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科技苑]刘勇养泥鳅:为啥要把泥鳅苗存起来?

篇二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谭健标:总能超前一步的养鱼高手 篇三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篇四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原良种园地           责任编辑  刘红芹

泥鳅的及

苗种培育技术

杜忠臣

河南省濮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457000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目前河南省濮阳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殖泥鳅苗种短缺的问

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

苗种技术总结如下。

一、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

(1)亲鱼来源:人工繁育用的亲鱼尽量避免长时间蓄养,因而最好采

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或人工饲养体质较好的亲鱼,在进行数天的强化

培育后,于4月底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20℃左右时,即可进行人工繁殖。

(2)亲鱼的选择:体长15cm~20cm,体重30g~50g,2~3龄,体

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

(3)雌雄亲鱼及成熟度的鉴别:雌鱼腹部圆大柔软,有光泽,稍呈黄

红者为佳;雌鱼个体明显大于雄鱼,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

成熟时,腹部膨大、饱满,有透明感,生殖孔开放,静止时鳍条展开放在【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一个平面上;雄鱼胸鳍窄而长,前缘尖端部分上翅,最明显的区别特征是

雄性胸鳍第一、二鳍条较粗大,平直且最长,其后的鳍条依次逐渐缩短。

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雄鱼追星明显,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4)亲鱼配组:把捕获的亲鱼按雌雄比1:(1—2)放入培育池中进行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强化培育,放养密度6尾/m2~10尾/m2,培育期以动物碎肉、碎内

脏、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为主,辅以少量的麦麸、豆渣、米糠、饼类等植物

性饲料。

2、人工催产【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亲鱼选定后即进行催产,一般催产季节在4月底至5月初,水温22

℃以上时进行,催产药物通常是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许  超河南省范县水务局泥鳅养殖场457500于  斌河南省漯河市农业局462000

原良种园地      责任编辑  刘红芹

体,剂量为每尾雌鱼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按每克体重注射30~

40国际单位;若注射脑垂体液,其用量为每尾雌鱼用鲤鱼垂体1个,雄鱼苗常会在一夜之间全部死亡。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同等规格的减半。若雄鱼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为了有效地控制入针(4鱼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避免号针头)的深度,可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或塑料管,使针头露出1cm~出现大吃小的现象,提高成活率。1.5cm,为不损伤亲鱼和注射方便,注射时可用纱布包住泥鳅,注射器育苗前期应以肥水与投喂相结(2ml)与鱼体呈45°角注射,由后面向前插入,插针深度1cm~1.5cm,合。刚下池的鱼苗及时投喂适口的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或背部鳍前下方两侧为好,亲鱼注射激素后,部分鱼

卵即向成熟阶段过渡,当水温22℃时,亲鱼14小时后便可发情产卵,水

温25℃~28℃时,10小时后便趋于成熟发情产卵,催产适温为22℃~28

℃,最适水温25℃,当超过30℃时,受精率差,而且胚胎发育过程中还易

死亡。

3、人工受精

亲鱼发情多活动于水表面,表现为亲鱼在水中激烈翻腾,雌雄追逐,

继而产卵。在进行人工授精时,趁亲鱼发情剧烈达到高潮时将其捕起,用

手轻轻挤压雌雄亲鱼腹部,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

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

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地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

池(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受精过程不宜在强阳光下进行,以免杀伤精子

和卵子。

4、人工孵化

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或室外微流水孵化。孵化前10天用生石灰

对孵化池彻底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注水30cm,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

28℃,最适水温25℃,此时孵化率在90%以上。当水温在22℃~25℃时,

40~44小时可孵出鱼苗,水温25℃~28℃时,24~28小时即可孵出鱼苗。

具体操作方法是:把粘满卵粒的鱼巢捆在竹竿上,使其沉入水底,每平方

米放卵2万粒~3万粒。池顶应加盖遮阳棚,避免强阳光照射。刚孵出的

鱼苗无色透明,不能自由活动,体长约3mm~4mm,横卧于水底,偶尔

上游后再沉入水底,第二天则以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池壁或其它物体

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3天左右,卵黄吸收完后才能自由游动并

开始摄食,这时须投喂一些易消化、高营养的精料。稚鱼初期饵料以轮虫

最好,蛋黄次之,脱脂奶粉等均可,投饵量不可过多,以免残饵造成水质【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恶化。投喂轮虫时每毫升水中维持4~5只轮虫,投喂蛋黄时每天5万尾

鱼苗用一个煮熟的蛋黄分三次喂,先磨碎,再用水稀释后均匀撒于池内,

连喂数天,待鱼苗颜色由黑转为淡黄色时,即可转入鱼苗池中进行培育。

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定期向池中注入

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同时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定期每亩水面

