布新闻通稿。

(四)通过接受记者采访、向新闻界发表谈话发布新闻信息。

四、新闻发布会的时间

局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遇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特殊情况,可随时举行。

五、新闻发布会的内容

(一)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部署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内容。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工作目标进展情况。

(三)涉及局的重大问题、重要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重大突发性事件。

(四)工作中涉及全县性的重要事项。

(五)需要发布的其他事项。

六、新闻发布会的审批与管理

(一)新闻发布会由局办公室统一安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须到县委宣传部履行审批手续,获准后方可举行。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和主题的确定,可由局办公室根据局阶段性工作特点和需要直接提出。

(三)例行的局新闻发布会,由局分管jú长审批;涉及全局性工作的新闻发布会,根据局有关会议决议或jú长批示进行;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按照上级部门和县委宣传部的有关规定审批。

七、新闻发布会的组织

(一)局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监督指导本局的新闻发布会工作,包括确定到会新闻单位、协调安排记者现场或会后采访和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会务工作等。新闻发布内容涉及到的有关业务股室协助负责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

(二)协助负责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业务股室,应当提前准备并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1、新闻发布稿,一般不超过五百字,时间不超过八分钟;

2、背景材料,介绍与发布会内容有关的情况,为新闻发布稿的补充材料;

3、主持词,介绍发布会主题、简要背景、发布人、议程等内容;

4、其他宣传材料或光盘等电子产品。

(三)一般情况下,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必要时也可邀请上级部门领导、县领导或有关方面负责人发布新闻。

八、新闻发布会纪律

(一)新闻发布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举办新闻发布会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内容进行,所发布的内容要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发布。如需变动,要重新审批。

九、其他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2篇:国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从全球范围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1904年2月,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点燃。当年8月,日方为阻止记者赴前线采访,将许多记者召集到中国长春,介绍战况,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政府新闻发布活动。

在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普通民众获得了选举权;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出现。新闻发言人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政治改革、经济增长、传媒大众化的年代。

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如今的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各级zhèng fǔ 部门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这项制度是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增进执政部门与普通人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

美国

用法律约束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在美国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

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总统新闻发言人(

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法律化的重要根基是保障公民信息自由权的一系列的法律,包括美国建国之初的《独立宣言》、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1967年开始实行的《信息自由法》、1977年的《阳光下的政府法》(即要求政府各部门公开一切属于讨论的会议内容)。这些法律要求每个联邦机构公布详细规章,保证公共信息的自由流通。

法律同时规定,拒绝提供情况要接受司法审查,对任意拒绝提供消息的官员可采取罚款等手段,以此杜绝来自官方机构的拖延和阻挠。因此,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着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

俄罗斯

新闻秘书成职业

与中国、美国不太一样,在俄罗斯并没有新闻发言人制度这种提法。因为新闻发言人在这里被当作一种职业。俄语中把从事新闻发言这一职业的人叫做新闻秘书。

新闻秘书这一职位从苏联时期就开始存在了。当时的新闻秘书代表国家和政府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提供官方的信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闻秘书不仅存在于政府机关,而且逐渐扩展到大型企业、公司、社会和民间的各种组织,甚至连名人都开始专门聘请自己的新闻秘书。有统计显示,如今新闻秘书在俄罗斯正在慢慢成为热门职业。

然而,纵观当今俄罗斯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再到大公司一把手的新闻秘书,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涉足新闻秘书这一行业的。因为这些社会高层人士的新闻秘书大多数都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俄罗斯的名校。他们攻读的专业大都是公共关系或新闻传播。例如,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现任新闻秘书季马科娃就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过记者、政治评论员,之后进入政府新闻部门工作。2015年被当时刚刚上任的梅德韦杰夫任命为总统新闻秘书。

当然,要成为国家高层领导人或者大公司老板的新闻秘书,只具备必要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有俄罗斯专家就总结出了新闻秘书应有的基本素质:那就是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公关经验、善于保守秘密、同上级保持观点一致、有纪律观念、懂得服从等等。当然,新闻秘书的形象及穿着打扮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外表和精神面貌不仅有助于增加自信,更会增强新闻秘书的亲和力,拉近他与媒体及他人之间的距离,这样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以色列

发言人日夜值班

凡是在以色列工作的外国记者,每人手里都有一份各zhèng fǔ 部门新闻发言人联系方式。以色列政府新闻办每半年就会将这份名单更新一次。本报记者统计了一下,目前手头上一共有60多个部门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可以说是非常详细。

