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大棚葡萄巧种植,鲜葡萄连卖九个月

  鲜葡萄连卖九个月(2009.9.10)

  (主持人)近年来在全国水果蔬菜市场流行着“永乐的葡萄,寿光的菜”这样的说法。永乐是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一个乡镇,专门种植葡萄,效益非常好。他们的葡萄每年从5月初,一直能供应到12月份,甚至到元旦、春节都能吃到他们新采收的鲜食葡萄,也就是说永乐的葡萄能够连续卖上九个月,比一般的葡萄提前2个半月,延后三个月上市。那么,这个地区的葡萄生产为什么能够做到既有规模、又有效益,还能连卖九个月呢?其实这都缘于有这么一个人,在“巧”字上下足了功夫。

  这个人就是永乐乡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被当地人称为“葡萄经济”的领跑者的王世洪。他是永乐乡葡萄生产的第一人,也是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温室葡萄经济区,永乐也成为了中国“温室葡萄第一乡”。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王世宏摸索出了一套巧栽葡萄的好方法,为全乡农民寻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字幕)因地制宜巧建棚

  这种背靠背,连在一起的棚叫子母棚,它是永乐乡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一种节省土地的建棚方式。因为现在大棚葡萄的效益不错,村民们都想多建几个大棚,可是土地是有限的,想建棚?哪找地儿去啊,所以他们就在现有大棚中间这十来米的空地儿上打起了主意。在现有大棚的背面,就着墙再建一栋大棚,长度与现有的大棚相同,都是90到100米,宽度比母棚稍窄一些,在6点5米左右。现有的大棚称为“母棚”,后建的称为“子棚”。因为母棚朝阳,子棚在阴面,所以子母棚又被称为阴阳棚,当地人也叫它倒背棚。由于两个棚共用一堵墙,因此,“子棚”的投资少,一般建一栋百米长的“子棚”也就需要5000块钱左右,而单独建一个棚没有个万八千的是建不起来的。其实,建子棚不仅省钱,它还有更大的好处。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其实它主要就是为了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并不是说特意做的子棚,过去那时,暖棚能成就不错了,没考虑到说还想建子棚。

  王世洪因地制宜建造的子母棚,发挥了大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以往的大棚区土地利用率也就在30%左右,建“子母棚”以后,提高了近一倍,不但解决了当地土地紧张的难题,也对大棚葡萄提早上市帮了大忙。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有这个子棚,后墙能保温好一些,能提前上市10天左右。

  以往的大棚,冬季夜间北墙会上霜,“子母棚”共用一堵墙,两面的棚,夜间又都盖上了草帘子,所以两个棚都保温,这样,墙在两棚之间,自然也就不会再受冻了。而且,建了“子棚”以后,“母棚”的温度也会提高,这样自然也就促进“母棚”的葡萄提早成熟,提早上市了。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应该是5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时候销售。

  如果没有子棚的保护,母棚的葡萄又在什么时候上市呢?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它应该是6月10号,6月上旬

  在子棚保护下的“母棚”葡萄,在5月末就可以上市了,可以持续卖到7月中旬。而”子棚”的葡萄由于光照时间少,会在7月中旬上市,卖到8月上旬,这样又延长了大棚葡萄的上市时间。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赶上过8月10号之后,地葡萄又下来了,露地葡萄一下来,就影响价格了,所以说在这露地葡萄下来之,前销售完毕。

  等露地葡萄采收完以后,母棚里的二次果又熟了。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这二次果应该是9月1号前后,下来这个二次果。

  母棚的二次果一直可以卖到九月底,接着,子棚的二次果又接上了。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这个子棚的二次果应该在10月份下来,它应该卖到10月中旬吧,因为那个时候是不够卖,其实能搁的话,能搁到10月末,到霜降

  (主持人)您看在永乐乡,从5月下旬到10月末,整整5个月的时间,都有新鲜的葡萄吃。可这样,永乐人还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要连续九个月都有鲜的葡萄上市,为这,他们又在品种的选择上动起了脑筋。

  (字幕)延长供期巧选种。

  永乐的大棚葡萄,从5月下旬一直可以卖到10月末,已经有5个多月的时间了,要想再延迟,在现有的条件下,主栽的这些果肉型的白鸡心葡萄是很难做到了,因为它是一个中早熟品种,所以永乐人又选择了一个晚熟品种-红提,并在栽培上作出了一些调整,尽可能的延长它的上市时间。

  红提在大棚正常采收的时间一般是在11月份,永乐人把它的生育期推迟了,成熟以后,还可以一直挂在树上,延迟到元旦,甚至春节前后再采收。这个时候,外面是银装素裹,里面却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采访)

  记者,外面下雪了。

  农户黄孝忠:下雪了。

  妻子张东霞:下雪了。

  记者:进你这个棚里边,你这个葡萄还在树上挂着?

