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 信息系统管理 |

【www.guakaob.com--信息系统管理】

亚布力医院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一篇

亚布力医院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二篇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三篇

1、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至少应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和标明床头卡。在手术、麻醉和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一律佩戴腕带标识,男性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女性患者使用粉红色腕带。

(2)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其中一种必备手段。

(3)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其中必须手段。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在进行各种诊断、治疗、护理的过程中,

严格执行识别制度,加强患者的身份识别。

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信息,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楣栏信息,以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昏迷、急诊及抢救患者佩戴手腕带,男性戴蓝色,女性戴粉红色,手腕带上清楚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3、确定行紧急手术的住院患者,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和病房。

4、急诊护士至少使用两种识别方法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在转科本上登记,将病人送入病房或手术室。 5、急诊护士与手术护士或病房护士进行双人核对,对患者病情、治疗、药物等情况进行交接,核对无误后方可签字。

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程序【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四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五篇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 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9.1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9.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623940.html