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

| 网络工程师 |

【www.guakaob.com--网络工程师】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一
《“三严三实”与公务员作风建设网络考题与答案》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二
《严以律己》

严以律己重在把好“四关”

严以律己是立身之本,更是为政之基。严以律己检验着严以修身成效,只有严以律己,才能严以用权。对领导干部而言,律己不严,不仅自己身败名裂,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关系到党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如何做到严以律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会,我觉得重在把好‚四关‛:

一、重在把好“自重关”

严以律己,重在把好‚自重关”。所谓自重,就是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自觉的讲规矩、修品行、守纪律。自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生都要遵守的底线。巴尔扎克说过:‚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文人都知道自重的重要性,因此,肩负历史重任和更高的理想追求的共产党人,自当有更严格的自重要求。

(一)讲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自重,就是要讲规矩,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毛泽东曾指出:不讲政治,就等于没有灵魂。讲政治是对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政治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

政治上的成熟是最好的成熟。今天,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大背景下,同样需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此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担负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周永康、令计划、周本顺这些反面典型可以看出:党员干部出问题往往就是‚不守政治纪律,不讲政治规矩‛。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务必讲规矩、守纪律,做始终做到维护党的尊严,遵守党内规矩,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遵守政治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班子团结,始终遵守政治规矩,遵循程序,始终服从组织安排,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二)修品行,自觉做思想上的“清醒人”。要自重,就是要加强个人道德修炼,自觉砥砺品行,做思想上的‚清醒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必修课,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原则问题上不和稀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诚实做人,老实做事,谨言慎行,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

选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为人民服务的事,自觉做‚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践行者。

(三)守纪律,自觉做作风上的“带头人”。要自重,就是要守纪律、知敬畏,自觉遵守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做作风上的‚带头人‛。转作风,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的作风走向,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才能推进得快,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自己就是作风建设的的楷模,他视察轻车简从、排队买包子、家宴菜谱曝光等等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始终严守作风建设的底线,常怀敬畏之心,不折不扣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向先进典型主动看齐,带头改进工作作风。

二、重在把好“自省关”

严以律己,重在把好‚自省关‛。所谓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行省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自省的目的是看看自己的言行如何,有什么闪失或过错,以便适时调整或校正。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勤深思,做自我回顾的“清醒者”。要自省,就是要经

常反思,做自我回顾的‚清醒者‛。自我回顾是自省的首要环节,人不是十全十美的,现实的世界诱惑太多,人容易为事物所左右而迷失自我,如果不及时反省,就有可能迷失人生的航向,偏离人生的轨道。我们要自省什么?个人认为:一是回顾所说,二是回顾所为,三是回顾所思。所说、所为、所思既包括已经过去的,也包括当下正在进行的。一事之后,一天下来,或每隔一个阶段,自己对自己说过的、做过的、想过的,或正在做的和正在想的,大致‚回放‛一下,有人称之为‚过电影‛。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认真对照党章党纪、廉政准则、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多照镜子,多‚过电影‛,多反思自己在思想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多回顾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过失。只有通过不断自省,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逐步改进,才会不断进步,日臻完善。

(二)细对照,做自我评价的“带头者”。要自省,就是要认真对照检查,做自我评价的‚带头者‛。自我评价是自省的重要环节,只自我回顾,不作自我评价,就达不到自省的目的。自我评价就是回顾之后,自己对自己所说、所为、所想作出自我判断,即明辨是对还是错,是妥还是不妥,是该还是不该,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尽责了没有,效果如何,各方满意与否等等。俗话说得好:‚做人要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标准,要重视来自群众和实践的反映,根据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判断自己工作的得

失,寻找差距、明确方向、提高自我。要从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上等方面找问题,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含糊、不放过,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和完善。

(三)严要求,做自我检查的“践行者”。要自省,就是要严格要求,做自我检查的‚践行者‛。自我检查是自省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把自我评价中感觉或认识到的自己不对、不妥、不该的言行查出来,正视它们,重视它们,酝酿补救、调整、改正的思路。自我检查是自省中最需要有勇气,也是最反映一个人修养高低的环节。前两个环节自我回顾、自我评价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障碍,自我检查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现实中有的遮遮掩掩,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有的对自己过于宽容,对问题满不在乎;有的揽功诿过,把问题推给外部,推到他人身上。这些都是没有勇气或者修养不到位的结果,根本也没有进行自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摆问题,敢于亮短揭丑,敢于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修身正己,要做自我检查的‚践行者‛。

三、重在把好“自警关”

严以律己,重在把好‚自警关‛。所谓自警,就是要自我警醒、自我告诫、自我戒备,坚持慎初慎独慎微,坚决抵御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要慎初,守住人生第一关。要自警,就是要坚持慎初,守住人生第一道关口,从拥有权力的那一天起,就要认清权力的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三
《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史 各章思考题答案要点(参考)

第一章、儒家管理思想

1.如何理解孔子提出的“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

①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 (《论语·阳货》),坚决反对见利忘义、为了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对那些不违背义、符合义的利,孔子是从不反对的,甚至还提倡主动去追求这种合义的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那种要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做法,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

③总之,孔子承认求利是人的合理需要,但必须用义对其加以限制,若不加限制必然导致争权夺利、怨声载道乃至社会动乱:“放于利而行,多怨”。提倡义利结合、重义轻利。

④义利结合、重义轻利原则应用在管理上,就要做到:第一,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加强修养,用义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管理者不要贪图一己私利,而要为全体民众谋大利,与民同利;第三,提倡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风气,惩处见利忘义、争权夺利和危害民众大利的行为。

2.如何理解孔子的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

孔子和儒家反对天命、重视人事,“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宇宙万物中只有人最为尊贵:“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主张人的生命和价值远远高于物质财富的价值,孔子得知家里的马厩失火时,“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关心人、爱护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的,也让别人得到;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也不要带给或施加给他人。总之,仁者“爱人”,包括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乃至所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②重视和任用人才。孔子多次提到要“举贤才”、“得人”,指出“舜用臣五人而天下治”。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管理思想的内涵? 《讲义》P57-58

4.简述孟子的“富民”思想 《讲义》P58-60

5.荀子的“明分使群”指的是什么? 见《讲义》P63-65“‘明分使群’的内容”

6.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启示?

