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

| 计算机等级 |

【www.guakaob.com--计算机等级】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一)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

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

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二)

第四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一、西欧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被罗马人称作蛮族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居住在北起波罗的海、南到多瑙河、东达维斯瓦河、西接莱茵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具体情况:P99。

在公元四、五世纪,罗马周边的蛮族大批地移入罗马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而移入罗马帝国的野蛮人,主要是日耳曼人。出现大迁徙的原因:(1)日耳曼人口的增加,土地不足,迫切需要新的居住地;(2)罗马奴隶制危机,无力抵御蛮族的入侵;(3)匈奴人从中亚地区的西迁。375年,匈奴人进攻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迫使东哥特人西迁。这是日耳曼部落西迁的开端。

具体情况:P101—102。

这场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所以,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不在于迁徙本身,而在于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才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日耳曼蛮族所建立的国家,一般存在时间都不长,大多数先后被其他国家所灭。只有法兰克王国得到发展,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法兰克人原居莱茵河下游地区。公元三世纪后,他们不断越过莱茵河,蚕食罗马帝国的土地。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已攻占高卢东北部。

公元486年,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出身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481—511年在位)率领亲兵队,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夺取了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土地。这一胜利为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为利用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来维护统治,克洛维于公元496年皈依基督教。从此,克洛维的侵略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征战,他征服了除勃艮第王国以外的几乎整个高卢。同时,他又阴谋除掉了其他法兰克军事首领,统一了各部落,成为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克洛维依其祖先之名,将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为墨洛温王朝(公元486—751年)。

公元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国家发生了长达40多年的内战。公元567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个地区:奥斯特拉西亚、勃艮第和纽斯特里亚。内战和分裂削弱了王权,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以前负责墨洛温王朝宫廷事务的宫相成为地方贵族的首领和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国王闲散不问政事,史称“懒王时期”(639—751年)。宫相之间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直到公元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丕(PI)平战胜所有对手,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宫相时才告结束。

公元715年,查理·马特继任宫相。为了消除内忧外患,保证国家的兵源,他着手进行了改革:

内容:P105。

意义:采邑改革确立了封建的领主与附庸关系,为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采邑改革也改变了法兰克王国的农民步兵制度,建立了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为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公元741—751年)继任宫相。此时,墨洛温王朝已名存实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在751年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报道教皇的支持,丕平将他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得的意大利中部地区土地割给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史称“丕平献土”。

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768—814年)期间,法兰克国家势力到达鼎盛。查理一生

征战:P105—106。版图范围:P106。公元800年,教皇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帮助,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他举行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出现了“查理大帝”和“查理曼”(伟大的查理)等称谓,法兰克王国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但是查理曼帝国的鼎盛局面并不长久。因为庞大帝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在帝国扩张过程中,教俗封建主的势力变得空前强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他们已不再需要强大的王权。这样,查理曼死后,帝国就分裂了。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P107,即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王国。该条约奠定了近代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封建化的过程。所谓封建化的内容,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封建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法兰克封建化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典型,其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5—7世纪,这是封建化的开始时期,其特点是原始公社(马尔克)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广大自由农民的出现;(P104A)

第二阶段:公元8世纪上半叶,这是自由农民逐步农奴化的时期,其中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对封建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P104B、C)

第三阶段:公元8世纪下半叶——9世纪上半叶,特恩权的广泛推行使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特恩权: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权、收税权、铸币权、行政权等等,而所有这些权力都随同领地世代传袭,国王的官吏被禁止进入领地行使职权。大封建主凭借这种特权,强化对农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农奴制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于是,法兰克封建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P108。

第二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里昂、伦敦等,早已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和蛮族定居以后经过农奴长期艰辛的劳动,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P109。由于当时的手工业者的生产是在封建庄园内进行的,市场狭小,加上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使手工业者竭力逃出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教堂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城市。而城市的产生,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西欧城市兴起后,相继展开了“城市革命”、“行会革命”、和“平民革命”。