  黄孝忠:还是挂着。

  张东霞张:挂着呢,叶还绿呢。

  黄孝忠:要哪儿串摘哪儿串,看哪个好,就摘哪个。不是储藏,这就是自己真正在树上储藏,这是属于叫活体储藏,你要不相信的话,等到上秋,下雪天到这来,指定吃到葡萄。

  黄孝忠、张东霞夫妇在红提延迟栽培上,有着自己总结的一套小窍门。

  (采访)农户黄孝忠:这个咱们主要就是在出窖的时间,可以用阳光来控制它,叫它晚萌芽,往后拖,#加盖草帘子,叫它控制温度,不让它见着光,它见不着光,就不发芽。

  如果想让红提晚萌芽,什么时间揭帘子合适呢?

  (采访)黄孝忠:咱们这个是4月20号。

  黄孝忠给红提揭帘,让它见光发芽的时间控制在4月20号,比红提正常萌芽时间-3月20号,整整晚了一个月,这为它的延迟上市打了个基础。在这以后到九月中旬之前,让它正常生长。九月中旬之后,就要控制好大棚里的温度了,白天保持在20度左右,晚上不低于7度。

  (采访)黄孝忠:咱们9月20号以后,咱草帘子都加上去了

  加草帘子是为了保温,但是秋天偶而也有高温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控制温度了。

  (采访)黄孝忠:白天的温度,达到20度的话,你棚里的温度不就达到30来度嘛,那阵你就得控制点温度,你就得找了,所以中午热,热,你就打开,凉了你再给合上点,风,你就得人找了。

  进入1月份,北方的天气冷了,棚里还要加上取暖设备。

  (采访)黄孝忠:砌炉子,就得让它保温,叫它保证这个温度,叶片才不能老化,这个果才能正常长。

  也就是说,大棚里的温度,只要白天控制在20度左右,晚上不低于7度,各项管理措施跟上,它们就能在树上鲜鲜亮亮地挂到元旦,甚至是春节。这样算起来,永乐的葡萄从5月末到二月中旬,在长达八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都有鲜葡萄上市,但是永乐人还是不满足,他们又种上了极早熟的品种。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这个是早玫瑰品种#后面不是有子棚保温嘛,它再加上一些草帘子,这里面,墙又增加一层草帘和塑料布,就是为了保温。外加种早熟品种,这就是说,5月上旬就可以卖这个果#比白鸡心要早20天左右吧。

  (主持人)您看,这些极早熟、中早熟,还有晚熟的葡萄,在永乐人巧用心思建造的子母棚里长势都非常的理想。早熟的品种,更早的上市;晚熟的呢,不但比它正常成熟的时间晚了不少天,而且还在树上活体保鲜几个月,使永乐的葡萄能够连续卖上九个月。其实,除了巧建棚、巧选品种之外,他们在栽培以及不同品种的管理上,也是巧用了不少的心思,才使得他们的葡萄,既有产量,又保证了品质。

  (字幕)稳定产量巧栽树,巧留果

  在永乐的葡萄大棚里,不论是早玫瑰、白鸡心,还是红提,树高度最多也不过一人高,而且是双臂篱架,每棵树都留有多个枝蔓,不象有些葡萄一个主蔓到顶,分枝爬满高棚架。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我们这属于矮化立体栽培#不是棚架,棚架把地面都遮上,湿度大,有时候爱得病。

  矮化双臂篱架的立体栽培,不但不遮地面,而且光线充足。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就是说光线能直接照到道,道上的光又能给反射到果和叶片的后面,又利于通风透光。

  一般情况下,5米长的一行,栽7到8棵树,一棵树上可以多留几个蔓。

  (采访)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温室葡萄合作社理事长王世洪:只要架面能摆开,多少蔓无所谓,#但是树长高了之后,也可以像这个树,根搁这儿,可以到这儿,一点点上来,再长,它可以往北,北面的树可以往南来,所以说,就是主蔓都放在地下横走,贴地面走,然后再上来,所以说这样,树怎么长,也长不了高,老是在1米2高左右。

  如果在母棚,这一行里的七八8棵树上,可以留45到50串果,子棚要适当少一些,留30到40串果。

  

[1] [2] 下一页

篇二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大棚草莓、葡萄立体种植效益高

  [科技苑]草莓住进葡萄家

  大棚草莓、葡萄立体种植,一棚效益顶两棚

  葡萄是爬架子生长的,地面富余出来,就有人搞起了立体种植。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的葡萄大棚里,空中爬着葡萄藤,地面上种的是草莓。

  一个大棚里的葡萄收益就是20000元,再加上同样有20000元收成的草莓,合计就是40000元,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大棚种出了两个棚的效益,还充分利用上了土地,这算盘打得还真是精明。

  张玉成、徐立君两口子是村里第一拨吃“螃蟹”的,他们家的大棚葡萄是2000年种下的,葡萄都是顺着棚的前沿种着一溜,藤蔓往棚里头爬,把大棚上边的空间都给占了。如果不种草莓,这棚里头大部分的地面就都空着了。现在,空白的地面都让草莓给填满了。草莓长得矮小,也不抢空间,大棚里的地面、空中都没闲着,全给用上了。