(此题是综合性的论述题,需结合工作实践加以分析论述,以下仅是参考性思路)

启示一:儒家“性善论”→西方人性论中的“y理论”及其管理方式;

启示二:儒家以义为利、重义轻利思想→反对唯利是图、提倡诚信经营

启示三:儒家重视教育、教化思想→全员参与、目标管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及措施

启示四:儒家“富民”思想→共同富裕、创新发展

7、如何评价儒家思想对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

积极性影响:见利思义对唯利是图、诚信经营对商业欺诈、关系和谐或“和为贵”对争权夺利、富民或共同富裕对贫富悬殊、性善论与仁爱论所倡导的人性化或人本管理等等

消极影响:身份等级思想、忠“君”愚民思想等。

第二章、法家管理思想

1.齐国法家和秦晋法家有何异同点?

齐法家指以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齐国范围的法家学派,主要是尊崇管子的“稷下学者”,有时又称为“东国法家”;秦晋法家则指以秦国、“三晋”(韩、赵、魏)的法家。

①相同点:其一,两者都重视“法”的重要性、推崇法治;其二,都强调君主集权、君主的权威;其三,都认为人性求利,因而可以根据这种求利的本性,通过赏罚手段来产生激励;

②不同点:其一,秦晋法家认为没有强制约束力的礼、义起不到规范作用,主张单纯的法治;齐国法家则认识到礼、义的作用,主张法治的同时辅之以礼、义; 其二,秦晋法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过分依赖行政、法律手段,而齐国法家则更主。

2.结合管理实践谈谈你对法家“势”的认识

①从“势”的作用上看,“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者·八经》),即是说“势”是统治者制服组织成员的凭借。任何一个平常之人,如其占据了国家控制中心的位置,他便可以制服其国民,即使像桀这样的不肖之徒,得了势,也“能制天下”;反之,像尧这样的圣贤,不得势也会沦为匹夫,管不住三人

②君主之“势”的具体内容和体现,就是对各级下属的财富、地位、名誉等重要方面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包括对其人身的生、杀大权:“君执柄以处势,故行令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③最高统治者必须牢牢抓住、大权独揽,绝不可让他人分享,否则“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

④为了保护“势”的尊严和权威,臣下、民众必须绝对服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不能有丝毫违抗;即使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出现过失,臣下也只能提醒、劝告,然后由最高统治者自己加以纠正,而不能由臣下采取抵抗行动。一句话,最高统治者的威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受到威胁的。

⑤君主任势不能自己任意妄为,而必须任用贤能,做到“择贤任势”。

结合自己管理实践进行分析、评价。

3.谈谈法家法制观的主要内容,并将其与现代法制观作一比较

①关于“法”的作用

法具有强制性,可以迫使人们规范行为(与秦晋法家不同,齐国法家主张以“法”为主、以礼辅法了);

法是人们行为的标准或规范,“法者,国之权衡也”;

法可以明确产权、确定社会经济秩序。

②关于“法”的制定

法家主张法令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做到与时俱变;

法应当公开,法家称之为“明法”;

法律的内容之间应当统一,并且由最高统治者独断,法家称之谓“一法”;

法律不可频繁变动,法家称之谓“常法”。

③关于“法”的执行

执法必须有“信”,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商鞅指出:“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这就要求执

法者必须不畏权贵、杜绝徇私枉法。

统治者自己要带头守法,认为“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管子·法法》)。

④与现代法制观的比较

相同点:在法的作用、法的制定、法的执行诸多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认识和主张

不同点:古代法家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管理工具,维护的是专制集权,是rule by law;现代法制体现的所有人的平等,维护的个人权利,是rule of law。

4、试述法家人性观的主要内容,并将其与西方“经济人”假设作一比较

①人的本性是求利的,不仅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趋利避害

②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是推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强大动力,如商“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③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实质上都是利益的交换关心,如地主与佃户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甚至君臣、父子之间都是如此。

④根据人们的求利本性,统治者、管理者利用赏罚手段来激励或禁止民众达到自己的目标,即所谓“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

⑤对人们的赏赐或满足民众需要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若奖赏得过多,以至于人们变得富有时,则奖赏便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即所谓“足民不可治”

⑥与西方“经济人”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认为人是理性的或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正是这种追求自利才是人类经济活动乃至所有活动的根本动力。

不同点: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一是君主专制论,一是个人主义);二者目标不同(一是利用人性论服务于专制管理,一是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5、试比较法家与儒家在控制观上的异同

①相同点:其一,组织结构上,都主张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其二,在领导方式上,都主张君主、领导要以身作则,同时领导要注意听取下属和民众的意见。