城市革命(11—13世纪)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因新兴城市基本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由于城市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斗争形式和斗争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斗争形式主要有赎买、武装斗争P110。斗争结果,西欧城市大多摆脱了封建主的直接控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权。特别是在王权微弱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城市的自治权就大的多,意大利的城市为完全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行会革命(13—14世纪)是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西欧地区的行会最早出现于10世纪的意大利,10—12世纪间法、英、德等国也相继出现。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商人、银行家、房地产主等成为城市贵族,行东、小商人成为城市市民,而帮工、学徒、等则成为平民。城市贵族利用财势独占了城市政权,向手工业这征

收重税。手工业者以行会为斗争组织,发动了向城市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类斗争,无非两种结局:一种是行会胜利,这主要是在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会占据优势的城市,如佛罗伦萨;一种是行会的失败,这主要是在一些商业和商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汉堡等。

“平民革命”(14—15世纪)是行会内部的帮工、学徒等雇佣劳动者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所掀起的反对城市贵族和行东等市民的斗争。其中,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起义是这一斗争的典型。

二、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圣战”名义进行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披着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的宗教外衣,以基督教的十字架为旗帜,故称“十字军”。十字军东侵自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先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对东西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因:

(1)封建主各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掠夺。11世纪,西欧各国已实行长子继承制,那些有继承权的封建主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刺激下,为了增加收入,加强在欧洲的权势,渴望进一步向外扩张;而那些没有继承权的骑士为满足奢侈生活,更希望对外掠夺土地和财富。

(2)罗马天主教会除了有着世俗封建主相同的贪欲外,还妄图合并拜占庭的东正教会,并迫使近东的穆斯林改信基督教。

(3)西欧商人,特别是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企图独占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以便掌握贸易优势。

(4)十一世纪的西欧农民,在深重的剥削和天灾下,他们希望到东方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5)客观上,这时正值近东地区政局动乱,统治阶级发生内讧,拜占庭皇帝向教皇和西欧封建主求援,这就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过程:P113——115。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十字军运动走向低潮的时候,竟兴起所谓的“儿童十字军”。当时,教会散布一种谬论:说成年人有罪,不能夺回圣地,只有纯洁的孩子才能感动上帝,夺回圣地。结果,许多农民受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儿童十字军。1212年,法国与德意志数万儿童开始了十字军的征程,但结果,多数儿童死于途中,幸存的也被卖为奴隶。

后果与影响:

这场战争时间之长,涉及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之广,地理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对东方人民都是一场浩劫,十字军每到一处,打、砸、抢、杀,严重地破坏了近东各国的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西欧也为此死伤了几百万人,耗费了无数的财物。

然而,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却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如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欧的,这对西欧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东侵又摧毁了拜占庭、阿拉伯商人对地中海区域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商业在地中海区域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封建主还学到了东方封建主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货币地租的流行;同时,西欧一些封建主为筹备东侵的经费而允许农奴以金钱赎身,这就使农民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节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一、英国

不列颠岛原为克勒特人的居住地。BC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恺撒征服了不列颠,此后近五个世纪中,一直为罗马帝国属地。公元4世纪中叶,罗马人撤离了不列颠,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逐渐侵入了不列颠,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日耳曼人王国,主要有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不列颠岛,在与丹麦人的斗争中,七个王国逐渐联合起来。到公元829年,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

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法国诺曼底公爵借口爱德华生前曾将王位许诺给他,在教皇的支持下,率军渡海侵入英国,加冕为王,称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这一事件称为“诺曼底征服”,它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在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一征服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到12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了。

为了巩固统治,威廉一世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威廉死后,其子亨利一世(1100—1135年)即位,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亨利一世死后无嗣,英国发生了王位继承内争,到1154年,威廉孙女之子、法国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为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这中复杂关系为英法两国后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亨利二世面对长期混战而造成的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的局面,果断地采取各项措施,对各方面(行政机构、司法和军事)进行改革整顿,招募雇佣军,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亨利二世去世后,王位先后传到他的两个儿子“狮心王”理查和“无地王”约翰手中。从约翰开始的13世纪,英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13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这表明英国的市民阶级正在产生和发展。但约翰时期由于对法战争的不断失利,使英国丧失了大量国土,加上他侵犯城市自治权,增加捐税,遭到封建贵族的民众的反对,1215年,他们用武力强迫国王签署了“自由大宪章”(P119) 不久,约翰和他的后继者亨利三世背约,引起内战。大贵族孟福尔独掌大权。1265年,孟福尔召开临时国会,除教俗大封建主参加外,还有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参加。从此,英国国会成为等级代表机构。到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时期,英国议会制度基本确立。