由于以色列的一些举动,经常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所以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非常繁忙。而且,在以色列的一些敏感部门,例如国防部、总理办公室等,新闻发言人经常不止一位,他们除了会说流利的英语和希伯莱语外,还有专门会说俄语和阿拉伯语的新闻发言人。这些新闻发言人工作起来马不停蹄。比如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的办公室热线电话,就是24小时由几个人同时值班的。一旦有突发事件,媒体记者们就可以拨打负责不同区域的发言人电话,以询问事件的最新进展。

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他所代表的部门对媒体乃至社会各界的态度。新闻发言人的一时疏忽,乃至回答滞后都会使政府陷入被动局面。

比如2015年5月底以军袭击国际救援船队的事件后,以军在向媒体公布事件进展方面严重滞后,记者提出的大部分问题也都被新闻发言人拒绝回答,导致了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陷入极大被动。但是以军发言人办公室很快就调整了姿态,开始尽量回答记者的提问,将能够提供的信息全部公开。新闻发言人的态度也是非常好,得知我是中国记者之后,甚至还用中文说了“你好”,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为了扭转公关上的失利,以军新闻发言人还在微博上注册了账号,将信息第一时间传到记者手中。所以这也算是以色列在信息时代迈出的史无前例的一步了。

美国新闻发言人四大守则

新闻发言人是美国许多大学中大众传媒专业研究的课题之一。从白宫发言人多年的“表现”来看,除了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基本素质之外,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至少要遵守四大守则。

其一是政治立场要站稳。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批评美军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对战争之初美军遇到的失利和损失,对伊拉克平民的伤亡人数绝口不提。有记者抱怨说,每天等在这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闻中心里毫无价值。其实,布鲁克斯心里很清楚,如果光替伊拉克人说话,那他岂不成了萨达姆的新闻发言人了。在站稳政治立场这一点上,作为军人的他是绝不含糊的。

其二是绝对替主人保密。在这方面,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绝对是楷模。在就任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先后有数名记者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问,麦克莱伦的回答只有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其三是对该了解的事情要倒背如流。白宫前任新闻发言人弗莱舍为了干好这份差事,两年多来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每天早晨5时,他就得起床,睁开眼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当天的报纸和其他媒体的报道,并设想记者们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其四是讲话滴水不漏,不给反对派抓到把柄。按说这是基本要求,不难达到,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某些纰漏。就拿巧舌如簧的弗莱舍来说,“9·11”事件后,弗莱舍有一次回答白宫记者提问时说:“你们以后说话得小心一些,在开腔前先回头看看背后有没有美籍阿拉伯人。”话一出口,立即引起白宫记者的不满,弗莱舍不得不为此正式道歉。

第3篇:加快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新举措和新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新要求必将推动党务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做好新形势下党务新闻发布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

在党的中央文件中,而且是在党的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是第一次。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党务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改进、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充分发展和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尊重和保障广大党员对党务信息知情权的需要;是新的舆论形势和传播格局下,健全完善党务新闻发布制度,改革创新党务新闻发布工作,提高党务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的需要。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工作中心,全面、准确、主动、及时地向党内外境内外介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介绍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其进展,增进社会公众对党的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二是针对境内外舆论动向,及时发布党的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树立和维护党的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形象,为党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境内外舆论环境。

二、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工作进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务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15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强调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之后,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指出要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中央外宣办、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多层次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新闻发布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根据中央的要求,几年来,在中央外宣办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党中央部门中已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台办等7个部门初步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名单、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和联系电话近几年连续在中央外宣办年底盘点新闻发布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公布,受到了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一致好评。

党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步建立推动党务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党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外发布和介绍本部门工作已初步日常化、经常化、规范化。近几年来,各有关部门通过举办和出席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吹风会、安排有关领导接受采访、向新闻媒体提供信息、在新闻媒体发表文章和回答记者问询,以及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等多种方式,适时介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统战工作和对外交往工作,以及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情况,发布权威信息,回答舆论关切,成效十分显著,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台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和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出席的中央外宣办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新闻吹风会,取得了很大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引导舆论的实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从十二大到十七大。都建立了大会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建立了新闻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新闻发布工作,积累了党的代表大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工作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新闻发布工作。采取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热情服务的原则,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和新闻中心,建立了强有力的大会新闻发言工作机构和队伍。不仅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新闻吹风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对外及时介绍大会的筹备、议程、召开、决定等各方面总体情况,还充分、热情地受理境内外记者的采访申请和问询,通过安排集体采访、个别采访、提供信息、回复问询和开放团组等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个性化地满足记者的信息需求,尽可能不拒绝记者提出的采访申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媒体给予了高度赞扬。