②不同点:其一,在控制的目标上,法家是要通过法、术、势等等控制手段来达到保证君主的集权和权威、实现君主的意志;儒家则是要实现“安人”、“安天下”的和谐社会。其二,在控制的手段上,法家侧重外在的控制,强调的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认为礼义等非强制性的规范最多只具有辅助作用、甚至毫无作用;而儒家则看重内在控制,重视被管理者内心的心悦诚服,法律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使用

第三章、道家管理思想

1、论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

①顺应自然本性,尊重客观、自然的规律,不干扰事物的正常发展。老子说“治大国若亨小鲜”,蒋昌锡《老子校诂》对此解释道:“烹小鱼不可挠,挠之则鱼碎;治大国当无为,为之则民伤”。表现在管理中,便是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领导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两点:

②善于利用外界有利条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一点《吕氏春秋》称为“因”,例如“古之王者,其所为者少,

其所因者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术也”(《吕氏春秋·任数》)。所谓因势利导、顺水行舟,便是“无为”思想的生动写照。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等的有利环境或条件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在条件和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活动。郭象说“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为其自为,恣其性内,而无纤芥于分外,此无为之至易也„„举其性内,则虽负万钧而不觉其重也。外物寄之,虽重不盈锱铢,有不胜任者矣”(《庄子注·人间世》),意思是每个人在各自能力的限度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无为;而在他的能力限度之外、哪怕稍微超出一点,就违背了自然,也就是有为。而每个人在其本性和能力限度内活动,是最容易的事;超出限度,就非常吃力。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扬长避短,切忌贪多冒进。

2、领导者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在管理中,“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领导管理方式,关键在于君无为,臣才能有为。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有些企业领导者事事充能,样样都管,竭力去“有为,处处显示自已是领导,但往往由于缺乏具体工作实践的专业经验而出现负效应,降低领导者的威信,使人们对领导者的整个管理行为产生疑问。

②领导者要"无为"首先要在企业里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自觉地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运作,就象地球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它的运行轨道谁也看不见,但却永远沿着那无形的轨道运转而不偏离。管理机制的成与败, 关键在于职工是否认同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达到认同一致,职工自觉努力。

③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为而不争"。不争是指不在"有形"上去争,而是在"无形"中去争。 成都恩威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这种无为的竞争,是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的竞争。

④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通过下属有为体现自己的“无为”。当今时代,科技目趋发达,作为一名领导者,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即“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看人既看长处,又看短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作到人尽其才,对物要尽其所用。同时还要给予部下自主权,领导者做宏观控制,放手让部下",独挡一面开展工作。

⑤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通过交流,让下级理解和认识工作的内容、目标和责任,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用,配合默契,还要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保障,激发下级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按"无为"之道大有所为。

⑥领导者应有功不居,下级可为。在企业管理中,如果领导抢功争利,就会使下级难以有为。要象老子所说那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正因为领导者在成就面前不居功。 其政绩才会在上级和下级的心中长留。这样的无为,就会使下级更加积极有为。

3、论述“弱用论”的思想内涵和管理学意义

①《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例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弱用之术”,是“守柔”,“处下”的管理谋略。

②在老子看来,凡“生”者必是“弱”的,而以“强”自居者,“死”期已将至。这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原理;当然,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③“弱用论”包含有在与人竞争时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的谋略,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对方的弱点,从而取得最后成功。

④“弱用论”还包含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经营管理者应当时刻保持防范危机、识别危机、恰当处理危机的清醒意识和能力。

4、试比较道家与儒家管理思想的异同

不同点:儒家提倡和大力推行仁义礼信等行为规范,努力维护体现一定阶级意志的社会秩序;道家反对所有这些规范,认为这是对人的天性的束缚;儒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君”、为民,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道家认为那是“有为”,人们只能“无为”,顺应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才能成功;儒家主张按照地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实行严格的等级制;道家要求人人平等、全都保持俭朴的生活水平。等等。

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减轻税负、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孔、孟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政策,与道家“无为”原则不谋而合。等等

第四章、兵家管理思想

1、理解姜尚关于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的基本观点 《讲义》P20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六韬》“六守”、“八证”识别和考核人才?

①姜尚《六韬》“六守”指:“富之而不犯(富裕而能不冒犯他人)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托付)之而不转(转手他人)者,忠也;使(指使、使唤)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串之(试以事变)而不穷者,谋也”。

②《六韬》中的“八证”指:“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故意给脸色看),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结合自己管理实践进行分析。

3、理解“五事七计”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①《孙子》中的“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书中认为,“凡此五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②《孙子兵法》中的“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五事”、“七计”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战方法的依据。

③“五事”、“七计”是《孙子》提挈全书的纲,而“道”就成为书中的“纲中之纲”。什么是道?《孙子·计篇》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可见,“道”是体现组织中上、下级乃至全体成员共同意志的东西,这便是组织的战略目标、根本宗旨。

④企业管理也有谋道问题,企业谋道是指在管理中从战略着眼,考虑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企业管理是涉及企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管理。这些方面都有一个用什么政治原则、价值观念、思想准则发挥作用的问题,具体说来是,用什么“道”对待国家的利益,用什么“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用什么“道”作为凝聚剂,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使企业形成精神,产生力量;用什么“道”开展竞争等。

⑤用来衡量企业经营的其他六“计”分别是,“将孰有能”是强调能“将”的治理。“天地孰得”强调驾驭环境求发展;天,天时,地,地利,统称就是环境。经营管理、计划决策、行销竞争都必须考察环境条件;“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这几个问题,对从事企业管理也十分重要。要制订“法”,即规章制度等;强化“兵”’即技术装备等;练好“士卒”,即培训好职工队伍;严明赏罚,把企业办好。

4、联系实际论述现代企业如何做到“谋势取胜”?