  不过,大棚种植草莓就怕湿度大,湿度一大就爱上病,到了3月份,较大的湿度让草莓发生了灰霉病。如果不及时防治,还会传染到葡萄上,影响日后葡萄的收成。

  用硫磺熏蒸炉对杀灭灰霉病病菌也有效果,还有一些烟剂也是防治灰霉病的,如速克灵烟剂、百菌清烟剂或者醚菌酯烟剂,防治效果都比较好。

  本视频由CCTV7科技苑官网提供。

篇三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大房子大智慧 奇妙的智能种养一体化温室

大房子大智慧 奇妙的智能种养一体化温室

2014年02月27日 16:11 来源:《科技苑》栏目

大房子里的大智慧

主持人:在山东省博兴县,有个叫孙志刚的人,2013年他建造了一座奇特的大房子。据说这在全世界也是是第二家,亚洲为第一家。可这房子并不住人,而是用来养猪、种菜。这里的蔬菜产量是普通种植的四倍,猪肉卖出的价格是一般市场价的两倍,年产值近8000万元。不过,为了建造这大房子,孙志刚可没少投入,光图纸他就花了15万美元。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山东省博兴县,远远地看到了孙志刚的这所大房子。在寂静的傍晚,这座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成了博兴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奇怪的是,这么漂亮的房子是用来养猪、种菜的。蔬菜的产量是普通种植的四倍,猪肉也卖到市场价的两倍。

带着好奇,记者准备随孙志刚走进大房子。进去之前先要消毒。

在一楼,记者见到了这些家伙。它们的生活条件真够讲究的。在这封闭的大房子里,虽然是在严寒的冬季,环境却是温暖如春。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觉得猪生活的比我们都好。

这里一年四季的温度都是猪感觉最舒适的温度。而且,这么多猪生活在一起,既见不到什么粪便,也没有什么异味。

等上了二楼,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彩灯,金碧辉煌。西红柿整齐一致,生机盎然。

在这里,就像身处于天然氧吧。

孙志刚:这里边空气、湿度、光照都特别舒服。并且还是绿色的。在这里边工作心情特别好。她们工作又特别轻松,已经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作模式了。

孙志刚建造的这个大房子是一个现代化温室。

我们常见的温室一般就一层,大部分是用来种花、种菜。这个温室,却与众不同,上下两层,二楼种菜,一层养猪。

更神奇的是,10亩地,一年的产值就有8千万元。这么高的产值,完全来自于温室内部的能源循环利用,这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没有任何废弃物。我们整个是环保的,污染没有排放,零排放。

说来神奇,不过,为了建造这个温室,孙志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光图纸就花掉了15万美元。

15万美元买来一套图纸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觉得这是疯子干的活吧。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疯子,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百十万元,一百多万元。

这些图纸为什么这么值钱,孙志刚又怎么会如此青睐?这还得从2002年说起。

孙志刚:我2002年主要做研修生外派。主要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派出这种劳务研修生,农业的研修生派出的比较多。

孙志刚靠劳务输出和培训积累了一些资金,2010年,开始投资农业项目。孙志刚的老家就在博兴县,离蔬菜之乡寿光市也就几十公里。他开始建造的就是冬暖式大棚。在大棚里种菜、种瓜、种草莓,效益还可以。但是他一直有一个创新农业的梦想。

2012年,他抓住了一次机遇。

孙志刚:偶尔一个机会,通过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认识了一个农业方面的设计师。

给孙志刚带来机遇的就是这位,加拿大的托马斯.拉森教授。拉森教授的一个新型农业项目,让孙志刚眼前一亮。【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孙志刚: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农业方式,是循环农业,又是环保农业。

作为投资人,让孙志刚看中的项目,是拉森教授的一座神奇的现代化温室,那座温室既能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又有巨大的增收效果。

孙志刚:我说这是你停留在脑子里的一个想法吗?他说不是,我现在已经成功了。他已经在丹麦成功地建成了一例了。

既然有成功的范例,孙志刚的心里有了底。他立马决定,无论多贵也要买回那座温室的设计图纸。

孙志刚:我觉得投资这个人的设计是值得的。你看这是他给我们设计的图纸,这么一本书。

23张图纸,15万美元!

孙志刚:这是图纸呀,是从图上看到的东西,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为了把设计图纸真正落地,孙志刚又先后邀请了国内七家单位联合研发,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孙志刚: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申请了四个方面的专利,13个实用新型专利。

全新的现代化温室在2013年建成,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成为博兴县乡村的一景。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它有太多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设施,先进的思想在里面。当我们投产使用的时候,这才叫工厂化的现代农业。

就因为高科技,这个温室有着很多特别之处,就连猪呼出的气也有了特别的用途。

猪呼出的气成了宝

住进楼房的猪,环境是全封闭的。在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这不仅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其实这相对封闭的环境还有更大的作用。

封闭的环境,猪呼出的气就不会跑出去,这样,便于收集。可是,几千多头猪生活在一起,也需要吸气呀,没有新鲜的空气可不成。

人活一口气,猪也是一样,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样封闭的环境,新鲜空气哪里来?