三、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党的新闻发布工作的进展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积累了很好经验。各级党委和党的部门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一)建立多层次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包括党的中央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地(市)级委员会、县级委员会和乡(镇)委员会等,要逐步建立本级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每一级党委负责本级党委和党的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同时负责指导、协调本级党委所辖区域内下一级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

(二)明确党委新闻发言人工作职责。从目前党的新闻发布工作经验看,党委新闻发言人至少要做好以下11个方面的发布工作:

(1)解释党的章程;

(2)介绍和说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重大战略思想;

(3)发布和解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决定,具体举措和规章制度;

(4)发布党召开和出席的重要会议、举办和参加的重大活动,以及对外交往情况等,特别是做好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常委会、全会和专题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信息发布工作;

(5)发布和介绍党的领导人的有关活动行程等涉党的领导人的信息;

(6)表明和传达党对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热点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7)解释和回应党内外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

(8)澄清涉及党的事务的各种传言、谣言;

(9)批驳对党各种无中生有的恶意的攻击、污蔑、诽谤;

(10)发布涉党务突发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原因、基本情况、动态进展、党采取的应对措施、党员干部要做的工作和注意的事项等;

(11)发布其他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的事项。另外,由于党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发布党建方面的内容要尽可能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等情况。

(三)加强党委新闻发言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通常做法和工作需要,每一级党委都要任命1名新闻发言人,1至2名副新闻发言人,具体负责本级党委新闻发布工作的规划策划和组织实施。直接对本级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同时配备新闻办公室,作为常设的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支撑新闻发言人工作,具体负责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对外表态口径起草工作、发布稿准备工作、新闻媒体联络工作、报道安排和报道反馈工作、发布活动策划组织工作、与上级党委和本级党的部门新闻办公室以及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沟通联络通报协调工作、本级党委主要领导和新闻发言人形象设计工作等。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专门的新闻中心,并视情开设门户网站和公共电子邮箱。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电话,受理境内外新闻记者的采访申请和问询。

(四)确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现在,党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新闻发布工作,提高同媒体打交道能力,及时有效地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善于通过新闻媒体推动实际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当今时代舆论形势、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媒体种类和形式繁多,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并存,互联网和手机迅猛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即时化、多样化、便捷化、国际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历史性变化,作为最大发展中大国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言一行越来越受到境内外社会舆论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第一时间、准确真实、公开透明地发布党务信息是内外各方因素的必然要求,也是用大道消息堵小道消息,防止各种传言流言谎言

谣言满天飞的最根本的、灵验的办法。

(2)充分授权原则。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制度人、组织人,只能在制度框架和组织体制内对外发言,只能站在组织立场上根据授权代表组织发言,没有个人观点。各级党委要通过制订简明、具体的新闻发布工作规则、规定或条例。授予新闻发言人明确、具体的发布权限,确保新闻发言人适时有效地履行职责。

(3)保守党的秘密原则。世界上任何一国执政党的行动都同国家利益与安全密不可分,因此执政党事务一定意义上也是国家事务,党务信息中涉及国家秘密等方面的情况不得对外发布。党务信息中哪些属于秘密。要有适合和适应现时代的专门规定,原则上要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一样: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特例。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一样都要在阳光下运行。

(五)采取直接面向境内外新闻媒体开展新闻发布的方式方法。过去由于没有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党务信息发布只能是在发布稿准备好之后,通过一两家新闻媒体对外发布。由于大量新闻媒体特别是境外媒体喜欢直接采用来自党的权威机构的信息,不愿转用同行报道,因而使党务信息的发布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党委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的方式方法要坚持近几年已开始经常使用的举办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吹风会、安排接受采访、向新闻媒体散发新闻稿以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等多种方式,直接、权威、互动地面向境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努力扩大党的声音的传播渠道,加强新闻性、有效性,提高覆盖率、落地率,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十七届四中全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推进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在思想理论上、政策取向上、工作部署上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新要求新举措。“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加强和改进党务新闻发布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对党务新闻发布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和党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这一新精神、新要求,加快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把这一战略部署具体扎实地落实好。