①何谓"势"?《孙子·势篇》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予千仞之山者,势也。"这话是说,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会造就一个像在800丈高山上滚下圆形巨石的气势来,那就是“势”,是巨大势能或力量的体现。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四
《个人思想工作总结》

思想工作总结

我叫XXX,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XXX人,XXX年7月毕业于XXX,200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1XXX工作,2003年3月xxx工作,先后在xxx、xxx、党政办工作,2007年8月调XXX任副镇长,2011年6月任XXX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三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及配合下,一方面不断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自省自律,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将思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重视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三年来、我努力从本职工作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坚持做到“在认认真真学习上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有新成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摆正自己同组织、同事业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和开创工作新局面,在工作和事业面前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一切无不同自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密切相关。

二、狠抓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他能

否履行好岗位赋予的职责和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三年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三年来,我能

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各类活动,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已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同时,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经常温习党史,重点学习了《党章》和《党内监督条例》等,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了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在任XXX副镇长期间,主要分管农业,对我来讲,农业工作是一门崭新的课题,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自任XXX副镇长以后,我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XXX所辖的14个村,特别是向种粮畜大户、畜禽养殖专业户、蔬菜、种植大户、五保户、贫困户等了解情况,掌握灾情,以便尽快弥补我对农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学习和调研,我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了分管的农业工作,对全镇的农业生产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

体会,为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2011年6月,担任XXX纪委书记,任职以来,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学习,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思想防线进一步牢固。

三、勤奋务实,对工作充满热情

三年以来,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心把领导对我的重托,广大干部职工对我的厚望,化作工作的动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在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工作中勤奋认真,勤劳奋进,以身作则,从不搞特殊化。

四、扎实工作,创造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在担任XXX副镇长期间,我着力加强我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一是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建成柞水农业经济强镇之目标,全力抓好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使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园区的征地及路、电、河堤等基础工作,吸纳资金360万元,引进12户经营户入园,建成占地100亩的标准化肉鸡养殖棚舍20间、温室育苗大棚5间,部分种、养殖户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园区一期产业项目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先后建立肉鸡、生猪养殖小区5个、烤烟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6个、林果基地3个、皮纸加工基地2个,在全

镇形成了“以产业园区为中心、以小区为辐射点、以基地为承载面”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了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的自我调节服务功能,围绕产业发展,我们先后建立了产业合作社6个、产业协会14个,成立产业党支部1个、产业党小组20个,产业发展的调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二是规范种植烤烟1500亩、草本中药材1860亩,公害农产品21600亩。发展养殖大户66户。三是积极组织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强化青壮劳力技能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发挥能人和中介大户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多途径外出务工,组织劳务输出7002人次,创收3300万元。四是积极协助严坪村300余户皮纸生产专业户组建2个皮纸生产合作社,规范了皮纸生产,促进了皮纸产业的大发展。

2、任纪委书记以来,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严

格管理党员干部,加大监督力度的重要措施来抓。促进机关干部作风转变,规范党员干部行为,提高为民意识。一是加强修养,注重自律,做好廉洁表率作为一名纪委书记,自身廉洁与否将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镇纪委的形象。为此,我十分注重自身的廉洁自律,努力提高修养,确保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同时,我自觉遵守执行上级党委、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我镇接待费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公款吃喝,严禁铺张浪费,明确接待标准,严格控制接待范围,平时接待中做到没有必要接待的不安排,没有必要

参加的少参加,力争做党员干部的表率。二是注意加强业务公开监督,将镇内各项经济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列入监督范围,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特别是加强对陕南移民搬迁、民政部门的抗灾、救灾物资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在扶贫、救济物资的发放上,做到公正、合理,避免物资、补助资金的流失和错发。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紧紧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机关效能建设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完善,不断巩固机关效能建设和成果,建立健全了《XXX干部工作手册》,内含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党政机关效能建设效能告诫制度、党政“一把手”廉政承诺制度、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党委议事规则、机关内部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约束手中权力,规范行政、干部行为的目的,逐步把群众利益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四是加强贯彻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杜绝办事拖拉和吃、拿、卡、要行为,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3、配合中心,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年来,不

管是担任副镇长还是纪委书记,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大局出发,高质量的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五
《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只有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时,你才会明白自己所有层面的意识。意念的活动和各种的互动关系,都包含在意识的完整领域里,其中包括所有的动机、意图、欲望、几享乐、恐惧、灵感、渴望、期待、哀伤和快乐,但是我们却把它划分为活跃的和潜伏的上、下两种层面;也就是说,白天的思想、感觉和活动是属于表层的,而所谓的潜意识,那个我们不熟悉的部分,则通过某些暗示、直觉和梦境来表述自己。

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只占据了意识的一个小角落,而其余的被我们称为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各种动机、恐惧和种族遗留下来的特质,这些我们连如何进人都还不知道。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潜意识这个领域?这个字眼被我们用得太随便了,这类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特殊用语,充斥着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而我们毫不质疑就接受了。但是到底有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对我来说,它和显意识的心智一样的琐碎、愚蠢、狭窄、顽固、受限、焦虑和俗气。