冯立新(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顾问):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两套进风设备和排气设备。这一条进风设备进来新鲜空气。

为了保证空气质量,进来的空气都是经过过滤的。这样,即便相对封闭,猪也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

冯立新:猪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再顺着这条管道出去了。

对于许多养殖场来说,猪呼出的二氧化碳那就是废气,没什么用,无形中增加了大气的温室效应,污染环境。

在温室里,如果让二氧化碳一直攒着,积累多了,这猪也受不了。

如今,在孙志刚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二氧化碳不再是废气,还成了宝贝。因为二楼的西红柿正需要二氧化碳。

周兴福(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员):植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氧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转化和营养积累,这里边二氧化碳是必不可少的。二氧化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光合效能和最后的产量。

周兴福:我们以前都是采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化学的方法,把二氧化碳制造出来,人为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在这里用不着花钱,就有现成的二氧化碳。几千头猪每天都要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正好让西红柿吸收利用,省钱又环保。可问题却没这么简单。

原来在猪圈里,不仅有猪呼出的二氧化碳,还有粪便里的氨气等其它气体。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

像氨气一般在下层。平时虽然看不见,但是能闻得到,有一股呛鼻的味道。它们对猪来说危害很大。

曾绍烈(马来西亚籍 专家):因为猪不像我们人类是直立的,头是往地下低下去,所以鼻子呼吸的就是那氨气,对肺影响很大,疾病就容易发生。

氨气不仅对猪是有害的,对于植物来说也是有害的。所以必须对这些气体进行分离处理,二氧化碳才能被植物很好地吸收利用。

这些机器就是用来对气体进行分离处理的。

孙志刚:这个系统大概投了700多万元。整个设备全是我们定制的,因为国内是没有的,我们经过研发定制出这些设备来。

氨气经过处理排放出去。猪呼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分离被收集起来。

这些管道就是输送二氧化碳的。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猪呼出二氧化碳,这里边有除氨设备。把二氧化碳处理好,通过这个管道传到二楼让植物吸收。

经过净化分离的二氧化碳在这里有了新用途,成为西红柿制造养分的重要原料。 猪呼出的二氧化碳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样,西红柿呼出的氧气,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楼下,让猪得到了新鲜的氧气。猪和西红柿互惠互利,气体得到循环利用。【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养猪和种菜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远不止这些。

一粪多用价值高

自然条件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还必须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其它营养物质。农作物生产更是离不开肥料。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般都要施肥,这样才会有好收成。作为有机肥,猪粪完全可以用来给二楼的西红柿做肥料。这样既可以减少猪粪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降低种植成本。然而,这里的西红柿,根系周围不仅没有猪粪的影子,甚至连土壤都没有。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整个没有用土壤。 这里的西红柿长得却很好。

张师傅是种西红柿的老把式,有着30多年的种植经验。在这个季节,他还从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西红柿。

张宗宝(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员):你看这成色,连个黄叶都没有,绿油油的,很粗壮。这和冬暖式大棚相比,产量大多了。

种西红柿不用土,产量还高,这就怪了。这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也是个新鲜事。 工人:柿子原来在地下长。没见过地上长的。

不用土又看不见肥料,这些基质只不过是椰壳,没什么营养。这些西红柿的根系靠什么活着呢?

再看一楼的猪舍,几千头猪在一起,也见不到什么猪粪。【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孙志刚:我们有一个自动清粪系统,粪便冲洗到里边,自动把粪便清除了。

猪粪没有直接给西红柿做肥料,清除的猪粪究竟到了哪里?如果随便堆放肯定要污染环境。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我们巧妙地利用了猪的粪便。经过那边水肥一体化处理之后,抽过来,经过滴箭给它里边补充。

原来猪的粪便从猪圈排走之后,被收集起来,放到了这些600立方米的大罐子里。 经过发酵,猪的粪便变成了沼渣、沼液。沼液经过处理,就成了西红柿最好的肥料,变废为宝。

在这里,西红柿的供肥系统也是自动控制的。西红柿吃多少,都是定量的,保证它们总是处在一个最佳的营养状态。

猪粪变换了一种方式,最后还是为植物所利用,经济又环保。

不仅如此,在猪粪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有了更神奇的用途。

孙志刚:我们利用了猪的粪便,通过底下管道输送到能源房,我们的整个能源系统,沼渣沼液的分离,产生了沼气,我们利用沼气发电给它补光。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的生长更离不开阳光。有了充足的阳光,植物生长才有了动力。如今在北方,雾天和雾霾天气比较多,给蔬菜生产带来了麻烦。

孙志刚(山东省博兴县某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没有阳光,它就没法生存了,长势就不好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营养,如果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就会降低,植物转化的能量就很少。没有营养物质的积累,不仅没有产量,植物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然而在现代化温室,即便是在雾霾天,也不存在光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里有先进的补光系统。