第4篇: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下简称行政机关)新闻发布工作,有效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主动、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上级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青田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新闻发言人的构成

政府新闻发言人分为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县政府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新闻发言人。设立新闻发言人的行政机关要明确一名媒介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的内设部门负责人担任新闻助理。

(一)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二)县政府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一般由本行政机关主要领导授权其副职领导担任,本行政机关其他负责人必要时也可根据授权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对外发布新闻。

(三)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新闻发言人:由了解全面情况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负责人或综合协调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新闻发言人既代表本行政机关,又代表本行政机关行政首长开展工作。

新闻发言人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行政机关的有关工作和政策信息,尤其是广泛参加或列席本行政机关重要工作会议,以确保能够充分履行职责。

新闻发言人应当积极接受记者采访。新闻助理应紧密关注舆情,协助新闻发言人工作,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和服务。行政机关行政首长也应积极面对新闻媒体,开展重大信息的新闻发布。

新闻发言人应加强本行政机关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规范相关工作程序,加强本行政机关公职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公共关系培训,不断提高公职人员与新闻媒体沟通的水平。

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助理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统筹并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事务;

(二)受理媒体记者采访申请,接待、安排和接受记者采访,并为记者采访提供相关服务;

(三)搜集了解、研究分析新闻媒体及公众关于本行政机关事权范围所涉及重大事项的报道评论情况,接受并回应社会舆论监督,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计划;

(四)执行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的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事务;

(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新闻发布有关的其他工作。

三、新闻发布的内容

新闻发布的内容要确保真实准确,要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关于保密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常规政府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青田县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要求公开适合新闻发布的内容;

(二)社会热点:对新闻媒体及公众普遍关注的有关社会热点的事实确认、政府立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提示公众应注意的事项等信息;

(三)突发公共事件:辖区内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基本情况、政府立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提示公众应注意的事项等;

(四)重要预警信息:包括即将发生自然灾害、政府将采取的公共管制措施等可能出现的影响公众利益的情况;

(五)重大活动:以行政机关名义主办承办的社会文化、经贸交流、体育竞赛、会展论坛等大型活动的相关信息;

(六)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事项的及时回应;

(七)其它需要主动及时向外界宣传、发布的情况。

四、新闻发布的形式

(一)新闻发布会

向新闻媒体介绍政府立场、观点、态度和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政府信息的问答式会议。新闻发布会之前,新闻发言人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认真研究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及相关资料拟定答问口径。

(二)其他形式

需要发布有关新闻但不需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可视情况以召开情况通报会、新闻通气会、组织集体采访、接受媒体专访、发布新闻稿、答复问询、网络互动等方式及时发布。

五、新闻发布的管理

(一)县政府新闻办公室是全县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协调、指导、监督全县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其他指定的新闻发布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辖区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

(二)新闻发布的审批

1、以县政府名义发布的内容,一般事项经县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进行发布;涉及全市的重大事项须经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并上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后进行发布。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县政府新闻办公室统筹并承办以县政府名义举行的新闻发布,涉事的牵头部门负责拟订发布内容并起草新闻发布稿和答问口径,县政府新闻办审核,分管副县长审定后报县长批准。

2、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在举行新闻发布之前,须提前提出书面申请,报县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后进行。

(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

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纳入事件处置总体部署,坚持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和处置事件的主管部门是新闻发布责任单位。突发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向同级宣传部门通报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好新闻发布口径准备。政府新闻发布主管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应由上级行政机关授权发布的,从其规定。

(四)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和备案

1、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对各行政机关新闻发言人、新闻助理的培训。

2、县政府新闻办每年对全县政府新闻发言人、新闻助理进行登记备案,并统一向社会公布。各行政机关新闻发言人、新闻助理如有变动,须及时报县政府新闻办备案。

六、其他

(一)全县性重要工作、重点活动设立的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等,可参照上述规定指定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布工作制度。

(二)本制度由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5篇: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关于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建立权威、规范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对于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营造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根据市上有关精神,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县、各乡镇和县政府各部门、村(社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由县政府确定一名副县长担任,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新闻发言人由本单位一名实职副职领导担任,各乡镇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乡镇长或一名实职副职领导担任。新闻发言人一经确定,应相对固定,以利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向村(社区)延伸。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有条件的村(社区)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村(社区)居民发布有关信息,宣传政策,通达民-意。