因此,我们有没有可能彻底地觉察意识的完整领域,而不只是一部分、一个片断而已。如果你能觉察整体,就能随时随

地全神贯注地行动,这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你能完全清醒地专注于整个意识层面,那么内心就不再有摩擦了。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思想、感觉及行动的整体意识分为两种不同的层面,内心就开始产生摩擦。

我们时常活得支离破碎,在外、公室是一种面貌,回到家则是另一副嘴脸。口中时常谈着民主,心中却十分独裁。平常高唱爱人如己,一旦有了利害竞争,就一心想把对方置于绝境。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你可曾注意过这种自我的分裂?如果大脑本身都将思想及行为分别处理,它怎么能体悟出完整的意识领域?因此我们不能不问:人究竟能否看到完整的意识领域,然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想认识自我的整体结构及其不可思议的复杂性,你可能会试着一步步、一层层地去挖掘检视每个思想、感觉及动机。可能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你都会陷人自我分析的过程而难以自拔。你如果接受时间为认识自己的一种因素,就无法避免各种曲解及偏见,只因自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存有,它永远在变动、生活、挣扎、欲求及否定之中,再加上压力和紧张以及各种不同的影响力,于是你不难发现,这绝不是观察自己的好方法。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

个整体就是真相。

然而,你做得到吗?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好好地正视过自己,从来没有!我们怪罪他人,我们强辩,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如果你想对自己一目了然,就得全神贯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专注到忘我的地步,那么恐惧和矛盾就根本没有机会存在,因此冲突也就没有了。

我们大多数人好像都没什么觉察力,不但对自我缺少觉察力,就是对环境、色彩、人、树、云朵、河流,都变得麻木不仁。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关心自己了,关心自己一些琐碎的小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乐、欲求和野心,以至于完全无法客观地觉察了。偏偏我们却又喜欢高谈阔论这种觉察力。

我们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对于外在或内心的事物时常浑然不知。我们必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才能看到鸟儿、苍蝇或树叶的美,也才能认识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然而,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如此的觉察,好比与一条蛇同居,你自然会注意它的每个动作,它所发出的每个轻微的声响,都会令你心生警觉。这种全观的状态就能激发所有的能量,在这份觉察之下,你的自我整体就会在刹那间显露出来。

不论你已经多么深人地观察自己,你还能不断地深入其中。此地所用的“深”字,并没有高下之分。我们的思想常爱比较,深与浅、快乐与不快乐,我们老是在衡量比较。到底我们的内心有没有所谓的深刻及肤浅的不同境界?如果我说“我的心很肤浅,卑微、狭隘、有限”,我是从何得知的?只因为我把我的心和你那聪明、能干、理解力强而又机警的心作了一番比较。如果不比较,我会认出我的渺小吗?如果我饿了,我不会把今天的饥饿和昨天的饥饿相比,昨天的饥饿早巳变成一个观念和记忆了。

如果我一天到晚拿自己和你相比,努力模仿你的长处,那么我就否定了我之为我,因此我就是在制造一个假象。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及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我们或者分析自己,想一点一滴地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或者不断强迫自己向某种境界,某个救主或观念等外在的存在认同~…这种种努力,不外是勉强自己顺从外在的权威罢了,因而带来更大的挣扎。

如果我能亲眼识破其中的原委,我就已经从这种束缚中解脱了。我的心不再向外寻求,这就是关键所在。然而我的心不再摸索、寻找和质疑,这并不表示我的心已经满足现状了,只是不再制造任何假象罢了。这样的心才能朝向完全不同的次元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痛苦、快感及恐惧,它们限制了我们的心智及其本质。只要这些痛苦、快感及恐惧消

失了(这并不表示你再也不感到喜悦,喜悦与快感是两回事),心智就能在截然不同的次元中运作,那儿既无冲突,也没有相对性。

在语言上,我们只能说到此为止,以后的境界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因为文字并不是那东西本身。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在描述解释,可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为我们开启那扇门。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如果以清理房间为例,使房间整洁有序,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一点也不重要。房间的整洁有序确实有必要,但并不能为你打开门窗。为你打开门窗的,绝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那个东西”是邀请不来的。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整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任何目的地为了整洁的自身而保持整洁。如果你一直能保持健康、理性和井然有序,运气好的话,也许有一天窗子会自动打开,吹进习习的凉风,也许不会,这全凭你的心智状态而定,也只有你才能了解自己的心智状态。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总之,就是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在没有拣择的心智状态下,也许大门会在刹那间开启,让你一睹那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六
《思想差距》

自开展“整顿五风”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我按照镇党委整顿五风具体安排意见,认真学习了xx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及诸多必读篇目;学习了市、县领导的讲话等,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尤其是整顿五风学习教育活动进入查摆问题阶段后,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深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意见,结合自身的实际,我认真查找了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存在的突出问题1、学习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认为在工作中,只有业务知识学习才是工作所必须,政治理论的学习虽然对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有帮助,放松政治学习对工作影响也不会太大,导致对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钻研不够,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学习不够精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工作中视野不够宽阔,思路不够新颖,影响了工作的更好开展;二是在业务知识的学习中,存在有“实用主义”的思想,学习不够全面和主动,经常是遇到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而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知识的更新显得不够及时。2、思想作风方面对照xx的讲话精神,自己在思想作风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存在有求稳怕乱,只怕严格要求会处理不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会得罪一大片;二是思想上还不够解放,认识上还有差距。三是开拓创新上有所欠缺,管理上习惯于老传统,在大胆提出新思路,使用新办法上做的不够,3、工作作风方面xx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良好风气。对照这一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也的确存在有许多不足。对一些不很重要的事情督促整改和跟踪落实上做的不够,(转载自第一范文网4、生活作风和廉洁自律方面对照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对照xx的讲话精神,自己的确在个人生活