用6kg~7kg食盐全池遍洒,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如死卵等,同时,不施

用未经发酵的肥料,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二、苗种培育

开食后的鱼苗可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最好是土池。育苗池在使用前

10天用生石灰3kg/10m2彻底消毒,消毒后池底铺10cm~12cm腐熟人

畜粪肥作基肥,注新水20cm~30cm,等水色变绿,透明度15cm~

20cm,即可投放鱼苗进行培育。静水放养密度1500尾/m2~2000尾/

m2,有微流水条件可适当增加。此时须注意水中的溶氧,氧气不足,鱼水蚤及轮虫对鱼苗生长、成长、成活率都极为有利,在投喂水生动物性饵料的同时并辅以蛋黄、豆浆等植物性饲料。同时每周应对培育池泼撒发酵粪肥60g/m2~100g/m2两次或溶化的化肥1g/m2~2g/m2。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体长可达1cm,此时可每天3次投喂剁碎的鱼、虾、螺蚌等动物饵料及植物精料,初期投饲量为鱼苗总体重的2%~5%,以后随鱼苗的生长,可增加到8%~10%,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处的食台上,切忌撒投,每日投饵量以1~2小时吃完为宜。平时须做好水质的管理,及时注入新水,再经1个多月的培育,鱼苗体长可达3cm~4cm,此时应分池转入池塘饲养。三、水质调节虽然鱼苗耐污水、耐低氧能力较强,但在集约化养殖中,不注意水质调节,常造成大批死亡。水质调节方法是:每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占总池水体积的40%。定期泼洒石灰乳,浓度为5ppm~10ppm。还可少量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鳙,控制水体肥度,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中国水产》2004年第4期      67

篇五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摊泥鳅鳅苗水花流程

摊泥鳅鳅苗水花流程

出苗四天后→移入斩养箱(一个浮化池分2到3个斩养箱)

↓→同时用石灰消毒计划放入这批苗的田

→三天后用敌百虫杀计划放入鳅苗的田

篇六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鳅苗培育要点

1、泥鳅苗培育池的条件太差。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鳅苗池条件很差或相当差,表现为单个池的面积太大,或水体过深,或因长年失修淤泥深厚等等。由于面积大,风浪就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由于池水过深、淤泥又厚,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对策是选用单池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的泥鳅池作培育池,放鳅苗时的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2、泥鳅池中敌害生物太多。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对策是必需严格彻底清塘消毒,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注水时一定要在进水口加双层眼网布拦截敌害生物。 3、泥鳅苗池中的残留毒性大。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又较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由于施用了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泥鳅水花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策是掌握恰当的施药、施肥量,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或打一桶中、下层池水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以放泥鳅入池。 4、放苗不合理。比较多见的现象是放苗密度求高、放苗时间求早,有时还将不同批次的泥鳅苗同放一池或将不同品种泥鳅苗也同放一池。有时又忽略了调节温差等细枝末节。对策是根据泥鳅池条件、不同品种、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生产管理水平放苗。“贪多”的结果往往是泥鳅苗长得慢、还易暴发疾病;“贪早”也常因强寒潮的袭击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切忌在大太阳下放苗,否则可能出现气泡病;也不能把几批苗或几种苗同入一池,否则会出现大苗吃小苗、强苗吃弱苗的现象、而且培育出来的泥鳅大小悬殊、规格参差不一;外购泥鳅苗放养时一定要“调温”,勿使温差超过2℃,否则也易造成大量死苗。 5、缺乏适口饵料。不少养殖户没有重视施肥培水,或者虽然施了基肥但因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得不好,泥鳅苗下塘后因缺乏食物被饿死或长得不好。 (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经受日晒和霜冻。这样做有利于消灭敌害生物(如黄鳝、蛙类、昆虫等),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培肥池水; (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施肥时间最好是在泥鳅苗下塘前5~7天; 泥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黄豆浆(每亩用黄豆浆1~1

.5千克);并根据水色,每隔3~5天酌施粪水作追肥,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 管理欠科学。追肥、豆浆泼洒得不均匀,造成水质过浓或过瘦,对适口饵料生物(轮虫和水蚤)的繁衍不利,遇天气突变时还易引起泥鳅苗浮头死亡;其次是注水时间过长或注水量过大,泥鳅苗长时间顶流会消耗大量体力,这些是造成泥鳅苗培育效果不理想的因素,生产中应注意克服。 7、长途运输的泥鳅苗放塘时因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其原因除了“调温”工作没有做好常出现这类问题外,装泥鳅苗袋内的水质指标也会因温度的变化、排泄物的分解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可致泥鳅苗中毒呈亚昏迷状态,若在放苗时未经“缓苗”处理,就可能造成大量死亡的后果。对策是先将装苗袋放在泥鳅苗池的荫凉处漂浮1~2小时以平衡水温,直到袋内外的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才打开袋子。泥鳅苗袋打开后,还不能马上把泥鳅苗放入泥鳅池中去,而应舀少量池水逐渐加到袋内与之混和,以平衡水化学指标。把泥鳅苗倒入大塑料盆内,逐渐向盆中加入池水,这样能更好地平衡水化学指标。仔细观察泥鳅苗的行为,直到它们活动完全正常以后才能放入泥鳅池。 8、泥鳅苗质量太差。亲鱼培育得不好或近亲繁殖的泥鳅苗因先天不足生命力弱,培育的成活率往往不高,且个体大小不均、畸形苗占的比例大;有些泥鳅苗繁殖场的孵化条件差、孵化用具不洁净,产出的泥鳅苗带有较多病原体(如病菌、寄生虫等)或受到重金属污染,泥鳅苗下池后成活率必然很低;高温季节繁殖的苗因孵化出膜时间很短、泥鳅苗的生命力比较脆弱,培育时的成活率一般也较低。此外,由于泥鳅苗太嫩,下池后沉底不动,也易造成大量死亡。经过几次“包装、发运、放池”折腾的同批泥鳅苗下池后的成活率也必然不会高

篇七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苗种的人工孵化及培育技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5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