(三)建立县政府新闻发布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任组长,县委宣传部一名副部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应急办主任、县政府新闻办主任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新闻办(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主要职责

(一)县政府新闻发言人职责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不定期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气会、座谈会等,向媒体公布事关全局或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负责协调、组织突发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主持召开临时新闻发布会,会同县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召集有关部门共同审定突发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口径;审定突发重大事件连续、深度报道的工作方案,并及时组织落实。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新闻发言人职责

为县政府新闻发布会提供新闻信息和相关资料,或根据县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授权,负责主持召开或参加与本部门、本行政区域有关的新闻发布会;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行政区域的新闻发布工作。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根据有关法规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闻报道方案建议。同时,负责核实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及时组织起草新闻发布稿,报县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审批;负责组织事发地现场的新闻报道工作,包括向记者介绍情况,为记者提供必要采访条件,管理现场采访记者,审阅新闻稿件等具体工作。未经县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授权或同意,任何人不得向新闻媒体公布有关事件的情况。

三、工作机制

(一)新闻发布的方式

新闻发布的方式可采用直接面对记者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吹风会、情况通报会、座谈会等方式,也可采用不直接面对记者的书面发布和网上发布等方式。

(二)新闻发布的内容

1、县政府新闻发布的内容。介绍县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情况;公布县政府出台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和政府重大举措;通报在县内发生的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并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解答公众关注的我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向新闻媒体通报的其他有关情况。

2、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新闻发布的内容。通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发布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出台的重要工作措施;解答涉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新闻发布工作程序

1、新闻发布事项的提出。新闻发布事项一般由县政府新闻发布工作领导小组、县领导、有关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上报提出。如遇重大突发事件,负责处置事件的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事发乡镇须及时会同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提出新闻报道的意见和口径,有必要举行新闻发布会的,须将新闻发布会方案报县政府新闻发布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2、新闻发布稿的确定。县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发布稿由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组织有关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起草,经县委宣传部审核后,报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审定。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发布会的发布稿由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后,送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审定。

3、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县政府新闻发布会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政府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一般由县委宣传部领导主持,由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也可由新闻发言人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发布。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新闻发布会由县政府新闻办、有关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一般由县政府新闻办负责人主持,由有关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发布。

4、发布会记者管理。政府新闻发布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邀请县外和县内媒体记者参加,一般情况下应邀请本县媒体记者参加。县政府新闻办根据需要做好县外媒体记者的邀请和接待工作,审核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申请;县委宣传部实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档案管理制度,审核媒体采写的相关稿件,并记录记者参会和发稿情况。新闻发布内容可通过县级媒体和县政府网站及时对外公布。

5、新闻发布的效果评估。由县政府新闻办通过舆情跟踪、调查问卷和发布会报道汇总分析等形式,及时对新闻发布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于新闻发布和报道质量不断提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以一种特殊形式开展的新闻宣传工作。政府新闻发言人通过发布新闻、接受采访等方式,发布信息、讲解政策、解疑释惑、澄清事实,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意义重大。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支持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对于一些涉及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及社会稳定、灾情、疫情等重大新闻内容的发布,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严格把关,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原则立常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布活动要与县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相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要与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保持良好的联系、沟通,并接受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新闻办的指导,保证重要的新闻信息以最合适的规格、形式进行发布。

(二)坚持新闻发布的原则

新闻发布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发布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新闻事实。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和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公布事件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对处置事件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应和行动等。对应当报道而情况复杂的事件,可先对其基本事实作客观、简要的报道,再作后续深入的报道。新闻发布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精神保持一致,做到严肃、准确、权威,不得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

(三)搞好新闻发布信息管理

新闻信息汇总工作是贯彻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保障。县政府新闻办是管理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要做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安排专人担任本部门、本行政区域新闻发言人的联络员。由联络员负责向县政府新闻办报送重要新闻信息,由县政府新闻办汇总上报县政府新闻发言人。遇有重大新闻信息需要发布时,可随时向县政府应急办报送。县委宣传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县政府各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收集社会舆情和网上信息,密切跟踪社情民-意的变化,综合分析县内外舆情动态,为统筹谋划新闻发布活动提供依据,保证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794013.html

    上一篇:圣诞节派对邀请函

    下一篇:圣诞邀请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