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觉得生活条件好了,碍于人情面子也应该好好招待才对。二是自己廉洁自律的工作上还不够严格。三是提倡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上做的不够。虽然我个人能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注意生活小节,不随便与社会上的一些人交往,也能在机关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但没有在大力提倡良好风气上下功夫。5、领导作风方面一是在一些日常琐碎工作上与班子成员沟通不够及时;二是对班子会议决定的一些工作的落实情况抓的不紧,对某些方面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有时会出现督促不到位的情况;三是关心同志、关心群众上做的还不够好。二、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1、未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放松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思想上重工作轻学习,同时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一名领导干部,学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指导部门工作和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作怪,放松了学习,影响了自己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思想认识上还不够解放。思想意识上存在有做“好好先生”的思想,不愿意得罪人,总认为和风细雨胜过暴风骤雨,对一些应该较真碰硬的人和事不够强硬。在开展工作中也存有顾忌,认为大刀阔斧地开拓创新,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4、与时俱进的意识不强。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结果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影响了服务基层工作的质量。5、坚持“两个务必”的意识不强,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工作作风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三、整改的措施1、树立“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党的创新理念,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用兼长,切实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2、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良好风气,促进工作落实。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工作要求实,作风要务实,对工作既要埋头苦干,又要严肃认真,既要讲究方法,又要把握规律,既要遵守章法,又要敢于创新。要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把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在强化服务工作上下功夫(转载自第一范文网3、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强化宗旨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牢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4、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反对铺张浪费。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敢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努力做到勤政廉洁。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奢靡之风,5、树立“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良好风气,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团结问题事关全局,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含糊,在小事上要多谦让,多顾全他人。要加强与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工作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使大家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做,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6、树立“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良好风气,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

令则行,有禁则止。要无条件地服从组织、服从大局,正确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7、树立“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的良好风气,净化个人生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正确把握自己,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从点滴做起,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注重培养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同时大力倡导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正确引导职工们净化“八小时以(转载自第一范文网总之,今后我将在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找准工作不足,认真进行整改,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为促进全镇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8、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良好风气,保持清正廉洁。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求,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做到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廉洁从政敢开风气之先,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把握住自己,时时警醒自己,切实摆正做官与做人、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七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早期的社会控制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 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 3个组成部分。人性的这些“自然秩序”成分,使人类社会能处于自然秩序的状态,人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自行调节个人的行为,避免出现因人与人的争夺、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但是,罗斯为美国社会设想的这种“自然状态”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所否定。在现代的美国社会,初级群体和社区迅速解体,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交往的“匿名度”大为提高,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难以再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离轨、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所以,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他还认为,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 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充实。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控制仅仅归结为控制人的动物本性,带有根本性的偏差,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

主要有: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社会控制的集中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不管它具有什么具体内容和采取什么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超个人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以某种社会名义,代表某个社会组织施行控制。正是这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超个人性,使它更有力地控制个人。②从社会控制的作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互动性。依赖性指社会控制只有依赖于社会实体才能起作用。这些实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个人和传递社会规范内容的信息媒介。互动性是指社会控制通过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③从社会控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它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多向性指控制主体多方面地将各种信息发射出去,而作为中间环节的多种信息传递媒介,又把各种社会精神因素和众多的社会个体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社会控制成为一个多向交叉和多层联结的复杂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类型

社会学家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它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这是根据社会控制有无明文规定来划分的。政权、法律、纪律、各种社会制度、社会中有组织的宗教,均有明文规定,它们属于正式控制的范畴;而风俗、习惯等则是非正式控制。 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这是按使用奖励手段还是惩罚手段来划分的。前者如奖状、奖金、奖章、记功、晋升等;后者如记过、开除、降级、判刑等。无论正式控制或是非正式控制,既可以采取积极控制的手段,也可以采取消极控制的手段。

硬控制和软控制

这是按使用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来划分的。政权、法律、纪律,都依赖控制力,属于硬控制范畴;软控制则依赖社会舆论、社会心理进行控制。社会风俗、道德、信仰和信念的

控制属于软控制范畴。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这是按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来划分的。内在控制即自我控制,指社会成员自觉地把社会规范内化,用以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外在力量控制其成员就范。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的界限是相对的,两者相互渗透和转化。

编辑本段从法理学的角度分类

从法理学的角度,社会调整或社会控制有多种形式,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内在调整和外在调整

社会调整根据其作用于人们行为的方式和人们服从它的原因可分为内在调整和外在调整。内在调整是人们在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家庭、学校、各种社会实践)使人民逐渐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行为是正当的,什么行为是不正当的,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规则内化,从事正当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从事不正当的行为被视为“异常”、“越轨”。因此,内在调整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外在调整则是通过外部压力,包括道德、宗教、纪律、法律等措施使人们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过程。内在调整与外在调整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

肯定性社会调整和否定性社会调整

外在的社会调整根据其给予人们行为压力的方法可分为肯定性的社会调整和否定性的社会调整。肯定性的社会调整通过奖励的方式,如提级、奖金等,对服从一定社会规范的人给予鼓励,达到促进一定行为的目的。否定性的社会调整通过制裁的方式,如复仇、赔偿、监禁、死刑等,对违反一定社会规范的人给予惩罚,达到禁止一定行为的目的。在社会调整的措施中,奖励与制裁也是并用的。但一般来讲,社会调整主要是针对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制裁措施显得更为突出。