孙志刚:补光系统根据西红柿需要的特殊波长,用钠灯给它补光。

至于什么时候补光,补多长时间的光,用不着人操心,完全是自动化的。

篇四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科技苑数九寒天摘葡萄

数九寒天满树葡萄;冬天里收葡萄他是怎么做到的?整个大棚一共结了三万六千穗葡萄。《科技苑》为您讲述。 数九寒天摘葡萄 主持人:在山东寿光有这么一件新鲜事:大冬天里葡萄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新鲜葡萄而做成这件事的人叫何涛。 解说:这个小伙子就是大棚主人何涛。往大棚里搬冰块的时候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蜇气温开始转暖种大棚的人正忙着给大棚增温而何涛却带着人把冰块搬进了大棚里。 把冰块放进大棚里还不算又把大棚的保温被放下把整个棚捂得严严实实的。这是为啥呢?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葡萄种植户 何涛:这是我种葡萄的方法之一这个彭种植面积是4亩能产2万斤葡萄实现40万的收入已经不是问题。 解说:这个棚是何涛几个葡萄大棚中最小的棚。 山东寿光是蔬菜之乡但种植葡萄的也不在少数。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农业综合服务站高级农艺师 方川西:一种是早春大棚栽培十二月份发芽四月份收获一种是大田栽培四月份发芽八九月份收获。 解说:这样算来一年当中葡萄的收获期都集中在四至九月份之间而每年的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是新鲜葡萄收获的空档期市场上买不到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葡萄。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葡萄种植户 何涛:我就让大棚里的葡萄在十一月下旬成熟一直采收到第二年的春节正好填补了每年的十一月份到第二年三月份没有新鲜收获葡萄的空当。 解说:这不是夸张人家何涛已经做到了。你瞧这大冬天里大田露地葡萄叶已落尽大棚早熟葡萄还没有发芽而何涛的大棚里却挂满了沉甸甸的葡萄。 采访: 顾客:这葡萄甘甜甘甜的大冬天吃这个葡萄特别舒服你这含糖量是多少? 何涛:咱们摘个粒子可以现场测一下糖度23度。 顾客:你的是多少? 何涛:现在采摘是30一斤 顾客:还可以能接受。 解说:乡亲们说 别看何涛平时话头不多蔫不唧儿的可种起葡萄来比谁的点子都多。人家不哼不哈地把自己的葡萄种得能在数九寒天里采收上市了。 实际上头些年,何涛也是种大棚早熟葡萄的收入也还不错。后来专家的一句话把何涛引向了葡萄种植的另一个方向。

篇五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农户从60年代就开始种植蘑菇,悠久的栽培历史让菇农积累了不少的种植经验,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姚庄镇种蘑菇更是发生了大变化,可让人不解的是,当地的种植规模是越来越大,可蘑菇棚里长蘑菇的栽培床却是越种越小。

(采访)曹引根:本来这个床架就是还要宽一米五零的,现在和这个比起来就是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常见的就是一米二零左右。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种的都是双孢菇,这些长蘑菇的栽培床,宽度由一米五减到了一米二,面积小了,这长蘑菇的地儿自然比过去少了,那蘑菇产量还能有保证吗?

(采访)曹引根:传统那个模式的菇长得比这个还要稀一点。

(采访)顾小弟:原来的,我们的模式是面积大,就是不能高产。

过去不少菇农之所以建一张大面积的栽培床,就是为了要产量,可偏偏事与愿违。

(采访)顾小弟:我们原来的就一米五左右的就是菇出在两边,两边相当多,中间比较稀、比较少。

曹引根也发现,这蘑菇都爱集中在床边上长,床中间的蘑菇出的很少,有很多菇还没来得及出就已经死掉了。 (采访)曹引根:菌丝它死掉以后,这个菌丝黄的,刚刚死掉这个它是和一样的萎缩了,就是它慢慢的慢慢的变萎缩了,没有了。

出菇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湿度条件适合,菌丝体成熟后就会发育成子实体,也就是这些长出来的蘑菇。条件一旦不具备,菌丝长不好或提前死掉,就会造成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的情况,即便出了菇,菇体也会变色发黄,品质下降。

可栽培“床”的大小怎么也和出菇好坏扯上了关系。

(采访)顾小弟:我们这个菇床,太宽了以后通风不足,氧气就是不足的话,中间容易要就是这个料,就是这个菌丝要死掉,死掉就出不出菇来,所以那个产量不高。

蘑菇和人一样,生长的时候需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尤其是菌丝生长的阶段,更离不开充足的氧气。可过大的栽培床,导致中间密集的菌丝很难吸入充足的氧气,所以栽培床中部的菌丝和蘑菇不是长不好就是会死掉。 三年前,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大棚里的栽培床进行了改进。

(采访)顾小弟: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窄了,就是通风比较足,在中间等边上的菇都是一样的,死菇也少所以产量都拿出来。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把床变窄的同时,曾经固定床架的铁丝也有了替代品。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用了尼龙绳以后牢固的固定性一样的,那么减低了我们农户的成本,就比方我自己搞的,成本要降低3/1主要就是。