英法百年战争使英国政治出现了严重危机。英国的旧贵族利用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私人武装,谋求权力和财富,并展开混战。其中,经济落后的北方贵族结成以兰加斯特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红玫瑰为族徽;经济发达的南方贵族结成以约克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白玫瑰为族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了长达30年的内战,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这场战争使英国豪门贵族在相互残杀中消灭,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5世纪,英国经济有很大发展,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经济中心和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全英统一语言的基础,以及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文化的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国家开始出现了。

二、法国

法国是由西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法兰西”一词来源于加佩王朝(987—1328年)早期领地“法兰西岛”。这块领地面积不大,中心城市是巴黎和奥尔良,它完全淹没在众多割据封建主的领地中。这一时期,法国王权微弱,国家处于四分五裂。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面对封建割据的局面,加佩王朝的路易六世(1108—1137年),依靠城市的力量,极力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到腓力二世统治时期(1180—1223年),是王权强化的关键时期。他依靠中小封建主和市民的支持,消灭了王室领地内独立的封建割据势力,后又借故英王不履行封臣的义务而剥夺了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并通过战争战胜英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势力。此外,腓力二世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行政、司法和军事的控制,为后来法国中央统治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路易九世时期(1226—1270年)推行了司法、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P116。

法国王权的强化,到腓力四世(1285—1314年)统治时期达到一个新阶段,即议会君

主制阶段。法国王权的强化,不可避免地与教权发生矛盾。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强行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历时70余年,使教皇成为法王的傀儡,史称“阿维农之囚”。另外,为了取得国内广泛的支持,他又于1302年第一次召开有教士、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决定征收新税等重大事项。它的出现,既说明市民阶级在法国社会中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也说明法国政权已有封建割据的君主制发展大议会君主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封建割据,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法国朝着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外孙的名义,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遭到法国贵族拒绝,而另立了腓力六世,使英法矛盾激化。同时,为了争夺富庶的工商业城市佛兰德尔(该城作为毛纺织业中心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英国羊毛,但在政治上却隶属于法国),双方矛盾一触即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法之间爆发了一场断断续续打了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1337—1453年)。过程:P117—118。【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

百年战争的胜利是法国统一的关键步骤。由于战争的胜利,法国完成了领土的统一。此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路易十一时期,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以巴黎方言为基础,法兰西的统一语言也逐渐形成。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文化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形成的标志。

三、德意志:P120——121。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三)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

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⒈罗马封建因素【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

⒊日耳曼因素【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西方史学界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问题上主要分为两派,日耳曼派和罗马派,以后

又形成综合派.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拜占廷帝国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在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价值。

《呐喊》读后感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历程(四)

利用暑假,我读了小说<呐喊>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鲁迅用他的笔就起了中国人。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呐喊》读后感。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呐喊》读后感。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被人们作为笑料;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鲁迅先生说:?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感叹,一种凄凉。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到。

<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沉睡中的东方巨龙,经过若许年的奋争,走到了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处处勃勃生机的崛起中的中国!这是经过了几代国人的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换来的成果,成果来之不易!以至于侨居海外的中华儿女也会发出长抒一口气的幸福!


<呐喊>读后感(二)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先生的许多名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该自序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小说集<呐喊>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帮助。在写作上,该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8年5月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报刊??<新青年>上;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亦是?吃人?的。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狂人日记>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艺术手法上,<狂人日记>也独具特色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做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的麻木及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总之,先生的<呐喊>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所发出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正的呐喊,在当时振兴了无数有思想的进步青年,为后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发出了强有力的一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的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40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