正式的社会调整和非正式的社会调整

社会调整根据其是否由正式的社会组织实施可分为正式的社会调整和非正式的社会调整。非正式的社会调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不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执行,无需专门人员负责,如嘲笑、流言蜚语、批评、排斥、赞扬等。这类社会控制措施在一个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频繁交往的小团体内部具有明显的效果。正式的社会调整由正式的社会组织的保证,而且有一套执行的程序。正式的社会调整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发展起来的专门化的社会调整,它是在非正式的社会调整不完善、不足以保证人们服从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现代社会,正式的社会调整占主导地位,但非正式的社会调整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

社会调整根据其是否以普遍适用的规则为依据可分为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为依据,是针对具体人、具体情况所进行的一次性调整,它只对所涉及的具体行为有效,问题每出现一次,就要重新处理一次。规范性调整以普遍适用的规则为依据,只要出现规则所规定的那种情况,就可以反复适用。规范性调整是在个别性调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个别性调整所制约的行为反复出现时,就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凡是出现类似的情况,都按同一模式即规则处理。规范性调整与个别性调整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它有助于克服个别性调整所固有的不确定性、随意性,从而使被调整的社会关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的束缚,保证人们的行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使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具有稳定性。但规范性调整也有不足之处,它不能考虑具体的、个别的情况和该情况独有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当出现规则所没有概括的新情况时,它往往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以致成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桎梏。因此,在出现了规范性调整之后,仍然需要个别性调整加以补充。 自己解决的社会调整和第三方解决的社会调整

社会调整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措施,根据解决冲突是否需要第三方干预可分为第三方解决和自己解决两种社会调整措施。由自己解决冲突是在无需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由冲突各方通过各种方式自己解决冲突的措施,如当众辱骂责打、决斗、复仇、躲避、谈判等。有第三方解决的冲突是指依靠没直接参加到冲突中去的第三方解决冲突的方式,第三方的决定对于冲突各方具有某种权威性,如调解、仲裁、审判等。人们选择什么样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依争端者之间的关系,争端的性质、规模,解决争端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争端各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文化传统等而定。比如,在有着密切交往的人们之间,如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之间的冲突,往往用自己解决或调解的方式。而陌生人之间的冲突,由于冲突双方不是为了保持一种持久的合作关系,用仲裁、审判的方式较为适宜。同时,不同解决争端方式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同一争端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解决,也可以通过集中方法相互配合解决。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方式

是指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其成员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

习俗道德和宗教

(1)习俗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作用。这表现为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攻击和孤立。 (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和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会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感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3)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宗教发挥着极强的控制作用。而在现代国家,随着宗教世俗化,他的控制力量在减弱。

政权法律和纪律

(1)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 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统治阶级通过建立行政体系,设置各级政府和委任政府官员来实现对内的管理,并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来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因此,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作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严厉、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3)纪律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由于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其内在的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社会舆论可以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时是一种正确意见,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

会现象给予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或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就是消极控制。 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群体意识是重要的控制手段。群体意识是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化形成的,个人加入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群体会以提供精神寄托、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感、成就条件及荣誉手段吸引群体成员,从而使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团结的基础,也对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心理机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梅尔福德•E•斯皮罗的社会控制观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心理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受一定文化制约的,但社会文化的因素并不能直接地发挥作用,它仅仅是规范行为的“动因”。社会文化的要求只有在成为个体的需要与动机时,才可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不能不考虑控制的目的能否与人的需要保持一致。社会控制虽然不否定人的需要,但规定了一定社会中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同一种需要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满足方式,但在一特定的文化中只有若干方式是得到认可的。人们按照这些规定的方式共同生活从而保证了社会秩序。由于满足人的需要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文化规定的生活方式有被突破的可能。又由于人的需求的积极作用,人也在努力以自己所向往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改变着规范。人的心理需求既是控制的因素,也是失控的因素。从外部控制方式来看,如果奖励的方式不能真正使行为规范者得到心理的满足,而惩罚又不能使越轨者痛苦,那么控制就会失效。从内部社会控制来看,人的一些动机是受社会制约的,但又不断的与社会规范抗争。如果社会规范被突破后这些动机不再受到禁止,它们就会为社会所接受。如果这是对人的正当要求的认可,这是社会的进步;如果是对不正当要求的放纵,这就是社会“失范”。从内化的控制方法来看,道德规范的内化是与社会的奖励与惩罚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道德的行为受不到谴责和相应的惩罚,而道德行为得不到真正的鼓励,道德规范就不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目的。道德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控制作用。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功能

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规定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被统治阶级的被统治地位),限制他们之间的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加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偏离轨道篇八
《从思想观念入手》

从思想观念入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湖北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吴克芬

什么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是人的后天条件反射,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小学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行习惯的形成必须从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入手,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其变化过程——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也正是其行为习惯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他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

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儿童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儿童要达到一种道德的心行自律,在小学阶段从就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多么重要!