因为床的面积小了,八层的床架和以往比负重小了不少,所以只要用尼龙绳就能固定的很结实。通过改造床架不光省了菇农的成本,大家采起蘑菇来也比以前要省事多了。

(采访)菇农:中间一块,我们爬上去那么在这里,这样子头这样子伸进去的,要伸到里边去了,不伸到里边够不着的,是这样的。

现在床窄了,菇农不管在下层还是在上层,很轻松就能采到中间的蘑菇。既省事又省钱,蘑菇产量比也以前翻了一番。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这个面积改少了,这个产量已经上去了,那么一般的话,我们那个棚子,一茬菇估计6000斤左右,这个棚改进以后,产量比本来这个要起码增加一倍,一倍左右。

(主持人)几年下来,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发现,栽培床的面积小了,反而却增产不少。少投入还能高产出,尝到甜头的曹引根和当地不少菇农,在设施上不光改进了棚里的栽培床,连菇棚也进行了改进。

曹引根他们的蘑菇棚都是用稻草搭建的,棚子里面覆盖着一层塑料膜,这样的蘑菇棚,秋季和春夏出菇都没有问题,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采访)曹引根:到冬天,现在温度在零上5度、6度根本不会出蘑菇了。

双孢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一般在13~16℃才会出菇,可浙江嘉善县的姚庄镇虽然地处南方,到了冬春季,冷的时候也在零度左右,这样的低温根本就长不了蘑菇。为了延长生长季,让冬春季也能出蘑菇,曹引根他们很容易就想到给蘑菇棚加温的方法。

(采访)曹引根:我们本来到冬天的时候,就是用蒸汽现加温,就是一种加温利用蒸汽加温。

烧锅炉,架管道,菇棚的温度是上去了,可曹引根一算,这开销上去的更快。

(采访)曹引根:这个就是一个成本高,为什么呢?这个锅炉要烧煤的嘛,煤价格大了,这个锅炉烧起码三百斤煤,这个蒸汽要烧出来。

既想冬春季能出菇,还要考虑成本提高温度,当地的技术人员尝试着在棚外又加盖了一层塑料膜。 (采访)顾小弟:我们以前这个棚都是一层膜,到了冬天的时候是双膜覆盖。

草棚里盖一层塑料膜,草棚外再盖一层塑料膜,就形成了双膜,稻草棚子像夹心饼干一样被两层膜紧紧包裹了起来。可他们发现,这么严实的棚子,温度还是升不上去。

(采访)顾小弟:就是这个原来我们把这个菇棚全部包起来了,包起来以后保温起到了一点作用,就是几天以后,后来又温度又低了,没有办法里边温度就升不高,那么后来这个办法不妥。

两层膜紧包着的稻草棚,的确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可唯独不能提升温度,当地技术人员联想到,冬天大棚里之所以能长出瓜果蔬菜,就是因为搭建的大棚利用了太阳能,很快,他们对覆盖的塑料膜进行了调整。

(采访)顾小弟:南边一定要拿出一个空间,北边的不用北边没有太阳的,南边的都要有空间,拿出来以后太阳一晒以后,里面的温度相当高了。

因为南边向阳,当地菇农把朝南的塑料膜用毛竹撑了起来,让塑料膜形成一个斜面,增大了采光的面积,这样太阳晒过来,菇棚南边的空间存上的可就是热空气了,不过要想让整个菇棚热起来,只打开菇房的门窗可不够。 (采访)顾小弟:就是空气热了,热了以后我们后面就是用一个换气扇,换气扇没有的话也不行。

在晴天的中午,只要打开两个小时左右的换气扇,就能把菇棚前晒过的热气抽进棚里,这太阳能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姚庄镇的菇农不用花什么钱就能把菇棚的温度给提上去。

(采访)顾小弟:现在我们从十一月到下一年的五月份,我们就没有断过蘑菇,就是冬天也能出菇的。

(主持人)通过对栽培设施的小小改进,拉长了双孢菇的上市期,让双孢菇的产量翻了一番,而且还节省了不少的成本。种蘑菇还有一项比较大的花费就是培养料,怎么让培养料也能省出点儿效益来呢,姚庄镇的菇农们又在这上做起了文章。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姚庄镇种植有大面积的水稻,稻草成了曹引根种植蘑菇的宝,以稻草和菜饼为主的培养料,不仅能发酵充分,而且营养高,很适合蘑菇的生长,可让曹引根等不少菇农犯嘀咕的是,这几年菜饼的价格是越来越高了。

(采访)曹引根:这个菜饼子就是价格大就是我们那边可以卖到一块钱一斤,那你如果放一千斤的话,一个平方尺放一千斤、五百斤的话,那这个价格很昂贵的,就是价格太大这样子的。

通过专家曹引根了解到,其实双孢蘑菇是腐生真菌,它喜欢腐熟的粪草培养料。说到粪,在姚庄镇就有不少养牛场,这里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牛粪。菜饼是肥,牛粪也是肥,这又臭又脏的牛粪成了曹引根种蘑菇的“香饽饽”。

(采访)曹引根:那么现在我们就是把这个牛粪利用起来,现在我们用这个便宜,一个棚搞来一车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用牛粪取代了菜饼,按1000平方尺计算,蘑菇的培养料里有稻草2250千克,牛粪1250千克,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牛粪的肥力也不比菜饼差。

(采访)顾小弟:我们就是说肥力比较足的,就是在蘑菇上放上去以后。就是这个蘑菇长得很壮的。 现在用牛粪替代了菜饼作陪养料,又给菇农可省下了不少的钱。接下来能省钱的地方还有呢。

让菌丝体变成蘑菇,就必须在培养料上进行覆土,因为双孢菇的子实体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所以如果不覆土就不会出菇。其实,草炭土是最好的覆土材料,它持水量高,通气性好,富含有机质,就是价格太贵。 (采访)顾小弟:成本比较高的,每一平方尺要一块多钱,一平方尺就要一块多钱。

那么如果放弃高价的草炭土,还有什么材料能给蘑菇覆土呢?