一、教育在于思想受到感染,而不是说教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是,单一的说教只能告诉受教育者:你应该怎么做或你不应该怎么做。学生没能从内心深处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或我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在思想上没有自我要求的意识,因此,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总难以纠正,即便老师们无数次强调,那也是来自学生自身以外的力量的要求,并没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产生自我约束的内驱力,以学生自身的力量来矫正其错误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自我诉求,形成自我约束。

我相信,学生在课间疯跑追打是老师们个个都头疼的不良行为习惯。每当遇到此情况,老师们都会出来制止,可是等老师一离开,学生会依旧喧哗疯跑。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几个学生课间疯跑追打时相撞,导致一人颅内出血昏迷成植物人的事。我立刻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并渲染一番。学生听了嘘声一片。我知道,学生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我就势提议,当我们看到课间有同学疯跑追打时一定要赶快提醒,听到提醒的同学要立刻改正并表示感谢。主动提醒别人停止疯跑追打的同学将得到奖励,而疯跑追打的同学将回到座位静思。试一试,效果还真不错!凡是记住了老师这个故事的同学,一定是从思想上受到感染的同学!多讲几个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的故事,让更多的同学在思想上受到感染而产生自我约束的内驱力,那么,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将会得到有效地矫正。

二、在思想上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都知道,从哲学角度看,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也反作用影响意识。所以, 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化良好的行为意识,以此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养成。

在思想上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首先就是老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强化;再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关乎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未来,关乎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还有团体。

提到乱丢垃圾这一不良恶习,每一位老师深恶痛绝。刚清理干净的教室,半天不到就会垃圾一片;但凡有学生所到之处,地面都会是一片狼藉;清洁工具似乎总也摆放不整齐……必须强化学生的保洁意识。我开始搞清洁包干制,我开始见到垃圾就追查责任人,我开始宣布“查到谁乱扔谁就做当天清洁”。于是,每次进班,我都会环顾教室一遍。于是,学生一看见我走进教室就会主动捡起自己座位或包干区的垃圾。于是教室被“强化”干净了。

可这终究是靠老师外在的要求所达到的,并非发自学生内心所需啊!良好的保洁习惯的养成,还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一次,新闻联播中播报了长假期间,旅游景点的不文明情形:——一海边沙滩在游人离去后的惨状;——一山路崖边,清洁工正攀援绝壁的捡拾游人扔的垃圾时的惊险;——一清波荡漾的湖面上漂浮的杂物……我特地请学生观看了一节课时间。一学生在观看途中情不自禁的叫喊到“垃圾团”!我告诉学生,这可是外国人鄙视中国旅游团时所说的啊!你们鄙视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是“垃圾”时,可否想到自己是否也扔过垃圾!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应聘的人因为捡起考官故意扔的废纸放进垃圾桶而被录用”的故事。学生开始明白,每个人的点滴行为都关乎你的集体利益,关乎你的未来发展,都不是小事!学生的良好行为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上得到强化!

三、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感悟,感受良好行为的意义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而形成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理念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在生活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在此道德品质下所产生行为才是良好地行为。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可见,要让孩子们理解道德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得亲自去做一做。

因此,在课上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感染学生,在课下老师们再引领学生付诸实践,使孩子们心灵的感动与行为的实施相结合,让道德的意义得以更深的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与人交流毫无顾忌旁人的存在,拉大嗓门讲;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喊叫……说起这些,老师们个个汗颜。一天,我将一段视频放给学生看。视频讲述的是一群中国大妈在国外购物时,喊叫说笑声引得一旁的外国人投来鄙视的目光,无奈的摇头讥笑并离开的场景。还没看完,就有学生嚷道:“太掉底子啦!”我随即问他:“为什么掉底子?”学生说:“就他们几个在那里讲!”“难道话也不能讲吗?”我反问道。学生答道:“商场那么多人讲,就听见他们的声音,恶心!”“是啊,他们的声音太大太突出了,看来,我们以后说话要控制音量,文明交谈,千万不要引得旁人的辱笑啊!” 学生的内心是受到了感染,可是,课间时分仍管不住自己的嘴。看来,我得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一下文明交谈滋味。于是,我设立课间文明监督员,专门寻找“大嗓门”。课间大声喧哗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几个课间下来,我再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时,有同学们说,虽然说话声音小了,但听得都比以前清楚了!还有

同学说,说话轻松不费劲了!更有同学说,我感觉自己很有涵养啦!这正是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啊!这种感悟是浸透孩子心灵的,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日后,从这样的心灵中释放出的一定是强大的正能量。

四、防微杜渐让思想警觉,环境影响约束不良行为

防微杜渐就是要求老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中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督其矫正,不让其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防微杜渐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散漫时得到警醒,能让学生的言行在自由时得到约束。

我们应该清楚,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难免不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我们既要允许这种现象的的存在,又决不能让这种现象蔓延。只有当老师、家长能齐心合力,共同创造出遏制不良行为苗头的环境时,学生就能在思想上时时警觉,在言行中处处自觉。

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是学生身上的一大恶习,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无不痛之。特别是每天的作业,总有那么一些同学,要拖到家长回家、吃完饭才开始动笔。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我采取了作业计时制,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严重超时的将写说明报告。起初,学生、家长都在思想上挺重视的,所以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也能按要求计时。时间长了,学生、家长都开始松懈了。每当我发现这苗头时,就开始检查家长的计时情况,以此让学生家长共同警觉。当学校家长联合起来,一同创造出一个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环境时,孩子便开始约束自己。长此以往,习惯终将养成。

这正如美国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教育》一书中主张的,我们教师应该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习惯之前先赢得孩子的心,即让孩子先从思想观念上得到转变,再从言行上进行训练,当孩子们从心底里得到感悟之后,良好行为习惯才得以养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231747.html

    上一篇:家中网络不稳定

    下一篇: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