浙江省的姚庄镇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到整个面积的15%左右,因为河道多,清理淤泥也成了当地的一项大工程。

(采访)陈镇长:那么河道里面我们每隔三差五我们会要去清淤,不清淤的话影响到我们防洪、河床抬高所以这个水位也要抬高,那么我们河床要给它清淤,清淤呢会花很多的钱。

正是这些开销大又没有用的河泥引起了当地技术人员的注意,河沟里有不少水生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逐渐腐烂分解,使得河泥成了一种“泥肥”。据测算,河泥里平均有机质5.09%,除了有机质还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等成分

(采访)顾小弟:肥力足就是这个菇长的比较壮的,就是我们

刚才这蘑菇厚度比较厚,就是要肥力来。

曾经要花钱才能清除的河泥,现在反倒成了菇农们必不可少的覆土材料。

(采访)曹引根:挖河泥我们现在这个废物利用,最便宜的,这个泥拿起来就好用了,还有一个清理河道,还是一种清理卫生了。

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就进行覆土了,可曹引根挖上来的河泥并没有直接往料层上盖。 (采访)曹引根:要现在还要放这个砻糠,砻糠就是我们那边就是稻谷的谷皮,就是我们吃饭的,米饭的谷皮,一般他们都知道的,就这样子一种。现在把它搅一下,让它均匀一点撒在上面,把这个砻糠放上去以后就好使用了。

因为河泥粘性强,透气性就会差些,为了让蘑菇在覆土层里更好的呼吸和生长,就需要往河泥里掺一些砻糠,这样河泥就能产生大量的孔隙,增强了它的透气性。

曹引根把加上砻糠的河泥盖在了料层上,手里的小工具可帮了他大忙。

(采访)曹引根:这个叫耙子,就是自己发明的一种工具,能够把河泥松开来。

过去,像曹引根一样,很多菇农都是用手直接覆土,一个棚里二三十张栽培床,手指头难受不说,工作效率也很低。

(采访)曹引根:如果你用手把它搂的话,一天肯定干不好,就是起码要两天左右。

为了更容易的覆土,让活干得更快些,当地菇农制作了这种像梳子一样的覆土工具。

(采访)曹引根:现在用这个耙子耙的话,我这个一个棚子,两个人可以一天能够干好的,因为这个很快,快的不得了,面积大,我们手只有四个„„肯定这样子快。

有小耙子帮忙,是又省工又省时,这覆土的活曹引根是干得更麻利了,覆土后大约20天左右就出菇了,可给菇农服务的技术人员却发现,这长出来的蘑菇却变了形。

(采访)顾小弟:瘦,就消瘦,这个菇就小,架子很长这个菇就不行的、质量不行的。

本应该大头架子小的双孢菇,竟然瘦了不少,经验丰富的顾小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采访)顾小弟:如果说砻糠太多了,泥性太少了这个菇比较瘦。

原来,一些菇农担心河泥透气性差,加上了过多的砻糠,河泥的量少了,营养也跟不上了,蘑菇自然就会变瘦,所以河泥和砻糠的比例是个关键。

(采访)顾小弟:比例一般说一百斤河泥,就是用15斤砻糠给它拌起来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杜绝了覆土材料“比例失调”的问题,这长出来的双孢菇不仅坚实,而且圆正,品质更好了。

蘑菇是长得越来越好,可让人头疼的事儿也接踵而至。

(采访)曹引根:一个大棚我们算起来就是要十车,拖拉机十车,一车拖拉机是估计在三吨左右,就是三十吨这一个棚子,等于这个一个棚子三十吨它的废料怎么办就是送人家都不要。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都是倒到路边,地里去了倒掉了是吧。

让菇农头疼的就是菇床上的培养料,采收三茬菇以后这些料就成了没用的废料。大量的蘑菇废料长期堆积在路边,不仅会滋生有害病菌,更重要的是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不过,现在在姚庄镇这些废料都派上了用场。

(采访)

芦笋基地负责人:像这种都是蘑菇废料,这种都是。

记者:这是你几月份施的?

芦笋基地负责人:这是我在六月底,六月底施进去的,六月底施进去,用那个耕机把它耕耘了,耕耘了那么现在我反正耕耘了之后,统一再安上一批,安上一批保温松土都有好处的,对芦笋都有好处。

原来,当地技术人员对蘑菇废料进行了成分检测,里面有机质达31.24%,还含有有机磷、速效钾、全氮等营养物质,算是比较好的有机肥。当地的芦笋基地率先用上了这些废料。

现在,芦笋基地成了蘑菇废料最大的消费者,菇农除了赚足了蘑菇钱,还多了一份意外收获。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以前是没人家要的,现在这个废料也可以挣钱了,一个棚子挣两百到两百五块一个棚子这样一个棚子,那我们这个四十三个棚子要一万多钱了是吧,这个是另外的收入是吧。

利用稻草牛粪充当蘑菇的培养料,河泥成了蘑菇的覆土材料,蘑菇的废料又成了有机肥施给芦笋,这样的链条经济让嘉善县的姚庄镇得到了不仅仅是更高的经济效益。

(采访)县长:那么通过这样一条链条,通过这样一个资源的不断的循环的利用,排道河道里面也好,留在土壤里面也好,有些有害的因子在循环的过程当中,把它去掉了。那么这样的话,就是生态效益好了。

循环经济上的发展,菇棚设施上的改进,姚庄镇的菇农投入低了,效益却更高了。现在浙江省嘉善县蘑菇种植面积有1936万平方尺,总产量达1.5万吨,成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主持人)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菇农利用本地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就地取材,在省工省成本的情况下,得到了更高的效益。节本增效不仅让菇农有所收获,也带动了循环经济链条上的其它环节,给当地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篇六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温室热风炉和电热热风炉价格

温室热风炉和电热热风炉价格

篇七 科技苑大棚取暖设备
推广半地下冬暖式大棚的建议

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积极推广半地下冬暖式大棚的建议

半地下冬暖式大棚是适应北方寒冷气候条件,具有节水、节能、节地特点,实现四季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设施。位处河北省坝上高原的康保县,气候寒冷、干旱、水资源匮乏、土壤条件差,农业发展受制于天、受制于水,受制于地。针对这种情况,该县积极发展半地下式冬暖大棚,不但开创了坝上高寒地区冬季进行蔬菜生产的先例,而且通过发展机蔬菜种植带动农户人均一年收入3万元,成为坝上农业科技创新典型,2012年2月4日的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半地下冬暧大棚的特点

一是可实现有效节水。半地下冬暖式蔬菜大棚利用先进的微喷技术,可有效节水。以种植大白菜为例,大水漫灌亩耗水 350 -400 立方米,用微喷灌每亩耗水不到150 立方米,每亩可节水200--300立方米。

二是可实现有效节能。半地下冬暖式大棚白天利用北方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的特点进行取暖。晚上,由于大棚低于地面1米多,可利用地热进行保暖,棚内无需任何人工增温设施。相比传统暖棚,可省去安装取暖设备以及取暖用煤、用电等大量投入。以面积一亩的大棚计算,如安装取暖设备投入大约为3000—5000元,每年冬季取暖耗煤25—35吨,按800元/吨煤计算,每棚每年冬季烧煤花费1.6—2.8万元,成本较高。因此,相比传统冬暖大棚,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具有节能,成本低,易推广的突出优势。

三是可实现有效节地。半地下冬暖式大棚每年可实现三茬种植,土地利用率是单茬种植的3倍,可使土地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有效节约了土地。

四是实现了四季生产。半地下冬暖式大棚良好的采光及保温、保湿功能突破了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局限性,可以多茬种植。按一般规律,每年4月至6月种植头茬蔬菜,7月至9月种植二茬蔬菜,9月至下年3月种三茬蔬菜,真正实现了全年无“缝隙”生产。

二、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半地下冬暖式大棚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将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半地下冬暖式大棚上升到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层面,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首先,要将半地下冬暖式大棚作为我国北方,特别是气候条件寒冷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地区农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进行典型化、优先化发展。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专门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省、市、县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按比例配套,用于半地下冬暖式大棚的科研、推广和建设。同时,要捆绑使用各级各类农业项目、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为半地下冬暖式大棚推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第三,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实行农业项目补贴、科技奖励、信贷贴息、土地优先使用、帮助销售产品等多项优惠政策,为加快推广半地下冬暖式大棚创造更有利的政策空间。

二是提升技术水平。组织中央、省、市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部门认真研究、深入总结半地下冬暖大棚的成功经验,并进

行认真交流,对半地下冬暖式大棚进一步完善、改进和提高,形成更加科学、成熟,具有更好适用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标准以及建设方案。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各级政府、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半地下式冬暖大棚。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参观交流、科技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了解半地下冬暖大棚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第二,要强化政府服务。在政策了解、信息沟通、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特别是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实行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的服务,在技术层面为农民发展半地下冬暖式大棚提供保障。

四是加快试点建设。按照“先点后面,示范带动,稳妥推进、逐步扩大“的原则,并根据我国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发展水平、农民认识程度,科学确立一批推广试点,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力争3-5年,使北方地区县一级行政区内至少建成3-5个试点,试点规模不少于50座棚。在试点选择与建设上,要结合本地农业条件,注重对现有农业资源、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基地、农业龙头、蔬菜种植大户上的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其积极发展半地下式冬暖大棚,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农户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5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